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传统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良传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良传统教育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让生活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学生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摒弃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等生活劣习,加强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下深化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发扬优良传统,加强写字教学,指导背诵古今文学名篇,适当讲授古典诗词的知识,介绍有关对联知识等等,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化中华优良传统传承的点滴经验心得。

一、渗透书法教育,引导学生习得一手好字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从古至今,我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派风格各异书法作品。在当代,优秀硬笔书法作品也层出不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字、习字氛围。“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要素,这里的写不仅是学会写作文,还要习得一手好字,写字是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扬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认真指导学生练字,要让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和线条美,要注重平时培养学习书写习惯的养成,引导一笔一划的练习积累,体会漂亮书写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字如人面”,写好字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在古代,每一位学生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当代,毛笔字做为一种艺术作品存在,也做为书法特长进行培养。在当代,学生的基本功要求之中就是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个别学校更是专门开设软笔书法课,来发扬书法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写好字做为学生的一项重要语文素养来培养,通过讲述大书法家苦练书法的故事,展示优秀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和信心、恒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字形结构,教会学生掌握写字方法,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同时,还要采取一定的竞争激励机制,通过书法展评来引导学生,增加学生练字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练字的成功体验,最终要让写一手好字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成长需要,让练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终生爱好。

二、体验中华传统节日,了解家乡传统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但在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下,某些传统节日文化弱化现象现状严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承担起重拾珍贵的民族节日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内外深化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华传统节日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做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家乡人民在这些节日里的传统习俗,在课内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汇报交流,在课后安排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布置家庭节日生活环境、筹备节日礼物等,进一步深化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教材介绍相关的节日文化,可拓展思路,开拓眼界,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节日的来历、风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例如,重阳节、清明节等,给学生讲解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如春节就要体验辞旧迎新和祝福团圆平安的主题,感受家庭和睦、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每个传统节日传递给学生的精神力量,挖掘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谐理念和文化素养。

三、重视背诵诗词名篇,促进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中华传统的古典文字和诗词格律,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多诵读,多积累,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背诵诗词名篇名句、加深体验理解文字语文魅力,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做一名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代,私塾先生就要求学生背书的,背诵一些儒家经典著作,背诵古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才算达到要求。例如,清代的康熙大帝曾让太子允“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让老师严格检查太子背书――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成果当然就是“功到自然成”。然而,现代的学生所学科目太多,课业负担非常重,语文教师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背诵下来就可以了,有些内容学生更是为了应付考试才背诵的,一旦考试结束,学生就渐渐地遗忘了。所以,学生头脑中没有积累多少东西,更不用说从所背诵的东西中获得多少感悟,对于习作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使其背诵得更牢固,并内化成为生活学习、交流沟通的文化素养,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到“出口成章,顺畅写作”的教学目标。

因此,语文教师除教材硬性背诵要求外,还要精选一些古今诗文名篇,让学生熟读成诵,再进行适当点拔每篇的写作方法及语文特色,使学生逐渐达到心领神会,产生切身的感悟,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适当渗透中华传统文学写作知识,丰富学生文学素养宝库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仅让学生背诵,不传授一些唐诗宋词相关的写作知识,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轻视与抛弃,也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缺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华传统文字时,要拓展课内教材内容,渗透一些简单的有关诗词格律等知识,例如,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知识;也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宋词词牌、平仄、对仗、押韵及词与诗的区别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的诗词作者及代表作品等。这些知识不强制学生去牢记,作为一般了解即可,不要给学生添加学业上的负担,这只做为学生知识渴求上的一次画龙点睛。如果语文老师长年累月注重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就积累并丰富文学素养宝库,形成较强文学素养底蕴,为以后自学文学作品创设坚实基础。

另外,对联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样式,一般年节家家都会贴上对联,一些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也会看到对联条幅。因此,语文教师要适当介绍有关对联的一些知识,如平仄相对、词性相对,可以适当地出个简单的对子让学生来试着对一对,使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感悟,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法,培养学生对联的鉴赏能力,也丰富学生的生活文化体验。

五、适时树立精神榜样,完善学生道德修养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2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3

进一步深化红岩精神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红岩精神研究小组”工作,与时俱进,系统地进行凝炼总结、创新提高,把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全院思想建设的系列活动,设立“红岩教师”等以红岩为名的奖项,把红岩精神这首正气歌在学院唱得更响亮。

二、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在爱国爱校上下功夫

校园文化作为我院教育的一个环节,理应打造爱国爱校的良好氛围。近几年,学院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在校园内立起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名将雕像、标语柱,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但应当看到,爱国爱校需要价值观作支撑。因此,当前我们必须在内涵上下功夫。一是深化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自觉的前提,所以必须加强对当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武装。从我院现实可能性上讲,我们应结合思想品德与法律常识课程的教学,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使其入脑入耳入心,成为爱国爱校的理论基础。二是加强进行优良传统教育。我国的优良传统就是一部热爱人民、英勇善战的历史,学院要充分运用这一宝贵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增进他们我国历史传统的了解,并以此启迪和教育学生在为国为校中去实现自我价值。

三、搞好传统精神教育,在薪火相传下功夫

校园文化内涵并作非空穴来风,其精神内涵应根植于本单位、本部门的历史传统之中,体现在学院官兵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之中。我院建院已经半个世纪,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办校治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最近,我们对“一训、二歌、三风、四种精神、五大传统”进行了梳理总结,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此我们决不要束之高阁,而是要加以完善和利用。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教育。学校的创业、发展、壮大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这种可贵的精神是我们争创一流军事名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们一定加以发扬光大。为此,学院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教育上想点办法,发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利用政治教育等时间,进行宣传教育,不断地使传统精神深入人心,并代代相传。

二是深入进行研究发掘工作,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虽然我院传统精神有了刍形,但总感觉结合学校行业自身特色等还不够紧,精品文化品牌还不够响亮,还存在着教职员工对传统精神的概括研究不太认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院现存对传统精神的概括与研究真正变为学院校园文化教育的内涵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进行研究发掘,不断丰富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4

    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是在高校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生态文明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综合素质。生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应当将生态科学渗透到上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中,通过各门相关专业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说,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和各门相关课程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支渠道。

    1.开设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已经开设了生态环境科学的专业和相关课程,能够培养出生态环境专业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但是,绝大多数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却很少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各级各类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必须以生态环境专业为依托,普遍开设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使每一个普通大学生都有条件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当组织编写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的教材,选聘合格的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教师确保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广大学生选修生态环境科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2.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进行生态文明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优良传统教育。用儒家、道家、佛家的“天人合一”观和生态和谐观教育大学生,用中华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优良传统教育大学生,使他们继承和弘扬我国生态文明的优良传统,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写高质量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教材,把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文化选修课教材的重要内容。要培训传统文化选修课教师,为提高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3.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生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态文明理论除生态科学外,还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多门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因此,有必要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比如,在环境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等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讲授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宗教学、艺术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各门专业课程中可以综合讲授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首先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理论,并做到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把生态文明理论与各门专业课教学结合好。

    二、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性教育;二是隐性教育。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教育;那么,校园文化熏陶则是一种隐性教育。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隐性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织大学生建设绿色校园

    组织大学生建设绿色校园,种草种树,绿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生态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绿色校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授文化,学习知识的摇篮。建设绿色校园,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感化、濡染和熏陶。绿色校园是一种物化的精神文化,用这种精神文化来影响和感化大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情感和意志,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样,就能够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建设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绿色校园建设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而且对周围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推进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应当十分重视绿色校园建设,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建设绿色校园。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组织大学生建设节约型校园

    能源和水资源匮乏是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能源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消费现象突出以及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而节约潜力很大。建设节约型大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义务。要教育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以节水、节电为重点,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教育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做到不浪费粮食、不追求高消费,树立以节俭为荣、以浪费可耻的价值观。杜绝一切浪费现象的发生,建设节约型校园。

    3.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要强化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教学之外,还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动物日等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种草种树或爱护花木、保护珍贵动植物、节约资源等宣传活动。定期举行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环境保护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环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才能提高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组织大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环保科研活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必须要发挥产、学、研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政府环保部门必须协调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组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并完成具体的环保科研项目,以推动环保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在开展校企合作环保科研活动中,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大学生参与环保科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快环保科研的进度,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环保科研能力。实践证明,组织大学生参加校企环保科研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科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环保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组织大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的义务劳动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组织大学生参加生态环保的义务劳动。校内公益活动主要包括绿化校园、美化教室、修整道路和操场、卫生大扫除以及各种美化校园生态环境的活动。校外公益活动主要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绿化城市社区、消除垃圾等活动。大学生参加生态环保义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来临之际,根据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小组对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按照局党组研究决定,机关四个支部在职党员50余人在局党组班子带领下,于9月26日早晨八点,来到市烈士陵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活动现场,副书记首先强调了活动的意义:一是深切缅怀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倾听英雄们的故事,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与哀思。二是继承革命优良传统,从英雄的事迹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紧接着全体人员默哀3分钟,重温入党誓词,进入英灵堂,倾听讲解员深情讲述革命先烈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战斗故事,浏览一幅幅令人震撼、怀念、感动的画面。在场人员一边肃穆恭听,一边从中汲取力量,使命感、责任感倍增。

从陵园返回机关,全体人员立即参加第二个会议:先由副书记领学了“骆惠宁书记在晋中介休调研讲话精神”;再由副书记传达《关于“政治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的实施方案》;最后书记为大家上了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

在党课上再次要求全系统所有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本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认真学习,多做笔记;要读原著、悟原理;要“问题清、目标明、措施硬”。

优良传统教育范文6

(1)加强德育建设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角色、利益关系和思想观念也正在由单一性、稳定性向多元性、多变性转化,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没有牢固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时,很容易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也冲击着学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甚至形成与我国倡导的主旋律相违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要求特色高中加强德育建设。

(2)德育是高中生继承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

德育教学对促进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德育教学,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新时期的高中生德育教学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德育是高中生继承优良传统的载体,其主要表现为高中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将祖先遗留下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只有具备了这种集体精神、敬业精神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保持高昂的斗志。

2.特色高中德育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高中教育教学中存在实用主义现象

特色高中要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特色高中当前的现实选择。由于教育主导思想的变化,特别是职业教育就是择业教育的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道德教育,加上实践教学场所的拓展、分散和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特色高中教育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特色所在,但由此而带来的实用主义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2)德育目标脱离现实

特色高中德育目标立足社会本位,强调德育的工具价值,忽略了德育的本体价值。将学生的修德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联系,过分强调个人为社会、为集体做出牺牲,忽略了修德与学生自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德育往往拘泥于较高层次的道德教育,强调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要求单方面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成全别人,甚至认为只要是为别人做出了牺牲,不管这种牺牲是否有价值、是否必要、是否适度,统统都是高尚的道德行为。这种德育方式将每个人都假设为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完人,德育目标立意过高,存在“圣人化”的倾向,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以社会发展遮蔽了人的发展。

(3)教育方法缺乏新意

德育有着自身的教育规律。特色高中的德育工作必须顺应时展需要,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即由单向灌输转向双方平等交流,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传递知识转向塑造人格等方面的转变。但目前特色高中德育基本上采取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践中存在“两课”不生动、日常思想教育不深入、党团工作无特色、社会实践重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凸显出德育方式人性化的缺失。德育和艺术教育脱轨,德育环境的实践性不足,没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3.加强特色高中德育与智育建设的路径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色高中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出发,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个性,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正视学生的价值与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在特色高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合理需求,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考虑社会的要求,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依据职业教育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

学校应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积极采取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加大渗透的力度,把德育教育同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人人有责”的德育模式,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

(3)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德育手段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特色高中必须调动一切资源,使德育丰富多彩。要在利用好课堂、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等载体来丰富德育的内涵,确保德育的效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