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探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知识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知识探究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1

一、传统实验室不等同于探究性实验室

探究性实验室是指能够充分支持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它与传统的实验室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传统的实验室里,学生的实验主要是按照现成实验的步骤,来体验前人已经完成的实验的步骤和结果,提供的是一种演示和验证的实验环境。而探究性实验室,则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探究设备和工具,创设一个面对事物进行探究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室引入了多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来获得和处理实验数据,使原来大量基于现象、定性的验证性性实验转化为基于数据、定量的探究性实验,从而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因而,探究性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二、探究性实验室可以给孩子更多机会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卓有成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方面,强调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结构方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这些都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们仍然缺乏将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和手段,即我们缺乏适当的教学技术,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桥接起来。而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教学技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手段,这是它与小学里的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学科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能动的过程。首先,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其次,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学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体与脑的共同活动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同时科学探究需要时间,需要器材,要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要学生们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而要做到这一切,没有探究性实验室的建立将无从谈起。建设探究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工具,创设探究的环境,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

三、多渠道有效建设小学探究性实验室

1、利用原有仪器进行新的探究性实验。一般仪器只使用于某固定技能性实验的训练,这里是指教师提供原有仪器,形成新的探究情景,给学生发现的机会,构建解释异常现象的原理,领悟探究的本质。如实验室里不常用的采集工具箱,里面铲刀等工具只到实践课或者是野外考察才拿出来用,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将这些工具箱发给每个小组保管,开展探究性实验,如对"土壤中各种各样的草根的识别"这一题目,既新奇,又有挑战性。利用工具箱中钳子、铲刀、剪刀等,进行挖草根、识草根、分草根等活动,及时总结表扬,学生兴趣很浓,探究活动也得到保证。

2、对原有仪器进行改造和重组。科学探究性学习要求提探究的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加灵活多样,这就要求对各种仪器进行重组和改进。如讲到电磁感应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实验室里的磁铁、金属线圈、发动机、铁钉组合在一个工具箱中,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再给学生试试,得到心灵的体验。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利用原有的而又不常用的资源,可谓“一箭双雕”。

3、鼓励师生自制教具,丰富实验室资源。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能利用低成本的资源创造出高质量的业绩。科学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自制教具,丰富实验室资源。如实验室里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资源很少,教师可利用卡纸,放大镜引导学生做大量的观星箱,及时鼓励优秀作品的出现,展览在学校的橱窗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利用自己做的观星箱初步观察星空,既感到亲切,又增加了实验室天文学方面的资源,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防止将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的购置,它是一个包括设备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研究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科教师、教研员、装备部门共同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探究性实验室的建设,要联合各个部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2

【关键词】重视 科学 课外探究 实践 能力

一、课外探究活动的类型

初中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学生能力、层次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七类:

1.观察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通过视、听、嗅、味、触觉等多种渠道刺激学生感官,诱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观察蜗牛、观察星空、地形地貌、绿豆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对光的适应性、土壤中有什么等等。

组织这类活动前,教师对观察的对象或目标要有所指向,以免因学生盲目实践而收效甚微。如“观察土壤中有什么”这一活动,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多角度多方位来观察,并将学生的设计与成果进行展示,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尤其要予以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需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如种子的萌发、植物的向光性等。

2.调查与交流活动

调查活动要利用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收集事实证据的机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使学生的分类、分析、预测、推论等思维方法得到锻炼。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点,可充分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是开阔视野体现个人价值的良好舞台。活动中师生间生动活泼的交流讨论,将探究活动由部分扩展到整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与使用、调查土壤的使用情况等。

组织调查活动必须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与调查提纲,分组行动,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密切合作。调查后,各组需撰写包括决策建议在内的调查报告。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对如何制订调查计划,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进行方法指导。

3.游戏活动

这类活动适用于那些内容比较抽象且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而且会将这种知识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他们的心灵中。

4.实验探究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究实验又分为以下几类:

①趣味性实验。这类实验因实验中的颜色变化、声光的发出、形态的剧变等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如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看到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每个人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

②改进性实验。有些实验按教科书做了以后不一定能得到正确或明显的现象。针对这类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就课本中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提出改进方案。如教材中验证热空气上升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也不安全。学生设计了热空气推动的小风车,现象既明显又能说明问题。

③应用性实验。人们的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科学知识。通过这些实验可使学习与生活接轨,丰富学习内容。

④研究性实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定课题,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以达到活动的目的。这类活动要预先做好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如组织学生确定课题并质疑,针对疑问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等,实验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撰写探究体会,这种反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对科学实践或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取向,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5.技能训练活动

科学实验的手段多种多样,科学实验的技能必不可少。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测量、计算等的训练。而这些活动若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则更能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6.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这类活动的操作步骤较多,花费时间较长,对顺序安排与操作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这类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体验设计上、操作上的高要求和制作成功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7.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保证。

二、加强课外探究实践的现实意义

1.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批判的品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课外探究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程度的自由思考、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时空条件,为帮助学生的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JP3]尽管教材中所涉及的课外探究实践的内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身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和谐统一。学生本人必须要学会对各种实验现象、结果、数据等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知识或规律推测结果,使学生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JP]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3

关键词:化学科学素养,STS教育,探究式课堂

科学素养一词源于英文(Literacy),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素质,即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化学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化学科学素养是一种学科科学素养,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了解、理解和掌握,及应用化学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化学新规律的能力。化学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时展的需要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1]。2010年11月,中国科学协会公布了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尽管有所增长,但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前的水平,所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随着化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知识和化学产品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历史重任。

2.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高职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自己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作为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的人要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让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科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态度、习惯和个性品质,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高职师范专业的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需要将化学知识和技能与过程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等进行结合、渗透,努力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热情,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进而能够勇敢地面对学习的艰辛,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获得适应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培养高职师范生化学素养的策略

1.制订合理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制订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关注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最终目标。因此,要培养和提升高职师范生的化学素养,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达到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策略的技巧或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学策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等活动中,也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制订的教学活动和总体计划或方案,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实施行为的基本程序等[3]。

化学教学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渗透STS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STS即科学、社会与技术,它强调要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STS教育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透STS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化学素养。

在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加强STS教育,基本的方法就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拉近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社会间的联系,了解化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化学工业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但能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价值观。

3.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补充

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作为有效补充。

比如,组织专题讲座,教师可分专题以化学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举行专题小论文报告会,让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专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分析综合整理成小论文,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开展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今天,人们日益重视素质教育,更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应把培养和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中心,从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到精心设计,要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并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000.

[2]魏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外国教育研究,2000(6).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4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初步学会显微镜使用技能后,迫切想要观察细胞的结构,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做好临时装片,所以制作临时装片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掌握了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后,对其他材料的临时装片的制作就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探究式教学。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2.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猜测、类比等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正确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比较和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4 教学过程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4.1 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思考显微镜的组成及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观察细胞结构作准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到前面来展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4.2 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学会使用显微镜后,一定很想看一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真面目吧?大家想想怎么看呢?教师以问题引入新课。

4.3 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4.3.1 探究活动一: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

教师:试想一下,把一片洋葱或一片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清内部结构吗?

学生:随手把一小块洋葱或把一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看不到。

教师: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太厚,挡住光线。

教师:是的。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应该是薄而透明的,我们应该把观察的材料制成玻片,放在载物台的通光孔中央,通过反射光直接传递到目镜,这样才有可能看到物像。

学生:讨论撕下表皮来看,也有的想切成薄片来看。

教师:让学生先撕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装片,然后自学和讨论“观察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

学生开始自学课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装片,教师巡回指导。有的学生撕下洋葱表皮后直接放到载玻片下,发现表皮卷起来了。教师问:卷起来能看清表皮细胞结构吗?学生说:不行。于是,学生就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让材料平展开来。有的学生不染色就看了,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理解应该正确染色后观察效果好。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有的学生还是在染色、吸染液、盖盖玻片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此时,教师就及时而有耐心地提醒、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到位。教师把做得比较好的或存在问题的装片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出来,总结学生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这一实验中,教师改掉先向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贯做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探究、讨论和交流、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多次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总结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装片的整个过程。

4.3.2 探究活动二: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

在完成了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的实验后,教师在课堂中增设了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手拿叶片,思考:如何观察叶片的细胞?叶片的表皮细胞结构是否和洋葱磷片叶表皮细胞结构一样呢?教师让学生先相互讨论、设计方案,然后来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在如何取材方面,学生们讨论出三种做法:切薄叶片、撕表皮、刮取部分叶肉后观察细胞结构。学生讨论,得出取材后的操作步骤如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结构的步骤。在讨论青菜叶表皮细胞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是否一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作出了2种假设: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斜向撕下叶片的上表皮或下表皮后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尝试用刀片刮掉叶肉后观察。实验中,有学生提出是否要染色。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来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染色的比染色的观察效果好,教师指出:如果本来就有颜色的,就不必染色。整个实验过程完全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操作,教师利用显微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4.3.3 探究活动三: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的结构

这又是一个补充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以上2个实验的操作后,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尝试,最后通过教师补充,得出如下的实验步骤:用洁净的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洗净刀片后,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将刮取的少许黄瓜果肉碎屑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正确盖上盖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在每一次观察完一种细胞结构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图片画出来,指出名称,然后比较所画的图片。通过比较图片,学生们总结出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5 教后反思

5.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视“教会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探究的要素,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和“探究中学习”的教育观。

5.2 课前师生准备充分

开放实验材料是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初步掌握了使用显微镜技能后,非常迫切要观察多种植物的微细结构,所以教师课前让学生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多种植物材料。如:洋葱、青菜叶、新鲜的黄瓜、成熟的番茄等。实验中还要准备好3H铅笔、绘图纸、尺等完成绘图。教师除了准备好学生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好清水、碘酒溶液、镊子、刀片、解剖针、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物投影仪等,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5.3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动画、剪辑视频、图片展示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规范操作。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现;主动探究教学;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5-01

探究既是科W学习的核心,又是它的主要学习方式。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的教师应该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实现探究教学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以供参考。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

例如,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2.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3.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例如教学"电磁铁"时,上课铃响后,笔者问学生:"你们听到电铃声就知道上课了,对于电铃,你想知道它什么?"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纷纷提出:"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响?""我想知道电铃的构造。""我想知道电铃为什么会准时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电铃为什么会响",为学习电磁铁的构造与性质埋下伏笔。这样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

4.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例如在学习如《雷电》一课,讲完雷电能量非常大、电的速度非常快等知识后,我就鼓励学生说:"关于雷电,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问"闪电能量那么大,能把它抓下来为人类服务吗?",有的学生提出"电的速度那么快,我们可不可以利用电进行远距离输送物品呢?"等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条件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科学的主体。

5.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促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主动探究科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表面上的参与,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实验操作时,若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步骤操作下去,表面上看是学生参与探究,实质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脚印上一步一步地走到终点的。其实科学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要有不少尝试,这样才是真正的探究,所以应让学生在不违背实验原则的前提下,有些步骤让学生自行设计,哪怕学生操作中有些错误,前提是没有危险性,也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和调整自己的设想。例如在上《身边科学》一课,倒吹漏斗中的乒乓球活动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做实验,有些小组学生照书上做,有个小组学生将饮水瓶上半身切断当成漏斗吹,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并且还达到了废物利用的效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材料就在身边、可以自己去设计,取得的效果比你老师让他们照着去做要好得多。这样就能真正给学生创设机会,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自然科学;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慢慢转型时期,这种按照新课改理念转型的形势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大体趋势和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客观角度看,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且实践能力非常差。所以特殊教育与正常教育方法比较起来难度更大,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出具体的特殊教育方法。故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等实用科学。现代自然科学教育理论认为:“自然科学与实践生活紧紧相连,理论指导着实践,服务着实践。将自然科学教育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能获得效率更高的教学成果。”自然科学其学科特点要求其教育应当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自然科学学科的魅力。而智障儿童的智力、反应能力、对问题的辨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是非常薄弱的,如果只进行理论灌输,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对于特殊儿童的自然科学教育更应该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通过具体时间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能够轻而易举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新的生命对植物研究”这一内容时,首先我会和校领导申请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学习。比如研究油菜花,组织好学生,当学生亲眼看到实物时,便会很轻松地知道油菜花花瓣四瓣,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看到蜜蜂进行传播花粉便向学生介绍虫媒花的概念。这种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教育方法,会让学生学得很轻松,感觉是出去玩,其实在玩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得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再会觉得学习就是枯燥无味的,从心底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接受新知识,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价值,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就能运用到。可见对特殊智障儿童的自然科学教学应注重实践性,这是开发他们智力、高效接受学习内容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之一表现在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非常随意,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外界干扰、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一般说来,特殊儿童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别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各种新颖独特、能吸引学生的方法去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起他们有意注意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PPT等呈现给学生,有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尽最大可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科学的内容本来就很抽象,关于光、电等部分的学习也必须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传授。譬如,在学习研究动物这部分知识,就可以插入视频,让学生亲眼看看不同动物的具体不同的习性。这样有声有色的传授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并且有趣味。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反复教学、游戏教学、强化重点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譬如,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的角色,进行自我介绍,说出不一样的动物都有什么具体的特点习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牢牢掌握该学的书本内容知识,无形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一次说得不好,再来第二次,这种反复练习的过程能有效让孩子们掌握应学知识。从多方面看来,对于特殊儿童的自然科学教育方式不能使用古板的教育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智障儿童的教学难度确实增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心尽力付出更多,投入更多的经历着重研究不同寻常的教学方法,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培养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在充分中掌握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之上,根据特殊儿童发展的特殊心理需求,结合自然科学课程的具体学科特点,采用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其学习的自信,提高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最终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智障儿童的智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