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外科医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外科医学论文范文1
[摘要]尽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但是经过50多年努力,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目前在临床、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学科学会建设等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回顾世界神经外科的起源,有证据显示大约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学者对颅骨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传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AD 222~280),神医华佗曾试图为魏王曹操行开颅手术以治疗头疾。神经外科学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而又是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随着解剖学、麻醉学的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神经外科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 1956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院在谢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经外科发展史
回顾过去50多年来,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1 神经外科萌芽起步阶段
我省神经外科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福州神经精神病医院谢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不久福州市第二医院郑遒光主任做了一例临床上诊断为小脑肿瘤的颅后窝减压术,这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拉开了序幕。50年代末,郑遒光主任与福州中国协和医院程法平主任合作开展了一些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摘除术,尽管当时由于病例少,缺乏经验,设备简陋,所以手术死亡率较高,这些萌芽阶段的手术仍为我省神经外科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神经外科创业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从50年代末开始各单位陆续选送人员外出培训。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送刘俊翰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院选送黄克清到北京宣武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后又送陈锦峰到南京工人医院进修,厦门市立医院梁燕瑜和龙溪地区医院冯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以上人员均在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并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单位的神经外科专业组。1959年底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率先开展了以脑外伤为主的一般手术。1960年,福建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经外科,有独立病房和专职医师7名,开展了脑肿瘤和脑外伤手术,厦门市立医院和龙溪地区医院也先后开展了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由于受到“”的冲击,我省神经外科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70年代初,黄克清、陈金雄到福建省立医院后立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刘俊琛、陈锦峰先后调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经外科人员,使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恢复了生机;从1972年起,省立医院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举办了几期颅脑外科培训班,为全省各地市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专业人员,使神经外科队伍逐步扩大。此时省内能够开展以脑外伤和脑肿瘤为主的一般手术,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全省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脑外伤的救治手术。许多地、市县医院都有了开颅器械并配有神经外科的专职或兼职医生,能处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1.3 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有了全面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先后购进了颅脑CT扫描机,九十年代初协和医院进口了西门子的DSA,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医院全面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许多地市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许多医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推动本地神经外科的发展,一方面选派优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地学习进修;一方面引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中山医院引进了张俊卿、莆田市立医院引进了林秋泉、莆田县医院引进了林光畴后,使这几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内不少单位和国内重点神经外科单位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我省讲课、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互派学习等,有力地推进我省神经外科诊疗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部分的县市级医院也在此阶段开展了颅脑外伤手术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开展神经外科为早期抢救危重病人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是我省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5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开展了血肿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疗法,并对脑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观察,为脑血管畸形立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总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独立设计制作了立体定向仪规划方案;八十年代末,杨卫忠由省立医院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重新组建神经外科,并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颅脑手术。该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随后还成立了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承担了十多项省、部、厅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或卫生厅10项科技成果奖。
2 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以及在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完成了地市级分会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国内外和全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2.1临床治疗工作全面开展和提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神经外科,许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县级医院也都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成为全省各地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前沿阵地,我省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三级治疗网,全面开展中枢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的防治。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的新亮点,尤其是伽玛刀、神经导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显微镜、神经内镜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
2.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显微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工作。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普及到我省、地市级乃到县级医院,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条件之一。
2.1.2 神经导航辅助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
复杂的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精确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问题。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它准确地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因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能够帮助手术者完成许多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将正常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厦门市中山医院、协和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先后引进了神经导航系统,并开展了导航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据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已经开展了389例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报道例数全省最多,病种包括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转移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4例脑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
2.1.3 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取得全面发展
脑血管病病情复杂,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以及缺血性脑病为主。目前全省各地县医院基本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治疗策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也从早期单纯扩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清除术发展到现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清除、神经导航血肿清除、显微镜和内窥镜辅助手术清除血肿等多种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神经、血管以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省立医院、协和、附一、福州总医院和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级医院已经全面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应用了“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目前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同时,对于动脉瘤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的开展,各省级医院神经外科也相应成立了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组,这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多的选择。
2.1.4 新设备应用,丰富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
1998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截至2006年12月,已经积累了4352例颅内疾患伽玛刀治疗病例,病种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疗效满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先后开展了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取得预期效果;福州总医院开展了X刀治疗颅内肿瘤,积累不少成功病例。这些新设备应用,为治疗颅内疾病提供有效的补充。
2.2 全省各地神经外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现有神经外科医师近400人,现有高级职称者达80余人。许多三级医院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如泉州市第一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专业田进军主任,厦门中山医院引进田新华主任、厦门市医院引进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引进李会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发展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许多青年医师也走出去,前往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进修,回到原来单位成为神经外科技术骨干。近些年来有条件的单位还引进一些博士,为福建神经外科队伍注人了新鲜的血液。
协和、附一、总院、厦门市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莆田市医院等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予点,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5位,近10年已经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协和医院也是神经外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自行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这些人才培养,为我省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全省学术交流的开展和各地市学会的成立
经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批准,福建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之后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3年,南平)、第三次学术交流会(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学术交流会(1998年,厦门),同期还举行了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为我省神经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础理论、临床、科研、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在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团结全省神经外科同仁,开拓进取、全面开展我神经外科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举行福建省神经外科高级研讨班,每二年举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和福建省神经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每个季度在福州地区举行神经外科病例讨论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为全省神经外科大夫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2.4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蓬勃发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首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于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胜利召开,由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和台湾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黄棣栋教授组成的台湾医师代表团应邀参加本次首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21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大会共收到373篇海峡两岸高质量医学论文, 内容涵盖显微神经外科、导航、内镜、血管内、锁孔、放射、分子神经外科、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外科护理等,大会设专题讲座及讨论、大会发言、大会交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与展览等。16位台湾医学专家和56位我省医学专家在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本次大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神经外科学术的发展,促进闽台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和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会议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海峡两岸同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与台湾医事联盟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双方互访、互相交流协议书。这次大会还进行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换届选举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教授连任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泰宁大金湖畔胜利召开,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再次率团参加本次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10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台湾专家带来的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最新理论,引起我省神经外科大夫高度重视,尤其高明见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最新免疫疗法,而高振兴教授介绍的“神经脊柱外科新进展”,代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专家还对“锁孔”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等前沿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大会还决定第三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宝岛台湾举行。
2.5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近十几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承担的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教育厅共同资助的课题《第10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功能丧失与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发现第10号染色体上抑癌基因PTEN和DMBT1基因功能丧失与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密切,为今后胶质瘤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该系列研究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已经陆续在全国性刊物发表系列论文14篇,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杨卫忠教授课题组还在榄香烯抗肿瘤和脑缺血细胞凋亡机制中也取得可喜成果,在国内外15篇。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承担了省、部、厅级科研课题,在胶质瘤免疫治疗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林志雄主任的《人脑胶质瘤血瘤屏障与侵袭特征及其相关机制的系列研究》于2005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省神经外科的骄傲。福州总医院王如密教授和王守森教授课题组在经蝶入路解剖学研究提出许多新理论,并出版了专著,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
神经外科医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究
笔者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临床研究生的导师,就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培养研究生的结果,以及对近年来在身边工作的已毕业研究生的观察(这些研究生来自于国内不同的医学院校,从师于优秀的神经外科专家),在与同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临床研究生培养有所帮助。
当前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矛盾;二是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始终困扰着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相对于科研型研究生教育而言,临床研究生教育是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临床教育。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标志着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正式开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医学高级人才的需求,临床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方式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中。多年来,临床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数量还是在培养质量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临床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人才,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临床医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临床一线服务。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是面向临床医疗工作,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他们毕业后,既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底,又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通过严格的临床实践后,成为临床医疗工作和临床科研工作方面的优秀人才。尽管临床研究生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始终是在探索之中,尤其是各个学会对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也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有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就目前的临床研究生培养而言,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培养临床研究生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临床科研意识、基础扎实的临床专业医师,而不是全科医师。临床研究生与医学本科生有其共同点: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简称“三基”)。这“三基”是未来能够成为治病救人的合格医师的根本,“三基”的应用贯穿着一个医生从医的始终,不掌握“三基”,就像万丈高楼没有扎实的地基一样。临床研究生的未来是成为面对活生生的人的医生,他的工作是为患者解除病痛,“三基”训练必须是长期的。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生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临床研究生是在具有一定的“三基”和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基础之上进行培养;临床研究生的“三基”训练是对大学本科所学的“三基”加以巩固。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科研意识的专业人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这一点目前已被淡化,从而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将临床研究生等同于科研型研究生,重点放在基础科研上,甚至要求有科研成果;二是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过去本科生的培养,过分强调“三基”训练,即按所谓的住院医生来训练临床研究生。从多年培养临床研究生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临床研究生的专业培养从实际出发是关键点,没有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就很难成为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笔者前几届的研究生,从事专业学习时间较长,工作后能将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临床论文。既有临床专业知识,又有临床经历的临床研究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受欢迎。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我国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说明: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依然不太明确,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始终在变化,曾经甚至至今仍有人认为培养基础科研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把能够发表多少篇SCI文章作为评估临床研究生水平的主要指标,这种不重能力,只看发表多少篇SCI文章的评价体系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偏差:为文章而培养研究生,忽略了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生所面对的是和他们一样活生生的人,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人”。现实中仅仅会一些动物实验就能做医生甚至是高级别医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另外,由于临床住院医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培养指向不明确的问题。为了使临床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训练接轨,研究生的培养又走向了与本科生培养相雷同的现象,即过度地进行基础训练,忽略临床专业培养的现象。对临床研究生专业培养过程的忽略,造成了临床研究生无专业,他们与本科生一样在相关科室进行轮转,学习专业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对本专业都没有基本的认识,就完成了临床专业学习,这与当初设立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相吻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应建立在非常扎实的临床专业基础上,缺乏专业的培养,就失去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具有做一些基础实验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临床科研能力。近年来,由于医院评比指标体系影响,使整个医疗系统进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误区:不考虑医疗水平,用所谓的医学论文分值来衡量医院的水平,这就使得各医院不得不追求发表SCI文章的数量,也迫使临床研究生导师围绕这个指挥棒转,临床研究生也不得不去完成与临床无关的工作。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紧密围绕临床工作,在具有一定临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凝练出自己的观点。
如今,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有了一些较好的转变:将基础课程放到业余时间完成,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训练时间;也调整了临床研究生的考评方式,将完成高水平论文调整为完成临床病例总结,使临床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之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是增加临床学习时间。现行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在业余时间完成,极大地增加临床学习时间是必要且有效的。原来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讲相对较为轻松、负担较小。然而,减少了临床学习时间,对于临床研究生损失较大。
二是增加临床研究生相关科室的轮转经历,拓展其知识。这有利于临床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与相关科室互相配合,完成患者诊治,减少漏诊的机会,但必须为其留出充足的本专业学习时间。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就失去了专业性培养的意义。
三是在一定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生必须以临床为本,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然后才是临床科研人才。临床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工作,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出临床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科研研究生培养,也不同于当今的住院医师培养的方式。临床研究生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其是否符合医学发展的需求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根林,王娟,杨慧琳.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J]. 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38.
[2]鞠学红,管英俊,张建华等.全日制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86-689.
[3]施 毅.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的和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4):337-338.
[4]陈茂伟,吴伟锋,程鹏等.新时期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