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艺术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艺术文化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1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 艺术文化

一、鄂伦春族的艺术文化

因为生活在东北,所以让我对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魅力有着特殊的兴趣与热爱。常年的冰天雪地培育了高寒地区的稀有树种,养育了耐寒的猛兽飞禽,更哺育了这方水土生活着的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

也许是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和打猎畜牧的本领,使得他们在这种野外游牧生活中激发出了最纯朴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狩猎采集、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鄂伦春族口头创作“扎恩达勒”(民歌),内容丰富,他们通常以固定曲调即兴编词歌唱,他们的有些当地人演唱的民歌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或是在曲调相近的歌声中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是劳动的结晶,也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长期的狩猎劳动中产生的舞蹈应该是当地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掘最原始的艺术文化,在劳作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最原生态的歌舞形式,东北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在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昔日的落后与蛮荒已被文明与进步所取代,然而这种最淳朴的艺术形式却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重视。

二、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特点浅析

以鄂伦春族为例,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兄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下面我们浅析一下他们的艺术特点。

(1)首先他们的舞蹈形式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也可以说他们的民歌和舞蹈是在普遍的生活及劳动过程中产生,这种民族特色的舞蹈源于生活,更真切的反映生活,所以他们的音乐更淳朴、清新,给人一种走进生活,经营生活的感觉,如骑马、瞄准、射击等动作,源于生活而且粗犷豪爽。

(2)鄂伦春族音乐都是一种在自然中获得的声音,他们更具有原生态的气息,他们在演唱和舞蹈中可以发出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声音,例如“吼、吼”“咕、咕”之类的声音,体现了他们当时与历史恶劣环境抗衡,同时又融洽相处的那种真实。他们善于从大自然的生物中寻找最原始的声音,这种歌曲特色和舞蹈特点让人感觉更亲近自然。

(3)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有时源于他们对动物的描述,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这也包括对供奉的牺牲的描述及牺牲的祭拜方法,例如“转圈舞”,这种请祖神、拜神的程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他们的音乐构成模式。所以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歌唱手法和舞蹈存在一些宗教色彩。

(4)她们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文化与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源、广阔的草原等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她们所从事的捕鱼、游牧、手工艺等传统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形成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他们的音乐中可以找到一丝悠远、自由与辽阔。每次欣赏东北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和歌舞,都会给人一种心情爽朗、轻松自在的感觉,这种原滋原味的又有着一丝乡土气息的旋律,完全不同于现代音乐的复杂和喧嚣,是一种原始的安静与祥和。

(5)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他们的音乐从民间音乐、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坚持民族本土音乐特色等方面,做到了保持传统的原生形态,又要与时俱进,是一种与新时代相融合的传统音乐。所以,其音乐文化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延承,当地的有些老人已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者,有些原始的歌曲,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喜爱和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人来重视和保护,进而让全社会都来保护这种充满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保持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应当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引进,引导其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促进文化繁荣的要求,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坚实保障。如何将这种民族艺术形式走进课堂,探索一条将传统音乐遗产与现代音乐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也是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这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

学校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原生态天地中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深入少数民族人的生活中去,有计划地引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或著名民间艺人进学校演出、演讲,以保证在校大学生能增加接触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近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利用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制订相关制度鼓励学生、教师参与民族音乐文化活动,对于民族服饰、歌唱技巧等进行探究,进而来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在学校开办知识讲座,以增强音乐文化意识,培养优秀原生态音乐文化人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研究兴趣。

3.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政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弘扬本地区艺术文化的同时,去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这样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建立健全了良性循环机制。

相信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和政策下,在物质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和热爱艺术的人吸收广泛的营养,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东北居住着很多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人,无论从历史学、人类学、比较文学和音乐学等众多学科研究所需的角度来看,世代相传的音乐文化,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之一。回顾东北少数民族的定居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份美丽的“音乐神话”,是一段优美的“民间传说”,他以特殊的韵律向人类发出了“携起手来共同寻根”的文化信息。我们相信,这种纯粹的淳朴的艺术方式,在得到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一定会在更广阔的领域莫名而直接地感动所有人。今天,让我们更加关注历史,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文脉得以沿承。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鄂伦春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汪立珍.鄂温克族神话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2

关键词:刺绣;民族性;文化差异

一、刺绣艺术的民族性

(一)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经济基础与风俗习惯,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的独特属性,但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定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从而形成符合这个民族习性的艺术。

(二)民族艺术的世界性

民族艺术的世界性体现在各民族艺术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时间和新旧程度是不一样的。与你是新的,与我却是旧的。与你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各个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不仅是本民族自身绝对的、纯客观的东西,还要借鉴其它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因此,艺术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越发丰富多彩。

二、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性

(一)中西方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存在着众多差异。其中文化内容差异最突出的是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而西方的文化则是一元化的。钱穆曾说过,“西方文化主要在物,可谓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文化主要是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可见中西方的文化确实有其区别。在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英国人将刺绣艺术带到美国。所谓美国文化,基本上是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等国家的风格文化艺术,而本土的文化反而很少受到重视。中国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区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和风俗,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文化相对于美国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就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也称之为四大名绣。

(二)中西方民族性差异对刺绣的影响

刺绣是印第安人的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棉线刺绣、绒绣、珠绣、羽毛管刺绣、发绣、补花等。在美国,靠北部的森林地区,最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刺绣属羽毛管刺绣。他们大多以捕鱼为生。在当地的人们除了捕鱼之外,鸟禽也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鸟兽身上的羽毛管自然成为了制作刺绣的原材料。珠绣则是在分布在美国南部最为著名的刺绣,这与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南部地区离海近,所以大多就地取材。所制作的珠绣中,有贝壳珠,珊瑚珠,也有果核珠和粘土珠等。珠绣的品种繁多,人们大多在庆典节日上穿着带有珠绣的饰品,服饰上修修满珠绣图案,光彩夺目。

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性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称为丝绣。中国刺绣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养蚕。所以中国的刺绣原料都以针线为主,刺绣品的图案丰富,色彩清晰。在中国,刺绣文化多采用象征手法,早期的民间刺绣纹样都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这种手法代表着古代刺绣图形的设计思想,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三、中美文化在刺绣中的表现

(一)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美国印第安人的刺绣充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和思想观点等。他们所创造的传统刺绣,特别是珠绣,羽毛管绣,在世界艺坛中可谓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技法和民族艺术的风格,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如今,美国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提高,人口有所增加,即使受到白人的侵略,他们也顽强的保守着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文化。印第安人在刺绣上使用的色彩是和他们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等密切联系的。比如他们很少用红色,红色象征着战争和流血。黄色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谷物,是玉米的色彩,寓意着五谷丰登;绿色似乎温暖的色彩,象征着万物复苏;蓝色则代表平静、温柔。在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崇尚太阳神,祈求五谷丰登,草木繁盛,所以大都喜爱白、黄、绿等,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性格粗矿,所以就更偏爱黑色。

(二)中国民族传统的刺绣文化

中国的刺绣用品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刺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华”可谓恰如其分。传统刺绣展现其独特魅力,刺绣也辐射各族人民的喜爱。通常也要做出相应的更改,以确保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的完美表现。中国的民俗节日丰富多彩,一年12个月基本月月都有不同的传统民俗节日,各地的人们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欢庆着这些节日,大多节庆活动中也少不了精美的刺绣工艺。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鸟兽构图,以绿、蓝二色为主;居住在溪河边的多取材于鱼虾、人物之,以红、黄二色为主;还有凉亭、佛塔、寺庙和各式各样的几个图形。中国刺绣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特定的文化、思想、的孕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刺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这决定了它不单是形体。民族刺绣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自然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造型和独特风格。

四、结语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和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的传承具有了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将美国和中国的刺绣进行比较,对比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刺绣文化的历史形态。彼此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才使得世界艺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李宏复.中国刺绣文化解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3

关键词:民族记忆;文化传承;彝族;艺术档案;保护模式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 、艺术研究 、文化交流 、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参照《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民族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2]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品等档案内容。

1 彝族艺术档案社会价值定位

民族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本土性、唯一性、丰富性、成套性、历史性、形象性、群众性等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土性。彝族艺术档案是能反映彝族文化原始材料和展现彝族文化的实物与过程的历史记录。彝族艺术档案中包含有彝族的历史渊源、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服饰、民间工艺、习俗礼仪、歌舞戏剧、等民族记忆,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和民俗等多种社会价值。

2 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开发现状

近3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楚雄地区彝族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彝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趋衰弱,使得传统歌舞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2.1 彝族歌舞类艺术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娱乐形式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广大农村,一些颇有造诣的彝族艺人年事已高,加之后继无人,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急剧消亡。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许多民族艺术处于濒危状况。

2.1.1 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有着严格的程序。其传承方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在传带授徒中要举行一个严格传徒仪式来筛选后继人才,许多学徒在这个仪式中落选。羊皮鼓舞的重要传承活动场所――土主庙,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其文化功能逐渐丧失。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楚雄市辖区内尚有土主庙500余处(含遗址),场所较为完整,尚能正常活动的土主庙仅有10余处,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逐步淡化,已经濒临灭绝。目前,楚雄市境内能够独立完整主持彝族羊皮鼓舞活动的艺人仅30多人,基本掌握舞蹈动作的也不足百人。 [3]

2.1.2 葫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曲目众多,目前,楚雄市收集整理有《开场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103个曲目,每个曲目各有不同的舞蹈动作,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葫芦笙的演奏一般多名艺人共同完成,在民间,葫芦笙舞表演队伍称为“班”,大多由一个村组里的人组成,在楚雄市境内经常受邀到各种场合开展活动。传承队伍仅存5班,人数约40人,掌握基本演奏技巧,能够演奏出部分曲目的还有150多人,这部分人大都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作为传承载体的讨亲嫁娶、起房盖屋等喜庆场合也在大量的减少,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彝族葫芦笙舞也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

2.2 彝族工艺美术类艺术档案。

2.2.1 三街刺绣。彝族先民主要属南诏国的彝族族群,由西迁而来,汉族先民多数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由于三街村先民族源繁多,三街村传统工艺刺绣品品种也就十分繁多,应该说三街的刺绣是三街多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地方产物。三街刺绣品作为艺术实物档案可分以下几种:服饰如围腰、肚兜、马夹、儿童衣裤;随身饰品如钱夹、烟袋、香囊、挎包、裹背等;床上用品如被面、床单、被套、枕头套等;鞋类如女式拖鞋、男式凉鞋、虎头(绣花)童鞋、裹足鞋、方口鞋、鞋垫;居家装饰如刺壁画、刺书、电视机绣花套、沙发绣花套等。三街刺绣品作为产品在国内主要销往楚雄、昆明等地,国外销往缅甸、毛里求斯。销售方式以自行批发零售为主。单价则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高者可达300元,如壁画;低者20元,如鞋垫。[4]

2.2.2 云龙美工。云龙镇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随着滇剧、花灯、踩高跷、打捌钱、洞经古乐、书画艺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不断传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民国初年,民间工艺的制作极为盛行,经世不衰,至今流传于古镇的民间工艺品制作的种类还有:根艺、编扎、石雕、盆景兰艺、泥塑彩绘、刺绣、木雕、锻造等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影响较广,在楚雄州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在云龙镇,各个门类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且骨干队伍稳定,传承后继有人,作品独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较浓,深受各地客户的喜爱。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

2.2.3 彝族雕绘。传统民居的大门都是用木雕刻的,墙上画有壁画。楚雄市口夸村的汝兴寺内花窗、格子门,雕龙刻凤。口夸村建有南、北两座山神庙,墙上的土地、山神像彩画而成,汝兴寺内还塑有观音、送子娘娘、龙王、山神、土地、韦陀、庙马等塑像。位于楚雄市郊苍岭镇紫峨山的布里塔土主庙,土主塑像生动传神,历经数百年而完好,其工艺精湛,在整个云南都不多见,是彝族民间艺术水平的实证。

楚雄市达诺村现存三幢四合院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门面上有各种式样的艺术雕塑(木雕),插头上雕有龙、凤凰、金鸡、莲花、麒麟、绣球等吉祥物。距王建章旧居200米处有其古墓,坐西向东,面水而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墓高4.3米,宽7.4米,为青石仿三重檐木结构建筑砌筑,中间设有殿堂,占地4平方米,三面石壁上镶有五块大理石碑,门前立有两棵高浮雕龙抱柱,门框上有石联。檐下、两侧雕刻有龙、凤、马鹿、大象、狮子等瑞兽,以示守灵魂。殿堂距地面1.1米,修有五级台阶。整座墓十分壮观,雕刻精美,且保留了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的祭文。[5]

3 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民族民间艺术档案能改变传统档案馆馆藏单一的纵向记录方式,突出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优势。面对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的严峻形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楚雄州、市文化部门,对彝族民间艺术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队伍。另一方面,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对该地区的旅游开发,融入民族文化特色,开发与保护并举,形成旅游业与传统文化宣传保护共同促进的良好态势。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模式。彝族艺术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保护、利用,可以为彝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00年,经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专门负责对市辖区内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弘扬、传承、展示工作。2003年,楚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每年财政列支15~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2006年成立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开展彝族葫芦舞、大三弦舞、羊皮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模式,逐步使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2013年底,十二兽舞、羊皮鼓舞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名民间艺人申报为羊皮鼓舞云南省民间舞蹈传承人,3名公布为楚雄市市(县)级羊皮鼓舞舞蹈传承人。[6]

3.2 传承人队伍建设模式。信息网络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得原有民族文化传承人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被打破,独立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承人队伍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队伍,申报公布各级项目传承人。2014年在楚雄市十二兽舞传承较好的树苴乡建立彝族十二兽舞传承点。通过不断努力,收录、整理了彝族葫芦笙舞曲100多首,两名葫芦笙舞艺人申报为州级传承人,同时在州立民族小学、大过口民族完小分别组建了民族歌舞传承队,并请当地葫芦笙演奏艺人传授技艺,形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良好局面。

结合彝族传承文化保护区,建立彝族原生态歌舞文化传承点,集中开展传承活动。在彝族聚居村寨组建彝族葫芦舞文艺队,切实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培养工作;积极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火把节、马缨花节等传统节日的原生态歌舞展演活动;在彝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组建彝族葫芦舞传承队伍,培养彝族歌舞后继人才。2013年,彝族葫芦笙舞申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一批市级传承人,并申报一批州级传承人。2014年,楚雄市制定彝族葫芦笙舞传承保护规划,培养一批葫芦笙舞传承队伍,指导开展传承活动。

3.3 旅游开发模式。民族艺术档案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生动性等特征,为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信息资源,是地方旅游的支撑。在旅游开发中,利用民族档案对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可使趋于衰退与消失的民族文化得到复活、振兴,民族文化精华得到锤炼、发扬。民族文化旅游地可借助新理念新方法,依据民族档案的记载,重建、修复和增添新的风景点,让景点重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古蕴,展示出一种绘山川灵秀、育人文精华的旅游文化时尚。[7]

紫溪山西部彝族文化园,园区内建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迎宾石牌坊、摩祖师殿、六祖殿等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成为彝族文化展示区,同时建立了板凳山民族文艺队、紫溪彝村文艺队、西坝河大号队、彝山民族小学彝族文化传承队等队伍,为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3.4 档案资源开发模式。

3.4.1收集整理建设。现存彝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分散保存不仅破坏了彝族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影响了其资源构建的系统性。将民族档案文献征集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珍藏,有利于其资源建设的完整性,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征集方式可参照收集整理毕摩经卷的方式。以每本200元(40至60多页)的价格,以原件格式抄录他们保存的舞谱、画卷等。

3.4.2 编研出版建设。加强彝族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建设传承、展示基地。档案部门可以开展彝族十二兽舞、葫芦笙舞、羊皮鼓舞相关彝族饮食、服饰、祭祀等民间文化习俗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收集、挖掘、整理、录音、录像及出版工作。可以整理出版彝族歌舞艺术研究丛书及录音、录像资料,并开展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使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和继承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还可依据彝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完善档案,并对档案加工提炼,打造原生态歌舞艺术精品,使其登上现代艺术舞台。

3.4.3 数据库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走访调查工作,认真组织采访、座谈、记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把采访调查所拍摄的照片、音像、录音及收藏的实物规范立档,建立数据库。2015年,从楚雄市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中列出资金重点扶持,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十二兽舞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在注重原生态传承的同时,认真提升其舞蹈艺术水平,积极参加每年彝族马樱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原生态歌舞展示活动,切实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3.5 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模式。各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注重拓展旅游工艺品市场。

3.5.1 民族工艺品刺绣。手工刺绣品的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高的工艺,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渗透、融合各民族文化并名扬彝州。三街手工刺绣可以作为当地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且具特殊意义的旅游纪念品,带动山区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可培育出当地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对三街剪花、自画、刺绣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刺绣厂的建设可以形成分工合作制,集团化计划生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人才培养 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5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动画艺术;空灵;淡雅

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动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动画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而且风格多样、画面优美,产生出一大批经典动画艺术作品,如《猴子捞月》《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动画作品以古代神话、寓言、传说等作为主要故事题材,采用水墨等艺术表现方法,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巧妙构思与灵活应用,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欧美以及日本、韩国等动画艺术作品的冲击,中国当代动画艺术创作应当积极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使中国动画艺术在世界动画艺术交流中产生出更加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1 生动艺术形象的塑造

动画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带给人们丰富的生活想象与文化熏染。

当前,由于受到欧美以及日韩动画影片的影响,尤其是欧美等国动画电脑技术的应用,带给人们视觉方面的强烈冲击,一些国内动画艺术创作者片面强调技术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因素,认为民族化、中国风格等,是落后的、陈旧的,不符合时展要求。实际上,中国动画艺术要重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在动画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积极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要关注传统年画、古代刺绣以及民间皮影等具有较强审美价值与独特艺术表现的造型规律,从艺术语言的角度对民族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加工,努力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画角色与动画形象。例如,动画片《大闹天宫》就非常准确把握到中国民族艺术的“写意性”和“装饰性”特征,孙悟空的动画角色造型,其脸部明显吸收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配合头顶上黄色软帽、脖子上的翠绿色围巾、鹅黄色上衣、红色裤子、腰间的虎皮短裙等,塑造出一个不畏权势、伸张正义、疾恶如仇的鲜明形象。近年来,中国动画通过对不同的艺术元素的发掘,推出新的动画片种。例如,强调雕镂的剪纸动画,追求意境的水墨动画等,传统文化为动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赋予中国动画更具有民族特征的动画造型。

2 丰富艺术题材的借鉴

动画作为一种电影艺术,不仅要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而且要讲述生动的故事。例如,《功夫熊猫》导演约翰・史蒂文森曾经明确指出,动画要会讲故事,只有讲好故事才能打动人。而为了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这就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充裕的艺术素材。

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童话歌谣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生活习性、思维观念、道德意识等的集中体现,张扬着鲜明的民族精神,而且这些承载着中国人生活观念的文化资源可以被直接应用于动画艺术创作之中,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例如,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其题材来源于古典名著的《西游记》;动画片《神笔》取材于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等等。

要想在国际动画竞争上占有一席之地,当代中国的动画艺术要转向民族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在动画创作过程中,积极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秀动画作品。只有当人们通过动画银幕上看到孙悟空、哪吒、花木兰等这些在传统民间文化故事里流传已久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人物的时候,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动画也就成为人们开展情感交流,产生视觉以及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元素。因此,对于中国当代动画艺术创作来说,丰富的传统文化题材依然是最具潜能最有发展前途的创作路径之一。

3 空灵艺术形式的表现

与其他民族的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推崇“空灵”的艺术表现,追求虚实相生、有无相生以及虚中见实的艺术效果。这种民族化的审美表现集中体现在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戏曲往往借助于虚拟化与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传达出一种虚静、空灵的艺术效果。除了传统舞台戏剧之外,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主张借助于简单的线条以及留白等艺术形式的巧妙应用,传达出幽远、恬淡的审美趣味。

中国民族文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强调和表现,必然会对当代动画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对于空灵这种艺术形式的灵活应用,使得动画传达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深刻意蕴。在动画创作中,对于画面的造型并不是简单盲目地模仿自然,而是更注重对心境氛围的营造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动画艺术超越外在物象的限制而传递出无限丰富的神韵。例如,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表现一群墨点的动态组合以及尾巴的灵活摆动,赋予小蝌蚪独特的生命气质,奠定了整部动画影片的感情基调。水墨动画《牧笛》通过对老牛、牧童以及特殊景象的塑造,营造出云霞升腾、雾气缭绕、幽深淡远的诗意氛围,传达出情景交融、自然灵动的艺术境界。在动画《山水情》中,小船在湖中的行驶游荡,是借助划船这种动作来表现的。伴随着水波的荡漾和涟漪的延伸,船就像在湖水中穿行一样,整个画面清幽深远,富有情趣。

4 淡雅艺术内涵的彰显

中国当代动画艺术不仅要追求艺术形式的表现,而且要通过形式因素传达出深刻的艺术内涵。“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美学范畴,也是动画艺术力求实现的根本创作目的。而所谓的“意境”,总是呈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而对于中国动画艺术来说,总是通过充满浓郁风情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征的作品,传达出淡雅清幽的艺术内涵。例如,动画《牧笛》等。《牧笛》的导演特伟和钱家骏在编导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把江南特有的景致通过银屏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该影片借助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配以悠扬的笛声,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副幽静淡雅的水墨画卷,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牧童和水牛之间真挚的情感。

当然,淡雅这种艺术内涵不是对现实的自然主义式地模仿,也不是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深入的思考与丰富的体验之后实现的。因此,中国当代动画艺术要积极创新,将传统文化艺术观念引入到虚拟性极强的动画设计制作过程中,实现传统与当下的有效结合,使动画艺术创作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诉求,都追求淡雅艺术内涵的营造,强调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实现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在《牧笛》以及《山水情》等民族动画中,欣赏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着的宁静、幽远、恬淡以及情景交融等淡雅之美,在有限的画面之中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体会到一种超脱客观物象之外的独特情致。

参考文献:

[1] 解辉,张晓丽.浅析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对现代动漫设计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6(1).

民族艺术文化范文6

一、民族文化传承下的中学艺术教学现状分析

1.对艺术课程的目标与价值认识不足。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是中学美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审美素质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艺术课程目标与价值的确定十分重要。以往中学校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无法有效处理好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导致人们对艺术课程目标与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首先就是只对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加以重视,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其次就是对艺术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忽视其潜在的作用,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美化人生等;再次就是随意设定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其他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移植为其目标,忽视其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最后就是过于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训练,不重视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这样往往会导致中学艺术教学课程的实效性不高,缺乏艺术性和审美性。

2.违背基础艺术教育的规律。中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以学生的审美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教学,导致教学的方法、形式以及内容具有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就目前而言,中学美术和音乐的教学大纲,其在设置教学要求、体例以及内容等方面,往往以专业艺术院校为依据,深受专业艺术院校的影响。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较高的难度,过于系统化和全面化,导致中学校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阻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发展;在体例上,由于艺术知识的类型不同,知识基本呈现条块分割状态,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点较为孤立,艺术缺乏完整性。此外,在对教材进行编排时,过于重视时序安排以及逻辑体系的严密性,使得教材内容单一化,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以及形式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重视理论讲解、知识技能的训练、被动模仿以及教学结果,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艺术的鉴赏与表现、能动创造以及教学的愉悦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和专业化倾向,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同时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学生无法感受到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无法有效实现艺术课程的目标与价值。我国中学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由于中学艺术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艺术教学与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不一致,并且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脱节,导致我国中学艺术教学改革无法顺利进行,严重阻碍了中学艺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承视阈下,我国中学艺术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民族文化传承下中学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是传统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就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艺术能有效反映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能够唤起民族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因此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对中学艺术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振兴民族。

2.改革是促进教学发展的必要手段。改革是发展的前提,中学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确保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中学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改革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要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加以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均衡发展。一般而言,中学艺术教学本质上就是感性与情感教学,其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求学校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确保其他学科的高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能够使学生在民族意识中得到全面发展。中学校开展艺术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平和宽阔的胸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塑造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冲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民族文化传承理念下的中学教学改革,使艺术教育在作为面向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了民族文化,它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4.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艺术在人类日常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具有独特的社会,能够对生活环境加以美化,对生活经验加以丰富,并且有利于群体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可见,艺术教学改革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下的改革与发展才能顺应人们的心理,使中学艺术教育满足人们民族个性的需求,适宜于人们的欣赏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文化审美价值的提高,艺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中学艺术教学进行改革只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民族文化传承下的中学艺术教学改革的策略

1.立足于民族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民族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中学艺术教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中学艺术教学进行改革时,必须要使其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确保残疾、弱智儿童等全体学生享有接收艺术教育的权力。在进行中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保障学生的发展与生存的权力,并根据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进行艺术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此外,在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指导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在艺术表现和鉴赏方面的能力予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5]。同时教师在评价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本。

3.注重艺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以往中学校在艺术教学时,将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导致学生无法从艺术教学中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因此在对中学艺术教学进行改革时,要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习和享受艺术,不断发展自身艺术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设置中学艺术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以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并有效建立艺术知识技能体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并享受艺术,积极参与到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体验。

4.创新教材。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中学艺术教材还无法有效打破专业艺术教育教材体系的框架,在编写时主要以专业艺术教材与艺术知识体系为依据,因此必须要创新教材的编写。在对中学艺术教材进行编写时,编写者首先必须要树立主体意识,在观念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确立,明确教材的使用范围;其次树立审美意识,对于艺术教材内容和体例的编写,要将审美教育的特点加以突出,确保教材的审美价值;再次树立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对国外优秀艺术文化以及先进艺术教材建设经验加以借鉴,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在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时,对最新艺术创作精品进行及时传播和接纳[6]。最后树立民族意识,对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加以发扬,确保艺术教材具有本民族特色。

5.提高艺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对中学艺术教学的要求和内容加以科学了解和把握,确保教学的要求和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相符合,同时要能够对艺术学科的特点加以有效突出。在中学艺术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有效发挥出高新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优化。此外,利用科技成果促进艺术教材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并将多种媒体组合教材、多媒体教材以及声像教材与课本相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从而进行多样化的艺术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6.注重系统的开放性。中学校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有效纳入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环境,使学校、家庭与社会这三者能够形成合力,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在编排教材、确立要求以及选择内容时,不过分重视全面系统,要能够为艺术教学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同时,要使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加强艺术课程与其的横向联系,彼此能够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和发展。另外,由于传统的艺术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进行定地点和定时间的分科教学,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因此必须要打破这样封闭式的艺术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确保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使学生能够进行交互式和探究性的学习。我国中学校可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艺术实践成果与教学理论,不断加强国际艺术教育的交流。

7.改革艺术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性。中学艺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活动性,因此中学校在进行艺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学科的实践性以及艺术生活化,不能使其学术化以及理论化。同时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有效掌握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文化知识,并能从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审美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做到“从乐中学”、“从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