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1

润扬幼儿园是润州区教育局开办的一所公办幼儿园,位于镇江市蒋乔镇,当地有秀丽多姿的山水、有淳朴敦厚的民风,有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最真实、精彩的课堂。

 

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应该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启发幼儿进行自主地观察、探索,操作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资源与乡土材料,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一、科学、高效地调查分析,让适宜的乡土资源“脱颖而出”

蒋乔镇有青山、有绿水、有良田、有茶场……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乡土材料亲子大调查》,并从回收的调查表中挑选出适合的乡土资源,主要有以下发现。

1.蒋乔镇里宝贝多

蒋乔镇真是有金可挖,如嶂山村的蝴蝶兰生产基地。数座四季恒温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蝴蝶兰;茂密的桃园里是大名鼎鼎的“嶂山水蜜桃”;还有平山的草莓、东山的茶叶、秀山的绿壳鸡蛋等,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2.幼儿园里有风景

我园每个班都有一个自然角,既可以美化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有趣,又可以让幼儿足不出户就能观察、操作及管理,成为幼儿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了解科学种植技术的窗口。操场一侧还有一块种植角,每个班都有属于孩子探索的一块小天地。

 

3.家庭资源是后盾

我们的很多家庭都有自留地和菜地,热心的家长表示可以提供蔬菜、棉花、稻草、芝麻杆等;罗蒙家拥有一片茶园;李扬爸爸更是厉害,家里拥有两个无土栽培大棚。有了家庭资源做后盾,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

 

二、利用乡土资源,再现生活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显性环境方面,我们努力做到“三创”。

1.创设动感的园所大环境

我们在幼儿往来最频繁的一楼布置了科学探索游戏墙,形成了清新怡人的“科学长廊”;在二楼展示蒋乔地方特产和特色参观活动,形成“特色长廊”;在三楼“农趣园”里提供了磨子、纺车等传统工具,形成了“魅力长廊”。

 

2.创设适宜的专用活动室

主要是内涵丰富的科学发现室和科学探索屋,其中的设备和材料既有游戏娱乐的功能,又具有教育的功能。如造型逼真的动植物“标本区”、“力学区”、“电磁区”、“水区域”等。在科发室有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层次幼儿操作感知的区域:“彩光变变变、瓶子赛跑、趣味迷宫、坡面pk赛”等等。

 

3.创设浓郁的班级探索氛围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内容精心构思活动室的主题墙,让每个角落有经常更换的、与科学教育相配合的版块和内容。如在“金色的秋天”主题中,鼓励幼儿探索丰收的种子,并将种子粘贴成各种造型布置在主题墙上,让大家自由感知。

 

三、巧用乡土资源,优化教育情境,让幼儿主动学习

1.做中学,让幼儿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

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接触到某一自然物,并产生探究欲望。如在一次雨后,小朋友对泥巴产生了兴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我们把泥土引进课堂,紧接着把石头也搬进了课堂,生成主题活动《有趣的土壤》、《神奇的石头》。

 

2.玩中学,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乐园,在游戏中培养探索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伴着游戏快乐成长的。《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尝试将蒋乔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乡土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探索精神

幼儿的探索兴趣旺盛,为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我们对科学活动的乡土课堂进行了拓展。

我们将课堂延伸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在春暖花开时,我们去认识迎春花;夏天,我们带着幼儿到田边看农民伯伯介绍如何识别西瓜熟了,并把瓜皮带回幼儿园,制作成“瓜皮宴”;秋收时节,我们带领幼儿在草丛中捉蚱蜢,知道蚱蜢有好几种颜色;冬天,带幼儿拣树叶、打雪仗。

 

四、活用农家资源,家园合力,让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在农村,还有一部分家长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往往只把教师当成“教育者”,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价值。我们就组织幼儿去参观他们干农活,还请他们教小朋友如何操作,帮助幼儿学习生活的本领。我们还面向全园家长发放《幼儿科学小游戏——家长指导手册》,让家长、幼儿在家里玩科学游戏,享受亲子探索的乐趣。

 

五、立足乡土资源,打造科学乐园,让润扬科研芬芳四溢

1.课题研究芝麻开花节节高

润扬幼儿园自开园之初,即确立了“科研立园、科研兴教”的办园理念,并及时申报了区级课题《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后来又申报了镇江市“十一五”、“十二五”科学课题,立足乡土,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2013年3月第二次冲击江苏省规划课题申报工作。

 

2.开放活动精彩纷呈显魅力

2010年11月18日,在润扬幼儿园成功举行了镇江市“幼儿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巡回展”活动。镇江各地的幼教科研代表齐聚幼儿园,观摩辖市带来的课题精品课和润扬幼儿园充满乡土气息的探索环境,观看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特色科学游戏活动。镇江市教科所领导、润州教科室领导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围绕幼教科研工作阐述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与观点,引发了与会代表强烈的共鸣。

 

3.园本课程孕育萌发谱新篇

我们一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一边积累园本课程素材。现已初步形成一套园本课程,共4本,其中包括:“在教学中成长”案例集,“在积累中沉淀”成果集,“在活动中捕捉”影像集,“在游戏中探索”游戏集。2012年我园又研发《幼儿科学小游戏——家长指导手册》,让研究成果走进家庭。

 

4.园所特色小荷已露尖尖角

幼儿园依托科学教育,将园本特色定位于“开发乡土,走进科学,发掘个性,和谐发展”,在乡土环境创设上自成一体,在润州区环境创设评比中获一等奖。幼儿园经验介绍《开启乡土科学之窗,让智慧之花在指间绽放》刊登在《镇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上。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实验幼儿园”、“全国重点实验基地”、“江苏省青少年创新大赛镇江市优秀组织学校”、“镇江市科学教育先进学校”、润州区“七彩童年”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将科学特色打造常态化、制度化,并实施了“五个一”工程:每天一个科学小故事,每周一个科学小游戏,每月一次亲子小实验,每双月一次科学参观活动,每学期一次社区科学活动。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2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

 

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

 

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3

摘 要:中职创业教育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以培养中职学生自我创业为目标。本文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氛围构建、实践基地拓展等方面,对中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创业教育 就业教育

中职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旨在培育中职生创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缔造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把创业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德育课必修内容,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此,中职学校更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强化和普及中职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完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1.建立创业教育领导机制

要使中职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实现学校创业教育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整体上建立“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员落实”的创业教育工作网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涉及教学、德育、后勤三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由教务处牵头。领导小组定期讨论学生的创业工作,制订有关工作计划、方法、措施,查找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2.制定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1)完善学生创业活动考核制度。把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纳入学分制系统,以课外学分的形式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也可以视活动开展情况及效益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2)制定学生创业社团管理制度。由校团委牵头,为每个创业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在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制定教师创业教育考核制度。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乐于无私奉献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对参与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学校在评优和评职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如图1)。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图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

(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

(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政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

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四、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五、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3.加强政企校企合作

联合各级共青团、社区、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场地、风险投资、技术支持等,帮助学生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可借助政企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学生从自身优势、特长出发,可以采取独立门户或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开展创业、就业活动,例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的淘宝店。

中职创业教育在突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了中职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目前,中职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中职学校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扩大创业意识和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积极营造人人敢创业,个个善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谢卫民,李日.职校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家庭教育

当今,互联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对外界的了解亦因网络而变得极为便利。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搭乘“互联网+”这一快车,谋求家校间的协同,促进家庭教育。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及家庭教育水平,推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利用“互联网+”为每个家庭提供系统、科学的优质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农村家庭教育之整体水平,形成“家校共育”之新局面。

1搭乘“互联网+”,开辟网络时代农村家庭教育之新天地

1.1搭建网络家长学校,促进线上及线下家庭教育新进程。各县(区)在传统“家校共育”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开发、购买服务乃至自主建设等方式,整合搭建县(区)域网络“家校共育”平台或开发“家校共育”公众号,通过各种形式开发网上学习课程,实现家庭教育在线上学习,在线上交流,在线上评价等功能,为本区域家长提供网络化学习、信息化交流和科技化研讨的平台,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和当地家庭教育实际,定期的推送具本校特色的教育内容及“家校共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学习、实践中的资源支持,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水平和效益。重视网络“家校共育”平台及“家校共育”公众号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标准实施,从制度建设等方面落实工作,保证网络“家校共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和制度化。1.2搭建“家校协作”云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即时通”。各学校(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幼儿)特点,构建完善各年级各学期涵盖各个事件节点及时间节点上的家校(园)间沟通的内容体系,实现沟通之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借助“家校协作”云平台有效开展家校(园)的沟通工作,实现家校(园)沟通之即时、高效,便于交流学校教育工作、利于家庭教育及时指导的实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家校共育”。1.3组建“家委会”交流群,实现家长线上线下交流。重视且发挥好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家委会”传统活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家委会”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论坛、家庭教育主题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引导教育观念,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鼓励各级家委会组织开展各种亲子交流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1.4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将县(区)域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社区延伸,覆盖到每一个社区,服务社区内每一个家长,确保家长教育全覆盖、家庭教育无死角,为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基础保障。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派教师到街道、社区(村)蹲点服务,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各学段学生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广泛开展适合留守学生(儿童)、流动学生(儿童)、贫困学生(儿童)、残疾学生(儿童)等困境学生(儿童)特点及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及“关爱”帮扶活动。

2多方助力促保障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5

【关键词】美国高校 创新教育 机制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地,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首先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创新教育机制。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且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世界70%的专利出自美国① ,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居世界第一,创新成就有目共睹。因此,研究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对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有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美国创新教育的环境分析

美国形成了全社会立体式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民间组织都大力倡导、支持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积极的政策支持。美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创新教育的实施。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旨在帮助美国当今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学习和创造。1991年,布什总统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改革。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用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②。1998年“重建报告”呼吁在本科课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此外,通过职业移民、招收留学生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吸引国外技术人才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良好的文化氛围。美国文化中开放、自由、求异、冒险的特质造就了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奇思异想、打破常规被社会认可并鼓励,宽广的知识面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是创新成果生长的基础。2011年数据显示,美国计划人均读书量达50本,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5本。美国人富于冒险的精神也使其敢于尝试,勇于突破,促进了创新的巨大发展。

广泛的经济投入。美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居世界前列,20世纪80、90年代,其经费占GDP比重已稳定在6%~7%之间,2010年,美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6.2%。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及学校创收是高校创新资金的来源。政府通过直接拨款、科研经费的形式予以支持;民间基金会提供捐赠: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建立“创新中心”,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高校与企业合作,如微软委员会长期赞助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研究③;名人、富翁和校友以个人名义进行捐赠;大学通过学费、科研、资源收入和投资收益获得资金。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追求新方向的能力,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美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④。具体表现为:

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美国的创新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或某领域的“技工”,而是使学生具有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为此,各高校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贯通的课程体系。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模式,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由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构成。专业课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一个学科方向里有一定数量的同类课程可供选择。选修课范围广泛,本校及波士顿地区与哈佛有合作关系的大学课程都可选择,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兴趣,找到辅修科目。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广博的基础,提供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为选修其他课程提供参照。本科32门课程,16门必须是专业课,8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课程内容包括8个领域:美学和阐释的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宇宙物理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每个领域有若干具体标准。学生选课灵活多样。学理工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学、舞蹈或音乐作为另一个专业方向,无需繁琐的审批步骤。通常在第二年确定专业,还可辅修。⑤美国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普通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基础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具有国际性和跨学科性,为学生构建了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

开放的课堂教学。美国大学老师不会照本宣科,学生考试不会背概念。上课采用交流方式,教师和学生互动密切,除讲授外,独立学习、实验、案例(项目)研究、小型研讨班、实践锻炼等都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普林斯顿大学应用与计算数学系,该系每周有一次学生讨论班,大家交流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增进学习和了解,拓宽知识面。系里每周有报告会,经常请各领域最优秀的教授前来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的最前沿⑥。现代教育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美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料和生动的模拟演示,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很多大学设有网络课程,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商学院,学生可在网络上重新学习知识,随时申请特定考试,使学习更加方便灵活,更具人性化。

积极的科研训练。美国大学注重科研,建立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机制。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开端,其后各大学纷纷开始建立自身特色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设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保障科研顺利进行。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1997年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建立网站,提供各种研究机会和项目申请信息,负责项目的申报、审核及验收工作,组织关于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和讨论会,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研究及撰写项目申请书、拟订预算等。科研项目种类多样,如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赫斯学者计划”、“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新生研究指导计划”等,形式有探究性课程、顶点体验课程、实验室研究、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社区服务等。项目资助来源广泛,学校、院系及校外组织均会提供研究项目。本科生既可作为研究助理参与教师、研究生的课题,也可自己提出项目方案,申请资金。此外,美国大学对参与科研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伯克利大学规定,在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中,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元项目经费;学生在暑期工作,可获得1000~2000美元的经济资助⑦。许多大学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庆祝会、研讨会、本科生科研日,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交流平台。伯克利分校每年投入15000美元经费资助7种杂志发表本科生科研成果。本科生参与科研,尽早接触研究和开发,养成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科学态度、精神和意志,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将创新思维和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必要环节。美国院校非常重视实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一是实习―见习模式。每所高校都有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新生夏季实习计划,旨在帮助新生获取实习机会并顺利完成实习,提供多种实习岗位,并配有指导教师。二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提供课题和资金,大学提供研究场所和人员,既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又使大学获得科研经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硅谷的骄人业绩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这个孵化器,硅谷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连体婴儿⑧。三是合作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辛辛那提大学让学生稳定在一个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直接聘用。安提亚克学院让学生按照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具有在多部门、多领域工作的实际经验,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四是社区服务模式。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和基层服务公众。学校提供许多机会,学生到社区和非政府组织服务还有学分。普渡大学1995年推出了社区服务工程项目,学生组成不同的工程设计团队,为当地社区非盈利性组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学生可获得一定学分。

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建设,高校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创新教育机制仍有待完善。借鉴美国高校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转变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比中美创新能力(如表1),可看出我国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

表1 2013年中美创新能力对比

我国政府、高校急需转变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管理理念上,政府要下放权利,给予高校充分的自。政府提供战略规划、政策指导、资源供给和信息服务,高校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内容,教职员工建言献策,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经费投入上,目前高校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数额有限,筹资渠道单一,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企业、民间组织、个人及学校积极行动,为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再次,人才培养上,本科生大学阶段一直接受专业知识,对其他领域接触甚少,知识面狭窄,思维局限,难谈创新思维。人才培养要从专业化转向全面化,有利于创新和突破。

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创新性教育平台。表现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于功利性,只学所谓“有用的”,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且教材统一,更新缓慢,难以形成创新思维需要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急需优化课程体系: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使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后两年,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技术。课程内容上,废弃落伍知识,将最前沿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充实到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使教学服务于社会。重视跨学科教育,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

要根本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启发、研讨式的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平台资源,使教学生动形象,富有乐趣,师生互动更便捷。科研上,我国本科生科研起步晚,且面向精英,大部分学生很少参与科研。学校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导师对学生指导不足,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机制:设立独立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科研信息的,提供多种科研项目和研究机会,全程指导、监督和管理本科生科研;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选拔学历、职称较高,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展及成果申报等工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对科研指导老师和本科生提供经济资助;设置本科生科研学分,减少课程压力。此外,学校应创办本科生学术刊物、开展本科生科研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激发更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广泛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优化教师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数量虽多,但鲜有自己的见解,大部分是对他人观点的陈述和总结,更谈不上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优化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正确处理质和量的关系,对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其次,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再次,实施校企对接,在实践中培养教师创新能力,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定期的学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最新问题,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和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技师)人才。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学生导师和顾问,定期来校做知识、技能讲座和培训,交流思想,互通有无,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学生“眼高手低”,难以胜任实际工作,更难有创新成果。为此,高校要努力搭建实践平台,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第一,坐实本科生实习环节。实习是本科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该环节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用人单位参加实践,而是随便盖章敷衍了事。为此,要建立校企沟通机制,学校和用人单位定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并跟进实习生情况。第二,增加实践项目比重,如实验、社会调研、社区服务、顶岗实习,给予学分和奖励。第三,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参与科研可以深入了解所学知识,锻炼动手和科研能力,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重要作用。第四,实行校企联办对接,“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企业也是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边学习边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第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可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科技人才,而学生也需要企业提供研究和实践的平台。三者结合,可为企业培养出大批有理论、懂技术,且有实操经验的创新人才。

综上,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高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机制,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呼应。我国的创新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研究借鉴美国的做法,立足国情,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宣传统战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3JY053)

【注释】

①唐海波,何浩宇:“浅谈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它山之石》,2010年第4期。

③赵铸:“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④⑤⑥⑧朱幸福:《美国大学教育写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6

关键词: 社区教育工作者 专业素养 提升途径

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迫切要求。终身学习的核心便是所有社会成员拥有学习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社区教育工作者们应首先起到倡导作用、宣传作用。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率先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不断输入新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学习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教育的需求,才能符合不断提升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

一、对社区教育及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界定

1.社区教育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特征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区教育的主要特征为:第一,社区教育是直接面向社区大众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社区居民年龄层次多,文化程度跨度大,需求也不尽相同。第二,教育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闲暇文化生活教育。社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属于交叉关系,要想纳入现有的教育系统,似乎比较困难。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指在街镇社区相关部门正式任职,专门(或主要)负责辖区内社区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教学等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教育工作者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他们有的来自教育部门,有的并非出自教育部门;有些是专职,有些仅是兼职,甚至有的只是志愿者。这就造成社区教育虽然具备较强的广泛性,但也具有不稳定性。许多社区教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他们的社区教育理念相对淡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水平也良莠不齐。随着新时期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他们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当前国内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所进行的一些调查看,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社区工作的领域,总体学历不高,鲜有专业科班出身的,男少女多这一现象更成为社区教育队伍的明显特征。

2.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界定

所谓专业化,是指学业门类专门化或职业门类专门化。具体来说,是指从事某种专业(职业)的人,努力促使该专业(职业)形成与其他专业(职业)不同特征的一种过程。

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其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水平。构建一支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独具区域特色,能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

我国的社区教育正处于专业化的过程中。社区教育专业化,是指经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使社区教育发展出与其他教育领域不同特征的一种过程,包括社区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职业品质和理想信念、知识架构和能力结构等。社区教育工作者,就其职业品质来讲,首先要热爱社区工作,具有良好的心理品格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受困难的心理素质;就其能力结构来说,应该有比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所需要、是自身发展所需要。

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途径

1.形成专业价值理念。所谓专业素养,即指专业技术+素质涵养,也就是通常职场所说的德才兼备的要求,但是专业素养更侧重于对所从事岗位的职业热情和专业价值观。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拥有职业热情,包括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关心教育,要有乐观开朗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只有全力投入工作,不断超越,社区教育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创造性地顺利展开。价值观是社会的产物,将随着时代条件和社会情景的改变而变化。专业标准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便是专业价值观,社区教育工作者特别要注重专业价值观的塑造与建设,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操守。社区工作者在介入社区教育时,必须有一套专业价值理念,其工作的首要理念便是“服务大众,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同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同时,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政治文化的学习,熟悉与社区教育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当对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念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对判断是非和采取行动提供可靠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作为其日常工作的标准。

2.普及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大都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没有系统研习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科,各部分人员在能力结构上也参差不齐。要想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养,教育培训必不可少。比如社区教育机构应积极制订社区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通过任务驱动、考核驱动、奖励驱动等办法,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者业务培训制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帮助并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实现专业发展。同时创新培训形式,组织社区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种远程培训,如“江苏学习在线”、“江阴终身教育学习网”,聆听专家的讲座,使工作者们从理论上得以提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另外,社区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工作者们参加进修学习,定期举办与社区情况及居民需求相关的专家专题讲座、考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推广先进理论与经验,让更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掌握社区教育研究成果,加大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从而使社区教育工作更规范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真正实现“一专多能”,适应多种学科的教学,满足社区成员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3.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实施教学能力、担当角色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社区教育的施教对象主要是成年人,针对这一群体,社区教育工作必须选择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协作讨论等方式,让学员参与学习。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结合时展的学生需求,加入计算机等工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强化教学效果。社区教育的施教对象往往跨越了多个年龄层,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社区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目的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实现灵活教学。社区教育工作者不单单要开发、设计并完成社区教育课程,同时担负了传授知识、引领文化、组织活动甚至传播政策的任务。如果仅仅只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则该工作者显然无法胜任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者,又担任着社区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能极大地提高社区教育活动的成效。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优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沟通协调解决冲突、促进协作,从而提高社区教育活动效率。

4.注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成为合格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没能真正理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他们不清楚社区教育工作应该成为一种怎样的专业,社区教育有怎样的主要特征,它该如何实现它的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种模糊认识的原因主要是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未能理解终身学习这个概念,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没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从事社区教育,就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改革自身的教育观念,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整自身的能力结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用专业支撑的积累跟上时代的步伐。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积极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规划自身的发展轨迹,提高专业化程度,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要求。

5.加强专业理论实践研究。社区教育工作者们要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研究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国内外社区教育工作发展先进经验,然后以项目和课题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专题实验或全面综合性实验,研究解决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探索适应我国国情与现状的社区教育理论和方法。坚持“教研结合”的原则,把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作为教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邀请工作在社区岗位一线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参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无锡市成人教育协会组织的社会教育教学规划课题的申报。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提高全体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促进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发展。优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准确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困境,不同社区的不同发展问题,从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创新型社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事先设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社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善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勇于融合知识经验,才能真正承担起社区教育的大任。

参考文献:

[1]高卫东.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素质分析[N].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