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构建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64-0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是我国历史沿革过程中的文化结晶。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承担者。但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使其更好地发扬积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该文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目的,探讨高校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途径,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一份贡献。
1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1.1 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定范围内开展,并世代相沿不绝,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积极效应,还没有被现代化的体育及竞技同化的娱乐活动。它是一个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的概念。[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在长期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人们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各种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精神、组织制度的总和,并由这些总和对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产生影响。
1.2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1.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促进对自身的了解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伴随着人们从畏惧自然进步到依靠自身力量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了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开发了潜能,这是一种对人的身体、智意和意志的超越。
1.2.2 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与自然界有天然的联系,并作为一种中介调节人与社会关系,对于保证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
1.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保存先进的积极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发展的,并在不断吸收现代体育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自身加以创新、改造,使人类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能积极的适应,更好地协调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高校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1 高等院校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高等院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承方式,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代表着最前沿的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同时拥有广泛的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空间。因此,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
2.2 普通高校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技能的能力较高,思想活跃,处在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中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把优良的民族体育文化经过转化编入教材,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大学生民族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承,民族情感的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能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精髓
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体育项目,对各种体育文化进行融和,既拓宽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创造的空间,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积极融合,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各种体育文的特色及文化体验,又向全世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 目前高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3.1 物质制约因素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很好地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使用的教材、资料等物质资源相对缺乏,使得教学内容贫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组织制度制约因素
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广度和深度不够,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也较少,缩小了民族传统w育的范围。大多高校没有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比赛等固定的文化组织制度形式。同时缺乏专业教师资源,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拓宽,更不用说使得学生产生民族精神层面的升华了。
3.3 意识形态制约因素
3.3.1 来自于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
现代体育运动是当今世界体育的主流体育文化,它因高参与度和广泛的观赏性高而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另外,其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欣赏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冲击。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新潮的、流行体育文化元素比较喜爱,而传统体育项目则被束之高阁,成为小众项目。
3.3.2 网络文化的入侵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化对现代社会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冲击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阶段,有一部分学生丧失了辨别能力,对西方体育文化中非主流的糟粕趋之若鹜,容易形成消极的价值取向,对民族体育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导致大学生民族体育精神与意识的选择产生了冲击。
4 如何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4.1 改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物质条件
高等院校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比赛的场馆器材等物质条件给予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效果。
4.2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
各地的普通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项目,把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精髓纳入高校的体育教学,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民间向高校课堂的转化。并结合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运动会、俱乐部等形式,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成为固定的文化组织制度。
4.3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力量
一方面,在各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人才。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中组织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采用外出进修学习或请专家进来培训学习,使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5 结语
高校肩负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担,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的冲击,应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创新,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具有传统体育特色的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0-115.
[2] 范维.对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10(8):1-8.
[3] 韩兵.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调查[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73-76.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2
旅游业发展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带来的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如何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有效的文化整合已成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可回避的问题。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古老的东巴文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茶马古道、白沙壁画等。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族文化作为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关系着丽江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协调好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对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在为一个地方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扩大城市影响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些消极的,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利的影响因素。
1.积极影响
(1)旅游业为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成为宣传,传播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有效的宣传和传播也促进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使其更具群众性。
(2)有利于促进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增强了丽江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丽江人更了解祖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消极影响
(1)外来文化会同化和变异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当外来文化随着游客进入丽江时,旅游者所表现出的可能是不受约束和放纵精神等的“客源地文化”,而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可能会使保存了几千年的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短短几年内发生不好的变迁。
(2)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丽江民族文传统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那些没有真正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仅凭个人喜好任意拼凑,编造,虚构的伪文化,反而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背景,阻碍了丽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今,丽江旅游地随处可见的大同小异的民俗表演脱离了真实的文化背景,明显带有迁就游客的表演成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利。
(3)旅游对丽江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旅游业的快速不健康发展对当地人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丽江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出现了退化遗失的现象,给人以民风日下的恶劣印象。
二、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文化的良性变迁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丽江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丽江人亲自见证和感受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实惠。民族文化认同得到了强化,使丽江人增强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意识,使他们自愿站到爱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了,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2.制约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在变迁的过程中,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呈现被同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着装的同化和纳西语面临失传的危险。
(2)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丽江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给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
(3)由于旅游业的开发,现在丽江不仅是一个古城,而且还是一个弥漫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现代小城。民族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削弱了本土特色,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丽江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措施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促进民族文化的良性变迁,也可能会导致恶性的变迁。面对旅游业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想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
1.政府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应意识到保护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当地文化机构和团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及抢救。防止旅游业的过渡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过分商业化。丽江民族传统文化大多被年纪很高的老东巴掌握,随着老东巴们年龄增长和去世,导致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纳西文化等的单位和组织,培养专门的研究和传承纳西文化的人才。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这样关系民族发展的庞大工程必须要有国家的财政保证。
2.要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丽江丰富的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要能体现丽江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交流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及从业人才。
4.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
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旅游是人们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而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丽江发展旅游业应该加强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秀民族资源,协调民族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贯彻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
参考文献:
[1]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宗晓莲.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文化为例[D].博士论文,2002.
[3]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3
>>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承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析 多元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西南山地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与保护分析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媒介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论渝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变迁与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街道景观更新 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在高等学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传承发展的路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途径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化教育传承的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242-245.
[4]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编.测量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汝军红.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与保护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159-167.
[6]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9-71,109.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主体
城镇化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一直是近代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国家的大中小城市或乡镇,都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层次高低不同、作用大小各异的工商服务业集聚地或政治文化中心,它们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用“城市化”(urbanization)来概括一个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及其作用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农村地区演进为城市)。但是,这仅是从表象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自发的“城市化”过程。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过程以私有制为基础,并普遍伴随着城乡对立和城乡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尽管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城市化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表现出农田劳动者人口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不断转向城镇的趋势。但我国的城镇化是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种有组织的、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实践,不但重视推进城市功能的现代化,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而且重视乡村建设,重视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城镇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城镇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地区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例如,在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黔东南州政府将与凯里毗陵的麻江县下司镇百午乡划归凯里市进行经济开发。在百午乡变为凯里市百午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百午地区的自然苗族村落逐渐消失在城镇化的建设当中。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麻江县下司镇、碧波乡等相继并入凯里市,下司镇再度成为凯里又一经济开发区,碧波乡则成为凯里的新兴工业园区。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无数苗乡侗寨被拆迁,诸多农田被占据,广大苗族民众被迫从土地上走出来,融入到城镇化或城市化的生活之中。
城镇化文明对苗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文明不断改变着苗族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从深层次上讲,城镇化建设还消解了苗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苗族民族艺人越来越少,崇尚现代文化的苗族青年越来越多,苗族文化的家庭代际传承出现断裂。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城镇化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创作主体逐渐减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同化并走向衰落。
培养文化主体是传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
人是文化的主体,在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生存环境和家庭代际传承环境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培养文化主体让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是保护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培养民族文化主体,重点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青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笔者建议,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是培养民族文化主体的有效路径。
编撰乡土知识手册,通过宣传乡土知识培养民族文化主体。所谓乡土知识手册,是指少数民族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在具体分析本地区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地特定青年,撰写和编制出来的乡土知识读本。乡土知识手册是地方性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将乡土知识手册引入群众日常生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具有理论导向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民情风俗,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习惯、心理特质、等,这些民情风俗是少数民族地区编撰乡土知识手册可资利用的重要素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应当针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实际,并结合当地民族青年的经历、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发展需要等,组织当地民间文化精英编写乡土知识手册,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将少数民族民歌、舞蹈等汇编成民族民间音乐读本;将少数民族服饰、民族图案、刺绣图案、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等汇编成民族民间艺术手册,等等。利用乡土知识手册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当地民族青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然生成。
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发挥规范化教学在培养民族文化主体中的作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底蕴丰厚,而且有着鲜明特色,各少数民族祭祀、婚丧嫁娶、节庆活动、民歌等都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以规范化教学的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体系地、完整地向广大少数民族青年传播。
例如,2002年8月,台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当年新学期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活动,内容包括唱苗歌、跳苗舞、学苗绣等,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学校。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孝道观念、民族团结精神、重情感厚礼仪的美德、以及民族舞蹈、音乐、节日传说、诗歌等传统文化分阶段、有步骤地传授给当地民族群众,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通过民间文化培训班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各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和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意识。此外,通过举办民间文化培训班,利用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分级、分期、分批地对各级各类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还可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壮大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数量,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宣传工作队伍,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少数民族语言,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生成创造环境。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对于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民族往往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凝聚在本民族的语言之中,并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同时,语言还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之根,是民族传承密码,它承载着文化的命脉,保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可见,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日趋频繁,各少数民族青年为了适应中华主流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纷纷学习和模仿汉族语言以及汉族的各种生活习俗,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出现严重的汉化趋势。少数民族语言汉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环境受到影响,这是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大力提倡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将少数民族语言运用到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学校教学等知识传播媒介中,不仅可以加快少数民族青年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青年自觉接受和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使用和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大力弘扬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主体的自觉形成造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地域性;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因而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就是其中之一。武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新文化的冲击下武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几乎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每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地域性传统武术发展遇到的问题
1.武术文化传承体系遭到破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受到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后者凭借发展的优势,成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在这一背景下,武术项目固有的传承方式被打破,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空间不断被削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2.武术文化内涵逐渐淡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东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但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部分传承人为迎合当今市场对武术项目的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革,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另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武术为职业的从业者的人数、热爱程度都出现了下滑趋势,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且,当今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相对淡薄,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这给地域传统武术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武术运动市场开拓进程缓慢
纵观奥运历史,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因本国为主办国而将本国优势项目列入奥运会正式项目。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武术只是作为特殊项目进行展示,既不是正式比赛,也不属于表演项目,武术比赛的奖牌也与其他28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奖牌有所区别。究其原因,是武术运动的市场开拓进程缓慢。社会上各种跆拳道馆、瑜伽馆报名火爆,而武术类培训课程却门可罗雀。武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边缘化。武术文化市场开拓进程滞后、被动,使武术发展市场化运作举步维艰。武术文化在市场化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处于落后的局面。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其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扩张、武术自身同质化的冲击,使许多代表地域文化特征的武术项目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二、地域性传统武术保护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不仅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武术文化的世家传承、馆校传承、师徒传承等模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继承、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责任。
2.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武德素养的形成,而武术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正是学校体育所需要的。练习武术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3.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武术重注人身心的发展,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调养气血,还能锻炼意志,培养品格。习练武术项目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通过练习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等动作,提高自身的速度、力量、柔韧等能力,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克服疼痛,这有效地提升了个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勤奋、果敢、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性。
4.武术保护是其发展的基础
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一项内容涵盖广、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起来,才能对其进行全面整理,并不断深挖其价值,使传统武术走向复兴。
三、地域性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1.正确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现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民族传统体育陷入了生存危机,这与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合理运作有密切关系。地域性传统武术项目不仅要恢复其固有的活力,而且要调动其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体育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面对西方体育的冲击,要加强品牌发展意识,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打破地域局限。
2.优先保护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继承人
武术文化的保护,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离不开对传承人的保护。
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我们不仅要对文献资料、文化成果进行收集整理,还要扶持民族体育项目继承人。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这些传承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更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建立专业的保护队伍和研究机构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性传统武术项目内容异常丰富,但它们所盛行的地域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环境复杂。所以,组建一支高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队伍和研究保护机构势在必行。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还需要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传统武术项目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政府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在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上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各区域武术项目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民族体育保护规划;还要设立专项资金用来发掘、整理、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武术项目,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工作。
5.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国家文化职能部门应基于地方武术文化遗产资源,有x择地编写优秀的武术教材,吸引高校学者及科研人员参与到武术文化的研究工作当中,在地方中小学校、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将武术项目全面融入素质教育中;同时,聘请地域武术传承人到学校任教,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形成民间、学校、社会在传统武术项目上的互动、互补,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1]杜德全,周盟渊.五祖拳文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传统体育;抢花炮;传承;发展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抢花炮起源
抢花炮是壮族流传至今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是壮族独特的融体育和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据考证,“抢花炮”活动的发源地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葛亮村。当时,该地区的侗、苗、瑶族人民大都居住在山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缺乏经商意识。明朝嘉靖年间,闽、粤、桂、黔、湘的商人活跃起来,葛亮村因其傍山面河,成为湘、黔、桂交界地区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五省商人利用了人们祈望人寿年丰的愿望,进行“抢花炮”活动,利用这种方式引山寨里的人下山,促进商品交换市场的发展,抢花炮一直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
1.2 现在竞技抢花炮的比赛特点及规则
抢花炮的比赛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上进行,参赛双方各有8名运动员。全场比赛共40 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如比赛结束比分相等,则进行决胜期,决胜期比赛为6分钟,中间不休息[2]。花炮随场地中央发射,比赛开始,双方争夺花炮,运动员在比赛中短兵相接可以相互拥抱、挤、扯、拉、推、护、钻、传、拦,与西方的橄榄球相似,俗称“东方的橄榄球”[3]。
1.3 传统抢花炮运动与现代抢花炮运动的差异
原始的抢花炮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民间体育,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习俗性、娱乐性、季节性特征[4],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存在并得到继承和发展,延续至今。在竞技体育充斥的今天,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原始抢花炮相比,现代抢花炮运动则突破了民族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多方面的局限,具有鲜明的竞技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把身体性活动的运动属性与社会属性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抢花炮面临的危机
2.1 社会现代化导致生活方式转变
在现代体育的推动下,各种新兴的体育方式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普及[7]。少数民族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台球、健身操、街舞等一些新兴运动项目,从而使青年人慢慢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态度,使得参与花炮节群众日益减少规模越来越小,传统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甚至有很多村寨中断抢花炮活动已有十几年,抢花炮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
2.2 抢花炮传统代际传承受到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壮族青年走出家门,到外地去务工,加之外来人口进入民族地区,使土生土长的群众生活受到冲击,产生模仿等行为[8]。使得很多原生态的壮族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年轻人放弃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对于精通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2.3 财政支出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现代体育观念的影响,使得政府、企业等把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西方竞技项目中,民族传统体育始终处在经费资金不足的困境中,制约了民族体育的发展,云南率属于边远地区,大多数地区经济不够发达,财政收入有限,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投入;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抢花炮上来,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根本无法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3.抢花炮的发展趋势及策略
3.1 加大保护力度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阵地,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长期有效的传承,学校教育是关键[9]。把抢花炮入学校,是一种在动态中保护民族文化的更为有效和实际的做法。但在学校传承过程中,应注意民族体育素材的教材化和教学方法科学化,同时,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抢花炮比赛,可通过改变竞赛规则,缩小比赛场地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其次,重视社会教育传承,对壮族群众进行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教育,让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形成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3.2 设定健全的管理机构
推广和普及传统型体育项目设定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于抢花炮的文化传承具有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遭受的破坏,还能促进人们去保护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目前,只有健全民族传统体育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系统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
3.3 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
运动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通过运动竞赛,不仅可以宣传体育运动,吸引和鼓舞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使观众受到高尚体育道德作风的熏陶与激励,还可加强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紧密团结[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宣传抢花炮,应把运动竞赛开展到学校、社区,开展中应注意因地制宜,,为传统体育的广泛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小结
抢花炮作为壮族的特定民族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都依附于其特有的壮族文化背景,其形式和内容是民族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真实写照;面对体育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抢花炮的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保护、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应摒弃乡土体育的“落后论”,充分利用民间体育、乡土体育的丰富资源,不断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加大保护力度,把学校、社区联系起来,提高群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应制定符合民族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蓬勃兴盛。(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发斌.没有丢失的传统_抢花炮[J].广西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 李志清.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 体育科学, 2004( 1)
[3] 董慧娟.文化遗产名称: 壮族抢花炮. 遗产编号: Ⅵ - 9.
[4] 胡小明. 民族体育[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5.
[5] 胡小明. 体育人类学[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08 - 110.
[6] 白晋湘. 民族民间体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 - 14.
[7]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O1)
[8] 李晋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求是,2000:(07).
[9] 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08)
[10] 邓括.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