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1

关键词:大系统理论;学科分化;学科结合

中图分类号:N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71-02

一、大系统的基本理论

(一)大系统的共性

现代社会日趋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化,在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大系统,(见图1)。

图1 大系统一览

图1中大系统具有以下共性:(1)规模庞大。大系统包含的子系统(小系统)、部件、元件甚多。通常,而且大系统占有的空间大,涉及的范围广,经历的时间长,具有分散性。(2)结构复杂。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部件、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一般情况下,大系统中不仅包含有人,还包含有物,具有“人-人”、“人-物”、“物-物”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是主动系统。(3)具有综合功能。通常,大系统的目标是多样的(经济的、技术的、生态的、社会的……),因而大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经济管理、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综合性的。(4)涉及因素众多。大系统是多输入、多输出、多变量、多目标、多参数、多干扰的系统。其中有“人”的因素,还有“物”的因素,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具有不确定性、不确知性。

这样的大系统极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国内外有许多原本从事控制理论、运筹学、系统科学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转向大系统问题的研究,在大系统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1)大系统模型化及模型简化;(2)大系统结构分析与综合;(3)大系统最优化;(4)大系统稳定性;(5)大系统多级递阶控制;(6)大系统分散控制。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时域数学模型(代数方程组、微分或差分方程组),通过分解-集结或分解-协调方法,将控制理论中的多变量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稳定性理论等,和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加以综合和推广,用于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近年来人们在大系统理论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动性(Activity)。大系统往往是“主动系统”(ActiveSystem),包含有“主动环节”―“人”,例如,操作人员、控制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大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如何建立“人”的数学模型?如何考虑人的因素?(2)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大系统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随机性、模糊性、对象特性漂移或结构和参数摄动,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及控制。(3)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大系统通常是信息不完全、知识不充分、数据不精确的系统,难以用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设计。(4)维数灾(CurseofDimensionality)。大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数目较多,数学模型都是高维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作量随维数增高而迅速增长,导致所谓“维数灾”。(5)发展中系统(DevelopingSystem)。通常,大系统的控制过程较慢,过渡过程时间较长。在控制中作用进行期间,大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当中,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目标和环境条件、系统特性和功能也处在变化当中,这种“发展中系统”难以用常规方法进行控制。(6)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大系统包含了许多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往往是分散化的,分布在不同地方。这将使信息和控制分散,形成“非经典信息模式”,基于“经典信息模式”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用。

(二)大系统控制论

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生物中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典型的横向学科,是自动控制、计算技术、通信工程、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数学等有关学科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突破了工程技术与生物科学之间的传统界限。

为了解决大系统分析、设计和模型化的难题,在结构分析方面提出了控制系统信息结构“能通性”的新概念及分析方法,用以分析大系统的控制信息结构特性;在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最经济控制、最经济观测以及分型能控性、分型能观性等新概念;在大系统模型化方面,提出了广义模型化的构想,在数学模型、知识模型、结构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大系统的广义模型,提出了多重广义算子、多层状态空间、广义知识表达网络等新方法。在对待“维数灾”问题,提出了启发式优化、启发式动态规划、自觉习非线性规划、启发式线性规划等新方法。

二、大系统的应用

(一)大系统智能控制

关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采用传递函数模型、频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第二阶段为“现代控制理论”,主要采用状态方程模型、时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第三阶段有两个发展方向:(1)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向广度方向发展。(2)智能控制理论。控制理论向高度方向发展,提高控制系统的智能水平。智能控制为复杂大系统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为实现大规模、远距离的大系统智能控制提供了新条件、新环境。

(二)大系统智能管理

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多阶段的综合管理功能的,人机协调的、智能化、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在多行业、多部门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在分布式人工智能管理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可开发更大规模的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统,形成大系统智能管理系统。

(三)大型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中应用广泛的重要分支,是典型的知识工程系统。为了解决大系统应用需求的综合性与专家系统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研究开发多专业、多学科的大型专家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广义知识表达、灵活推理方法、综合知识库、自组织推理机。

三、大系统理论的发展前景

理论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反过来以用来指导实践的。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管理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系统理论将会日臻完善,应用天地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涂序彦,王枞,郭燕慧.大系统控制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朱道立.大系统优化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3.

[3]王元放,周宏农,敬忠良.“系统的系统”的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6):1182-1185.

[4]朱明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大系统技术接口标准发展综述[J].航天标准化,2006,3:27-29.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2

Abstract: Value engineering is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 from 1940s. Whereas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day, the authors depend on modern science platform, conformity value engineering theories and group decision ideology, and develop a advanced value engineering decision innovation platform which is a path breaking work.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oughts of value engineering group decision innovation platform based on WEB three layers deployed by , anatomized the frame ofdisplay layer, operation logic layer and data service layer of the system, expatiated the functions and its achievement method of every functional modules in the system.

关键词: 价值工程(VE);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WEB三层架构;创新平台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VE);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WEB three layers;innovation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34-03

0引言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于四十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并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并被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六大管理新技术之一。价值工程是一项技术经济分析技术,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研究问题,把技术和经济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1]

价值工程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价值工程必须是一个人员广泛参与,广泛收集资料,全方位系统性的过程。群体决策理论的出现为价值工程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群体各个成员之间以及人机之间信息协同交互的过程。

运用部署基于WEB三层架构模式的价值工程创新决策平台,有利于为价值工程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决策支撑工具,最大限度的降低价值工程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

1三层架构下的B/S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曾经风靡一时的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分布式计算大范围延伸的需要了。在Internet技术的推动下,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三层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计算模式,如图1所示。[2][3]

利用部署的B/S三层架构,每层的功能清晰,层与层之间不能跨越,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通过中间层对数据层的数据进行访问,实现了显示、逻辑、数据的分开,减少了耦合度,更加灵活,适于维护。

2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合作,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的“价值”是指作为某种产品(或作业)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是作为评价事物有效程度的一种尺度提出来的。这里,功能主要是指产品的使用效能,即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等技术指标。成本即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从产生到报废整个期间的费用总和。这种对比关系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学公式:

V=

其中:V――价值;F――研究对象的功能;C――成本,即寿命周期总成本。

3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功能强大的网络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结合,是决策支持系统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是指把有关同一领域不同方面或相关领域的各个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在一起,使其互相通讯,互相协作形成一个功能十分全面的、决策支持系统,是由一组决策人员作为一个决策群体同时参与决策会话,从而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决策结果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群体决策活动,其决策成员相互合作和制约,并由一组约定的规则来调整他们的行动。进行群体决策时,可以采取不同的决策准则和方法,构造各种类型的决策模型。[4][5][6]

4基于WEB的价值工程创新决策平台的架构和组成

4.1 系统架构系统采用了基于B/S的三层结构,根据群体决策的要求,由多个WEB页/用户形成的多客户端构成系统的表示层,在表示层,用户根据权限设置划分到不同的权限组,同一个权限组的用户通过一个特别设计的标准页面与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一方面WEB服务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和信息输入,同时,系统也通过WEB服务器向每个用户发送决策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中间层(即业务逻辑层)由WEB服务器和信息综合处理模块组成。这里,由于群体决策多用户和大信息处理量的需要,把WEB服务器与信息综合处理模块分开。另外,管理员在群体决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维护作用。WEB服务器作为信息综合处理模块和用户界面之间的纽带,一方面通过标准页面与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另一方面,又和信息综合处理模块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综合处理模块整合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处理、逻辑计算与数据库操作等功能,是整个系统业务逻辑的核心组成部分。[7]

数据服务层按照不同的数据类型分为问题库、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这些库按照各自特定的数据结构组织,可以进行分布式存储,并且随着系统的运行实时更新。另外,方案库为系统决策的输出方案,同时也为决策过程提供支持。[8][9]

本系统服务器端基于windows2000 Server操作系统开发,采用通过实现Web服务器与数据服务层的连接,数据服务层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以Vistual 2003为系统开发平台,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4.2 系统功能组成本系统的功能组成如图3所示,系统主要由七个模块组成,分别为:系统管理、资料收集、功能系统分析、功能评价、方案创新、方案评价和提案。[10][11]

4.2.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的主要职能为系统和用户的管理和设置,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管理、日志管理和系统设置。在群体决策的价值工程参与者中,根据不同领域和级别把所有注册的参与者按照不同的权限分组,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组的管理。具有某一权限等级的参与者在登录系统后的一切行为将被形成历史记录载入日志,以备后期统计和分析。用户或者管理员还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设置。[12]

4.2.2 资料收集模块资料收集模块的主要职能是利用计算机海量存储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根据用户的输入建立丰富的资料库,价值工程的基础资料库根据常见的信息种类,按照四库模式设计,分别为问题库、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为便于计算机处理,每一种资料库按照特定优化设计的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和管理,用户录入的信息转化为符合规定的数据结构入库。

4.2.3 功能系统分析模块功能系统分析模块主要包含功能定义和功能整理。功能系统分析模块支持可视化的功能整理,即用户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拖动已定义的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功能系统图。可视化的界面上,每一个方框表示一个功能,连线表示逻辑关系,方框、连线等元素与后台数据相关联,界面元素的特性与后台数据双向一一对应,相互通信,以备功能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功能系统图的结构如图4所示。[1]

4.2.4 功能评价模块功能评价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功能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功能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功能区域定量化,通过定量后的功能重要性系数和功能成本系数,评价出功能价值系数,选出功能价值低、改善期望值大的功能作为价值工程的重点对象。

该模块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功能重要性评价、功能成本评价和功能价值评价。功能重要性评价以功能区域为单位,采用04评分强制决定法[1],每个功能区域编制一个功能重要性打分表,该打分表由管理员在服务器端统一,用户端在各自的WEB浏览器上进行打分,评分完毕打分表以一个对称矩阵的形式返回到WEB服务器端进行下一步的处理。一般来说,功能重要性评价的用户端设置5~15个,各用户端打分互相独立,互不商量。同理,功能成本系数分摊计算表也由管理员统一至各个客户端,计算完成后返回WEB服务器端。WEB服务器接收到来自用户端的功能重要性打分表和成本计算表后,将数据交由信息综合处理模块,进行数据的在线分析、诊断、校正、加权处理等一系列工作,最终生成功能评价表并通过服务器反馈在相关决策人员的客户端浏览器上。反馈信息包含:功能评价系数、功能目前成本、功能成本系数、功能价值系数、功能目标成本、成本降低幅度等,同时将功能区域按改善期望值大小顺序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和用户。

4.2.5 方案创新模块方案创新是在功能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功能价值低的功能区域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改进方案。方案创新由参与者运用相关的创新技法实现,常用的创新技法有:头脑风暴法、哥顿法、德尔菲法、类比法、特征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方案组合法、复合法、TRIZ理论法[13]等等。在方案创新模块中,把用以上方法得到的创新方案按照特定优化设计的数据结构入库,形成方案库。

4.2.6 方案评价和提案方案评价模块包含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与功能评价类似,由管理员在服务器端统一技术价值系数评价表、经济价值系数评价表和综合价值系数评价表,用户端在各自的WEB浏览器上进行评价工作,然后提交到服务器端交由信息综合处理模块,经过分析、诊断和校正形成有效提案并入库。

5结束语

价值工程和群体决策的理论都起源于上世纪早期,在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价值工程运用已经略显颓势。运用现代科学平台,整合价值工程理论和群体决策思想,开发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本文提出了运用开发基于三层架构的价值工程创新决策平台的思路,是对这种复杂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的积极探索。

5.1 价值工程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支持,多年发展形成的价值工程理论体系和严谨的工作过程和规范使价值工程信息化管理成为可能。

5.2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创新不可能再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小团体,需要整合大范围的智力资源。基于WEB的价值工程群体决策创新平台跨越了空间、时间和参与者的限制,最大限度集中了各方面的智力支持。

5.3 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价值工程群体决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价值工程充分的开放性使得它和专家系统、数据挖掘技术、TRIZ理论、MIS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便于使价值工程的运用扩充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栾军,尤建新.价值工程教程[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沈军.基于2.0技术的Web数据库多层架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2):76-79.

[3]岳敏,刘遵仁.基于.Net Framework的N层分布式企业应用架构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6,(3):99-100.

[4]王燕萍,李黎明.基于Internet的多Agent群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10):100-102.

[5]邓一平,万萍,余滔.基于Multi-Agent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结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6):6-12.

[6]毕鹏程,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5(1):25-34.

[7]陈西海,孟建良,田俊静.用实现基于Web的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J].电力系统设备,2005,(9):102-104.

[8]徐选华,陈晓红.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库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4).

[9]田党生,李伟华.面向工程协同设计与实现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9).

[10]陈洁.计算机辅助价值工程(CAVE)的研析[J].价值工程,2005,(12):61-63.

[11]范士超,沈岐平.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在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价值工程,2006,(9):58-61.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安全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的企业正在广泛引进先进机器用于企业生产机械自动化正逐渐深入我国大中小型企业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随着机械自动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扩大海年因机械使用而危害工人性命的事例在逐年增加池导致了更多的家庭因非自然因素家庭破碎,间接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将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务放在心中保障工人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机械安全技术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一、机械安全技术的概念

1、机械安全技术的国内发展历史

机械安全技术是我国近年来新发展的一门科学技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我国机械安全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虚心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缺陷不断发展我国机械安全技术。

2、机械安全技术的国外发展历史

工业最旱是兴起于国外启然而然地它们的机械技术就比我们的先进。现在受到全世界专家学者公认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一150更是提出了机械的安全设计最为重要的是要消除技术方面相关瓶颈。国际上的机械安全标准也是分为了3类,A类、B类、C类。机械安全意识最旱兴起是因为想要解决机械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故障。其中美国是最早设立专门的机械安全故障检测小组。

3、机械安全技术的特性

机械安全技术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确保在机械使用年限内不发生任何的机械事故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自古以来我国在机械安全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只不过那时因知识有限对于机械安全技术没有形成概念但是古人的安全思想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研究、开发的。

二、机械安全技术研究发展的意义

1、机械设备的安全要求

一般情况下在使用陌生的机械设备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机械使用安全手册因为对于从未使用过的机械设备如果不阅读相关注意事项那么极易形成错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2、机械设计中的安全设计

机械的安全规划技能能够分为:一为实质安全技能。实质安全技能是指利用该技能进行机器预订功用的规划和制造不需要选用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就能够在预订条件下履行机器的预订功用时满足机器本身安全的需求。二也能够经过约束机械应力来保证机械的运用安全。

三、机械安全技术的内涵及构成

机械安全规划作为现代规划办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着领先制作技能的推进和商场对机械商品需要的多元化 ,经过 10多年来对传统安全工程的摒弃、扩展和延伸 ,逐步形成了以系统工程理论为辅导 ,以基础科学、工程技能以及管理科学构成的多层次的安全科学。其构造系统见图 1 。机械安全技能是一个有机全体 , 3个层次的技能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有机的全体。

1、基础技术

机械安全规划在人的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系统工程为根本起点的方法论指导下 ,通过优化而构成科学、安全、舒适、友善的机械安全技能 ,构成机械安全技能的中心 ,它是机械安全技能的重要构成部分。

2、工程技术

该部分主要由现代规划技能的规划方法学所包含的可靠性规划、动态规划、材料规划、强度规划等优良规划方法构成。 经过使用这些现代规划技能 ,从机械结构规划的视点 ,确保机械的实质安全 ,即机器在整个寿数期内发挥预订功用 ,包含误用时其机器和人身是安全的。

3、管理技术

它是与安全体系的组织与办理有关的各种技能 ,首要包含安全技能的立异、安全规范、规范的拟定和安全的监督施行、安全设计的评定、认证等。 它是技能与办理、科学与社会紧密结合 ,确保安全技能施行并使机械安全到达合理化和最佳化的条件确保。

4、支撑技术

包含机械安全规划必备的计算机辅助规划的软硬件、信息网络和机械安全行业数据库等。以上 4个层次构成机械安全技能的体系结构 ,但每一个层次都不等于机械安全技能的悉数。机械安全技能是使用上述 4个层次技能的部分或对其进行体系集成而构成系统综合技术。

四、机械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

1、危险识别

风险辨认在机械安全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的目的是描绘风险的性质和辨认它们各自风险所发生的结果。在对机械进行安全规划、拟定有关安全规范和风险评估时 ,有必要要对机器也许发生的风险进行辨认。 它是安全评估和安全规划的主要依据 ,风险辨认的精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安全性能的好坏。

2、安全评价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现有工艺水平对机器在每种风险状态下也许产生损伤的概率和严重度进行全部评估和判定。 安全评估的意图是帮助设计者依据现有技术水平 ,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束缚断定最优的安全措施 ,使机器到达最高安全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约束确定最优的安全措施,使机器达到最高安全水平。

3、机械安全设计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设计,在选择安全设计的最优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防护措施的选用与设计

对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仍不能避免或充分减小的危险或风险,应合理选用和设计安全装置和(或)防护装置进行防护。

(2)提供充分的安全使用信息

对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和采用安全防护措施都无法消除或充分减小的那些遗留风险,应通过提供安全使用信息的方式通知和警告用户和使用者,使他们在使用机器时采取相应的补救安全措施。

五、机械安全技术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1)科学的进步捉进了更多的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例外。目前计算机在线远程监控与测量技术逐步发展起来这对机械安全进行实时诊断报道提供了便捷启能够在最短时间预测机械设备零部件的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作出反馈使得维修人员能够在事故发生前将机械设备修好降低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2)故障诊断方法不断出现新成果。灰色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倒频谱分析、全息谱分析、故障诊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并且很多技术已经趋向成熟几乎不会产生诊断错误现象,能够较安全放心的使用。

2、机械安全法规与标准

目前在机械安全方面影响最大的行政法规是欧洲共同体所制定与的机械安全指令98/37甩C。该指令从1998一08起实施。机械安全指令98/37甩C最早的版本是1989年的89/392/EEC,中间还有两个版本:91/368甩EC与934/4E/EC。按照机械安全指令98/37E/C的规定赊了医疗器械、低压电器设备及建筑用升降机设备外所有机器和安全性零件都在其适用范围。

六、机械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向

1、进一步发展机械故障专家诊断系统

20多年来机械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一直比较活跃其原因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量机械设备的结构、性能与作用等日益高级化、复杂化这对修理人员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难度基至对于一些机械设备安全问题修理人员凭借自身是无法完成修理的因此修理人员不得不借助人工智能将专家的知识系统地存入计算机内以提供诊断支援。

2、进一步完善和研究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

目前许多机械工程专家正在研究一些新的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加小波包变换诊断的理论与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虚拟现实技术、非线性模型理论与技术等。

3、进一步完善机械安全检测技术

虽然现代化的测试技术与设备在不断更新发展但是机械设备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量不可预测的偶发事件的存在使得机械安全检测技术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完善机械安全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情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法规方面扔然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以及不断探索。自古以来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机械安全技术也应该领悟其真正含义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做到学无止境。与此同时在机械安全设计过程中池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提高机械使用安全减少机械安全事故的产生为以后的机械安全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平安以及稳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朝阳.试议机械设计与安全设计[J].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6).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4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之唯动说》一书中首次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熵。这标志着熵概念的正式诞生,但此时的熵理论的研究还局限于热力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在美国的出现,熵理论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热力学领域。经过麦克斯韦、波尔兹曼、杰尼斯、维纳、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应用迅速在经济、城市规划、决策分析、人工智能与哲学方面展开。1923年科学家普兰克首次将“熵”引入中国,随后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熵理论的研究学者,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着把这概念用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将熵应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品牌扩散和企业效益评价等领域中,但是将熵应用在竞争态势和战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熵理论来分析直国的快递市场的竞争态势。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个广延量,是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这就是熵的统计意义,从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熵的含义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3)测准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力与分析。

任何系统都有个基熵,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域。这里的能力域不仅仅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还包括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的竞争能力所在。由于每一类企业在发展历程和能力的积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有所不同。在这种快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竞争努力都在大举攻城略地。根据它在经营能力和业务范围上的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域。

1.现有市场主题的能力域。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以下三类:外贸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外贸快递企业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头为代表的跨国性快递企业。部分是跟随着他们的客户来到中国,主要是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并将海外的商品运抵中国。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立了318个城市快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有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大概仅仅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商品类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快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除了中国邮政之外,一些由传统的运输业或者全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中外运还有民航快递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国有快递企业。它们因为拥有巨大网络优势,在我国的区域快递市场上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快递企业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民营快递每年的业务量以60%—120%的速度递增,一大批中型民营快递企业如东方万帮、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之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领域。

2.快递企业能力域分析。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的业务交叉领域,其中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海外网络的快递竞争中,而民营企业通过价格的竞争在城际快递中和中国邮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快递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交叉业务领域相比较少,主要在国内的区域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是这三种市场主体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领域,在高端的快递业市场服务领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费,夺取市场。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根据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场竞争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过在各自独特的细分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细分市场中减少熵增,实现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场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建议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当采取合纵连横的市场策略。

四、基于测不准原则的快递企业服务创新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快递企业求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对现有业务的有效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服务创新”这根生命线。服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竞争。

首先,要建立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能够激发人员主动去探求和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真空地带和能够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制度。无论任何一种创新总是要充满风险的,同时创新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总是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困扰。所以需要从公司的制度层面对于勇于创新的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发生机率。组织结构是企业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团队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够促进创新的发生。

随着中国快递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在熵视角下对于我国快递业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纵连横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任亚飞。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6,(4):79-81.

[2]紫营辉。中国快递业高局:四方势力利益博弈再度升级[J]。北方经济,2006,(2):55.

[3]韦灯明。快递争霸战[M]。东方出版社,2005:63.

[4]薛萤娜,赵慧娟。中国邮政快递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5]杨国政。熵理论及其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J]。科学前沿,1998,(3)。

本文关键词:快递市场分析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5

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形成,推动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伴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仅威胁了人类,还直接影响了信息查阅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好安全技术,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是信息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1.1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又可以成为数据加密技术,包括了对在存储数据和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在存储数据加密是指在数据存储后,只有相特定的用户才能对加密文件进行读取和复制[1]。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加密是针对要将要传输的数据进行事先加密,防止在传输过程中被监听或截获,威胁信息数据安全。使用数据加密技术的关键是对密钥的使用,不管使用哪种数据加密技术都要用到密钥和算法,主要两种技术类型,即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当前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数据加密标准(DES),是一种使用密钥加密的块算法,也因此这种算法较为复杂,但是安全性很强。DES算法是有三个入口参数组成的,即mode、key、data,mode代表加密和解密两种工作模式,key是DES算法的密钥,有8字节64位,data是需要被加密的文件。以下面一组DES算法的密钥数据为例。

58,50,42,34,26,18,10,2,60,52,44,36,28,20,12,4

62,54,46,38,30,22,14,6,64,56,48,40,32,24,16,8

57,49,41,33,25,17,9,1,59,51,43,35,27,19,11,3

61,53,45,37,29,21,13,5,63,55,47,39,31,23,15,7

上述例子中的64位密钥可以直接用文意义相同的64明文进行替换,明文中第一位换到58位,第二位换到58位……置换和组合完毕之后,就会分成LO、RO输出部分,经过16位的运算后得到了L16、R16输入,再对此进行一次逆置换后就得到了密文输出,且逆置换与初始置换的逆运算是相符的。如第一位在初始置换后在第40位,经过逆置换后,又回到了第一位,进而输出密文。可见,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安全技术。

1.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能与外界开放网络隔开的一种安全技术,能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内部的私密性和安全性[2]。系统内部以外界交流和传递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防火墙的过滤,这样就能隔断外部一切不良信息和对系统有害的信息,起到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防火墙技术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重要安全技术,具有很强的功能。

(1)过滤功能。这是防火墙技术的首要功能,一旦计算机系统内部要与外部网络有信息来往的时候,防火墙就能站好第一道防御墙的岗位,将一切对系统安全有威胁的信息全部阻隔,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2)监控功能。防火墙能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与外部网络交互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所有对系统内部进行存取和访问的网络手段和信息都在防火墙的监控中,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时,防火墙就会及时发出威胁提醒,以保障系统安全。

(3)抵御攻击。对外界恶意攻击的黑客或病毒,防火墙能直接面对面的与其进行对抗,直面攻击,并且有效的抵御这些恶意行为的攻击,保证系统的安全。

(4)支持VPN。防火墙能通过VPN将地理位置不一的子系统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相同的整体网络,确保各个子系统能在网络系统中享受同一级别的安全技术保障,也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信息安全技术交流和共享。

1.3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在防火墙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防火墙技术的补充,能有效的监控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发现一切对系统安全造成威胁的可能因素和行为。该技术的主要功能是防护功能,发挥该功能需要4个组件来完成,即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事件数据库和响应单元[3]。事件产生器主要应用于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监控后可能发现的一切可疑事件,如发现有病毒文件入侵计算机系统,就会立即上报事件分析器,事件分析器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如果确认该文件带有病毒的话,就会立即报知响应单元。事件数据库时计算机系统内存储多种数据的统称。以防火墙技术是被动接受威胁和攻击相比,入侵检测技术是主动寻找存在的或者潜在的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一切未被授权、违反正常规律的行为等都会被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并记录,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应用的安全策略

2.1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

首先,要建立智能化的信息安全系统。这主要是因信息系统将会成为味蕾管理决策的参考导向,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知识库系统的技术、专家系统技术、语言理解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建立起综合的智能化信息系统,这能有效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其次,要建立开放式的信息安全系统[4]。在宏观上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网络环境。构建开放式的信息安全系统能有效控制网络信息,发挥信息资源的共享效应。最后,要不断研发和开创新的安全技术,将新的安全技术写入计算机程序中,做好安全信息技术的检测和升级工作,建立新型的科技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

2.2 安装完整的安全监测工具和安全技术

这是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从技术上才能根本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使用人员或者相关单位必须安装良好性能的安全技术和监测工具,如网络防病毒软件、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认证系统等,各个系统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安全防护。如一些电商网站在“双十一”很容易被一些恶意软件和病毒攻击,这就需要安装一个高性能的防火墙,保障网站的正常运营。又如苹果公司在预备新手机时,为了保障新产品信息不被泄露,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性能最高的数据加密技术来进行安全保障。此外,相关机构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使用人员的使用行为,杜绝出现其浏览一些不知名有威胁的网站,做到每天清理计算机系统垃圾和检测系统安全,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以更好的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健康的运行。

3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对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和实践,保障计算机系统的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完善科学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严格约束使用人员对计算机的使用,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构建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21):16-17.

[2]冯庆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2(30):27-28.

[3]柴继贵.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12(20):14-15.

[4]张晓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现状与安全保护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34-35.

人工智能与管理科学范文6

【关键词】数码媒体;远程化;剧场建设

英国学者阿契尔指出:“一位画家可以单单是为了取悦自己而绘画,一位雕塑家可以为了单单取悦自己而雕塑,一位抒情诗人可以单单为了取悦自己而吟咏,然而戏剧除了对于观众以外是毫无意义的。它是用一种特殊的手法描绘出来的生活的图景,这种手法本来设计得就是为要用这种生活图景深深打动聚集在某一指定场合的相当数量的观众的。有句话说得好:‘观众构成剧院’。”⑴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研究观众的在场问题。威廉·米切尔等人主张区分戏剧表演的高出席度与低出席度。高出席度意味着高成本、固定地点、固定表演时间表、社会活动、强烈的现场感、不可预见、与明星存在现场接触、有环境背景,低出席度则意味着低成本、可变的地点、可变的节目时间表、个人活动、弱的现场感、标准化、与明星非直接接触、脱离环境背景。他们认为:“在现场演出无法触及的地方,低成本,更方便,电子媒介的形式就可能占有观众。”⑵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剧院无疑是与低出席度戏剧相联系的。

一、剧场形态的演变

剧场史是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这里,我们只选取远程化角度考察剧场形态的演变。

传统剧场以近程有限直接交互为特征。剧院的形态受制于传播技术。古希腊露天剧场的面积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员利用自然嗓声进行演出时的传播范围决定的。超出上述范围,观众便无法听清他们说唱的内容。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各种形式的传统剧场。在传播技术未曾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实现戏剧环境的远程化是困难的。尽管如此,仍有两件值得一提的事:其一,以重锤、发条等为动力的自动偶人,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脱离人类演员控制而自主表演。这种表演早在古代就已出现。到电子技术问世之后,有人进而研制某种可以用远程木偶进行演出的装置,美国的亨森JimHenson)就是这样的一位木偶艺术家;其二,机械录制技术与广播技术出现之后,传统剧场渐渐融入电子文化,成为录制或转播的场所,由此逐步朝远程化迈进。

影视剧场以远程单向间接交互为特征。机械录制的戏剧打破了来自演员的生理条件及观众的听敏度、视敏度的限制,开始为远程剧院的建设创造可能。一方面,表演区与观赏区可以通过录制与重放建立异步联系;另一方面,广播技术创造了演出在相距甚远的情况下同步传播的可能性。在多数情况下,电影剧场专业化,成为影院;电视剧场业余化,同办公场所、住宅、旅馆等融为一体。在机械录制的条件下,这种远程化是以牺牲交互的直接性、双向性为代价而进行的。尽管如此,它仍创造了骄人的成果。英语有不少以tele为前缀的词汇,它们几乎都是在电子传播起步之后才出现的,兼有“电子的”、“远程的”双重意义。其中,teledrama表示电视剧,teletheater表明赛马时用于电视实况转播的建筑物,它们都是电子传播的产物。早在1982年,加拿大艺术家阿德里安RobertAdrianX)⑶就组织了名为“24小时的世界”的活动。在奥地利北部城市林茨Linz)举行电子节期间,16个城市的艺术家们通过SlowScan电视、传真及声音传输联系起来,交换作品,进行即兴演出,交流艺术信息。1985年在美国费城、英国伦敦等地举行的援助非洲饥民音乐会,由10个通讯卫星把各场地的节目衔接起来,向90个国家进行电视实况转播,向50个国家播送录像带,观众估计达到创纪录的20亿之巨。在机械录制的戏剧拍摄过程中,也已经利用信息科技进行了远程化尝试。例如,1993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波兰录制影片《辛德勒名单》的同时还监督《侏罗纪公园》在好莱坞的制作。他租用了两个卫星讯道,每周为此付给华沙电视台150万美元。

数码剧场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局限于像鲍勃·西福那样利用计算机绘制背景衬底画⑷,而是实现远程双向间接交互。苹果电脑公司的史库莱JohnSculley)发明teleputer远程电脑)一词,已经认定了网络化电脑对于远程出席的作用。“‘远程’出席的意思是,可能某一天同时在这里又在那里。”⑸在实践中,远程化主要依靠多媒体会议系统因以视频为特色,故亦称视频会议系统)支持。这种系统便于人们进行远距离实时信息交流,并开展协同工作。自从CUSeee⑹等产品问世以来,这类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拨号群组视频会议系统、综合服务数字网ISN)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局域网LAN)视频会议系统发展到Internet上的组播视频会议系统。手机也有望成为视频会议系统的终端,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在2002年初做了相关演示。当年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提高群组成员之间的感知程度。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比较适用于双边交流而非多边交流,难以显示同一群组中所有成员的全面信息。人们通常只能看到某一成员的头肩图像。要让人们有效地进行表演,还必须表达群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感知的信息;其二,传统戏剧表演时可资利用的感觉通道有视、听、嗅、味、触等多种类型。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难以支持如此多样的信息交流;其三,现实戏剧表演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而现有的视频会议系统所展现的画面在深度感上明显不足。这限制了演员对整个演出情景的感知,也影响了沉浸感。只有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才能获得更强烈的共享环境体验。目前正在开发的“虚拟空间会议”VirtualSpaceTeleconferencing,VST)系统,有望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戏剧空间集合为相对完整的赛伯剧院,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有效地进行感知与交互。演员可以进行虚拟握手等接触。这种系统一方面通过定义统一的空间坐标系来确定演出所涉及的各个分剧场,并对分剧场中的场景加以描述,另一方面通过赋予每个参与者空间属性来建立共同的空间参照系,保证大家都拥有共享环境体验。VST的难点有三维虚拟会场的构造、沉浸感显示系统的设计及“虚拟人”与会者的化身)的建模与实时再现等。代表性的产品有瑞士日内瓦大学IRALab实验室与瑞士联邦技术学院计算机图像实验室研制的VLNet系统1997),日本京都大学研制的FreeWalk系统等。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多媒体技术室研制出VST原型系统2000)。美国硅图像公司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可视局域网VisualAreaNetwork)以分布计算和集中计算相结合为主旨,可让数据中心以外的人员看到完整的图像只要在当地设有虚拟现实中心)。这种技术亦可引用于赛伯剧场建设。随着有关技术的完善,远程虚拟现实televirtualreality)将成为可能。

二、赛伯剧场与数码戏剧

赛伯剧场至少有三种类型:一是现实剧场的模型版。建造高规格的现实剧场需要耗费大量投资,事先必须做出妥善规划。这种规划当然可以诉诸传统的建筑模型,但这类模型几乎都是不可进入的。相比而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造的剧场模型可以让用户获得进入其中参观的感受,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二是现实剧场的远程版。工程学、医学等领域早就有通过机器人之类系统进行远程交互的实践,相关经验和技术完全可以移植到艺术学领域。如果将现实剧场的演出实况通过网络传送给终端用户,那么,终端用户有可能同样通过网络提供相应的反馈、与演出现场进行交互。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在终端用户眼前的影像,便是现实剧场在赛伯空间的投射;三是现实剧场的想象版。剧场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存在于想象之中。传统文艺作品便不乏对于剧场的描绘。数码技术将文艺家的幻想具体化,创造了数码演员的活动空间。不论是计算机动画游戏,还是利用虚拟空间会议系统举行演出,都是在想象性的剧场中进行的。其中,最有特色、最值得研究的是第三种。1994年,硅图像公司SGL)在其英国总部位于伯克郡Theale)展示了第一个基于虚拟现实与投影系统之结合的剧院式环境。屏幕是球形的,半径为12英尺,供剧院水平方向150度、垂直方向40度范围内的人观看。目前,投影系统已经有墙式、桌边式、屋式等类型。德国国家信息研究技术研究中心也已经设计出赛伯舞台CyberStage,1996)。据介绍,它是由房间大小的四面屏幕构成的立体投射系统,允许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以躯体中心的互动,也允许规模不太大的小组3-5人)活动。第一个这样的系统装在G位于德国波恩附近的实验室,后来的改进版已经向公众开放。

赛伯剧场的远程化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支持远程表演,也就是演员在表演区中的远程存在;支持远程鉴赏,即观众在观赏区中的远程存在;支持远程传播,即建立表演区与观赏区的远程联系。

演员在赛伯剧院中当然可以直接登台献艺,就像他们在传统剧院、摄影棚或电视演播间所做的那样。赛伯剧院可以将他们的表演作为信息传送到远方,并且更有效地实现他们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互。赛后剧院还可以用来进行远程导演。“超戏剧”的代表作家狄孟(CharlesDeemer)与智利圣地亚哥的并普里斯玛戏剧公司(PrismaTheaterCompany)合作期间,就通过因特网实现了对远程排练的指导。不过,这还不是赛伯剧院的特色所在。

目前赛伯剧院令人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之一,是化身表演。如果将MUDs、MOOs作为业余型的赛伯剧院的话,那么,化身表演由来已久。据数码戏剧专家默里(J.H.Murray)介绍,在美国已经有让用户得以在巨大的媒体网络中通过装在自己面部与躯体的传感器操纵化身人物的装置,并出现了一批职业互演员。赛伯剧院中的化身表演固然与历史上的假面舞会有相通之处,但演员的真实身份更为隐秘不易判断),交互也更有挑战性。职业互演员米兰达(Miranda,取名于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就有这样的经历:当她与其他职业互演员在共享虚拟空间与招募来的临时演员进行远程交互时,被一个虚拟的调戏妇女者弄得心烦意乱。其时演出的剧目是根据谋杀题材的神秘剧《捕鼠器》(Mousetrap)改编的,场景始于二次大战时一列行驶于欧洲的火车。这个家伙明显是冲着她所扮演的女主角伊尔莎(Ilse)来的,要将她逼上床。这样做无疑是破坏了角色互动的规则。最后,米兰达将他引诱到餐车后的厨房,用刀对准其胸口,把他推到冰箱里关起来。毕竟,作为一个专业演员,她已经扮演这个角色达数百次这多,熟悉火车上的环境。⑺

美国学者埃丁斯(JoshuaEddings)认为远程存在是一种远程控制的形式。当位于某处的操作员操纵一个虚拟现实系统时,其结果却在远方的另一处发生。⑻实际用于戏剧演出的远程存在装置之一是表演动画系统。设置在演员身上的有源跟踪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到表演动画系统,它们记录有关演员动作的数据,并将它传给表演动画系统,这些动作就立即实时地在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为动画,可供观众欣赏。远程控制也可取娱乐机器人为对象。与之相适应的是远程大脑化机器人技术(RemoteBrainedRobotics)。有关专家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将在现实世界中四处活动。要实现这一点,一般认为需要有巨大的并行计算机支持。但是,每个机器人都装上这样的计算机,在实践中行不通。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学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开发的。研究者设想将机器人的躯体与大脑分开来,让大脑留在开发环境里,躯体只是通过无线链接与大脑交换信息。这样做可望实现让机器人大脑发达而易于更新、躯体强壮而便于活动的目标。在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学中,躯体被定义为大脑相对于现实的界面。从躯体到大脑的频道界定了对于大脑的全部输入。大脑被定义为接受包含所有传感器信息的输入、将输出送给躯体以便执行的程序。机器人学的关键是设计与运用基于所界定的大脑与躯体的程序。这一探索方向的动力,是回答人工智能对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有用与否的问题。答案取决于人工智能如何与现实世界协调。过去,人工智能通常只是用于仿真环境中,如今,它将在现实世界中经受检验。过去,在“若具体化于现实世界中将无法生存的人工智能”与“仅有微弱智能的机器人”之间,存在缺失的链条,如今,远程大脑化机器人将为二者的沟通起桥梁作用。⑼除了真人、机器人之外,智能动物也可能在远程剧院中充当演员。科学家已经能将电极装在老鼠脑部,使之成为智能鼠。这种智能动物的活动可由人们通过遥控器控制。承担人类遥控任务的动物,已经有蟑螂、海豹、老鼠等多种。将来或许有一天,更高明的智能动物会在人类引导下演出精彩的节目。

远程鉴赏以观众相对于剧场的远程存在为前提,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数字电视或其他终端设备对于赛伯剧场进行访问。如果这种鉴赏仅仅是观看或聆听的话,那么,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提供了可能性。与数码媒体相联系的远程鉴赏妙在双向直接交互上。观众或用户不仅可以点选剧目,而且能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更多地与剧作家、演职员沟通。在实践中,远程鉴赏是通过网络有线或无线)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与戏剧联姻,最初的媒人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的国防部长麦克尔罗伊(NeiMcElroy)。麦克尔罗伊毕业于哈佛大学,刚开始工作时是为宝洁公司推销肥皂。他异想天开地在电视连续剧中插播宝洁公司的肥皂广告。这一创意的成功,不仅使宝洁公司各种肥皂的年销售量达到10亿美元1957),而且为英语增添了Soapopera肥皂剧)这一新词。商业奇才麦克尔罗伊后来被总统看中而走上仕途。其业绩之一是成立了直接由国防部长领导的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ARPA),当今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就是这个署的一个项目。⑽在国防部长领导下设立高级研究计划署、由该署设立阿帕网项目,这两件事的背景都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竞争。但是,网络的发展后来走上了“民”之途。如今,因特网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极其广泛的作用。第一部网络肥皂剧《地点》TheSpot)于1996年6月7日首播。这是专门为Internet制作的,其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远程鉴赏为戏剧教育开创了新天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NSW)大学教育与训练部的“赛伯戏剧”项目可以为例。该项目立足于考察因特网、作业提交软件与只读光盘在戏剧教育中的作用。它定义了一个关于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演出空间的项目。它鼓励学生将因特网用为研究手段与交流手段,以“全球戏剧”(GlobeTheatre)、“戏剧空间”(TheatreSpaces)等关键词寻找信息,要他们访问世界各国的相关网站以探索戏剧空间,并向网站管理员发送电子邮件以获取详细信息;鼓励学生以专用软件提交作业,这些作业包括文本、音频与图像等;鼓励学生将指定的只读光盘用作学习活动的扩展,以便将其成果应用于虚拟的表演空间。根据介绍,利用光盘“开放之夜”(OpeningNight)所提供的程序,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如对灯光效果包括脚灯、前灯、吊灯等)进行仿真等。教师还组织了对于莎士比亚的专项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搜索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模拟性“会见莎士比亚”。

远程演播作为沟通远程表演与远程鉴赏的中介环节而起作用,有实况与非实况两种态势。在远程实况演播过程中,由虚拟空间会议系统将用户的身置、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作为信息输入,映射为“虚拟人”替身。虚拟人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用户直接控制的,相对准确地再现用户的身置、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二是由用户间接控制的,按照用户设定的参数如方向参数与速度参数等)运动;三是自主无须用户指导)的,通常用来提供导航等服务。导航系统指导与会者寻找伙伴。这些会议系统都必须满足多用户交流的需要。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一定的小组,其化身的相对距离与构群存在密切关系。VST系统能够满足多人实时交互的需要,在虚拟旅游、虚拟演播与交互视频游戏等领域有广泛用途。将这种系统引入戏剧表演中,那么,处于分布式环境中的演员将能看到其他演员的真实容颜,并且能以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交流。演员们还能与动画人物等拟角色进行交互,上演类似于《空中大灌篮》那样的数码戏剧。目前,已有人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例如,堪萨斯Kansas)大学的校剧场与戏剧电影系成立了虚拟现实研究所(TheInstitutefortheExplorationofVirtualRealities),主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生产与演出中的运用。其工作得到了美国戏剧技术研究所(theUnitedStatesInstituteofTheatreTechnology)及堪萨斯大学指导性技术基金(theUniversityofKansasInstructionalTechonolgyFund)的支持。在将三维技术用于舞台方面,该所为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远程存在将实况演出传送给远方用户。这里所说的“远程存在”,指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它让用户通过头盔显示器之类沉浸界面观察别处发生的事件。研究者计划使沉浸幻觉更近于事实上的观众参与;二是将三维视频技术与虚拟戏剧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观看虚拟戏剧时,所有的观众都戴上了头盔显示器,领略虚拟现实的美景。为了理解如何更好地将因特网用于实况戏剧演出的共享,该所还利用微软公司的NetShow软件进行网络广播实验1999)。远程非实况性演播比较简单,只要将事先录制好的剧目以压缩文件的形式存放于一定的网站,供用户下载即可。

对于远程演播而言,由虚拟现实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而产生的虚拟演播室受到欢迎。它应用了色键合成、同步跟踪、虚拟布景等技术。全世界已经有10多个虚拟演播室品牌上市,如Cyberset、Larus、3K、indSet等。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也在开发这方面的技术。

[page_break]

三、剧场远程化及其影响

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考西(M.D.Causey)在博士论文《后有机表演仅偶然事件尚存》:表演本体通过赛伯空间的技术——文化系统的转世》中指出:将数码技术引入戏剧领域,已经对以实况性、直接性与在场性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远程化是后有机表演的重要特点。⑾数码影视网上点播,数码游戏由单机为主走向网络为主,智能偶戏也在网络上频频亮相,美国勒海伊(Lehigh)大学的华莱士(RichardWallace)教授所开发的Alice程度(饶舌虫)就可通过远程机器人的摄像头与用户联系。这些现象都是远程化的表现。以下,我们从本体感觉、戏剧实体与时空哲学三方面分析剧场远程化的影响。

加拿大学者德克霍夫(DerrickdeKerckhove)指出:“由于我们自己都具有从以读写能力为基础的文艺复兴时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自我形象,所以,我们未能认识到,从电话到虚拟现实的所有电子技术对我们身体的延伸,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肌肤的限制。本体感觉的问题,也即是我们对我们身体轮廓的感受,不久将成为一个关键的心理问题,懂技术的新一代人都要面对这个问题。”⑿传统剧院是以表演者、欣赏者有时加上职业传播者)的在场为条件而运转的。在场是身体的在场。对特定当事人来说,身体的惟一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既在此处又在彼处。远程化却以对上述前提的否定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说到底,远程化就意味着既在彼处又在此处。如果说“此在”还是惟一的话,那么,“彼在”或许便不确定了,可能是一,也可能是多。一个演员同时在几家赛伯剧院中登场,一个观者同时欣赏几家赛伯剧院的演出,一个网管同时控制几家赛伯剧院的演出设备,并非做不到。远感、远控、网络通信等技术已经为戏剧环境的远程化提供了支持,公众对虚拟娱乐的需求则是它发展的动力。伴随着戏剧环境的远程化,人们将逐渐习惯于遥听、遥视,甚至是遥嗅、遥闻、遥触。“电子生活将第一位的身体在场换成了遥在,在角色在场之间引进了距离。的确,在有形体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并不是那么认真对待我们的身份,我们常改变自己,穿不同的衣服、带不同的面具、换不同的绰号等,但微电子学却造成了‘两者可得兼’的错觉,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让我们在线’。⒀

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认为:资料数字化之后,可随时随地被合成音像摹拟)产品。这样它们就不再依赖“原初”被接收时的地点和时刻,而是可以在任意时间和远距离重现的,也可以说:可电传的。那种从康德以来被称为“美学”的,认为有一种“原初”接受,一种经验的或超验的、即时即地突现的,不能被人完全控制的“物质”情感的范式观念,已显得是一种陈旧的古风主义了。⒁“重现”与机械复制相通而不相同。据报道,美国DigiScents公司公布了一项研究计划,试图将人们的味觉感受引入因特网。这项计划包括发展一套分析和解读气味的软件,以及一部附加在PC上的味发生装置。就像在因特网上听音乐一样,用户可以点击一个经过处理的网页,在看到图像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个麦克风大小的装置闻到气味。气味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与下载音乐的P3播放机差不多。首先气味软件会从网络下载代表某种气味的数字信号,然后进行解码,把数字讯号改成指令提交给气味产生装置,装置便会调校出相应的味道。气味产生装置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与调色盘相似的“气味盘”,盘内各个格子盛放着不同的香精,不同的香精可以搭配出不同的气味。为了确保数码气味的可靠性,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个“数码气味资料库”,为每一种气味注册,预备在日后提供给电影、音乐、游戏机、广告和网页制造商。“数码气味”的创始人希望在把每一种气味分析入档后,为网友创造一个声、色、味俱全的因特网世界。在不远的将来,游览网页的时候可以嗅到香味,玩战争游戏的时候可以嗅到重机油味,看电影的时候则可嗅到秋天篝火的气息。“若一景胜千言,则一味当胜千景”,气味比起语言或图像更能感动人,更能勾起记忆。⒂这条消息令人感兴趣的不仅是遥闻的可能性,而且是遥闻的发生原理,即本地气味产生装置与电传指令的结合。事实上,远程化的戏剧实体同样可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演播中心的指令,另一部分是用户驻在地的设施。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能是一对多不仅是一对一),这意味着戏剧实体可以呈现为分布性存在。如果需要的话,完全可以在许多不同剧场同时上演同一剧目。真正需要在网上传送的只是指令而非全部戏剧信息),这无疑将大大节约带宽。这种分布性存在将丰富人们对于戏剧特征与形态的认识。

任何剧院无疑都是时空统一体。但是,从文化内涵而言,传统剧院无疑是倾向于时间哲学的,因为它上演的剧目从属于历史传统,服务于祖辈的经历、经验、经典的纵向传播,在安排上服从于演员和观众的作息时间。相比之下,数码剧院尤其是远程剧院)则是倾向于空间哲学的,因为它上演的剧目从属于现实互动,服务于同时代人的情感、爱好、心态的横向沟通,在演出上并不存在像传统剧院那么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能从历史的深度挖掘出足以古为今用的题材、让活跃在舞台上的古装人物借古讽今、博得满堂观众的喝彩并带来巨额的票房收入,传统剧院的经营者将感到不可名状的荣幸与愉悦。相比之下,远程剧院的开发者更为重视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会心之笑。如果能从地球村的广度唤起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种族的界限的共鸣,即使个人必须无偿地投入精力与金钱,他们往往仍视为赏心乐事。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通过两种彼此分离、相互矛盾的哲学观察世界,这就是时间哲学与空间哲学。我们当中的一部人生活在编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将一度如此与正变得如此统一起来。生活在时间中,我们将自己的历史设想成在经验缓慢而稳定的增长中建构自身,是止于至善的文化史的袖珍版。我们将故事一代代往下传,从祖父到父亲到子女再到未来的孙辈。但是,我们当中更新潮的那部分人生活在空间中,在那儿事情发生于表面,处于不断的刺激状态。我们不是在深度而是在表面体验事物,不是缓慢的增长而是一切东西一起喧嚣。我们不是线性地传播故事,而是通过全球通信网络多重地、同时地体验它们。许多成年人为此而恐惧,许多孩子在其中幸福地生活。⒃

由于数码戏剧取代机械录制的戏剧而标领,远程化已经是新世纪剧场建设值得重视的走向。本文所说的主要是赛伯剧场的建设。事实上,传统剧场也可以用远程化技术加以改造。这不仅意味着传统舞台上可能活跃着遥控机器人演员、展现着遥控投影布景,而且意味着台下可能坐着遥控“观众”、左顾右盼地用遥控设备摄录并转播。当然,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上是否办得到,而在于上述改造是否有价值。

注释:

⑴威廉·阿契尔著,吴钧燮、聂文杞译:《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6月版,第12页。

⑵威廉·米切尔、奥利弗·斯蒂姆贝尔:《现场与距离》,熊澄审编选,《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373页。

⑶目前他生活在奥地利。

⑷L.胡蒲尔、L.戈尔德斯坦:《数字化好莱坞的突击队》,王卓如译自美国《首映》杂志1996年1月号,《世界电影》,1998年第1期,第200页。

⑸葛顿·贝尔、詹姆斯·格瑞:《将要发生的革命》,引自邓宁、麦特卡菲编《超越计算:未来五十年的电脑》,冯艺东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41页。

⑹这个程序的名称意为seeyouseeme。CU即是seeyou的简写,又是开发者Cornell大学的简称。

⑺Murray,JanetHorowit.HamletontheHolodeck.NewYouk:TheFreePress,1997,pp.121-122.

⑻Eddings,Joshua,石祥生译:《虚拟现实半月通》,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5页。

⑼Inaba,M.

⑽详见赵奂辉:《激动人心的电脑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44-348页。

⑾Causey,MatthewDixon.“PostorganicPerformance(…onlytheaccidentsremain…):theMetempsychosisofPerformanceOntologyThroughtheEechno-CulturalSystemsofCyberspace。”Ph.D.dissertation,StandfordUniversity,1995。

⑿德克曼夫著,汪冰译:《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2页。

⒀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刘刚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05页。译文中的“安装”一词疑有误。

⒁利奥塔著,罗国祥译:《非人——时间漫谈》,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