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1

此次已是依顿电子二次上会。2011年2月,公司首次冲关IPO被否,当时经办的承销商律师冯艾对时代周报记者回忆,“依顿早在2006、2007年就在筹备上市,但后来并无进展”;此次招股书披露后亦经历了太过漫长的等待,其前景如何仍然未卜,而此前上市过程中存在的争议及问题依然如故。

首次过会失利

“依顿电子去年IPO审核未获通过的原因主要是其在报告期内曾受到重大税务处罚。”中商情报IPO咨询顾问雷春林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招股书显示,2008年12月30日,拱北海关曾向依顿电子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在2006至2008年间,未经海关许可擅自将保税进口的双面覆铜板、半固化玻璃纤维树脂片、铜箔生产产品线路板通过其控股子公司依顿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简称“依顿多层”)在国内转让,漏缴应纳税款575万元,被处以罚款315万元。

在此期间,依顿电子还擅自将在国内购买的双面覆铜板与保税进口双面覆铜板进行调换,用于手册保税出口,并将调换出来的保税进口双面覆铜板生产产品线路板通过依顿多层在国内转让,漏缴应纳税款590万元,被处以340万元的罚款。

拱北海关同时认定,截至2008年6月17日,依顿电子短少保税进口双面覆铜板678187.26千克,且未能提供正当理由;经审计核算,上述保税料件价值3361万元,公司欠缴应纳税款599万元,拱北海关对其处以345万元的罚金。

根据上述情形,拱北海关对依顿电子共计罚款人民币1000 万元,罚款金额占公司2008年度净利润的5.64%。

此外,在2009年3月,中山海关驻石岐办曾对依顿电子出具过《海关补征税款告知书》,对其上述行为涉及的税款予以补征,包括漏缴关税347万元、增值税1417万元,占公司当期净利润的5.3%。

根据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不得有“最近36个月内违反工商、税收、环保、海关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的情形。据此,依顿电子上述行为已构成其首次发行上市的法律。

但对于公司此次上市而言,前述处罚已不在3年之限;然而其中暴露出来的其经营各环节中存在的管理和监督漏洞,却极易使企业信誉和形象大打折扣。

另有投行人士分析,依顿电子去年过会被取消审核,其2010年业绩不够“好看”也是原因之一。综合去年和今年的两份招股书也可以发现,公司业绩增长的确不大稳定。2010年度公司净利润2.8亿元,较2009年3.3亿元的净利润下滑了14.6%,而2011年又小幅上升至2.9亿元;最近三年依顿电子的毛利率分别为28.43%、21.64%及21.82%,与2009年相比较,近两年下降幅度较大。

红筹架构惹争议

招股书显示,依顿电子的实际控制人为具有加拿大国籍、香港永久居住权的李永强、李永胜和李铭浚三兄弟,三人各持有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的高树有限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权,而由高树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注册于萨摩亚国(Samoa)的依顿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依顿投资”)又持有依顿电子98%的股权。由此可见,依顿电子的股权架构是一种由创始股东通过离岸壳公司实现控制的“红筹架构”。

2000年,依顿投资作为股东出资设立了依顿(广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依顿有限”),即依顿电子前身,开始在大陆从事PCB生产业务。2001年,李氏三兄弟成立了高树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收购依顿投资。至此,“依顿系”公司正式纳入李氏三兄弟旗下,依顿电子也完成了其红筹架构的搭建。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实际控制人原计划以依顿投资为主体在境外发行并上市,故此设立了上述股权架构,但并未解释为何又转而选择在国内A股市场登陆。

但其时,依顿有限的股权结构并不具备境内上市的资格;直至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俗称“10号文件”)出台,为依顿有限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境内并购发展的条件,也为红筹架构的企业回归A股市场打开了阀门。

此后,依顿投资将依顿有限变为拟上市主体,并逐步设立或收购了自己的兄弟公司依顿(香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依顿香港”)、依顿多层、依顿(中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皆耀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皆耀管理”)等企业的股权,从而将境内上市的股权架构搭建完毕;最终于2007年11月获得了商务部的批复,由依顿有限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即今天的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的红筹架构并不会对其上市构成特别的限制,但监管部门在审核这一类企业时,对其股权结构、营运细节方面会有更多、更复杂的考虑,这可能也是公司招股书披露几个月后一直没有进展的原因。”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李玲表示,这一类企业往往有着复杂的股权结构和众多的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内外法律及监管差异、境外公司的信息披露与核查方面会为证监会审核带来一定难度,而且在外汇管制以及税收方面也可能隐含一些瑕疵和问题。

记者查阅招股书发现,依顿电子搭建的红筹架构在历史沿革中便存在出资变更未获审批以及外汇登记方面的瑕疵。2000年公司前身依顿有限设立时,依顿投资未按照章程规定于2000年6月2日前缴足注册资本的15%;同时,依顿投资缴纳出资时改变了章程规定的出资方式,且未办理外汇登记手续;2005年1月,依顿投资在对依顿有限增资时,未根据章程规定的方式出资,亦未就变更出资方式取得审批机构的批准。依顿投资上述出资行为存在瑕疵。

此外,正如李玲所分析,依顿电子的股权及经营结构颇为复杂。阅读招股书可以发现,“依顿系”公司中,高树有限公司、依顿香港、皆耀管理均为持股平台;而于2007年3月成立的中科龙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中科宏易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均在成立当年即入股依顿电子,虽然持股比例仅为2%,但却改变了其外商独资的身份,使其符合境内上市主体的标准;至于依顿多层和依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则成为依顿电子的贸易商,此外并无实业经营。层层设计让人难以捉摸。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2

关键词: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林乐平(1980-),女,广西桂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讲师;欧阳宁(1972-),男,湖南宁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2-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从而构筑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00多万人。在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探索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真正夯实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大事要事。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围绕国家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学科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新领域,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三过程一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创新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发展。“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三过程”是指理论知识传授学习过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和工程素质拓展提升过程。按照“理论知识传授学习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工程素质拓展提升”的三个过程,按阶段、按层次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基础知识厚、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在理论传授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理论课程课堂讲授为主的上课形式,着重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打牢基础;在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完成,训练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工程素质拓展提升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工程实训、课外制作、导师科研项目训练及校外企业实习实践来实施,逐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环境”是指学科促进教学的支撑环境,它主要围绕“三个过程”服务,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为基础,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培养为方法,以课程实验实训、课外制作训练、科研项目训练和企业实习实践为手段,共同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此“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环境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本文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二、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建设工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和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

1.立足学科优势,促进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坚持将专业建设融入学科发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优秀的平台与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依托于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该学科在隐藏目标的自适应探测技术研究、子空间自适应估计理论与跟踪技术、多维数据自适应处理技术、北斗卫星导航、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和智能视频监控等方面特色鲜明,承担大量国家、国防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同时,瞄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设备制造”中卫星产业发展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业,适时推出了“导航及应用技术”和“海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新方向。并且,梳理细化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分解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五个目标明确的专业方向,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既做到宽口径又有很鲜明的特色。

2.围绕学科特色,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炼出新课程或课程新内容,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在导航及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上新增了“多系统融合技术”、“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和“天线与电波传播”专业课程。在海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上新增了“水声技术”、“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海洋通信”、“水下激光成像”、“海洋遥感技术”、“海洋技术概论”、“声学测量”和“蓝绿激光和紫外光在海洋通信中的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其他三个方向上整合了原来的课程,结合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增加了“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及处理”、“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三个核心课程群:

(1)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构建了信号处理课程群。该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基本分析方法等,为应用课程打下基础。应用课程侧重于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技术手段和应用,包括图像、声音、视频。该课程群分层次教育,通过开设“信号与系统及处理”、“多系统融合技术”,让学生掌握现代信号处理的新应用。

(2)以“通信原理”为核心,构建了导航及应用课程群。“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航及应用课程群能让学生掌握导航的原理和基础、测量捕获和定位的方法、技术及其在军事、交通运输等行业中的应用。

(3)以“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核心,构建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RM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和“FPGA技术及应用”等构成的嵌入式课程群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导航及应用技术、海洋信息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群之一。

同时,将学科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教材是联系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桥梁。将学科最新动态和成果引入教材,使科研成果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作用。与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开发研制LPC系列嵌入式系统平台,利用这些项目成果编写了《ARM嵌入式系统——基于LPC2400和IAR开发环境》和《基于LPC3250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两部教材,并应用于课程教学。

3.依托科研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团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位老师不断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孜孜以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教师从选题、申报书和开题报告的撰写、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难点的突破、中期报告的撰写、科学总结的汇报、论文的发表、项目的验收和结题等各个环节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逐渐成为能独立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如青年老师王国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UWB信号的隐藏活动目标自适应检测技术研究”,肖海林老师承担了广西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无线电MIMO广播信道功率控制与分配算法研究与实现”等。另一方面,将科研积累用于课程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名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

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初步融合,由学科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指导和培养本团队的青年教师。

在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科研团队中,团队带头人欧阳缮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负责指导了9名青年教师。广西区教学名师黄冰教授指导了5名青年教师。

4.依托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使其掌握科研设计工作的思路及方法步骤,同时通过科研工作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教师通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体会,了解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难点及共性,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强化这些知识点的教学。[4]丰富的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效明显。

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两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项目课题组在科学研究、技术装备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或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课题相结合的设计竞赛或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省部级和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研究机构面向优秀本科生开放,成为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地。

广西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光纤声传感器阵列的语音技术研究”项目中吸引了3位2008级本科生负责小信号放大电路、数据采集两个模块的制作,帮助该项目顺利结题。在“基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项目中,将项目分解成多个科研实训模块,选拔学生进行项目培训。学生参与研制的“高动态北斗/GPS卫星信号模拟器”获得了2011年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5.发挥科研优势,构建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科研成果促进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升级换代。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利用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开发研制LPC2410嵌入式实验平台和Cortex M3实验平台,已在相关实验课程中使用。

学科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在校内设立校企共建实验室,在校外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加入德州仪器公司(TI)的大学计划,共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参与TI公司举办DSP大赛(2010年蔡晓东博士指导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并与北京锦鸿希电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培养基地。

三、结束语

“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已在两个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涉及学生达到600余人。以科研资源和平台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学生在许多国家级、广西区的各类重大比赛,例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4次。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在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前景依然看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沿海及全国各地电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培养体系的研究成果也在区内、区外部分院校进行推广,近两年内共有7所区内外院校到我院调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和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江,等.加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66-68.

[2],等.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52-54.

[3]韩宝志.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步伐——访天津大学校长龚克[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2-14.

[4]覃庆国,等.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5):103-106.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3

筑梦:信息产业精彩起步

今年7月30日下午,参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抽了个空,在北海市几个园区转了一圈,惊奇地发现过去脑海里一线品牌的电子信息产品:日本三洋激光头、长城电脑、恒基伟业光能手机……竟然已经烙上了“北海造”的印记。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公认的最前沿、最先进、最活跃和最具发展潜质的产业。

近年来,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初具规模,尤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入驻,北海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加快,以及恒基伟业、银河科技等一批企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北海的优势产业。

北海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在北海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时机已经成熟。去年8月30日召开的北海市四家班子联席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提出“要用十余年时间,全力建设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北海打造成为北部湾‘硅谷’!”这一振奋人心的构想出炉,当即赢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北海确立了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核心企业为支撑,以东盟市场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工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计划,力图用十余年时间,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北部湾“硅谷”。

同时。通过开发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拓展以北海出口加工区为重点的外向型产业聚集区,做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大学园区,把北海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电子信息生产和研发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目前,北海已初步形成了电子工业体系,拥有中国电子北海基地、银河电子科技园、恒基伟业北海科技园、新未来信息产业园、桂能软件科技园、北辰普卡网络计算机生产基地以及北海出口加工区的永昶、富达兴、卓群电子、爱飞数码、晓峰电子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电子信息企业。目前企业数量增加到38家,仅今年上半年,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40.2亿元,同比增长35.6%,半年就完成去年该市全年信息产业产值的80%。在今年上半年新引进的81个新项目中,电子瞎息产业项目明显比重增大。

发展:构建产业新洼地

当然,北海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仍然面临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等劣势。

为解决这些问题,北海市确立了对内立足现有基础,改善发展环境的产业发展工作思路,对外加强同发达城市电子商会组织的联系,主动承接电子产业转移。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北海市按照“品牌引领、产业威链、集约发展、要素集聚、资源共享、区城同建”的思路,依托园区的快速发展,出台优惠政策,从财税、审批、开发建设、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园区政策扶持。

北海市还专门成立了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负责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规划、管理、建设。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陆、海、空立体交通架构。

在配套服务上,通过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联系了一批电子信息物流企业,计划建设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建设海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网络。

积极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的公司和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成长型企业。

不断健全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增强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自去年以来,北海市通过依托北海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发挥中电集团长城电子计算机公司、冠德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永昶科技电子(北海)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作用,加强与东部城市电子商会的联系,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电子信息产业项目。

昔日以房地产闻名的北海悄然出现了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纷纷扎堆的现象:中国电子集团、日本三洋、台湾仁宝、广东永昶、恒基伟业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短短几年时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广西首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城市。

前景:人才高地助发展

“建设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对于北海乃至广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广西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温卡华说。

为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软肋,北海市积极筹划,不断搭建新的人才高地助推“硅谷”发展。

一年来,北海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到北海创业,引进和培养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管理、生产和营销人才。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建立研发基地、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打造人才小高地。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4

>> 基于COM的电子签名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椭圆曲线盲签名的电子现金系统设计 基于椭圆曲线算法的安全应用和数字签名设计 基于生物特征识别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安全认证系统应用研究 基于EDI系统电子发票的研究 省级计生委信息化系统安全认证电子签名应用设计 财务共享模式下基于电子发票应用的“税企互联”平台构建 基于联通电子发票管理项目应用 数字签名技术及其在电子邮件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 安全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网络安全的WEB数字签名技术研究 基于二级安全层方式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设计 基于XML的数字签名在电子病历的应用方法 基于RSA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基于RSA算法的数字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网络发票需要安全护航 基于.net的应用网络平台防注入安全设计 网络安全中的数字签名技术分析与应用 电子签名在医院电子病历中的应用初探 电子发票在中国的应用和前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2月.

[2] 周宣光.电子发票发展环境政府面之研究[J].管理学报,2005,9(2):49-51.

[3] 钟发胜. 基于广东地税发票在线系统推行和运用的一些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6):138-139.

[4] 赵云凤.巧用电子发票应对电子商务对现行税收征管制度带来的冲击[J],消费导刊,2007,(21):31-33.

[5] 吴谋可.构建电子发票系统,推动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EB/OL]. http:///releasepaper/full_text/200612-451,2006年12月31日.

[6] 韩水玲,马敏,王涛等.数字证书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网络安全,2012,(09):43-45.

[7] 向永谦,陈建华.一种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交换协议[J].信息网络安全,2012,(11):32-35.

[8] 晓单仁.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例之一防伪票据系统[J].使用无线电,2001,(1):43-45.

作者简介: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5

1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预备通知到正式比赛有一年时间的跨度,学生在此期间通过自命题或导师命题查阅文献并收集资料,采用最新技术至最终完成设计。竞赛中三名学生组成一队。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命题分笔试和实践环节命题两部分。笔试采取统一命题,实践环节学生自命题。学生的一些参赛作品命题具有独特的创意,如清华大学的“可穿戴多媒体无线体域网”;北方工业大学的“基于NiosⅡ的商品防伪系统”;华南理工大学的“视觉跟踪人机交互SOC设计”;台湾亚东技术学院的“公车动态资讯系统”;复旦大学的“超声血流分析平台”;东南大学的“基于微电子神经桥的瘫痪病人肢体康复系统设计”等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作品“新型无创伤式颅内压检测系统”项目以其极高的商业应用前景,获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2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十几年来,许多高校在竞赛的推动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一些教师将电子设计自动化最新技术融入研究生教学。每年的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带队教师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了解到其他院校最新教学及科研现状,通过互相交流,然后融入各自的教学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第六届开始作品设计题目采用自由命题方式,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毕业设计及研究生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学生在有限的竞赛时间内完成设计,可以说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模式的探索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企业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思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参与题目设计与评审,为优秀参赛者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等。前期参与的企业有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Synopsys公司、Cadence公司、MenterGraphics公司、IEEE-SSCS北京分会、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亚科希资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ALTERA公司等。

2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建立了一只由国内知名高校教授及研究所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命题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科学可行的竞赛规则。包括报名和资格确认、竞赛程序、竞赛要求、报奖比例和评奖比例、评审制度、公示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等内容。竞赛程序包括竞赛的类型、笔试、预赛和决赛答辩等;竞赛要求包括报告的格式、主要内容、视频制作的格式和密封方法等;评审制度包括论文评审的要求、复审、答辩评审、评分标准和计分规则等;公示包括公示日期、投诉和对投诉的应答等。

电子科技公司前景范文6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电子音乐与数字音乐的发展历程作一综述,对其差异作一比较,使大家能够拨开迷雾见晴天,更加清楚的认识与鉴赏当代音乐潮流。电子音乐通常是指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手段生成及处理加工创作的音乐,它是结合了各种电子设备,电子音色、电子音响素材进行有机整合制作的新的音乐类别。它可以通过模仿复制现有的传统乐器的音色,也可以通过电子手段产生全新的,区别于所有传统乐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音乐音色。

电子音乐的产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晶,是对传统音乐概念的一场革命,也是音乐文化艺术结合电子科技手段的一次大进步、大发展。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同时也带动着电子音乐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技术理念和创作风格。回顾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制作技术的不同演进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西方音乐文化在经历了宗教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浪漫派音乐时期,民族乐派时期,印象派音乐时期后,调性音乐正被逐步瓦解,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音乐逐步产生。

这一时期,受结构主义影响的序列音乐思潮开始盛行,因为传统乐器的声音已经定型,新音色的发掘受到自然乐器物理属性的限制,一些序列主义作曲家为了寻找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音响效果,把目光投向了刚刚产生的电子科技领域,他们敏感地认识到,通过电子合成声音的技术可以突破序列作曲技法在传统乐器演奏技巧、传统乐器物理声学中所受的制约,可以将序列结构音乐发展到声音的所有细微部分。他们将电子技术产生的声音视为新的音乐载体和理想的音乐媒介。

不过,这一时期的电子设备和技术都非常简陋,电声元器件如:正弦波和锯齿波震荡发生放大器刚刚出现。作曲家只能通过早期简单的电子振荡器拓展音色,通过铝箔盘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声音信号,先是进行简单的声音再现、重复、剪接和拼贴。继而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地通过磁带处理和电子调制等手段创作音乐。故而也有人把它称为电子音乐的具体音乐时期。

当时法国国家电台的无线电工程师舍费尔有一首世界首播的音乐作品《具体音乐》他把火车的鸣笛声、雷鸣声、刮风声、鸟鸣声、动物叫声等等音响预先录制好、再加以编排,剪辑、拼凑处理并在1948年10月通过巴黎电台广播了这部作品,史称为首次公开演出不由人来演奏的音乐。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音乐事件,它标志着电子音乐真正诞生了。

从具体音乐到磁带音乐:磁带音乐崭露头角

从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模拟录音技术的的革命性发展使得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拥有了更为得力的电子设备工具。逐渐形成了以磁带录音机技术发展为核心,连接调音台、电子效果器、电子振荡器、电子压缩器、电子采样器等硬件电子设备的制作平台。

这一阶段的潮流先导主要围绕着音乐文化思潮自由和电子科技相对发达的法国和德国。其中,法国电子音乐流派的奠基人是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他在法国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拥有当时国际顶尖级的电子设备器材与创作环境,吸引了各国众多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来此工作和实验。

1951年,身为作曲家的艾默特(herbert eimert)在当时的西德克隆电台也建立了庞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随后,50年代中后期,其他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子音乐实验室。意大利的贝利奥,美国的乌纱切夫斯基,法国的瓦列兹等等音乐大师都在电子音乐领域有许多出色的代表作品。这一阶段的音乐创作有的大量使用从自然界采集的各种声音,如城市的工业噪声、乡村的自然风貌、各种生活场景的模拟,从而在有音高的声音和纯粹自然界的音响结合与叠变中达到自己表现和丰富音乐的目的,有的通过电子振荡器产生没有泛音的正弦波,然后通过电子滤波器、电子加速器或电子调制器进行声音修改,强调乐音与噪音的平衡,表现复杂的人文情怀。只是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作品还主要局限在专业作曲家的创作范畴内,在社会音乐传播中并没有广泛应用。作曲技术手段也主要依赖于磁带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电子音乐的磁带音乐时期。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电子音乐作品不用谱表记录,只是保存在磁带上。少数的记谱也是普通音乐人难以看懂的。例如: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练习曲》在音高和音色的部分,标分从100直到17.200hz。乐曲中使用的音高是从一个分成81级的音阶中选出的,其音程的比率是一个不变的25%hz,又根据各个音高构成193个混合音,粗横线条表示第一个混合音响的频率,其上又增加另一叠置的混合声响,此页中间两条横线表示声响的时值,时值是按照磁带运行每毫米的具体速度计算的。底部的三角形是用分贝标明的音量。为了这一乐曲的“演出”,首先要把作为基础材料的193个混合音响录制到一条磁带上,这就是“键盘”。最后再通过播放录音将乐曲演奏出来。

总之,这一时期的电子音乐是储存在磁带上,后来也会转录在唱片上,听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扬声器。这也使得很多听众对这样的音乐会感到很不称心,为了使这种音乐会不单调,有的作曲家和演出主持人在演出中同时加上闪烁的灯光,放映幻灯片或电影以形成一种混合效应的表演。这其实也就是早期多媒体的雏形。

从磁带音乐到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步入生活

从20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电子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将电子采样器、音序器、效果器、滤波器、调音台、存储器、混音器等众多硬件设备的功能浓缩在一起的技术。人们把它称为电子音乐合成器。

合成器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制作增添了一个无限丰富的声音资源,也使得原先创作电子音乐复杂的硬件操作过程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键盘调用其储存器中的声波模型,组合出成千上万种新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电子音乐合成器的产生,电子音乐才真正走到大众音乐生活的所有层面中来。

在当时各国的娱乐领域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广播电台、爵士乐、摇滚音乐、唱片制作业、严肃音乐等等都有广泛使用,尤其是1982年以后,世界统一了电子音乐的连接标准,开始实施统一的MIDI规格,电子音乐合成器改变了以往需要使用不同的屏蔽电缆连接,用不同的电压来控制乐曲韵律和音程的状况,所有的信息通过一根MIDI接口线就可以自由交换,世界各国不同电子乐器制造厂商的合成器产品也能够交互使用。

进而随着电子合成器的普及,其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人们使用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像使用其它普通传统乐器一样方便自如。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合成器基本上还是由各种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掌握使用。通过一台电子音乐合成器就可以完成大量模仿传统乐器或或制造出各种新乐器音色的工作,它甚至替代了以往从作曲、编曲、配器、演奏、指挥、录音、剪辑、等一系列的音乐生产环节,难怪当时有人忧虑惊呼,传统乐器演奏员要消亡了!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电子音乐的合成器音乐时期。

当时的很多作曲家用一台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个电影的配乐工作。比如: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写作了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芭蕾舞音乐等等。他的名字80年代就已经响彻全球,曾因为电影《烈火战车》的作曲配乐而获得奥斯卡音乐奖,曾为世界杯足球赛写作音乐。他的大量电子音乐作品及电影配乐都使用了合成器制作完成,他的电子音乐专辑《中国》里使用的是合成方波音色,以高音区的音型和低音区的音型复合而构成一个主导音型整体,贯穿于音乐的主体部分,其它的各种合成音色,如:合成铃铛、合成沙锤、合成贝斯、合成弦乐、合成类似东方乐器管子音色的各声部有的演奏旋律,有的演奏和声,有的演奏低音,形成了一个巨大宽阔的音响空间,描绘了作者心中富有东方色彩的音乐韵味。这些几乎是传统乐器所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

从电子音乐到数字音乐:数字音乐方兴未艾

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高速发展的数字计算机技术以个人微机的形式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伴随计算机技术普及的还有号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网络技术,至此,各种电子信息可以通过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进行运算,通过与各种软硬件的结合得以协调实现,并通过因特网迅速传播、普及。在音乐领域中,“计算机音乐”也得以迅速普及。由于当代此类音乐在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以数字运算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包括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本体的各个参数的设定和构造,音乐作品的重现和传播等等,又被人们称为“数字音乐”时代。

在数字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可以看作是电子音乐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崭新阶段,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制作平台,几乎使所有的硬件设备都相应的开发了软件产品。强大的CPU中央处理器与各个软件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它不但继承了之前磁带音乐与合成器音乐时期的所有优点,还开创了一系列更加独有的音乐创作方式。它在当代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占据着牢固的统治地位。我们来看看数字音乐对当今社会音乐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在当代音乐生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价值取向的音乐层面,其一,严肃音乐领域,也有人把它称为学院派音乐类型,在世界范围内,这些专业作曲家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界的影响。很多作曲家几乎同步的进入到数字音乐时代。

在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音乐院校里,都已建立了电子音乐系或相关的专业,他们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类专业音乐创作中,有很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计算机技术,结合丰富的专业作曲技巧创作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很多音乐概念,比如:传统音乐中的主题材料特征主要体现在诸如:音高、节奏、音色、和声、织体、曲式等方面。

而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们把噪音、音响、空间、色彩的概念也引入到作品主题元素中来,通过音响在音乐不同阶段或层次上前继后续、循环往复、衍展派生、相互关联使其具有控制全曲的结构力作用,赋予音响材料“主题性”的涵义。有的利用音色包络技术(包络是产生有趣音色的重量级杀手)对发音体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其改变,有的通过拉伸、逆行、循环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声音参数等技术手段使其改变原声的张力,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等,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数字音乐作品。

在大众通俗音乐传播领域,作曲手段的简易化使每一个会操作电脑的人都能够实现写作音乐的梦想。在人性化的电脑界面上,充满着一个又一个普及性的计算机作曲软件,任何一个人,即使他不识谱,不懂得音乐的基本理论,也可以依靠鼠标,凭感觉在电脑中记录下各种不同的音乐线条,又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信息传输手段使其广为传播。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在音乐网络传输中起重要作用的MP3技术作一介绍,MPEG技术是一种视频编码的数字压缩格式,早期的VCD光盘传播技术就源于此项技术的发明,从技术上说,在网络迅速普及的后来,由于远程传输速度的需要,以往数字音频的格式由于数字文件太大,已难以满足其网络传输的急速要求。在80年代末,德国人研究发明了一种专门针对音频文件的数字压缩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MPEG Audio Layer 3,简称MP3。以后MP3又通过各国商业公司的包装推广,以各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由于它在电脑网络中承载着大量的音乐信息传递作用。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数字音乐。

其实,就音频数字压缩格式来讲还有很多种,还有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其中WMA格式以64kbps压缩时就能够达CD音质,而生成的文件大小只有相应MP3文件的一半。当然,在数字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也就是MP3、WMA和WAV格式,其它的或为生成文件太大 ,不利于网络传输,或者太小,压缩太剧烈,导致音质损失太多,过多的影响到音乐效果,可听性又不强。

作曲家谭盾的《水乐》和《纸乐》,音乐制作方式非常新颖――乐器就是水和各式各样器皿以及各种质地的纸张和弄纸动作,通过拾音器接收再经由各式各样的数字程序,定量或不定量的自由编辑,再由声学放大展现在听众面前。有人把它归类为行为艺术或者新音乐等等,但我们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一种隐身的与传统概念相不同的数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