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重庆卫视 广播电视体制 公共电视频道

2011年3月1日起,重庆卫视全面改版,宣布停播所有商业广告,增加新闻节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致力打造全国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此举一出,争议无数,褒贬不一。有评论者对重庆卫视此次“大反叛”的改革尝试表示认同,认为其勇气可嘉。同时,也有观点认为重庆卫视改版红色频道乃哗众取宠之举,零广告加上几个红色为噱头的自办栏目,离传统意义上的公益频道还有较大的差距。

重庆卫视如此大动干戈,费心改版,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当下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弊病在作祟。本文试从中国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入手,对重庆卫视打造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一、重庆卫视改版背后的体制改革

据重庆广电集团负责人介绍说,“重庆卫视此次改版以建设‘主流媒体、公益频道’为目标,着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自办精品文化栏目,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益电视服务和良好的收视体验。”从表面上看,这只是重庆卫视在市场竞争中对自己“怀旧的革命体裁”市场定位的一种策略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庆卫视改版红色频道其出发点不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诉求,而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出发点。重庆卫视改版是基于近年来重庆“唱读讲传”红色宣传氛围的一种延续,其目的是为了吸引怀旧一族,留住收视份额。

而如果我们要深究其原因,我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频道改版的背后是广播电视体制的悄然变化起着推动作用。重庆卫视致力打造全国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改版实属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只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文化传承、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目前的广播电视体制让媒体在管理上受限于上级行政机关,在运作上却要遵循市场规律,靠广告收入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营。很难想象媒体在这样的双重限制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舆论引导的作用。重庆卫视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零广告”的举措让频道不再受限于提供资金赞助的广告商,重庆卫视开始从从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同类电视媒体中脱离出来。

综上所述,重庆卫视改版只是广大观众关注的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才是当下中国电视界和电视观众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模式的弊病

“广播电视体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原则而设立的由广播电视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等方面所构成的规范体系。”①目前的广播电视体制虽然是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的创新,依然存在诸多弊病。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运作上以‘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之后,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然而‘事业性质’规定了广电媒介浓厚的政治宣传与公益色彩,而‘企业运作’又必然带上鲜明的资本寻利倾向,‘宣传’、‘事业’与‘企业’各自责、权、利之间的深刻冲突永远是难以调和的悖论。”②这种亦事亦企的双重身份不得到根本的解决,广播电视媒体将继续面临职能和角色上的含糊不清,这必然给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三、公共广播电视出现的必要性

“媒介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媒介与社会福利是紧密联系的,媒介能够也应该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公共体制的核心理念,正是在于实践一种民主、多元的传播价值观,倡导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保持文化多样性做更多努力。”③重庆卫视改版,开创公益电视台之先河。下文将从媒介的功能、信息的属性、国家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公共广播电视出现的必要性作出分析。

1、从大众媒介的功能上看,大众媒介本应该具有监测环境、协调和管理、教育、娱乐四大功能

而现阶段的媒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唯收视率”、“唯商业利益”是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导致商业广告泛滥,而且也导致各电视节目堕入故事化、娱乐化、低俗化。电视应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

2、从信息的属性上来看,信息属于文化范畴,一经传播便具有了共享性,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向广大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

文化传播具有非商业性,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媒介应该担负起传播信息的责任。如果这些信息通过受到广告商牵制和影响的商业电视台传播出去,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而只有公共广播电视的存在,才能确保信息传播的客观真实。

3、从国家对外宣传、塑造国家形象考虑,也需要建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

由于我国广播电视起步较晚,在媒体发展和媒体公信力塑造上较西方媒体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媒体在国际上影响力不够,当下国内的媒体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只有中国有了自己的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并将之打造成国际上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广播电视频道,才能在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传播上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四、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策略

基于上述对现行广播电视制度弊病的分析,要改变当下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应从两方面入手:

1、 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当下“亦事亦企”的尴尬身份和层级分明的“阶梯式管理结构”

在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基础上,应严格执行企业法人制,按照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的现代管理机制运作。减少行政干涉,摆脱 “阶梯式管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优势,统筹管理,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应多元化发展

也就是说在国家统一的广播电视传播制度下,允许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的共同存在,二者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广播电视被列为第三产业,商业广播电视应该沿着产业化道路走下去,真正实现企业化运营。我们也在思考能不能采取商业电视台在产权上归国家所有,在运作上则企业化运作。而公共广播电视则借鉴世界上采用公共体制的别国经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模式。混合型的广播电视体制在国际上并不是没有先例,加拿大的广播电视体制是公私营并重,公共广播电视网和私营广播电视网并行不悖,各自承担功能。上述提出的公私并重的理想模式的设想便是允许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在国家的统一监管下各自运营。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具体在整个广播电视业中所占的比重还需要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五、建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产生、发展晚于西方国家,结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对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衍变的借鉴尤为重要。BBC作为全球公共体制的最佳典范,其多年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近年由于受到商业电视台的冲击,其市场份额直线下降,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总体来说,公共体制呈全球性式微的状态发展。然而,公共体制在受到商业大潮的冲击后依然有其发展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性,在传播公正信息、树立公信力、宣传国家形象等方面是商业广播电视无法企及的。在中国建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应注意如下问题:

1、资金问题

在公共广播电视的建立过程中,资金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改版之前的省级卫视的运行主要依靠市场支撑,换句话说也就是来源于广告收入。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广播电视运营状况,建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资助。在此次的重庆卫视的改版中,对于广大受众对频道运营资金来源的质疑,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解释说,此前重庆卫视年约3亿元人民币广告收入的缺口,其中1.5个亿由重庆电视台的其他频道和重庆广电集团的其他经营收入弥补,剩下的1.5个亿则由重庆市财政扶持。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也提出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问题”,公共广播电视的建立属于国家的公共设施建设,国家应为公益性节目提供资金保障。

2、品牌诚信和职业操守

只有树立起公益电视频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打响公益电视频道的品牌,要求频道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在脱离了经济利益的束缚和体制不明的困惑下,真正做到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的新闻事实,倡导社会公德,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重庆卫视作为国内公益电视频道的先行者,它改版后的发展对于其他卫视的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品牌诚信,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作为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应该切实履行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新闻信息这一公共产品公正、客观、真实的传达给广大受众。提供受众需要的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思想深刻的节目,真正起到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履行文化传承、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

结语

重庆卫视改版引发中国电视界关于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提出了建立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同时存在,二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理想体制构建。重庆卫视作为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尤其要注意,“零广告”、播放公益性节目并不等于该卫视就成了真正的公共电视频道。建立真正的公共电视频道,最根本的落脚点应该在公共服务上。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视频道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多次的探索和深入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沈国芳,《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艺术百家》,2006(6)

②③高传智、谢勤亮,《“第三条道路”与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体制改革――对现有广播电视体制缺陷的制度规避》,《新闻大学》,2006(1)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必要性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11-02

一直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事业定位,忽视了市场和产业定位。当前,在文化产业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广播电视里的经营性产业剥离实施市场化运作即制播分离改革是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适时之举。东营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级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制播分离改革的核心是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导权的同时,塑造市场主体。其主要内容是一方面统筹协调和管理事业媒体资源,确保新闻宣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整合剥离其经营性产业资源,组建广播电视发展公司,其目的是实现事业宣传和产业竞争和谐发展。

下面通过SWOT分析,浅析深化制播分离改革的必要性。

内部优势

与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台相比,其具有地缘文化、心理接近性、互动及时等优势。本台在本地收视(听)率一直处于强势,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各频道频率经过多年的打磨和运行,已经在东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也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忠实观(听)众群体。当前,本台正在进行节目品牌化运作改革,形成了许多品牌节目,例如电视新闻频道的《联播东营》、《东营新闻联播》、《美丽东营》、《综艺旋风》等;电视公共频道的《快乐宝贝》、《东营金融》、《生活直通车》;睛彩东营频道的《记者再报告》、《方圆之间》;广播新闻频道的《做客东营台》和《行风热线》、广播经济频道的《律师在线》、《健康之声》;广播交通频道的《一路畅通》和《交警直播室》等。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台正在积极进行市场运作,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依托品牌优势及频道资源,开展新媒体业务,拓展发展空间,如成立东营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等新的市场主体。

内部劣势

随着制播分离改革的推进逐步暴露一些问题。首先管理理念。这次改革要求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管理理念,从事业单位管理走向企业化市场管理。无论从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还是从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要摆脱原有事业管理思想。其次制播分离改革离不开频道频率的专业化,频道频率的专业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当前主持人、编辑、技术保障人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东营广播电视台各频道(率)的节目质量与容量都不够强大,对频道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外部机会

首先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黄蓝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东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文化品位逐年提高,当地民众主要依赖当地媒体获取地方新闻、民生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这给东营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东营广播电视本着“在改革中改变、在突破中突围”的理念,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其次本台积极参与多媒介融合发展,东营网络电视、山东蓝色传媒集团相继成立运营。作为企业化运作的一部分,东营广播电视台直属的广电集团正在筹备成立之中。再次,作为制播分离改革重要因素――国内节目交易市场日趋完善,外购节目数量及质量都有所保障。

外部威胁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舆情管理;政务微博;信息公开

微博被认为是当下一种热门的互联网应用,能够便捷地实现人际沟通,提高了网络沟通的效力,并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当前我国很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都开通了微博,此类和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相关的微博可以被统称为“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的出现有助于构建透明政府,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互联网具有高效传递信息的效果,但是互联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极易失真,出现信息嘈杂的现象,给公众的辨识带来困难,典型的表现即网络谣言。政务微博应承担起舆情管理、谣言阻击的任务。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表明政务微博的运营应立足于舆情管理,从而起到促进信息公开,构建透明政务的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从舆情管理的视角探讨政务微博的运营,希望能够对政务微博的良性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意义。

一、我国政务微博的运营现状考察

(一)政务微博的定义

所谓政务微博,简单来说就是政府部门和具有公共管理的社会组织在微博平台上推出的微博账号,专门用于信息和与公众之间实现沟通交流。政务微博的出现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也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网络应用现象。例如,美国白宫有专门的“推特”账号,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网络社交平台有专门的账号,且关注者众多。在我国,政府部门也纷纷推出微博账号,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信息时代较为重视社情民意和民间呼声。政务微博上的言论属于一种公共行为而非私人行为,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成就及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仅新浪微博用户已达5.36亿,几乎与网民数量持平,使微博表现出惊人的普及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务微博也大量出现,政府成为微博用户中的一大群体,在所有的政务微博中,公安微博最为显眼。政务微博的出现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有助于促进政务公开,构建透明政府。当前我国政务微博数量也较为庞大,截止到2014年春,我国政务微博有25万个,表明政务微博已经成为舆情管理和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尽管我国政务微博数量庞大,但是政务微博在运营和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僵尸微博。某些政务微博虽然开通,但是并没有实际运行,成为僵尸微博。此类微博徒有其表,并未在舆情管理和信息公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官腔微博。有些政务微博的管理者没有摆脱“官本位”的理念和思路,其发表的微博内容带有明显的官腔,对网民关注的问题不予认真回复或敷衍了事。此类微博非但没有起到官民沟通的良好效果,反而令人反感;三是平庸微博。此类政务微博在运营过程中并无大错,但是也没有闪光点,显得较为平庸,其管理者存在明显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甚至此类政务微博的开通也仅仅是迫于形势和压力而为之,并非出于管理者真心实意。这三类政务微博是目前我国政务微博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出现得较多的现象,表明政务微博的运营和管理还有待再上一个台阶。

二、舆情管理视角下的政务微博功能定位

政务微博究竟是作什么用的,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政务微博主要作为信息途径,有的政务微博作为接访入口,也有的微博专门转发他人信息,甚至转发一些笑话、励志格言等。这些现象表明政务微博的管理者出于多元化的目的运营政务微博,对政务微博的功能定位还不甚明确。笔者认为,政务微博的功能应定位于舆情管理,并在舆情管理的基础上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一)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一类热门的网络应用,微博在信息传播和扩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效率远远超出传统的网络应用如短信、邮件、论坛等。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博是人们钟爱的网络应用,通过微博搜索热点信息,已经成为网民的网络应用习惯;第二,微博具有介入及时、迅速的优点,且微博信息能够实现自动推送,具有信息高效传递的特点。政府舆情管理需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等挑战,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可谓不二之选;第三,政务微博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微博,已经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是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微博运营商提供的留言、私信等功能为官民交流和舆情反馈搭建了良好的架构。微博管理者可以顺利地获知网民的想法和需求;第四,微博运营商所监测到的舆情热点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据,有利于政务微博管理者了解舆情实时动态,且这些数据的搜集和汇总已经初具“大数据”特点。如何以“大数据”理念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正是信息化时代政府治理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的具体指向

那么,如何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呢?或者说,以政务微博实现舆情管理应做到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展开解析:

1. 舆情监测

所谓舆情监测,是指监测一段时间内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所持有的态度、愿望和情绪。在社会热点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舆情监测显得更为必要,管理者必须找到了解公众态度、愿望和情绪的良好途径。在前互联网社会,政府治理中的舆情监测主要依赖于公众来信、领导下访等,但是此类方式非但不能全面了解舆情,还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进入互联网社会后,以微博为典型的网络工具能够使管理者迅速、全面地了解舆情,所监测到的舆情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政务微博为舆情监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网民会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对政府治理或热点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表达看法,其中透露的态度、愿望和情绪,能够为政务微博的管理者所捕捉到,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同时,对网民评论的分析、梳理,也有助于把握舆情导向,从而有意识地介入媒体报道,维护政府公众形象,避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

2. 舆情识别

舆情识别也是舆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舆情识别是指管理者对社会舆情的倾向性进行辨识和区别。舆情识别对于公共治理来说显得相当重要,舆情的正确辨识有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而舆情一旦辨识错误,则极易导致错误的、不合理的决策,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负面后果。一些地方政府在舆情识别过程中犯下错误,导致原本细微的矛盾扩大化,引发政府信任危机。政务微博能够为舆情识别提供数据基础,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识别舆情,从而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政务微博运营中监测到的评论数、转发数、私信数量等能够客观地反映公众对相关事件或信息的关注度,公众的留言、私信等也能够提供更为具体的信息和细节,从而有助于管理者正确识别舆情,避免舆情误判。

3. 舆情引导

舆情引导是指管理者通过信息公开、解释说明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对待某些事件或信息,并保持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正确识别舆情后,必须对舆情进行引导。舆情引导的目的有二,一是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能够得到保障,二是避免社会公众遭受错误信息的欺骗或蒙蔽,进而作出非理性的行为或不公正地对政府部门抱以不信任。政务微博具有良好的舆情引导功能,主要表现为政务微博能够主动实现信息公开,并通过谣言阻击等方式降低不实消息的负面作用。

三、舆情管理视角下政务微博运营的绩效提升

鉴于当前很多政务微博沦为僵尸微博、官腔微博和平庸微博的现状,有必要探讨如何在舆情管理视角下提升政务微博运行的绩效,使政府微博真正承担起政府信息公开和舆情信息管理的重任。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政务微博管理的职责

政务微博不是政府做秀,也不是形象工程。政府微博的运行和管理,必须以舆情管理为手段,以信息公开为途径,以透明政府的构建的为目的。政务微博的管理者应对政务微博的管理职责有明确的认识,并积极付诸行动。例如,僵尸微博应尽快激活,官腔微博应一改官腔提升亲和力,平庸微博则应转变角色积极作为。政务微博的管理者还应积极地通过政务微博捕捉对政府治理有益的舆情信息,并在舆情监测、舆情识别和舆情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二)注重政务微博的用语和表达

政务微博应与网民之间积极互动,主要表现为积极回应网民的信息需求,并主动通过政务微博实现信息公开。至于当前政务微博出现的“娱乐化”、“卖萌”等倾向,我们应区别对待,并精准把握“度”的关系。例如,有的职能部门负责医疗卫生,专司公众健康保障,此类政务微博在用语和表达上可以适当活泼;有的职能部门负责公共安全,专司公共安全和违法犯罪的惩处,此类政务微博在用语和表达上应适当严肃。但是从总体上说,政务微博代表政府形象,与私人微博不同,政务微博在与网民互动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严肃而不失亲和,活泼而不失庄重。

(三)做好微博信息的搜集、分拣和归档

政务微博在与网民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网民反馈的各种信息。此外,政务微博管理者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在微博平台上获得有关舆情趋势的信息。政务微博的管理者应善于做好微博信息的搜集、分拣和归档工作。就信息搜集来说,微博管理者应做到信息搜集的全面化,既要搜集正面信息,也要搜集负面信息;就信息的分拣来说,微博管理者应剔除无用信息、不实信息,保留有效信息、真实信息;就信息的归档来说,微博管理者应对微博信息的指向、需求、反映的问题、存在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并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归档,以供查阅。

(四)借鉴新媒体运营理念运营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虽是由各级政府部门开设,但微博本质上的“新媒体”特性,决定了微博的传播同样需遵照媒体的传播规律。这就要求政务微博在内容上同样需要具备时效性、贴近性、重要性,要有及时的信息披露、权威的政策解读,才能保持微博粉丝的持续增长和持续活跃;在形式上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网民“喜闻乐见”。因此,政务微博管理者要正视微博的媒体特性,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采取与微博传播特性相适应的手段,例如设置议题、配发图表、加强互动交流等。同时,微博运营人员要将个人微博账号与政务微博账号明确区分,并杜绝在政务微博上涉及商业广告的内容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维护政府形象及公信力。

总之,通过运用政务微博实现政府善治,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趋势。我国政务微博蓬勃发展表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政务微博的重要性。政务微博在公共管理中的良好介入也充分表明了信息化社会政府治理的革新趋势。但是政务微博究竟应如何实现功能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功用,特别是在舆情管理的视角下充分发挥作用,则依然属于一个待解问题。我们应将政务微博定位于舆情信息管理工具,并利用政务微博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增进官民互动。

参考文献

[1] 卢金珠.微博问政[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 倪春纳.政府微博的现状、困境与反思[J].电子政务, 2013(3).

[3] 潘绅姝.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J].今传媒,2011(6).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4

关于报媒人才“有偿流动”的合理性

所谓报媒人才“有偿流动”,就是在报媒人才流动时,由提出流动的个人或流向单位,向报媒人才原供职单位支付一定的培养费用补偿。这种补偿是否合理呢?我们不妨看看如下事实:

首先,报媒人才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培养费用的。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作为处于知识更新、信息传递前沿的报媒工作者,更是需要时时“充电”、持续“充电”,因此,单靠“进门”时的那点知识家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后续教育。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近两年来,不仅先后邀请范敬宜、方汉奇等一大批新闻大家前来授课,而且先后派出上百人次赴省外、国外媒体参观学习。这些,无疑都是要付出钞票的。倘若要把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培养成人才,那么,付出的费用就更大了。

其次,报媒人才的培养费用已成为媒体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报媒的所有费用包括人才培养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不需要媒体自己筹措。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报媒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大锅饭”,而且还要积极面向市场。这样一来,媒体支出的所有费用,都将成为媒体的运营成本。人才培养费用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这些成本都是要靠媒体自己支付的。

再次,报媒人才流走时,往往会带走一定的经济效益。报媒人才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接参与报媒运营的劳动者,其劳动本身直接创造着经济价值。由他们所创造的“品牌”、风格、经验、精神以及“名人效应”等,是报媒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持续开发的文化附加值。而且他们在媒体工作期间,借助媒体平台所建立的人脉资源,也常常蕴涵着经济价值。至于从事广告经营的报媒人才所建立的人脉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就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客户。上述这些,都是随报媒人才的流动而流动的。因此,在报媒人才流走时,带走的往往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最后,报媒人才的流入单位直接得到了利益。报媒人才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成熟的劳动力,流入单位不需要支付培养成本,就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他们在原供职单位所建立的人脉关系,也会成为流入单位新的资源。他们多年积累的风格、经验、“名人效应”、“品牌效应”等,还可以给流入单位带来可持续开发的超常价值。这些都是在流入单位尚未投入的情况下就得到的收益。

可见,报媒人才在流动时,由其本人或流入单位向原供职单位支付一定的“流动补偿”,是完全合理的。

关于报媒人才“有偿流动”的必要性

合理的并不一定都是必要的。那么,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是否必要呢?笔者认为起码有三个“有利于”:

首先,有利于减少流动的随意性。报媒人才的流动,是改革开放进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较之以往的“铁饭碗”、“大锅饭”等体制机制,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报媒人才的流动尚缺乏应有的调控机制,致使随意“跳糟”的现象屡屡出现。尽管不少媒体试图通过签合同的方式予以约定,但这种约定对“买方市场”没有约束力,一旦出现单方毁约的行为,如果接收单位不配合,原供职单位就很难追究违约者的责任,更无法向接收单位索求一定的补偿。这样一来,无论是“跳槽”人员还是接收单位,都不用担心为“跳槽”行为付出代价,这无疑会加剧人才流动的随意性。但如果实行“有偿流动”,那么,不仅“跳槽”的人员要考虑经济代价,而且进人单位也要考虑“物有所值”,这就促使双方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决策,从而减少流动的随意性。

其次,有利于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育才需要投入。如果人才流动过于随意,育才没有产出保障,那么,谁还愿意搞育才投入?近几年,有不少媒体宁肯花高薪“挖人”,而不愿“育人”,原因就在于此。但如果实行“有偿流动”,那么,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促进媒体报道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又可以在人才流动时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解除“育才投入缺乏产出保障”的后顾之忧,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催生报媒人才培育产业的萌生与发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全局的高度看,我国的报媒都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养成,都与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紧密相连。如果能够通过“有偿流动”的手段,充分调动各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人才成长和合理配置,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媒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有偿流动”,有利于减少人才流动的随意性,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媒体育才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媒体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实施“有偿流动”,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有偿流动”的可行性

“有偿流动”具有合理性、必要性,那么,能否付诸实施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

首先,重视人才已成为社会风气。人才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已成为社会共识;重视人才、使用人才,已成为社会风气。综观各行各业,高薪引进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同时,人才流动时索要补偿,也逐步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包括法律的认同。例如,2007年6月,郑州市中院就开庭审理了一起因飞行员跳槽引发的巨额赔偿案,终审判决“跳槽”的南航河南分公司原飞行员高飞(化名)赔偿南航违约金、培训费2035997.87元。①这说明人才的“有偿流动”已经有了先例,报媒人才的流动也不应例外。

其次,媒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支配权。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媒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费自主支配权不断加大,从而为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再次,人才价值的评定体系已初步建立。要实施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就必然要涉及人才的“定价”问题,即“有偿流动”的费用问题。尽管人才是特殊的劳动力,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价”,但我国报媒近年来建立的一系列考评制度,例如,职称评定制度、人事工资制度、年度考核制度以及各媒体普遍实行的业绩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都可以为人才价值的评定提供直接的参考。

最后,报媒人才的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从管理机制上看,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人才库”和相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从管理手段上看,全国记者证统一管理等措施已付诸实施,新闻队伍的信息化管理正全面推开。可以说,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纳入了全国宏观调控的网络。有了这样的条件,那么,只要将“有偿流动”的管理权赋予新闻管理的行政部门,这些部门就完全可以凭借上述条件开展工作。

此外,已经实行多年的球员“转会制度”、棋手转会制度等,也可以为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提供直接的借鉴。

“有偿流动”弊端的防范

一是要防止借“有偿流动”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某家报媒为了不让本媒体的人才流走,故意开出“天价”,从而使其他媒体不愿接收、无法接收。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有关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才配置情况及职称评定制度、人事工资制度等,出台相应的“有偿流动”指导价格,有关媒体可以在指导价格的范围内有所调整,但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如果出现明显超出规定范围的“天价”,有关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行政手段予以干预。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

二是要妥善处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问题。有人曾经担心,如果实行报媒人才“有偿流动”,那么,经济实力越是雄厚的报媒越有钱引进人才,经济实力越弱的报媒越没钱引进人才,其结果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是“有偿流动”的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是竞争机制所允许的。我们应该区别不同情况,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比如党报,是党的舆论阵地,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那么,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制度、经济扶持政策等手段,予以加强。而对一些完全面向市场的小报小刊,则应按照市场规律正常淘汰。

“有偿流动”的弊端也许还有一些,但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尝试,并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兴利除弊,逐步走向完善。

总而言之,报媒人才的“有偿流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该纳入报媒人事制度改革的范畴,从而达到促进报媒人才合理配置、发掘报媒人才潜力、加快报媒队伍和产业发展步伐的目的。

注释:

①李若凡:《飞行员跳槽案有果》,《河南日报》,2007年6月26日。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运用;必要性

一、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早期垄断了视听媒体领域,但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多年的摸索发展中,电视广播逐渐走向了融媒道路,实现了电视广播产业的优化升级。电视广播融媒需要硬件设施支持,近些年新建广播电视工程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提高工程运行质量、保证服务质量,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视广播工作压力、减少单位运营成本。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丰富广播电视工程功能、提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处理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的难题,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视听服务。

二、多媒体技术相关阐述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技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类媒体形式。在电视广播产业领域中,多媒体是指2个或2个以上媒体的信息交互与传播,从而实现相应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品,是指通过计算机管理、存储文字、数据、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让用户可以多感官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技术所呈现、承载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技术的产物。[1]

三、网络技术在电视广播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保证广电工程运行质量多媒体的“多”,代表该项技术功能丰富。从多媒体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给广电工程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可以有效处理广电工程运行中的各项问题。过去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传统广电工程信号信息缺乏稳定性,电视画面波动频繁、“黑白雪花”等现象经常出现,用户对此也是怨声载道。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多媒体技术,也生成了新型数字信号传递方式,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广电节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提高了用户满意度,满足了广电工程运行的各项要求。可见,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了广电工程技术指标和服务质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

(二)丰富功能,提供多元化服务新时期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技术革新效率高,群众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性增强。特别是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当今社会群众对最新消息的需求量很高,如何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最新消息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从广电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广电用户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影音娱乐服务,是社会群众必不可少的家庭元素。这就需要广电工程全面提高硬件水平,满足市场需求。[2]一方面,用户对广电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可以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用户希望广电拓展服务渠道、丰富信息、提供多元化服务,而多媒体具有多样性、多功能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广电工程的功能水平,使信息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多元。

四、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

(一)工程维护新媒体的出现使数字电视变得更加智能,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实时与他人沟通,满足用户的信息沟通需求。新建广电工程与传统工程不同,其中蕴含多种高新技术,技术含量非常高,提高了工程维护难度,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广电工程维护。其中,网络媒体所提出的改性技术在广电工程运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涵盖大量服务手段、技术手段。传统广电工程运维更加注重信息量存储和存储效率,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信号源进行多次压缩、解压、传输、转化、存储。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信息存储更加快速、便捷,效率可以提升百倍。多媒体对数字信号的压缩速率非常快,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在服务器中即可释放压缩包,直接转化为用户端的视频、音频,实现“无损”转换,这样电视端获取的信息数据质量更高,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同步。

(二)广电工程运行质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新建广电工程中应用了大量数字媒体技术。从新媒体出现开始,其就已经成为广电行业转型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并融入多媒体实现了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多媒体不仅涉及网络媒体、广电媒体、文字媒体,同时也包含多种层次的资源,如传统广电工程只能提供标清视频信号,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不仅可以实现标清,还可以实现高清、超高清、4K、8K,甚至是更高。这是因为传统广电媒体需要将视音频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数据体量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技术上的限制,会产生信号丢失等问题,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电磁波等。[3]因此,模拟信号一直都是制约广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落后于时展进程,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多媒体中的网络媒体主要使用数字信号,再加上光纤传输,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减少了信号损耗,极大地提升了广电工程运行质量,多方面满足了用户的视听需求。

(三)节目后期制作广电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当代电视节目十分注重节目效果。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很多适配广电节目后期制作的软件。以AdobePremierePro软件为例,作为广电行业最常应用的软件,在数字化音视频处理方面具有极强大的功能,不仅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并且后期处理效果非常好。其可以根据节目制作要求,提供不同音视频,编辑也更加便捷。AdobePremierePro软件经过了多年发展,使用功能更加丰富,视频处理功能更加强悍,可以直接在AdobePremierePro软件平台上制作超高清胶片,还具备视频一键处理的功能,视频节目效果更容易被控制,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不同音视频资源进行输出操作。同时,AdobePremierePro软件还具备AAF交换模式,使信号数据转换更加便捷。AfterEffect(AE)软件也是广电产业中常见的工具,作为成熟的视频剪辑软件,可以与AdobePremierePro配套使用。AE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负责专业视频处理、视频内容设计,具有功能丰富、路径强大、控制性好、剪辑质量高等优势,特别是新推出的AdobeAfterEffects软件,可以细分为standard和producingbundle两个版本,满足不同广电节目制作需求。前者可以为节目视频增加特效或插入广告等信息,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后者主要是用作混色背景,用于视频资源的后续处理。二维码技术作为近些年应用十分火爆的一项技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电行业发展走势。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辨识性技术,几乎所有电视节目都应用过,如广电机构想要与用户互动或开展一些活动,都会在电视屏幕中展示出二维码,用户使用手机“扫一扫”功能即可获得信息,实现了群众与电视节目的互动。如用户扫二维码参加抽奖互动、发送弹幕等,缩短了群众与电视节目的距离,提高了电视台收视率。

新媒体运营的必要性范文6

“未来如果没有云,运营商将会很艰难。我们现在更多地在关注云服务。”Verizon全球IT解决方案主管Mark Beaumont告诉记者。

不过,面对博科、塔塔通信、惠普等云计算新老面孔的热切营销,中国移动、Verizon、英国电信等运营商的部署计划却略显保守,它们为何对云计算如此谨慎?

运营商部署谨慎

“当运营商利润下滑、投资回报减少的时候,就是需要改变的时候。”英国电信(BT)环球服务亚太区营业总监陈大伟告诉记者,过去15年中,BT做了很多改变,近几年把主要精力投入在云计算上。

对于运营商来说,云计算是一种设施,任何应用都可以服务的方式交付给客户。目前,BT向全球500强的大客户提供云服务,“这样我们可以很快收回投资,成为行业领先者。”在陈大伟看来,与谷歌、微软、IBM提供的前端设备不同的是,BT提供的是后台服务。

不过,虽然运营商都在或多或少地应用云计算,但在实际的部署上却相对谨慎。由于考虑到标准和安全问题,它们只是根据实际业务发展要求,引入一些典型应用方案,提供一些区域性私有云,离大规模普及还有较长时间。对于运营商来说,在部署数据中心时,网络必须具有极度简化、不中断网络、保护投资、应用优化这四个特性,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持续运营。

“面对云计算,对于中国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要思考云计算时代自身应该以何种角色来参与。”在中国移动美国研究所云计算总监唐仁杰看来,运营商级别的云计算作为运营商的一项信息服务,在数据中心足迹、网络基础设施、客户服务系统、服务交付的可信任等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早在2007年,中国移动就启动了云计算,但直到2010年5月才了其对云计算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即“大云”1.0系统,并且制定出了从1.0到3.0版本的不同发展策略。

标准不成熟

业内人士认为,运营商对云计算部署谨慎,与云计算的标准不成熟有关。

“每当我们谈到云计算,客户就非常困惑,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减少云的神秘性。”虽然惠普在全球已经部署了几百个云计算中心,但惠普云解决方案和基础设施营销副总裁Steve Dietch依然认为,云计算标准不成熟。

“每家厂商都有关于云计算的不同见解,但不要忘记,商业的必要性是由消费者需求推动的。”作为论坛的第一位演讲者,Brocade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John McHugh被很多同行称为“很有远见的人”,他一上台就先泼了“冷水”。

“涉足云计算的厂商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标准,让它们都遵循一个标准,这种可能性很小。”John McHugh表示,此外,安全也是云计算不可忽视的问题,整个产业都在关心。

事实上,针对云计算标准的讨论由来已久。有资料显示,2010年,80%的数据中心缩减了服务器。虽然大多数商业用户已经接受并采用云计算,但安全依然是CIO们最关注的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有70%的CIO担心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此外才是性能、厂商锁定问题,以及可使用性、服务水平协议的挑战等。

云计算标准的滞后,还因为没有正式的云计算联盟或组织系统推动。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机构开始着手云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国际上已有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等13家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组织参与云计算标准的制定。

亚太将成新市场

今年,智能手机和联网设备市场保有量将超过4亿部,存储、高质量、高影响力的视频和图像,都会推动处理和通信需求的提升。目前一些厂商已经在关注亚太地区客户的需求,并表现出对亚太市场有浓厚的兴趣。

“云计算目前最大挑战是如何得到市场的正确认识,云计算企业必须学会去‘教育’市场。”塔塔通信市场营销和策略副总裁Amit Sinha Roy告诉记者,作为塔塔通信的战略产品,云计算近年来也被投入了大量资金,预计未来3〜4年,整个塔塔集团的云计算收入要达到2亿〜2.5亿美元。

“亚太地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用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欧美地区传统IT设施已经比较完善,接受新技术的再造成本更高。”John McHugh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预测,未来几年,亚太地区云计算市场的增长速度会较欧美地区快约50%。为此,Brocade已经在亚太地区投入了1亿美元进行用户培训和产品演示,以“教育”用户接受云计算。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