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1
节目主持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通过主持艺术,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让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在媒体、节目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主持人的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价值实现,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教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不妨运用主持艺术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效果的最佳化。而这其中,亲和力是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和主持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那就是都是一座桥梁,是在受众和节目之间、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构架的桥梁。而亲和力可以使这座桥梁变得更加通畅、更加稳固。为此,对于教师而言,借鉴主持艺术中亲和力的塑造,拥有亲和力,不仅有利于个人魅力的提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关于亲和力
亲和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描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很快就被引申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是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趋向意识,以及共同作用的力量。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向,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是衡量主持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轻松友好,并且在融洽的氛围中,使主持人的引导、控制自然流畅地完成节目的制作。主持人只有不断加强这一系列的亲和力,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进而感染受众,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主持人与受众的心走得越近,与受众交流的程度就越深,而主持人在交流过程中所发挥的与受众间的亲和力则是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强大力量。因而,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以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作为与观众更好沟通的纽带,亲和力成为主持人个人魅力的体现之一。
亲和力曾被认为是一种玄妙的能力,更多的人倾向于它来自先天,但是这种能力也可以在天赋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训练获得加强。有些人苦苦培养一无所获,而有的人却天生就容易被人接受。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华莱士说:“你仅仅有文化、有漂亮的外表还不行,你还得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和力,这样才能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发挥一种常人不具备的经久不衰的引力作用。”主持人的亲和力着重体现在主持人调动受众情绪的能力、真诚为观众服务的品格和与受众沟通的能力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时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人的合群性进行研究,而合群性依靠的则是人群之间的亲和力作用,对于主持人而言,在其他社会活动中锻炼得来的合群性会在主持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样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教师,由于在亲和力方面存在有差异性,所以导致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引起传播效果的差异性。
教师亲和力的构成
教师的亲和力源自人格倾向,受教学实践平台的影响,主要由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形式输出,其中情感是根本,技巧是补充。古人说“信,词欲巧”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语言同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景范围内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主持人必须用有魅力的语言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听众产生共鸣,使交流成为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从而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同样教师也必须使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承载在有魅力的语言上,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亲和力的构成体现在语言上,虽然不像主持人那样严格,但是同样应该力求在清晰、准确、流畅、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声音的美感。比如注重各发声器官正确的发声状态、发声位置、气息控制、共鸣运用,最终用最自然亲切的声音、最具美感的声音色彩,来吸引学生,增加传播信息的感染力。声音的弹性是指播音时声音对于感情的控制能力,即声音随情感变化而来的伸缩性、可变性,如层次性和播音时抛物线的把握等。
性格是亲和力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也是其他几个要素的前提和基础。性格外向的主持人能够更有效地活跃现场气氛,调动舞台情绪,让观众觉得亲切放松,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样,性格外向的教师往往在亲和力上具有优势。虽然把性格单纯地以外向和内向简单剥离不够规范,但就性格的开放性而言,能够自然真诚地连贯流畅表达的教师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完成传递信息的任务。
消除紧张、形成默契也是构成亲和力的一部分。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每回录制节目之前总会和观众一起聊天来“热场”,朋友之间的默契建立起来之后再去主持节目,济济一堂的欢声笑语才有了释放心灵的空间。在大部分的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往往更多地考虑电视观众的感受而忽略了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的失落感会影响现场气氛进而影响录制效果,而有些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又缺乏对象感,更造成了情绪控制的缺失。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忽略和学生的交流,只是一言堂,使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影响了传播知识的效果。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美,冗长的语言是藻饰。”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如果混同生活语言的松懈状态是不行的,套用舞台表演的夸张状态也不合适,照搬新闻播音那种一般的播讲状态也不相宜,主持人的口语状态和表达特点不是少变化、小起伏似的絮絮叨叨,不是波浪滔天般的大起大落,也不是有条不紊的渠水般的平整,它恰似汩汩而来的山泉,从极富生命力的源头喷涌而出,时而跌宕而下,时而蜿蜒曲折,顺着山势走来,最后汇入生活的海洋。这是一种在交流中的口语表达状态,从主持人口语语势的基础上讲,因为它具有边想边说的自由口语的亲切感,所以它的语气的松紧疏密还有语速的快慢都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与变化,更易被受众接收,更有亲和力。
亲和力最终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又要依靠声音作为载体,所以,对于声音的把握和控制也同样非常关键。主持人的语言力求在清晰、准确、流畅、自然的基础上,追求声音的美感,用最富有魅力的声音、最具美感的声音色彩,来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得“美”在节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把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看做是一种感性力量, 那么播音主持语言的亲切感就是蕴藏其中的理性原动力。
总之,亲和力是由具有亲善的外部表情和源于亲近的内部情感综合构成的,是二者的统一,缺一不可。
教师亲和力的塑造
语言对象感明确。优秀的教师,心里除了装有知识外还应该有学生,应该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把知识的传授当做一次平等交流,而非上对下的嘱托,更非“目中无人”一个人的宣教。央视主持人沈力和观众之间建立的一种水融的关系,值得我们借鉴。她说:“每当我在想象中看到他们,就会激发起我讲话的欲望。”沈力称这种状态为“视像意识”。这种“视像意识”经常使沈力即兴说出一些真诚亲切的话来。比如,有一次她向观众介绍4种凉食的做法,本来师傅教完了,主持人道声谢,节目就可以结束了。但沈力心里“看”到观众意犹未尽时加了这么几句话:“观众朋友,4种凉食做好了,按说应该先请您尝尝,可惜隔着荧光屏您没法儿尝,只好请您自己动手、自己品尝了。祝您做得成功,吃得高兴!”这些话正是她“看”到了观众的存在而引发出来的。为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言为心声,让语言承载上丰富的内心情感。亲近感是言之有物、心中有人结合在有声语言中的表现,最基本的社会效果是“使人愿意接受”。为此教师应该明确语言的对象,把所有的观众当做你最想倾诉的对象。一定要目中有人,在心理和目光上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互动。
发声技巧对于亲和力的塑造尤为关键。良好的发声能力是亲和力最前沿、最表层的体现,是受众最敏感、最易察觉的部分。从声音的积极性上来说,正确的发声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提打挺松”:提,提颧肌;打,打牙关;挺,挺软腭;松,松下巴。“气者,音之帅也”,古代乐理中也有“气动则声发”的说法,宽厚圆润明亮的嗓音让人容易被感染,清晰流畅的语流起伏变化也会给受众美的享受。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共鸣器官把发自声带的原声在音色上进行润饰,使它变得圆润优美。说话时唇角要微微上提,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距离远近让语言像抛物线一样达到交流对象的位置,同时保持口腔的松弛状态,以半打哈欠状打开口腔,最后“弱收”,这样可以在保持声音亲和力的基础上避免嗓子受力。为此,把握好良好的用声习惯,塑造声音上的亲和力,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在非语言的应用上,亲和力表现为微笑。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是情感上的内在魅力体现。微笑是心灵之上无声的问好。无论是挂着“崔永元式”微笑被称为邻家儿子的崔永元,还是笑起来犹如夏日朝阳的央视当家花旦欧阳夏丹,甚至是被赞美为“用手和微笑说话的美丽姑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当家主持姜馨田,都被受众所喜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脸上充满了微笑。在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结合紧密程度上,面部表情处于首要位置。运用表情语时,要把积极的状态体现在脸上,用微微上提的唇角吐露出微笑的表情。这也是提高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法。治学严谨是对教师态度的评价之一,但这和授课的亲和力并不矛盾。微笑可以缓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并且可以让快乐传染。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更加自如地畅游。
在肢体语言上,真诚热情的表情、眼神、动作等体态语可以增加亲和力,迅速实现人际间的沟通,使交流对象乐于接纳,从而建立起交流关系。充分利用眼神、表情语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使表达更丰富,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通道。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增加与学生交流,在言语过程中以眼神或提示重点、或唤起关注、或溢出赞许、或传达欣慰、或表示愤怒、或提醒注意等。注意部位时,目光要集中在对方的双眼和嘴部这个三角区移动。站立时,脊柱要正直并保持头肩胯的平稳,双目平视,下颚微收,两肩放松,胸部略挺,腰板挺直,小腹微收,两脚水平分开,身体重心或在两脚中间,或略有前后移动。
教师的亲和力,在精神上体现在轻松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塑造成功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基本保证。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有了内在的健康心理就能在有益于文明进化的范畴内达到某种心理审美的创作,而非简单地在于仪表是否美观、大方、庄重,等等。在央视《文化视点》栏目的一次“我看节目主持人”的讨论中,有位观众这样评价《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坦率地说,张越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美,但是我看她的节目时,她的谈话能吸引我,让我跟着她的思路走,我根本不去注意她的长相、计较她的长相。”这位观众的话可以视作观众收视心理审美要求具有代表性的诠释。教师在精神心态方面,要积极处世,乐观面对人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合理宣泄等方式来释压或者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干预,使自我心理阳光明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这座由亲和力构成的桥梁变得宽广畅通,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GJXJ-B19)。
参考文献:
1.陈金良:《浅谈主持人的外部亲和力》,《新闻爱好者》,2003(3)。
2.神伟:《如何增强电视语言的亲和力》,《声屏世界》,2008(3)。
3.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4.肖建华:《主持人文化底蕴》,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产学结合模式医院实习指导教师作用
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式优势日益明显,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几年,诸多的教育研究文章都集中对实习模式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及创新进行了阐述,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则很少探讨和专文研究。事实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需要高效的实习模式、良好的实习基地外,更需要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多方面的详细指导。笔者着重分析了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评价。
一、学生实习的管理者
加强学生管理是保证学生实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实习的组织安排赋予了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实习工作各方面事务的权力和责任。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在学生实习前,指导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布置和准备工作,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对学生开展劳动纪律、安全、自我保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三是建立完善的实习组织。为了便于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组建实习小组,确保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医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通过加强对学生在实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真实了解并积极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生活问题,从而杜绝出现差错和医疗事故。为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公休日,对学生开展前瞻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专题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学生实践技能的辅导者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实习之初,由于学生刚从学校和书本中走出来,面对新的环境和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特别是如何将他们所学专业技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操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采取集中指导、个别指导、巡视指导等办法,加强指导的实效性,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对操作要领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消除不安全因素。
三、学校、医院、家长的联络者
实习指导教师在与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的协调、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则是学校、医院、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使各方面都能积极支持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实习前依据实习要求与目的,与医院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结合不同的实习课程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实习进度;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对实习方案和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实习方案进行调整、修改;三是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将学生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实习安排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把在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情况与家长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学好本领。
四、学生就业的引导者
在医院的实习,对学生认识和了解医院、了解就业和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提高工作实践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改变一心想到大医院工作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五、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依法维护学生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很重要。由于参加实习的职业学校学生都属于在校学生,加上其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均还处于发展时期,学校有责任依法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长进行保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如要求实习医院合理安排学生实习的作息时间等。
六、实习实践的评价者
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效果。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负责检查实习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以此指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实习工作,促使学生不断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与医院有关人员共同根据学生的技能技术、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和实习成绩评定,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为将来的上岗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高职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实习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顺利过渡,并时刻努力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和遵循实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开阔思路,使学生无论是在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方面,还是在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3
肺结核 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病率高,传染性强,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采取“三位一体化模式”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
所谓“三位一体化模式”实际就是因地制宜,逐步构建疾病防控机构负责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负责初筛转诊,定点医院负责确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全程管理的新型防治体系,围绕“三位一体化模式”进行健康宣教更全面,更彻底、更广泛、全方位的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使人们拥有正确的观念和足够的知识,从而能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
1 “三位一体化模式”下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肺结核病的控制管理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二位。2001~2010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始终位居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前列。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把含有结核菌的微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微沫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目前仍有相当多的肺结核病人不了解咳嗽、打喷嚏、随地吐痰对健康人造成的危害,也不了解隔离的意义,从而不能克制自己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医务人员加强对肺结核病人管理,采取“三位一体化模式”全程管理病人、控制传染源,避免结核病蔓延和爆发流行,患者一旦有症状,首先到附近医疗单位就诊,经系统检查后,疑似肺结核病人再到专科医院确诊,然后进行登记网报确定治疗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负责病人全程督导治疗。同时医生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不同病史、是否排菌、不同病程、不同的化疗方案)对患者及家庭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正确的健康教育。提高该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知识,增强病人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对降低发病率,控制结核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三位一体化模式”下 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肺结核病的治疗
肺结核病人一经确诊,往往因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思想负担加重。又加上缺乏正确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致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合理化疗是迅速消除传染性、阻断传播、治愈病人的首要措施。
所以,我们开展“三位一体化模式”来治疗病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专科医院及时确诊后,应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这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也有利于患者接受结防机构的治疗管理,同时医生及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必要的宣教,如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规律治疗是治愈疾病的关键,结核病治疗后很快能消除传染性,但是治疗痰菌没有阴转前不要向周围人群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沟通,避免中断疗程,变成复治、难治、耐药肺结核患者。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病人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了显著提升,能够正确认识肺结核病,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顺利完成疗程,结核病得到最终治愈。
3 “三位一体化模式”下开展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预防结核病的意识
结核病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坚持全民健康教育与重点人群教育相结合,大力宣传结核病的社会危害性,普及防治知识、国家免费政策,对于提升全民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局面,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传播流行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鞍山市是“三位一体化”试点城市,我们结防所面临着工作机制的转变,由原来的以防、治为主,变成以预防为主,负责鞍山地区结核病管理及健康宣教工作,使公众结核病知识公众知晓率达到70%以上,为了而实现这一目标,如何走近公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结核病是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三位一体化服务”刚刚起步,直接面向社区、厂矿、学校宣教困难重重,原来的健康教育计划是以点代面,现在要全覆盖鞍山市所有社区、厂矿、学校,如何去做,怎么去做,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摸石头过河,边做边探索,尽快把这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我们采取以下方式:
(1)为了扩大宣传面,我们利用健康之路、鞍山日报、信息平台、及互联网,进行结核病危害、结核病的疫情、免费政策、防治知识的宣传。同时利用每年“3.24”世界结“核病宣传日”和“科技活动周”,进行大规模的结核病宣传活动,采取led屏现场播放结核病宣传片、制作宣传板、义诊、等形式向公众介绍目前结核病的现状,结核病的危害,结核病的免费政策等知识,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及广大公众对结核病的警觉,提高对结核病的流行和危害性的认识,进而提高广大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2)我们把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到企业,厂矿,学校,主动与企业,厂矿,教委联系利用各种大型会议进行宣传教育,把宣教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例如:利用爱委会工作会议,对鞍钢负责卫生工作的人员进行了现场结核病知识的培训,为其发放宣传资料,使卫生负责人员了解结核病的疫情,结核病的危害,结核病如何预防,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通过他们向厂矿职工传递结核病的知识,扩大结核病知识的知晓面。我们还以这种方式,与教委取得联系,对鞍山地区学校校医进行培训,把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学校。让每个学生了解结核病的危害性,为防止结核病在学校爆发流行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核病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何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们不能等、靠,我们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安排三个防治科每月主动下到10余个社区,与社区建立永久的联系,向负责卫生人员发放宣传单,向他们介绍结核病的知识,争取机会在社区进行义诊、培训、招募志愿者,通过他们为社区公众发放结核病宣教资料,争取年底覆盖所有社区,让鞍山地区每个公民,享受到结核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更好开展“三位一体化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想经过“三维一体化模式”开展好结核病健康教育,让全社会更多人了解结核病知识。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传染源,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达到彻底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医养结合;必要性;积极意义
一、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实行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且各个城市的着重点和实施行式不同,天津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肥市:医院内设养老机构;郑州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手;长沙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整合;青岛市: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这些城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对我省实施该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山西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据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山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14.45%,比2014年上升了0.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比2014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说明人口老龄程度加重。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料问题,老年人的患病率高,周期时间长,患病的种类多,治疗难度较高,这些都需要提高长期医疗服务水平和强化医疗对养老服务的作用,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较低,需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山西省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减弱
山西省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供养为主,但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家庭的模式都是单生子女来抚养老人,即一对夫妻需要承担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基本生活和抚养下一代,这就加重了年轻人的家庭负担,况且如果老年人一旦遭遇疾病的袭击就可能无法获得长期的照料。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弊端较多,社区养老服务不完善,这就需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来解决这些弊端,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
(三)山西省的养老机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与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我省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目前,太原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50所,机构床位7648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为17张,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只是提供简单的照顾服务,没有相对应的医疗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旦患病,就没有长期照看老人的专业人员。因此,在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照护人员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这就需要山西省能够更好地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医疗和养老两者结合带来的有利影响。
(四)山西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
山西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该养护院主要收住失能、失智老人,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该养护院内设有康复室、活动中心、日间照料等房间,老人们可以在这些房间享受养老与医疗结合带来的优厚待遇。同时,养老院内的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来设计,如每位老人都佩戴红手环,并通过这红手环的按钮来呼叫医护人员,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服务。
另外,大型医院无法提供细致的养老服务,大型医院主要是针对大病的治疗康复等,对于老年人的病症,如晚期绝症的病例,医院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建议住院观察,但并不能对老年人进行细致的生活护理,使得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医疗资源利用率也低。因此,大型医院迫切需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来承担这些老年人的常规护理工作,以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积极意义
积极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是深化改革医疗和养老、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现状、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善“医养分离”的养老现状,降低老年人医养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很少涉及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和急性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这种服务上的有效衔接既解决了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也给患病老人带来更好的康复环境。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高了养老机构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
第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公平性,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需求,而国家建立这种制度能够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和维护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老年人利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第三,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几种服务资源,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晚年生活,保障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医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生存问题,而且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给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看护、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服务,达到保障老年人生存与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要满足老年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尽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第四,医养结合有利于缓解长期住院现象。现在很多大型医院的住院主要是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行医养结合之后可以增加医院的床位用于更有需要的人,而老年人也可以在养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老年人长期无法获得有效地治疗的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型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有效功能。
另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从而缓解了年轻人的压力,让年轻人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教育孩子上,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的生产和服务经济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论
随着对养老问题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省不能要求与其他城市相同,也不能强求与现代的养老需求同步发展,需要循序渐进,还需要结合我省具体实际逐步发展,逐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普遍化。
因此,从山西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省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我省首家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建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这些实际情况要求我省实施该模式,而且该模式也可以给我省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地缓解山西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和提高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利用效益。这些都说明山西省有必要实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而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医的问题,使得老年人真正的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钕铃,叶先宝.构建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J],社会管理,2015
[2] 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6):63-68
[3] 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01):35-37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 医教结合 教育康复 人才培养 创新路径 对策
残疾人和正常人存在不同,但他们也具有生存权和尊严权。残疾人参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关键是要具备健康的身体,康复服务主要是指残疾人摆脱医疗设备的治疗,通过有关机构的专业人才进行相应的服务,具有承受功能复原和社会责任两方面的内容。
1.“医教结合”实践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意义
最开始,“医教结合”是一种传统的说法,主要是指把医学方式和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主要限定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教学相互融合及医学人才培养的范围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教结合”成为特殊教育范围的专有词语,得到了很多特殊教育实践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国一些区域和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开始提倡“医教结合”的思想,并且把“医教结合”有效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国内对“医教结合”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现在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和人文的相互融合是现在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医教结合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需要和特殊教育的实际目标相联系,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区别性对待,注重理论的实际价值,注重其中的公益性作用。
2.“医教结合”框架下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策略
2.1加大教育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加强复合型教育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医教结合”的大环境中,为了有效地处理康复人才缺失和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发现把康复和教育进行融合是有效的处理方式之一,现在有的培养结构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实践和研究。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最早构建了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专业学科,在2013年又构建了教育康复专业,而且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合作,为培养具有康复能力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培养专业化教育康复人才的时候,特别注重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专业构建的形式需要表现出医教结合的特点,在构建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把教育模块和医学模块通过2:1或是3:1的概率进行划分。教育康复专业主要是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的有效融合,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够进行特殊教育的人才,而且要具有承担某项专业康复训练的综合能力。在培养教育康复人才方面服务面要广泛,不但可以在特殊学校、普通学校资源中心进行服务,还可以在康复中心或是民政福利医院等机构进行工作。再者,要增加普通特殊教育专业构建教育康复选修课程,培养具有基本康复能力的人才。
2.2培育多元的教育康复能力,组建均衡的教育康复人才队伍。
第一,加强多元化的教育康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出了很多的康复训练设备,运用新的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能够有效加快残疾人的康复速度。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黄昭鸣教授所引领的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要实验团队研究的“启音博士”、“启智博士”等,在康复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14年推出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表明,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教学设备和康复设备,使得残疾学生能够进行针对化教育和康复训练。要让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等,进行“医教结合”实验,研究教育和康复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强化对特殊教育学校安排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的支持力度,使得残疾儿童能够进行康复训练,并且得到完善的康复设备的帮助。所以,在教育人才培养中要对学员进行康复技术和设备使用的引导,使得残疾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康复服务。第二,构建均衡的教育康复团队。我国现在的康复人才团队构建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不能顺应社会对康复的实际需要。我国残疾障碍的类型在不断变化,而残疾人康复专业团队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导致视障、听障等传统康复服务的工作人员较多,但是进行教育、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新型教育康复型人才大量缺乏。“医教结合”合理运用到康复实践中,不但要强化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的有效融合,还要注重教育康复人才具备专业化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把握相对应的康复技能,至少要对其中一项康复技能进行熟练的把握,特备是要强化对于智力康复技术的培养强度。
2.3建立教育康复人才专业成长的支撑平台。
首先,构建非医疗体系的康复人才职业资格认定系统。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系统中,教育体系中的康复人才不能得到医疗体系的康复治疗师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其中康复工作人员的资格不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定,所以不容易向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提供有效的帮助。为了保证康复行业的规范和完善,并且保证教育康复人才具备相对应的康复服务资格,国家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非医疗系统康复人才资格认定体系,教育康复类人才能够根据相关的等级资格考试,得到资格证书。并且,根据康复行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在构建相关的等级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资格制度的限制性因素,对资格进行定时的考核,对康复类人才的岗位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构建符合特殊教育老师工作特征的考核评价准则和方式,老师职务评价更加偏重于特殊教育岗位教师,要保证康复类专业人员的顺利发展,为其构建一体化的工作道路。其次,根据国家要求,对特殊教育进行津贴补助,定时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并且对优秀的特殊教育加强宣传强度,针对有卓越贡献的特殊教育人才进行适当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张伟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