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文的科普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天文的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天文的科普知识

关于天文的科普知识范文1

科普“搭车”重大科技事件的可行性

重大科技事件自身的科学性。重大科技事件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这里面既有人类已经知道的,又有未解之谜,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又不停地会有新的发现。就“嫦娥二号”而言,它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将进行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一系列科学考察,承担着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的任务。重大科技事件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其被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此次的“嫦娥二号”发射报道中,出现了很多科普性的文章与报道,尤其是网站,利用其不受版面限制、表达形式多样等特点,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文字、视频、3D动画等进行了多形式的科学普及。比如新浪在“嫦娥二号”专题中推出了特别策划“探月传奇”、“国际‘月球村’能否建成”等专题;腾讯网借此机会进行了航天火箭知识的普及,推出特别策划“大推力火箭:登月的瓶颈”,对我国、美国等国家的火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上了精美的图片。而网易直接在“嫦娥二号”专题中推出了“科普分析”专栏。

公众的主动关注。传统科学普及是一群掌握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向一群科盲或者半科盲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他们是科学知识的发出者,另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简单的单向传播模式中,传者只考虑自己是否将信息发出,而没有考虑传播内容是否合理、是否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是否容易被接受等问题,这样的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观重大科技事件,它本身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娱乐性、社会关注性,受众会对其主动关注。对于传者来说,只需把握受众的需求、捕捉受众的关注点顺势进行传播即可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传统科普的教化式传播方式比较起来,这样的传播方式,既能打消受众心头的抵触情绪,又能形成良好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

如何利用重大科技事件促进科普

针对主受众群精确定位。受众接触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分析出事件的主受众群,采取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科学普及的效率与效果。以“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的百度搜索用户的人群属性分布为例(见图1、图2):

“嫦娥一号”是2007年发射的,对比可以发现:3年后对于同类事件,百度搜索用户不管是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还是在职业分布、学历分布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提醒我们,就算在利用重大科学事件进行科学普及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受众人群属性分布,采取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精确传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媒介在它诞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微博、视频、3D动漫等简单明了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在2009年的日全食报道中,视频报道就占了门户网站报道的很大一部分。据大度咨询公司根据Uno-tice舆论监控及分析系统的报告显示(见图3):

这次的“嫦娥二号”发射报道中,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了报道专题,并长时间在页面中置顶。同时,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吸引受众,新浪利用自己在微博上庞大的用户群,推出了微博专栏,利用微博简明、快速等特点,连线前方记者,快速有关“嫦娥二号”的消息,并且还开通“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微博”,大量的关于天文科普知识。腾讯开通了“首档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直击的直播栏目”的“嫦娥台”,并宣称:“在这里,专家、记者、网友的话同一时间被全国人民看到,记者和网友比拼速度,网友和专家PK专业,记者和专家比拼人气,谁会赢?”发挥其上亿的QQ用户群优势,将其微博分为“记者微博”、“西昌网友微博”、“专家微博”,利用微博与上亿网友互动。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增加了视频与3D动漫演示的数量,充分调动受众的眼、耳等多个器官。向受众传达更加逼真的现场效果,在此次“嫦娥二号”发射中,视频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江山。太空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其中的变轨、刹车等专业名词无法让受众提供逼真的想象,但是动漫“可以在瞬间内通过视觉接触而吸引受众的注意,从而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高,这些都是静态图片所无法比拟的”。

关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科学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技术应用突飞猛进的时代,在研究新时代科普工作与时俱进的时候不能回避的就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在形成众多新型媒介形态和媒介形式的同时,也使曾经同质化严重的普罗大众裂变成不计其数的小众群体。他们对于科技信息的接收能力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对其接收模式及反馈机制有很大影响。”三网融合的大幕已经开启,其旨在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其目的在于形成适应性广、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电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都是高科技的代表,它们之间的高度融合将诞生新的传播与沟通方式,这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科技传播也将面临着媒介融合后的新媒体环境。

媒体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工具,实际上,正如媒体思想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媒体的渗透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传播行为,因为媒体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信息载体。”综观从“神舟一号”到“嫦娥二号”的报道,不仅在报道内容上有了海量增长,同时在传播方式上越加丰富多样,视频、3D动漫、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三网融合在我国还只处于试点阶段,但是我们无法估计当三网高度融合以后将对人类沟通、交流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在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时候,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提高技术的使用能力,善于利用新媒体、发掘新的易为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

结语

借助于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借助于重大科技事件传播,但是不难发现,媒体将科普“搭车”重大科技事件进行宣传,是出于媒体自身争取受众的考虑,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缺乏统一规划与长效机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注重发挥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的政府作用,政府应该在善用媒体的基础上,为借力重大科技事件开展科学普及制订统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