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保护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网络保护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范文1

同志提出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学校担负着中华民族复新的重任,更应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为使每位教职工深刻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自觉地以法治教,全校才能以法治校。因此本学期中,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利用政治学习及工会活动时间,要积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四五普法”重要性教育及<教育法>、<教师法>、<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文件的学习,利用工会活动开展有关法制知识的考试,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观念,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以法执教,并真正以良好的师标形象育人。

二、利用各种渠道,努力实施法制教育

1、积极宣传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班主任是实施法制教育及活动的骨干力量,提高班主任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因此,要利用班主任会议积极宣传组织学习,使班主任充分和深刻认识强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经常、持久、深入地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利用班、团、队活动及校本课程开展各种法制教育及活动

本学期各年级以<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以案释法100例>、<警钟长鸣人更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同时政教处及时印发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给班主任作教育之用。

3、利用宣传栏开展“法制宣传栏”

会同综治办继续搞好“法制宣传栏”,定期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禁毒教育等法制教育内容及图片,同时刊出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及无声的教育,同时营造法制教育的氛围。

4、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5、召开法制教育报告大会1-2次

6、利用校本课程各班组织收看<让孩子远离犯罪>的影片。

7、积极与德育基地奔牛影剧院联系,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及“珍爱生命、远离”的影片。

8、利用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法制教育,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多项法制教育主题活动

1、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开展“告别三室一厅一吧”及“健康文明上网”签名活动。

2、初一年级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

3、结合法制教育内容,开展“做一个合格小公民”、“法在我心中”、“远离、珍爱生命”、“少年法庭”等主题班、团、队活动,使法制教育进一步形象生动化。

4、开展“我与法同行”等法制教育征文竞赛。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范文2

2007年,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法院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80起,涉案200余人,其中在校生110余人。同年,广东省广州市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 511起,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达1 307人。以上数据揭示了严峻的治安形势,说明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2001年,上海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何亮在网吧用刀将人捅死;2003年3月,云南省文山平远地区发生多起中学生参与的抢劫案;2009年5月13日,云南省剑川县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晚自习后用管制类刀具刺死另一名学生。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不过,这已足够证明,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足以警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具备法律意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

学校应以法律常识课的教学为基点,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主导,把法律常识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学校的全面而系统的法制教育,着眼解决学生知法、守法和用法这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提高法律素质。在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守法意识;不仅要告诉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还要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生的言行要随时修正,开展多种的活动,进行守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守法意识。

1.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制课

对于法制课的教学,学校应将计划、教材、师资和课时这四方面落到实处,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生活,使学生学法、用法成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保障青少年在义务教育期间有效地学习法律知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都开过“法律基础”课,同时给学生订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高中版)《高中生预防专题教育》等多种书籍,在高一年级还安排每周四个课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法制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

2.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法制教育师资的建设是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条件。首先,加强师资配置。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学习、培训和测试,使教师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二是学校在录用新教师时,应考虑录用一些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以充实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三是讲法制课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经常阅读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期刊和图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坚持订阅《法制与新闻》《法制世界》等多种杂志,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定时收看“法律讲堂”“道德观察”“社会与法”“法制天地”等电视节目,还不时上网浏览法律信息、观看法律视频和参与网上的法律讨论。

3.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将各种法律知识,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与其他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例如,在美术课上,可以开展普法漫画活动。又如,在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天山景物记》一文时,在让学生欣赏新疆天山美景的同时,可以介绍《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再如,在生物课上,当介绍生物种类多样性时,可以穿插《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内容。如此一来,既增加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又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注重法制课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法律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科学人生观教育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经常组织和有效开展各种法制活动。如果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法制教育,那么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律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如果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探究预习、课后作业复习等环节,辅以德育常规工作中的主题班会、晨会、升旗仪式、报告会、演讲、板报宣传和专题网站等形式,那么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就能覆盖校园生活的所有层面了吗?由此可见,注重法制课的教学方法是何等重要!

(1)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

例如,校园中常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和恃强凌弱等情况。基于此,学校应该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基础性、教育性、通俗性和形象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法制教育规范化。

(2)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

在法制课的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纯理论教学和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

(3)好好把握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阶段

作为法制课的授课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又如,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信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分享。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二是积极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可感;三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教学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阅读法律书籍,上网搜索法律知识、观看法律视频以及参加网上法律讨论等。

5.依法治校

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使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点和突破口,及时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在处理违法事件上,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从抓常规教育入手,严格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培养学生正确做人,做到防微杜渐。从2004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操行评定,内容包括十项奖励条例和十项处罚条例,对操行评定中不及格的同学给予相应处理、及时家访并做好其思想工作。依法治校实施7年来,学生日常的不良行为有所减少,班级更趋稳定,校园更加和谐。

二、构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采取多种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1.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宣传

一是学校应设立法律法规宣传栏。例如,利用黑板报、橱窗、校内广播电台和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其宣传内容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有关禁毒、护林防火和交通安全等法律条款。二是要以各种节目为契机,集中开展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活动。例如,在“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活动;在“12.4”法制宣传日,开展宣传法律条款的活动;在“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开展学习维权知识的活动;在“11.9”消防日,开展学习消防知识的活动。就这样,结合实际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学生在节日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法制教育。

2.采取形式多样活动,开展法制教育

一是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有关遵纪守法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将法律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二是适时进行法律专题讲座、法律释疑和开庭旁听等活动,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三是邀请当地民警、交警到学校,结合本地治安形势,进行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法制宣传活动。四是组织学生观看与法制教育相关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例如,电影有《少年犯》《网络妈妈》《马背上的法庭》等,电视节目有“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前不久,笔者曾组织三个班的学生观看电影《少年犯》。观后,很多学生都写了观后感,并对自觉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是全校每月进行一次“法律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抓住发生在周边的交通事故、刑事案件和人为火灾等,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2009年5月13日,本县某中学发生了一起血案,就此事件,笔者所在的学校立即召开了“珍爱生命,拒绝暴力”的主题班会,明确指出学生纠纷、斗殴和携带管制类刀具的严重危害性,并教育学生要牢牢记住这血的教训,引以为戒。又如,2011年3月2日,云南省的大理市和剑川市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有9人在大火中丧生。就此事件,笔者所在的学校及时进行了《森林防火条例》的宣传,并立即组织学生观看与森林防火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后来,还举行了有关森林防火的作文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认识到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三、提高认识,在素质教育中,既注重法制教育,又注重其他教育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

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坚强的意志,努力提高青少年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树立坚定的信心。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每个班都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试图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心理问题。

2.注重网络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的上网习惯

时下,网络和电子游戏正侵占着青少年大量的课余时间,而网络和电子游戏传播的内容更让人触目惊心。有的青少年被其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吸引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位记者曾在重庆市未成年管教所了解到,这里有10%的未成人,其犯罪原因都与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有关。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网迷”的教育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关网络教育的专题讲座。例如,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对其中的具体条文仔细体会和深刻领悟,还带学生到计算机机房,指导学生文明上网。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远离网络犯罪。

3.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所以,学校和教师要警惕学生吸烟、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向他人索要财物(收保护费)、网络成瘾、携带管制类刀具以及和品行不良之人交往等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管理。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课余时,有些学生会在宿舍,拿饭菜票当赌资,利用扑克小赌一把。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班会及时教育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赌博、参与赌博的危害,教育学生要抵制和拒绝赌博,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经常参与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业余活动,远离不良行为。只有加强学生的管理,才能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从而净化校园环境。另外,中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遵纪守法、品格优良的有用人才。因此,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日常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四、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六条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基于此,一是要让学生认识、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更是为了保护其自身的权益;二是要让学生知道不遵纪守法会受到法律惩处,从而使其真正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要让学生明白,法律拥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四是要使学生懂得法律规范是一种重要的保障,它能够促使整个社会有序地运行,确保人们和谐地相处。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遵纪守法,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由消极守法到积极守法,由被动守法到自觉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青少年网络保护法范文3

关键词:游戏权利;保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40-03

儿童发展及权益的保护问题,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儿童各项权益中,游戏权远不及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他权益引人注目。然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自主表达和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儿童游戏权是最能反映儿童不同于成人特点的一项基本权利。倡导并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是保障儿童拥有童年生活权利的需要,是现代儿童教育的人本化发展和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儿童游戏的独特价值并做出了长期努力:195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明确提出,“儿童应有游戏和娱乐的充分机会,社会和公众事务当局应尽力设法使儿童享受此种权利。”其后,“国际儿童游戏权利协会”(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简称IPA)于1961年在丹麦成立,致力于推动和促进各成员国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1979年,该协会了《儿童游戏权利宣言》,宣告国际社会要切实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并指明了政府在保障儿童游戏权利的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以上对于儿童游戏权的确认,是对人们头脑中游戏无益论和游戏罪恶论的有力反驳。

一、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

游戏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相较于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其游戏的权利似乎更容易被人们忽略。随着儿童各项权益保障事业的整体发展,我国关于儿童游戏权的保障,在舆论宣传、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已发生一些变化,却依然很难与其他一般性权益相提并论。从国家法律到学校教育、游戏空间甚至大众传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儿童游戏权的实施。

1.法律规定。我国于1991年颁布并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进行修订。该法作为第一部专门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堪称我国儿童权益保障的“宪法”。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结合中国国情,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其后我国制定和了《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重点,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及策略。以上法规对于推动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具有广泛而抽象的指导作用,对儿童游戏权利既没有单独列出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如在《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儿童与法律保护”部分,其目标是“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是对于儿童的生存、发展与受教育权的一般性规定,很难从中解读出有关儿童游戏权益保障的痕迹。由此可见,我国缺乏明确的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导致当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无相应的法律参照。

2.学校教育。学校及幼儿园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是保障儿童游戏权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机构。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对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立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课程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激烈的竞争、家长对子女的热切期望,使儿童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甚至连充足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专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相对于较年长的儿童,幼儿园应是孩子游戏的乐园,2013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第25条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但以上条款均是从游戏的教育工具性出发,强调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缺乏对儿童游戏权利保障的视角。游戏是愉悦、自主、无附加目的的,而幼儿园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缺乏游戏的“灵魂”,是成人主观意愿下的“伪游戏”。同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趋严重,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压榨了幼儿游戏的时间。

3.游戏空间。社会发展和成人照顾给了儿童丰富的物质享受,高档玩具成了儿童的玩伴,而儿童的游戏空间不断被侵占:首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侵占了儿童的游戏空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林立的高楼大厦、独门独户的住房使得生活方式变得封闭起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鲜有人会关注到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儿童游戏的空间更加缺乏。同时,“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儿童亲近大自然以及与同龄孩子的交往行为变少,限制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其次,教育机构内部空间狭小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班级规模大,使活动室人均空间有限,限制儿童参与动作幅度大的游戏活动。空间拥挤增加了游戏的等待时间,影响游戏的效率和儿童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最后,成人的空间意识造成了儿童游戏空间的浪费。“好心”的家长和教师将儿童的活动场所布置成美好的“童话世界”,儿童不能随便“乱动”,以免不小心破坏了这个“童话世界”。实际上,过于精致和真实的空间布置会限制儿童的创造性发展,简单的欣赏成了儿童游戏的目的和过程。最为明显的是我们常看到幼儿园中多功能活动室、科学探索室的空间利用率是不高的,一部分时间是供外人参观而不是孩子进行游戏活动。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方学者曾断言,现代大众媒体的变革会导致“童年的消逝”,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的普及,对儿童传统的自然游戏造成冲击。电视上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抑制了儿童参加自然游戏的冲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儿童亲近自然、与同伴交往、自主创造和表达的机会。许多家庭都有电脑、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中也有“游戏”,表现最明显的是不同于任何一种游戏样式的“另类游戏”——电子游戏,即网络游戏。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2009)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0岁以下的小网民已有300万,并已初现“网络成瘾”现象,大都是对于网络游戏的沉迷。这些电子产品中的游戏极易成为一种精神诱惑,让儿童不自主地呆在密闭的室内,沉浸在其虚妄的幻想和暴力的宣泄中,使儿童远离现实的生活环境和人际氛围,从而丧失参与到质朴、自然的传统游戏的兴趣,严重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和时间。

二、对策建议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在游戏中儿童能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并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要从加强立法保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保障儿童游戏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1.加强立法保护。《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规定为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之一。基于这两部法律,我国先后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但是这些对于我国儿童权益的实现与保障指导作用广泛而抽象,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表述,使保障儿童游戏权的工作“无法可依”。为了使儿童游戏权利被侵犯或剥夺时“有法可依”,我国应该加强儿童游戏权的立法保护。2013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25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第28条指出,“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该文件还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的游戏创设条件,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材料,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同时规定,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指导者、伙伴等。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这些均是针对3~6岁幼儿,而并没有涵盖年龄稍长的儿童,也缺少对儿童游戏结果的评价以及对保障儿童游戏权行使的监督。因此,我国应颁布专门法规或者在相关法规中设专章对儿童游戏权保障进行规定,包括保障儿童游戏的时间、确保儿童足够的游戏空间、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对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对儿童游戏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等。

2.深化教育改革。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是最能保障儿童游戏权的主体。然而,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超载导致儿童学习压力大、评价方法单一、教师对儿童游戏价值认识不清、支持和指导游戏能力不足,学校内部游戏场地、设备和材料缺失等,剥夺了儿童参与游戏的机会。因此,为了保障儿童游戏权益的实现,应做到:

首先,改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教育内容,避免枯燥的学习内容的重复。同时,要注重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社会性、情绪等多方面的评价,而不仅仅关注儿童的考试成绩,使其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念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帮助其掌握组织和开展游戏的能力、提供适宜材料的能力、指导游戏的能力、评价游戏结果的能力并注重对这些能力的考核。

最后,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用于开辟和改造游戏场地、增添游戏设备和补偿游戏材料缺失。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新潮,应按照有关规定科学地使用经费,《幼儿园工作规程(征求意见稿)》(修改稿)第13条规定,“幼儿园的设备设施、装修装饰材料、用品用具和玩具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

3.推进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组织在一定领域内聚集形成的大集体,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稳定的活动空间和与人交往的机会,是儿童进行游戏的绝佳场所。然而由于开发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社区中人们对儿童游戏价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社区虽然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和活动室,但缺乏专门供给儿童游戏的场地和设施,减少了儿童游戏的机会。因此,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儿童在社区中能进行较多的游戏活动:

首先,创建制度环境。针对每个社区的特点,规定社区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为儿童提供安全、固定的游戏场所,保证最低程度的游戏时间,提供丰富、适宜、多功能的游戏材料,社区工作人员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等,并由相关教育人员进行评价作为社区考评的依据之一。

其次,营造精神环境。学校或幼儿园运用多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争取社区对学校或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在社区中营造支持儿童游戏的氛围。如邀请专家向社区宣传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支持和指导儿童游戏的知识和技能,支持社区开展公益性儿童游戏教育活动等。

最后,改善物质环境。社区负责人要聘请专业人员,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儿童游戏的场地面积,配备必要的游戏活动设施,创造条件开辟沙地和植物种植区,并根据儿童特点进行绿化。对社区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特别关注,与家长配合,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游戏材料和设备。

4.倡导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媒体的普及为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提供便利,给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了乐趣,却将人们局限在家庭中,限制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对当前“核心家庭”的儿童来说,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陪伴,身边缺乏适龄的玩伴,只有把时间花费在诸如电视节目、网络游戏上。同时,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意志力较差,容易对电子产品中的游戏产生依赖,这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大大侵占了儿童游戏的机会,给儿童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注重倡导儿童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亲子交流。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父母除了对儿童的身体进行照顾,也开始为儿童提供新奇的玩具、新潮的电子产品,而忽视与儿童的交流,忽视了儿童的真实兴趣和需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儿童,如可以与儿童一起参加体育游戏,和儿童一起发现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与儿童一起阅读、共同鉴赏艺术作品等,以加强亲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