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生长特性;栽培管理;冬季修剪

1 板栗树的生长特性

板栗是比较高大的乔木果树,生长结果有2个主要特点:一是喜光性强,二是强枝结果。板栗一般由结果母枝的先端数芽抽生结果枝结果,强壮的结果母枝不仅是形成产量,也是扩展树冠和培养骨干枝的主要枝类。板栗的顶端优势使树冠上不同部位枝梢的生长势和生长量具有明显差异。顶端直立的枝梢生长势最强,其下部位的枝梢生长势依次减弱。下垂大枝常自然枯死。树冠各部位结果枝的长势、结果数量、栗实大小也具有明显差异。整形修剪就是要平衡各部位、各枝系的长势,使其均衡生长结果。 板栗雌雄异花,壮枝结实。成花、结实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应采取多种修剪措施,改善每个单株和整个栗园的通风透光条件。内膛细弱雄花枝多,应疏除。所以,片面强调内膛结实并不能取得明显效益。

2 板栗树栽培管理

板栗树采果后能否及时加强秋、冬管理,对来年的产量影响很大。

2.1 合理施肥,给足“吃”的

一般每100kg板栗发育成熟需消耗纯氮、钾各4.5~5kg,磷1.5~2kg。采果后,树体“元气”大伤,应及时补施肥料,以使其迅速恢复树势,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板栗树越冬抗寒能力。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一般8~10年生树,每株沟施厩肥50~60kg、尿素0.5kg、磷肥1kg,10年以上生的树,按照结果量增减施肥量。

2.2 灌水抗旱,给足“喝”的

板栗树的根系水平分布广,垂直分布能力弱。果实采收后,树体水分损失很大,加上一般秋、冬干旱较严重,容易使板栗树受旱。因此,采果后有条件的栗园要及时灌1次透水,以补充树体水分,此后如干旱还需适时灌溉。

2.3 培土壅蔸,给足“穿”的

树基培土,能保证树体根系生长,增强其抗寒能力。11月中、下旬,每株树应视大小,以树干为中心,用100~200kg腐熟的农家肥平铺于树冠下,其上再盖一层细土。次年春天气温回升时再挖开,以利通气长根,这样还可减少杂草。

2.4 防虫治病,进行“保健”

秋季,针对危害板栗树的主要害虫应适时施药防治。采果后要注意及时清园,剪去枯枝、病虫严重枝,清除脱落在地面上的病虫枝叶,集中烧毁或清埋。近年来板栗果实主要害虫为象鼻虫和桃蛀螟,2种害虫分别为2年1代和每年3~4代,均以幼虫越冬,每年在7~9月间危害。幼虫期用56%磷化铝片剂、98%溴甲烷对板栗果实薰蒸48h,死亡率为90%~100%。成虫期板栗象鼻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400~2000倍液、桃蛀螟卵期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洒树冠、树干,蛀果率减退95%。

2.5 合理修剪,手术“美容”

板栗树液秋季仍在流动,气温相对较高,此时修剪,伤口不仅仍能迅速愈合,还可避免伤口附近徒长枝的萌芽。对结果初期的板栗树,可疏剪密生枝和位置不当的徒长枝;对结果盛期的树,则以疏为主,放缩结合,维持树型,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对衰老树,宜有计划地回缩枝组,更新复壮,延长结果寿命。

3 板栗树冬季修剪

板栗树冬季修剪最佳期为落叶后半月至春季萌动前半月。

3.1 幼树的修剪

板栗幼树的修剪,要掌握“冬眠期修剪为辅,宜轻不宜重,少疏不截” 的原则。在冬剪时把主干40~50cm以下的侧枝全部剪除,并疏去树膛内的过密枝、纤细枝、重叠枝、交叉枝,同时选留好结果枝组,调节好各枝组间的距离和方向,培育好主枝,其骨干枝的延长枝可一年缓放、二年短截。

3.2 盛果期板栗树的修剪

此期修剪要把膛内的病虫枝、干枯枝、轮生枝、交叉枝、重叠枝、纤细枝剪除,加强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性,集中养分使结果枝组粗壮充实。对于顶端枝及骨干枝的延长枝,宜留50cm短截,以促发侧枝,增加结果母枝数量,提高结果面积以增加产量;同时使树冠外移速度得以控制。树膛内或大枝中下部的徒长枝可保留一部分,通过改造使之成为结果母枝,这样既增加结果面积,又不至于树冠内“空膛”。对于过于密集的结果母枝,要适当疏除一部分,或短截一部分作为新枝。在树冠相接前,每1m2树冠投影面积可保留15条左右结果枝;树冠相接后,可保留13条左右结果枝,枝距40cm左右。对于过旺的结果枝,可作适当短戴,以促其下部抽发新枝;已呈现衰老的结果枝组,要作适当的回缩,以促发新枝,并培育成结果枝。

3.3 衰老栗树的修剪

对于那些严重衰老的栗树,可挖去重新补苗,若其基部有萌条则可进行优种嫁接,培养成才后再将衰老树锯去,以新苗或嫁接苗占其空间而不致“空膛”。对于表现不十分严重衰老的栗树,此期可先把干枯枝、病虫枝剪除,膛内的徒长枝和细弱枝短截利用,衰老的大枝回缩至强枝处,来年抽发的新枝后,从中选择生长方向好、发育充实健壮的枝条加以培养,使之成为骨干枝和结果枝组。衰老树的改造不要操之太急,宜分年分批进行,并逐步调整,使其枝条均匀分布,长势良好而达到恢复正常结果之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修剪一定要与冬季的改土施肥结便起来,才能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结果。

(收稿:2013-06-29)

参考文献;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团队主体化;项目实践引导;创新模式

0、引言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说: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在当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焦点。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如今盛行的素质教育,再到新兴的创新教育,人们不断意识到创新在教育领域内起到的强大推动力。探索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西方教育无疑是先驱者。在学术氛围浓郁且自由的西方教育中,创新一直是人才培养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素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开始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高校逐渐意识到,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而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改革的提案中占据首要位置。

在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渴求的大背景下,要想在众多培养模式中脱颖而出并推广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团队主体化的建设不容忽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是一个新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团队,其首创的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创新团队主体化

在创新活动主体越来越具有团队化趋势的今天,团队模式成为人才的“培养皿”。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如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时间要求越来越短,领域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独的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采取团队形式才可能完成。创新主体团队化,就是创新智慧集成化,它将问题提出的智慧、问题解决的智慧、应用推广的智慧集成起来,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社会经济进步。

团队模式虽然日益发展,但是受高校体制、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等多方面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受限,从而导致了创新源泉的枯竭。因此,单纯的团队形式建设治标不治本,最终只能和普通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相似。

华东师范大学sophia团队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团队模式的探索,依托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的教学园地,实行“学生自管自治、公司化管理模式”,在团队建设探索道路上谋求更高标准的创新,悉心孕育和灌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认真态度和研究型习惯的新苗。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继承,更是一种独立的创造,因此,“学生自管自治”模式提出由各个层次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实验室主任、文化策划、财务等职位,共同负责实验室的项目和日常管理,这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无形的推动力。当然,这本身也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成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时刻关心实验室的动态和发展,为实验室的管理提出意见,让团队在合理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各个项目。“学生自管自治”在培养团队成员技术层面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成员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管理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新颖模式也让成员们比同龄人更早一步接触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更早地适应发展的环境。

总结sophia团队的发展历程,有两点创新之处:第一,强调团队主体化,将团队成员的能力最大化,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独特的“学生自管自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素质,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团队的构建为sophia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基础。在以“学生自管自治、公司化管理”指导思想为创新实践平台的基础上,sophia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发展历程,将团队的建设和专业的研究融合成一套创新型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2.1 以实践为引导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sophia制定的实践课程体系核心思想是强调“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培养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做出的大胆创新。

很多人认为,实践是日常课程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现今的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种观点。高等院校的实践课时仅为理论课的一半甚至更少;在学分上,两者的权重之差体现得更甚,理论课的学分为实践课学分的4-8倍,这让教师和学生在潜意识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基因工程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简介:王忠华(1972-),男,浙江开化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斯越秀(1979-),女,浙江诸暨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和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c201008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36-0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成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的核心技术。[1-3]通过“基因工程实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知晓从自然界的生物中克隆所需目的基因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熟悉从最基础的核酸、质粒的提取,到基因分离方法的确定、基因的克隆、鉴定、表达以及最终能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基因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比较系统的认识。[4,5]通过一系列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基因工程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一、目前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具有综合设计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并且与农业、医药、环境、能源和食品等行业紧密结合,发展空间广阔。但目前基因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

1.贴近行业的实验项目缺乏系统的创新性设计

基因工程实验尽管开设时间较长,但实验项目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行业结合不够,不能适应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性项目成点状分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因此有必要增加一些研究性、行业相关性的项目,并根据学生需要开展不同层次、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每次实验的内容。实验前,教师先把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完整地讲一遍,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时只需“依样画葫芦”,机械模仿、重复操作,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都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激情。不能从主动探索中获得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体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个性发展,甚至泯灭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精神。[6,7]

根据上述问题,结合基因工程面向行业的特点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确立了综合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基因工程实验的能力培养层次及培养途径

能力层次 具体能力描述 拟培养途径

学科研究能力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培育转基因新产品;开拓新产品、新工艺;利用基因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放创新性项目训练

工程应用能力 核酸与蛋白质提取工艺参数优化能力;基因工程产品产量与品质参数优化能力 工程性项目训练

综合技能 核酸分离纯化能力;PCR操作技能;质粒连接、转化与筛选技能;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检测技能 综合性项目训练

围绕不同能力的培养目标,本文从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基因工程实验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同时对改革的初步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讨论,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不同层次的能力目标,根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因工程》三级训练体系鱼骨图(见图1),设置了三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技能训练以原有的项目为基础进行优化;而工程能力训练和开放创新训练项目则为本课题的改革重点。项目主要来自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拟设置的项目详见表2。

表2 部分实验项目一览表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备注

综合技能

训练 质粒DNA的提取、酶切及其产物的凝胶电泳 原有

DNA酶切产物的纯化、重组质粒的连接 原有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及筛选 原有

质粒DNA的分离和鉴定 原有

PCR扩增技术及其扩增产物的检测 原有

工程能力

训练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mpU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新增

碱性磷酸单酯酶基因的定位、克隆与表达 新增

富锌功能水稻品种特性改良 新增

明胶植物源替代物关键参数优化 新增

开放创新能力

训练 葡萄不同品种的ISSR分析 新增

转抗螟虫基因蔺草新种质的培育 新增

浙贝母分子身份的鉴定 新增

富锌水稻分子指纹图谱分析 新增

根据不同行业现状,教师先拟定了一些具有行业生产应用前景的目标蛋白或产物(如外膜蛋白、碱性磷酸单酯酶和白介素等)布置给学生,并将实验方法和重要参数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提交,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形成总结性材料。以生物制药行业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简称Omp)为例,其免疫保护力远远高于灭活全菌疫苗,有望作为高效疫苗的重要成分,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大量生产应用于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由此可将“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mpU的克隆与原核表达”作为设计应用性实验。涉及的重要参数有DNA分离纯化参数、PCR扩增体系和程序参数、不同载体构建参数和不同表达产物检测技术参数等。通过这个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用学到的基因操作技术(核酸提取技术、引物设计技术、载体构建技术、基因检测技术、表达产物检测等)去解决具体的行业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应用能力。

开放创新训练项目围绕教师科研、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进行,如特色经济和药用植物(蔺草、葡萄、浙贝母等)及海洋生物(中华鳖等)的分子身份与种质资源鉴定、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医药与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等。主要是采用基因工程实验技术解决当前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先进的、应用性强的专业综合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综合技能训练项目,采取虚拟实验与实战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过程,学生必须在实验前进行预习,然后反复进行虚拟实验(购置相关软件),最后进行实战操作,实验结束后写出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班级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点评,使学生了解出现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与技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工程能力训练和开放创新训练项目,采用“自主设计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即要求3~5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确定小组感兴趣的课题,或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提出申请和实验预约,经教师审批后,利用开放实验时间完成实验,最后递交实验报告,并书写实验总结或论文。鼓励学生从行业调查入手,自行选题、自行查阅文献、自行拟就实验方案、自行备齐所需试剂并进行实验。允许学生分多次来实验室完成同一个实验项目,允许学生对同一个实验项目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如核酸提取可采用酸法,也可采用碱法、SDS法、CTAB法等。同一种方法还可在不同提取条件下进行,如水浴温度、水浴时间、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等。自主设计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

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实验课程考核新模式。

在对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进行考核时,采用全程性评价,实验预习环节的评价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准备和过程环节及实验操作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实验笔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对于工程能力和开放创新训练项目的评价,主要是从查阅资料和设计环节、实验参与环节、实验结果和总结环节等方面来考核,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操作技能、文字组织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有创新部分的学生要给予加分与奖励。这种全方位的成绩评定方法既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又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五、改革实施初步成效与物化成果

本改革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2009级、2010级学生为课程改革实施对象,直接受益学生数为200人/年。由于本改革能紧密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用且能紧跟专业前沿,因此,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近两年来,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参加课程组教师相关科研项目的有50多人次;完成相关校级创业创新基金项目或校科研基金项目近10项;获浙江省科技厅“新苗计划”资助项目2项;获浙江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获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优胜项目1项;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与课程相关学术论文8篇。

通过对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所进行的毕业实习中,表现出较强的基因工程操作能力、实验组织能力和设计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考研学生在复试中,较强的基因工程实验技能受到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教师的肯定。

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课程组全体成员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教学改革与推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着眼于现实建设、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项目始终保持可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项目的后阶段任务与计划如下:

首先,继续完善教材建设。通过学生的试用,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对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教程进行修订,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教材适用对象进行推广,增加辐射面。

其次,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建立相对稳定的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库及操作规范。

再次,完善开放式的管理制度与全程式参与的考核办法。

最后,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增加辐射面,提升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邢万金,扈延茂.本科基因工程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J].生物学通报,2007,42(2):48-50.

[2]陈鲁勇,孟和,许文平,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21-122.

[3]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0-71.

[4]高凤山,许崇波,刘庆平,等.基因工程开放实验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3-216.

[5]王文锋,范雪晖,穆灵敏,等.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1):99-100.

[6]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4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5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54-03

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承载着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呈现的任务。名教师引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对于营造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机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

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名师工作室,就是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名师队伍。

(一)建章立制,规范名师培养

2007年起,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常熟中专”)先后修订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五高”教师、“五优”教师评定、考核、奖励系列方案,教师下企业研修、科研、竞赛、成长规划等16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保障教师的成长。2011年,根据《关于印发〈常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常教人〔2011〕61号)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神,学校颁发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申报表》、《名师工作室特聘专家信息表》、《名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规范有序推进。

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标准引领名师,把名师打造成掌握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动态的专业拔尖人才。要求名师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要求,开展序列建设

学校明确了名师工作室序列建设目标,确定了各序列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标准,根据各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推进程度,分为“学校重点建设级、学校建设级、学校培育级”三个序列,确定了三个序列各5个名师工作室,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各工作室统一按照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进行建设和运行。每年初,名师工作室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学校预拨运行资金;年末,根据工作计划中的目标、内容、成果进行验收,并兑现运行经费。

(三)丰富内容,构筑成长平台

根据《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和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学校对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内容等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首先,提出了“五个一”的目标。即提供一个名师教学平台,建成一批校企合作载体,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产生一批研发创新成果,带动一支优质教师队伍。

其次,明确了建设内容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师德建设。以“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为要求,提高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师德修养和学术水准,使之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

第二,人才培养。要以名师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参赛参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成员进行培养;要以名师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团队成员智慧为依托,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空间;在保持成员现有教学特色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各自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工作室成员朝着“教坛新秀(新苗)、中(高)级“双师型”教师、名教师(名校长)培养人选、领军人物培养对象、技能大赛获奖教师、信息化大赛获奖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等名优教师梯级化成长目标迈进。

第三,专业建设。要围绕专业办学理念、教育理论、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专业图书、网络平台、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专业文化、公共关系等内容,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四,课程建设。依据行业企业科技与生产发展水平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场景、教材课件、网络平台、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内容,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第五,教育研究。以引领成员提高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凸显教学风格为核心,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努力构建研究性教科研共同体,激励每位成员产出更多成果,不断扩大区域产教研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名师工作室的特色和品牌,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第六,社会服务。依靠名师工作室智力和技术优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学试验、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学校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工作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成果呈现方式等,做到以“十”带“百”:以十个名师工作室、十个名师,带动一百名骨干教师,培养一百名后备名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师德成长和专业发展。至2013年底,学校现有名师工作室15个,其中常熟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苏州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

二、创新名师工作室运行方式,

高质高效培养教师

建设名师工作室只是基础,运行好、经营好名师工作室才是关键。学校精心构建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以名师为引领,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带团队、抓项目、做研究、促课改、出成果。

(一)招才纳贤,确立名师团队

常熟中专充分挖掘现有优质师资,通过组建名师团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特聘导师和外校教师,壮大了教师队伍,开阔了教师眼界,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理论,提升教师素养

学校以名师工作室构建交流学习平台,使理论学习持续化,日常化。各名师工作室强调成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养。通过名师团队的辐射引领,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三)名师引领,促进团队成长

各名师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与交流的舞台。通过走出去――外出参观、听课和参加研讨活动等,请进来――邀请省市级名师、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交流、指导等活动,教师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业务能力。近一年来,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在各级各类年会、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交流发言10多人次,反响良好。团队成员在省、市两级评优课中频频获奖,初步彰显了名师的引领作用。

(四)科研引导,丰富工作内涵

课题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教师要成为有理论的实践者、有思想的教育者,就必须进行教育科研。各名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申报、教材编写、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近年来,名师工作室共承担了5项省级课题研究(含在研与结题的),有省品牌专业2个,苏州市级精品课程2门,核心期刊7篇。名师工作室建设走上了“科研兴师,名师强校”之路。

(五)技能大赛,培育名师优生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各专业名师工作室建立了“技能大赛动态资源库”,涵盖历年技能大赛的通知规程、场地设备、比赛试题、评分标准、训练题库、模拟试题、备料单等,并形成逐年完善更新机制,较好地把握比赛动态。

(六)校企合作,服务社区社会

各名师工作室成员能够通过工学结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营造生产实践氛围,依托教学工厂和企业校区两大平台,创设学生实践真实环境,将模拟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让师生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要求,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

凸现学校文化亮点特色

常熟中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向,在学校文化、社团建设、兴趣爱好等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更能形成学校独有的特色。

2006年,学校聘请钱振球老师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顾问,专职从事灯谜的弘扬、传承工作。开办灯谜师资培训班,每周开设1节灯谜课,组织全国灯谜函寄展猜活动,组建春来谜社,编辑出版谜刊《春来谜苑》(有3期被评为“全国十佳谜刊”),打造学校的文化名片。2008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2010年3月又被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首批“谜艺传承突出贡献学校”(全国3所,江苏唯一)。学校成立了灯谜教学教研组,并以钱振球老师为顾问建立了春来灯谜工作室,打造了一个特色文化的名师工作室。

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春来谜社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2月11至13日,中央电视台全新打造的大型电视竞猜节目《中国谜语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学校代表队进军半决赛,与来自全国的谜友同台竞技,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展现了他们的聪明睿智和青春风采。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的代表队亮相央视舞台,极大地提高了灯谜特色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常熟中专特色文化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已成为优质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一个实践研究的平台、一个成果呈现的平台、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一个骨干辈出的平台。打造名师工作室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Promoting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with Teacher Studios

SU Jian-qing

(Jiangsu Changs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hangshu 215500, Jiangsu Province)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实践

随着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 高等数学面临的情况是学时一再减少,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如何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以及如何不致束缚优秀学生的发展和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对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作进一步的思考,现总结如下。

1高等数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等数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大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较系统地获得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也为将来在工作中的数学应用奠定基础,而且对学生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方面进行一定的训练和熏陶,使他们具有理解和运用逻辑关系、研究和领会抽象事物、认识和利用数形规律方面的初步能力。课程不仅传授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审美和使用科学语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各高校非常重视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为适应教育改革,尤其是对于高职各专业,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着眼于以应用为目的,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进一步降低理论要求,更加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编写合适教材。

其中大学生建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和部分应用。

教法上采用分级教学,更加注重讲与练的结合。同时也通过每年的数学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还购进一批教学软件,使学生对一些困难无趣的数学问题能通过计算机加以解决。利用交互式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使“教”的内容更清晰,“学”的内容更明白。

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建设,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及本校专业特点,对现有题库进行修改补充,进行计算机管理,进一步搞好教材建设,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改革论文。

近几年来,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工作得到学院和学生的好评。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逐步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梯队。高等数学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能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高等数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要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以教学改革促课程建设,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三维空间中,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传统教学手段手段与现代手段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全方位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建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步提高,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首先需要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⑴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继承性教育转变到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二十一世纪,数学已被视为一种思维科学。高等数学课程应该更多承担起学生思维培养的重任:将中学生思维转化成大学生思维。从第一堂课起,就要与同学一起将思维从“理论思维”向“实际思维”转变、从“思维保守”向“思维灵活”转变。

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探究式教育。探究式学习是实行创新教育的有效方式,这就要求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转变。首先要建立探究式学习的环境、氛围,如让学生从重视做题、考试为价值取向转变为重视问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所创新,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实是问题驱动,在教材的编排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都是以具体问题来引出教学。再次是问答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和探索。

⑶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包括:数学语言、数学思维、数学技能等数学素质培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思维素质培养;文化素质培养。

⑷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不断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软硬件设备先进齐全的“数学建模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根本途径和保证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少而精的原则,这不是因为学时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无奈之举,而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本质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抓出讲授内容的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其余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都是有利的。

第三,改变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探索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传统讲授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第四,革新考核手段。

加强平时(过程)考核,布置课后作业,理解、巩固课堂教学;以阶段性测验,以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坚实的数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写小论文、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姚国柱,刘进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素质培养初探[J].论坛.2013,06.

[2] 张劲.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