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而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假设,细致推敲,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新方法等等[1]。药理学课程,大都是对前人知识成果的传播,不具备首创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抄照搬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因此需要努力创造一定环境、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知识的原理,并利用理论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特别是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死记硬背或大量做题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善用互动式教学
1.1 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主动的去研究和探索。而这种研究和探索就是创新行为的先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药理课中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同学对知识点产生好奇心理而展开讲解,如大家知道疼痛是怎样分型的吗?然后,举几个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疼痛的例子,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好奇心,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1.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有简单到复杂一层层的剖析清楚,引导学生学习,开动脑筋,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对新知识能很好接受并理解。
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理论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开展讨论,有利于达到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启发的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学生通过讨论找到重点和难点以及了解整个知识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消化理解并掌握。
1.4 利用“冲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药理学知识中,有一些知识从字面上理解是矛盾的,冲突的。利用这些看上去不合理的冲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他们思考。比如,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是致心律失常,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帮学生重头梳理本章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佳。
2 实验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培养观察力
实验虽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做任何事都要在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开始的。因此,实验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首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药理课教学中,对某些实验现象,认真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如:小鼠的疼痛反应、惊厥反应等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
2.2 培养团队精神
药理学实验大都是小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要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按步骤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3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小问题,对突发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说明。达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积极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挥创造性技能的目的。
2.4 培养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教导学生所有的创新思考和活动一定要认真严谨,均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这样的结果才会真实可靠。要坚决杜绝胡编乱造等不严谨行为。
3 结语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都在大力强调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于药理这样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以适应这种培养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开展特色性教学活动。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2
摘 要:学科馆员制度是当今图书馆界先进的服务理念,是所有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执行者,让大学生成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助理可以说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有益补充,值得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89-03
收稿日期:2012-02-15
作者简介:林珍(1961-),湘南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编号:10C1231)成果之一。1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之现状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其实践证明学科馆员制度使大学图书馆真正融入了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学科馆员与学校师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学术纽带关系,其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始纷纷借鉴效仿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使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存在不足是难以普及推广,可以说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鸿沟”。
1.1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可归纳为集中式、分散式和挂靠式三种管理模式,以分散式或挂靠式为主。集中式是图书馆内部建立专门的独立机构,对学科馆员和有关学科服务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该模式是一种成熟的模式,比较适合大型科研院校,因为学校对科学研究高度重视且学科专业能力较强。分散式则是在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学科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学科馆员的工作,但是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现有的各个部门中或者是各个院系。该模式是一种过渡性模式,是很多高校想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而又因自身条件不足而采取的办法。挂靠式是集中式与分散式的折中体现,它将分散在各部门科室的学科馆员挂靠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或者文献检索课教研室。该模式比较适合非研究型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度不那么高,但又少不了,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适合在我国推广的模式。
1.2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存在的问题
学科馆员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技能,还要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学科馆员的素质问题成为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主要瓶颈,正是这一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普及。各高校选取学科馆员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从本校图书馆员中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馆员充当学科馆员,而他们专业知识的缺陷会大大影响学科馆员工作的服务质量。
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高校图书馆难以大量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科馆员制度定位偏高、投入较大。有的图书馆希望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能一步到位,有的则强调学科馆员要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这就使很多图书馆觉得实施起来很难,觉得这是少数研究型图书馆的事,进而使得很多图书馆对此望而却步。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对科研的需求确实不那么多、不那么深入,抑或是学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学科馆员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
2 大学生充实学科馆员队伍的可行性
2.1 学科馆员的服务层次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增强师生在教学科研中寻求图书馆帮助的意识、改善馆藏建设以及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我们可以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概括为学科联络和学科咨询帮助两个层次:学科联络是指学科馆员负责图书馆与对口学科用户之间的各种联络,建立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的联络机制,主动了解用户各种现实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向用户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学科咨询帮助是指学科馆员向对口学科用户提供咨询建议、信息检索、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导航、课题跟踪等服务。学科馆员服务的层次性决定了学科馆员可以起用大学生,让其协助图书馆学科馆员更好地完成工作,他们主要负责学科联络。图书馆员中掌握各学科专业知识的人少,而学生则可以对应到各自专业,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一起甚至相当于初级的学科馆员集群,在完成学科馆员助理工作的同时也让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与深化,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与院系之间的紧密联系,相当于是一种“嵌入式”的学科馆员服务,也是不少图书馆提倡的一种新模式。
2.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信息的鉴别与相应的信息道德规范,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掌握了基本的外语知识与电脑技能,这也是他们能够很好地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具基础的条件。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包括协同互动能力、学科情报能力及信息素质教育能力,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通过学科馆员的实践,使得他们掌握了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的技能,了解了有关图书馆的基本业务知识,掌握了较高的信息检索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参与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他们在学习图书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比其他同学更深入的对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动态、热点方向进行了解,这对他们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2.3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需求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藏书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人员编制受多方面影响很难跟上,造成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偏少,读者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局面。通过吸收大学生到图书馆服务既解决了图书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读者又是图书管理员,可以说他们是图书馆联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有助于图书馆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他们通过在图书馆的勤工俭学,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辛苦,也熟悉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要求。除了宣传推广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内容,他们也会将自己对图书馆工作中的感受在师生中宣传,从而加强了图书馆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广大师生对图书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了如何与人沟通、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3 推广大学生学科馆员助理的思考
信息高速增长与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了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更深入,学科馆员就是图书馆服务内容深化的体现,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保障。为了尽快让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吸引大学生充当学科馆员助理很有必要。这里的馆员助理与图书馆职称系列中的助理馆员是不同的,他们只是协助馆员开展工作,并不是正式的图书馆职工,与职称无关。
3.1 明确分工合作
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学科馆员的工作系统与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而不是某一个馆员的职责,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提供几个学科馆员。图书馆可以抽调一些业务骨干成立学科馆员服务部门,他们是学科馆员的基础与核心。其职责是负责参考咨询、学科资源建设与导航、课题查新与跟踪等服务;对大学生学科馆员助理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充当学科联络人,负责他们所学专业师生与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部门的联系,并且能提供简单的检索与咨询服务。对于大学生学科馆员助理的工作安排要循序渐进,在挖掘用户需求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参与本专业老师的相关课题,切身体会与及时的交流沟通,由于大学生的专业对口性强,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专业与师生嵌入到任何有需求的地方,这一点是图书馆员所欠缺的;学生数量众多,服务更为及时,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与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分工合作,让学科馆员及时服务广大师生。
3.2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对图书馆员的培养和对大学生的培养,这样才能源源不断为图书馆补充新鲜血液。在准确定位学科馆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从本馆现有馆员的素质结构出发,将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职学科馆员团队。大学生走进图书馆,置身于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得到文化熏陶和谆谆教诲,从而不断地激发与完善自我,提高其信息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为图书馆学科馆员提供了一个把自己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如何让学科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让学生充当学科馆员助理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3.3 大学生学科馆员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还是学习。不管是图书馆志愿者还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时都要考虑到以不影响他们的学习为前提,管理工作要灵活。关于学生的不断更新,则要建立良好的考评与保障机制,让他们的工作不因人员的变动而中断。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的学校,可以把到图书馆当学科馆员助理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实践课,非专业学生则作为选修课,考核合格的要给予相应学分。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图书馆可以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以证明其社会价值;勤工俭学的学生除了发放助学金还需要图书馆员工在生活与心理上的关心,使其安心工作。在聘用大学生学科馆员助理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审核与筛选,根据其特点灵活安排岗位。关于学生更新快的问题,只有通过团队培养的方式,每个学科工作团队由组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每次人员更新只是部分调整,不影响团队工作的持续开展。因为经常在一起工作,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让大家的隐性知识都显性化并形成纸质文档或电子文献。再就是让大学生学科馆员制度化,要有专人负责,工作细化与量化考核。
4 结语
各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不能盲目跟进,一定要立足本馆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前期可以立足于学校优势学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服务,在广泛研究用户反馈意见之后再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各高校图书馆起点不同、特点不同,学科馆员制度更是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启用大学生充实学科馆员助理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 裴尔念.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十年回顾[J].图书馆论坛,2008(5):26-28.
[2] 黄立冬.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数字鸿沟[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16-18.
[3] 孙向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76-77.
[4] 邵芳,周吟剑,黄立冬.图书馆的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J].现代情报,2009(6):12-14.
[5] 李洪.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57-160.
[6] 徐兴余.学科馆员集群的形成与凸显[J].情报资料工作,2010(4):80-83.
[7] 苏帕莎.“80”后大学生——图书馆志愿者信息素质教育思考[J].图书馆,2007(5):111-112.
[8] 陈永平.论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10-11.
[9] 邱奉捷.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9(8):10-12.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逐渐彰显它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是伴随卫生事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主要针对解决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1]因此,强化该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将对今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和优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目前该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1 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
我国大多医学高等院校均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学科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卫生事业管理的反方面面。卫生事业管理有着本学科特色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理论是解决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如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筹资、服务模式、保障制度、服务公平、效率等。[2]
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方法学问题是首要研究的问题,是解决和探索卫生事业管理者和和研究者在卫生事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基石。其次,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卫生事业管理实践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是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重要内容,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初级卫生保健等。[1]
就具w研究内容而言,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卫生资源、卫生组织是贯彻实施、卫生管理、卫生系统绩效等。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等资源。[1]卫生组织是贯彻实施卫生政策的重要载体与组织保证。卫生组织研究的范围包括卫生行政管理组织、医疗服务组织、公共卫生组织、卫生监督执法组织、妇幼保健组织、医疗保险组织、药品管理组织、卫生应急组织、医学教育与卫生科技组织、卫生第三方组织等的组织设计与功能评价。[3]卫生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卫生监督管理、药品监督管理、妇幼卫生管理、卫生服务管理、中医药管理、基本卫生保健管理等。卫生事业管理学需要研究在这些部门和领域内存在着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可循,如何改善和加强在这些组织和领域内的管理等[2]。卫生系统绩效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对于自己有责任承担的卫生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卫生绩效管理包括卫生绩效计划、卫生绩效评估、卫生绩效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内容。对卫生系统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估,分析卫生系统绩效的影响因素,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决策者提供卫生系统发展的真实信息以制定出科学、可靠的卫生政策,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3]
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目前的问题
2.1 专业无显著特色
高校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将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列入。卫生事业管理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之一而开设。随着大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生的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较差。再者,如何把握专业管理知识在卫生领域的实践,牢牢扣紧与健康的关系,形成特色,已成为本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需要突破。
2.2 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健康中国”已经成我国发展的国策[4]。健康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型的人才。尽管近几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试教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仅仅停留在通过考试层面上,只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5]。卫生单位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高分低能",很难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很多学生参加工作后已经将专业知识忘记得一干二净,很多知识,尤其是实践技能,都将从头学起。这种现象对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卫生事业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师资准备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非科班出生,对整个知识理论体系掌握程度不够。而且多数高校以新近毕业的师资为主,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5]这些对于培养卫生事业管理的优秀专业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3 加强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根据高等教育学理论,专业定位和专业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密切相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从专业应定位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政府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从事实际管理的高级人才。考虑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各院校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与办学特色,贯彻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6]
其次需要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要善于自省,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不应该只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而是要使学生能够多掌握与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处理和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免到了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7]
最后要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加深入基层,去发现和解决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很多年轻教师缺乏自身的实践经验,在传授知识时只能照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如卫生行政人员、医院院长、医保公司与药企高管等专家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和培训。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知识,又能弥补年青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教学管理上,要积极开展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派遣年轻教师到卫生行政和事业单位相关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完善卫生管理相关实践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8]
4 小结
当今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和我国高等教育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面对实际问题一筹莫展。作为卫生事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到学科发展中的不足,并努力完善。让我国卫生管理人才能够与时俱进,充分适应今后卫生事业的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7页)社,2007.
[2]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赵志广,侯万里,许舒乐等.中国公共卫生绩效考核研究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疗,2014,19:2184-2187.
[4]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欲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9.
[5]张屹立,陈立明,石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45-453.
[6]魏晶晶,安靖,王才章.卫生事业管理学中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93-94.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客户分析 客户服务 客户反馈 营销力
[作者简介]刘洁(1963- ),女,江西吉安人,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广东 广州 510521)邹雁(1977- ),女,土家族,湖南湘潭人,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广东 广州 510640)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钦州 535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新生心理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文化整合视域的大学新生心理冲突及应对策略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ZY03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32-02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师生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看,社会关系的本质“蕴含着一种以主体间的合作共处为意蕴的公共性理念和追求”①。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主体间的合作也是公共性的价值追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认为,高校提供的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消费教育,学生之所以选择并消费这种服务,是因为“高等教育能够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②。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出发,结合当下学生的多元需求,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客户”来对待,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合作中去实现教学目标和“客户利益最大化”③,将有助于推动师生关系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借用客户管理理论思维,从分析“客户”、服务“客户”、重视“客户”反馈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全方位分析“客户”
在管理客户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分析是提供完善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前提和基础。大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综合评估的能力,对于自己的需求、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之前,必须先了解自己面向的群体具有的特征,并帮助客户从心理、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1.分析“客户”的心理。高职学生往往是高中阶段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误的学生,他们作为特殊的“客户”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比如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感觉渺茫,缺少自信力和自强力,总觉得低人一等,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可以说大部分都处于健康状态”④。尤其是在网络环境需要净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学生承受多方面压力的今天,高职学生焦虑不安的状况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由于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学生对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感到迷茫和困惑;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产生孤独、抑郁、恐惧的心理;由于过分强调自我空间和自我意识,学生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等。高职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管理多伴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2.分析“客户”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能力和技能。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人的能力倾向是多方面的,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⑤高职学生虽然应试能力不足,难以清晰认识自己的能力层次和智力水平,但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对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分析;其次,通过技能培训对他们的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最后,当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并且确认优势所在的时候,教师应通过各种考核对他们的能力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3.分析“客户”的需求。优质服务往往是以切合“客户”需求为基础的,因此,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是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前提。下面主要从客户普遍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普遍化的需求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市场信息的需要、了解企业用人要求的需要、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赢得他人尊重认可、自尊自立的需要、提升心理承受素质以尽早适应和融入社会的需要等。从个性化的需求分析,不同群体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从学科专业的需求分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方向,在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发现结合点,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比如从学生的性别分析他们的需求,教师要了解男生和女生的思维差异和心理差异,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激发男生的兴趣也要切合女生的需求。再比如从地方文化特色分析学生的需求,如广东地区的学生主要来自广府、潮汕、客家三个不同的地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了解不同地方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共通之处,以求产生互补和共鸣的效应。针对高职学生的普遍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如浏览学生论坛、加入班级Q群、关注学生的个人博客等,发非正式对话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并在观察“客户”需求变化、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客户”的思想状况、关注点、兴奋点、专业需求以及他们对课程的认同程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设计。
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现代高校中,教师“并非只有一种身份,充当一个角色,而是有多重身份,充当多种角色,总是处在一定的角色关系网中”⑥。他们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这种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应具备多元的服务理念和灵活的服务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服务质量,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服务环境、丰富服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1.增强服务意识。高职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具有自信心不足、较为敏感、对前途感到迷茫困惑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多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在服务过程中,教师要有同情心和理解意识,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目标,以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模式以及健康、自信、乐观的人格品质。对于高职学生,教师应用辩证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多肯定他们的优点长处,尊重他们的内心感受,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护他们。总之,教师应该以信任、关爱、激励为基础,“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赏识和赞扬”⑦,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其实现自我欣赏、自我发展的目标。
2.营造服务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教师向学生提供优质产品的必要条件,这种和谐的环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优质服务和产品,往往要借助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和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环境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创造力。例如,“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每堂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和提问”⑧,在师生平等对话和民主交流中,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健康愉悦的文化氛围。在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中国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以前的“师道尊严”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发展到如今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者的本分,还要以平等与互动、对话与交流、尊重与关爱的姿态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学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师生关系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及其授课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并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之,“以学生为本,建立一个平等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⑨,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排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感和抵触感。在轻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
3.丰富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可以理解为“客户”关注的服务项目,即学生所关注的知识与经验。针对高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精深的专业知识。虽然高等院校教师往往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他们开设的课程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从而使学生从该课程学到其他课程所无法接触的知识,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角度。其次,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并对其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再者,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实用的社会经验。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和学生讨论分析新闻时事和时代热点话题的方式,来向他们分析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则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可能少走弯路。总之,要想让“客户”心悦诚服,教师应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杂家,既要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又要能够从多个角度去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以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
三、重视“客户”反馈
客户在消费产品和服务之后会形成“顾客满意度”,它是顾客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事前期待和实际服务的满意,而且“客户的满意、愉悦和信赖是形成客户忠诚的最重要的因素”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校教学评价实践中,学生评教变得更普遍、更规范、更科学。”11随着评教体系的开展,学生评教已经成为他们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事前期待,还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获得学生的认可。
在评教体系的基础上,学校教务系统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从各个渠道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对教师风格和授课形式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种反馈机制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客户投诉”的情况,“投诉是沟通管理者和客人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发现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解决问题,提高服务质量。”12在处理“客户投诉”的问题上,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工作心态,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挑老师毛病,而应从自身的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原因,应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交流想法,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期望,在倾听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抱着 “水处低洼得以充盈”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客户服务。
四、努力提高“营销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户,教师在提高课程的“营销力”,向学生分析“产品”价值的时候,应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沟通和表达能力。面对形形的“客户”即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因为一点不满意就对学生发脾气,应学会像对待客户一样去聆听、说服。老师要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上的尴尬气氛,用婉转的语言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只有用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缩短客我双方的心理距离,达到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目的。
2.学习和分析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在社会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变化,竞争不断增强的今天,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另外,教师应扮演客户经理的角色,具备细心观察、认真调研、科学统计的分析能力,尤其要提高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分析能力。
3.挑战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将工作中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何让课堂氛围更“贴近市场”,这是教师应不断思考、分析、总结的问题。要想达到让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对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敢于挑战与革新。
五、结语
在现代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估的视角已从单一转向多元,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自身能力和素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客户”满意度,尤应增强“客户管理”意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向导,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深入贴近“客户”,积极为“客户”服务,切实做好“客户”管理工作。
[注释]
①周志山,冯波.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公共性意蕴[J].与现实,2011(4):55.
②初振东.论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价值和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155.
③周维良.客户关系管理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华章,2011(1):146.
④杨锦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现状的调研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47.
⑤尹小琳,张大均,陈旭.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优势智能[J].中国特殊教育,2005(8):8.
⑥刘新华.大学生的逃课现象与师德建设思考――基于“角色丛”理论对师德建设的理解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0.
⑦王玲.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与职业,2011(26):82.
⑧徐辉,季城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4.
⑨周维良.客户关系管理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华章,2011(1):146.
⑩李小圣.如何进行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设疑;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64-1
一、抓住课堂设疑的关键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1.运用课堂设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高强度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为教师的讲授提供顺利进行的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迅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对数学问题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集合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平淡无奇地单纯讲解,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简单而且枯燥,就会使课堂充满心浮气躁的负面学习氛围。然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智慧,及时切入问题,将常见的重难点问题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就会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认知的兴趣。比如提问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一眼识别?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2.运用课堂设疑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科学家牛顿通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现了地心引力;阿基米德通过“人为什么在水中会浮起来?”发现了浮力原理;爱因斯坦通过“时钟为什么会变慢?长度为什么会缩短?”发现了相对论。由此可见,凡有建树的科学家都是从提问开始的。在数学课堂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也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实践表明,课堂设疑不仅能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问题意识。通过挖掘问题,思考问题,进一步自主地探索未知的秘密。比如,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果教学时能结合实例不断追问学生,此函数是幂函数还是指数函数?确定吗?为什么?……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不断追问开始自我怀疑,产生问题意识。接着,学生会开展积极的思辨活动:为什么这个函数是幂函数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那个函数是指数函数而不是幂函数?在主动性的比较鉴别中,学生会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认知,并初步培养了数学的问题意识。
3.运用课堂设疑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高中的立体几何学习中,常常会碰到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学生往往是刚刚学会了解了一道题,对下一道题又不知从何做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只重视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没有反复强调根本原则。于是,就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没有把知识活学活用,对基本定义理解不够深刻.只知道机械地添加辅助线,却不深究为什么在这里添加辅助线,而不是在别处添加。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类似的问题不断提问学生,这道题目需不需要辅助线?为什么?根据哪条定义,哪个定理?为什么在这里添加,而不是在别处?其根据又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连续追问,学生对原来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刻,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课堂设疑的方式,留给学生课外思考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无形中促进了对本堂课内容的复习,而且又帮助学生打开了新的求知领域,学生在问题中探索新的内容,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师教授了正弦的概念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诱使学生自主推导出余弦、正切,学习了正弦公式,可及时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余弦、正切公式。
二、抓住变式训练的关键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管理科学思维范文6
为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行为的观察和比较,高一地理备课组进行了必修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课异构,两节课描述如下。
二、课堂中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
教学效果的好坏,诚然与教师的“教”有着重要关系,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内在主动性并通过相关的自主行为形成良好的课程氛围,是影响地理课堂实效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制定针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表格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1.定量观察
从课堂教学行为时间上看,两个课例课堂上教师展示、讲解时间分别占60%、13%,课堂上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分别占总教学时间的22.2%、54.4%。可见,课例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小组活动,而且在小组活动前创设了较开放的情境(如果你是衢州的政府官员或当地农民,该如何发展衢江流域的农业?请说出理由),给学生留出比较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学生可以自主支配时间,在合作交流中解决课堂的重难点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要求,属于“学生自主取向”的课堂。而课例一教师一个人围绕课本唱“独角戏”,虽然有小组活动,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探究性,但是问题开放性较差,给小组活动的时间较少,学生完全没有自主取向,也没有实验、合作交流与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属于“教师主导取向”的课堂。
从表4中可以看出课例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少,且不主动回答问题。对于课堂重难点知识,仍靠教师讲解,并不能自主生成,属于被动式学习。课例二中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人数多,且回答有创意,如政府方面可以像田纳西河流域一样充分利用衢江的水资源,建设一些水利工程,从而发展渔业、养殖业等农业;农民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流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如茶园、橘园、水稻种植、渔业等,追求经济效益;不管是政府还是农民,在发展农业时都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学生主动提问:随着气候变暖,衢江流域是否可以种植些热带水果,从而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衢江流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矛盾吗?其中,学生的第二个问题本来是教师想追问的,可是没想到学生自主提问。教师便抓住学生提问展开讨论,从而解决了衢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经过思考、探究、讨论等过程,学生则可以自主总结分析出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可见,课例二中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好于课例一。
2.定性观察
在表3、表4基础上,两个课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有很大差异。课例一的教师一个人围绕课本唱“独角戏”,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状态,其主体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被动接受。
课例二的教师能有效地利用乡土地理,创设具有一定梯度的小组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在此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其课堂时效性高。
三、改善学生地理课堂有效学习行为的建议
转变观念,服务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课例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时间占60%,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是被动听,即使有小组活动,留给学生活动时间也有限。这样,会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课例二采取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时间只占13%,而学生活动时间占54.4%,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促进和交流学习,当然,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