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如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独生子女逐渐增多。自然而然,“小皇帝”、“小公主”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有些家长一味地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导致学生自我服务、服务他人与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为儿童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参与者,成为生活的主人提供了多彩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如何指导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下面根据农村小学的实践提出几点认识及思考。

一、活动主题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所言:“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就有多大。”因而,我们不应把它神秘化,不必刻意追求活动主题的精、深、广、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于本校、本地实际,要切合地域、环境特点,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活动主题,拓展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

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形成自我服务意识。

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及能力,一些学校开展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整理房间、书包、剪指甲、钉纽扣、削铅笔、铺床叠被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关注自我的新课题还将不断地生成,以便于学生持续、深入地探究。

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形成服务家庭意识。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可以以家庭生活为起点。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务劳动,利用孩子家庭主人翁的角色及学生乐于表现的特点,开展 “今天我当家”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负责一天的生活,适当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如涮锅洗碗、淘菜拖地、甚至上街买菜、下厨掌勺、计划一天的开支等。在活动中让孩子们真正学会做家务活,学习理财,掌握生活技能,体验到当家的艰辛与欢乐。

3、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形成服务学校意识。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学生对学校里的人、物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一些学生给班里捐了许多盆栽的鲜花,每天班都安排两名“护花使者”精心照料这些花,但仍然有个别花儿枯萎了,学生心里很着急,于是他们出谋划策,有的说要找养花知识的书籍来读读,有的说自己的爷爷有养花经验,可以请教爷爷来班进行指导。学生热情如此之高,教师将这些想法经过整合,确立了“花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鲜花的寓意;通过走访鲜花礼品店,了解送花的礼仪;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鲜花的养护知识与养植技术。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提高了综合能力。学生还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了美化校园告示牌,培养了学生的学校主人翁责任感。

4、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生活,形成社会服务意识。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区既是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重要课堂。让孩子走进社区,目的是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如帮助军烈属、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等。同时结合少先队的劳动主题队会,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受到教育,形成服务意识。

二、活动过程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

传统的课外活动以学生操作性练习为主要特征,一般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再让学生模仿操作,最后完成规定作品的制作。整个过程以学生“动手做”、“跟着做”为主,学生很少开动脑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对学生而言,活动过程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一次,某地民俗文化“香包节”期间,学校开展了以“香包、剪纸”为主题的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请教、调查访问等活动来了解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如:剪纸的某一流派及其特点,家乡古老的剪纸艺术,现今家乡人在剪纸艺术中的创造等。在活动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并要求每一小组成员至少要学会一种剪纸方法,让小组成员互帮互助。通过对剪纸、香包民间艺术的研究,学生了解了剪纸、香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了怎样欣赏这一民间艺术,并加深了对家乡风俗文化的了解及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总之,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取长补短,掌握了劳动技能,学会了与人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评价要强调多元化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重要一环。评价内容不仅包括收集到的实物、资料、制作、发明、书面总结、研究报告等,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亲身体验、心得体会,而且更应注重对后者的交流评价。如:交流“今天我当家”这一活动的实践过程时,有同学说,洗碗时,洗涤剂放多了,十几只碗足足洗了一个小时,且双手被冷水浸得通红,还打碎了一只碗;有的说将鸡蛋打在料理台上,蛋壳却在油锅里打转,结果荷包蛋里混进了蛋壳。在交流中,像这样失败的经历也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总结了生活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技能,同时,在总结交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那些是应继续发扬的,那些是需要改正的,并及时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实践、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具开发潜力的课程,需要指导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进而提高指导水平。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2

一、自主参与,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学生自身负责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少数同学表演,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场面。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研究,走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二、亲历体验,关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探究问题。如根据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农作物的栽培,通过种植常见作物、果树、花卉,记录生长和栽培过程,知道栽培作物的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又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学生常见的,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主题活动,通过自由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拍摄照片,同学们得到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兴致勃勃,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深刻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和体验。这样的选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自我内化,加深感悟。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学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再到国外的硬币,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收藏硬币,举办硬币展,欣赏了硬币的美,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感受硬币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汇报展示,拓展延伸。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3

关键词:作文;实践;添光彩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则关注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情和探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热爱生活,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让作文教学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一、走进大自然,丰富作文内容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英国伟大的诗人蒲柏的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联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情感也伴随着丰满了,这些丰满的情感学生怎能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间中体现呢!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对农村孩子来说,农村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不仅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直观教具,又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生活是精彩的,但学生缺少感受,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或是感受到美,却无法表达出来。

走进田野,让他们去看看弯弯的小河、形态各异的树木、多姿多彩的树叶、傍晚西沉的落日、春天旷野中高飞的风筝……让他们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感受到大自然绚丽多姿的静态、动态美。如,我带学生到田野观察秋天的树叶,学生写道:“远看枫树,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走近细细端详,每一片枫叶好似一个个张开的手掌”“银杏叶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宝扇,轻轻一扇,就扇去了我所有的烦恼”……这些描写都是想象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童眼看世界,童趣盎然。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是一支支美妙的乐曲。林间的鸟啼声、枝头的蝉鸣声、小溪流的水声、风声雨声……这些都是自然界美妙的音符,都是不同的语言在歌唱生命的欢乐。在一次作文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事后,一位学生这样写柳树和小溪:“春天的柳树翩翩起舞,给叮咚作响的小溪伴舞;夏天的柳树在烈日下挥动长袖,帮人们扫去夏日的炎热;秋天的柳树垂下长发,与小溪轻轻絮语;冬天的柳树和小溪在静静地沉睡着。”短短几句话,写出了柳树和小溪一年四季蕴有的不同生命力,想象丰富,写得实在而有趣。

二、走进生活,孕育作文情感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趣、体验的再现。没有生活基础的作文成不了好作文。农村孩子接触到的生活,让人感到相对单调,写的作文也很平淡,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只有让农村学生深入生活去体验品味,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把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利用动手实践所获得经验作文。例如,我们班开展了“低碳伴我行”的长线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各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或写下了倡议书,或制订了低碳出行的个人、家庭计划书,或制作了相关的手抄小报、剪报……

在进行“书,我的好朋友”的短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对课文进行了续写,有的把古诗词改写成了优美动人的现代文,还有的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叙述。

开展《师恩难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制作谢师卡、手抄报,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回忆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并写下来……其中有想起了生病时老师对自己的安慰,受了委屈对老师说的悄悄话,也有对老师的“不满”,但字里行间都是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对老师工作的理解。

根据本地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写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班中42位学生有30多人写下了超过15篇的劳动体验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劳动的新认识,品尝到了劳动带来的酸甜苦辣。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4

一、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实践包含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它能甄别正确与谬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仅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优化主题的客观教育功能,人们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也在改变、优化自己。

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针对性等特点,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个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在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者是以团体为单位完成整个活动,教师处于“引导者和旁观者”的位置,使学生更能有所感有所悟。

二、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德育意义

(一)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其活动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群体而制定。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进行开发,如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以开展关爱弱势群体、参观大型企业等活动;有特色教育的学校,可以带他们走进不同的社会领域,感受不同职业的魅力,让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等等。

实践活动转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不以应试为目的,强调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十分受学生欢迎。学生乐于参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懂得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个人的品德修行也有了实际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自我德育的成效也非常显著。可以说,实践活动课不仅是各门学科的高度综合,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自我养成。

(二)实践活动为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也只有植根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道德教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例如,通过研究性实践学习,学生把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与德育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探讨,深化道德认知。在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时,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规范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道德准则。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者集体参与义工活动,借此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又如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实现知识与劳动技能的结合,在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同时,把热爱劳动的思想转化为勤劳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直觉、悟性等去体味与领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把道德行为规范上升为自觉的行为,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效果。

(三)实践活动课程弥补了当前中学德育的诸多不足

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就会变成空洞无聊的灌输,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实践活动注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鼓励学生自觉追求、亲身体验道德准则,其主题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具生活性和生动性,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现实意义。其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德育工作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力度。同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自,使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他们不再认为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是别人的事情,而是可亲可信且不可缺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三、中学实践活动中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制定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实践活动要真正体现其德育功能,必须根据参与者的实际需求与兴趣、个性与心理特点等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制订好相应的方案和总体目标。学校可以根据德育理念,制定相关的总体目标,然后各年级、各班级、各社团再紧密结合其构成群体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小目标,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慢慢深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制定的目标要具体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可以制定一个由许多小目标组成的总目标,但每一个小目标都要具体实施的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此外,要为每一个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便于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目标层次有正确合理的了解和认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活动的方法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不能沿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随意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实施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整合。为使德育渗透行之有效,整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实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注重师生的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时,把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活动的目的和社会的需求、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和谐的集体活动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德育的内化主要还是依靠“行动”,依靠主体的“体验”。

(三)教师需要转换角色,重视学生的道德感悟和体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其良好的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联系社会现实,加强道德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例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过程指导小会,将德育思想和理念贯穿其中。又如,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引导,以释疑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中懂得如何处理或者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将实践中的行为与日常所学德育理论相联系,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德育理论的内化,做到德行一致。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开放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才能让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实施结果得出恰当的结论,并以所得结论为依据制定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新的德育渗透方案。如此良性循环,必能在实践活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德育的能力,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四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2]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

[3]陈仙红.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初探[J].学生之友,2010.

[4]李双,朱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开阔视野,体验多种生活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之所以能够在大林子小学的校园中渐渐绽放出异彩,得益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表现的机会。在“辽阳千人剪纸大赛暨文化遗产(剪纸)保护展演”大型活动中,多幅作品在大会上展出,有80多名学生参加了现场剪纸表演,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在校园艺术节中,200多幅参加展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体现出不同的主题,表现了祖国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科学态度,锻炼学习意志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各方面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学生在蘑菇种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难,缺技术,不会写报告,他们常常哭鼻子、要放弃,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被克服了,每天给蘑菇浇水、通风……在他们的努力下,共收获凤尾蘑菇80余斤。在开心科普农场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常常去参加劳动并做到天天观察,写好观察日记,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三、促进能力提高,提升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参加活动的学生的日记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日记的内容真实具体,就连平日里不想动笔的学生也能写出较详细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而且这种进步不是以繁琐和枯燥、沉重的学习负担为代价,所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四、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和感受范文6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在通往学校的一条乡村泥泞小道上,我们班全体同学正在整修。瞧,他们干得多起劲,充满童真稚趣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这是一次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也是一堂开放式的、充满情趣的思想品德课。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本人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借境诱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古人说得好:“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活动伊始,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一次大雨之后,组织学生到这条泥泞小道上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民众艰难行走的情况,聆听民众热切盼望修路的呼声,实地感受一下泥泞道路难行的滋味,为开展修路活动,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启发道:“同学们,这条路好走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太难走了!”接着我问:“我们能不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也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帮助他们解决一点困哪呢?”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争着说:“我们班这么多人,一个人挑上几担碎石或沙土,准能把路面铺好!”于是,我当即抓住时机鼓励说:“同学们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明天我们班就开展一次学雷锋见行动的修路活动。”就这样,一次修路的实践活动时机成熟了。

二、入境陶情,强化情感体验

活动过程,既是道德认识过程,又是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的过程。第二天下午,同学们带足工具,早早地来到学校。我把学生组织好,排成一路纵队,挑的,扛的,打着队旗,浩浩荡荡来到修路地点。修路前,我把学生集中起来,又进行一次简短启发谈话:“同学们,修路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劳动中除了注意安全外,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往来人们是怎么说的,你听了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入劳动情景,获取劳动成果的情感体验。

铺路劳动开始了。同学们干劲足,热情高,来往人们看了,交口赞誉。学生听在耳里,乐在心里,劳动干劲更足,情绪更高,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条坑洼、烂泥道铺垫得又平坦、又踏实。同学们看着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心里充满喜悦。

三、回味悟情,夯实道德信念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具体的体验教育。但我深知,教育过程并没有结束,不急于让学生劳动完就走,而是就地集合,品味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情感的回味强化。“同学们,下午大家虽然干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大家却越干越有劲,这是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来往人们都赞扬我们,说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称赞我们是好孩子!”我接着问:“当你们听到人们的赞扬声时,心里感到怎么样?”学生又争着说:“心里甜滋滋的,很高兴!……”就这样,学生重新回味了在修路劳动中那生动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加深了助人为乐的情操陶冶,增强了道德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