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1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但同时受到公众对其公信力的质疑。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众多非营利组织其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非营利组织由于其特殊的非营利性特征,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上比之于企业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导致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效益普遍呈现较低水平。非营利组织尽管也有维系其运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完成社会各界交代的使命,充分利用资金,将资金的效力发挥到最大。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不透明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条例,对于非营利组织在财务公开方面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有些非营利组织严格按照相关的条例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因而取得一定的社会公信力。但是某些非营利组织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方面往往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部分财务信息透露的不及时、甚至干脆不透明,向外界保密等。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不公开财务信息的现象,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的严重可信度较低,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的公信力是组织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法律监管体系不到位

依据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某些领域上的空白,缺乏专门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来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管。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数是公益慈善事业,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的产权、监管以及转让都存在监管上的空白。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财务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即使我国颁布相关的法律,但是大多数都尚未落实,带来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内部监管失效以及制度缺失等问题,制约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内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资金使用率低

非营利组织由于其特殊性质,其内部机构的权力较为集中,缺乏有效地内外部监督,因此容易造成资金的使用随意、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甚至出现内部人员私吞内部财产的现象。此外,非营利组织本身在资金的使用以及管理上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在保障完成组织上规定的任务以及社会的使命,就可以不必考虑成本问题以及资金所带来的效果等,必然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大量浪费的现象,造成资金的使用率严重低下。

(四)资金来源有限,渠道较窄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自身的特点,其筹集资金的手段通常依靠国家财政的补贴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从而维系其组织自身的运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现状是外界捐赠减少、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较高,主要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况且其自身所创造的收入及其低下。

三、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策

(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做到公开透明

所谓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指的是非营利组织相关的财务收支状况需要及时准确地向外界进行披露。非营利组织应该定期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积极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定时向外界汇报财务状况,实现全面的公开透明。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应该披露的内容还应具体包括收入支出明细、财务管理机制结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现金流向流量等。只有将这些真正落实到实处方能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是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首要面对的课题。关于如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非营利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对其财务运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避免财务工作者的现象产生;二是建立完善非营利组织的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对于预算资金的流向以及流量进行全程监督以及反馈评价,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从这两方面入手方能不断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做到权责分明

非营利组织不像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但是在管理上应该向企业借鉴。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做到权责分明,严格规范评估程序。财务绩效评估应该根据相应的财务指标运用科学合理地评价方法对财务部门的绩效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严格将资金和绩效挂钩,不断重视资金所带来的效果而不是资金的投入量,严格将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和员工的绩效挂钩,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拓宽组织融资渠道,多项措施并行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其特殊性质,自身创造收入过低,难以满足其自身的运转,因此拓宽我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政府应该从制度以及法律上进行规范,一方面加大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在政策上为组织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二,非营利组织自身也需要积极建设,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挽回公众的信任,同时扩大自创收入的比例,多项并举,环节资金困难的尴尬。

参考文献: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2

国内外学者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说法繁多,目前大致上有以下几个名称:慈善机构、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等。这些名称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各种特点,但是都不全面。美国研究民间组织的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学者指出:这里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术语能够将这一特殊组织准确的刻画出来。简单来说,非营利组织就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履行政府职能,主要为了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或者是互益性社会服务的独立民间组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四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将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主要归为以下几部分:(1)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捐献者,组织目的不是期望收到利益;(2)业务运营的目的不是以提供劳务或产品来换取同等利润或同等利润的等价物;(3)没有明确规定的所有者权益以及没有出售、转让或赎回的权利,组织清算或解散时不能凭借所有权分享一定份额的剩余资产。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但是大方向还是能够确定的,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性的活动,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的特殊性

1、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稳定。

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社会各界公益人士的捐赠,政府拨款和基金会的收入等各种来源,但是总体上还是十分的不稳定,资金上的短缺让非营利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社会公益目的,甚至连组织本身也无法继续维持。

2、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而运营的,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公益组织,虽然为了实现公益目的而进行社会服务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收费水平很低甚至免费。所以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不会有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也不确定。

3、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权责不明确。

在非营利组织中,由于缺乏利润等量化指标,使组织的管理人员难以就各种组织目的达成一致。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因而对各部门的权责就无法划分得十分明确。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首要问题是对财务管理的不重视。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观念陈旧,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是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应该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没有利润也就没有财务管理问题,只是以社会责任为目标,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2、资金不足的一大原因就是财务的透明度不够。

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很难合法而有效地及时看到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无法确定他们所捐赠的物资是严格按照他们的意愿而使用。

3、渠道狭窄导致财务收入非常有限。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财政主要来自于组织成员的会费,一些社会性的服务收入以及政府资助、社会资助等。但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分配结构还不是很完整,所以非营利组织收到的政府的资金收入有局限性,在灵活性和张力上还有不足,由此导致组织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狭窄的财务收入渠道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工作开展产生巨大影响。

4、缺乏管理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当前许多非营利组织都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目前有许多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例如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等。红十字会是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组织结构比较完整的非营利组织,但它也会出现财务问题,说明非营利组织缺乏较为正式并且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像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由政府支持的、正规的非营利组织,更需要强力的监管和约束,否则长此以往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公信力。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缺少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活动中的独立法人,必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内控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日常的财务活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依法依规进行,作为组织内部财务管理依据的规章制度都包括: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从法律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是缺少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作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典型,对其财务流程也缺少明确规定。

(二)专业人才的缺失。

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规模都相对较小,运行机制不完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也较差,由于这些工作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没有吸引力,所以经常会发生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代替。伴随着人才缺失的后果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能力不足,组织的筹资能力降低,导致组织财务困难重重,难以持续发展。

(三)缺少严格的监督。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第三部门,财务过程必须要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我国在内部监督方面的管理设施不够健全,缺少项目审批和财务监督的环节。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出和使用,资产投资、收益与处置等重大财务活动,政府部门应该做出什么样的监督,如何完成监督等均无详细规定。

(四)资金利用效率低。

非营利组织对支出管理重视不够,做事业不是很得力,从而导致了资金利用效率低,组织发展力度跟不上。经常出现相互挤占,相互挪用的情况;不能明确分配各项支出,手头的项目不仅没有做好并且别的项目也会受到影响。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的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所以我们要建立全面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有效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以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一)从事经营活动,扩大自创收入。

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非营利组织在实现社会公益目标为主要业务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从事一些商业的经营活动,将获取的利润收入用于组织的发展壮大,也为了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基础。而且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经营活动必须是合法的,不会损害自己声誉的商业活动,所盈利的经济利益不能在组织内部分配,必须全部投入非营利活动。

(二)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

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其社会公共责任的实现,就需要健全的制度和内部控制。首先应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还要建立健全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使民间组织人员言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章程只是一种条文规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加强实际的操作程序,即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掌握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一个业务环节,使组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组织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

(三)公开财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3

【关键词】 财务风险;财务危机预警;非营利组织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缺乏重视,其管理水平与方法远远滞后于组织自身的发展,成为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财务环境的变化、经营不善导致的组织财务状况恶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最终通过各种敏感的财务指标反映出来。非营利组织财务危机预警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组织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预报,并根据预测到的情况发出警情信号,同时还能对所预测到的警情提供应对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如何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和工具结合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点,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

一直以来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都集中在企业领域,而对非营利组织财务危机却较少涉及。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包括运营失败、商业失败、无力偿债、资不抵债等。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研究认为:当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出现了经济下降趋势或由于减少了一个主要的捐助者而出现损失,那么这个非营利性组织可能立刻削减原本可以提供的服务,他们将这种情况定义为非营利性组织遭受了财务风险。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是为投资者生产利润,而是提供服务。财产所有者的权益不需要加以补偿、转移或出售。因此,用“破产”作为界限来衡量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危机,就把有着潜在财务风险的大批非营利组织排除在外。当组织出现连续三年项目和服务的减少,在三个连续年份中资金平衡性出现全面下降,以至于出现组织不能履行其使命的后果时可以视为财务危机状态。

风险的加剧会使体现在反映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逐步恶化,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当然风险永远存在,但风险未必就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只要管理层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并有充分的管理风险能力和手段,就可能转危为安。组织财务危机经历由初步萌芽到逐步恶化的过程中,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将有不同程度的恶化,通过观察和判断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就能预测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由于在组织战略和财务状况上存在差异,不同的组织之间不存在完全一致和相同的财务危机过程,但是从本质上讲组织财务危机最终结果都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从这一点看是相同的。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组织外部的原因

1.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

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外部原因。这些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组织之外,但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却产生重大影响。它会使管理者的主观努力付之东流或者使管理者付出的代价与收益不成比例,而且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组织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尤其对于有营销活动的非营利组织而言,购买力因素、商品供给因素和商品价格因素都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另外,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变化也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若国家经济出现明显滑坡,则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收入和营业收入都会减少。总之,各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监督缺位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组织行为与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各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和文件。从总体上看,尚缺乏系统而完整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及相关财务制度,并且部分法律法规已经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仅确定了多样化的监督主体,政府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人民银行等都对公益机构负有监督的职责,但关于四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等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约束与行政监督实质上的缺位与不足,其他社会监督主体包括新闻媒介、社会公众和专业评估机构等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情况及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起到的社会监督作用十分有限。社会公众很少主动对非营利机构的运作及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即使是志愿捐款人或赞助机构,在将款捐出之后,对于公益机构最后如何处置这些捐款也常常不再过问。管理与监督的不力是财务风险与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

3.行业的特殊性因素

非营利组织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但也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为社会提供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是商品、劳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非营利组织必然要介入市场,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去办事,但是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资财归公益法人即抽象的公众所有,出资者不是所有者,经营者不是出资者,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通常必须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一般也不进行损益的计算和收入的分配。上述特点对于组织及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于考核评价,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机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缺乏清晰的责权利关系。

(二)组织内部因素

1.过度负债而引起的财务危机

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财政拨款占整个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部分非营利组织为弥补资金缺口,纷纷寻求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资金来源。但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组织可以利用负债规模来扩大盈利水平,或者解决资金的短缺,但当借款数额和负担的利息水平一旦确定,过度的负债会使组织支付能力变得极为脆弱,甚至会出现支付危机,它一方面会弱化组织的支付能力,蕴含着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一旦组织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了故障或实际现金流出比预期现金流出的相差较大,影响即期债务的偿还,将会导致财务危机。

2. 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财务评价机制

健全的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是控制财务风险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制度保障,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其业务活动很难用其他经济指标进行衡量,这使得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导致在财务管理中只注重短期项目的短期利益乃至忽视对风险的控制,影响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大多数组织只有简单的账目管理部门,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从组织的所有者、经营者到管理者都缺少风险意识,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内部监督、自律机制不健全,有些组织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基本没有设置相关的可操作性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3.缺少专业财务人才

目前,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规模还不大,从业人员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从整体上看,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高,组织财务人员主要包括会计和出纳,财务人员往往是“兼职”或是“半路改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有些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有甚者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而是由组织中的其他非财务人员兼任,组织缺少专业的财务人才。基本没有会计师和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负责组织的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与运用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根据测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指标体系的原则,将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类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

1.目标层

测度非营利组织财务系统可持续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通过组织财务质量的衡量去体现组织发展的持续能力,并根据测度结果为实践提供适时反馈信息,对组织财务风险进行调控。因而依据测度的基本原理,非营利组织财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为测度的目标。

2.类指标层

把目标分解为类指标,按功能集中反映组织财务系统的风险状态。主要包括组织的筹资能力、财务结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

3.指标变量层

要使反映发展持续能力的指标层具有直接的可测性,就必须进一步确定并给出反映类指标层的具体指标变量。

指标变量的选取标准要考虑测度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指标变量的选取还应符合以下标准:一是指标变量不反映特殊的价值观。二是指标变量应是发展的最终输出。三是指标变量计算方便,数据资料易得。四是指标变量参照值或阈值应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讨论,指标体系构建基本框架如表1。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包括4个类指标,23个变量指标。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组织的财务风险情况的。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即常用综合评分法。其单项指标实现率为:

C=Xi÷Zi

式中:C――各单项指标实现率;X――各单项指标实际值;Z――各单项指标标志值; i――项数(i=1……n) 。

然后对每一类目的单项指标做归一化处理:

在对类指标层得分做归一化处理后,采用加权方式得类目指标层得分,表达式为:

Bk=G×T

式中:k――类目指标层项数;T――每项权重。

目标层得分则为:

有关数值的确定

(1)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标志值

标志值实际上就是各个指标的标准值,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引入国家有关标准,科研成果,行业和地方有关规定或行业或国际的平均水平。还有的指标标志值可以根据多年行业统计资料动态分析和专家论证确定。

(2)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主要是确定四个类指标中的权重。根据组织性质、组织服务特点、财务特点和专家意见确定。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将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A、类指标层B和指标变量层C。

(三)补充说明

对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与危机进行有效监测的基础是完备的评价资料和翔实的数据,信息来源不应仅局限于财务信息之内,而应当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充分考虑组织使命完成情况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使得指标的建立既满足财务风险的预警需求,又能恰当的反映出组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权衡问题上的考量。

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财务所需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全面系统地收集数据有较大难度。因此应该建立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组织财务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应当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建立全国非营利组织的动态财务风险数据库,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信息结果利用的高效化,这一方面便于社会及出资人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组织内部财务分析的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 鲁彦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营利问题:成因与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2).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4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5.99 [文献标识码] A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是相对于营利组织而言的,根据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界定为: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或提供公益服务为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具有合法独立地位的实体性机构,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将资源交给该组织,目的不在于获得投资收益或获得组织清算时净资产的所有权,而在于保持和加强该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能力,不是以微观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宏观的社会效益为目的。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比较滞后,并且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限制,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完全的规模效益,或者在管理机制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所以这就要求不断形成较为完善规章制度,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正常发展和不断改进提出新的政策依据。

(一)数量增多,规模较小,组织机构的设置没有模式和标准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政府扶植政策的不断试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典范,对其他非营利组织的产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目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包括了环保卫生,艾滋病的关注和关爱,还包含了对特殊人群的关爱,特殊时期的救助团队和不同行业间的行业管理等组织。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非营利组织的活跃度更高,机构组织的发展更加完善等。但是却没有完全形成规模优势,也没有完整的机构设置标准,所以在管理水平上也是参差不齐的。

(二)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具体和完善

相关的规章制度虽然已经有了长远性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具体和完善,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依旧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软肋。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捐赠法、审计法、会计法、税法、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方面,总而言之就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来有效监督和督促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制度相对不太成熟和不健全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比较滞后,所以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也就比较滞后和缓慢,并且我国并没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所以只能遇到问题举行听证,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再去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慢慢积累经验。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才能不断提出修正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较为成熟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依据。

(二)组织内部的采购和物资管理比较混乱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机构中组织内部的物资管理比较混乱,尽管部门内部可能有比较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只存在于资产账簿的表面,实际上还是比较混乱的。一是很多非营利组织出现资产和账面资产实质不相符合的现象。因为没有严格的批准和管理制度,甚至资产的管理和账面的处理都是一个人在进行,这样就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把公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的便利性,如果没有彻底的清查,不会发现里面的问题。二是物资的采购计划和实际情况脱节,导致组织盲目购置物品,造成极其严重的浪费。在非营利组织中,采购者并不关心钱具体花到了哪里,到底有没有把组织的有限资金花到了该花的地方,更多的是通过采购自己能谋求多少灰色收入,能吃多少的回扣。

(三)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思想和先进管理系统的引进相对比较滞后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资金的收取没有固定性,像壹基金这样的公益组织,并不是固定的每天或者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收入,而只能是在有特殊情况,或者特殊时期才会有一定的捐赠,比如出现地震或者洪涝灾害,这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壹基金才会大范围地进行捐款和捐物的大量宣传,也才能收到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或者物资。所以在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会涉及到财务管理的方面,所以相对于营利性的组织来说,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财务管理的思想和先进财务管理系统的引进还是相对比较滞后的。在某些非营利组织机构中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去管理组织的财务,而只是简单交给某些人去管理和记录,这样也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基础的薄弱。

(四)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较低

相对于营利性的组织,尤其是一些上市的企业组织公司,每年都会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公布其财务报告,也会有专门的监督审查机构去对企业组织进行比较细致的审计和检查,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而非营利组织因为它的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的限制,以及收入来源的特殊性,并没有相关的硬性要求必须做出什么样子的财务报告出来,只是接受社会大众和捐赠人、会员的一般监督,并不能把监督的内容和监督的范围,甚至监督细节的细化,只是通过简单地判断捐助的资金能否被谨慎合理地利用,并不能详细记录和提供资金使用过程的操作化细则。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的透明化程度,也会影响到捐助者的积极性,降低其对该组织的信任度,因为都不知道具体钱花哪里了,只能看到一个粗略的记录,从而也会阻碍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绩效的评估难以量化,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

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估通常是以利润作为衡量的指标,通过以往利润率结果的对比,很容易能够得到绩效的考核结果。但是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存在分红的概念,这样也就不存在利润多少的指标。衡量其效益的唯一可行性指标是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社会效益,而这种社会效益的指标仅仅是一个社会上的概念,并没有具体可量化的东西去衡量和评定,目前也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性技术对其进行评判。所以非营利组织的绩效是难以评估和直观量化的,也没有完整的标准。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立法研究机构,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政府应该尽快成立相应的立法研究机构,能够清晰地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相应的情景分析,并且做出立法的判断,逐步完善我国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法律法规上的空缺。在非营利组织的立法过程中还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针对捐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规范,争取做到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

(二)加强采购过程的规范化,强化对内部物资的控制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物资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采购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内部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于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采购过程的规范化,非营利组织采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采购资源的浪费,应该根据单位工作内容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杜绝盲目和随意采购,更要避免为了采购而采购,消除采购完以后无人问津,没有用处的后患。采购程序要公开透明化,谨防行为的发生。二是强化内部物资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在非营利组织机构中,会出现无节制地领取物品,多领或者重复领取,导致内部资源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要做好完整的记录,对库存的情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三是要不定期清查非营利组织的库存,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剩余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清查小组的组成人员要相对独立,工作的流程要规范,一旦在清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

(三)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专业人才,定期做财务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一方面要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先进的软件系统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引进专业的人才。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是比较专业的,能够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对于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技术和吸引人才双管齐下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四)建立公开财务信息的专业渠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来源有其特殊性,是接受捐助或者自创所得,它的目标是促进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保证人民的正常利益。因而就有责任向社会公众提供有效可信,全面的信息,反映其所控的资源状况,收支状况,现金流量状况,并且能够准确提供所得到的资金和物品用到哪里,提供真实的数据,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由于非营利组织所得的特殊性,其所得依赖于社会公众的捐助,也就要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要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要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供资金的使用过程完整的财务记录。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定期主动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有效推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

(五)设计专门的评估系统进行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评估

非营利组织绩效的衡量是一个大问题,正如上文所谈,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也就不能直接对其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只能依靠现有的一些直观因素进行衡量,所以建立一套专业的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进行直观的评比,了解其效果意义,并能做出评价。

[参 考 文 献]

[1]张顺梁,金奕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2,19(8):187-190

[2]朱莹.浅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经济,2012(4):47-48

[3]刘涵月,卢洁珏,潘客.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监督[J].经营管理,2011(5)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5

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人们管理财务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着会计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古到今,从我国到外国,会计历来是按其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企业会计是适用于农、工、交、商、等企业单位的会计,是用以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处于经济基础领域,这些部门中的企业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社会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创造价值,在社会再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企业会计,即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用以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财政、行政、事业等单位,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处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从事各种业务活动,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在社会再生产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和非企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方面的职能,是否具有生产经营性。企业会计同预算会计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是否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是否具有营利性。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以后,要求得到回报,企业终止时,投资者要收回原来投入的资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获得盈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会计要以营利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资本的保值增值、所有者权益而展开。行政和事业单位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公益性、社会性业务活动,其出资者投入资金以后,不要求得到回报,这些单位一般也不会终止,个别单位终止时出资者也不一定都收回资金,它们在业务活动中有的无偿提供服务,有的虽有收费但也并非足额补偿,而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全部或大部的资金。所以,预算会计要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要围绕着社会效益而展开。非营利性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也是预算会计各个组成部门的共同性。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特征,才能明确事业单位会计必然归属于预算会计(非企业会计)的客观依据。1996年2月我国财政部的“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开宗明义指出:“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这一概括,为我们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建立预算会计法规制度的管理体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把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中的会计分支而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创举,它有助于适应形势发展而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其所以要确立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对独立会计分支地位,是因为人人认识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项:

1.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文化、卫生等各种事业单位,大都属于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有人把这种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业称为第四产业)。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的作用就越显著,物质产品再生产的发展就越依赖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发展。正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成为预算会计中的一个单独的分支。我们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是为了按照其发展的客观有效地制定法规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计已经企业化了,已经按企业会计的规则运行了。这是因为:

(1)我国的事业单位尽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但其绝大多数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来源为辅,完全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的还是少数,有些单位虽然能做到日常收支相抵,但重大工程项目依然要依靠国家财政扶持。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国家财政资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应该受到国家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约束,而且其会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应该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由同一部门进行,使单位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很好地衔接起来。

(2)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资金来源,决定了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水利、林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公共产品,而追求利润必然会使其业务活动走偏方向。这里还要指出,一些单位虽然能够实现收支相抵后还有结余,但这是它们加强管理、量入为出的结果,绝不等于在主观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把事业单位会计当作预算会计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来进行法规制度建设,既照顾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又维护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统一性,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名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地位,而在西方通常则采用非营利组织一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在内涵上近似于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但两者又不完全相同。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们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需要作一些具体。所谓事业单位通常可理解为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和国家事务管理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的单位。其范围习惯上涵盖较广,包括不同的行业和经济类型。从行业来看包括以下三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

(2)气象、水利、农业、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机制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o-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 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执行向社会大众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愿性、公益性的特征。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三大部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之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巨大, 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兴社会经济活动组织。 它作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对于弥补政府和市场失效、契约失效和自愿失灵,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引进人本管理,对改善其人力资源状况,促进其组织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解析

人本管理在实质上是指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安排,它是以人为核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地位,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的最终目标。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是: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领导――管理即培训――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社会角色体系。

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包括自愿者、捐助者和有报酬雇员这三类人。捐助者一般是指非营利组织中的基金会组织的最主要的捐助方,他有权参与管理组织的日常管理。有酬雇员是指非营利组织中岗位比较稳定并且领取固定工资的较为长期的工作人员。包括组织的领导者,管理人员等领导阶层,也包括基层的普通员工。志愿者是指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而在社会中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工作的人员。志愿者可以分为三类:加入组织的理事会担任顾问的志愿者、参加组织的各种项目和从事组织的日常工作并且担任一定角色的志愿者。

2.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特征

(1)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性

根据笔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了解,我国大多数的组织实行的不是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它们的组织结构一般趋于扁平化并且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之间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之分。因此组织成员是有着共同的目标,责任心的合作者,他们追求的是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利益,彼此之间互相合作,团结一致,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而加倍共同努力。组织有着平等宽松的环境因而成员之间就能和谐共处,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

(2)成员来源范围具有广泛性

由于组织是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为社会提供最优化的社会服务为目标的,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的,志愿者和有酬雇员的招募和吸纳是向全社会公开进行的,特别是志愿者的招聘条件非常宽松只要符合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可以加入到组织中成为组织的一员。

(3)成员工作的性质具有奉献性

一方面有酬雇员的工资收入不与组织的营利状况挂钩的,组织的会计财务制度也是以年度收支平衡为目标,假如组织在年度内营利的话,那么营利部分也要用于组织的事业发展上,任何人不得参与利润分配;另一方面志愿者不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加入组织的,他们加入组织是基于志愿、奉献、爱心等非物质性利益的驱动,他们的工作是完全是没有报酬的,为了组织更好地实现向社会提供最大化的社会服务的目标,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休闲时间,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很大的奉献精神的。

3.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员流动性较大

有酬雇员的聘用一般采用正规的合同制,有酬雇员有时因为组织给出的薪水太低,福利太差而经常跳槽,组织也经常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经常进行人员的更新。志愿者参加组织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一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来参加志愿活动,这样就会经常出现组织安排活动的时间与志愿者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或者会因志愿者的心情及奉献动力的减弱等主观原因而退出组织,从而会影响非营利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大量的志愿者由于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备不够,因此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的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由于志愿者参加的服务都是具有业余性的,缺少专门的培训,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有酬雇员中的许多人也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往往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同时由于中国独有的特殊原因,我国很多的非营利组织成为离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岗员工的“疗养院”,其人员年龄结构较大,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年轻人那种创新精神,会制约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3)组织人员数量较少

在中国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非营利组织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公民社会在我国还属于雏形阶段,在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依赖政府思想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志愿者人数更加稀少。一方面由于组织缺少资金,员工待遇相对营利性企业比较差,因而员工流动性大,组织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公民的公民社会意识比较淡薄,奉献性精神不够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难以调动广大公民从事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4)缺少绩效评估,管理混乱

由于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此它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很难用一种完整的评估体制进行考核,因此很难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这样就会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组织的工作效力下降,最终导致组织工作的社会效益下降,难以适应国民要求建立公民社会的需要,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我国有许多非营利性组织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它们较少地雇佣有酬员工而是更倾向使用社会上的志愿者,因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再加上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比较落后,因而管理比较混乱。

二、实行人本管理,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1.实行人本管理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非营利组织也是如此,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是组织的第一资源,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因而实行人本管理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实现非营利组织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

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非营利组织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资源和能力。组织的核心能力实际上是组织内部一种独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的人是培育和提高组织核心能力的关键。组织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创新开发能力等方面决定了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高低。实行人本管理,加强员工的人力资本培训,拓展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人本管理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是围绕项目开展活动,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组织成员来源广泛且流动性大。组织成员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彼此之间围绕着组织目标互相合作,共同努力,通过集体的整体优势,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在非营利组织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妥善地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和激发成员工作积极性,对提高组织绩效最终提高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非营利组织实行人本管理的具体办法

(1)以人为中心,真正树立依靠人的管理观念

组织的核心能力在于组织成员知识和技能储备量,人才是组织发展和壮大第一资源,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它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可以说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观念,真正做到关心人、重视人、用好人,这样才可以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2)对组织成员进行人力资本培训

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酬的专职员工和社会上的志愿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组织中的作用也不一样的,因此组织对其成员的素质要求也是有区别的。一方面组织要适时对专职员工进行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这样有利于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提高。另一方面组织要对志愿者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志愿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健康发展。

(3)明确组织的目标,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

非营利组织的工作目标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能够吸引志愿者加入到非营利组织中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动力。组织的管理阶层要适时向组织成员阐明组织的目标这样可以为志愿者和专职人员指明工作努力的方向,组织成员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就会相互协作,分工明确,提高工作绩效,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进行明确的绩效评估,有利于促进组织成员的更好发展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表现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以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组织的管理者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客观必须使组织成员明确组织的使命,价值取向和期望,促使其按标准改善自身的工作行为。其次,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效以及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工作绩效,这样彼此之间就有了比较,工作好的员工立即得到奖励比如(个人的荣誉称号)。那些工作不是太理想的成员就会加倍努力工作,自觉地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有利于组织成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 [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赵曙明: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