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 实训基地场景化
一、前言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在当前“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和实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实践性教学的成功实例也很多,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喻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训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分工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
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布局分散,人学条件宽松,收费低廉,课程实用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还是新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感觉到这个时期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西南师范大学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培训模式,(1)学校模式;(2)“双元制”模式;(3)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另外还有工学交替模式。壮国祯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分析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应在方法、机构设置、投资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学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总的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实训现状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缺少完整系统分析,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原材料和设备备选方案的论证,忽视工艺方法和员工素养、人员组织的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以及对产品工艺及设计的改进等。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人校的目的。
三、化工实训基地场景化研究与实现
1.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高职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现,在化工实训基地控制区域内,引人企业管理理念、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建设全真企业场景,教师和学生、学员真实体验化工厂氛围,亲身体验石油化工优秀企业文化。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
2.企业场景的化工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安全应急预防体系、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标准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现场图片库、现场教学录像库、化工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库、企业文化展示库等,介绍国内外石油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和新工艺、产品及人才市场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行业信息;涵盖典型生产装置的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预案、HSE监督工作方案、安全操作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包含“化工总控工”、“精馏工”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实训操作考核评分表,实训操作方案编制模板。开发典型生产装置实景模拟仿真及培训考核,培养化工生产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紧急应变能力。
3.服务于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提高教师实训项目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利用教师自主研发的油田化学品技术实施全真油田化学品生产实训,建设三师型实训教学团队。
四、小结
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的硬件基础上引智,引人真实企业场景,统筹基地功能,深化引企人教,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诸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以求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学员实施个性化的实训。除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更要满足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因此,研究实现真实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管理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齐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方向红.谈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1) .
[5]翟秋喜.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7) .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2
1 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国外的社区护理教育定位在比较高的层次,其社区护士学历普遍为本科、硕士及以上,澳大利亚社区护士学历已达到本科或硕士水平[3]。英国的社区护士培训比医院护士要求更高,一般为3年基础教育,毕业后还要进行1年社区护理技能培训,使之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4]。
2 国内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我国医学院、护理院校很少开辟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社区护士的来源主要是普通护理专业的护生,社区护士培养重点仍定位在在岗人员强化培训及医院临床护士转型培训上[5]。医学院校虽然陆续开设了社区护理学的课程,但是教材与社区实践上有脱节。
2.2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其重视程度都不够 我国在发展社区护理方面,除了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具体的实施计划及完善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外,还缺乏社区护理培训资金与政策支持。另外,医疗安全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6-7]。
2.3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社区护士进行培训,但起步时期的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数量上不足、总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社区护理业务培训机会,对国内外的新进展缺乏了解,导致知识老化,这些都将影响到社区培训教师的整体力量。对于目前来讲,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学院老师缺乏社区护理实践经验,社区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的学习。
2.4社区护理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社区护士主要由临床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在这培训内容方面,多数是临床知识的翻版培训,缺乏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特殊技能培训。与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的十个模块的培训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5教学方法单一,社区护理的特点突出得不够 社区护士的培训理论教学多数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往往也是单一定位于社区服务中心与护理站,不利于开拓实习学员的视野,影响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2.6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成熟、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有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护理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大部分地区缺乏规范的、标准化的成熟的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基地。这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基于以上情况,目前很难培养出适合社区需求的优秀的实用性护理人才。
3 对策
当前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训要求要能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中提到"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3.1转变观念,完善培训的机制 社区护士培训需要在3个方面转变观念:领导观念要转变、培训对象观念要转变和服务模式要转变。转变领导层的观念,在资源配置上支持社区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制度上制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机构上构建系统的社区护理组织;转变培训对象的观念和服务的模式,社区护士是社区服务机构向民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社区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除了应具有一定临床护理经验外,还需掌握社区护理的一些特殊知识,以便能够在社区顺利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等工作。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在筛选培养社区护理教师的时候需评估他们的知识能力、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国社区护士培训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渠道,前期主要由临床教师担当,其临床教学经验丰富,但在承担社区护理教学前多采用临床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机制,通过到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3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规定社区护士培训包括十个模块的内容,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理、社区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护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各层次学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尽早增设社区护理课程。
3.4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借鉴国外社区护理教学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式见习与实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议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的方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联合型培养模式的指导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社区护理人才服务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教学相长,促进"双师型"的社区护理教学师资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等.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8):1056.
[2]吴晓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J].护理研究,2008,22(2):387.
[3]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34-36.
[4]王富彦.国外社区护理状况对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现代护理,2007,13(12):1115-1117.
[5]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等.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5-01
社区健康教育是在指定的地域范围内,主要以家属和患者为主体。通过社区护理计划,或者有目的组织对社区患者以及居民传授必要性的教育,帮助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最终提高其社区的生活质量。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从总体上提高国内社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生活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尽最大努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证社区疾病的早日康复。同时,医院也可以适当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友好沟通,促进医院和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好的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证社区群众的整体疾病预防意识。本文旨在描述国内社区健康服务教育的发展和现状,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此为借鉴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更好的为社区群众服务。
1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现状
国内社区健康教育,起步比较晚,从1934年陈志潜起草的“定县乡村教育实验”文章提及到社区服务的概念开始,1936年,由胡安定、邵象伊成立的中国卫生教育社,以及中华健康教育研究会,为当时国内的健康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健康教育的思想开始逐步的成型。随后,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国家开展了家庭病床类型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90年初期,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渐的起步和成型,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成型将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向逐步发展成为保健,预防,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医疗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社区健康教育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国范围内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发展和前进。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分析,国内31个省份均开展了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试点工作,大概有178个试点城市,占全国总面积的75%以上,并在北京,上海等国家一线城市成立了重点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等。
21世纪初期,国家卫生部根据社区健康教育的现状,又颁布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基本工作内容》通知书,其要求地区社区健康教育中心的重要任务是保证社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同年,魏荃教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工作经验,对国内的社区健康教育试点城市分析,提出健康教育初步进入社区卫生的六位一体服务体系,但是地域不同导致社区教育服务的难易程度比较大,章莉莎教授等也认为社区教育服务虽然形成了,但是国内的各省市社区服务的规模、形式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同,导致其产生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因为政府部门的大幅度支持和投入,起步比较早,较快的形成了社区护理站,初步形成了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教育服务模式,但是对于国内比较偏远的山区和郊区而言,社区健康教育的认可程度和思想理念的转换就极度的受到质疑,国内各地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良莠不齐。
2 国内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样,设计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广,比如说: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活动方式等。社区的卫生服务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保证社区群众的营养卫生,自我保健,以及孕妇的生殖卫生保健等,环境与健康,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等等;对于年老体弱的人群二而言,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让其保护好自我的健康检查和体检的工作,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节等等。笔者从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工作多年,对于社区护理健康的教育,可以从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和体制抓起,参考相关的护理书籍和相关文献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自身做起,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和要求。
对于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教育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服务中心张贴教育橱窗展板,进行社区民众科普宣传,普及基本卫生常识,在社区中组织群众进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频道进行广播和宣传,另外,也可以根据当地具体的社区健康教育条件和生活质量,将社区的教育工作分成群体教育,小组教育,同时,还可以根据社区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电话随访,家庭拜访等方式展开,组织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技术交流会,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社区群众健康教育普查等等。
3 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展望
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提高社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服务质量,成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必须根据自身社区的条件,加强社区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当地的社区教育服务工作,进行创新和改革,解决新时期下,健康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出发,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经验和技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发展规律,使用现有的手段提高社区的健康教育水准。保证国内社区健康教育事业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让社区人民的生活更加的和谐、健康和安定。
参考文献
[1] 景月娟.应用PRECEDE模式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D].山西医科大学 2013,04,34-35
[2] 岳红丽.社区健康促进M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 2012,05,34-36
[3] 王芳华.社区居民对疾病认知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2,34-36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士;作用;角色转变
1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护理在管理、服务项目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它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对社区护士的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方向转变[1],但从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规模到质量上同与日增长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1.1我国社区护理体系 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且标准不统一,社区护理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①社区服务站型;②社区服务中心型;③社会参与型。
1.2社区护理人才培养 社区护士的培养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而全国护士中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数较低[4],导致社区护理人员较短缺,护士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
1.2.1重"医"轻"护"的社会观念问题致使护理专业人员短缺。由于受传统观的影响,社会上一直存有重医轻护的偏见,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被人们所忽视,患者只认同医生不认同护士,大多数人不了解护士的工作性质,看不到护士存在的价值。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重医轻护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5-8]。
1.2.2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 近几年来,在我国,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并由此而导致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有些患者经常把对医疗的不满发泄到护士的身上,更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加之社区居民不认知护士,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许多护士不愿意在社区进行工作,为护士在社区的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
1.2.3社区护理教育滞后,高素质人才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9],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思维观念和知识技能都适应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为此,应加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队伍建设,完善护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培养适应社区护理需要的护士。完善护理教育体系,加大护理专业大专、大学层次比例,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尽快实施对从医院转岗到社区的护理人员的培训,使之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课程,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性,为社会护理输送实用型护理人才[10]。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才培养水平,发展可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将有效、可靠的培养方法应用于较大范围的护理教育和管理实践[11],才能满足社^乃至社会护理需求。
1.3社区护理内容及范围 我国社区护理基本上是以治疗、康复为主,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护理服务的功能,在实际的社区护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3.1家庭医疗护理 许多慢性患者、经医院紧急救治后需要康复护理的患者回到家中进行休息及康复[12],使得家庭医疗护理也成为社区护理的重点。
1.3.2社区预防 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
1.3.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3.4社区保健 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及健康需要,对社区特定人群和婴幼儿、妇女、老人开展预防疾病、治疗及促进康复等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13],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1.3.5社区康复 采取医学和社会的综合措施,恢复残疾患者的功能,使之重返社会。
1.3.6计划生育服务 社区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是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
2 社区护理中护士的作用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及慢性病为重点,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便捷的护理服务,服务对象是以社区的人群为主,社区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中重要有效的可行性措施[14]。为此,社区护理中护士的作用十分重要:①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②医疗保健;③康复护理;④预防宣传。
3 社区护理发展中护士角色的转变
社区护理的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掌握比在医院中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并有宽阔的视野,远大的目标,以负责的态度来完成社区护理。因此,作为社区护士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15]。①从单一的医生助手向综合服务转变;②从附属性的临床护理向一体化的护理服务转变;③从护理操作向护理管理转变。
社区护士应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准确的专业技巧,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和沟通技巧,具备护理管理能力。①综合分析能力;②实际操作能力;③健康宣教能力;④计划管理能力;⑤领导决策能力[16]。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社区护理发展中的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是一种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护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还要担负起社区内人们的健康保健工作。因此,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转变角色才能适应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英.社区护理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15):10-11.
[2]周小军.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主体的多元化[J].中国全科医学,2011,6(23):51-52.
[3]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11,18(1A):17.
[4]余昱虹,徐珊.我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2(1):61.
[5]张国英,李伟,王红妹.社区护理模式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7(11):795.
[6]王克芳.护理科研[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87.
[7]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
[8]周昌菊,李东之.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9]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12,18(1A):17.
[10]郭红.韩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39(7):555.
[11]敖薪.国外社区护理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社会医学,2010,9(1):44.
[12]宋芳云,杜华.从慢性病调查看社区护理的必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
[13]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7.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
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旅游(Eoc-tuosrim)逐渐在我国兴起。但受经济利益驱动,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泛化”问题,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实现生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中,公众的环境伦理缺乏对旅游生态的影响甚大,亟需强化对策研究。
一、生态旅游相对于大众旅游的特点。
传统大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行为方式常表现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类游客认为旅游就是游乐,跟环境没有关系,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旅游行为导致了对大气、水体、噪声、土壤、社会文化等环境和各类旅游资源的破坏。而生态旅游则不然,生态旅游是反映旅游与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旅游活动形式,要求主体具有较强环境意识,其旅游行为应该是保护性旅游行为,即整个旅游过程都带有环境保护意识。在吃、住、行、游、娱、购6个环节中都很注意环境保护,强调旅游与保护的和谐统一。陈传康旅游行为层次理论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分为3个层次:基本层次——观光旅游;提高层次——娱乐和购物旅游等;专门层次——专项旅游,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及各种科学与社会考察等。并且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和较低旅游行为层次呈递进关系。根据陈传康的理论,生态旅游者的保护性生态旅游行为也可分为3个层次:基本层次是亲近自然;提高层次是学习自然;专门层次是保护自然。这样分析下来生态旅游显然强调保护自然。
二、强调提升公众的环境伦理水平的原因
(一)生态资源的脆弱性
导致生态旅游资源表现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遭受自然和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本身的稳定性甚至消亡。其中过度的市场化开发是非自然破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承受能力的有限性。超出这一限度就会影响和破坏这一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导致该系统的消亡。甚至可以说,一些原生态的资源一旦遭破坏,想恢复或维持原貌相当不容易或绝无可能。
(二)我国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伦理缺失
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者,大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而言,生态伦理意识表面、浅显,旅游行为类似于大众旅游者甚至与大众旅游者无异。
(三)我国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存在缺失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实践虽然晚于国外,但是近年来在国内迅速大众化,但本应配套跟进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实践如社区环境伦理教育、景区规划环境伦理教育等方面却没能取得理想进展,致使我国生态旅游日益泛化、异化。生态旅游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功能,反而出现事实上生态旅游越发展越破坏生态的境地。
三、提高生态旅游中公众环境伦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公众环境伦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逐步解决问题:
第一,加大环境伦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伦理水平。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基本功能,是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政府可以发挥学校、政府宣传部门、媒体、旅游企业营销机构、旅游部门等组织的作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各类人群的环境伦理意识。政府可以建设具有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伦理教育,使伦理理念转化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自觉行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企业统一起来,形成人人维护旅游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有效途径把环境伦理教育深人到群众,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愿意参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加强生态执法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旅游开发秩序,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和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促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职能形成合力,促成旅游资源开发科学化。
第三,倡导旅游消费者合理消费。坚持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四,积极推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传承社区传统文化,提升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积极推行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以在分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系统提出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并从决策层面、利益分配层面、生态保护层面、保障机制和社区参与评估体系等方面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的工作机制,形成相对成熟的生态旅游社区参与路径。
第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国外己经走出了一条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成功之路。我国可以根据具体的国情因地制宜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伙伴关系,促进本地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