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1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明确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构成与其分析框架是规范研究中的核心。通过与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类比,从逻辑、范式、类型三维视角建立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与分析框架,从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角度阐明了管理学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过程规范、学术表达规范的基本内容、分析规范与特征。
0引言
近年来,学术规范与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已经受到整个学术界的关注。在对学术规范问题探讨过程中,建立整个学术规范体系、从更高的层面、从更广阔的领域正视学术规范问题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然而,学术规范问题的界定必然涉及学术规范体系。国内史学研究领域似乎对学术规范的问题有较早的介人以及深人的研究。在2002年4月召开的“史学期刊发展研讨会”上,对学术规范体系作了如下陈述:“学术规范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等四个方面。学术研究规范包括学术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指导思想、理论方法、选题指向等方面,是学术规范的最深层次;学术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诚实的研究态度,将把握学术史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等;学术批评规范,是专门就如何开展学术批评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学术写作的技术规范,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规范化。这是国内基于史学研究对学术规范探索的完整阐述。学术规范的研究也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学术规范导论》《学术规范读本》等对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规范研究规范著作的问世以及《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颁布为标志,奠定了学术规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
追溯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管理学研究的先驱十分关注管理学的规范研究,已经深人地探索了管理学的范式问题,分析了管理科学规范性研究蕴涵着管理的科学性、逻辑性、结构化及信度、效度评价等内容。应该说,管理学的规范研究有着较好的范式与传统。但应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管理研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使管理学研究中需要思考管理学规范研究体系的重建问题。本文在目前学术规范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分析框架,阐明管理学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逻辑、范式、类型三维视角建立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与分析框架,从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角度阐明管理学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过程规范、学术表达规范的基本内容、分析规范的特征。本研究对于推进管理科学的规范研究、建立和完善规范研究体系有重要意义。
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1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分析
1.1.1霍尔(a. 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
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 d hall )1969年所提出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工程分析与决策提供了统一的思想方法,在许多对象系统分析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描绘成展示系统工程各项工作内容的三维(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结构图。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特点。这一方法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一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框架也是解决其他类型的重要参考范式。
1.1.2基于霍尔(a.d hall)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的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
显然,比较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与之有许多相近之处。基于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可以从研究维度、各维度的主要内容,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对管理学术规范体系进行类比研究。以下是两种体系主要部分的类比,见表。
由表1的类比可知,管理学学科体系是一个由多元要素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系统。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对于管理学学术规范体系在目标维、阶段维、步骤维、知识维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系统工程方法论体系是完全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学科体系的规范性研究。
1.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
一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有众多学术活动主体的参与;其次,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一定在一个特定的学术环境中;再者,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必然有一个从学术活动起始到学术活动结束以及继续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过程。涉及众多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归属,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将其要素分为不同的维度。
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是多项完整的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概括和提炼。显然每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都经历一个起始、发展、终结的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坐标中完成的,因而时间维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这一管理科学学术活动具有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学科规范,即“范式”(paradigm)或“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 ),在这些学科规范的基础上,各学科在长期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即一定学术系统中的逻辑范式。这是学术规范体系中的逻辑范式维。与时间维组成了一定的学术规范体系平面。我们知道,不同的学
科体系所形成的学术规范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按学科的不同形成学术规范体系的另一视界,即学术规范体系的知识维。从而我们看到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框架从三个相互独立的视角表征其规范体系,这些包括方法论逻辑、范式、类型。由于每一个视角表征整体学术规范体系都体现出某种局限性,只有从多维角度能够更全面表征学术规范体系。
一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首先是一个从活动起始、活动进展到活动过程完成几个主要环节,从而体现出持续性、过程性,这是管理科学学术活动所具备的时间维度,这些管理科学学术活动体现一定的生命周期。因而这些过程包括问题阐述、研究假设与设计、文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释。在这里,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规范体现为一定的结构性、一定范围内的程式,这种程式在一般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范围内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这些包括学术研究道德、研究过程、研究表达三个主要内容,这是学术规范体系的逻辑维,体现学术规范的不同侧面,表明规范的全过程;显然,学术规范体系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中有不同的内容框架。因此,学术规范体系有一重要的侧面即类型维。体现不同学术研究内容对其的影响。这些类型包括:学术创新、学术编撰与学术评价。因此,从三维视角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科学研究规范的内容。
2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从方法论逻辑维、范式维、学术类型维,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涉及内容细化,可得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以下对管理科学学术活动过程中类型维学术创新、学术编撰、学术评价三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学术规范体系的一般内容。
2.1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般管理科学学术创新是指在管理科学学术共同体内的主要学术活动,是以人类知识宝库中增加新的知识元素为目标。其主要是在继承、消化既有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科学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科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承继、结合、开拓的不同过程提出的新论点、新见解、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从而达到丰富和深化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及本质的认识。按照管理科学学术规范的体系框架,管理科学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如表2。
2.2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编撰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上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如表3。管理科学学术编撰是指对已有管理学科领域现有成果进行鉴定、评价、综述或总结。其在管理科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起着展示学术动态、阐明管理科学学术研究趋向、确立本领域学术研究定位的作用。虽然管理科学的创新并没有使学术成果有明显增加,但对学术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术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目前,管理科学学术成果海量增加、管理科学学术研究的门类与学术形式全面拓展。因而,给学术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更新、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学术成果价值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鉴定、评价、分类,分析其重要程度、应用价值、归属领域,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出评述,进而进行总结,作为新的知识体系,将更为便捷、更有指导意义提供给使用与研究者。比如多数工具书的编纂也属此类工作,编纂者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需要对现有全部相关成果进行鉴定和分类,并将它们概括并凝练为简明和完整的文字。显然,这种编撰的过程和结果是重要的学术过程,需要遵循规范的学术研究标准。按照道德规范、过程规范、内涵与表达规范及科学问题设定、设计与假设、文献、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理论阐述可以对管理科学学术编撰类型作深人的探析,见表3。
2.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学术规范体系的基本内容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是同行学者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一定学术标准及符合程度做出权威判断的学术活动。在当今社会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宏观环境下,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正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管理科学学术视角看,这一领域学术
评价具有界定性、权威性与导向性作用。目前,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效应的主流是积极的。学术评价在学术活动中发挥着鼓励学术创新、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规范和控制学术行为、引导学术研究资源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评价“失范”现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在大量的学术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学术资源的不合理与不公正分配,学术成果评价的失衡、失准,行政权力、不正当竞争介人学术资源分配过程,因而造成学术质量下降与学术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污染圣洁的学术殿堂、滋生学术腐败。可见,推进学术评价的规范化是极为重要的。
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要要素与内容包括学术评价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方法四个方面。
(1)管理科学学术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学术评价主体指学术评价过程的实施者,主要是针对评价客体所选择的具备一定评价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评估,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能力及水平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个体学者等。学术评价的客体是指学术评价的主要对象,主要涉及国家与组织学术实力、学术规划与计划、学术项目、学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学术成效的评价。
(2)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标准。学术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客观、公正、公开性。对于从事管理科学学术活动的主体及学术成果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对于理论成果一般侧重于是否揭示了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对客观现象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的认知结论,表明这些对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
(3)管理科学学术评价过程。学术评价过程是指学术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与评价实施组织按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计划、组织与实施,达到评价过程的客观、公开与公正。
(4)管理科学学术评价方法。学术评价方法是指学术评价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应用的具体工具、方法。是评价主体为达到对评价对象的客观公正评价所采取的不同评价方式与评价定式。
按照学术规范的三维度范式表述,对于学术评价规范,在范式维与方法论逻辑维,其基本内容如表4。
3结论与讨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2
【关键词】管理科学 本科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3-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has still some disadvan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explore a new practice mode, which helps studen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horizons, and set up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words】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了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如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科学专业实习环节还需不断探讨。
一、我校管理科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管理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是跨学科的交叉性专业。在本科生实习环节上表现出涉及行业多、实习内容宽泛而不专、感性认知较多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特点。
1.学生实习的行业不固定,缺少行业特色。
2002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正式招生,2002至2006年招生的学生均已完成本科实习环节。
对这5届学生校外实习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实习的行业非常不确定,分别在手工制作、化工、机械、汽车装配、港口运输、项目管理等行业进行本科实习。每一届学生实习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专业方向不是非常明确,没有突出学生的行业管理特色。由于缺乏实习的行业特色,学生实习的内容、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每年学生实习以后,教研室都要对学生实习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2002级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对老师选择的实习行业不满意,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性,没有体现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因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行业作为实习对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还是有益处的。
2.学生实习多停留在参观、调研,缺少实际动手机会。
目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都勉强或不愿意接受。企业主要从学生进厂后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考虑,学生实习多数是在固定区域参观,在固定的岗位零距离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2006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到烟台市东岳汽车装配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是车间管理、工序优化。由于工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外来实习学生不能够在生产车间实习,只能在工厂的固定参观走廊进行观看,很难接触到车间管理的实质性东西,如车间管理方法、制度、工序安排、历史数据等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车间零距离地实习,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工序安排的效率进行测算,以车间记录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工序优化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渠道匮乏。
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校企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友好的校企关系,根本在于高校要不断地深化服务于社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但是这些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能较快地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出现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管理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对于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产生负面影响。
4.实习经费投入偏少,加大了实习的难度。
学生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学生实习企业难找,而且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出现了实习经费投入偏低的现象。由于主管领导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同对工科学生的实习看法不一,认为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相对简单、环节少、费用低。多年来,管理科学学生实习经费没有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实习经费为50元的标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不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对实习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地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发挥学院横向课题较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由于横向课题都有企业资金支撑,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就有较多机会同企业接触,从而为学生实习找到了机会,也降低了实习成本;精打细算,为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树立节约意识。
2.改革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内容的枯燥、陈旧也是制约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有机地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制定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即“四层次”指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指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还缺少具体的内容,如学生在企业具体实习哪些内容,如何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实习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其连贯性和相关性。在编写各学科实习课指导教材和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指导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各部分应阐明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要有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考核标准和实习作业。
3.调整教师科研方向,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扩大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共生模式下的校企关系。长期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更多注重于国家、省部项目的研究,忽视了与地方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方法等的研究与推广。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轻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就不能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企业看到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手段优势,愿意与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同企业合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我院逐步调整了科研方向,建立了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和煤炭循环经济两个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的项目合作,扩大了学生实习渠道。
4.突出学生实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由于管理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导致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于参观、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学生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管理、运作一个流程、车间或企业的实践感。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职业规划。实习的过程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经过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欣.浅谈独立学院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60
2 何 斌.关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6~97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管理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78050引言
工科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结构?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陈辉[1]认为,工科大学生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数理化知识、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知识,而且认为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在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知识很弱。仲伟合提出大学生应培养4种能力[2]: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在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3]。刘春英[4]认为创业知识是为了顺利地完成创业所需要知道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如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认识等等;刘明[5]基于创业教育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第一课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科技人文教育,还包含第二课堂的校外创业家、企业家、风投人员等为主体的创业讲座、论坛等;张艳瑾[6]提出应积极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师讲授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005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在短短十年内,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CDIO的创新贡献是通过对工程师工作的分析,把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成为CDIO教学大纲(CDIO专业培养标准)[7]。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及CDIO的素质要求,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管理知识”。在燕山大学,“管理科学基础”这一课程已开设了30年,仅2014~2015学年,就有20个大专业、64个专业方向的112个班开设该课程,这也是列入工科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唯一一门管理类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CDIO的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1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不合理
多年来一直将“管理科学基础”定位为工科学生的管理知识扫盲课,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几乎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主干课程,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是从职能管理者角度来安排,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科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岗位特点,再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目前是32学时,以后将缩短到16学时)及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因为是非专业课程),造成教师讲课无法深入、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1.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传统课程教学仍是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没有时间主动地去思考,更难以参与其中。除了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没有沟通渠道,无法将更多的管理资讯与学生共享。
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托燕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业导向的管理科学基础案例教学改革”,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2.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对各工科专业负责人与学生的调查,确定了教学内容调整的指导原则,即贯彻CDIO与OBE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特点,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删除了战略管理、物流管理,增加了企业创建、管理学基础知识、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侧重讲解非人力资源经理所做的工作,在市场营销中增加工业品营销的内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及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70-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该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中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合并而成。这种整合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1]。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发展,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该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各学校的专业背景差别很大,对该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教法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该专业的建设就成为各学校研究的重点[2]。
目前,信管专业主要存在3种模式[3]: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模式,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专业设在信息管理学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专业设在信息技术学院。此外,信管专业在某些工科院校还以培养某些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随着各种学科的相互交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整体化的特点。人们不但关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T/IS)本身的探索和应用,也日益关心IT/IS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许多传统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管理问题现在成为了IT/IS战略和管理决策问题。这反映出当代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主流趋势[4]。这种趋势对信管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体现该专业的特色、解决人才“通”与“专”之间的矛盾是该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体系是由构成一定学校课程的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出发,根据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路,提出了一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并不是给出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给出一种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这有利于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来建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2.1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教育部对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5]。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的规划性、前瞻性、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表1总结了CISC2005课题组调查的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些数据。
从市场需求看,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相当高。对于需要信管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来说,最多的是需要信管专业的学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有企业需要该专业的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表2是关于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认识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缺少有效的实践、实习环节”、“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和“过于偏重计算机类课程”是信管专业的最大缺陷。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其实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只有明确了专业培养的方向,才能解决关于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它是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4]。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图1左边的虚线框所示。
我们从知识体系上基本明确了信管专业学科的内涵,为明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色提供了基础。在该学科中,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背景和分析手段,管理中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系统科学理论和思想在信息系统学科中也被广泛地借鉴;信息技术,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可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信息系统学科带来大量研究课题[4]。信管专业的特色在于将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的作用,会使信管专业类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因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如果弱化信息技术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其结果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不能为信息时代的人才市场所接纳[1]。
3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既要体现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要考虑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和职业发展趋势。
3.1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
在对信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右边的虚线框所示。对于上述课程体系架构中需要设置的核心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基础、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张基温[6]认为信管专业一个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专业。与信息化有关的几个领域是信息化决策、信息产业及其管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管理,信管专业应当定位在信息化管理。然后,他提出专业课程应该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确定,并对信管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即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方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监理方向、信息系统管理维护方向)的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需求分析,从而整合出以下10门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信息检索技术,数据组织与存储,信息系统安全原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原理,信息系统开发。
CISC2005课题组[4]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近100个单元的相关课程,11门相关课程的具体名称如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
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3.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确定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扩展出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
查先进[1]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对信管专业的要求,提倡采用“知识点知识模块课程体系”这样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即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提出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知识点组成相应的知识模块,由此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他提出的知识模块主要有4个方面: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
张基温[6]提出了从核心专业课程扩展课程体系的方法:1)从每门骨干专业课向前找必须的先修课;2)整合进没有考虑到的学科标志性课程;3)添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4)添加一些专业领域的必需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5)增添一些能够提高应用层次和向周边专业辐射的课程;6)增加一些能够扩充知识面、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课程。按照上述原则,他提出了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标志性课程群、核心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辐射课程群。
此外,董焱在文[2]中考察了美国亚历桑那大学Eller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科学选修课。王学颖和黄淑伟[3]提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5大模块,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信息管理模块、信息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
不论采用哪种课程体系,都应明确各知识模块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支撑手段[1]。
4信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笔者认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确定设置哪些课程,更重要的是需要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进行整合。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信管专业的课程不断增加、课程体系不断膨胀。但是,有些旧的课程往往还不能被淘汰[6]。日益膨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本文给出了如下的优化建议:
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体系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内容和模式应当立足于应用,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来设置内容,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要围绕系统开发这一中心选取其内容。对于管理类课程,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知识的传授。另外,不能过多地介绍已经被淘汰技术,例如数据库中的层次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
2) 相关课程的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应精选或重建体现学科方法和基本规律的课程。张伟、李丹和戚桂杰[7]提出把相关课程整合成一到几门大课进行教学。
3) 加强实践环节
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讲解原理,要注重安排实践环节,如通过参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来加强教学实践;参观和调查企业的流程、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倪庆萍和汪路明在文[8]中给出了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3个实践过程是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他们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POS商业管理系统实践和ERP沙盘模拟。
5结束语
总之,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应当从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核心专业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随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需要动态地进行调整,以适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查先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索――基于科技信息专业背景的实证分析[J]. 情报学报, 2003, 4 (22):507-512.
[2] 董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初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7(4):93-96.
[3] 王学颖, 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3): 378-381.
[4] CISC2005课题组.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05,(8):48-52.
[7] 张伟, 李丹, 戚桂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情报科学,2006,24 (8):1263-1268.
[8] 倪庆萍, 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 (11):89-91.
作者简介
安利平(1971-),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话:022-23507700
E-mail: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62-01
1 为什么要创新
1.1 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完善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秩序、有效地进行施工管理,才能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施工内容,使用户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功能良好和尽快发挥最佳投资效果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最佳的效益和社会声誉。
1.2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责,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源涵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跟在别人的后面,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走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3 创新是管理科学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二战期间,20世纪50年论形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学科为满足现实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了管理领域中,为现代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使管理理论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上前进了一大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科学理论中过分强调定量的研究,现实中将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的,忽略了人的因素,没有考虑到人的思想、感情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在进一步发展完善定性研究的同时,如何更准确的进行定量研究以及如何将人的因素和管理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是关键。当今科学发展迅猛,如何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关键是要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 建筑管理体系的创新立足于新技术与工艺的应用与创新
为了优质、高速、经济地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不仅在经济上创造良好效益,而且在技术上为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作出贡献,我们采用了多项全新施工工艺和方法。
2.1 新技术应用
(1)电渣压力焊。电渣焊速度快、接头可靠,比搭接节省费用约25%;冷挤压接头可在各种环境下施工,接头质量可靠,结构抗震性能好。电渣压力焊是埋弧焊的一种,它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使被连接的钢筋两电极间产生电弧,由电弧的高温熔合剂获得较高高温熔渣,熔化两钢筋端部并在熄弧后的短时间内利用电阻热使钢筋端部进一步熔化,当达到所需的熔化量时的瞬时,施加顶锻压力使钢筋焊接成一体。
(2)整体式提升外挂架应用。外挂脚手架可减少周转材料的投入。挂架搭拆简单易行、耗工少,完成之后只要逐层提升即可;其施工、提升分为多个单元进行,互相间不干扰。标准层开始后在外墙面搭设好外挂架,主体施工阶段由塔吊逐层提升就位,主体结构封顶后由塔吊吊至地面拆除挂架,施工中仅高空搭设一次,降低落物伤人的概率。
(3)泵送混凝土的应用。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传统的砼浇筑方法已越来越不能保证质量和工期,采用泵送每标准层浇灌时间可减少60-70%,且可有效控制施工缝出现。因此利用泵送砼的新工艺成为目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必然趋势。
(4)综合运用UEA系列外加剂。工程中使用缓凝泵送型UEA-W补偿收缩膨胀剂,砼中加入10%,并替代相关水泥用量。利用UEA-W的缓凝性能,并减少部分水泥用量,可控制水化热的早期集中释放,配制低水化热高强砼,用于基础大体积砼施工。利用UEA-W补偿收缩性能,使砼能够产生适度的膨胀,在钢筋邻位的约束下,结构中可建立0.2-0.8Mpa的预压应力,可抵消砼在硬化过程中的收缩拉应力,配制高强防水砼,在地下室结构自防水砼施工中应用。
(5)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大力推广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在施工中的应用,动态控制施工工序质量和控制点;优化人、财、物动态配置;运用计算机CAD技术、计算机网络计划管理、项目优化设计PROJECT技术等加强施工方案设计和计划编制工作,可达到快捷、准确减少重复劳动的效果。
2.2 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物联网是将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形成的网络。我们可以在塔吊上合理的配置摄像装置,在脚手架特殊部位安装传感装置,在材料的堆放处(暗处)连接摄像装置,在特殊的结构部位安装传感装置等,这样就可以在办公室随时查看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情况,也能很好防范工程现场的安全事故。合理的规划,可以将施工后的装置简单改装,用于小区生活的治安监控体系中。
创新型技术是国家一直在高喊的战略发展口号,但出现新技术的研发到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初期成本比较大。因此,这样的技术在研发应用阶段都有一定的难度。
3 结语
技术创新是未来工程管理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创新型管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管理科学与工程分类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s a system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has wide, liquidity is bigger, not foreseeable many factors, easy by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effect of characteristic; So, with the aid of computer assistant management also appear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author will be the first to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basic concepts an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ugges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动作的集成化的人机交互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得到了飞速发展。这门学科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
1建筑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建筑施工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存储和分析有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帮助管理人员规划控制目标(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及投资目标) ,检查工程实际状态,并提供决策参考,其目的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它的研究运用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建筑工程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根据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现状及要求,其组成可分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关系。四个子系统分别与系统数据库相联系,各子系统与数据库之间经常进行着数据的传递和交换,又受整个系统的总控模块统一管理。
2 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管理科学理论,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机系统。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为目的;2)以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为基础;3)能够向组织的各层次、各部门提供所需的信息。建筑施工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存储和分析有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帮助管理人员规划控制目标,检查工程实际状态,并提供决策参考,其目的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它的研究运用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建筑工程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管理系统,目的就是在互联网上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的方便,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实现数据库的集中统一,并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给建筑施工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四种主要的信息服务:确定信息需要、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为其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以及日常的作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必须有一个总体的工作思路,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根据企业发展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一定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出阶段性目标,从而根据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做到综合考虑工程成本、品质等因素确定工程最优工,根据工期目标、资源配置、劳动定额等条件自动生成详细的施工优化的网络计划,用以指导施工,根据工期、劳动定额等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对施工进度开展动态控制。管理系统要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实现管理层对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然后逐步向下延伸,最终保证内部信息流的通畅,管理信息系统要归为一个懂技术、能管理、会规划三者合一的综合部门来管理,保证其顺利开展工作。为了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相应的信息管理也就采用与企业贯标体系一致的系统。根据部门和管理要素的划分,确定管理信息的传输和控制模式;以计算机中心为核心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处理、储存和查询;各部门按照业务内容和管理职责收集、汇总、分析数据,为数据中心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在计算机中心的规划和设计下,在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内部安装相应的软件程序,根据管理特点建立了信息中心,通过internet网与总公司的信息中心建立了信息通道,并为各业务部门配置了和总公司相一致的管理软件,建立了相同的管理平台,保证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建筑施工管理内部之间通过internet网建立联系渠道,实现动态掌握各单位的管理决策;本级管理通过局域网作为沟通渠道来建立本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总公司的因特网来协调对各集团公司、工程局及其分支机构的信息管理。其主要特点是按照各部、处的职能和管理活动的特点来构建信息管理体系,建筑施工管理项目施工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传输上级对本级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依照本级的质量体系贯彻上级的全面管理。
3关于建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议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野外分布的线性工程,施工面狭长,流动性大,临时工程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目前建筑的建设中,高等级建筑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高等级建筑建设本身还具有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高、施工单位和协作配合环节多等特点。
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要始终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系统主线,保证建筑施工所实施的质量体系突出了施工企业以质量为核心,全面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的原则,划分了管理要素,体现出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管理思路,把生产管理信息作为主体,辅以服务信息的回馈,来加强企业全面管理的领导、决策和控制职能。因此,信息管理应当依照确定的质量体系中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程序的划分来建立网络,设立相应的管理程序和制度。
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收集、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掌握涉及本项目的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筑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公司对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要求、以及施工项目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制定项目各个岗位,各类人员的管理责任制度,施工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措施方案,总结施工管理经验,将资料整理归档,优秀的文本可以保存为范本,这些经验应该不断积累起来,成为以后项目的参考。
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讲,人员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向大多基于网络的交流,是一个较大的变革,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另外,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系统的安全包括网络平台本身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这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防范窃密和泄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此外还要在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安全机制。
注意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该系统的使用情况作为日常现场检查时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信息记录不准确或未按规定时间上报数据等问题,及时督促施工现场予以纠正,确保建筑施工现场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及时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了解现场的基本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
4结束语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对其组成和开发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之,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确保工程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