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山区中小学;校园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56-02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笔者在山区校园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制度建设。为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在确保有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校园制度的完善,学校应采用分级管理制度。包括: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工作机制、教师考核机制、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活动卫生管理机制以及学校的公务管理机制等。确保各级管理机制和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进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其他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共同发展。
2.组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有能力的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由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的领导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做到责任具体到人,对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校园文化的维持等进行明确分工。例如,选取有责任心的学生成立学生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大大加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3.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的主要力量,作为校园制度的制定执行者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质以及作风的好坏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做到:第一,增强职业素质教育,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爱心、耐心,不歧视,不偏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第二,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建设积极进取的学校校风
中小学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所谓的校风建设,就是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校园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校园风气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学校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良好的校园风气还能使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无形中受到抵制,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共同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校师生不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经常保持最佳的生活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具体体现。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做好教师的工作作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前提,而做好领导作风建设又是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好教风建设:(1)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办学宗旨,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建设高效廉政、团结友爱的工作作风,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发展和建设。(2)做好教师的工作,通过开展师德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教师中树立“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教风。(3)关于学风的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爱劳动,尊重科学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等形式以社会主义价值道德准则,来引导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有用的人。在校园中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尊师敬长、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创造优美积极的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在中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健康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例如,在我们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书写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校门两侧开辟专栏介绍学校的发展变迁;围墙内醒目处开设各类信息专栏,如风纪评比栏、表扬栏、教育动态等。
2.在教学区内张挂名人的画像以及有积极作用的名言名句。写一些振奋人心的校训。在教室内设计好班规、班训,评选出好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优秀作文等贴到班级的墙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操场或者其他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写一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标语等。这样,学校师生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感受――走近校门,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乐园。在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快乐气氛的校园里学习生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另外,学校师生要积极做好并保持校园的干净整洁,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里的学习活动场所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整理,努力创造一个鸟语花香的轻松美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在中小学校园里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它们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高级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前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共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互相影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学习的良好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构建和谐民主的中小学校校园人际关系,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要当好引导者,做好表率。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校园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对老师尊重信服。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歧视,不偏心,在生活学习问题上做到与学生无话不谈。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耐心教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不良心理,努力克服困难。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妒忌、自私、骄傲的心理,教师要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才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校园氛围。
此外,健康的教师关系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杜绝教师之间出现唯利是图、骄傲自大的不良行为。一切以教育教学事业为重,互相监督,互相支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是一种共性的活动,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才华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能力、有良好的品质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掘学生的潜力,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始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科技、文体和实践活动为基础,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建设,在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具有特色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国庆唱歌比赛、端午节包粽子、植树节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举行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冬季运动会、春游、校园歌手、毕业典礼等。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还可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优秀电影。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净化了校园环境,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
[作者简介]陈玉海(197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李汉超(1978-),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刘蓓蓓(198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57-02
校园环境在学校育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优雅宜人的高校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身心愉悦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传播文化、学习知识,是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如何使校园环境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育于环境之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是现代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对于校区总体规划,各高校基本能够立足于本校实际,对本校未来发展作出科学定位,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的规模,但存在重主要建筑物建设,轻校园环境建设的问题。对于整体的建筑风格更是力求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多方案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加以确定。只要对本校未来发展定位比较切实可行,总体规划都能够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而校园环境设计大多是在校园主要建筑物完工之后再进行的二次深化设计,这样往往不能和学校主要建筑物有机结合,不能和选址范围内自然地貌、自然景观资源有效结合,单纯为设计而设计,使选址范围内原有水文、植被、山地不能有效利用,甚至遭到破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校园环境失去自然,感觉生硬。
2.规划执行存在随意性。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是经过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的,不可随意更改。如要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而对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原校园环境设计实施起来可能费用较高,学校负担重,导致把原设计的乔灌木树种更改,变成本地常见的廉价树种;草坪维护费用较高,以至于大面积缩水,改为硬化铺装地面。其次是观念上的原因,认为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形式,是发改委校区对立项的要求,不必按此执行,为了省去花费不菲的费用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或者不按二次深化设计实施,束之高阁、置之不理,甚至迎合领导喜好,随意更改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失去原设计的环境寓意、环境定位,打破整体布局,达不到原环境设计效果。
3.环境管护欠缺严肃性。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一般会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协议严格执行,在质保期内,亭廊、雕塑、硬化铺装、绿化、亮化能够保持完好。质保期后移交学校管理,由于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完善或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出现草坪过密而枯黄,出现行踏小路,花卉被摘的现象;出现乔灌木缺乏修剪,树形不美观,死树不能及时更换现象;出现路灯庭院灯不亮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人的需求,实用性不强;二是校园维护管理人员数量少且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不能与校园环境的需求匹配;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而且力度不够;四是校园内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意识不强,随意破坏现象突出。
二、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校园环境设计总体规划,依据财力分阶段实施。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高校校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满足师生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需要。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美化校园,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特色,应区别于一般城市景观,应在满足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基本要求下,达到改善情绪、陶冶情操、环境育人的效果。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依据学校财力,分阶段有计划实施。立足高校自身财力,若不能一次实施全部环境设计内容,应分阶段有步骤实施,切勿贪大喜功,或者降低原设计标准。合理制定实施阶段,有步骤分年度实施。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投资计划,据此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做好校园环境建设。
2.坚持以绿色人文为核心,使生态性与地域性相结合,造就互动开放的高校校园环境。高校校园环境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平和和宽厚,通过点、线、面结合,可以把建筑物与校园环境更好地融入和协调统一。“点”就是校园建筑物入口、广场、绿地处的花池、花坛、重点景观树。扩大一步说,每一幢建筑物、运动场、水体、厅廊都可以称之为点。“线”为行道树,绿篱;“面”即大面积绿地或乔灌木。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处理好建筑物、道路、广场、人造景点和保留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注意乔灌木搭配,落叶树与常青树比例,引进树种与原有树种协调,使之协调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保证校园内一年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的生态景观。校园环境生态性指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区选址内的地形地物,结合原有山体、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进行。地域性则指因地制宜,力图实现自然景观与人为造景有机结合,彼此协调,蕴涵高校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条件具备时高校可以采用楼宇管理而不是校门管理,直接将校园景观融入城市。高校校园绿化成为开放式的绿化,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既有助于高校所在城市绿化美化,方便周边市民的工作、休闲,又有利于高校环境的展现,提高高校地位,把高校校园打造成一个和谐、宽松、开放的高校育人环境。
3.坚持以实用至上的原则推动建管创新,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是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图,环境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首先,做好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维护校园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时候,集思广益,多方面征求师生的意见;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时候,公开透明,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实施过程监督;在进行校园环境管理工作中,群策群力,鼓励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真对待。其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高校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觉悟。对于教职工,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落实到高校各系、部及职能部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校园环境加以保护。对于大学生,则建立校园环境保护性质的社团,在学校维护校园环境的职能部门领导下活动,宣传保护校园环境的意义,并且作为具体实施校园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者;同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校园环境维护清洁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再次,规范引导,制定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宣传校园管理制度及奖罚规定,在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种宣传警示牌。劝导与警示结合,规范引导大家的行为,同时以奖惩为辅助手段,逐步培养人的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校园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硬环境,第二层是精神层面的人文环境。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软环境对硬环境有促进作用,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类似。高校的育人环境不仅需要过硬的硬环境,还需要适宜的软环境,而软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软环境,硬环境再好,也可能破坏殆尽。而软环境决定于广大师生的素质高低,它是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容.建设优美校园改善育人环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医学生;校园环境;创新思维
一、研究背景
创新精神不仅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关乎着国家兴旺发达,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高等学校想要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要积极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医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依赖创新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与创新主体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课堂上的授课环节是否精彩有吸引力,学生的科学研究内容是否与实践社会需要相关,课外大小活动是否都会举行和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强调校园环境,主要是来突出其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结合校园环境现状,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大环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校园环境,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挖掘,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六个学院10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2。
通过此调查大连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对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因素的认同度,并分析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现状。
(一)校园物质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有利于缓解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可以降低其压力重而产生的一切不良情绪与烦躁心理。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有91.5%的医学生认为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仅有1.2%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自然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表4主要是关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有85.7%的医学生认为完善的校园设施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非常重要,仅有3.9%的医学生认为校园设施环境创新思维的影响不重要。校园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学条件与教学基本设施的好坏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校园网络的配备,设施齐全的教室与实验室,都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校园人际环境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
从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对创新思维的影响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三方面来看,82.5%的医学生认为这种影响是重要的,仅有5.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重要。可见,寝室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在医学生的调查中是相当看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之余,寝室环境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各个大学生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存在着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外,还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积极开展交流讨论。寝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除教室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寝室内成员间每天生活在同一空间和同一范围,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表达各自的观点,其言谈举止和兴趣爱好都会受到每个同学的影响,不同的思想在碰撞后也会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形成了各个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融合。从此方面即可提现出建立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会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表6可看出,学生对“教师群体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一观点非常认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关乎着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培养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挂钩。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从教学源头上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在高校教学的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师,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它以其自身直观性和生动性完整的展示了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通过调查医学生对多媒体教W的情况,仅有58.6%的医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很重要。这就说明多媒体教学在现实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率。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安全管理
【分类号】G647
一、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概述
(一)校园安全的内涵
本项目认为,安全是指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的一种客观状态。它具体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精神安全。结合安全的定义,校园安全是指,在高校校园范围内,个体个体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精神不受威胁;校园财物不受损失的一种状态。校园安全是一种相对安全,而不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园安全是处于学校环境中的个体对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类威胁和事故,在生理和心理上可接受程度的一种状态。
(二)安全校园的特点
(1)客观存在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隐患,这些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校园环境中存在的隐患自然也不例外。认识校园安全的客观存在,是正视校园安全问题,消除校园安全隐患的条件之一。
(2)突l性。近年来,校园安全突发性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高校群体的特殊性,校园安全突发性事故对学校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危害,应对校园安全的突发性事故已经成为当前校园安全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可预防性。虽然校园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但通过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大部分校园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校园安全问题具有可预防性。
(三)校园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的重要职责。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安全,则是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安全社会。高校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构建校园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有利于为国家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客观保障
高校背负着教育和培养国家人才和社会精英的重大职责,为广大师生提够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环境至关重要。纵观各大高校的发展现状,安全已然成为高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3.有利于高校自身改革发展
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探索开展开放式办学模式,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校园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校园的正常教研秩序,对师生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构成重大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发展的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调研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2015年9月,本项目以M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研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设计初衷在于调查学生及在校教职工对校园安全满意度的测评和对改善校园安全的建议收集。随机抽取了学生约400名,教职工40名。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学生实际发放410份,收回396份,收回率96.59%;发放教职工实际发放40份,收回37份,收回率92.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查对校内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评价有了全面了解。从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还是基本满意(表1)。
对于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认为十分重视的人群在学生和教职工人群中分歧较大。学生仅有3.5%人群,教职工却有26.14%人群。同时,认为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的人群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比例为18.15%,教职工比例为6.77%。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出现如此大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群体对同一问题的评价标准不同。学生的关于校园安全的重视度的评价是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如何处置的。而教职工的评价依据是学校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效果如何。
而从访谈的内容来看,学校领导的关注点较师生的略有不同。他们普遍认为重大的交通、消防责任事故是当前校园安全的主要隐患,而针对师生反映比较强烈的侵财性安全事故,校领导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有效排查隐患,控制此类事故的上升趋势,尽量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量。
2. 影响校园安全的事故类型
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及身份的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影响校园安全事故类型主要有人身安全事故、财产安全事故、消防安全事故、心理安全事故。
3.校园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构建因素
针对校园学生实施的轻微违法事件,学校管理部门也只能依据校规校纪处理,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处理分歧较大,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达到处罚、警示的效
果。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和教职工在认为学校在处理违纪违法行为的客观合理度上有一定的分歧。认为十分客观合理和比较客观合理的比例分别为39.74%和29.56%。认为不太客观合理和不客观合理的比例分别为21.66%和20.04%。
(2)队伍建设因素
在调查问卷题:“你认为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力度”(多选)一题中,有45.8%的学生选择“K.增加校园安保力量,提高安全保卫工作效率”。这也反映出当前安全保卫队伍力量不足,增强安全保卫力量成为大部门学生的期盼。
以M大学为例,该校的校园安保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来源背景一般是普通大学毕业的人员、警校毕业的人员和退伍军人。另一部分则是校园安保临时人员。这类人员一般由职高在校学生、社会人员、退休人员构成。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学历要求得不到保证。
(3)环境因素
从开展的问卷调查来看,M大学在校园安全文化环境构建上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调查学校是否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法制教育课程和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课程的问卷数据来看,受访的学生中认为经常开设的以上课程的比例仅为4.67%,比例不足5%。认为偶尔参加过一次及从未参加过的,比例总和则高达40%以上。
三、新时期高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对策
(一)规范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
1. 结合实际制定《高校校园安全法》
本项目认为可以综合日本和美国两国的立法特点,既注重校内人物力的资源整合,又注重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制定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校园安全法。校园安全法应该包括:校园安全法的适用范围,校园安全法的基本内容,校园安全法的法律责任。
2.赋予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适当法律职权
依照法律程序,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人民政府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高校安全保卫管理部门的执法地位,授予校园安保管理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限范围。执法权限范围主要集中在对轻微违法行为的侦查处理和对轻微刑事案件的侦查及勘验现场的权力。同时整合高校安保队伍力量,制发统一的工作制服,明确安保工作人员为校园警察,编制全省统一的校警编号,从事校园安全执法活动,建立校园安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权威性和公信力。
3. 明晰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职责
就高校校园来看,行使校园安全保卫管理的职能部门一般为保卫部(处,科),其执行义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行使安全管理权力的过程。
一是要信息公开义务。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有义务定期以一定的方式,将校内治安情况、近期违法犯罪情况的相关信息公布给全校师生。这一方面是对管理部门的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
二是危险告示义务。为了保障校内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安全保卫管理部门必须履行危险告示义务。主要包括:对校内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地段进行告示,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合理防范,做好日常的预警和预防工作等。
三是提供人身、财产保护的义务。校园安全保卫管理部门对于师生在校内发生的人身及财产具有不可推卸的保护义务。这种保护义务主要包括:安保部门要取合理措施,避免师生受到他人的行为侵害。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措施,避免师生发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自残、自杀害。保护师生免受危险设施和危险环境带来的意外侵害。
四是限制他人行为的义务。校园安保管理部门限制他人行为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校外人员在本校内实施的针对校内师生的人身和财产的损坏行为予以制止。另一方面,对校内师生间因个人恩怨而实施,对校内其他师生人身和财产的侵害行为予以制止。
(二)健全校园安全机制
1.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责任机制
本项目建议建立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及实施计划,针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在每年开学之初,学校主要领导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与校内各学院及行政机构签订《安全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将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落实在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将责任落实到所俚母鞲鱿担做到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学校与各院系学生代表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倡议书》,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师生职工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新局面。
2.建立健全“警校联动、校地联动”的互动机制
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遵循的原则是“加强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和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共同维护学校的安全”、长期以来,美国校方与社区、政府、警察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良性的联动机制,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实践证明,建立联动机制以来,美国校方在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校园环境安全上取得较好成效。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校园环境熟识,发生校园安全事故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案发现场,然而因无执法权,相关案件处理工作无法及时推进。高校要与公安机关优势互补,建立联动治安治理机制,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其次,高校要与卫生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政府联合起来共同治理校园周边安全环境。再者,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品行、性格、行为较为了解,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辅导员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学习动态,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3.建立健全“提前预案、快速反应”的预警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制定完善的突发时间应对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损失是当前开展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导趋势。首先,要建立健全狭义安全预警方案。加强对校内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其次,建立健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第三,事故处理完后,要建立校园安全危机解除机制。
(三)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安保队伍培训机制,提高安保人员素质
针对安保人员的培训机构缺乏,培训内容不规范,直接导致安保队伍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足的局面。为改善当前现状,必须建立安保队伍培训机制,完善安保队伍培训制度。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正式培训机构。将培训机构的建设管理归入本地公安机关的管理范畴。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时间、课程、标准。三是保障培训时间。四是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可以借鉴现行运行比较成熟的律师行业准入制度,对安保服务行业采取考核准入制度。
2.提高安保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安保队伍的稳定性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安保人员的待遇不足特别是安保临时人员的待遇偏低是导致安保人员频繁流动,安保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制度。要贯彻落实国家保险制度,对每位安保人员包括临时人员交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保障安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安保队伍纪律管理
一是要结合校园的实际工作情况,合理安排安保人员的作息时间,结合安保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岗位布置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安保人员考勤制度。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职上岗。安保管理部门可以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竞职上岗,能者上,庸者下。
(四)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从访谈可以看出,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对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有效减少师生人身和财产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对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是要强化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二是要建立高素质的校园安全文化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三是要以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课为平台,营造全校建设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借助教育宣传安全知识的手段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李姝丽. 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35-338.
[2]杨璐,罗诏. 高校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22-24.
[3]刘畅. 浅谈新时期高校的保卫宣传工作[J]. 江苏科技信息,2014,16:69-70.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5
一、成人眼光,审美偏差
具体表现:A园为了激发教师创设班级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会采取“环境评比”的形式。为了在“环境创设”中获得优胜,教师担心幼儿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参与环境创设的效果不理想,因而普遍选择刻意“模仿幼儿手法”进行环境创设,使创设的环境成为“伪环境”。而且,教师在设计校园环境或班级环境的时候,高度注重环境饰物的美观和精致程度,希望能够较好地体现装饰、美化环境的目的,忽略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和隐性价值。与此同时,担任幼儿园“环境评比”活动的评委基本上都是本园教师或幼儿家长,他们的审美角度很难脱离“成人眼光”,按照这样的评比标准进行的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难免会陷入“审美偏差”的尴尬局面。
改善策略:基于“儿童审美”视野
瑞吉欧教育强调活动室环境要“表现出儿童的身份和形象”,处处都要努力传达出积极主动的儿童形象。基于“儿童审美”视野,笔者提出建议:首先,将“班级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调整为“班级环境亮点推介”活动。每班邀请2~3名“小小推介员”组团介绍、推荐自己班级内某一个最有趣、小朋友最喜欢的亮点环境,归还幼儿“小主人翁”的角色身份;其次,在创设班级环境、区域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如讨论活动区域的适宜选址和功能定位,集体商议并分工完成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任务。建议教师在辅助幼儿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尽量削减成品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材料或自然环保材料;提醒家长“放心、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各类家庭小制作,并将其合理布置在班级环境内,由此萌发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功感,有效杜绝“班级伪环境、幼儿伪审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环境变得更加真实,更为稚拙,更富有童趣。
二、过度装饰,缺少留白
具体表现: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整体推进,A园热火朝天地进行环境创设。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幼教同行的参观,园级领导和教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将班级区角、公共走廊、户外活动区等校园环境布置得琳琅满目,视线所到之处不是悬挂装饰物品就是进行美化处理,甚至在作为区域隔断的小篱笆、大厅楼梯栏杆、体育区平衡木桩、围墙铁制栅栏等地方都进行了各式装扮,整个幼儿园变成了“装饰的天地、色彩的海洋”。过度装饰、毫无留白的校园环境反而会成为幼儿学习或游戏活动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干扰,幼儿很难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之中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进行各类学习或游戏活动。
改善策略:立足“整体布局”基础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旨归,为此必须注意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延展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A园缺少的不是丰富的色彩,而是能够让幼儿静心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优质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建议A园将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调整与局部改善,促使整个校园环境布局合理、匠心独具,给予幼儿恬静和舒适的美感。首先,建议教师将“悬挂饰物”适当布置在户外体育区域,并排列成1~5个不同的高低层次,便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进行“纵跳触物”游戏;其次,可以将各个班级内的操作橱柜、幼儿桌椅、游戏区家具全部调整为原木、本色,尽可能地减少强烈色彩对于幼儿的视觉刺激和干扰;再次,集中核查幼儿园内的人工环境或人工材料,尽量弃用或减少“人工草坪、塑料地垫、塑制玩具、合成橡胶饰品”等物品,选择并投放无毒且无害的半成品材料、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分类布置在幼儿“视线等高、取放便捷”的空间位置,由此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个性需要和视觉审美的共性需求。最后,幼儿园大厅或长廊空间的悬挂物品尽量简约、大气,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视觉美感为佳,不需要过分追求精致或精细,避免幼儿因长时间仰头欣赏而产生头晕、目眩、不舒服等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建议班级主题墙面或游戏区域空间也适当留白,一则给予班级环境一点“呼吸的空间”,二则便于幼儿和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新构思、生成的新内容,随时布置在留白的主题墙上,丰富班级的主题活动内容。
三、显性分区,层次不足
具体表现:A园为了营造多样的区域活动,将活动室布局成多个相对封闭和隔断的单体空间,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比较少,给予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不高,环境空间的延展性不够;室内的区域环境设置基本上由教师一手包办,幼儿的共同参与只是起到象征性的点缀作用。考虑到单体空间的位置和功能,教师往往会在“视觉审美、安全细节”等方面比较重视,同一区域内所提供的活动材料层次性不足,导致幼儿的操作活动参与度和价值度不高,失去了区域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改善策略:契合“错落有致”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帮助教师理清“校园环境创设为了谁?校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思路性问题,正确认识校园环境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归还幼儿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班级内创设每一个“区域环境”教师都要征求幼儿的意见,包括区域活动的取名、功能定位、材料投放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或者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来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地吸纳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终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完成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创设任务;再次,班级内的所有区域空间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采取“半围合、半开放”的形式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将四方形封闭区域的两条边利用橱柜或墙面进行固定,另外两条边利用可移动的小篱笆、小围墙进行暂时固定(预留出入门),尽量避免将某个区域单独围合、封闭布局,以免影响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出入。与此同时,两个相邻区域可以共用不足1米高的弹性墙面,幼儿入区之后既可以静享独立空间,又能够在产生特殊游戏需求的时候,隔墙互借替代材料,丰富、补充自己所处区域的游戏情节或内容,甚至可以在产生突发奇想的时候拆墙合并,成为一个空间更大、游戏内容更丰富的“前店、后厂”区域。最后,要求教师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契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设计理念。家具橱柜可以进行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等层次性搭配,种植园地的农作物选择需要兼顾季节交替、色彩互搭、单棵植株和爬蔓植物错落布局的层次性种植,大厅或公共长廊的悬挂饰物同样需要大小交错、高低分层、材质多元等层次性布局,从而为幼儿营造出“大气、大美、大爱”的校园环境。
四、忽略安全,本末倒置
具体表现:A园的大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比较宽阔,幼儿园将其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欣赏空间,班级游戏区域的配套空间,甚至用小栅栏封闭、堵塞次要通道走廊,拓展成为美术室、科发室、儿童博物馆等专用区域,并投放大量的展示支架、家具橱柜、操作桌椅或者丰富的操作材料。殊不知,幼儿园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承担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大厅空间兼具人流集中、风雨操场的双重价值,长廊空间能够满足幼儿和教职员工紧急疏散的作用,楼梯低矮扶手具有帮助幼儿安全、有序通行的特殊用途,活动室门口或专用室门口需要保持开阔、畅通,确保幼儿或教师能够在校园火灾、防暴等安全事件突发的时候排队快速、无障碍疏散。因此,教师对于环境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空间固有的“特殊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存在着不容忽视、不可规避的安全隐患。
改善策略: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6
学校是师生的第二个“家”,校园环境卫生关系着你我他。如今的南康中学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校园环境越来越美,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可在这充满鸟语花香的校园里,也存在着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不仅渗透到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卫生,导致人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不协调。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使康中校园环境更加优美,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有必要通过地理综合实践课,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环保问题的研究,从而引导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合格的康中学子。
并且,通过这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走出地理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扩大我们的地理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我们合作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具体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校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2.通过对校园实地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地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调查和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治理方案,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学校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学生的校园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保的责任感。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分组与分工
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能力及性别搭配,教师进行协调,在班上先分好组,每组五至六人,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每人负责一项具体工作,如提问、补问、记录等,小组长负责监督本小组的实践活动,负责组织全组共同完成任务。
2.明确活动要求
分组后,指导老师可根据制定出的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校园环境问题调查,提示学生应重点收集的资料,积极主动,善始善终,按要求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配合组内同学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通过询问、查询资料等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有创见性,成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同时还应强调活动过程中安全与纪律问题。
(附表:南康中学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
3.分组调查
学生根据调查表和指导老师提出的要求,在校园进行实地调查。在学生进行问题调查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调查,适当的指导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4.填写调查表。
各组调查完后,应返回教室,根据活动方案将活动中采集的各种信息资料有取舍的留存、归类,并做出相应的分析、讨论与归纳,整理总结调查资料,并由小组长组织汇总资料认真填写校园环境问题调查表。
5.成果展示
各组填写好调查表后,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应陈述调查内容和研究成果。指导老师认真审阅各组的调查表,选出完成质量较好的,进行课堂表彰与展示。
(附表:学生作品展示)
组长姓名:肖泽平
组员姓名:谢启霞、杨义福、王志远、吴贤
调查地点:南康中学校门口、校垃圾桶周边、校食堂
调查时间:2012年9月15日
环境问题类型:校园“白色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产生原因分析:
(1)每天早上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是校园环境卫生最差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段正好是早餐和晚餐时间,很多学生到校门口摊点和校园超市购买一些含一次性包装袋的食品,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卫生习惯未养成好,这些一次性塑料袋和饭盒到处乱扔,加上学校地势较高,早上和下午风力大,白色塑料袋被风吹起,加重了这种“白色污染”。
(2)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值日生打扫完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后,把大量垃圾倒在校垃圾桶里,导致垃圾成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垃圾可回收利用,如废纸、塑料瓶等)。
(3)住校生每次就餐完后,剩饭剩菜较多,在学校食堂产生大量食物垃圾。
造成的危害:
白色塑料袋和固体废弃物的细粒被风吹起,增加校园粉尘含量,导致大气污染,影响校园环境卫生。
占用学校宝贵的土地资源。
剩饭剩菜在温度较高的时候释放出霉气,损害师生健康。
“白色污染”还会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情,使课堂上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效率降低。
解决建议:
做好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书画展览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在师生中普及环保知识,阐述校园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危害。
采取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比如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减少或不使用塑料袋,增加可回收垃圾桶等。
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在校园内,学生有组织地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对一些参与校园环保的组织和学生进行表彰等。
行政手段。学校或班级可以制定一些校园环保方针政策,颁布标准,对师生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引导学生走向文明卫生之路。
指导老师点评:
该小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积极性较高,各成员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讨论,为校园环保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四、教学反思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式课堂学习活动,实践性强,教师要严密组织,精心策制。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绘图、审美、分析归纳、文字表述、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成长。
通过这次地理综合实践课,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成绩较好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认为实践活动要占用大量时间,而获得的知识与课本、考试关系不大,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让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担任组长等。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触觉、动觉的作用显现得不够,造成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力不从心,动手操作水平低,不擅长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差等。因此,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学校今后应加大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力度。
3.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充分参与到学生的调查中来,不断引导、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克服挑战,多表扬学生,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4.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地理教学与本校实况,不断探究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