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微课模式;中职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迎来了信息网络的时代,微课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施、课程设计及课后巩固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值得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广与应用。
一、微课的优势与内涵
微课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教师可将重要知识点浓缩为5―10分钟的视频,微课并不是单纯只包括制作的视频,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师的教学,而这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受时间的限制,微课的教学内容精炼简洁,更加具有概括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微课教学主要是针教材中的重难点而展开,其在辅助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微课时间较短,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需特别注意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力求新颖、迅速而且要与讲授的题目关联紧密;另一方面,微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精炼,通常制作的内容会针对一两个知识点,内容范围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微课看成简单的视频材料,而要让微课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使微课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制作和开发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一教师而言既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本内容有精准的把握,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素养。中职语文文学常识的学习,对于多数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而对于教师备课同样十分棘手。文学常识知识丰富,棘手内容较多,特别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即可利用微课教学,以《致橡树》文章的学习为例,学生在理解文中“橡树”“木棉”所代表的意象,以及作者所传达的爱情观理解起来存在疑惑。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微课,将橡树与木棉拟人化,将它们的内心独白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进而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橡树”与“木棉”所代表的意象。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同样可以利用微课进行高水准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口语交际通常依靠教师的口口传授,课堂效率较低,而微课的出现能够对口语知识进行充分的语境设计,让学生在语境中分析、判断、推理语言的应用,同时可模拟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中,进而提高其口语能力。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运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为教师提供了诸多便捷,对改善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微课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改变了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例如,微课有助于辅助语文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特别是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情境设置。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哦,香雪》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取文中比较突出的故事情节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当然,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扩大课堂容量,以《红楼梦》为例,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对《红楼梦》了解不够深入,一些学生最多只是看过其中的某些片段,对于人物关系及情节发展一知半解。而通过微课短片,教师可以把红楼梦的人物制作成卡片集供学生观看,进而加深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认识。
(三)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展现方式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多个教学环节中均可以应用微课。例如在中职语文的导学环节中,教师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导学视频。在正式讲授课程内容时,通过简短的微课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地导入新课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与散文等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把单调的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5-10分钟的短片,可以使教学内容具象化、形象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
另外,微课所占的空间容量比较小,教师可以将重点的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下载学习,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完成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2
“激兴趣、先预习、勤交流、常巩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观念立足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破解方略,强化工作落实。根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要求,通过汇集教师集体智慧,确定“激兴趣、先预习、勤交流、常巩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构建“情境导入――预习导学――展示交流――反思测评――拓展延伸”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呈现给大家共同讨论,以期更加完善。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堂自学及课后练习,这是本模式实施的前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环节在最前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学会对实践进行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可利用一般实验现象,也可利用各种媒体展示某一似曾相识的社会现象,采用启发点拨、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结合具体的课题,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如:教学《故乡》,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那么鲁迅眼里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情感。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感知、理解,营造了语文教学的新空间。激趣导入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的情操,使之得到真、善的体验,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
二、学案导学,自主预习
教师设计导学案,学生参照导学案认真读书,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这一过程还要学生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环节时,第一,要明确自读自悟的要求。它包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知道课文写了什么;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前后联系,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省自悟,自问悟到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第二,要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第三,教给读书的方法,要读得“字字入目,句句铭心”要学生学会边读边想边圈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四,让学生小组之间充分展示各自的成果。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以达到集思广益目的,同时也为他们在全班同学之间交流做好准备。
在预习导学环节我们拟定的原则是:包括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两个阶段。自主学习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注重启发点拨,引而不发,注意鼓励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思想火花,也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同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展示。
三、展示交流,异彩纷呈
在展示交流环节,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展示、分析、比较、评价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在各小组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并达成共识,以求得最佳的答案。教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安排展示,展示方式不拘一格,或口头或书面(鼓励“纸笔化”),或向全班展示或进行小组间展示,根据具体课题灵活运用但要求高效。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多元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对展示的结论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评价的过程,对探究结论较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升自己促进他人的过程,对探究结论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答案的过程。教师的评价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点石成金。
四、拓展延伸,巩固效果
学生经过激烈的探究评价,思维比较活跃,这时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方法,思维的形式,结论的概括上进行归纳、整合,充分挖掘学生探究的潜能,诱发创新的火花。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对学习达成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深度的质疑、挖掘和引申,促使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和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行发散性思维或迁移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
此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思维更加开阔,认识得到升华。实施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第一、先让学生质疑,接着帮助学生把这些疑难问题梳理归类,确定专题研读的内容。精心组织专题研读是本阶段的重点。其方法一般为:体现整体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验和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小组自学讨论,每个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应参与讨论,把握学生动向,同时避免走过场。第三、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点评时让学生从修辞、成语运用方面给予评价,指出好在哪?还有什么不足?对表述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其收效非常显著。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3
本文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了解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困难及存在问题,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和特点,在任务中帮助学生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大效果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中职校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联系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引领―细化操作―多元评价”的方式展开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口语交际 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66-01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课程模式之一,是强调教师和语言学习者自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众多语言教育家的观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特点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源于真实世界的任务还是教育型任务,都能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一、创设可操作性口语交际的任务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口语交际与专业学习的有效对接,研究表达、询问、解释、沟通、交涉、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在《交谈》一课中,教师结合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情况设计了任务:客房经理发现客人带走了吹风机的情况,你该如何和客人进行交谈。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小组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在交谈中扮演客房经理的同学直接指出客人带走吹风机,扮演客人的同学觉得这是侮辱了人格,坚决不承认其与其大声吵闹。也有学生含蓄委婉地指出后,客人不予理睬的情况,还有学生运用善意的提醒的方式后客人主动出示了吹风机,解除了双方的误会。
在客人与客房经理的交谈中,在座的学生不难发现,掌握交谈的步骤与技巧的重要性,交谈者需要探究善于提出和控制话题的技巧。任务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观察、思考。这样,他们的语言就会如涓涓细流,潺潺流出心田。这一层面上,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语法技巧、思维组织、应变能力、体态动作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实现他们在交际中的灵活度,使他们在口语交际中,找到交流的乐趣,学到交际的技巧。
二、探索任务型口语交际教学实施的多种途径和多元载体,寻找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模式。
教师在设计出了合理恰当的任务后,需要对任务中出现的交际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日常交际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是对任务的深入剖析,在剖析中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要点。树立目标引领、细化操作、积极应对的口语交际意识,完善语言结构。
在日常交谈中需要注意交谈前寒暄,交谈中把控话题的能力和交谈后表态的方法。口语交际的特点是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沟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口语交际技能。所以口语交际训练课力求在口语交际的操作流程和技巧上与学生的专业口语要求相衔接,帮助学生掌握口语交谈的技能,从容应对以后的交谈。
三、细化任务型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关注细节。
在学生的交谈中对学生的评价由单一个体评价到多元个体评价:首先鼓励学生学会对自身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会悦纳自我,增强信心;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让学生相互赏识对方,评价对方,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补充作用。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常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计评价表格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做到培养优等生辅助学困生,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
口语训练要经过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高效、科学的过程,即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口语交际训练应该是由敢说、想说到能说、会说,由自信不足到敢为人先,由表达不清到侃侃而谈,由动作僵硬到体态自然,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岑运强主编《言语交际语言学》(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刘伯奎主编《教师口语系统化训练》,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3]黎志新,涂永安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语文写作与口语交际》,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价值取向;课堂教学
1.前言
初中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是较为基础性的一门学科,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述能力和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初中语文课程具有较强的价值取向,既要培育民族文化肌理、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又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准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初中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本文就初中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2.通过课堂教学来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涉及到广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能够有深刻、独特、高尚的理念来鼓舞人心、来照耀人性的光辉。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必将会更有魅力、更有趣味、更有价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通过生动的语言将一位伟大的老父亲形象印入人心,以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内涵丰富、描写细腻,这篇文章实际是在给初中生灌输中华民族的“孝道”的价值取向。
3.通过课堂教学来传递爱国主义精神
3.1 立足课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材,其中有一些反映各族人民勇抗外辱、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一些反映祖国物产丰富、山河壮丽,有一些反映祖国美好的今天,还有一些反映祖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当然,还有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作者,如都德、光未然、杜甫、、鲁迅、范仲淹、文天祥、辛弃疾等。这些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景、美的情,都构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立足课本,让学生对这些文章的历史背景、写作风格、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教学详细地阐述,既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2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及激情诵读来诱发学生爱国之心。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列入的文章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动情,那么必然会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要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及激情诵读来诱发学生爱国之心,不能简单说教。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黄河颂》一课,以诵读为主,教学设计如下:朗读磁带播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整篇作品的感情基调予以把握)――学生自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到黄河的英雄气魄)――赏读(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整篇作品的美点予以找寻)――配乐朗读(在音乐的陪伴下,让学生将感情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进行表达)。通过这一系列的反复诵读中,学生往往会对整篇作品的精髓进行准确地掌握,声情并茂、以声传情,能够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读出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读出黄河的磅礴气魄。再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芦花荡》时,运用了丰富的肢体语言,讲到日本鬼子的种种恶性时,笔者情绪激昂、挥舞拳头;讲到女孩的苦难时,笔者声音低沉、双眉紧皱;讲到老革命者惩罚日本鬼子时,笔者又忍不住喜上眉梢、嘴角上扬。通过这些肢体语言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情感诱发让学生、教师、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在这些学生的心田慢慢扎下爱国主义情感。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在教学领域中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或辅助教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多重交互、自主探索等学习环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整合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一个色彩缤纷、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多方位、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强大工具,进而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性的、现实的语文活动中。”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教学手段,还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达到初中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既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又能够将教学过程用动画、声音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直观,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初中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章是描绘祖国如画风景,如《大自然的语言》、《济南的冬天》、《看云识天气》表现天象美,《晋祠》、《苏州园林》展示园林美,《春》描绘生态美,《桂林山水歌》描绘山水美,而光用语言是很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而通过信息技术则不然,可以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打开心灵的橱窗,探幽寻美、饱览名胜。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让学生能够热爱祖国优美的山川、富饶的土地,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第二,借助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做好相关信息搜集、信息整理的工作,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与老师、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效,才能够提升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为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血脉中有着中国人的根。。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师更要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应该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把初中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贯穿其中。
参考文献:
[1]张文来. 浅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22(05):130-134.
[2]立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 淄博师专学报. 2009,19(02):167-170.
[3]梁金连. 浅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12(06):122-124.
[4]丁让花.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误区谈[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0(02):109-114.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职教特色 切合实际 教学质量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落实,中职教育迎来了其发展的春天。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记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中职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的自强、自信等心理品质,提高其阅读和表达能力,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母语基础,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怎样才能使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起来的设计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联系生活、切近生活,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职业适应与发展,激发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力。
(一)教材选取“面向职业”,突出职教特色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对教材的灵活应用。在选择材料时,要贴近实际,注重实用性,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择要注重职教特色,即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除了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应注重加强课程的人文性,加强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和职业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要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大部分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他们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知识短文《说话要文明礼貌》时,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改为对“经营汽车维修保养”课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合作,或有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还可以引进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相关活动,为学生培养、提高、展示表达能力搭建平台,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口语表达的锻炼机会。
应用文的写作训练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帮助学生掌握自荐信、求职信、请假条、通知、计划、总结、合同等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汽车广告到汽车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二)努力创设切合中职生实情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中职学生又向往生动活泼、轻松实效的语文课堂,这就势必要求改革传统普高式的语文教学,逐步创设以创新为使命,以加强生动实用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服务和就业服务、老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
1、启发式教学。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大儒朱熹解释,“愤”就是心理想知道某个道理又没法知道,“悱”就是已经初步理解了某个道理,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两种状态中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被强烈的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被大大的调动了,这对学习动力不大的中职学生来说可具有神奇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呢?(1)问题要创新并适度。老掉牙的问题只会让学生大跌眼镜,老大难的问题也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问是门艺术, 《学记》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道出了提问的真谛,教师要在对文本全面深刻的把握上设置问题,如教《项链》第二课时,为让学生认识玛蒂尔德复杂个性和文章主题,开堂第一问就是“玛蒂尔德能不能避免十年艰辛”,学生可能无话可说,若改为“谈谈你对玛蒂尔德的认识”先进行热身,待学生思维活跃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怎样玛蒂尔德就可不用勤俭节约十年”,则能激发学生探讨其个性的欲望。(2)问题要可行。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玛蒂尔德个性后,为引导学生了解主题,若设问“十年艰辛中玛蒂尔德的收获与所承受的伤害哪个更加主要”或者设问“文章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能导致讨论无果而终,因为问题虽新颖但争议性太大,非一课时所能解决。假如授课者灵活改为“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对玛蒂尔德什么的惩罚”,学生则能顺水推舟,得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心理、情绪化的性格、追求的不高远和企图凭借姿色艳服就可挤入上流社会这一思想观念的顽固等结论,此时学生思维已活跃到了,教师可趁机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延伸,课堂则显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2、活动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创造出一定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文本,又能活跃课堂,达到寓教于乐。如教《雷雨》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教《项链》组织学生围绕“十年艰辛中玛蒂尔德的收获与所承受的伤害哪个更大”展开辩论;教《我有一个梦想》组织学生即兴演讲;教《广告词》可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广告的知识,结合所学的计算机和美术等技术,为某某组织设计广告。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气氛,更主要的是在轻松和谐氛围中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班的课堂纪律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环境也不那么好。这就对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精心设计课题的导人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是目光都可以调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呼应配合。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自然增加。
语文中的科学知识范文6
【摘要】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真正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然而在语文学科上,这种模式很难实现翻转。文章从语文学科性质的局限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关键词 翻转课堂;学科综合性;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43-02
一、翻转课堂内涵及优势
翻转课堂,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走进教室,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放学后在家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完作业后抽时间评讲,过一段时间再测验。而翻转课堂则是将主要的学习放在家里,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学生传递新知识,课堂时间则用来开展协助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习活动。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顺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能够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每个孩子能力的差异,学生接受的是一样的信息、一样的进度,翻转课堂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家时,通过个性化的平台学习知识,没有弄通、弄懂的学生可以查看视频讲解,而不用把问题滞留。如果还是没有弄明白,则可以借助互动学习平台,通过向同学或教师请教来获得帮助;而学习较快的学生也不再觉得无聊,他们可以做额外的练习。
翻转课堂使教师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软件系统的监测追踪功能和反馈功能,教师能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单独备课,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二、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阻滞
翻转课堂有着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显著优势,它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真正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实施性不容乐观。
1.语文学科性质的局限性。表1是美国16所已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学校,并通过开展翻转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学科多为数学、科学类课程。从已有的教学成果中也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理工科方面。数学、科学类课程的知识点比较明确而独立,它能剖解出来一个个的独立个体存在,很多科学内容只需要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
而语文则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堂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立体的、多元化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它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的整合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它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功不可没。一个片段教学视频则无法达到这种训练目标,反而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此外,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思想的交流、观点的交锋、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开启思维、适时示范,往往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是传统课堂的优势所在,也是网络教学资源片段所无法企及的。
故而,语文知识板块性不强,较为松散、宽泛,不如理工科直接明确。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又不是单一的,可分割开来的。那么,如何通过视频向学生传递美感、陶冶情操、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感,使翻转课堂能适用于语文学科呢?还需要反复琢磨。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习惯了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的学习模式,习惯了等待问题、等待答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旦打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翻转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它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观看15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后,接受问题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而对于中学生而言,自制力还是很欠缺的。
一台电脑放在面前,大多数学生会去浏览更为轻松、娱乐的内容。尽管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进行监控,但是在心不在焉的状况下,效率要大打折扣。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学习下出来的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习惯了被动接受,一旦让他们去主动探寻,显然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如果学生缺乏自控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不预先自主学习,则无法参与到实际课堂,并逐渐迷失。
3.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素养:教学基本功好,有心理学悟性外,还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熟悉电脑的使用,通晓网络环境下可视化教学特点,尤其要掌握录屏软件;另一方面是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去制作这种视频。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教师能够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其实,最难的还是在课堂上。当40分钟的课堂讲解压缩进10分钟~15分钟的视频中,课堂需要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后,教师该如何去支配增加的自由课堂时间。若是课堂形式单一,会让学生慢慢失去兴趣。所以课堂上必须有丰富而实质性的活动设计,不会让师生在课堂上倍感无聊或无事可做,这需要一套新的课堂管理技巧,以及更多的时间追踪和帮助学生。并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环节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否则课堂讨论则无法使学生“吸收内化”,那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是空谈了。
此外,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或假设,有些问题很可能让教师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本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需要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敏锐地捕捉到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需转变。翻转课堂涉及到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并不在考虑的范畴,传统评价方式往往以分值来衡量,这类数据便于操作,而若实施翻转课堂评价方式则需将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内。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翻转课堂的师生间无缝接洽方式,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密歇根州的东大急流域第一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的AP生物学课程教师詹尼斯·霍夫承认,整体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时间去准备。若想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晚上也需花工夫监督学生的在家学习情况和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对于有家庭的教师而言,精力显然是不够用的。再者,针对学生在家的练习反馈还需要及时做出对策,及时调整第二天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间则不够充裕。
对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优势明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要想运用到国内语文教学中来,还存在很大的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大力改革,以使之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金陵.萨尔曼汗怎样走向“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