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普类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天科普类知识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1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而不知道该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科普知识,明确物理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万有引力与航天”时,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相应的科普知识内容.因为这部分知识和科普相关,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在“万有引力”提出之前的被当时人们所接受的相关理论,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等.当然,其中还涉及“航天”的知识,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科普.教师可以这样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天’梦,而这一梦想在现代的航天事业中得以实现.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开始,中国开始踏进国际航天领域.”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科普,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物理科普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二、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教材上的有限知识,或者偶尔会参照练习册上的内容对物理知识进行拓展.由于物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这样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外书籍中的科普内容,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和科普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丰富物理教学的外延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讲“电磁原理”时,教师可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对其进行讲解.由于这部分知识和“电磁原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与“电磁原理的应用”相关的课外书籍,如“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等.通过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磁悬浮列车可以悬浮前进.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也结合该原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使学生从中了解相应的科普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由此看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主动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让学生根据科普知识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2

11位“火星大使”将义务宣传中国火星探测工程,通过积极发挥形象大使的强大影响力,增进广大群众对中国实施火星探测工程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鼓励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追求,为工程征集、设计名称和图形标识,更好地展示中国火星探测工程的国家形象。据悉,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由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这是探月工程之后我国进行深空探测的又一重大科技工程。

“火星大使”的人选争议可以休矣

代言人也好,形象大使也罢,利用知名人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扩大某个商品、活动乃至某项事业的知名度,对今天的公众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所以,看到11位名人成为“火星大使”,原本并不意外。不过,部分入选者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对照11人名单,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为公众所熟悉的体育、文化和娱乐界知名人士,有年长的,也有“小鲜肉”;有靠实力“打天下”的,也有所谓“刷脸”拼形象的。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一些疑问,比如航天工程是项科学工作,为何没有科学家入选?没有科学家也罢了,理应选一两位航天员吧?再比如,有些娱乐明星,是否一些基本的航天知识都未知,做形象代言人靠谱么?

从标准上说,任何形象大使的挑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是入选者要有健康良好的公众形象。很多商业类形象大使的选择还会考虑到人物特征与所推广主题的契合度,就像一项体育活动的首选代言人十有八九会是体育明星一样。但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一些活动、事业更多是公共性或公益性的,其面向的是广大而又多样化的群体,邀请知名人士参与推广,主要是吸引外界关注和支持。如此一来,如果将入选者局限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恐怕就有点因小失大了。就此而论,那些诸如“TFBOYS是否该入选”的争议不如歇一歇。实际上,只要这些入选者不在一些常识性的航天话题上懵懂,能够在各自领域里推动人们关注航天事业,都未尝不可。

“火星大使”理应助力航天科普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3

沈永政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浩瀚无垠的太空,自古以来一直令人类可望而不可即,人们用天赋的想象丰富着对它的无尽猜想,演绎着“天上”的传奇,丰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太空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当人类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观察与认知整个宇宙时,不得不为它的广袤和神奇所震撼。空间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遥远的星空,梦想着更为辉煌的未来。

“宇宙中真有外星人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陆火星?”“将来我们能驾驶什么样的飞行器去太空呢?”“在月球上能建一个家吗?”……对小学生来说,“太空画”不仅能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更能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产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太空画”教学为抓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目标,我们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科普滋养与“太空画”技能探究并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与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密不可分。信息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们思维成长的重要通道;而科普信息则是他们了解科技、探究科学、掌握科研方法的一座无形桥梁,使他们对科技的兴趣不断滋生和发展。借助学校科技教育这一平台,我们以校园环境为突破口,在科普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太空画的动机。

1.全方位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太空画”科普信息传播源

为了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内心需求,产生对空间科技的好奇,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将校园环境信息传播分为以下几种:

(1)墙体信息传播

校园长廊、宣传橱窗、教室内墙、学校专用美术教室等都是信息传播渠道。我们在学校的走廊里布置了科普长廊,在宣传橱窗中布置上优秀的学生太空画作品,将美术教室的内墙打造成学生的太空画作品展示墙,等等,以使学生在浓浓的科普和艺术氛围中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空间科技的美妙,引起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形成初步的太空科学价值观。

(2)读物信息传播

时代的年轮将我们带到了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读物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为多样。午休阅读、课外阅读、活动阅读等都给我校学生增添了无穷的科普阅读乐趣。阅读,既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科技视野,获得了探索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也为他们今后的太空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和素材,为教师的创作辅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媒体信息传播

校园媒体主要有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教学媒体三种。借助这些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太空科普,了解中国航天,搜索航空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等等,以激励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未来太空世界的美好畅想和无限憧憬。

(4)语言信息传播

课堂教学、科普知识讲座、同学之间的科普交流、科技参观讲解等,都是科普信息传播的主要来源。每月一次的太空画课堂教学,不定期的、由航天专家主讲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学校组织的航天科技夏令营、太空蔬菜育苗、太空画创作比赛等一系列的校园航天科技主题活动,都成为学生太空科普的精神美食,使他们对太空科技充满激情。

用眼睛来观赏,用耳朵来聆听,用头脑来思考,用心灵来感悟。全方位的科普信息拓展了传播渠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陶冶他们的情操,涤荡他们的心灵,不断催生他们太空画创作的新能源、新力量。

2.深入开展创造性技能探究,形成“太空画”创作兴趣的生长点

儿童画是孩子表达自我、抒感的一种绘画语言,从中我们可以了解童心、童事,感受儿童绘画语言的生动与创造。而在“太空画”教学中,建立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形成艺术原创力基础上的技能探究,则更具有科学的启发性与艺术的原创性。

(1)工具材料运用的技能探究

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画面效果,那么怎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更适合创作太空画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

比如,我们让二年级学生创作的刮画就很有趣味性。他们的习作不但线条稚拙稳健,而且色彩协调,画面内容趣味盎然。如《外星人来啦!》(图1)这幅作品的星空背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外星人的形象描绘得传神、可爱,而画面所表现的情节则更让人浮想联翩。

又如,我们让高年级学生在黑色卡纸上用荧光笔进行太空画创作(图2)。在荧光笔的作用下,那散发着银色光芒的星星、星球将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展露无遗,而那金属质感的飞船形象则表达得更是栩栩如生。

再如,我们让六年级学生在有色卡纸上用水粉颜料进行创作,其习作(图3)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中那些代表着无数星云、星球和星际物质组成的美丽星空,在斑斑点点的水粉色彩的点缀下显得妙趣横生。

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使每一幅作品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与审美性。

(2)太空事物创作的技能性探究

宇宙是由无数的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除了我们常见的太阳、月亮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事物,如陨石,各种不同的星球、星系、星云、黑洞等。如果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深入观察、把握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的创作,对于充满想象力的小学生而言,创作的画面将会与众不同。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创作最常见的太阳时,首先,邀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了解太阳的内部结构,了解太阳为什么是一个发光的球体,太阳的色彩是怎样的,人类在地球上和星空里看太阳有哪些不同;接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太阳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于是就出现了图4中的那一组太阳。同学们心目中的太阳在各自作品中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虽形态各异,却又不失太阳的基本特征。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强调什么样的事物一定要怎样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让学生多了解一点太空常识,多观察太空事物,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想象与创作,那么,他们的作品就是艺术,而且美不胜收。

(3)飞行器创作技能的创新思维探究

未来的太空景象壮观,造型多样的飞行器必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飞行器的表现也是“太空画”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将飞行器归纳为两类进行指导:一类是根据不同的飞行高度来确定的,分为低空飞行器、高空飞行器、深空飞行器等;还有一类是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划分的,分为运输型、采矿型、勘测型等。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实物联想法,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比如:将深空飞行器联想成仿生型、飞碟型、变形金刚型等;将运输型中的飞行器联想成太空巴士、太空游船、太空列车、太空飞碟等;并且在实物联想的基础上进行再生式综合性联想,将太空巴士联想成仿生式太空巴士、子母便携式太空巴士、机械组合式太空巴士等。由此,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在这创新技能的探究中闪耀出它迷人的光彩。(图5至图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认知事物、能力发展的加油站,是他们提高学力、掌握知识技能的助推器。学生在太空画创造性技能的探究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科普的滋养、技能的锻炼、艺术的熏陶与美感的提升,在耳濡目染、多维感受中提升了创作兴趣,激发了创造潜能。

二、学生创作与教师辅导并行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对于“太空画”教学而言,则更需要建立一种创作辅导能够遵循的有效模式,以这种创作思路的引导方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我们尝试以教师辅导引领学生创作实践的方式,推进“太空画”教学往纵深方向发展。

1.开发创作主题,启发创意思维

创作主题的开发可以依据我们地球人的生活来拓展,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去挖掘。环保问题、生活起居问题、人类外太空生存问题……凡是和人类生活、生存相关的问题,都成了我们主题开发的对象。如“太空画创意模块拓展图”(图10)所示,从地球人生活所涉及的环境、建筑、医疗、运输、娱乐等方面去挖掘,学生的“创想视界”就豁然开朗了。

2.启迪创新思维,丰富创作想象

在选择创作主题的基础上,根据创作的需要,我们还要不断拓宽与延伸学生的创新思路,开启他们的梦想之旅,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不断激发。

(1)从飞行类主题中衍生出的“仿生飞行器”

人类的创造发明一般都是从模仿自然物开始的。早期的飞机是根据飞鸟的构造来设计的,船和潜艇是人们根据鱼类模仿的,而在现代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则有仿蜂巢轮胎、仿蜻蜓概念农场、仿鸟巢体育馆等。所以,我们可以从仿生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样既可以模仿对象的外观,又可以模仿对象的功能。

(2)从生物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奇特的外星生物”

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偌大的太空世界难道只有地球上才有生物吗?浩渺的宇宙中难道没有类地星球吗?如果有,它又将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让学生观看了《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以及对外星生物的假设性猜测,使他们创作出了千奇百怪、造型百变而生动的外星人、外星植物、外星昆虫等形象,让入看了叹为观止。(图11至图13)

(3)从建筑类主题中衍生出的“太空家园”

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更离不开我们世代栖居的家园。然而,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在未来的宇宙星空中一定会有我们地球人所创造的、蔚为壮观的太空家园。我们让孩子以画配文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意。

①六年级(1)班黄幸康《乌贼飞行器》(图14)

看绯红映照的那片天际,隐隐约约的是什么?劈开黑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华似锦的高楼,那形态之斑斓,色彩之鲜艳,造型之奇特,不禁让人大饱眼福……“乌贼”甩动着它那纤弱细长的触角游来了,看似慢悠悠的,眨眼间就到了跟前,它是这个宇宙中负责清洁与运载的飞行器。果然,由它经过之处,楼更美了,色更亮了,路面更洁净了…… 这是该同学的画配文,他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心目中未来太空家园的美景,画面与思想相互融合,使作品的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

②四年级(2)班史洋婷《火星岛新家园》(图15)

在遥远的宇宙太空,有一座神奇的火星岛。“看!那是什么?”火星岛的外层盖着一个氧气罩,扩散出一道道淡淡的蓝光,真是美极了!哦,原来是人类在那上面“工作”——建造太空火星岛新家园呢!“走,咱们一起去瞧瞧吧!”

走进火星岛高科技大门,一眼就望见了里面一大片建筑工地,这里的人们每一位都身穿宇航服。哈哈!他们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宇航员,他们正在不停地忙碌着……

这位同学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意是奇特的,而在画配文的描述中,这幅作品则显得更加丰满与厚实。

3.理顺画面逻辑,提升作品内涵

一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有时不一定拥有合乎逻辑的画面,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克服这种逻辑混乱、思路不清、画面交代不明的毛病,我们采取了“一点辐射式”“链式”“芝麻开花式”等多种太空画创意作品辅导法,使他们的作品在逻辑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一点辐射式”群体创意引导法

这是通过某一创意点来拓展创意的方法。如以一种自然现象、一个词语、一条新闻、一个故事等作为创意点,来衍生、拓展学生们的创意,并将学生们的思路引向不同的方向,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使他们的太空画创作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2)“链”式单个引导、群体推进式创意指导法

其中,“链”有“单链”“双链”“多链”,以及“混合链”等。此法将各种创意进行有机重组、整合,生成新的创意,如同生命基因链中的DNA,通过不同组合生成不同的新的生命个体,既丰富了作品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使他们的作品更具创造性和逻辑性。

(3)“芝麻开花式”群体创作指导法

此法以一个创意点来引发学生生成几个创意点,然后由这几个创意点再衍生出更多创意;如同芝麻开花,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从而使他们创作出更富有逻辑性、科幻性的太空画作品。

从作品《火星上的中国城》(图16)和《太空里的加能站》(图17)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构思充满创意。为了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我们在太空画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着、研究着,乐此而不疲。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探究兼容

学习是获得新知、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产生兴趣、萌发创作想象的源泉,而探究则是他们自发产生的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将两者结合,会更有利于太空画创作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我们以学习与探究兼容、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将“太空画”教学延续至今,并获得了不断的衍生与发展。

1.课内学、课外究

课内学,学的是科学常识、绘画基础知识;课外究,究的是太空科普知识、创作技能。此即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式探究时,一方面做到对那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要了解深入、研究细致,从而使创作更有科学依据,使作品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能自主进行绘画技能的研究,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方法与创作风格。

2.课内究、课外学

此即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探究式太空画创作教学,启发创作思路,拓展创新思维,研究创作方法,并通过课外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完善作品内涵,增强作品的科技创新性与艺术感染力,形成生动而富有逻辑的太空画作品。

3.课内学、课内究

将航天科普知识和美术基础知识以教学“资源包”的形式加以整理归档,然后依此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进行课堂探究式创作。此法有助于及时解决课一内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探究,养成太空画创作过程中的探究习惯,提升创作自信心。

4.课外学、课外究

此法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科普书籍,在产生创作冲动、形成创作灵感之时能够进行自主创作,将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科学猜想或科幻内容,以绘画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漫画式、简笔式、涂鸦式皆可,也可以是绘画创作式,使创作充满探索激情与活力。

学习与探究兼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太空画”兴趣培养的一种延伸方式,为“太空画”创作辅导教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让学生在“太空画”教学中,不断拓展视野,提高认知,增强兴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并在“太空画”创作学习中,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国防价值与长远目标,从而促进“太空画”教学内涵的不断升华和教学意义的不断彰显。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4

我认为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责任,是科学家不应该推托的一种义务。

国务院总理提出要让中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通过创业和创新,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打造不熄的引擎,顺利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更加需要大众科学素养来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科技创新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承担着一种历史使命、国家责任。除了科学研究,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务之外,对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家不要把自己关闭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把科学当成你欣赏的花瓶,而要让更多的公众理解,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未来,这也是科学家的责任。科学工作者需要通过科普活动为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在呼吁我国要从观念和制度上真正开始重视科普。2005年开始,平均每年我都要完成四五十场科普讲座。科普讲座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唤起大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尤其是唤起孩子和年轻人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追索,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国家的需要和对国家的忠诚,传播一种科学的思想、灵魂和道德。我乐意从事让公众理解科学的事情,做科普报告、写科普作品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需要教育下一代,让他们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益于提高他们的素质。国家提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就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对于青少年来说各种文化、科学、教育和道德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这将有益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普状态是口头上喊得响亮,但实际成效却非常小。原因首先是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传播对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在科技界,科普往往被看作在科研上没前途的人才去做的,在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看来,科普是小儿科,做了丢人。

就中国的科研经费来说,无论是国家的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863”计划、“973”计划,还是重大基金研究项目,都没有科普的经费,这真是很遗憾的事情。航天是最能激发公众兴趣的科技领域,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科学普及工作,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次,我在提交一个科研项目时,申请将科研经费拿出3%,用来把研究成果做成光盘和科普书,扩大科研成果意义的传播,但却没被通过。写科普书不算科研成果,在中国做科普是很艰难的。

欧美国家的科研项目却不同,甚至美国总统讲航天计划时,都要在最后加上一句,要激励青少年探索宇宙的憧憬。欧美国家非常重视科普,很多特别优秀的科学家会去写科普作品,并将这看作神圣的责任。而我们很多好的科普作品都是翻译自国外的。而且,我们更偏重实用的知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科学内容太少了。

要改变国内科普的现状,我认为先要从观念上扭转。我们所做的科研工程,到底有什么意义,在科学技术上能带来什么进步,必须向公众交代清楚,而不只是公布圆满成功就结束了。我们花的钱是老百姓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要让公众知道,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继续支持。所以月球探测,我坚持一定要培养一支科普队伍,把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

除了观念的改变外,制度上的改进也是必须的。能不能规定每个研究项目都要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做科普?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呼吁了十多年了。

科普的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比如,我觉得现在有两大类问题就严重缺乏科普,一类是国家的重大方针决策需要科普来充实,如“一带一路”;另一类就是全国争论的焦点问题,比如转基因食品、雾霾等,现在都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这些问题,不应该去指责提出质疑的人,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公众,科学家组织起来把问题弄清楚,然后对公众解释明白,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公众。我认为这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与中国科学技术部联合《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将通过开放科研设施、创作科普产品等举措推广科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学文化支撑。过去我们对科普工作提的意见和建议,《意见》都有了明确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责任编辑/朱 江)

《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

说了啥?

《意见》指出,中国科学院和科学技术部将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推进“‘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使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于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促进科教融合;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中国科普工作发展。

《意见》提出四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增强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要求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大学、公共支撑单位充分发挥适宜开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文台、植物园、标本馆、博物馆、野外台站、实验室、图书馆等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在保证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增加开放时间,改善科普展示场馆(厅),丰富互动参与内容。

其次是大力推进创作图书、文章、视频、展品、教具等科普产品,鼓励科研人员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疑惑及时撰写科普文章,鼓励翻译国外科普图书和科普文章。还将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等代表中国科技前沿进展和反映中国科学院科研优势与特色的科普视频创作。

第三是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各专业科普组织将结合社会需求,继续组织好“名园名花展”、“名馆精品展”系列天文科普活动等,拓展专题展览、专题报告、科普论坛等系列活动。在重大科普活动方面则包括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等全国性科普活动及公众科学日、科技创新年度巡展等全院性科普活动。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5

一、从学生出发,让情趣味充满课堂

(一)关注文体,从文体出发

仔细揣摩中年级的科普文,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有些课文童话色彩非常浓厚……编者在安排此类文章时,就已经考虑到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科普文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例如,教授《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小稻秧脱险记》等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并有感情地朗读,让“水上飞机”“小海鸥”“卫星”“台风”“小稻秧”“杂草”等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趣味学习。

(二)巧设疑问,从导入出发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渐渐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将学生的好奇心推向,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进文本。在教授《石头书》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的书都是用什么做的呢?你们看见过用石头做的书吗?看到用石头做的书,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如,学习《海底世界》一文时,笔者巧妙地利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抛出问题,吸引学生阅读;再如,教授《恐龙》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出示各种恐龙图片,提问: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课一开始,便使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二、从文本出发,让生活味走进学习

科普性说明文以介绍为主,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为缺少体验,所以很难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因此,要想教好这类文章,必须从文本出发,将文本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具体事物,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变“抽象”为“形象”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杂草、除草剂等农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些鲜明的图片资料,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石头书》中有这样一句:“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层层的岩石图片和厚厚的书籍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些形象化的手法,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课文自然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二)从“遥远”拉回“现实”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将越来越多。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一句,笔者通过QQ视频通话的过程,让学生和远在外地工作的家长通话,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进而理解了: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因为教学方式新颖,可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从文字出发,让语文味浸润课堂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策略是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细细品味之下,我们常常能在简单的语言文字之后寻找到诸多的语言因子,让浓浓的语文味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一)咬文嚼字,读出语文味

读,是语文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王崧舟老师说过:文本细读要“沉入词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总会发现一些值得我们好好去“品”的词。

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采用了新颖的“配音朗读法”,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师引读: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生接:一挣)师问:“挣”是什么样的动作,能不能做一做?进而说明,“挣”的时候要用很大的劲儿摆脱。因而,学生在朗读这段文字时“挣”字读音较重。

又如,该教师在指导朗读“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这句时,采用了比较法朗读方式:

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师:你觉得哪一句回答更得体?为什么?

在学生读完一遍之后,教师加大难度,让学生看着屏幕配音朗读,加上学生对前面课文的理解,他们读得都非常投入。而且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了三个读书层次,即读书表现层次、口语表达层次、配音表演层次,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自读自悟,语文味十足。

(二)刨根问底,问出语文味

科普文的语言文字简洁,而且一些科技术语、专有名词,对于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时也难以理解。比如《航天飞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只有感受到“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路程的漫长,才能体会出航天飞机速度之快。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

师:同学们,从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你平常怎样到学校的呢?

生:妈妈用电动车送、爷爷奶奶用三轮车送、爸爸用摩托车、汽车送……

师:都是固定的吗?

生:有时爸爸送,如果爸爸没时间就爷爷奶奶送。

师:你觉得谁快一些呢?

生(笑着回答):当然是爸爸快啦!

师:同样的距离,只是不同的交通工具,一下子就分出了高低。这好比就是普通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区别了。

航天科普类知识范文6

压不弯狗尾巴草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最近制造出一种超轻物质“碳海绵”,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的固体材料。“碳海绵”是一种气凝胶,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这一成果的相关论文已于2013年2月18日在线发表在材料科学界权威学术杂志《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并得到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的重点评论。

据悉,气凝胶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轻的一类物质,因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斥着空气,故而得名。1931年,美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硅制得了最早的气凝胶,外号 “凝固的烟”。美国HRL实验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制备了一种镍构成的气凝胶,密度为0.9毫克/立方厘米,成为当时最轻的固体材料。把这种材料放在蒲公英花朵上,蒲公英茸毛几乎没有变形——这张照片入选了《自然》杂志年度十大图片。

高超课题组用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制造的“碳海绵”密度仅为0.16毫克/立方厘米,比氦气还轻,仅为同体积氢气重量的两倍。“碳海绵”“踩”在狗尾巴草上,纤细的草须一点都没有被压弯。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碳海绵”的内部呈现出无数个由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的孔隙。“就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空间结构,用钢筋做支架、用高强度的薄膜等做墙壁,整体结构既轻且强。而在“碳海绵”中,碳纳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则为墙壁。

气凝胶的基本制备原理是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在以往制备气凝胶的案例中,科学家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导向法。前者可批量合成,但可控性差;后者能产生有序的结构,但依赖于模板的精细结构和尺寸,难以大量制备。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即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 “碳海绵”。这种工艺可任意调节形状,令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

在浙大实验室,有不少大小不等的“碳海绵”,大的像网球、小的像酒瓶塞,灰不溜秋,摸上去很有弹性。高教授介绍,“碳海绵”弹性很好,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而“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并且只吸油不吸水。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将其撒在海面上就能迅速将漏油吸收,而且凭其超强的弹性,吸进的油还能被挤出回收。此外,“碳海绵”也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前景广阔。

当然,“碳海绵”若能走出实验室投入工业化生产,其超轻的特性使它极有可能成为一种使用广泛的模型制造材料。以后如果大家在模型上见到这种神奇的材料,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要闻聚焦

2013年9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模型博览会(以下简称2013深圳模型展)在深圳会展中心3号馆拉开帷幕。对于已有十多年历史、办会经验丰富、在国际模型展会业界颇具知名度的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布局中国模型产业重地华南地区还是第一次。

借助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又称北京模型展)业已形成的巨大影响力,2013深圳模型展首次开展就吸引了60余家模型企业参展。展会规模虽然不能与成熟的北京和上海模型展相提并论,但其深入模型产业腹地、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令模型业界充满期待。

历时3天的展会吸引了不少客商和模型爱好者参观。但可能是由于展会规模有限、大牌展商较少的缘故,观展人气一直不温不火。60余家展商中,广东本地的模型厂商占了绝大多数。这也符合深圳模型展目前的定位——吸引本地模型企业参展。

根据在展会现场的观察,国内外厂商对国内市场的重视程度继续提高。Futaba、JR、Hitec等较早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品牌都租用了较大的展位进行品牌宣传。而更多的中国展商也加大了在国内的推广力度。面对观众对产品的问询,那种“我们不做国内市场”的回答几乎绝迹,大多数厂商都将国内市场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来自深圳本地的一家企业哈博森实业有限公司(Hubsan)头一次出现在国内展会上,他们主推带有FPV功能的模型产品,无论模型还是搭配的遥控器做工都非常精良。特别是即将上市的最新款微型4轴飞行器,飞行性能与拍摄效果俱佳,令人期待。该公司之前的产品主要针对国外市场,如今也开始加强国内市场的推广。

此外,来自广东澄海的玩具企业也大批亮相深圳模型展。这些玩具企业因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纷纷涉足模型产业。虽然他们的产品目前还局限于一些入门级模型,技术含量不高,但在玩具领域积累的经验使其开发的产品更易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有利于模型在小朋友中的推广普及。传统的双旋翼小电直被“打扮”成“尼莫”鱼、“愤怒的小鸟”甚至“奥特曼”的形象,价格非常“亲民”,受到了小朋友的格外喜爱。入门级的模型以玩具的形态示人,普及面自然更广。

而对于一些专业模型企业,以往的经营模式也到了必须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的时候了。东莞天太模型厂是一家研发各类遥控像真模型飞机的厂商,他们的产品涵盖翼展小到1米以内、大到超过四五米的模型飞机。以往,国外经销商都是批量订购产品,他们只需开发较少的机型就能满足客户需要。但因当前经济环境不佳、经销商压力大增,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大批量订货。为此,他们主动改变传统模式,提高研发投入,扩大产品线,采用小批量、多品种的销售策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几年的实践证明,虽然经营成本上升了,但小批量产品售价的提高反而使盈利更有保证。

可见,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无论是转战国内市场、进军模型产业,还是调整经营模式,只有主动求变去适应环境,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虽然首届深圳模型展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提升服务内容与品质等工作上努力,就有机会成为能与北京、上海模型展并驾齐驱的知名展会。

航模活动

“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

2013年9月27日下午,由朝阳区教委和中航国际联合举办的“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为学校七、八年级学生送上了丰富有趣的航空知识讲座及模型组装试飞活动。这也是航空知识杂志社在2012年受中航国际员工志愿者联合会邀请参加“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后双方的又一次合作。

活动伊始,中航国际公司向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赠送了精美的飞机模型。随后,《航空模型》编辑部主任宁波为同学们做了航空科普知识讲座。通过图片、故事、视频、模型展示等各种方式,同学们对飞行原理、航空历史和飞机、航模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讲座过程中穿插的提问互动环节则让同学们加深了对航空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又分组指导同学们进行了简易航模的组装制作,并组织大家到室外进行了放飞竞赛,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之前所学的航空专业知识。这次航空科普类活动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点亮了心中的“航空梦”。

航空知识杂志社所属的《航空知识》与《航空模型》杂志长期致力于航空科普工作。在青少年航空科普工作方面,杂志社仍将继续发挥媒体的优势,为普及航空与航模知识做出应有的贡献。

热心企业献爱心 科技体育进校园

2013年9月17日下午,吉林省航空模型运动协会、吉林市教育局在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举行了科技体育器材捐赠仪式。仪式上,香港欧姿国际服饰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向吉林市朝鲜族实验小学、市第23中学和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捐赠了价值近3万元的科技体育器材,包括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等。

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期盼的天真笑脸,欧姿公司吉林分公司总经理唐晶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够帮助贫困儿童参加航空模型大赛、普及国防科技体育知识,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走下去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技体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这项活动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促进全面发展。捐赠仪式结束后,吉林省航空运动协会代表向学生们介绍了科技体育相关知识,与师生互动,现场制作模型,并为大家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吉林省航空运动协会)

精彩赛事

第九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

2013年9月1~6日,第九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在韩国洪川君举行。本次大赛共有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是近几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比赛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

来自宁波的6名运动员刚参加完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和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就代表宁波队出征亚太大赛。最终,宁波代表队取得了1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冯奔获得少年组3.5MHz个人冠军、邵栩涌获得成年组3.5MHz个人季军,楼国君获得成年组144MHz团体亚军。这也是宁波代表队在历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宁波市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

培 训

2013年苏州市航空模型基层辅导员培训班

9月27~28日,2013年苏州市航空模型基层辅导员培训班在苏州园区金鸡湖学校开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自由飞项目的制作与试飞、电动线操纵和遥控固定翼模型飞机的基本飞行、遥控电动模型直升机的飞行技巧等,授课之余,还组织学员进行了外场飞行训练。各位基层辅导员将会把此次培训内容带回各自的学校,进一步推动和开展好航空模型运动。两天的培训顺利落下帷幕之时,也揭开了2013年苏州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锦标赛的序幕。(苏州航模协会)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裁判员培训班

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办,山东省航空运动协会、胶州市政府承办的2013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裁判员培训班于9月17~19日在山东青岛胶州市香港路小学举行。来自安徽、山东、山西、江西、湖北、河北、北京、四川、内蒙古、上海等地的28名基层中小学校、科技馆和青少年宫的科技体育辅导教师参加了为期3天的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