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准则;浅析
一、金融工具概念
金融工具准则规范的是金融工具交易活动,包括发行、持有、转移等方面的会计核算和列报披露的规则。所以,首先需要理解金融工具的概念。
金融工具无疑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关的,没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则不可能存在相应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金融通,即提供资本流动和交易的场所。
金融市场提供了资金融通和流动的场所及规则,金融工具就是促使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融通和流动的具体媒介。根据准则的定义,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从金融工具所约定标的类型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类。基本金融工具中关于权利义务约定对象直接对应的是资金流,包括企业持有的现金、存放于金融机构的款项、普通股,以及代表在未来期间收取或支付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或义务等,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出保证金、存人保证金、客户贷款、客户存款、债券投资、应付债券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关于权利义务约定对象直接对应的不是资金流,而是基本金融工具或者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货、期权等。
二、金融工具准则体系和规范范围
金融工具准则具体包括四项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具体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事项。我国金融工具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一致。
引入金融工具概念是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亮点之一,金融工具概念下,既包括了各类企业普遍涉及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长短期借款和证券投资事项,也包括一般企业可能较少涉及的期权、期货、远期合同等衍生工具投资事项,这些事项均属于金融工具准则规范范围。
三、主要核算和披露规定
1.金融工具的分类与确认
从会计核算角度,金融工具分为以下六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权益工具。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具体又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持有至到期投资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贷款和应收款项
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5)其他金融负债
主要指经初始确认后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其他金融负债。包括一般企业的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6)权益工具
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例如,企业发行的普通股。
(7)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重分类的特别规定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经初始确认后不得随意变更,准则对重分类行为进行了规范并设立了惩罚性条款。
2.主要计量属性的应用
关于金融工具的计量共有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历史成本和现值等计量属性。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权益工具的初始确认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3.金融资产转移的特别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着重规范了企业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给该发行方以外的其他方的会计处理,包括票据背书转让、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债券买断或回购等结构化融资业务等。
四、新旧准则主要变化
新金融工具准则中规范的内容,在新准则颁布之前,分别在《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会[2003]l4号)及《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5]12号)等规范性文件中有相应规定,部分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与这些制度相比,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以下方面。
1.重新分类
旧制度对金融资产主要分为: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新准则将企业取得的除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所规范的股权投资等之外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旧制度对金融负债主要分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新准则划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
此外,新准则规定了旧制度中没有涉及的权益工具概念,并将衍生工具由表外披露纳入表内核算。
新准则主要按各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性质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用相同的计量属性和核算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趋同。
2.计量属性
旧制度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新准则要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计量。
五、主要关注点
金融工具准则在金融资产初始分类方面给予公司管理层较大自主权,虽然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重分类做了相应限制性规定,但管理层还是有相当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此外,在公允价值具体标准的确定等方面也有相当空间。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企业融资;企业投资;税收筹划;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15-02
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融资能力的强弱同样也是一家企业实力的具体外显。除此之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达到扩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完善生产结构、抑或是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目的时往往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活动,由此可见投资活动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但是总的来说,这两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税收筹划问题,因为税收筹划的优劣直接影响融资、投资计划的圆满实施。为了保证企业良性的运营环境,在进行融资与投资活动时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笔者通过一定的研究分别对企业融资与投资中的收税筹划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融资和投资概念及一般模式
(一)企业融资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融资,从广义的角度去定义即是一种货币流通的形式,是由市场影响下自发进行的以余补缺的资金流动方式;从狭义的角度解释即是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建设新项目、进行必要的运营周转、拓展业务等目的所进行的吸纳资金的活动,并且在融资过程中公司与投资者共同作为项目的经营人都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融资模式
照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而言,如今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大规模融资与小规模融资,所谓大规模融资从狭义的角度即是上市的大型企业通过正规的手段进行的资金流通较大的融资活动,小规模的融资即是中小型企业通过一定渠道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此,笔者重点讨论,大规模融资的模式。
目前大规模的融资活动主要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以证券融资为主导同时又与银行保持一定距离的融资模式。这样的融资模式受市场的影响较大,而银行对其的约束力则显得较薄弱。另一种模式即是以日本融资活动为典型代表的模式,日本的融资模式主要是关系式的,所谓的关系式主要指的是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甚至于银行与企业长期保持着合作关系,在日企需要融资时可以得到合作银行及时的资金帮助,除此之外由于银企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必要时银行也会对企业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总而言之即是银行通过对企业产权的适度集中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直接控制。
(三)企业投资的概念
企业投资的概念简单的说即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及完善企业结构等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资金投放与生产经营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的活动的总称。
二、企业融资中的税收筹划问题
(一)税收筹划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融资活动的开展。融资活动的成败主要就取决于融资策略,在制定融资策略的时候,企业管理者需要综合各种利弊进行权衡,税收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融资过程中,企业既要保证税后利润最大化,又要保障股东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要利用融资方式及融资条件对税收的影响,然后进行科学税收筹划以确保公司及股东的利益。我们不妨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待这个问题。
例:某家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因此制定了一个100万的发展项目,通过一定的市场研究以及在专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根据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可行的措施,即保证企业的债务利率、企业所得税、利率等因素不变仅改变企业的负债比例,以此来研究企业权本资本收益率的变化。
1.方案A,债务利率10%,企业所得税33%、债务资本:权益资本0:100、税前利润30万元、利率10%、税前利润30万元、应纳税额9.9万元、税后利润20.1万元、权益资本收益率20.1%。
2.方案B,据上文所述保持企业的债务利率等因素不变,改变负债比例为:债务资本:权益资本20:80,随之改变的是税前利润28万元、应纳税额9.2万元、税后利润18.8%、权益资本收益率23.5%。
3.方案C,与方案B同理改变负债比为:债务资本:权益资本60:40,随之改变的数据是税前利润24万元、应纳税额7.9万元、税后利润16.1万元、权益资本收益率40.3%。
由以上的方案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在保持税前利润和利率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公司的利益与股东的收益,显然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必然是应该选择方法C作为公司的融资策略的。税收筹划在企业融资活动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一斑了。但是,在实际的税收筹划中所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下文将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二)长期借贷融资的税收筹划
1.节税减税
长期负债融资,顾名思义就是长期保持负债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债务利息去抵减企业经营中的应税所得,此外,还可以提高负债比例的方式调整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这个优势在上文就已经阐述过,在此就不复赘言了。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节税的角度上讲,企业的负债比例越高,所得到的节税效果越明显,但是从公司的发展角度上看,一味提高企业负债率,随之也会相应地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样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逐步加大。也就是说企业长期负债融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负债比率升高所带来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的效益是否能够抵消由此所增加的融资成本,如果二者可以相互平衡,则证明企业的负债比例是适当的。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中国概念股; 退市; 股价低估; 理性选择
引 言
2011年对于中国概念股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据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罗仕证券统计,去年被管理层、战略收购财团和私募股权集团从美国证券交易所买断的中国概念股总规模达到35亿美元,此外还有43亿美元的此类交易正在进入上述被收购或托管流程。涉及的总市值合计达到78亿美元。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11年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的IPO融资总额为22亿美元,融资规模只相当于2010年的一半,整个第四季度没有一家中国概念股登陆美国市场。2011年10月5日,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华网正式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已经数次推迟赴美IPO计划的迅雷干脆取消了在美国上市的计划。
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概念股怎么了呢?为何集体在2011年跳水纳斯达克——这一千万上市公司梦的天堂?笔者选取盛大网络作为案例分析,希望能以此为典型折射出中国概念股的纳斯达克之痒——城里的人们想出去,城外的人们想进来。
一、案例回顾
盛大网络的“传奇”就是始于那款叫做《传奇》的游戏,2000年盛大买下了传奇在中国的运营权,2002年盛大进账收入6亿元人民币,纯利润超过1亿元人民币。之后依靠着这款游戏,盛大一路高歌猛进。2003年软银亚洲投资盛大的4 000万美元到达盛大的账户上,2004年5月13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盛大网络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得到国际投资者的大力追捧,股价由11.3美元一路飙升至12.38美元,最后以8.8%的涨幅稳收在11.97美元,共融资1.524亿美元。
陈天桥在许多场合多次明确提出盛大的发展目标就是互动娱乐媒体,就是像迪斯尼那样多元化的媒体帝国,盛大一直在一步步实施这一战略规划,完成了一次次对于游戏运营商的收购。直到2009年,中国3G大幕拉开的时候,借助手机,陈天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盒子。在手机上看电影、读小说、玩游戏已经越来越普遍,盛大“盒子”里的内容有了更好的媒介。随后盛大网络采取分拆上市的方法,2009年9月25日,盛大游戏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开盘价12.5美元,融资额高达10.44亿美元,约70亿元人民币,这创下了中国网游企业上市融资之最,也成为2009年美国融资规模最大的IPO。盛大随后又进军影视、电子书行业。2010年8月17日,盛大网络旗下酷6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以“KUTV”为代码开始交易,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盛大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建立起的互动娱乐媒体帝国……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2011年10月17日盛大宣布其董事会于10月15日收到其董事会主席、CEO和总裁陈天桥先生提交的一份初步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建议函。在该建议函中,陈天桥提出以每个美国存托凭证(“ADS”)41.35美元或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盛大已发行的股票中非由陈天桥先生、雒芊芊女士(现为盛大董事会成员)以及陈大年先生(现为盛大COO及董事会成员)(合称为“购买方”)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所有股份。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购买方直接或间接控制盛大已发行股份的比例大约为68.4%(已发行的期权除外)。根据2011年10月15日收到的建议函内容指出,购买方将成立一个针对交易的公司主体来完成收购,并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2012年2月14日盛大网络(Nasdaq:SNDA)召开了特别股东大会,87%的股东赞成并批准了CEO陈天桥拟以23亿美元收购盛大网络在纳斯达克发行的股份的提议。特别股东大会之后,2月15日,盛大网络宣布,完成了与母公司Premium Lead Company Limited及其全资子公司New Era Investment Holding Ltd.的合并协议。合并后,盛大将成为Premium Lead Company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从2012年2月15日起,盛大暂停其ADSs在纳斯达克的交易,同时要求纳斯达克向SEC告知公司的ADSs已退市,并注销登记的证券。交易预计在2012年第一季度末之前完成,而其23亿美元的市值规模将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退市的纪录。
盛大退市是盛大网络迪斯尼梦想的继续还是搁浅?笔者提出了以下猜想,我们知道一个企业上市最主要的目的或者说是“好处”就是为了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笔者的第一个猜想就是“盛大退市是由于融资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个企业上市不仅存在融资以扩大营运资金量的“收益”,而且需要一系列信息披露“费用”,所以笔者的第二个猜想是“盛大退市是规避未来高额的诉讼费以及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当然以上都是企业内部原因,至于外部原因,笔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市值被低估,上市反而不利于其发展;所以笔者的第三个猜想是“盛大网络的股价被低估”,针对每个猜想,笔者在下文一一进行论证。
二、猜想论证
猜想一:盛大退市是由于融资未达到预期目标
要验证盛大网络在美国上市后是否达到了上市融资的预期目的和效果,笔者分别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首先考虑股权融资,2005年2月《福布斯》评选出了2004年科技公司IPO前十名。其中盛大网络以首发1.52亿美元排名第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IPO。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表外融资;会计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21-02
1表外融资的定义及特点
1.1表外融资的定义
表外融资,是指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表外融资形式下,企业资产负债表无变化,但由于获得了可获利资源,其运营的收益却是要纳入企业利润的,由此造成了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获利水平与资本规模和结构的不一致。
1.2表外融资的特点
灵活性和隐藏性。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表内融资方式,表外融资对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资信状况要求较低,融资渠道的灵活性大为增强,且作为“表外”信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表外融资“暗渡”负债,隐藏企业真实负债情况。灵活性和隐藏性正是表外融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风险性。表外融资隐藏了企业的真实负债,使公司财务报表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对投资者而言,可能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对企业自身而言,被粉饰的财务报表会使企业管理者产生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幻觉,忽视风险管理,从而造成企业负债的恶性循环,不断侵吞企业的良性资产。最终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2表外融资的主要形式
2.1表外直接融资
表外直接融资是企业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的融资。由于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会计上无需确认资产和负债,但资产使用权的转移,使企业在获得了盈利能力的同时,保持了财务报表上反映的资本结构及偿债能力不变。
2.1.1经营租赁
经营租赁形式下,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完全转移,但其使用权由承租方以支付租金的形式在租赁期内享有,本质上是一种融资方式。但这种融资方式并没有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金额。通过经营租赁可以避免企业大额资金的短期沉没,获取资金时间价值的同时,转移了购买机器设备所承担的过时风险。准则要求表外披露与经营租赁有关的未来租金支付义务,不用记入资产负债表。由于这种经营租赁大多是短期行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有限,笔者认为此种采取表外披露的方式符合重要性原则,是比较合理的。
2.1.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属于表内融资。但由于“风险实质转移”概念的模糊性和准则条款的限定性,给承租方巧设租赁条款,绕开融资租赁形式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从而产生表外融资的问题。
2.1.3售后回租
售后回租是指承租人将一项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租回的租赁。通过这一交易,承租人在保留资产使用权的前提下,实现了资本的货币化。其实质是以租赁资产所有权为抵押的融资行为。我国会计准则将售后回租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如果交易被确定为经营租赁,且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则出售资产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确凿证据”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公允价值”的可操纵性,实务的售后回租常常会以表外融资形式进行。
2.2表外间接融资
表外间接融资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负债的融资方式。通常选择与企业具有高度利益相关性,甚至拥有实质控制权的未合并实体。
2.2.1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对能够实施重大影响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采取权益法核算,不用纳入合并报表,这样融资企业的风险和债务无法在投资方的报表中得到反映。在合并报表之外的合、联营企业安排投资结构,开展表外业务,从控股中获益,是目前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诱因之一。
2.2.2特别目的实体(SPE)
一般认为,SPE是指为了开展表外融资业务或实现金融对冲交易等特定目的而临时设立的从事特定交易的实体。大部分SPE实质上是一种融资工具,发起人可以获得融资的收益,而无需在合并报表内确认SPE的负债。SPE的发起人通过向企业提供支持其核心经营活动的长期资本而获得了实质上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以及SPE部分营业利润的分享权,但由此也承担了SPE的经营风险。由于发起人不拥有控制权,SPE不被纳入资产负债表。
2.3表外转移负债
表外转移负债是指融资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和应收票据贴现等方式实现。这种表外融资会影响企业现金资产,进而影响现金比率。
此外,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都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只是进行表外披露。因此,运用创新型金融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表外融资的目的。
3企业表外融资的动因
第一,“优化”财务指标,“改善”财务状况。企业通过会计操纵钻体制的空隙,通过表外融资隐藏负债,“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效地粉饰了财务报表中体现偿债能力的指标。同时,由表外资产或负债所引起的收入与费用均体现在利润表当中,增加了企业利润。因此,表外融资能够“优化”财务指标,“改善”财务状况,“提高”信用等级。以此获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任,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企业融资额度的同时降低其融资成本。
第二,最大化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本的使用效率,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超额收益.。基于理性人假设,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倾向于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然而,企业负债水平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再融资,或者融资成本超出企业愿意承担的限度。这种情况下,利用隐性的负债,即表外融资最大化财务效应,提高实际净资产收益率,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第三,避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在通货膨胀趋势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可能低估资产项目,特别是净资产的真实价值,从而削弱企业的举债能力。为了抵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这一劣势,企业有转移负债的动机。
第四,现行会计准则为表外融资提供了可能性。现行会计准则在表外融资规范与监管方面的疏漏,使得以这种方式操纵报表的行为数见不鲜。现行会计准则对一些概念定义的不恰当性、模糊性以及一刀切的量化界定,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融资方式。且对一些业务的处理偏重法律形式而非经济实质,当实质上的融资形式从法律角度看并不构成某一报告主体的债务,就有负债“表外化”的可能。
第五,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报酬。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问题成为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通常会与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财务比率指标挂钩。而表外融资能够润色财务报表、改善企业偿债比率指标,因此高层管理人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积极寻找表外融资方式的动力。
4表外融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财务会计,是一个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经济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复杂且特殊的公共商品――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切实相关。会计信息应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和隐含的需要。
4.1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为依据,并要求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得有重大遗漏。表外融资并未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但加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且由于其获得了可盈利资源,增加了利润,由此造成了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和风险的不一致,很可能使会计报表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偏差。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表外融资扩大企业财务杠杆的同时也使企业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敏感性增强,企业承担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果在报表中不予反映,实际上是掩饰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误导决策者的判断。
4.2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通常与决策相关,即企业财务报告应对其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用,助于其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表外融资的隐蔽性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无法得到与企业未来盈利水平相关的所有有用的信息。
4.3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影响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其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尽管表外融资是符合法律规范的融资行为,合约条款约定的权利义务是其法律的形式,但若以此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很可能使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偏差。因此,应以隐藏在经济事项后的“实质”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4.4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可比性是能使信息使用者比较不同经济实体或期间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要求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是可比的。然而表外融资隐藏了企业部分负债,由此而造成了会计指标口径的不一致,使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完全失去可比性。
5提高表外融资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不可否认的是表外融资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其适应了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然而,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免于成为财务造假的工具。
5.1以原则为导向,使表外融资表内化
现阶段虽然各国会计准则均要求在报表附注披露表外融资。但是,实务中往往是模糊的非量化披露,其信息往往会误导决策者。将表外融资以原则为导向结合数据定性以“表内化”,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得更完备的关于企业现有经济资源、未来现金流等的信息,以保证其投资预期信息基础的可靠性。
5.2加强对表外融资的审计
审计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为了降低成本而产生的,其目标是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然而目前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的表外融资信息深入调查、审计披露方面尚存欠缺。当务之急是加大对表外融资的审计力度,结合表外融资事项的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尤其注意针对可能的表外事项实施细致的实质性程序。当然,最重要的仍是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5.3加强理论研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表外融资自产生以来,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然而,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而准则的修订、制度的改善需要最前沿的会计理论的支撑,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推进会计准则的与时俱进,建立完善会计制度,将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4加强宣传,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广泛宣传和普及表外融资相关知识,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以及潜在投资者充分认识表外融资对自身的影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促使企业寻求风险收益的均衡,使表外融资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9(02):565-569.
[2]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006).第三十二条[Z].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资本结构;盈利能力
经济中各类小企业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底层民众的就业、科技创新等都有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大多数小企业普遍面临制约发展的多种困难而难以大规模扩张。制约我国小企业发展生存发展的因素中除了内部管理不善,还存在外部资金瓶颈限制的因素。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能全面、综合体现一个企业内部治理和其利用企业外部资金的能力。资本结构能综合反映一个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利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又有外部“资金瓶颈”制约;对研究企业本身非常重要。
一、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概念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不同类型资本的构成比例,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多样地组合股权筹资、债务筹资之间的比例,二者的不同组合形态即是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有广义的狭义的之分。广义资本结构指企业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本结构指的是广义资本结构,也被称为企业财务结构、财务杠杆或融资结构。狭义的资本结构一般将企业的短期负债排除在总负债之外,它通过企业自身的权益类成本同长期负债二者的构成比例来表示。本文使用中的资本结构采纳其广义的概念内涵。
(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通常又称获利能力,能够直观体现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一般以某一特定时间段内企业收益的数额来衡量。同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价值,企业价值受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因为股东的股利就是企业的利润一种分配,债权人的本金、利息的支付以要企业有充足的盈利来保证。只有获得盈利的企业才可能保证按时支付股息、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才能及时发放员工工资;只有具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进入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企业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有很多,比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等。
二、小企业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负债不均衡会严重制约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改善小企业的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使其负值比例更加均衡,对提高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一般情况是,小企业流动负债的比率越高,则其总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的收益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尽管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常常以流动的短期负债来补充长期资金的缺乏,而流动负债水平的过高会增加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风险,同时会增加资金链的脆弱性,这二者会给小企业的稳定经营带来潜在隐患。小企业在用债务融资的手段来提高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也会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成本和财务困难成本,因此小企业过度的负债融资会增加其破产的可能性,使其企业的预期盈利更加不确定,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减少。
根据企业负债资金的到期偿还时间的长短,企业负债大致分为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二类。通常情况下,小企业的长期负债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生产经营,有助于企业提高其盈利能力;而企业长期负债资金被用于生产领域后,其能否发挥增加利润的作用则取决于管理层是否努力及努力的程度。企业的债权融资,尤其是流动性负债成本较低,还具有提高小企业的管理层努力工作程度的作用。
小企业的高流动负债对其本身盈利能力的影响使双面的具。我国小企业在一定幅度的债务规模的压力下,会更加倾向流动负债融资的方式,则流动负债比率会偏高。一方面,高流动负债会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本的较高,这会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流动负债融资的高风险促进我国小企业管理层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我国小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对小企业改善资本结构及盈利能力的对策
(一)小企业间应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合作
小企业由于其资产规模小、风险大、资产变现难度大,因此其负债资金的主要来源通常为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向单个小企业进行贷款会具有较大财务风险,银行为了减少风险便主要向小企业提供短期的贷款。因此,小企业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形成一定形式的合作组织,这对投资者就意味着投资风险的大幅降低,因此,其能够获得的贷款也将大幅增加。
(二)发展小企业债券市场
小企业的长期资金主要依赖于股权融资。因此,应通过扩大长期资金融资渠道来平衡负债期限结构。这就要求国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发行中长期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提供给中小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减轻短期债务到期构成的偿债压力对生产经营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
股东和企业在保持清偿力的情况下的经营控制权密不可分,债权人则同企业破产时的经营控制权密切联系,只有当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不佳时,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的情况,债权人才可能通过行使控制权来接管企业,因此要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小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影响的概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小企业间应加强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合作、发展小企业债券市场、完善债务人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改善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闰炳乾,何威风.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
[2]肖俊.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7(06)
负债融资的概念范文6
摘要:会计稳健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重要原则。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虽然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加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但是依然强调稳健性原则。文章在对会计稳健性概念与经济后果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新准则背景下的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新准则;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制度
一、会计稳健性的概念
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稳健性一直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制定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Watts,1993),如在会计实务中,广泛采用各种减值准备、对存货估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加速折旧、直接冲销研究费用等稳健的会计处理办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1980)中对会计稳健性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稳健性原则是指“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应,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予充分的考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在其概念框架中定义:“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更多采用,为了满足实证分析的需求,会计稳健性的一些新定义也应运而生。而Basu(1997)则使得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认为稳健性可以表述为“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当期好消息的确认比对坏消息的确认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从而“坏消息”比“好消息”能够更加及时地影响到会计盈余。Basu所说的“好消息”指的是导致市场收益为正的事项,“坏消息”指的是导致市场收益为负的事项。这个定义说明稳健性原则可以反映为会计人员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对称性处理。
在Basu(1997)的基础上,Beaver和Ryan(2005)将会计稳健性明确区分为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两个子概念。条件稳健性又称为损益表稳健性或事后稳健性,指的是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快,当期消息的性质和盈余反映速度有直接关系。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等。无条件稳健性又称为资产负债表稳健性或事前稳健性,它是一个总体的偏见,和当期的消息没有关系。无条件稳健性是通过加速费用确认或推迟收入确认而持续低估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内部无形资产研究成本的立即费用化,资产的折旧采用超过其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等。
我国首次就稳健性原则明确提出要求是在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中,其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然而该规定并未对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做出详细说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其中比较详细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概念: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稳健性的概念。基本准则的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相较于《企业会计制度》,新准则中对稳健性的定义更加强调了估计。
二、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会计稳健性带来的最主要的经济后果就是其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而稳健原则的采用,可能会与这些质量特征背道而驰。FASB就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二号中指出,如果会计稳健性意味着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可能导致与结果相关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问题,稳健性的概念可能会与公允表述、中立性、可比性等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产生冲突。过分地强调稳健性或不恰当地滥用稳健原则都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有违可靠性和公允表述的要求,因此从长期来看,是不可取的。事实上,FASB并未把稳健性视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者原则,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惯例。
过分强调稳健性会有损于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这又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第一,这给公司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的案例表明,稳健性原则常常被企业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和管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洗大澡”现象,即在某一年中,企业打着稳健的旗号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压低当年利润,而未来年度的利润会因此而自动提高。第二,这样的会计信息使投资者往往不能准确估计企业的价值。Sloan(1996)发现激进的会计报告会导致投资者高估企业的价值,而稳健的会计报告会导致投资者低估企业的价值。两者都使投资者受到了损失。
综上所述,过度运用会计稳健性而将其视为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一方面又增加了投资者准确理解会计信息、估计企业价值的困难。
三、我国新准则背景下的会计稳健性分析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稳健性有着明确的定义。基本准则的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而且,在新准则中会计稳健性是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部分,即新准则将会计稳健性定位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限定条件,而不仅仅是会计处理的一个原则。由此可见,相较于美国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相比,我国新准则对于会计稳健性在整个会计概念结构中的定位层次更高。
然而,新准则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强调可能会对会计稳健性带来冲击。新准则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允许一些资产项目,比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自愿的各方在当前一项交易中的价格(FASB,2004)。我国新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决策有用性为会计目标的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要求。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更加能够反映资产内涵的风险和报酬,能够为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企业对自身资产价值做出准确估计和确认,无论资产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而在物价总体趋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无疑会给企业带来资产价值和利润增加的大幅空间。这显然有悖于稳健性原则下对于利得和损失不对称处理的要求。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会对会计稳健性原则带来冲击,然而笔者认为其冲击力度是有限的。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是有严格范围限制的。新准则只允许一部分资产项目,比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而且,新准则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也就是说,历史成本仍然是首选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的运用要以可靠计量为基础。其次,准则对于一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规定是模糊和存在弹性的。以金融资产为例,新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划分为以下几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中,第(1)类与第(4)类的金融资产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外的金融资产。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该类资产的确认依赖于公司的主观意图,不存在比较刚性的要求。公司可以通过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的选择使用,来缓解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冲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准则在强调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同时,并没有实质性削弱会计稳健性原则,甚至还通过将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部分而有所加强。而这是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