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从坟墓中崛起”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赴长白山、武当山考察景区保护管理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加强银滩度假区景区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银滩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银管委组成由委机关、度假区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大队、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8人的考察组,赴吉林省长白山和湖北省武当山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城区内全域旅游各景点、长白山北景区,湖北省武当山、太极湖等景区,并就加强景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等考察调研课题,分别与长白山池北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旅游文体局进行座谈交流。回来之后,银管委对如何抓好银滩度假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工作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考察调研报告: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1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现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旅游接待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池北区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小镇”、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
(二)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新局面。主要工作经验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生态为本,不断完善层级有序的规划体系。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先后投入近1亿元编制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设计》《慢行步道系统》等60多项重大规划,形成了功能配套、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
1.加强源头治理。投入2亿多元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拆除峡谷内的楼堂馆所,恢复植被面积1.76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放弃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全面禁止保护区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三江源”的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突出森防安全。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连续59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白山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开发和推介长白山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实现“白雪变白银、温泉成热点”。景区实行全年开放,“长白山旅游链条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延长至四日游”。
四是坚持集约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彰显自然底色的生态城镇。改造城区所有河岸湖堤,融合现代园林工艺,立体式装点草木花卉,着力呈现城市的自然美、健康态,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其中,该区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49座,分布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实现“一公厕一风景”,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和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十堰市境内,全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版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是湖北旅游名片、鄂西北旅游门户、十堰旅游龙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等数十项桂冠。201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
(二)景区管理主要模式
武当山风景区的管理措施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的措施基本相同,就是实行“一票通”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为:游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在景区外,然后凭门票搭乘景区旅游电瓶车前往景区内的各景点,除了乘索道上山需要另支付费用外,其余的南岩宫、紫霄宫等景点均凭门票免费乘车。为了方便景区内居民上下山,景区还专门开设了“居民专线琼台”象征性地收取5元费用。实行严格的居民游客甄别措施,每户商家、农户只能办理一辆汽车通行证;其他车辆和货车按照规定在晚上或早上的具体时间通行;对需进入景区探亲的人员,需凭当地村(社区)或相关单位部门的证明材料才能进入。
(三)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为:系统培植一个品牌(“要健康 到武当”旅游品牌);全面坚持两个理念(“不让一个投资者受委屈”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东方康养名都、中华文化重镇”);协同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区、建设新区、提升景区、发展湖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推动武当山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着力推广和塑造“要健康,到武当”产品品牌,以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和旅居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
二是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在巩固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产业链的同时,通过“一河一路一街”的综合改造、包装推广“武当369”九大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元和观乡村环境整治与民宿改造项目、支持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设等措施,积极培育“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相关的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全国品牌推广、太极湖水上游项目和《梦幻武当》功夫秀的运营托管,建立武当山旅行社协会、民宿业协会等措施,实现了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加强银滩保护管理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和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景区管理及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学习借鉴这些好做法、好措施,对于我们推动银滩保护和管理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将银滩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明年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要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家文旅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对照国家关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积极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工作。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大力保护环境资源,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好度假业态布局,争取在夜间经济上有所突破;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应急能力,加强防灾避险工作;提高度假区识别度,推进度假区导视系统建设,创建度假区网站,多维度打造“天下第一滩”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银滩度假区资源和形象。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落实“四定”责任、倒排工期、每月项目推进点评会等有力措施,快速、稳妥推进“6+N”项目建设。主要是完成旅游集散中心、银滩旅游基础设施、银滩中区岸线修复、四号路北面大排档改造、三号路冯家江大桥、滨江路、三号路西延线道路、中区雨污管网贯通、国际客运码头航道拓宽与商街工程、碧园开元度假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万豪酒店完成主体装修、B6地块酒店开工建设;完成B3、B5地块土地出让和项目前期工作;协助推进北海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园、北海国际名人智慧都汇、我秀网红城市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号路、海景大道(冯家江吊桥至中信国安第一城门口段)、南珠大道(银滩大道至海景大道段)路面维修及绿化改造。
(三)全力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加强度假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冯家江、电建港和咸田村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工地烟尘、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水质、空气监测,健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环保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重点遏制海泰小区、咸田村违建势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切实改变银滩度假区环境面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四)全力推进旅游秩序管理整治
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营造群众满意的健康和谐旅游环境。景区业态实行统一经营,提升经营信誉度;加大对占道经营、拦车揽客、宰客、尾随兜售、使用电子设备叫卖等不良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规范摩托艇、快艇等游乐项目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度假区卫生常态化保洁取得新突破;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新进展;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市民、游客文明意识取得新提高。
(五)全力推进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防灾避险体系,编制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建立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提升安全救助能力,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注重施工工地的规范管理;强化海滩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救生塔值守制度,更新救生设施,做到海滩值守无死角;完善安全提示,更新安全牌内容。
(六)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规划好业态布局,结合咸田村村庄改造,编制上海路、广东路、银滩二路、四号路合围区及情人岛公园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C1地块招商项目;协助新绎游船公司抓好国际客运码头商街招商工作;支持北海旅游集团规划好核心景区产业布局,采取统一经营模式,以引进品牌为重点,以突破夜间经济为难点,注重与国际客运码头商街的互动,使度假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考评体系,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教师为主体的实习跟踪和实习报告撰写情况,其二是企业为主体的实习过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基本体现:评价主体单一,定性评价为主,机制不够系统。评价主体单一。学校和企业构成两大模块:指导教师关注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成为对学生实习效果评价的主体路径。由于教师关注学术成果,实习单位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学生实习过程的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转变,评价显失客观和公平。
2.定性评价为主
国内大部分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考评,主要依据个人表现、总体印象的定性评价方法为主,量化指标在考评中比重较小,造成学生考评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实践过程借鉴心理资本理论,关注学生的情商和PsyCap水平,必要时对学生的PsyCap进行干预与培育,让学生充满自信地从事挑战性的工作,实现实践教育的职业角色转化。
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KPI模型的构建
3.1实践教育KPI模型内容的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通过转化专业知识,激发知识的创造性;理论及实践的整合,锻造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一方面,学生加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和社会的适应感;另一方面,提高领域内核心竞争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设置内容包括:(1)学生实习表现。主要评价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工作绩效及人际关系五个方面。(2)指导教师回访情况。主要评价学生综合表现、实习讨论会表现及实践适应能力三个方面。(3)实习报告。主要评价学生实习日(周)志、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及其质量。
3.2实践教育效果KPI模型结构的构建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目标制定标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及德尔菲法。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提取2-7个KPI点,共37个KPI点,并根据其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效果KPI指标与权重如表1所示。
3.3实践教育效果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社会信息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先进生产力下产业升级的趋势,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对于人才培养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构建创新体制下实践教育效果模型充分发挥了其监督和反馈的功能。效果模型充分显示了动态KPI和多维度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效果模型关注实践过程和成果,一方面是教师诊断、改善、控制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参考标的;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观测实习不足,学习自我反思和主动进步。系统化的实践教育KPI评估通过多维指标的制定,多个主体的评价体系贯穿实践全过程,提供不足与缺陷的立体化参考,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加强薄弱环节的提升。
3.4实践教育学生实践教育评价应用
实践教育效果评价主体有旅游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依据校外实习情况,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评分要求和权重进行。下面通过对某学院学生校外实习绩效的评价来说明上述公式的应用。评价主体实习单位主管、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本人对各二级指标的评判结果见表3。
4.结论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3
>>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 中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研究 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证性研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比较研究 中美经济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人才体系探讨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于CBE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高职旅游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https://kbcc.cuny.edu/academicdepartments/tah/Pages/handbook.aspx.
[4]匡瑛著,《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162页.
[5]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第八版,第35页.
[6]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编写,《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3页.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4
随着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与目前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更关系到能否促进学生充分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本文选取江西地区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或者相关教学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从旅游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探讨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教学情况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情况及影响
到2014年底,江西有19所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
为更好地了解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或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文选取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及上饶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查阅上述10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得出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大致情况:一是没有一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单独开设了《市场调查》这门课程,说明该课程没有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二是有6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与市场调查内容有关的课程:即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九江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学》;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管理》;南昌工程学院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和“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赣南师范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学》等,说明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关注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笔者还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设置份额过重,对于该专业面向行业实际需要的市场调查类实践性、技术性课程设置数量偏少,尤其是无一例外全部没有设置市场调查课程。虽然大部分院校开设有诸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营销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战略与管理》等与市场调查类课程有一定关联度的理论课程,但这类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市场调查类课程的结合和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还是无法使其完全具备从事市场调查的能力,这无疑是教学计划的一大缺憾。
(二)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原因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究其原因,其一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面较为狭窄,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类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致该课程阙如,相关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接受系统的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毕业生,但笔者在访谈一些旅游相关企业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时得知,大部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对于旅游市场的认识与把控能力不足,其应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来分析及解决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实践、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二是高校对培养学生市场调查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对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笔者通过与所任教学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谈、访谈,了解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甚至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对于增加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含量,增加感知市场脉搏的能力,也是含糊与模糊的,导致其学习的兴趣不高。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的要求,也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使旅游管理市场调查类专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更科学、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旅游管理毕业生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能力
二、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类课程主要是为工商管理类中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和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等专业而开设,是专业必修课程。而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宽方向的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属于管理学领域,其本科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并不完全耦合,专门的《市场调查》课程基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只是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市场调查等相关教学内容。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门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对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方法、技术;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程序,旅游市场调查计划的制定等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旅游市场的相关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或《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中关于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种类、方法及调查内容。《旅游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旅游需求和供给,旅游市场的种类、营销组合,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关于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等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旅游心理学》课程中能系统地让学生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根据问卷调查法的使用原则和使用目的,设计问卷,调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或者旅游者旅游动机等内容。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能力。包括查阅旅游信息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进行问卷设计,发收问卷,从事问卷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到旅游企业微观、宏观环境的市场调研,可以锻炼学生如何选择市场调查方法及安排市场调查内容。
旅游是一个依靠市场才能生存的服务行业,不管是从专业教育方面来说,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调查能力;还是从就业发展角度看,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市场的眼光和敏锐度。这些都决定了市场对于旅游行业(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市场调查类课程的必然性。
三、优化教学计划中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布局的思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教授课程和学习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旅游产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强的综合性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实践需要、市场需求,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生存能力。为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性的从两个方面优化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布局。
(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该加上《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基础性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教授的是一种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方法,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所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专业都应该开设市场调查课程,尤其是涉及到市场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要作为重点,包括市场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市场调查的程序及步骤,市场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通过学习掌握并能实际运用。
2、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整个过程感受就是市场关注点。因此,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调查特点、方法、内容等,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的调研方法运用到旅游调研分析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收集、分析旅游市场资料,开展市场预测,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这部分内容为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学习掌握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二)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
少部分研究性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不一定要开设《市场调查》课程,但也应该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或设置针对专题类的市场调研课程。旅游市场调查的教学应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涵盖多种旅游类别的市场调研内容,也就是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插入旅游市场调查的专题内容讲解,并能够让学生参与研究与练习。
如旅游资源调查—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中对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进行专题讲解,这对于毕业后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旅游市场营销》或者《旅游商品开发》等课程的专题讲解来实现。
如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可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来实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旅游者消费特征、旅游线路选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的能力,这对实际的旅游工作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旅游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新机遇,但对其教育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鉴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研教学的现状及旅游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接入专门的市场调研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而专题类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旅游行业市场调查能力,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F59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15-2
一、旅游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大多旅游院校均意识到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专门划分课时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其他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但相较于当前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旅游实践性教学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改革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
另外,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大量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依然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于应用性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企业普遍反映高校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存在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转换角色,投入工作。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实践性教学经验较少,接触实际操作和管理阶层岗位的机会较少造成的。因此,为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够适应当前市场,扭转供需错位的矛盾局面,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
1.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否搞好,其师资队伍十分关键。从事实践性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突出的业务能力。而目前旅游院校从事旅游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由其他学科转向研究旅游相关课题,或者是科班出身毕业后即从事旅游相关教学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往往导致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但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和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所以,他们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长处,但在无形之中就违背了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要求。
2.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由于近年来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专业课程开设的不断细化,导致专业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实践教师明显缺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身兼数任,常年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身心疲惫不堪。巨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学术,也很难在理论上继续深造和提高,致使院校专业教学带头人越来越匮乏。同时,由于工作量过大,很多教师又缺乏到基层第一线锻炼和提高的时间,这种长期与旅游企业脱钩的联系现状必然会导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知识有效性的大大降低,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也随着降低。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其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并最终导致旅游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企业现实素质需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较小。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近两年,各地旅游院校都加大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投入的力度,不少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实践性教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比较高,而各高校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和场地短缺等情况仍然制约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其发展的规模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基地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因为这期间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毕业后就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它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综合应用并进行提高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步。旅游专业学生在学校技能操作课上所学到的技能知识往往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技能到了真正应用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一个真正的实岗实习的平台来充分理解和应用所学技能知识,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系统掌握技能知识的完整流程,并在实际的应用中体验操作难点,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目前,许多旅游高校并不设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供学生实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学科实践性教学。旅游高校与校外旅游企业的实习基地合作多是短期、非正式的松散型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长期、正式、稳定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的旅游院校为数不多。鉴于与学校的这种短期合作关系,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仅根据自家的需求选择接纳的学生数量和人员,且往往因企业的规模效益、合作诚意和责任感等方面考虑,有选择的接收实习生,这就造成旅游高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实岗实习的机会,这将严重影响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这种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短期和非正式性以及合作企业的规模和条件参差不齐,必然导致学生实习效果的差异较大。
(三)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当前形势下,旅游高校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实践性实习表现,缺乏一个系统、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于实践性教学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大多院校采用的是单位实习评定和学生完成实习报告两种形式。固然单位的评定和实习报告的总结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但这样的实习评价方式缺少学校的参与,缺乏教师的考评和指导,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监督和管理效力大大降低。而且,单单依照实践报告并不能够客观公正的测评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评价虽然是实践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实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测评和总结,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把握自己,扬长补短,保持自身的优势素质,提高自身缺乏的素质。因此,单单靠一个没有系统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机制是无法达到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作用的。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行业服务意识。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具备的基础条件是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是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和高职旅游院校的学生层次划分的条件之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术性人才,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的管理人才。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广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要有能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具备利用理论优势去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接触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优势,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对于旅游毕业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学习,不会思考的呆板印象。
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并通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灵活运用,来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行业服务意识。旅游行业具有服务性特点,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个体性的人,这就需要学生在对客服务时,灵活机敏,善于观察和与客沟通,提供给客人适时所需的旅游服务产品。行业服务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很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作为基础: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上都存在问题,又怎么能够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呢,且更不用说超前服务了。因此,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在此之上才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对客服务意识。而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巩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行业服务意识的提升与强化,都只能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才能完成。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的校内外结合
1.校内旅游实践技能课。实践技能课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并最终满足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状况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大多数旅游高校均设有实践技能操作室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它为学生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服务,是旅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技能考核的考核场所。如模拟前台、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践技能课的设立,为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
2.校外专业实习。校外专业实习的开展一般多在院校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学生的职业心理。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校外专业实习的具体流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实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的时候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因而专业实习的具体目的既要包括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更要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和见习。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校外专业实习在实际运作中,可根据学生的目标取向、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或个人兴趣设定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点)实习等不同实习单位,由旅游企业给学生安排具体岗位,指定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帮带和教授学生,进行为期 3―6 个月的专业实习,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进行企业内部岗位轮换,使学生增强对旅游企业运营环节的实际体验和了解,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最终达到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实习单位都必须有学校老师在企业驻留,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次,以不定期的方式对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真实的了解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便日后做出公正的评价。其 三,教师驻留企业,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准确掌握企业的需求动态,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3.改革传统实践性教学方法。传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口口相传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旅游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而典型案例模拟教学分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旅游实践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尴尬局面。其实,典型案例模拟教学分析的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它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十分陌生,只是说,国内大部分旅游高校对于案例典型模拟案例教学这一形势似乎并不重视。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在以往旧式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环节中,学生往往是被放到旅游企业中进行顶岗工作,从事较低水平服务技能训练,且多数没有轮岗实习的机会,更不用想要获得机会接触企业管理层岗位。这样的实习现状导致许多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学校对于带队实习的教师职责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专门的管理,通常一个实习地点只有一名实习主管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老师在场,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缺少必要的评价,也缺少对实践目标和任务是否达成的检验,实习结果根本得不到反馈;因此,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再次发生,旅游院校必须加大对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和运行的管理,促使其学生的专业实习过程不再流于形式而无所获。
5.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评价。实践性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对实践性教学现象或教学活动及其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并为实践性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科学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素质教育成果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2003.
[2]应伟明,潘旭光.对宁波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7.
旅游管理实践报告范文6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由此可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大弥补岗位人才缺口的局面,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不愁将来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潜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旅游业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社会各界对旅游行业的偏见等因素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潜流失”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一毕业就能担任管理层职务,这种眼高手低的择业观念,致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是失落。所以部分学生会选择转专业或者是修读双学位来达到将来不从事旅游管理岗位的目的,尤其是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工作的占总学生规模的不到35%,许多毕业生都从事了不对口的职业,形成了“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的就业局面。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亦有困境
一般按照理论上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的是,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质量无法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人才“供需”矛盾日趋明显。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高校紧跟社会岗位的需求,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远远超出了旅游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又是“弱势专业”,许多考生在不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或者是“被调剂”的情况下误学了旅游管理专业,结果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入其他行业,未入行,先转行的局面。由于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及学生的个人态度造成了旅游企业在招聘旅游管理人才时迟迟招不到人或者是招不到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给企业、学校、学生都带来的困惑,陷入了无尽的恶性循环中,这样旅游管理专业会给后来的学子和家长带来这样的影响:学习旅游管理专业难就业、就业面狭窄、找不到工作等等诸如此类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现阶段旅游业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不合理、不公平
旅游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功利性较强,企图缩减用人成本,因此,招聘人员时过分强调毕业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完全忽视了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再造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不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将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者拒之门外,是否会显得旅游企业不通情达理?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为广大旅游管理毕业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和考核后择优录取。另外,旅游业的现实情况:管理人员要从服务人员做起,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基层服务人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而且服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高校毕业,可是毕业后还是照旧需要从基层干起,不甘于基层等服务客户的工作,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局限了个人的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理有效的旅游职业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盲目的将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等同,忽视了毕业后所要从事的是旅游管理职业,而非是旅游本身;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盲目跟风,在校期间只忙着报考旅游证、二级计算机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证书缺乏针对性,对学生日后就业用处不大,忽视了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规划,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愿望不强烈。
2.缺乏必要的就业准备
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从事旅游管理的晋升行规无法坦然接受。在情理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在家里被奉为“天之骄子”,可是如果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就要从基层服务员干起,大部分大学生心气高、碍于面子,不愿意从事较不体面的服务性行业,就业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校期间没有从事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大学毕业后无经验之谈,更不要说可以在短期时间内提升为正式的管理部门高层干部。
(三)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社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校只是生硬的培养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不负责任,沿袭落后的教学体制,没有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导致学生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没有针对市场需求而设置,而且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外向型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教学阶段,比如在大一、大二年级,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设置,致使学生缺少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另外,教材内容太陈旧,缺乏系统新和创新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
各个高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之前,要明确并制定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紧紧围绕的中心,不至于盲目追求办学模式的创新,而与教学任务严重脱节。值得部分高校的借鉴的是,在国际较发达的地区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当明确,国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高校,比如旅游教育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在校学习-岗位实习等环节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的适合旅游业、旅游教育、旅游行政部门以及其它相关行业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旅游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立足于旅游业发展的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式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第二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意识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第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第四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管理技能的相辅相成。
(二)建议高考生理性报考,招录有行业内就业意愿与行业潜质的学生
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以及“在服从调剂”情况下被调剂到旅游管理专业,这一部分学生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对这门专业感到很失落,甚至通过选修双学位或者是转专业来改变自身的未来职业选择。要想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校要从招生源头做起:首先要宣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比如说酒店服务人员要具备外向型的性格特征,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就业方向等情况,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防止考生错报专业,经过正式学习后才发现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其次,教育部和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报纸、白皮书等形式向广大高考学子具体介绍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报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便于考生作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这点,各大高校要借鉴旅游教育领域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该学校在招生时不仅注重考生的成绩,而且会进行一定的笔试、面试或者电话交流,了解学生的喜好态度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就业方向,反馈给学生专业评估报告,招录有行业潜质与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学生;第二,努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旅游管FCENTURY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努力将该专业做大做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
(三)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设置
高校专业是否成功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课程的设置,其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的架构。目前旅游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其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综合运用能力,能够与客户进行顺畅的沟通,以及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来说需要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特征相符合,又要具有专业综合性的原则;其次,课程的开设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型,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另外,学校要注重初级阶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学术性的课程,教学理论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因此要克服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上缺少实践应用类课程,重视对学生初级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要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合理设置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等方面的课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个人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学校要不惜投入重金邀请旅游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招聘对口教师,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应用性,提升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行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因素、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意识,为竞争激烈的旅游管理岗位降温。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完善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就业或者创业类的指导性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选修课,要增加实战演练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人士或者校内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做一些创业经验之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保障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学业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业兼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总结丰富的工作经验;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备的创业基金,拓宽大学生开设特色旅行社、小型旅店筹集资金的渠道;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意识,不要企图毕业后自身的事业能够一蹴而就,要在兼职实践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要甘愿从基层做起,避免眼高手低,在兼职过程总结出旅游管理的新思路,为自身日后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政府要引导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寒暑假大学生实习岗位,维护大学生实习的劳动合法权益,保障大学生在实现期间的人身安全。
(五)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提供实习平台
目前来讲,校企合作教学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的较广泛,旅游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特性,其不需要进行实验研究,也不需要呕心沥血的撰写学术报告,唯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实践演习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身体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以致用。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卓有成效的形式有多种,笔者从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出发,将校企合作的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旅游院校办学、校办企业等为代表的以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二是合作形式为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顾问委员会等以以实践教学体系为结合点;三是体现在理论教学体系上,表现为编写特色旅游教育教材、开展专题讲座、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笔者建议从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出发,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一是旅游企业根据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共同确定培养对象,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签订订单的用人单位就职,旅游企业也省去了不少人才招聘环节、节约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双赢;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习场地,还在教学领域开展合作。企业及时的向高校汇报国内外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同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高校投入资金根据专业特点建立实训基地,集学校的主体地位和酒店的载体地位为一身。校办企业实现产教合一,既能实现人才培养效益,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六)借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利用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业认知、专业知识的深化以及实操技能的锻炼四个方面逐级深入、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帮助毕业生热爱、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乐于走进旅游行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国内外有必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分析学生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启发学生对职业做出初步的定位,并且为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制定出短期、长期的学习计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我个性、能力有了充分的认知;大二时。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增多,再加上学生对工作岗位环境接触的机会较多,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认知实习,开设一些认知实习课程,促使学生形成对所要从事岗位的初级认知;大三时在课外要延伸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一些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演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还要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酒店的工作流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尝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师资力量对于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质量提升非常重要,要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就要建立“行业实践+研究平台+创新团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展开培训,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组织教师亲自去观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等机制,教师在亲身体验之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有机的将这些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建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所,进行创新团队建设,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可操作的平台;学校要重视教师与校外先进旅游管理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借鉴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业务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相长,在产研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观念,为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素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