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1
【成语名字】阳春白雪
【汉语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成语解释】
“阳春白雪”是较为深奥难懂的音乐。相对于通俗音乐而言。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后亦用“阳春白雪”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
【成语典故】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据《文选.卷四五.对问》引)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成语注解】
1、 郢:地名,春秋时楚国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
2、 下里巴人:此指通俗的歌曲。见“下里巴人”。
3、 属:跟随。
4、 和:声音相应,这里指唱和的意思。
5、 阳阿薤露:此指介于高雅及通俗间的歌曲。
6、 阳春白雪:此指高雅的歌曲。
7、 引商:加长商音。
8、 刻羽:削减羽音。
9、 流征:为征音的流转变化。
10、 弥:更加。
【成语用法】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2
宋朝由于重视水利建设和扩大农田灌溉,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城市建设,矿产开采,经济贸易等,可以说宋时期的经济十分繁荣。任何一个朝代,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带来思维意识的改变。由此,文学艺术形态逐渐显现出发展的态势,民间流传下来的鼓子词、杂耍口技、民间故事、民间绘画等民间文学艺术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作为文学形态的宋词,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词人们也开始放下高雅的姿态,进入到表现市井趣味的文学创作中来。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广泛的传播下,宋词从昔日的阳春白雪成为了下里巴人,那些喜爱文学的民间艺人,他们也纷纷进入到创作的阵营里,普通大众中也涌现出大量的填词者。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民间落寞词人柳永,在柳永的词中,很多是关于市井民俗、歌妓生活、其中有很多属于离别情愁,这些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语言的应用符合社会大众的欣赏口味,他在一首《定风波》里写到:“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将“太阳”、“摇曳的花”、“穿梭在柳枝间的莺”。描述的十分生动,但是,作者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描写,此种表达的是,这些本来非常美好的环境对于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来说,只能是一个看客、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虽然生活状态不能与常人相比,但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也像人们一样有渴望、有追求、有憧憬。作者在词中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照。词人所创作的作品,营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词句中那些具体的事物具象,为其他艺术类别提供了参照。
二、宋代文学成就了其他艺术的发展
宋词中有许多属于寄情于山水,钟情于自然的词作。据相关史料提供的数据表明,大词人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关于自然描写的就有135首,其中和郊游有关的词有80多首。如苏轼的:“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些词句描写的是词人外出郊游看到的山水风景,从中不仅展示出了“落日”“亭榭”“波浪”“天空”等自然景致。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了此时此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豪情,这样的景致无疑给那些独爱绘画艺术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大量绝好的创作素材。创作者只要从中感受到词人身上所具有的超凡脱俗的处世精,就能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辛弃疾是宋代具备了豪放品格的词人,作为胸有国家的文学大家,虽然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为国家和民族奋起抗金的精神始终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因此,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就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辛弃疾在其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尽情地挥洒着豪情和笔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词人无法实现为国家出力的悲愤之情。词人姜夔的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其中的词作《暗香》和《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向我们展现出了具有人生意义的精美图画。词人兼绘画家的周邦彦以一首《春雨》赢得关注。宋代词作大都具有了美术绘画所需要的意象特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其他艺术的旨趣中,感知到宋代的文学艺术与自然有着至亲至近的关系,文学和艺术的同频共振,让艺术家们借用山水自然的描述,来抒怀,表达自己的追求而和理想。
三、宋代文学艺术雅俗冲突的文化环境
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艺术的创作者,其创作的素养和创作的水平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文学创作者实际上在时展中,他们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人性、看待国家。因此,独立的思考意识成就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文学大家和优秀词人,在他们的影响下,社会会出现一种新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可能会引领当时的文化时尚。我们知道,所谓的文化形态,是与时代的文化内在结构有很大关系,也是各种文化因素综合形式的一种体现。上至秦始皇时代的大秦帝国,下至明清时期,可以说不管那一个时代,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也是这个时期文化构型的一份子,文学艺术从来都是属于整个社会,并不会因为有强权就可以独享。我们知道,整个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人组成,文学自然也会去适应这样的人文环境,这就产生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同支撑的文学天空,宋代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从最初兴起的贵族文学,到在道德文化约束下的精英文学,直至不断被民间传播的大众文化的文学形式,一个时期的文学无不与当时的文化面貌相一致,尤其与文化的雅俗问题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雅文化与俗文化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存在,雅俗观念因为在人们心中长期发挥着作用,这种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影响甚至是改变着文学的演进状态,同时也在影响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的改变。宋代形象表意文化的独特性,就具体文体来看的确存在着诗词由俗而雅的转变期待。就宋代文学整体发展情形考虑,文学主流总是体现在雅俗不断的交融过程中,这种文学艺术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雅俗矛盾以及在融合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也就更加明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的一面。可以说,是文化的不断转型促成各种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的调和手段的形成。到了宋朝末期,宋代文化的的整个环境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而这种没落的文化形式的出现也就预示着有一种更能适合大众的文化形态即将走向文学艺术的舞台,以其雅俗共赏具备着形象表意文化特点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得到了揭示。
四、结语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3
农民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闲暇时也需要一些娱乐节目,现在有些村庄出现了赌博、偷盗、抢劫,还有迷信思想、家庭暴力等等,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关,与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更与现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关。
推动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批文艺工作者。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艺工作队伍。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搞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政治、文化、精神上却与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的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文联、文化团体、相关的文艺机构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不仅没有文化活动的设施场所,更加缺少的是能够组织领导他们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文艺骨干。
要促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在农村,有号召力的文艺积极分子。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新农村各类文艺节目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学习、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人民风俗文化的特点,积极开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应人民群众的各类文艺节目,如“文化三下乡”、“艺术进万家”、“欢乐进农家”等活动全面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民间文学作品评奖”、“民间工艺精品展”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先进思想和文艺知识的传播者。推进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就是要把进步的精神文明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一些能反映“八荣八耻”题材的文艺演出,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鉴赏水平,把高雅健康的文化娱乐送到农村群众、基层群众中去。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农民群众的文艺老师,农村群众的文艺素质普遍不高,文艺工作者应当加大辅导和培训农民文艺骨干的工作力度,建设一支强大的农村文艺队伍。
推进新农村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主角是广大农民群众。争取农民群众既是文艺活动中的主角,又是台下观众的主体。新农村文艺作品为农民群众而创,文艺节目为农民群众而演,文艺活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各类文艺活动中,丰富新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工作者视野要往下看,农村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首先,农村是革命的摇篮,时期,各类经典的文艺作品都取材于农村,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小二黑结婚》等等都是反映农村的风貌、景色,反映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或斗争生活的;其次,农村是各类民间艺术的起源地,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这些优秀作品、优秀的艺术都是与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并且都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品或优秀的艺术形式。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4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出自明代吕坤《答孙月峰书》。
出处:战国时楚国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近义词:曲高和寡。
反义词:下里巴人。
相关词:虎落平阳、葵藿倾阳、借尸还阳。
2、郢中白雪:
释义: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示例:垂罗舞縠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出自唐代李白《白紵辞》之二。
出处:战国时楚国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5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花秋实---见“春华秋实”。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春光明媚---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光漏泄---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春风雨露---像春天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春风一度---度:次,回。比喻领略一番美妙的生活情趣。亦借指男女合欢。
春风野火---比喻迅猛之势。
春风夏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足以养育万物。常比喻及时给人以教益和帮助。
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春风风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吹皱一池春水---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齿牙春*---形容爽朗地大笑。
长春不老---犹言长生不老。
笔底春风---〖解释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白雪阳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能力训练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带春字的成语,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能力训练频道。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月旦春秋---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有女怀春---谓少女爱慕异性。
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场---比喻过去的一切转眼成空。也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落了空。
阳春有脚---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高雅的文学艺术范文6
论文摘 要:目前,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本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学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现状,分析此文化现象的成因,从而预测文学的发展趋势。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民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正面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急剧变化的问题。
我们应当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市场经济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人们放弃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深度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此时此刻为关切中心的消费文化,即大众文化。以下就此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作具体分析,透过这种现象来探求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层原因。
一、影视文化中文学作品改编的现状
“从小说到影视”是一个常说常新、屡谈不厌的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改编,带来了影视剧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别是当代生活内容、生活观念及生活状态的丰富多彩,使影视剧的改编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从内容到主题涉及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影视艺术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畅销小说中的动人情节,成为不同导演所钟情的改编对象。[1]经过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不仅在当代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大奖的评选中不同凡响。德国施隆多夫的《锡鼓》,美国的《克莱默夫妇》,我国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可见,即使在影视技术与艺术走向成熟的今天,改编仍然方兴未艾,正继续创造着一个个动人的“银幕神话”。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向我们招手,吸引我们深入其中,探究一二。
目前影视改编创作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一)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最繁盛的明清时代,已聚集了众多改编者的目光。四大名著被首先请上银屏,一饱国人眼福。此外,《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古典名著也不甘落后地在银屏上创造着各自的世俗神话。不难看出,观众对其喜爱程度和观赏热情远远超过了根据外国名著和现当代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从这一方面恰恰可以看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二)对历史题材的改编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古典名著被逐一品尝后,改编者开始逐个朝代寻找可供改编的历史素材。于是接踵而来的《末代皇帝》、《秦始皇》、《唐明皇》、《康熙大帝》等历史剧争相出台,它们多以长篇电视连续剧的面孔出现,极尽述说之能事,由点及面,极力铺陈。从当今上映和正在拍摄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且每一部都在数十集以上。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改编者可谓“溯洄从之”,没有一个朝代不曾被涉猎。
(三)对当代畅销小说的改编
畅销小说一直是影视剧改编所钟情的对象。“畅销”意味着通俗,流行,意味着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意味着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这一切都是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本身所需要的。因此,影视剧和畅销小说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对畅销小说的改编往往使影视剧更为畅销,而且经常会产生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如《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托马斯·肯尼利同名纪实体小说改编),《侏罗纪公园》(根据迈克尔·克赖顿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阿甘正传》(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二、改编热潮的深层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文化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呢?
本雅明曾把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传统的乡村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二十世纪高科技社会,对应着的分别是故事——现代主义语言与诗歌——传播媒体。这一观点说明了文学艺术从讲故事的口传方式,经过特别的文学写作发展到机器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2]
因此,在当下,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电子媒介必将对文学秩序产生强烈冲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商业化语境中,世纪之交的社会已从“读写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影视即为“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
其一:文学隐藏在单一的语言载体中,而影视是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的诸因素综合起来,故事和戏剧情节是图像的动态,音乐伴随着图像,图像隐含了思想,反映着生活。[3]读文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看电影、电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图像,听到的是声音。因此,“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社会文化由文学主体转变为影视主体。
其二:文化主体两个向度的变化,无疑给由传统延伸而来的文艺受众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而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由欣赏型转化为消费型。[4]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心态是90年代文艺受众的最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消费”已成为话语中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日益凸显,“看不见的消费之手”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制导因素,更直接渗透到文学的组织、生产、流通与接受过程中。纯文学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经济时代的文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评审,已经越来越难以抵抗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
其三:在文学中,形象和思想通过文字这一载体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形象和思想又源于作者的心灵,可以说文学的白纸黑字始终是由心灵来灌注的。而电影、电视都是以一种技术力量在改变着文学所依托的那种自古而来的观念体系,在影视文化中,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已经不同于心灵活动的微妙,不同于文学表现的诗意,而是一种能“看”得见的图像,它带来了新的时空观和本质观。在影视中,图像是主体,任何人都可以看图像,而在文学中,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读文学。
三、改编热潮的发展趋势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影视艺术创作要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必须通过观众的欣赏。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它的审美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没有任何美学意义。欣赏它的观众,层次越宽广,人数越多,它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文学作品也是如此。[5]因此,在当前社会,不论文学家还是影视编剧或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欢,自然而然,他们就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雅”和“俗”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理解的“雅”是指符合艺术审美特点的规律,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深意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我们理解的“俗”是指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高雅之作其优点是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缺点是可能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通俗之作其优点是能为广大群众欣赏,缺点是可能浅显,缺乏深意,甚至流为低俗。因此,最好是能使二者结合,各取其长去其短,既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总论
现代文学艺术由于其日渐显露的商品化形式,使得现代艺术、现代科技与工商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高雅文学在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的“大众化”过程中,也放下了“正统”的架子,不断地向普及教育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工作之外享受到一些轻松、愉快,而影视文化也在做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的普及工作。高雅文学主动向大众文化靠拢,而大众文化主动向高雅文化提升,这两种“主动”就是现在文学最清楚的格局。我们说大众文学也好,高雅文学也罢,其目的是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文化已初见端倪这一事实,通过良性地引导高雅文学(以传统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和大众文学(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整合,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深处挖掘和培育出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注释:
[1]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2]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4—315页。
[3]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