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形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艺术形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艺术形态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1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创意产品;设计

一、前言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居住地区,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培育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为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的延展以及艺术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宝贵源泉,如服饰文化、器乐文化、建筑文化、编织文化、陶瓷文化、节庆文化、礼俗文化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文化艺术元素可通过提炼、转换、设计与现代产品结合。

二、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与整合

在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是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推陈出新的途径。如广西的铜鼓、绣球、壮锦、苗锦、侗锦等工艺文化元素和桂林山水、龙胜梯田、花山壁画、程阳风雨桥、三江侗寨、黄洛瑶寨、融水苗寨、吊脚楼等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以及苗族芦笙踩堂、傩舞表演、侗族吹木叶等民俗活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民族艺术元素形成了丰厚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源泉。

(一)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纹饰

广西少数民族的纹饰大致可分为几何形纹饰、植物形纹饰、动物形纹饰、人物形纹饰。几何形纹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特点都是以点、线、面组成的三角形、菱形、圆形、多边形、八角形、方格形等具有较为严谨结构和布局的本民族特色的纹样。植物形纹饰的装饰性较强,有树纹、果纹、八角花、太阳花、荷花等图形。这些植物纹饰通过简洁的艺术表现手法,多以线条构成,蕴含着吉祥幸福的寓意。动物形纹饰多选取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鸟、兽、鱼、蛙、虫等为原型。如壮锦的龙凤纹、凤穿牡丹、双龙抱珠、蝴蝶朝花等;苗族服饰的龙纹、牛旋纹,铜鼓上的蛙纹以及婴儿襁褓中的“蝴蝶妈妈”图案等。人物形纹饰中以关公、八仙、财神、寿星、麻姑、观音等图形为主,表现祥瑞之意,而广西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广西铜鼓中出现的羽人纹则以比较简洁的形象塑造。

(二)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色彩

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色彩特征主要体现在服饰上。其大胆的色彩应用,色相、明度、纯度上的强烈对比,突显了色彩特殊的艺术效果。如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体现出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三)广西民族艺g元素的造型

广西民族元素的造型多样、类型丰富,在建筑、乐器、服饰、农事用品等方面都有特色,如程阳风雨桥、侗寨吊脚楼以及贺州围屋的建筑特征等都带有独特的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将这些元素进行延展设计与应用,打造广西特色旅游文化市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

(四)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材质

广西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形成了民族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对静态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仍保留较为传统的习俗。这些习俗也同时体现在所采用的材质上,如罗城仫佬族手工织染的土布、融水苗族制作的亮布都是通过自种、自采、自织、自染、自晒等繁琐的工艺生产出来的,具有较高的手工艺价值。在建筑方面,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采用本地生产的竹、木等材料。在日常使用的物品和乐器中也多采用经济且随手可得的竹、木、石、藤、草等材料。因此,将现代创新理念与原生态的材质交融既现代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再现民族文化的本真,将材质作为文创产品的研究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三、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创新与延续

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特定的资源平台,广西本土丰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资本和动力,最直接的观念就是“物尽其用”,将本土资源作为所开发产品内容的决定因素。桂林的山水,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典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鼓楼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广西素有“歌海”之称,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以及绣球、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等。这些自然地理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通过长期融合形成了具有固态文化形态表征的广西文化艺术形式,如不同民族的服饰、建筑、器物等具体形态和客观形态,这些形态也正是创意产品设计的源泉和动力。

英国学者,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提出的“创意生态”概念为“创意生态是指某地的社会群体享有充裕的本土资源,并且有目的性地相互影响、产生新的创意。创意生态有四个可测量的指标,即交换、差异化、学习和改编,它是创意经济的摇篮,如所有摇篮一样需要用心呵护。”广西拥有丰富的创意生态基础和背景,大量的各民族文化保留传承下来的动态或静态资源都保持着纯朴的面貌,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四绝。这四绝中所延展出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乐器文化、器物文化及工艺都为现代创意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创意产品开发的主体,洞悉广西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以实物形式展示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张力才能为广西民族艺术元素的创新与延续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在本土文化体系中,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趋同化的时代境域中突显本土文化的特殊价值。以广西苗族头饰、颈饰为基本造型,结合所创作的中国剪纸艺术《溪・梳》系列梳子作品,设计师团队紧抓苗族银饰的大银角造型和项圈特征,将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征的饰物与石榴、莲子、鸳鸯这些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幸福美满的传统图形与借鉴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材质上选取绿檀木、鸡翅木等上等木材,着力设计出蕴含温厚浓郁婚庆文化的喜梳。这一系列设计抓住了广西苗族银饰文化的造型核心,将平面造型、立体造型、材质选用进行极好的综合创意设计,也获得了2016年广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的一等奖。在2016年第三届“博物馆・美与时尚”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作品《花山壁语》以广西花山岩画上的人物、动物、器物为设计元素,将拙朴的造型与木材结合,设计出一系列软装饰品、墙饰、杯垫、标签架、屏风、挂钟等产品,这些创意产品为营造家居环境的文化氛围以及对花山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推广作用,此系列作品荣获本次大赛金奖。

结语

广西民族艺术为现代广西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和取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为生长于广西本土及对广西民族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设计师及团队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为广西本土文化的传播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为创意产业市场产品的艺术化、多样化、趣味化、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2

(一)少数民族艺术书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少数民族书法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弘扬对于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繁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从古老的文字逐渐的发展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书法。从少数民族的书法类型来看,至今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并不多,其中能够被传承和大众所熟知的更是所剩无几,藏文、女真文、满文、维吾尔文、彝文、傣文、壮文、契丹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书法文字的传承和延续迫在眉睫。对于现代人来说,少数民族书法艺术更多体现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人们对于文字的内容、文字的形态通过现代的审美视角进行解读。未来少数民族书法艺术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应该让现代人深思。

(二)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书法代表

古代少数民族艺术书法较为的活跃,少数民族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从书法体现上来看,不同时期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书法作品。以元代为分界点,元代之后的少数民族书法文化语境实现了融合,汉族文明的发展让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了交流和沟通。作为重要的书法艺术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书法创造起到的非常关键的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耶律楚材、赵世延、有孛术鲁?、贯云石、雅琥、萨都刺、盛熙明等。对于现代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书法呈现,除了要掌握本民族文字内容,还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少数民族书法艺术家并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彝族书法家卢拉伙、何静华女书、斯琴毕力格蒙古族书法、桑格达藏族书法、傣族书法家尚三果、纳西族书法家和国耀等。

(三)少数民族艺术书法作品解读

少数民族书法艺术风格鲜明,书写规范也各不相同,我们以“羊”字的书写为代表,具体的分析少数民族书法的不同构成。

图一彝族文字图二女书图三蒙古族文

图四藏族书法图五纳西族东巴文图六哈萨克文

如上图所示,在同一个文字的书写上,各个民族的书法风格迥异,彝族文字简约柔和,在文字的线条上给人饱满充实的视觉感受,其中不乏力量之美,属于刚柔并济的书写特点。女书的书写更线条鲜明、轮廓锋利,同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形似,充分的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硬朗强劲。蒙古族书法文字在书书写力量上尽力十足,笔墨厚重,整体书写浑然天成,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效果。藏族书法文字民族特征明显,如行云流水清晰流畅,书法构图形态较为的圆润疏朗、隽秀朴素,让人能够身灵其境。纳西族东巴文与其说是书法艺术,不如说是一副画作,虽然在书写上较为的麻烦,但是给人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和视觉美感最为的充分,了然于心,生动形象的书法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哈萨克文笔法错落有致,落笔干错利落,转承启合之美,文字的构成图像感非常丰富,以线条构成图形,图像交错成文字,非常有审美价值和艺术美感的呈现。

二、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书法构成

(一)少数民族书法艺术创作载体

少数民族的艺术中书法创作载体源自于生活,文字的图像感非常的强,让人们可以通过文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文字的意思。少数民族书法艺术的创作反映了创造者的生活阅历,对于书法的表达能够传达书写着的心境状态。书法艺术的创作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建立在对于传统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作,一定要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最为精髓的内容。相对汉字书法,少数民族书法艺术传承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受众群体局限性大,除了本民族对于书法内容真正的了解,大众对于少数民族书法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少数民族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现代人的审美,注重对于少数民族书法文化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讲解,让大众能够熟知,主动去感受文字的内容。

(二)少数民族书法艺术的表现风格

少数民族书法艺术在表现风格上应该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一方面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字的传承,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对文字形态、书法作品的整体构图进行设计。书法艺术不是模板的套用,不是一层不变的临摹,每一个人对于少数民族书法的理解不同,书写的状态不同最终所体现的内容,呈现的作品都是不同的。所以少数民族书法艺术在风格的呈现上应该体现多样化的发展,以审美视角和艺术视角让少数民族出发体现更多的美感、用文字来讲述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能够实现和观赏者的心灵共鸣。

(三)少数民族艺术的书法意蕴

少数民族艺术的书法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体现的更为的深刻,对于少数民族书法创作者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了解书法艺术的时代价值、民族价值,让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够长久的延续下去。让少数民族的书法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感受。通过少数民族书法文化创作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实现民族的团结和融合,以时展的视角感悟现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责任。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3

关键词:蒙古族工艺造型;现代艺术设计;气韵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有人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说, 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东西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所谓‘民族的’,可能是‘世界的’,但也有可能只是本民族、本地区的,甚至有可能被本民族以及整个世界发展大趋势所淘汰。因此说,‘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1]〔P.175〕民族艺术想要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就要在发扬自身固有艺术特色的同时超越自身的种种局限,集合文化生态环境及民族人文精神,在碰撞中进行交流,在发展中彰显个性。

蒙古族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是牧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自成体系。不论是传统刺绣艺术、雕刻艺术还是图案、岩画、剪纸艺术,都是将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宗教观念、伦理观念融合在民族艺术主题的形式中加以表现,体现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趋同性。

一、蒙古族民族传统造型艺术可以归结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气韵的生动性:“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2]〔P.237〕气韵特别突出艺术生命的活力,意味着人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且通过艺术形式把这种存在表现出来。因此在游牧民族早期的岩画、雕塑、纹饰造型上,气韵的生动是造型的主要定势,表现出了人的生命所向往的充沛、饱满的生命状态和活跃、灵动的艺术特性。如阴山远古岩画中有众多狩猎造型的显现,夸张的箭直接刺到了猎物的身上,其中还在箭端形成双圈把猎物困在其中,那些意象化的箭和圈正是神的力量的转换,显示出人的力量与自然在抗争中达到平衡的力度美。显然,早期民族艺术中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是夸张的,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超现实的,而在情感上则把艺术的感知与生存状态重叠起来,在主体方面有着最自然、最真实的表现。因而,气韵是由生命特性决定的,却具有更多精神上的审美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原始民族艺术的形式始终处在感性的美的变化之中,这或许就是民族艺术有着长久魅力的原因。而“所谓生动性,意思也就是透彻和活泼的结合,因此,一个生动的形象也就是更加紧密的接近于一种现实感的知觉。”[3]〔P.218〕蒙古族造型艺术的生动尤其表现在对动物题材的刻画和渲染上,草原动物纹艺术的早期作品中, 这类造型以动物头像居多, 如中巴里坤草原出土的青铜镜上的山羊造型, 形体丰满矫健, 四肢粗壮有力, 双耳直竖, 双角后挺,几道凝练的线条雕刻即塑造刻出一个立体山羊的生动形象, 给人以直观深刻的印象。

(二)理想的浪漫性:理想化、浪漫性的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我们少数民族的艺术创作与接受艺术的自由空间度大大地拓展开来,这方面,蒙古族传统造型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在浪漫的想象中表达理想的“真实”。如蒙古族喜闻乐见的图案有的象征意义丰富的吉祥纹样:万字符意味绵长不断、吉祥万福;盘长象征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方胜,“胜”是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饰物,有优胜、优异的含义,寓意优胜吉祥、生命不息;祥云表征事事如意、福寿双全,诸如此类,都是“想象的真实”的形象体现。理想的浪漫还体现在民族民间造型崇尚完整、完美的审美观上,因而其造型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植物,在艺术创作中都尽量将它们的形象刻画完整,很少看到残缺的造型,这是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定势。同时,造型的构图也力求完整,如蒙古袍服刺绣中,无论是袖口、衣领还是下摆,方寸之间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舞台,使画面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没有边框的边框,通过若干形象的巧妙组合,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还保证了客体的完整性。

(三)空灵而丰满:民族造型艺术之美如同民族审美观那样,既有民间刺绣、民间剪纸、宗教彩画的“错彩镂金”的美感需求,又有图案纹样、雕塑装饰、民间绘画的“芙蓉出水”的美感表达。“错彩镂金”的艺术效果,会给观众以雍容华美的、丰满的视觉艺术美感;而“芙蓉出水”,则会产生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空灵的视觉享受。空灵而丰满的造型审美观还表现在崇尚吉祥的心理暗示在造型中的体现,在民间雕刻和绘画作品中, 虔诚地寄托着避凶趋吉、平安幸福等主要内容, 包括了人生的各种需要等方方面面,因此也就创建出蒙古族最早的一批吉祥图画与符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艺术的内容就是特定观念的表达, 它以一定的吉样纹样的起源与发展形式构成而反映出一定的审美观念。以人的情感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 是一种崇尚善和美的行为意志的表现。

二、蒙古族工艺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拿来主义:现代艺术设计,很多作品中对于民族艺术的展现停留在对传统造型的借鉴上,表现为对其进行简单的重复使用,或者拼贴再造,使平面设计沦为一种电脑拼图或是绘画的附庸。“体现在艺术情调的追求上,则是更多沉湎于对旧日情调的怀恋,以致使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回到某种民族的或地域性的民风习俗的层面,消解着在自觉状态中建树起的艺术的独立品格”。[1]〔P.151〕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继承优秀的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是认识和掌握传统艺术内在文化积累的精神实质、美学品质、表现规律等,要超越表面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将多元文化的表现融入到并贯彻于实际的创作之中,“在具体的艺术实践及美学追求上,要努力实现双重超越:要接纳与吸收本民族以外健康而有益的东西,不断跨向新的境界;要在植根于传统优势上实现突破、推进和纵向提升。”[4]〔P.1〕继承的最终目的不光是“延续”,而是为了“创新”,创新是“创造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全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创新不是借鉴,而“借鉴”只是继承的一种方式。我们要认识到今天是对昨天的借鉴,是对明天的启迪,民族元素被融入到新的形式之中,新的形式也会变成传统,那么“民族”就赋予了“现代”新的生命力。因而传统民族艺术“创新”的关键是解决创造方法的问题。运用现代的造型观念、现代的表现技术及材料,是推动传统民族艺术创新的另一个法宝,因为它们是建立在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及现代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的。

(二)程式化表现:环视一下本地区平面设计作品,会发现很多作品在不同的信息表述和形式语言上都引用了民族传统艺术的题材和样式,想要使得作品用现代的艺术设计观念和手法,体现所谓民族化的审美格调和视觉表现,去迎合一部分人对于民族语汇的简单的、概念的理解和认同。因而这种单一的创作思路、题材运用的重复与程式化复制,使精彩的民族元素成为“老调添新词”的游戏式运作,单调而乏味。在艺术设计中,如果是为体现传统表象而纯粹从形式上索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原形态的一种损害,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不应该仅仅是照搬形式或程式化地套用元素,这样只会带来设计思维上的生硬和僵化。应该立足于对民族思维的深入分析,对旧民族元素的准确把握和新的巧妙应用;对民族设计文化的本质理解,应该打破传统之中的常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新的重构和有针对性的探索才能设计出有个性民族精神及意蕴的作品。内蒙古地区商业设计起步晚,发展还不像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设计体系,正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在这个处于上升的过程中大家都以试探性的研究诠释着“现代设计”,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理念,当迷茫于未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时,大家便都将注意力投射到民族的领域里,希望能够通过对民族元素及题材的发掘而获得有益的启发,于是在这种大的趋势下,许多设计作品将蒙古族造型艺术中的典型元素适度合理的借鉴呈现出来,成为当前市场上艺术设计对民族元素应用的主要状态。

(三)观念落后:十年前的作品,展示草原文化及表达民族情结、乡土情结,可以看到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蒙古包、敖包、哈达等场景,十年后,甚至更长时间,看到的还是一般无二的表现,这是不仅仅在设计作品中,同样在其他艺术形式中频频亮相的“表演”,这些形式似乎能够代表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但长久以来这些元素却造成大多数人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劳,进而引起对于“特色”的反感和排斥,归根结底,源于创作者及接受者观念及意识的落后。我个人的观点,在某些环境下是接受者的落后导致创作者的落后。从文化心理构成的角度看,关于乡土的观念,深系着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作为本民族生命体验的传达与心中祈愿的表达的各少数民族艺术,则无不自然而然、深深切切地从本源意义上相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致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1]〔P.97〕然而,“乡土情结”也好,“民族情结”也罢,并不代表只有“乡土”的,才能反映“民族”的,或者只是典型的才是客观的。本土的视觉语言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充足的养分,但更重要的是要消化吸收,二次创作的过程尤为重要。这个时代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大众陈旧的审美观念及创作者妥协的创作观念只会让我们不断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加深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科技、新材料、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各种艺术思潮不断涌现,需要我们立足于本土,对我们的“本土语言”进行重构,去粗取精,与时俱进、求新通变,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找到一条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发展道路。

三、蒙古族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一)善用其形:“形”是指造型所表现出来的物象的外形和结构,它是最直观的符号。民族造型元素,其中蕴涵着前人的无限巧思,如果能够学会从传统造型中提取形的元素,再将现代的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用于其中,将会既维持了造型的精神含义,保留其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根据造型的特性、构成以及虚实、主次关系,结合现代构成意识进行重构,打破固有布局设计的平面性、虚实性和意象性。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找多元文化的契合点。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解构设计元素,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具体形象,引发出意象理念的延伸和转化。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民族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将其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体现民族意味。如果转换观察角度和设计观念,旧元素依然会呈现崭新的视觉效果和美感,可以将民族文化中造型的审美形式提炼出特有的现代设计风格。

(二)沿用其意: 蒙古族传统工艺造型本身寓意丰富,往往蕴藏着很深的寓意。在借鉴传统民族造型元素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原型的文化意义和深刻内涵,才能传递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为现代设计所运用。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也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传统造型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象征”是为了用简单的造型来表达复杂事物的观念,台湾著名学者姚一韦先生对“象征”重要性能阐述为“那就是它的符号性、比喻性与暗示性,此三者构成象征的三个基本条件”,[5]〔P.127〕传统造型借助相关物象来表示其意味,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创作观念,更是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统一,有其特殊的精神或情感特征;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是民族造型中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为人们所传承。

(三)“神”的传达:“神”是一种活力。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神’一般是与‘形’相对的审美概念。概言之,‘形’指外在的形貌、体态,‘神’指内在的精神、心灵。”“而且,在重要性上,‘神’超过‘形’,这也使‘神’这一审美形态已经具有了对于有限之‘形’的超越性含义。”[2]〔P.229〕“神”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地蕴含在艺术造型中的看不见但又能让人感觉到的东西。“神”的传达是一种综合概念,更注重造型的写意及神韵的表达,注重意境的传达,它更强调的是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特点是整体造型不再以对客观对象的全盘描绘为目的,而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传统造型的有形转化为无形的手法和设计中的视觉会意,使作品显示出深刻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情境”。要抓住创作对象的外在典型特征,重点表现并突出创作对象的这种特征,将其予以夸张、简化,创造出一种具有动势的艺术形象,靠形、意、体、色的综合运用而达到造型给人的某种超越造型本身的传达。

民族传统艺术造型的形式构成与审美表现,是艺术设计获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并得以进一步发展运用的重要手段。其中蒙古族传统艺术造型中具有深刻寓意与哲理的形态,形式多样而意境深远。它们彰显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局部面貌和特色,是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化种类的重要表征,它们时时刻刻影响着现代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思维,有着深广的现实意义。经过艺术家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开发和重组,创作出的现代设计作品,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生命力,迸发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光彩。正如著名美学家宋生贵教授说过:“新的民族个性,在具体的艺术实践及美学追求上,则需要不断实现这样的双重超越:吸取与消化民族以外健康而有益的东西,在横向上能够穿越诸多域限,不断跨向新的境界;植根于传统优势而有所突破、有所推进,实现纵向提升。”如果民族艺术能够突破自身的瓶颈,在发展中创新,“在美学品质上建树起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民族个性”;如果我们能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对传统民族造型作进一步细致的探究,那肯定会创作出更多别开生面的、富有民族个性的现代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民族艺术形态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人才培养 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