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1
绿树掩映,空气清新,鸟鸣树梢,花香扑鼻,书声琅琅……
走进重庆市民族中学,顿褪闹市的喧闹,一个清新优雅的读书乐土立即展现在眼前。这所创建于1972年的学校,历经四十年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底蕴,为学校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时期,在深刻理解特色学校内涵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在怎样使办学特色充分外显的探索实践中,学校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办学思想,提出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校本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以充满民族特色的课堂及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发展的需要,使广大师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真正得到提高,也奠定了每一名学生幸福、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
关键词(一):
立足文化积淀
明确特色建设方向
建立特色学校,首先要思考方向性问题。一所学校以什么为特色,怎么确定自身特色?这是特色化建设过程中摆在学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重庆市民族中学认为,特色是个性稳定而持续的外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学校的特色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速成,更不是一拍脑袋的闭门造车。它应该是源于学校文化,形成积淀,进而达到凸显学校独特精神气质的过程。民族中学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这就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养分基础。立足于学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构成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活水源头。
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公办民族学校,学校早在1998年就招收了包括彝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学生。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了解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她独特的民风、民俗、传统节目、传统艺术、传统体育。以及文化内涵。因此,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根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科学素养,就自然成为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结合时展,将“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赋予时代气息,渐渐形成了“为民族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培养学生“人人有民族体艺特长,个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特色育人目标,通过构建民族教育“四大内容”(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精神),强化“四大目的”(强化祖国意识、强化中华民族意识、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建立起民族中学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它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根基,在发展中丰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鲜活文化,历经时间的磨洗和沉淀,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基石。由此也明确了民族中学的特色建设方向,就是要把弘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整合,根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关键词(二):
关注时代气息
落实特色建设过程
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学校对自己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把握与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也就是说,传承与创新贯穿学校文化建设始终。对一所已经形成稳定文化积淀的学校而言,如果说传承更多地是解决发展的方向性问题,那么创新就是解决发展的进程性问题。
学校特色建设就是一个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过程。因此,民族中学在落实建设特色学校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基础上,通过课堂、课外、环境建设三大载体,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等优秀品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园、特色教师和特色课程。
寓情于景的特色校园。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击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突出学校自身厚重历史感和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中学育人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学校将民族文化氛围营造与校园环境建设相融合,形成了生动和谐、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充满创意的民族文化长廊、别具一格的民族班级挂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艺术、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黑板报……随处可见的民族文化内容无不在向师生传递着民族文化赋予每一个人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着爱祖国、爱家乡、反对民族分裂、发展民族经济的教育,让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懂民风,知民俗,自觉规范言行、树立远大理想。
德艺双馨的特色教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加快民族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民族中学坚信只有教师不断成长、优秀教师的不断涌现、才能凸显学校民族教育特色,永葆学校民族教育之树常青。为此,学校通过“教科研培一体化”,促进教师群体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目标。
学校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有创意、有质量的论文、案例,争做“智慧型、研究型”教师。
学校立足课堂,大力推进“构建有效课堂”的研究活动。不断强化教研组、备课组职能,推行“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推门听课制度”、“组内研究课制度”等,磨练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同时,学校还加强名师工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聘请教学专家到校进行名师导航,尽最大努力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创新“师徒结队”活动形式,充分发挥老教师和市区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每周“互听一节课,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帮助各级教师快速成长。
开放多元的特色课程。丰富的特色课程是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文化、全面发展的资源保障。学校不断拓展对“课程”的科学理解,以“大课程观”的开阔思路把民族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开设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涉及民族风土风俗、民族乐器、歌曲、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等等,并开发出《民族知识教育读本》、《民族音乐欣赏》、《民族艺体简明教程》、《民族艺术欣赏》等校本教材。
将民族特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结合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课程,挖掘和渗透民族、宗教理论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教育。
突出艺体教育中的民族特色。学校美术课增设了剪纸、贴画、国画书法、民族民间工艺等内容;音乐课增设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歌民谣欣赏;综合实践课增设科技小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民族建筑模型;体育课积极推广民族体育特色项目,如板鞋、毽球、摔跤、柔道、打木球、推竿等。如今,由土家族摆手舞改编的摆手操、民族绘画、民族手工工艺、摆手舞、竹竿舞、铃鼓舞、民族合唱队、插花艺术等各项兴趣活动正有序开展并逐渐形成了学校特色。
关键词(三):
展望教育未来
特色推动全面发展
破茧一刻需要聚力于一点,而破茧的目的却是为了以后的腾空而起。特色学校建设一样会经历从破茧到腾飞的过程,从寻找突破口到形成闪光点,从单一定位到全面开花,这才是民族中学建设特色学校的目的。因此,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一样的发展目标。
重庆市民族中学正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了学校大气朴质,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特色基础。也正是基于培养学生、成就学生的特色育人胸怀和对学校现实发展状态的思考,学校在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更加倡导全面发展。学校认为,全面发展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发展;是学生、活动和生活三个维度的发展;是特长技能、习惯养成、道德修养三个梯度的发展。于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成为学校在建设特色学校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教育 重要意义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对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师生有义务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出力。
一、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来源及表演形式
我国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结果。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来源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是在中原音乐、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间的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相互交融。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派乐官伶伦到新疆,“取竹于嶰谿之谷”制造了十二根律管。这虽然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已有音乐文化交流,则是可能的。
2、四域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鼻祖。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外的中华大地上其他音乐文化,如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音乐、珠江流域的粤文化音乐、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古代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
3、外国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来源。外国音乐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传入中国,自然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
1、民间歌曲。民间歌曲主要包括了山歌、情歌、劳动歌和习俗歌,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如藏族山歌《幸福的家乡》,其音域宽广、旋律优美,演唱时高低婉转自如,常常给人一种美好、空灵的意境。情歌多由年轻人独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对唱;劳动歌则是生产劳动中或建房时的独唱、齐唱,有“歌能解除日常劳作的疲劳与寂寞”、“一唱起歌来,干活就不觉劳累”等俗语;习俗歌主要有婚礼歌、酒歌、情茶歌、告别歌、猜歌等多种形式。
2、民间器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藏族的鹰骨笛、牛角胡、热巴鼓等,蒙古族的马头琴、四胡、火不思等,维吾尔族的手鼓、巴拉曼、塔什等,回族的泥箫、口弦、角笛等。
3、民间歌舞。民间歌舞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如傣族的象脚鼓舞,以鼓点的丰富与否、打法是否多样作为衡量舞者优劣的标准,此外还有壮族的扁担舞、佤族的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最有名的得数彝族的跳乐。每逢火把节、插花节或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阿细、撒尼人称这种歌舞为“跳乐”,闻名国内外的《阿细跳月》就是。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如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彝族的甲苏、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等。
4、民间戏曲。戏曲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族传统的说唱音乐有“仲谐”、“折噶”、“喇嘛玛尼”等,漫瀚剧(蒙古剧)有《乌云其其格》、《云良》、《参姑娘》等,朝鲜族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兔鳖传》、《阿里郎》等。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观念与认知的世世代代积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地发展,势必包括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1、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进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好人才和文化准备。
2、有利于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民歌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精神食粮,对各地域、各兄弟民族民歌的合理开发,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与多样性。如杨丽萍对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依恋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教育教学
1、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入校园,不但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也能到课堂外开展活动。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民族特点,学生喜欢,也相对容易接受,这样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减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充分挖掘每个人热爱音乐的天性和学习音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将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音乐教育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以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吸引、感染和鼓舞学生去探究、去感知、去实践,学生在感受、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时,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利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先人和现代人音乐才智的结晶,是我国未来音乐发展的最好参照物。大学生只有通过了解、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更多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蕴藏其中的强悍、进取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学生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心理素质。如在欣赏藏族《格萨尔王》时,给学生介绍藏族人们的生活习俗、服饰打扮、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这样不仅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其他多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久之,学生会变得更加开朗、阳光、自信,心理素质也就随之提高。
三、 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探索
要更好地弘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育。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怎样完善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的运用。 (一) 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
在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立足本土音乐,加大民族音乐课程量,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有理论课,如《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中国民乐演奏基础》、《中国民乐演唱基础》、《中国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也应该有民族采风等实践课程,如有计划地安排师生深入到田野工作中,主动去体会各民族音乐的产生、艺术形式、对本民族的影响,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就会让学生受益良多。另外,也可尝试邀请当地的歌手、乐手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1、以听赏为基础。首先,听赏各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小拜年》,山西民歌《绣荷包》,陕西民歌《三十里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安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其次,听赏民歌器乐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笛子独奏曲《早晨》、《扬鞭催马运粮忙》,二胡曲《空山鸟语》与《二泉映月》,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等。然后,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如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越剧《梁祝》中的《楼台会》等,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2、以实践为升华。在教学中可选用各少数民族上口、动听的民歌作为学生的练习曲,如彝族的《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等。学生学习教材外,每节课再练习1-2首民歌,个别曲目要求背唱,以加深其印象。在练唱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唱出各民族的特色。在教学中,还可选择一些歌剧及戏曲片段作为学生练声及视唱曲目,如傣剧《千瓣莲花》,苗剧《龙宫三姐》,白剧《血汗衫》等。练声的歌剧和戏曲片段要难易适中,使学生不仅掌握声音技巧,而且掌握其风格。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高校的音乐教育有方法、无定法,可视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教学方法应该向“开放”式转变,向“民主”式转变,向“创新”式转变,这样才能与新世纪音乐教育发展相适应。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可采用讲座式、鉴赏式、讲授式、实践式等,尽量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的诉求。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时候,需要秉承民族音乐的传统,在其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以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让民族音乐健康发展的环境,普及民族文化,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努力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少数民族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音乐,2005(2) .
2、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4) .
3、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8(3) .
4、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唐都学刊,2002(3) .
5、钟丽芳.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07(5) .
6、许玮.论多元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2010 (9) .
7、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1) .
8、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9、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幼儿的创造性、竞争性、合作性、全球性、道德性等特征的培养,是新时代对幼儿教育的呼唤,更是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培养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前瞻性未来意识、爱心及责任心等方面入手,应如何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幼儿教师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时代,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对幼儿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在幼儿教育还没有被正式纳人学制范围之时,社会上还曾有一些人对幼儿教育产生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幼儿教育只不过是“保姆型”的教育;有些家长也认为幼儿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教育;更有些教师认为幼儿教育是没有压力的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为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凭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已足够应付这一群孩子了。而这些人却没有看到当今幼儿教育实质,更没有看清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形式。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面对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每位幼儿教师都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的挑战:“角色转变”、“角色规范”、“角色学习”和“角色创新”等等。那么,为了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怎样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凭着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幼儿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所以,既要培养教师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和谐;又要求她们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更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教师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强烈的未来意识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教师必须应该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人才,用未来社会的标准来培养今天的孩子。因此,前瞻性的战略目光对21世纪的幼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那么,未来意识指的是什么呢?它主要包括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国际意识、全球意识等。(1)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也将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新课题。1994年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大会,以及199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都对环境教育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改善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做了充分肯定。幼儿教师只有树立环境意识、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环境意识的21世纪幼儿。(2)竞争意识: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让幼儿从小学会敢于竞争、适应竞争,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公平竞争。(3)国际意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是不可抗拒的潮流。许多国家在本国的民族经济向日益开放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化的同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国际,要有助于培养“跨越国境的人”、“面向世界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的国际人”。21世纪的教育要让儿童树立“地球村”、“我是世界公民”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形成跨国界、跨文化的超越选择能力。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世界人”。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国际意识不可缺少。(4)全球意识:全球意识的兴起是未来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全球意识超越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是一种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关心。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报告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又要求在当前和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信任感方面有一种新的伦理观”。从这点上看,全球意识在未来教育中必定占有一席之地,幼儿教师树立全球意识是如此的重要。
三、培养幼儿教师必须有执着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 的人,才能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待孩子以“爱”为首,“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一片未开拓的沃土,幼儿教师怎样在这片沃土上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世界?首先,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喜欢孩子要真心、孩子生活要关心、教育孩子要精心、观察孩子要细心、引导孩子要耐心、服务家长要热心。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宽容孩子。其次,在教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让每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使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境界。坚持采用正面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培养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师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仅仅是踏踏实实、看好 孩子不出事故,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初浅的知识。现在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这些,而且还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探索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程度。目前,从许多幼教 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对幼儿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日本,要求幼儿教师获得初级学院或学士学位的文凭;法国的幼儿教师过去主要是2年至3年的专科水平,现在正向4年本科的水平发展……。同样,我国的幼儿教师取得大专文凭,这是20世纪的最终目标,21世纪则要求教师向本科进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和运用大量新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以适应社会、家庭及幼儿园的要求。
五、培养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技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已经有了创造能力的萌芽,它将对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教法之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上。比如:二十世纪教画三角形小草,二十一世纪还单纯教画三角形的小草,孩子怎能有发展?怎能有创新能力?所以,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教学手段上也要不断创新,重视教育技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幼儿教师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却缺乏应有的了解幼儿、教育幼儿、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家长沟通等技能,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而这些教育能力的获得,绝不是听几次报告或看几本书所能解决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成长过程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知识。”所以,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就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总结教育经验,转变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转变,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技能。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去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六、培养教师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学会沟通,以达到家园共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健康成长。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的下一代,他们的家庭结构模式是"421":所谓“4”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四位老人,"2"就是爸爸和妈妈,"1”就是幼儿自己。他们在娇惯溺爱,过分呵护下长大,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及小朋友,他们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此,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教育任务相当艰巨,教育难题时常困扰着我们。因此,做为教师首先要学会与家长沟通,通过人园和里园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共同制订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策略,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其次,要通过家长会、月反馈、通知、留言版等形式,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再次,要利用家园联系园地选登一些《家教文摘》,定期向家长介绍好的幼教经验和方法。以帮助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探讨科学育儿知识,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只有通过这些家园共育的系列活动,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成长。
七、培养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是艰难的,创造也是快乐的,创造更是无止境的。教育改革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同样也不例外。做为第一线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参与科研既能帮助教师不断超越现有水平,选择和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这一要求,教师需要不断研究,采用各种方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围绕学生特点,通过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得到快乐与成功的情感体验,这对知识的内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拉近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增强学生兴趣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同学”关系,然后是师生关系,最后应该发展为相互关怀的友伴关系、合作关系。历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机械地把历史知识从教师头脑移植到学生头脑的过程,而是师生间心灵接触与交往的过程。融洽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信赖的效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深受感染,精神振奋,充满学习激情,而教师的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减弱教学效果。
2 设计有效的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处理好好导入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以为新课讲授做好铺垫。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法、名言警句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例如,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六国形势图,学生观察图中箭头的指向,教师引导:秦统一采取了怎样的军事策略?从这幅图片中,学生既掌握了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强化了记忆,又集中了注意力思考,为接下来相关内容的讲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学习历史时,教师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种肃杀、沉闷的气氛,不需要教师过多表述,学生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既同情受害的中国人民,又思考中国如何彻底摆脱被侵略和奴役的命运,进而产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强烈意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3 创设情境,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或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用诗词、故事、电影电视片段,甚至是小品、广告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提取相关信息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习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以学生身上穿着的外国品牌服饰为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见闻, 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有效地参与,很容易地从喝可口可乐、穿耐克鞋等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得出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 从中美轮胎贸易摩擦等事件当中得出其存在消极影响的一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洋品牌?怎样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民族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内容时,若简单设问: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哪些权力?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的?学生虽然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但印象不深刻,课堂节奏也显得平淡。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比一比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参议院议长切尼和联邦首法官罗伯茨谁的权力大?这一设问由于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学生认为美国总统的权力大,教师就换一个角度追问:你们认为总统的权力大,宪法赋予总统哪些权力?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他?通过一番启发、诱导,学生既了解了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的职权范围,又理解了1787年宪法的制约和平衡的原则,同时体会到了1787年宪法是美国人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通过以上方式,更好地实现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 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改 语文教材 人文性
在社会和时代强烈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框架中的高中语文教学毫无疑问更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审美、探究和应用能力,更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要注重其人文性。可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眼中看到的是学生在一张张写满黑字的白纸上忙碌地写着与高考相关的考点笔记,我们耳中听到的是学生没有任何情感的名篇名句,我们在意的还是孩子们的眼神是否澄澈吗?我们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表情是否轻松吗?更别说那伟大的爱国主义,强烈的民族意识了。和平时代里,孩子们似乎已经不能明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厚重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似乎也不理解为什么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的淡定了;自我个性张扬的今天,他们似乎也不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包容了。
教师的悲哀不在于教不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在于只教出了会做题的学生。和平安定的年代,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显得重要而迫切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其包容性、时代性和人文性,教师更应树立一个概念——大语文,即语文不只是教材,也是社会,是时代。历史的荣辱兴衰在教材中有体现,文化的争鸣碰撞在教材中有体现,汉语的博大精深在教材中有体现,时代的焦点热点在教材中也有体现。在我们的指导下,也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感受到语文与现实的契合。
一、家国天下的情怀
在教授《沁园春·长沙》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感受到了笔下美丽壮观、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品味了诗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以外,我们更领略到了的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蓬勃景观,发出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关注的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谁主宰的问题,回忆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他坚定自信地回答了:以天下为己任、视军阀如粪土、德才兼备的革命者能够振兴中华!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也在思考:我们也应像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学习,奋发前进,我们将怎样回报祖国?——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国荣我少年荣,少年强则国强!
以热爱祖国为荣,还应像闻一多一样面对“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般的黑暗社会时坚定的讽刺和批判;像穆旦一样面对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时依然坚定地呼唤和相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我们可以不再愤慨,可以不再哀痛,但我们依然要有拳拳爱国之心,因为,诚如徐特立先生所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因为,我们要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加倍地相信祖国的未来与青年一代密切相关。
在伟人心目中,爱国与爱民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死在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甚至未来。教材中的《自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鲁迅。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洋务救国到治病救人再到文艺救民,三易其志,梦想不断的破灭,而不变的却是他诚挚的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
教学这课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经历,感受了他思想历程的变化,更领略了“民族魂”尽自己一切力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财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忠诚也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和人生的选择做一个很好的指引。
而不懂以民为本,保民为民的梁惠王则只能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哀叹“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了。背离人民,触犯人民的利益只能饱尝国弱民愤的悲哀了。亚圣孟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个历史的真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勤俭诚信的自我修养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那一句“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国君为雪国耻所作的努力。亲身的劳动换来的是后来国人的感念:“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劳动不分贵贱,辛勤会出成果。今天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劳动似乎已经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越王勾践用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劳动光荣”课。
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我们伤感于北京的胡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在衰败、没落,但是也庆幸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安分守己,却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淘汰。“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贯的风范,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如果我们不能安分,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尽到做人的责任、义务,而妄起分外之想,又岂能“理得心安”?每个人都有他的“分”。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物体、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成为多余。“守己”必先认知自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禅宗教人参究“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就能亲到“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如果没有认识真实原本的自我,既没有证入真实,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对里,一切的理与事只是分别心的产物,绝非真实?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要想认知和确立真实的自己,有两句话很重要:一、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二、原本不有的,最后归空;无常、短暂的,绝非真实。
地坛里,史铁生的车辙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多么不幸而又多么幸运的人啊。众所周知,不幸是因为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下肢不幸瘫痪,他在那段时间里精神差点崩溃。然而坚强的他却在地坛这古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物身上悟透了生死都是人力不可改变又无需思考的,关键就是要思考“怎样活”的问题。在母爱的鼓舞下,在生活的磨练中,他淡忘了苦难,忘却了不幸。最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他让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的精神,看到了但看苦难的豁达,看到了艰苦奋斗的荣耀。
三、科学进步的信念
房龙的《序言》让我们在这意味厚重的寓言中看到了追求新知的先驱者的悲惨,但也看到了他的荣耀。生活在保守、迷信、恐惧任何新生事物的人群当中的先驱者身上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尽管他们面对大自然和法律的严厉惩罚,面对守旧村民的误解和严惩,可是当他们终于凭着意志逃离山谷看到新天地的时候,他的努力就会被后世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走出来的人们朝拜。而愚昧无知,保守封闭的守旧老人最终也在灾难灭顶的时刻接受外面的世界,一切旧的规矩、习惯、信仰、法律都将烟消云散。
我们今天读它,自然会想到:任何社会,不管它自诩为多么的“幸福”,只要它保守、封闭,它就要逐渐走向自我灭亡;任何社会,不管它一时多么落后,只要它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解放思想,接受新知,就会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愚昧导致落后,科学获得新生。
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蒙语授课大学生;民族地区
是全国第一个在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自治区。建国以后,民族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区37所普通高校中有17所开设了101个蒙语授课专业,在读学生24968人,有25所开设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班和民族班,在读学生4600人。蒙语授课大学生主要是从小接受蒙古语言教学的蒙古族学生,也有少数的达斡尔、鄂温克族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授课班学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这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成长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大多数蒙语授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应冷淡,学习态度消极被动。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蒙语授课学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蒙古族学生。他们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与汉族学生不同。经过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相关测试,都证明了蒙语授课学生的认识、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与一般的汉语授课学生相比没有显示出悬殊的差异。可是,与汉语授课生的学业成绩比较却存在一定的差距。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欲望方面远不如同等层次汉族学生。似乎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派生于、从属于“外在”的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的结果——目的一旦难以实现时,作为其简单谋生手段的准备——学习,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最近几年,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严重影响了蒙语授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下降。
引导蒙语授课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授课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对呼和浩特市的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总计发放1700份,回收问卷1653份,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610份、内蒙古大学244份、内蒙古农业大学180份、呼和浩特市民族学院356份、内蒙古医学院263份,回收率为97%。问卷调查既考虑到了不同级别的高校,又兼顾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707人,占总人数的 42.7%,大二542人,占总人数的32.7%,大三396人,占总人数的23.9%,大四11人,占总人数的0.7%。调查问卷是2010年10月至12月,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到以上几所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记名的形式由被调查者自主填写完成,因此,问卷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及说服力。
二、蒙语授课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
蒙语授课大学生是自治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长在农村、牧区,从小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影响较深。进入大学环境后,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思想信息,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表现的尤为突出。蒙语授课大学生以上的特征也充分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接受过程当中。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觉得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吗?这一问题时,2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根据以上数据,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很有意义,但由于农村牧区相对落后的环境造成蒙语授课大学生从农村牧区来到城市后,面对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个别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时,回答很努力学习的占44%、为考试学习的占51%、不理会的占5%。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蒙语授课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行为比较自觉,但也有部分学生持考试而学习的态度,认为60分万岁,多一份浪费。在对思想政治课的出勤情况的调查中,从没旷课的占57%、偶尔旷课的占39%、经常旷课的占4%。由于蒙语授课学生人数少、竞争力相对小,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再加之从小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此,虽然一半以上的学生坚持上课,但总体旷课率比汉语授课学生高,课堂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老师授课方式以及教材的态度
在回答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怎么样?这一问题时,回答内容丰富 的学生只占37%;而31%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内容空洞;32%学生则认为教师授课方式呆板枯燥,应该加强实践性和趣味性。另外,蒙语教材的陈旧、滞后也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表示满意的占27%,回答一般的占66%,表示不满意的占7%;在回答有辅助教材吗?这一问题时,回答有的占42%,回答没有的占58%。蒙语课程的开设不能与教材同步,学生们不能及时拿到教材,往往借助于汉文教科书,这对汉语相对差的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困难。
三、改变蒙语授课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忽略对学生能 力的培养,把育人活动简单地等同于“教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不同,它主要的目的不是知识传授和一般能力培养,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它不是像某些人所讲的,是一种政治说教。在当今的中国,国门的打开,造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不少人的价值取向移位,道德失范,文化心态失衡。在这种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坚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既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也决定了中国21世纪的社会走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人为本”,更多地是体现在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和思维特征,结合本民族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把外在的思想政治理论吸收、消化成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了利益多元化的进程,并且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蒙语授课学生同样面对多种多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最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
在教学内容上,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来编写课堂讲义,重在阐述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改造世界。着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教条化的“”不是真正的。我们要解除对的歪曲和错误附加的内容,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条中解放出来,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去重新整合我们的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课堂提问、主题讲演、观看影片等多种方式来增强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对于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授课方式,25%的学生选择了照本宣科或ppt授课,49%的学生选择了应用多媒体资源,24%的学生选择了结合时事,注意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2%的学生认为课后探讨没有作用。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方式得到多数蒙语授课学生的欢迎。通过图文并茂的影视资料,与实际相结合的课件内容,学生不仅可以更直观、更具体的吸收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蒙文多媒体技术还不够成熟,以及蒙文网站的稀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内蒙古地区各类高校的蒙语授课班的多媒体使用率不够乐观。纯粹的课堂理论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理论术语,因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并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才能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注重教材出版、立项,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教材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蒙语教材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组织蒙语、双语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为加强蒙文教材的建设,内蒙古高校专门成立了蒙文教材编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及组织实施蒙文教材的编写、编译计划,审定编写、编译教材的质量,组织教材出版印刷等各项工作。虽然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作出了不少努力,但现已经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辅助教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目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教材结构严谨、理论性强,但样式和表述相对传统,有的没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与题解资料,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蒙语授课学生应向普通学生看齐,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中,有利于培养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特别是民族观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的教材和相关课程来保证。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蒙语教学与实践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思路,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特点,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图雅、斯钦,,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内蒙古高校为例,高教探索,2010年06期。
[2]赵图雅、斯钦,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