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网站;功能定位;中医药信息;科普知识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04-02
为普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同时促进广西中药材资源的利用和产品开发,推动我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们于2005年开始了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建设工作。
1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次的研究修改,确定了该网站的框架,一是结构设置上主要由“四库一栏一论坛”组成,即中医药防治常见病专题库、著名老中医常见病诊治经验库、中草药百科知识库、中医药防治常见病视频库、专家科普讲座专栏以及求医问药论坛。二是网页设计,色彩协调美观大方,内容一目了然,链接方便快捷,主页突出主要内容,各二级页面的设计除具有统一的格式外,还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三是内容设置上,具有普及性、代表性及专业性,集趣味性、专业性、科普性于一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处理方法,自行设计多幅动画图片应用于网站,注重美感,增强了可读性。
2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特点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中医药网站,要想在对手林立的网络中站得一席之地,广西中医科普网就必须要从网站的形式到内容上突出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2.1网站与数据库合一
广西中医科普网是一个综合应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科普资源数据库网站。它是一个典型的基于B/S三层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前端为信息浏览器,为用户提供检索/浏览结果等环节的功能;中间层为数据输入、数据校验、数据的传输等;后端为整个系统所基于的可更新数据库,通过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数据。
2.2科普性与学术性
网站立足于面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医药学的科普知识,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中医药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参考了医学知识的分类原则及科学合理的组织;在网站页面框架的策划上,力求符合大多数浏览者的习惯和要求,采用传统的、大众化的页面框架布局模式,使广大群众能易于理解和接受。
2.3图文视听
网站采用了图、文、视、听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具有形象生动、实时性和现场感,表现力强且界面友好,使用便捷,操作简单,能把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知识以通俗易懂、直观、真实再现等方式表达出来,用户轻轻松松地就能了解到有关自我保健、常见病的防治等知识。
2.4通用性与地方性
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方便,主要针对日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通俗易懂。且主要立足于广西本地,以广西名老中医的诊治经验、广西特色中药材为主,起到了对我区中医药学知识进行汇总和传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保健意识和扩大我区中医药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2.5实用便捷与安全高效
网站依托广西中医学院校园网,对外,外网访问要透过硬件防火墙和服务器防火墙,若有不法用户试图攻击或修改服务器,还要通过合法性验证、服务器验证、数据库验证和用户权限验证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整个网站不但大量使用了存储过程,还采用了高效的分页推送显示技术,节约了Web服务器昂贵的内存资源,提高了Web服务器数据吞吐、处理能力,大大缩短了数据查询时间[1]。
3网站的功能定位
众所周知,评价一个网站优劣的决定性指标是访问量,而访问量的大小又取决于网站的功能定位;因此,要建立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站,功能定位一定要准确[2]。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把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功能定位重点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3.1科普性
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中医药学科普的推广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医药信息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广西中医科普网在基于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以普及性知识为主,通过建立中医药防治常见病、中医药科普讲座等栏目,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以及中医思维和诊治模式等内容都包括进来,此举对网站普及与推广中医药知识,提高大众参与和理解中医学的能力和水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程度和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3]。并且使得科普网站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老百姓了解中医药知识、寻医问药的窗口。
3.2宣传性
建立本科普网站的目的就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宣传、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常识,扩大中医药的影响,是人们接受和利用中医药的基础,而本科普网站正是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通过常见病中医药防治、中草药百科、名老中医经验、中医药视频、中医药专家科普讲座等栏目的设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广西中医药。
3.3交互性
广西中医科普网站能够广开言路,善于倾听利用者及访问者的意见建议,通过求医问药这一论坛栏目的设置,建立起与网站访问者的交互园地,访问者可以在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医学咨询,网站管理员会安排合适的医学专家进行回答,使网站打破单向的输出方式,增强了交互性。本科普网站在建设时,还在充分考虑访问者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以达到吸引访问者的目的,增加点击率和访问量,从而进一步宣传广西中医药,也为本网站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广西中医科普网的作用
4.1广西中医科普网是宣传广西中医药的窗口
在信息繁杂的网络世界,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中医药信息网站,但据Google、百度等著名网络搜索引擎所查找的结果看,目前仍未有系统地介绍广西中医药信息的网站,所以说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一科普网站可以宣传广西中医药事业,从而扩大广西中医药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中医科普网站是依托于整个广西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发展的,它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系统地展示广西中医治疗常见病的经验、广西道地药材的特性及开况、广西名老中医诊治经验等。网站充分利用了网络传媒的互动传播优势和效能,实现网站与访问者良好互动,如增加中医药视频、求医问药论坛等栏目,体现出网络传媒的宣传特色,发挥其特殊的宣传作用。
4.2广西中医科普网是获取服务的窗口
网站从建设伊始即树立了“服务第一”的理念。中医科普网站的访问者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既往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二是患者,他们想通过网络了解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以及日常保健等;三是对中医药信息感兴趣的人群,他们想通过网络挖掘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如中草药信息等。这就使得该网站与商业性网站存在本质的区别,因为该网站不是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为己任,通过网络宣传广西中医药信息,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人民健康服务。公众可以从该网站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且通过求医问药这一论坛,获得一对一的服务,体现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切实解决群众求医问药的困难,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身体素质,起到协调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作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4.3有利于保护传统知识的延续性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及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与优势。通过网络对广西中医科普知识进行宣传,将提高公众对我国传统知识的兴趣,提高大家参与和理解中医知识,加深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普及和广泛运用, 将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 并作为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源泉[3]。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网络进行宣传展示了中医药事业已成为潮流和趋势。祈建松[4]表明一个成功的中医药网站需要人才、文化、资料、权威等几个方面的整合。广西中医科普网站由中医药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及中医药信息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共同合作,占据了人才的优势;而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依托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网站收集到了大量权威的相关资料,建成了多个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料库。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摸索合理适用的工作体制,开创优势集成,努力提高中医科普网络的服务水平和科技含量,广西中医科普网络一定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娟,邓家刚,彭赞,等.浅谈广西中医科普网的建设[J].医学信息,2007,21(10):1792-1794.
[2]杨波,程建霞,张红,等.高校学报网站的功能定位[J].编辑学报,2004,16(2):130-131.
[3]傅俊英,廖菁.中医药生产资料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13-215.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娱教;科学传播;科普游戏;“PM2.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1
目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而反观我国城乡、地区间公众科学教育,在区域性及程度上都发展得极不平衡。如何正视这一现实,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多视角(从各传播主体着想)、多渠道(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全方位(从学校的科学教育到社会科普场所)地筹划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让普通民众也能畅享信息化技术带来的科学红利,成为我国科普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讨并且解决的问题。而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普游戏,因其直面学习者的生活体验和乐趣,有效地克服了时空、地域限制,受众群体广,且传播方便迅捷、成本低廉,势必将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一种必要手段和形式。因此,本课题采用Flash软件,运用AS编程语言,设计了一款既可以在互联网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以“尘埃(PM2.5)入侵”为主题的科普游戏。即采用互动性强的游戏方式,通过拟人化的故事剧情的牵引,使学习者融入到一个虚拟空间,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以达到向公众传播普及有关“PM2.5”的科学知识的目的。
1科学传播过程中娱教理念的引入
什么是娱教?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关于“娱教”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国外,一般用“Edutainment”来表示。“Edutainment”是由英文“education”和“entertainment”两个单词组合而成。英国媒介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认为“Edutainment,是一种混合式的,紧紧依靠视觉化的学习材料,以某种叙述或类似游戏的较少说教的方式展开的学习类型”。该定义把Edutainment看成是一种学习类型,强调了对视觉材料的依赖、具体的形式是叙事、区别于说教方式的游戏化学习的特点。这种学习类型的目的在于通过调动情绪来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这主要是通过充满丰富多彩的电脑动态图像来完成的。一些以大卫・帕金翰为代表的欧美日学者还认为Edutainment包含了交互式教学法的理念,其核心是建立在“学习本来就是有趣的”观念基础之上。在国内,为简洁起见,有些学者认为不妨把教育与娱乐的结合称为娱教。如果单从教育与娱乐的结合来看,“Edutainment”与汉语中的“寓教于乐”倒是相互映照。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寓教于乐”原则。在孔子看来,“乐”应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
由此可见,无论今人古人,还是东方人西方人,均认为施教者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应该重点考量其传播内容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这也正是“娱教”最基本的思想,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理想目标是将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
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传播的方式很多,如报纸、电视、科普图书、科技场馆、科普网站等,这些传播方式都有其特点和传播优势,都对提高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科学传播的整体效果却并不太理想,民众的科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而笔者认为,在进行科学传播时,一些传播者忽略受众兴趣所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人们接触科学传播媒介、了解科学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t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科技取得了什么重大发现,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某些科学信息、科学方法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Q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临其境”感觉,可以透过媒介到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科学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科学或学术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科学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由此可见,在科学传播中引入娱教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体现娱教理念的科学传播方式很多。可以说,只要是在传播过程中,任何积极健康的,能使受众体验到乐趣的,促进学习目的与手段相融合的工具和技术,都是“娱教”理念在实际当中的运用。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爆发式发展,其受众群体广,参与度高。在进行科学传播时,采纳网络游戏技术,成为前景广阔,实现娱教的一种操作性强的新兴途径。
2我国科普游戏发展简况
当前,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占整体网民的55.1%。而随着3G、4G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性能和使用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网游产业将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撑,未来将有更多人走向网络。
然而,作为网络游戏的一大分支――科普游戏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门户网站、专门的动漫网站及科普网站中有科普动漫频道的少之又少,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等进行科普传播的专门网站的点击率又相对较低。而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端运行的科普游戏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我国网游产业整体的高速发展显然极其不匹配。事实上,一方面科普游戏区别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满足社会公众教育需求,更加容易为家长和老师所接受;另一方面,科普游戏区别于传统的科普形式,主要以网络游戏为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所以对于青少年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娱乐过程中可以实现潜移默化发挥科普的功能。基于以上两点,科普游戏理应并且也能够在科学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科普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在科普游戏的设计与推广上,作出自己的探寻和努力。
3“尘埃(PM2.5)入侵”科普游戏的设计
Y合娱教技术设计理念,本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针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以“尘埃(PM2.5)入侵”为主题的科普游戏。这款游戏通过拟人化的剧情牵引,使学习者融入到一个虚拟空间,进行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以达到向公众普及“PM2.5”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
3.1游戏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频发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颗粒物“PM2.5”是构成霾的主要成分,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对人体伤害最大。公众迫切需要了解“PM2.5”产生及其危害与预防的相关知识。“尘埃(PM2.5)入侵”正是以此作为创作背景,采用逆向思维,虚构了一个二维世界。在这个二维世界里,因为人类的贪婪,各种工厂林立,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从污染中诞生的“PM大军”逐步发展壮大,决定入侵人类。作为大军中的一员,玩家扮演的“PM2.5”将从空中降落,向人类发动空袭。急速下降的“PM2.5”在躲过树叶、水滴的吸附和净化后,进入人类小女孩的鼻腔,入侵人类的呼吸系统,进而打败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使人类患上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最终危及人类生命。
“尘埃(PM2.5)入侵”游戏的主题是使玩家在逆向角色扮演中,进行深刻反思,逐步认识到治理雾霾,关键就是要解决“PM2.5”,而扫除“PM2.5”,就必须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捍卫人类健康。该款游戏每一步都自然融入了“PM2.5”的相关知识,使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像在一步步亲手毁灭自己的健康一样,获得极大的心灵震颤,进而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玩家切身体会到行动起来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3.2游戏角色与情节的设计
“尘埃(PM2.5)入侵”的角色设计主要包括主角角色(玩家)设计和NPC(非玩家控制角色)设计。主角“PM2.5”设计图如图1所示。在情节上,“PM2.5”被设定为“PM大军”中的新兵,它体态娇小,很容易就能进入人类呼吸道很深的地方。NPC角色设计:首先登场的NPC就是“PM5”了,在游戏中它由人工智能控制,为游戏中的玩家角色提供各种服务,主要用于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与“PM2.5”对战的则是“白细胞”(设计图如图2所示),它是“人体健康的卫士”,但往往处于沉睡状态。所以,最后的决战是由“巨噬细胞”(设计图如图3所示)来完成的。
3.3游戏场景与任务设计
“尘埃‘PM2.5’入侵”依据人体呼吸系统剖面图(见图4),一共设计了4道关卡。关卡1:漂浮着树叶、水滴的高空。“PM2.5”从高空下落,躲避过树叶、水滴后,进入人类小女孩的鼻腔(见图5)。在进入下个关卡前,主要以地图加载文字的形式穿小科普(见图6)。关卡2:人类鼻腔。“PM2.5”受到“鼻毛”和“鼻涕”的阻拦(见图7)。“PM2.5”一边躲避,一边收集鼻腔中的重金属原子。捡到这些重金属后,“PM2.5”生命值HPs+10,可以用于攻击。关卡3:人体呼吸道(见图8)。在躲过不断摆动的上呼吸道纤毛后,“PM2.5”进入下呼吸道。这里有很多处于沉睡中的白细胞,接近它的话,它会醒来并且向“PM2.5”发起攻击。关卡4:人体肺部。在这里“PM2.5”将遇到肺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PM2.5”只有闯过这四道关卡,才能取得胜利。
3.4游戏中融入的科普知识
在这款游戏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但主要还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例如,整个游戏场景是依据人体呼吸系统剖面构建的,通过“PM2.5”的视角,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人体呼吸系统的构造及其内环境。而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设定,让学习者很轻松就将“PM2.5”与“PM5”区分开来。虽然,二者同属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10微米的颗粒物),但是“PM25”比“PM5”体态更小,所以更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很深的地方,因此是“抗霾”的主要对象。“PM2.5”在游戏过程中收集重金属的情节设定,则让学习者了解到“PM2.5”的特性,即易附带重金属、微生物,向人类呼吸系统发起攻击,使人类罹患上呼吸道疾病。“PM25”的闯关过程,则向学习者展现了由鼻毛、鼻涕、上呼吸道纤毛、下呼吸道白细胞以及肺巨噬细胞组成的人体自建“抗霾”防御系统。其中,“人体健康卫士”白细胞的特性是能够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细菌、病霉或异物,防御疾病,但往往处于沉睡状态。而作为白细胞分支之一的巨噬细胞,在游戏中其外形跟白细胞设计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医学界,其在不同组织中名称不同:在肺里称“肺巨噬细胞”,在神经系统里称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在骨里则称为“破骨细胞”。此外,游戏场景里还隐含了一些环保知识,如树叶、水滴对PM2.5的吸附、净化作用等。
4总结与展望
一个优秀的科普游戏应该是科学传播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本课题研究团队除了在角色、情节和场景设计等方面做到原创外,还采用Cubase软件作曲编曲,打造原创背景音乐,很好地在学习者视听上营造出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背景人声也由团队成员亲自上阵配音完成,提升了本游戏的原创性。在设计“尘埃(PM2.5)入侵”时,考虑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设计上考虑既能在电脑端又能在移动终端(安卓系统)上运行,本课题研究团队采用了体量小又快捷的Flash平台进行设计。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及相关新技术引进,下一阶段,团队会开发出基于体感交互的3D版同类型科普游戏,升级用户体验,加强视觉冲击力,提升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晓雷.当前我国科学传播中的几个问题――从“敬畏自然之争”谈起[Z].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2006.
[2]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3]刘威,恽如伟.Edutainment概念起源和定义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4]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5]王悦.我国科学传播方式及其效果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6).
[6]蔡灵,薛胜文,李方庭等.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R].北京中宏经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6,(9).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生命周刊》 年轻化 专家团 互动性
医学科普读物越来越受到欢迎,这对报纸医学科普专版的编辑记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为读者架起“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桥梁”,并从大思维、大健康的思想角度去干预人们的行为?怎么样将专家的高深理论转化为普通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让广大读者受惠?笔者立足于自己工作的新安晚报《生命周刊》,尝试性的以实践做出回答。
一、“内容为王”争取年轻读者
新安晚报《生命周刊》于2004年初创刊,笔者从2006年起在《生命周刊》从事采编工作。在2007年创刊4周年之时,笔者曾专门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阅读《生命周刊》的读者55%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30岁以下的读者仅占15%左右。在获取信息多样化的年代,传统媒介的健康周刊如何抓住年轻读者的眼球,成为笔者一直努力尝试的方向。
众所周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剧和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许多“老年病”逐渐年轻化,同时,由于有的年轻人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颠倒黑白,滋生了许多“时代病”。但是作为社会顶梁柱的年轻人群,由于受工作和生活所迫,并不把早已“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危机放在心上。笔者以为,这群“顶梁柱”应该成为《生命周刊》争取的阅读对象。如何吸引这群潜在读者,是《生命周刊》的编辑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高血脂、糖尿病、痛风,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骨质疏松、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年龄都是60几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近年来这些疾病正悄悄逼近年轻人,降临到了20岁至45岁的年轻人身上。”2008年,笔者通过采访省内众多三甲医院专家,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在《生命周刊》连续刊登《聚焦越来越年轻的“老年病”》,分别从疾病的形成、预防、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让广大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从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他们往往分不清众多不同,甚至是观点截然相反的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分析能力是争取他们的重要手段。因此,周刊的选题以及选择的对象就显得尤其重要。时下,很多年轻女性热衷从网络上获取美白嫩肌的知识,有的甚至照搬网友的经验,带来了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笔者在2011年7月份的《生命周刊》上,连续撰文“时尚美白误区”、“美容大王的歪理”等,并配合大量临床中出现的事件,以科学的数据和医学权威专家的客观分析,让年轻读者走出误区。
另外,由于现代性观念的开放,不孕不育患者增多。为此笔者在《生命周刊》开辟“医生论坛”,邀请从事生殖健康的专家从医生的角度分析门诊中的案例,并教读者如何避免同类事故。文章除了科学性、趣味性之外,在措辞上还尽量有亲和力,使人觉得有个关心你的医学博士在指导你的私生活。此类科普版受到了赞赏。
减肥是时下十分热门的话题,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热捧各种减肥新方法,甚至盲目追求骨感美,一些人因方法不当或者被误导,导致很多不健康的事件发生。如何引导正确减肥成为笔者关注的内容。为此,每周四出版的《生命周刊》整形美容板块,编辑从多方面搜集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减肥信息加以分析:物理、化学、药物手术等各种方法,然后有倾向性的让营养专家去引导科学减肥,读者反映较好。
二、广邀专家构筑健康新理念
笔者虽涉足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但由于并非医学专业出身,对一些疑难问题并不能做出科学的解析。在遇到此类问题特别是面对几种不同观点该如何取舍时,笔者均请专家核实后再发表,并虚心听取专家意见,与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得到专家的认可和信任,这一无形资产使笔者获益颇多。
2004年《生命周刊》创刊以来,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专门开辟“安医生问答”栏目,广邀省内知名三甲公立医院专家作为《生命周刊》的专家团成员,其中包括省卫生厅原厅长、著名保健专家戴光强,省立医院妇产科专家赵卫东、安医大一附院皮肤科专家刘盛秀、省中医院专家王宗殿、合肥市一院急诊科专家程立顺、合肥市二院心血管病专家徐明安、省立儿童医院专家冷志勤等,专家团成员均来自省内各大公立医院,设计专业包括妇科、产科、心脏内科、急诊科、儿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2006年以后,每期《生命周刊》均开通热线和邮件形式接受读者咨询,并邀请专家进行权威解读,最后以“安医生问答”的形式刊登。此栏目成为健康领域的无形资产和品牌,由于专家们的参与,凸显了稿件的权威性,版面很受欢迎,自然也得到了读者喜爱。
全国爱眼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哮喘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一年之中多达60个以上的健康节日,成为笔者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抓住健康节日这个关键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成为《生命周刊》的一大亮点。
2009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记者通过采访安医大二附院口腔科专家夏荣,从口腔疾病为何多发、口腔疾病带来的危害、口腔疾病预防等三个方面对口腔疾病进行解读,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口腔健康知识;2009年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笔者采访了合肥市二院骨科专家郑曙翘,通从骨质疏松的现状、病理、危害和防治等四个方面,为读者解读骨质疏松这个“默默的流行病”,提醒广大市民对骨质疏松早发现早治疗;2009年三八妇女节之际,《生命周刊》推出特刊,以“女性健康新生活”为主题,分别从女性疾病、妇科检查、女性整形、女性营养、女性心理等多方面,以8个版的形式推出,受到广大女性读者的关注……初步统计,一年之中《生命周刊》以头版形式推出关注健康节日达到20期以上。
这些健康稿件地推出,与《生命周刊》专家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以为,作为健康周刊的编辑记者,一定要牢牢把握专家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健康新闻的可读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可达到提高专家知名度的目的,从而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加强读者互动提高传播效果
如何使健康宣传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较好的宣传效益?笔者认为,谁能以最吸引人眼球的手段开展宣传教育,传授读者最新的健康理念和技能,使其对健康的渴望不断变成现实,谁就能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
为了提高健康宣传的传播效果,笔者在《生命周刊》加强与读者互动性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收效较好。首先,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不同的社会需求,采写关于四季保健的知识,并多次面向读者开展有关肿瘤、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等方面题材的征文活动,以此来响应读者需求,与读者增强互动。这与选题的准确性有很大关系,比如在父亲节之际,面向读者征集“我与父亲的故事”征文并进行刊登,文章故事多娓娓道来,以真情来触动读者的心灵。2010年,笔者在生命周刊开辟“生活小窍门”、“民间偏方”等栏目向读者征集稿件,一时间收到众多读者的投稿,不仅吸引了健康人群的关注,更受到其他行业读者的喜爱。这样的征文形式很受读者欢迎,有商业敏感的商家立即与本刊开展类似合作,比如黄金搭档、减肥产品等,与本报开展“母亲节征文”和“我的减肥故事”等征文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周刊的知名度,另外也收到了颇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报纸上静态的征文活动外,我们还开展动态的户外活动。比如,在2006年10月本报的读者节上,笔者邀请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王振琴出席,现场接受患者咨询并给予治疗,一天共给200多人进行义诊,成为当天读者节上的亮点。每年本刊都会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多场大型义诊活动,邀请著名的医学专家根据读者的需求讲授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误区等,现场通过有奖问答、专家问答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并派发由本刊与医院共同编写的小册子,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健康宣传形式。
趣味医学科普知识范文4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护理人才劳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和许多涉外医疗机构在我国的建立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和国际护士紧缺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较强护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就显得十分迫切。为了培养适应涉外护理工作的人才,我校在2002年开设了护理专业(英语方向)本科专业,至今为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护理人才。然而,通过我校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护理专业英语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在国内的医院担任临床护理工作,很少能在涉外医院工作,更不用说到国外医院就业了。可见,我校教师虽然在英语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难以胜任涉外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需要。护理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的范畴,而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则是在遵循ESP研究理论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该专业学生对英语需求的情况,为我校教师进一步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2理论基础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已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并逐步推广成为形式多样范围广阔的教学领域。ESP属于英语教学的一个方面,是依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工作的能力。ESP教学是一个多元的教学理念,语言学家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ESP教学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与学习途径;而ESP教学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一般英语课程区别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是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某种需求[1]。同时,学习者的这种需求也会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而发生变化,从基础阶段的知识输入到高级阶段语言技能和交际文化的技能输出对教学产生作用。需求分析具有ESP课程设计的最显著的特点,是获取学习者需求信息的分析方法[2]。通过获取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目的,目标和学习者初始水平等信息,需求分析可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大纲设计提供依据和启示。具体而言,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目标需要”分析,学习者未来必然遇到的焦急情景的分析,包括具体工作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在将来工作中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二是“学习需求”分析,既学习者缺乏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分析,包括哪些知识和技能应先学,哪些应后学;哪些是学习者最喜欢的学习方法等[3]。因此,需求分析都应考虑到参与者性别、年龄、家庭环境、英语语言水平以及职业和受教育情况等。之外,需求分析还需要考虑到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手段、交际活动和目标水平等因素。需求分析理论在高校ESP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学大纲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需求被确定下来,教学目标也随之确定下来,可以用来作为教材选择、考试、教学评估和活动开展的基础。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对于该课程最终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教师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ESP教学必须有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信息作为实践教学的支撑,研究ESP教学必须进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可见,分析我校护英本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情况,可为英语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08和09级护理专业英语本科2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8级护英本学生44人,男生6人;09级护英本学生46人,男生4人,合计学生人数90人,男生10人。两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其中08护英本四级通过率为88.64%,六级通过率为27.27%;09护英本四级通过率为97.83%,六级通过率为36.34%。两班学生专业相同,以培养从事涉外护理工作的护理人才为目标,分析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的需求具有参考价值。
3.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选择项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记分(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赋值1,2,3,4,5分)。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的作用;(2)自我英语水平的评价;(3)学习英语的意愿;(4)英语教学方法的态度;(5)英语教材使用的评价;(6)英语教师水平和能力的评价;(7)希望提高英语听力的态度;(8)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意愿;为更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和需求,随机抽查20名学生进行单独访谈,让学生畅所欲言,内容针对在调查问卷中为涉及到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给予英语学习建议和课程教学后的体会。调查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分别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录入电脑,并使用社会统计学程序SPSS(17.0)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计算出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因调查问卷采用5分制,所以平均值[M]高于3分则表示学生认同该项内容;反之若低于3分,则表示学生不认同该项内容。
4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见表1),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普遍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M=4.56)、听力(M=4.42)、写作和翻译(M=3.56)这几个方面的水平;学习态度上,学生还是十分愿意学习英语课程的(M=4.27),同时毕业后职业生涯中英语的作用也得到了认可(M=3.83),但是对自我英语水平的评价却不高(M=2.46);对教材、教法和教师的评价上,学生满意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英语教材(M=2.61)和教学方法(M=2.76)两方面表示不满意,而对英语教师水平和能力评价上则相对而言好一些(M=3.65)。可见,学生对于英语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度和学习热情较高,具有广阔的英语学习需求空间。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毕业后能更好地使用英语开展工作。但是,由于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不满意,学生对自我英语水平的评价不高,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实用性的需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ESP的根本特点就是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4]。因此,在学习者浓厚学习兴趣的支撑下,教师应该使英语ESP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实际的需要,满足学习者的未来工作的应用需求。此外,笔者还对学生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结果显示如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护理专业课程繁忙和英语课时少(40学时/学年),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相对较少,学习目标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业考试,而非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达到满足从事涉外护理工作用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学生对于学校现行使用的英语教材也存在不满,认为教材注重医学科普知识的阅读,实用性不强,建议使用国外原版英文英语教材;教学方法上,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和翻译,形式单一趣味性不强,而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生动有趣的英语交际活动。可见,学生访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在英语学习上的需求,使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上的不足,以便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