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1
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已多年,但相对于较偏远的乡村而言,这仍旧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首先的问题就是我国的留守儿童。据2009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已经达到了2000万,并且这个趋势呈现的是逐步增长,在张家口这个劳动力输出的城市,留守儿童的比例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使得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九年义务教育,显而易见,对于学前的教育意识在他们的脑中是没有的。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更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孩子送回农村接受教育,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作为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做的是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来,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回到学校。
由于农村自身的一些问题,像是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不可抗因素除外,我们要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让所学的知识源于农村,但高于农村的模式,让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主动学习。现在普遍的大学里学前教育课程一般是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组织管理学、幼儿社会教育和一些相应的文化教育,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还要加入当地的特色,建立一些特色的课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
学前心理学这个科目是比较重要的,它要求掌握的知识是了解孩子的心理,是乐于接受还是被动听话,这个对于教学的课程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课程学习的时候,应该加入大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农村,跟那里的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她们不是以以后的幼师身份来接触孩子,而是以朋友的心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要是我是个孩子,我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我对什么是感兴趣的。还应该针对每个儿童的身心和身体健康情况,研究适合不同儿童的兴趣爱好,分别培养。同时还应该加强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上不同的课程,以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和发展。在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孩子们的课程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去专门为他们设计属于他们的学前教育。看他们平时在干什么,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这样去实施一个课程教育,远远比只学书本的内容更让学生体会到幼师工作的重要性。
农村的学前教育由于环境和经费的限制,使得学前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管理观念,幼儿园组织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开设的初衷,就在于让学生建立一个意识,什么样的幼儿园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怎样的一个管理模式是适合儿童成长的,要从身和心两方面着手。教育不是静止的,他是一个互动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儿童不应该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他又提出异议的权利,要培养儿童的这种批判性和从多个方面想问题的思路,让其认识到一件事的对与错,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但这个关键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在幼儿园课程的安排和幼师的课程分配上也要注意,这是一门管理学,如何将正确的人分配在正确的岗位上教授正确的知识,这是一个幼儿园组织者应该考虑的问题,知人善任,这不仅是对于幼儿园负责,也是对孩子的整个学前教育的负责,甚至是孩子将来的责任。一名幼师,不仅要为人师表,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让自己逐渐进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前儿童的需求。
对于农村来说,办学条件差,对于农村的幼师素质我们不仅为孩子担心,学前的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如何让学前教育课程贯彻得更彻底,我们对幼师的培养要有很坚强的力量,学前教育上完之后,自然就会进去小学继续学习,但如果学前教育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那我们就应该深思,是不是我们教学课程有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的学前教育,在课程上我们要勇于创新,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我们知道现在好多农村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像当地的民歌民谣和游戏,我们要将我们的教学课程延伸到这些特色里,建立特色教育,制定专门属于农村学前儿童的课程,像张家口我们都知道它有十个县列为了国家重点贫困村的补助之中,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上帮助他们,还要再精神上帮助他们,不要一味地只是灌入知识,更要建立他们的自信,要了解他们的习惯,让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我们知道学前的教育课程不只是单纯的以进入小学为目的的授课,更是要迎合现实,迎合各地的习俗,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它应该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学前儿童的教育的方面,我们还要对其的知情意行进行培养。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2
0 引言
随着农村社区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村社区数量逐渐增多,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成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与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或教材,给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一定意义上的指导。
1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1.1 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甚至需要将教育触角延伸到地方经济建设最前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的社区教育资源,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
1.2 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求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知识结构调整,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1.3 有助于农村社区居民个性化发展
农村社区居民在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发展。
2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二是对社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还没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不易评价。三是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2.2 理论和技术层面资源匮乏
现阶段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包含的内容广泛,对课程设计开发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具体课程设计开发实践中还不能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胜任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工作的研究人员匮乏。
2.3 课程设计开发缺少规范
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有课程专家的指导,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经验。由于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主体的缺位,课程设计与开发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目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的,农村社区领导为完成上级考核任务而进行,不能真正体现农村居民的兴趣与需求,出现“以供代需”的现象。
3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
开发设计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更能集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能适应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动态发展,更能体现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二是科学性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要讲求实用性,但一定不要忽视科学性,从长远目标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三是实践性原则。课程设计开发应首先考虑知识性和技能性,课程评价体系也要本着实践性原则,确保课程设计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四是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要根据农村社区居民的接受水平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4 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4.1 提高认知,加大宣传与力度
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是政府针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应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设施。在经费投入上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各级政府可设立农村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发放,鼓励民间投资等形式支持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纳入部门考核,有效推动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进程。
对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宣传,应努力提高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推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知、接受和支持,引起广泛关注、参与和投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2 建立课程设计开发保障机制
课程设计开发是一个完整、规范的过程。包括前期对课程资料、存在问题、居民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契机,从农村社区发展、居民需求和需要出发,确定和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而开展教学实施,完成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管理者、专家、教育者、社区居民等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参与。
第一,组织相关人员针对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第二,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使开发流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详细了解农村社区情况及社区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社区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地方农村社区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课程设计开发计划与步骤。根据农村社区及居民的实际需求与需要设计和编排课程内容;根据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过程和发展评价课程体系。
第三,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让质量评价贯穿课程设计与开发全过程。在制订课程目标、编排课程计划、组织安排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全程评价。参与评价的人员要包括授课教师、社区居民,还应该包括管理人员和课程设计专家等全员参与。通过“全程”与“全员”评价与反馈,不断提高课程设计与开发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目标快速实现。
4.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队伍结构需要调整。
①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专职、兼职教师的招募与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与水平。通过完善引进和培训模式,以观摩、研修、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程设计开发能力。
②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拉动机制,通过城乡交流轮岗、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素质与水平。
③制订保障措施,提高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待遇。
④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教育教师引入与管理机制。建立日常考核和培训制度,健全评价与考核机制。总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需要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志愿者共同参与,适应农村社区实际需要,保证社区教育课程设计开发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4.4 突出特色,注重质量
目前,无论从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数量方面,还是课程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数量少,整体水平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更要突出特色、注重质量。课程内容、学习形式贴近居民需求,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切忌高、大、空,真正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4.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地域 校本课程开发 案例
校本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提出,而在我国却是由新一轮课程改革真正将其带入基层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我国部分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考察一些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在开发切入口上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正是学校特色所在。
(一)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事实上就是学校以地域经济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体现其地域性特色。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在一起,注意科学的组织和设计,可形成学校特色。在此,地域文化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域历史、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等。
以地域为出发点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在地域中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和问题;②地域素材能够暴露自然、社会的本质问题;③具有临场感,容易获得共性的认识;④地域素材容易促进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学习;⑤已有的知识、体验通常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通过具体的操作,能够丰富学生对未知的认识和体验;⑥能够培养学生调查的能力;⑦能够培养学生对地域关心的态度。可见,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与切身体验,不仅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在调查中培养了能力,而且在与周围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在对所在社区更深刻的了解中,形成了对社区、对家乡的深刻情感。
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学校应从本校目标与实际出发,以地域的教育性为主题,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学校特色,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体现地域性,课程内容要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能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特点。如广州荔湾三元坊小学开发的西关文化校本资源是地域特色鲜明,同时又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本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从地域的自然、人际交往、文化特点出发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活动与体验,能使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加深对社区的认识,提升对社区的感情。二是突出综合性,地域与社会、社区与学校特色的多样性,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不同决定了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如三元坊小学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我与荔湾》一套校本教材,内容涵盖荔湾历史介绍、荔湾名人风采展示、闻名遐迩的粤菜各种制作技巧以及寓教于乐的西关童谣、游戏的介绍等,这些题材充分反映了地域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三是具有探索性,课程内容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三元坊小学处于独特的西关文化氛围中,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与荔湾》,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走出课堂,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感触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四是彰显主体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校本教材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学校的需要、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使学校、教师、学生真正成为其的主体。
(二)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考察开发成功的校本课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分挖掘地域的教育功能,利用地域的优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校本课程。
案例:广州荔湾区三元坊小学:《我与荔湾》
1.地域资源。三元坊小学地处广州老城区西关,这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产生了独特的被称为岭南文化缩影的西关文化。这种植于民间、内涵丰富的西关文化,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资利用的鲜活资源。为此,三元坊小学开发了以西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我与荔湾》一套校本教材,这些题材充分反映了西关独特的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
2.开发依据。三元坊小学早在十多年前就以“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目标,开创了广州市仅有的民乐艺术教育学校特色,并成为了广东省民乐教育示范学校。他们继续深化探索、实践个性化的办学路子,让实践活动深入学校、社会、家庭,通过以西关文化为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办学特色。
3.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对西关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参观、调查、手工制作等活动,掌握各种技艺,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课、队融合,多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课程内容:西关文化。
(3)课程组织:晨会、班会、队会、综合实践课、社会实践等。
(4)课程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元坊小学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划分三个层次: 一是普及性活动,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年级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并全部纳入课表。这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活动有全校性活动、课程表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二是小组性活动,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组织的活动,如小型的比赛、年段竞赛及年段的兴趣小组活动等。三是提高性活动,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而组织的活动,形式是设置特长选修班,让学生自由参加。
(5)课程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教师、家长、社区人士、行业专家、兼职辅导教师的评价;鼓励学生作好调查研究日记,记录个人、小组的真实体验, 定期举行大、中、小队成果展示;结合德育工作,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与综合实践课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通过运用《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开展个人争当“新三好”――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集体争创 “文明班”、“三好班”活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三元坊小学以荔湾独特的地方景观、地方文化、社区设施以及家庭教育为依托,以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为方向,开展综合体验教育、实践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4
关键词 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珠三角地区;品牌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67-04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给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落实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社会承载主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力量。社区教育把教育拓展到社会组织的最基层,满足大批远离学校教育的社区成员接受再教育的需求。
一、社区教育的属性分析
所谓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又称教育服务。社区教育是教育产品的一种,社区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还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
(一)社区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社区教育的产品属性,要依据实际发生的教育活动确定。从教育内容看,社区教育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教育形式看,社区教育则体现为纯公共产品(如社区广播、宣传车)、准公共产品(如班级授课、俱乐部、开放式网络平台)和私人产品(学徒制教育、教师补课等)三种类型的混合公共产品[1]。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社区教育提供教育服务及其混合公共产品的实际,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增加教育投资,挖掘现有教育服务的潜力。同时,应根据均衡教育和整体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逐步把部分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转移给市场,使公共投资能发挥更大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功能属性
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除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外,还有育人、资源整合、文化、服务的功能。从社区发展的范畴来看,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载体,是社区成员共享的学习平台,是构建学习型社会、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模式和落脚点。社区教育是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综合素质,实现自我发展、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其育人功能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功能。而社区教育的资源整合功能,是指统筹各种教育类型,形成大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品牌应突出育人示范和资源整合两大基本功能。
二、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及经验
(一)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基本覆盖城乡,基本形成“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居委(村委)社区教育工作站”三级办学网络,开展了针对职业、生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等。在教育实体方面,主要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和职业院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工作。培训范围不断扩大,除了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辖区内的党政干部、两委干部和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辖区内所有人员。
(二)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经验
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有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地,这些地方已积累一定经验。
深圳。教育部公布的第一、二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中,深圳市宝安区和南山区榜上有名。宝安区的社区教育2002年就已开始。该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形成了“区社区教育中心—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站”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制定《关于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以制度的形式为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以劳务工和原住居民为主,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工厂”的方法,以及与高校建立“上挂、横联、下辐射”等合作方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2]。南山区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五大特色;率先实行购买服务,创新社区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十百千万行动”,成功创造和谐社区的南山模式;优化课程资源库,搭建一套相对完备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打造品牌项目,街道创先争优活动亮点纷呈;突出合力育人,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共建[3]。
广州。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建设取得良好成果。如越秀区矿泉街将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作为教育对象,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系列项目,以社区“祠堂文化”作为载体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如海珠区南华西街以课题“学习型家庭模式研究”为引导,结合社区实际,创立社区学习型家庭。
佛山。2007年9月挂牌成立了佛山社区大学,确立“政府部门主导,专业机构参与,社区大学承办,社会力量支持”的工作思路,形成“网站+项目+基地+‘CtoC’网上学习社区+社区教育超市”的社区教育模式。以佛山社区大学网站为平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培训项目,通过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及其他机构等,把教育内容送到学习者身边[4]。同时,还积极探索通过搭建“CtoC”模式和社区教育超市模式的网上学习社区,借助有志于投身到社区教育的普通市民、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的力量,弥补社区教育力量的不足。
珠海。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搭建起珠海电大在线、珠海干部教育培训网和珠海市民终身学习网三大开放式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在农村乡镇和城区街道建立常态化学习型示范社区,提供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整合和吸纳全市各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资源,为官兵、澳门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及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妇女等群体,打造“总有一款适合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全民共享式教育超市[5]。
从珠三角社区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经验来看,各地区社区教育办学定位明晰,大部分都能结合区域实际,通过特色(品牌)项目带动,整合优质社区资源,注重办学质量。将这些经验做法进一步凝炼成社区教育品牌,形成社区教育品牌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借助社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完善社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维度分析
201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教职成厅[2010]7号),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核心指标9个[6]。核心指标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地与网络建设、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社区成员的知晓和认同率、社区成员的满意率、特色、创新等方面。珠三角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地与网络、经费和队伍等方面已步入正轨并得到保障,但要打造品牌,就需要在教育成效和特色与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具体而言,根据珠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的特点,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及活动资源,打造知名的项目或品牌;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服务水平,使得社区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改善精神生活和环境生活质量。
(一)明确办学定位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核心
明确办学定位,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最根本因素,主要体现为市场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定位两个方面。
社区教育品牌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区的经济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周边的教育供给因素等。按照现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模式,社区的经济情况决定了公共财政的经费投入以及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度。社区内人口素质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内容的提供、组织和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必须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适应社区的经济情况,与市场紧密联系并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与周边其他优质教育类型错位发展,实施差异化战略。
社区教育品牌要能够体现出社区教育的人本价值、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社区教育品牌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方面,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吸收和融合地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项目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需求,体现社区教育新颖、实用、优质等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拓展并强化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开设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或培训项目,开设创业和再就业培训项目,开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技能培训和文化项目培训等。
(二)创新的品牌项目推动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载体
社区教育的品牌设计,在实际的运作上,还必须要有一个活动载体或宣传主题。要注重社区教育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深度开发并进行包装,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课程或活动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载体或平台,如各种类型的优质专业(课程)、主题学习活动、社区讲堂、“三农”教育服务项目、再就业服务项目等,最终形成社区教育的品牌项目。
以特色项目活动为形式,立足于社区教育受众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项目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优质的社区资源整合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基础
社区教育品牌更应凸显其育人示范和资源整合两大基本功能。社区教育内容的核心在于课程。为更好地提升课程特色和内涵,与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对接,一方面要将区域内的人力、场地、有形和无形教育资源(尤其是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整体教育最佳效能;另一方面,凭借社区教育自身的优势,积极与高级合作者(名校或名企业)进行合作,着力整合相关优质资源,搭建社区教育信息化学习共享平台,采用大讲堂、学者论坛等形式,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到社区授课讲学。
(四)品牌的识别及传播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必要条件
在品牌设计和营销过程中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结合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形成社区教育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包括院校名称、徽标、宣传用语、传播媒介等基本要素,以及院校建筑、办公用品、公共指示和交通工具等应用要素。借助视觉识别系统,将社区教育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办学思想和宗旨,通过社区教育主体及其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转换为直观化的视觉识别符号传达给教育受众,从而促使社会公众对社区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认同并接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营销和管理,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传播。要树立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重视社区教育品牌的传播,使传播受众、教育受众能形成较高的品牌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教育主体及其师生员工必须认识到品牌传播的重要性,树立品牌的传播意识。
(五)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是社区教育品牌设计的保证
严格的质量保证是社区教育品牌的核心,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和评价,提高知晓度和认同度,提高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度。
社区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必须依靠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以及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等。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社区教育主体加强自身软硬实力,将质量的优势提升为品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柯玲,黄旭.社区教育产品属性界定与供给选择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3-5.
[2]刘永新,张路玉.宝安荣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 [N].深圳特区报,2010-12-13(A13).
[3]阮元元.南山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N].广州日报,2010-12-07(SZA20).
[4]王建根,张竹英.“网站+项目+基地”,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构想[J].中国远程教育,2009(3):52-56.
[5]杨连成.珠海电大开放式社区教育惠万家[N].光明日报,2010-9-15(10).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0]7号,2010-08-10.
Analysis on the Design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Brand Based on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YU Jia-qiang,XIE Wei-cong
(Guangdong Radio & TV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91,China)
Abstract As a kind of public product and educational mode,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unique attributes. Apart from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community education also has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culture and serv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brand design of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clarifying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boosting brand projects, integrating excellent community resources, identifying and diffusing brands and strict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 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brand design
收稿日期:2012-01-27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5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55-02
2011年,笔者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培训研修团。在美国的1个月期间,笔者了解到,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1.极具公平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全美现有1 200多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90所是公立学院,注册生达1 100余万人,约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6%。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ACC)在2009年召开的第八届年会的宣言中指出,“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被定义为一种承诺,这个承诺就是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迈进高等教育的大门,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这个使命推动了我们的发展,使我们成为全世界不断革新的学习机构的代表”。正是秉承这样一种办学理念,美国的社区学院不设入学门槛,让人人都能上大学成为了可能。同时,公立社区学院的学费只有公立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低廉的学费让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也能读得起大学。
2.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1)转学分(升学)课程
在社区学院修读转学分课程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四年制本科院校前两年相同的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同时还可升学到相应的本科院校完成后两年的科目。美国教育部的研究指出,从社区学院转到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足以比得上那些从一开始便在四年制大学就读的学生。有很多人都是在社区学院开始他们的高等教育学习生涯的,他们后来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职业技术课程
职业技术课程是专门为那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学习者而设置的课程,学制一般为两年,也有人将该课程称为培养劳动力的课程,因为修读这些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技术课程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区学院的一个重要课程之一,并为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补偿教育(大学预科)课程
补偿教育课程即大学预科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高中毕业后没能进入大学学习,导致他们所拥有的基础教育知识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社区学院认为,社会负担不起放弃任何人的后果,为了应对这种教育危机,其特别开设了补偿教育课程。学习者可在社区学院修读大学预科课程,以便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4)社区服务(继续教育)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也称继续教育课程,是社区学院所提供的最具弹性的课程,其服务范围广阔,自开设以来一直发挥着为本社区服务的重要职能。大多数美国企业自己并不直接为员工提供培训(尤其是中小企业)。据统计,有95%的企业希望社区学院能够为其员工提供切合实际的技能培训课程。另外,很多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需要到这里来学习各种知识或技能,如汽车维修、信息技术、插花艺术、摄影艺术、医疗保健等。为了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社区学院开设了很多短期课程(1年以下),以便为本社区内的企业及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构建以就业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的是流行于北美地区的DACUM方法设置的,其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是典型的行动导向课程,而且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极强。一般社区学院的学生修满60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副学士学位,按每学分15课时计算,两年只有900课时。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学好技能,社区学院不会安排很多基础理论课程,而是会安排大量的职业技能课程。比如汽车维修专业,这是美国社区学院普遍开设的专业,其课程安排中没有我们国内相关专业一般都要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实践性环节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非常大,一般而言,理论部分只占20%,而实践部分占到了80%。这种简单实用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劳动力而设置的,上述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社区学院有一只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并且兼职教师的数量要远超专职教师,如印第安纳州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有专职教师136名、兼职教师450名。专职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兼职教师的学位没有严格要求,但一定要是有一技之长者。
社区学院对教师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但特别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尤其注重对那些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第一年每周有半天的培训时间,培训的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考核评估、设备使用、语言能力、规章制度、学校环境、工作流程等。我们在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东北分校还看到,学校专门设有教师技能培训室,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了把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先进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能力。
5.校园信息化程度高
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范文6
我国丰富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开发中并未充分利用该资源,导致园本课程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等不同角度详细论述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应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
园本课程;地区民族文化;策略
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园本课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及幼儿教育质量。幼教工作者应以该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将民族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理论相结合,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开发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园本课程建设中,以丰富幼儿园教学素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掘潜能,促使幼儿深入了解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参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优化了民族地区幼儿素质教育及园本课程建设。因而,如何开发地区民族资源并将其融入园本课程建设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注重其适宜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特点。地区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产生并隐藏在人们每日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群体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性。面对身边如此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想要将其转变为适宜幼儿的园本课程,就必须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系统梳理、深度挖掘。以苗文化为例,在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茅屋、“干栏式”楼居、风雨桥、鼓楼等独具苗族特色的建筑、银饰、左衽满襟衣衫、米酒、腊肉、腊肠、刺绣、蜡染等。在精神文化方面,包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游戏、竞技游艺活动、传统节日和等方面。梳理整合的过程就是挖掘资源的过程,经过梳理之后,本地区有哪些民族文化资源一目了然,在园本课程开发时可就地取材,将其渗透到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利用过程中,千万不能将所挖掘的文化资源一股脑地塞进幼儿园课程中,而是要坚持适宜性原则,要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进入幼儿园,幼儿感兴趣且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内容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储备资源。
二、创设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活动环境
环境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我们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明确一点,许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周围整体环境的熏陶浸染。因而,幼儿园要充分关注活动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潜在影响,构建以环境为依托、感受性和体验性兼备的民族文化隐性课程。具体说来,幼儿园应当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幼儿创设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活动环境。从物质环境方面来说,幼儿园内的楼梯、走廊、墙壁、大型玩教具以及班级内主题墙、房顶装饰、区角环境等物质空间可以装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手工作品,还可以让幼儿亲自参与环境创设,加深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心理环境创设则需要关注到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尤其是在师幼互动方面,教师应表现得平和、民主、有耐心、有爱心,这样的态度有利于建立安全、舒适、信任的心理环境,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幼儿可以更自由、真实地表达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作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主体,教师在组织相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感受知识和乐趣,创设具有趣味性、整体性的民族文化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应开展、编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地区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为了使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具整体性、活动性,应以地区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确保幼儿所获经验的相对完整性,提高活动效率。主题活动,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1]幼儿园通过创设主题活动统理整合各种资源,以所搜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园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活动主题,构建主题网,组织相应的园本课程活动。例如,以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将苗族的舞蹈、山歌、戏剧等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学习或欣赏独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学习苗族的特色乐器(如:芦笙)。美术活动中,可利用常见的材料模仿制作苗家特色工艺品,用柔软的纸张代替布料制作蜡染,或是用涂成银色的橡皮泥制作银饰等。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让幼儿走出教室,联合家长、社区,组织幼儿参观蜡染、银饰的制作工坊,让幼儿亲身体验苗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在语言活动中,苗族的一些经典的故事、传说、童谣、儿歌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除此之外,民族文化资源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融入到不同领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当然,这就需要活动组织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另外,游戏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十分必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收集更多适宜幼儿的民族民间游戏,加以创新、改编,这些趣味性强、形式多变的游戏不仅可以作为幼儿平时嬉戏玩耍的玩料,还可以将其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苗族的“竹竿舞”,好玩的同时可以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幼儿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了解苗族舞蹈的舞步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配合音乐,可以让幼儿体会苗族传统民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在组织开展区角活动时,也可与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音乐活动区、美工区、阅读区等区角内加入民族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不仅丰富了区角活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四、大力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有效合作,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幼儿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使其逐渐形成系统、科学、敏锐的课程意识,进一步发展幼儿园整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应当在自主、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身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幼儿探索意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和想象,培养其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另外,教师创编游戏、组织创新活动等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能放松。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促使其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加强培训,让幼儿教师学习到更多相关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开发技巧,能够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育思想与园本课程相融合,提升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还可以利用园内教研平台进行园本课程设计研讨,增进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的群体智慧,并在此基础上,组成研讨团队,面向园外观摩教师公开教学、深入研讨,大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课程创新力,为园本课程完整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
社区是幼儿的大舞台。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社区生活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社区活动,例如:参观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参加民族节日、学做民族工艺美术品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张扬个性,为幼儿认识、了解周围的人事物提供直接经验,使其萌发探索事物、主动交往的意识,在灵活多样的活动空间与形式中,充分感知身边资源的不同用途。还可以让社区中不同行业或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或社区活动,例如,请回民家长向幼儿介绍回族的历史及风俗、教幼儿编制传统竹篮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对社会生活了解更深入,在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对幼儿园以及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这无疑是对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最有效的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区配合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形成长期良性互动,进而发挥幼儿园课改的整体辐射效益。
总而言之,建构“适宜发展”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要以自身所在民族文化土壤为基础,开展师生互动、家园联系、社区实践,充分整合民族艺术资源。还要利用分析整理、教学尝试、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科学有效地融入园本课程建设中,建构适合该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园本课程。
作者:王子元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