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化工企业更加重视其管理的重要性,在化工企业管理中,职业卫生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当前,化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化工业的卫生得不到保证,不仅影响到企业内部人员的身心健康,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由此可见,加强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于化工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解决职业卫生管理问题是化工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只有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化工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一、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正在逐步走上正轨,而职业卫生管理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部分中小化工企业没有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应对监管,大部分企业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依托安全环保部门或行政部门(后勤部门),导致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或职业卫生管理流于形式,不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或没有整合成有效管理体系,成一纸空文,无法达到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需要。

2、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是化工企业所有人员必须共同遵循的制度规范,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的落实能够有效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实施作业的员工的健康造成的影响。但是,当前的一些化工企业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落实不到位,可操作性弱,对于病害的防治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比如,在健康监护制度中,只是很宽泛的要求加强企业的健康监护,但是没有具体规定如何进行监护、监护的时间、要求等更是模糊得不到有效实施,从而使得这类制度形如虚设。

3、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卫生意识低

我国化工企业众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政府层面对企业的职业卫生教育仅仅在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大量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接触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没有得到较全面的教育、培训,对职业病危害缺乏认知,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4、职业卫生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是相关职业卫生人员配置。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设置有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但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只行使职业卫生管理部分职能,如日常保健、应急处理等。他们往往不参与现场管理,不了解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防护状况,因而缺乏对职业卫生工作全面、统筹的管理,形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个体防护用品配置。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产品十分复杂,有机溶剂、无机重金属;固体粉尘、有毒气体;高、剧;放射源等等;劳动者工作时往往都有接触。尽管安监总局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纱布口罩代替防尘、防毒口罩,但仍可见部分企业一副绵纱口罩,既防尘又防毒,明显违规使用。而有的企业虽有发放,员工常常是丢在柜子,带回家里,或找各种理由不愿意佩戴,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企业认为我发放了,员工不使用,也没有办法,缺少指导、督促机制,使劳动者失去最后的防线。

5、应急救援不到位

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理,化工企业有着足够的重视,制定有事故处理应急救援措施。但对中毒、职业病事故发生往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没有配备急救药品;缺少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有的企业应急救援药品不全;有的急救箱放在办公室,锁在柜子里,一旦发生事故无法正确应对。

6、未建立完整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健康监护费用增加与企业效益欠佳形成的矛盾和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要克服这些困难还需政府许多部门共同努力,健全有关保险等制度,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加强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应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整合成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规范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作用,让他们参与现场管理,掌握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状况,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积极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需加强自身管理和加强企业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将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从政府行为转向企业的自主行动。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指导,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以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科学合理配置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源

首先是人员配置。人员配置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除了要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人员应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有了对职业病危害的认知,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是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最后的防线,化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制定劳护用品使用标准,配备适宜的有资质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同时企业要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的指导,建立督促机制,保证正确佩戴。

4、不断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督

各级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对工厂企业的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那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不完善、员工职业病防护意识不强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结合企业自身职业病危害特点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

5、合理制定应急救援措施

企业应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重点场所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配备应急物资、器材、急救药品;组织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一旦发生事故能正确、有序应对。

6、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应委托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按上岗前、在岗期、离岗前要求开展;按规定的时间周期、项目要求安排;明确参加的人数;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应予复查、处理;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本人;对发现职业禁忌证或疑是职业病人员应及时处理、报告;同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使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掌握危害项目的情况,从而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管理,进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不仅仅是关系着化工业的发展,更是关乎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因此,化工企业在具体的化工施工中要注重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将职业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职业病害给从业人员带来的伤害,从而更好地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涛. 职业卫生管理的方法与效果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3:325-326.

[2]刘健,赵伟,许石玉. 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与思考[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04:210-211.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2

1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1 乡镇企业规模小,人员不固定 我们在实施卫生监督检查过程中,调查统计了镇江新区丁岗、姚桥、大路3个乡镇的共85家乡镇企业,其中用工人数在百人以上的企业仅为3家,约占3.5%,职工总数少的仅为几人,企业多为家庭式“作坊”。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基本上是农民工,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由于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经常更换用人单位,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知之甚少,进而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1.2 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 多数乡镇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淘汰下来的旧工艺,老设备。新区被调查的乡镇企业中80%以上是使用陈旧落后的老设备,加上管理不到位,存在的职业卫生安全隐患较多。此外,城市某些大型企业将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转嫁给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问题。

1.3 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差,劳动者缺乏必要的职业病防护 大部分乡镇企业厂房设计没按照卫生标准和要求,很多为简易或临时厂房,车间厂房低矮,采光通风条件差,没有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次调查统计的企业中,仅有9家企业配备了职业病防护设施,约占10.6%;仅有约15.3%的企业为职工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

1.4 乡镇企业领导不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法制观念淡薄 乡镇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企业领导只重视利润、效益,忽略职业卫生工作,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法制观念谈薄。2002年5月1日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一部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保护法,也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新起点和里程碑。一些乡镇企业负责人不知道这部法律,更不知晓《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对企业的具体要求,致使乡镇企业职业卫生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1.5 乡镇企业职工素质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乡镇企业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工人文化素质偏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情况不清楚,加之企业很少对工人进行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很难使他们有自我保护意识。因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担忧被查出职业病或向业主提出劳动保护会丢掉饭碗,而不敢与业主争取正当的职业卫生健康保护。

1.6 乡镇企业监测率低,健康监护情况差 目前,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多数存在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少,执法任务重的矛盾。乡镇企业位置一般又比较偏远,加上企业领导对职业卫生工作的不重视以及职工本人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不足,致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低,职工很少得到应有的职业健康监护。

2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

2.1 严格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制度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危害事故发生,须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建设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9号令)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密切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

2.2 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宏观控制 充分开发领导层,提高各级领导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把乡镇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乡镇主管领导任期目标中,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使职业卫生工作纳入领导层的议事日程中。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探索适合本地区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治理的办法,促使企业积极主动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职工健康,这样才能保证乡镇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

2.3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业主的自觉守法意识和广大劳动者的自我维权意识;营造一个自觉抵制、投诉举报侵害劳动者健康权益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2.4 加强企业干部职工职业卫生自我保护意识 要想保证企业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身体健康,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上,只有加强了健康教育,提高了干部和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3

[关键词]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1.组织公民行为概念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丹尼斯(Dennis an)于1983年提出:指由员工自发进行的,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的或直接的承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功能和效率。这种行为不是工作描述或角色所强迫的,和员工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的精确描述不同,它是出于个人选择,没有表现出来,也不会被惩罚。根据上述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有三个特征,即:(1)组织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即该行为并非工作角色所要求的;(2)组织公民行为不在赏罚的范围内;(3)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整体的效能起到积极作用。

2.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

组织公民行为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在1983年最早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二因素模型,一个因素是利他,指的是直接帮助面对面情景下的他人,另一个因素是遵从,主要指遵守“好员工”的行为规范。例如守时、不无故缺勤、避免工作时间闲聊等。在这个模型基础上,2000年,又有学者提出了七个类别,即助人行为、运动员精神、组织忠诚、组织服从、个体主动性、公民美德和自我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樊景立教授等人于2004年提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公民行为的特有的表现形式,如维护人际和谐、保护公司资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3.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形成的因素

许多学者对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四种因素:

(1)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员工的态度、性情、角色认知和个体差异。Organ & Ryan发现,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角色认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部分行为显著相关。

(2)任务特征。任务特征包括任务反馈、任务常规性和任务内部满足性。研究表明,任务反馈和任务内部满足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任务常规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

(3)组织特征。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事先知会、运动员精神和公民道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组织支持感也与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

(4)领导行为。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交易型领导行为中的权变奖励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非权变性惩罚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在路径――目标领导行为中,支持性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维度都呈现显著正相关,角色明确行为与利他、事先知会、责任意识和运动员精神存在正相关。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有效运行的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生产力,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力;组织公民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组织公民行为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以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组织公民行为能够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的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组织公民行为能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例如组织成员在任何时候,包括组织面临困难和危机的时候,都能够全身心的投人,这样会减少导致绩效波动的可能性;组织公民行为能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此外,组织公民行为还有助于创造组织的社会资本,从而降低组织中的交易成本,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升组织公民行为

由上述分析可见,组织公民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强组织的有效性,会影响组织绩效、影响员工的加薪、晋级,还会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等,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充分重视组织公民行为,针对我国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通过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鼓励、引导员工做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从而促进组织的绩效提升。

1.强化培训与开发职能

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通过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培训目标,采用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进而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水平,使其以组织所期望的形式出现。此外,由于群体中个别人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对他人起到示范作用,企业还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社会学习原理来设计培训方案,向受训者展示其他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来引导和鼓励受训者的组织公民行为。

2.强化招聘职能

尽管可以通过培训与开发等手段来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但员工是否具备组织公民行为的潜质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企业在入口关就应作好这方面的筛选,在招聘时,应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潜在组织公民行为,招聘和选拔那些容易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可以通过测评和面试的方法加以筛选,研究表明,具有集体价值观取向、高度责任感和对领导信任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组织公民行为,在招聘筛选中,可以通过对候选人的价值观测试、个性测试等方式来评价这些指标,借此预测受评人的潜在组织公民行为。

此外,在组织内提拔人才时,也要考虑被选人是否具备组织公民行为的潜质。

3.加强绩效管理

由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能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在组织的绩效管理中就不得不考虑到组织公民行为。有学者提出了“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的概念,比如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处理、表现出来的对组织的忠诚以及奉献精神等等,并指出这些柔性的评价指标与组织绩效间存在关联。在绩效管理中,应综合考察任务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即组织绩效应该既包括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也包括以处理关系为中心的“周边绩效”,也就是说,可以设置一些指标作为周边绩效来加以评估,当然,绩效中引人组织公民行为只是对个体绩效结构的扩充,不能把它视为个体绩效中仅有的和最重要的方面。

4.强化薪酬管理

强化薪酬管理,运用全面报酬体来系激励组织公民行为,在这种全面报酬体系中,员工从组织中得到的报酬不仅是工资、奖金、福利等经济性的报酬,还包括令人愉快的工作体验、融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的信任与认可、自我实现的机会等心理性或社会性的报酬。由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员工做出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不能得到直接明确的经济性报酬,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报酬体系就可以就应该从心理性或社会性的报酬方面做文章。

此外,有研究证实,当员工知觉到的组织公平程度越高时,员工越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而组织公平程度就集中体现在绩效评估和薪酬管理中。因此在制定薪酬方案时,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既做到程序公平,又做到分配,让员工感到高度的公平,既而产生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应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鼓舞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主动精神,产生有利于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关心,重视员工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将对员工的心理感受产生直接影响,好的领导行为将利于员工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由于组织公民行为是在组织成员的角色要求之外的行为,管理者有时不容易觉察到员工的这些行为,也不易于通过正式的奖惩系统促使员工实施这些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文化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组织文化意味着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管理者应该运用各种组织文化建设方法在组织中创建鼓励和支持组织公民行为的文化,使得组织公民行为作为潜在的行为规范固化在组织的文化中。另外,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在价值观层面上认同于组织,从而形成与组织之间更牢固的情感纽带,使员工愿意为组织奉献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爱卿:《当代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郭晓薇:《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实证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吴敏:论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软科学,2005,2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4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质量

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工作内容覆盖面非常广,可以说涉及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广,并且涉及的人也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质量难以保障,在日常的服务管理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企事业单位的后勤部门相关管理人员就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从工作内容的特点出发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整体服务管理的质量。

1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工作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可以说后勤服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决定了整个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成效、企业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后勤服务部门建立了更加高效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其他的职能部门包括后勤部门才能将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促使其全心投入工作之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整个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使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2)企事业单位涉及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以及调度部门等多个部门,每一个部门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相互协调配合好,这样才能将每一个部门的重要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1]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后勤保障体系,因此后勤服务管理部门要充当坚强的后盾,以坚强的后勤保障体系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健全的后勤保障制度

科学、完善、健全的制度是确保后勤服务高效管理的基础,因此要想提升整个后勤部门的管理质量,就一定要建立规范和严格的制度。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后勤管理方面的统一标准,因此企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和要求方面来综合考虑,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并制定对应的监督制度和机制,以此来为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提供方向,同时也是一种制约。[2]制定了健全的后勤保障制度之后,就要严格执行和落实,加强对职工工作内容和工作效率的考核,以此来实现后勤保障部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还能够充分调动职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此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由于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非常烦琐,为了提高对各项事务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可以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物资的领取、相关文件的传达,以及各种办公生活用品的发放、综合事务的处理等,都可以做到一人一岗,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职责,以此来促使整个后勤服务工作有序、高质开展。

2.2工作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由于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工作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事情有轻重缓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大事和小事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抓主要工作,优先完成重点工作,但是小事也不能忽略,同样要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只抓大事而不抓小事,也不能只抓小事而不抓大事。[3]在面对烦琐的后勤事务时,要优先处理着急的事情以及重要的事情,确保工作的有序性,使整个部门的工作有序运行起来,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2)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是整个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各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服务的体验,企事业单位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单位,后勤服务管理部门更应该要处理好服务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后勤服务管理部门需要做好整个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工作,这些都和整个单位的日常正常运行息息相关,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另外,后勤部门也不仅是管理部门,同时也是服务部门,需要为单位其他的职能部门服务,并以服务为工作中的出发点,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提供优质服务的原则,同时不断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管理。

2.3提升后勤服务管理部门职员的业务能力

(1)对于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职员来说,由于其面对的工作内容非常多,事情有轻重缓急,因此工作人员就要有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面对各种事务,要能够分得清哪些事情先办,哪些事情后办,要对工作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才能有序开展工作。(2)后勤服务管理部门需要和其他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要和各个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因此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多和领导以及上级请示,多和其他职能部门沟通和联系,形成融洽的关系网络,这样在相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才能高效、优质完成。(3)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讲究原则,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规程来做事。在处理事情上不扯皮、不拖拉,对于各种问题要实事求是来处理和解决。做事情时要讲究方法,多动脑、多观察,这样才能给上级减轻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负担,发挥出部门的效能。

2.4提升后勤服务管理部门职员的素质

服务是后勤服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之一,因此相关的人员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并将以往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后勤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4]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要正确认识到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没有小事,都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后勤服务管理的很多工作都涉及金钱,相关的人员需要和金钱打交道,所以员工要树立廉政的思想,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工作中要拒绝腐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工作观,做到爱岗敬业,将个人私利抛弃。在新时期,员工还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工作,对原来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固化的工作思维进行革新和突破,才能让后勤部门的工作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要善于观察,不断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来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开拓出新的工作思维,才能更加高效完成对应的工作。

3结论

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后勤服务管理作为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不断更新和升级,从新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出发来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并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后勤服务管理的质量,以发挥部门的重要效能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金星.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策略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7,16(12):17.

[2]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7,14(6):172-173.

[3].对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薪酬管理和薪酬激励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7,26(14):59.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员工素质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方案。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员工教育培训 素质提升

一、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员工素质提升主要问题

1.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对某市级直属供电局和某县级供电公司的调研得知,该供电局现有在册员工672人,该供电公司现有在册员工730人。员工队伍结构与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平均水平比较见表1。

从两个基层单位员工整体素质上看,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一是员工文化程度两级分化,低学历人员数量较大,如某供电局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量的22117%,某供电公司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量的4212%。二是职称结构存在较大差距,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明显低于国家电网平均水平,而初级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国家电网平均水平。三是技能等级水平较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比例低,中初级工比例过高。四是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直属供电局和县级供电公司员工素质的差距较大。

2.基层单位员工素质提升中的主要问题

(1)素质提升起点低。部分电力企业基层单位的人才素质基本情况距离国网公司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起点较低,尤其是县级供电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等高层次人才所占比例均只有国家电网公司职工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而高中及以下和初级职称与初级工等人员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家电网公司职工平均水平,有的甚至高出2至3倍。

(2)职工压力大。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素质的提升,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电力企业通过规范岗位管理制度,对员工基本素质提出一些刚性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对员工提升自身素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员工施加了压力。其中部分学历、职称或技能等级偏低、年龄偏大的员工,因企业要求高、学习难度大,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

(3)工学矛盾突出。通过各种刚性规定和鼓励措施,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员工踊跃参加各种素质提升,因参与人员数量较大,随之也出现了工学矛盾。某供电公司2009年上半年有5318%的职工参加学历学习、职称提升和技能鉴定等素质提升项目。工学矛盾对各部门、各车间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电力企业基层单位素质提升基本思路

1.充分认识员工素质提升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理应在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走在时代前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的社会责任必须通过人的劳动来体现,而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员工的素质决定着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电力企业服务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更好地塑造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对标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供电企业综合劳动效率指数、培训经费投入率等指标,与职工人数、电网规模、经营指标密切相关。人才当量指标与员工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直接相关。技能竞赛及调考成绩反映了本单位生产技能人员的最高水平及平均水平。因此,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素质提升工作,要把提升员工素质放在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去认识。要抓住薄弱环节,采取超常规重大措施,大力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或“人才攻坚计划”,大幅提升人才当量指标,全面提高员工的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级,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及各项指标全面提升,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坚定信心,勇于担责,全面落实员工素质提升工作

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工作事关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任务重要而又艰巨。基层电力企业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从上到下全面落实员工素质提升工作,贯彻“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找借口,勇于担责,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作为企业发展重要基础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明确责任和目标,把责任和压力传递到所有部门和员工,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确保完成素质提升业绩考核指标,推动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取得实质进展。

3.强化激励约束措施,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

员工素质提升工作,既不能当作单方面的企业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命令方式,也不能当作单方面的个人行为放任自流,企业和员工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并以良好的沟通取得共识,促进发展。企业在建立各种管理约束机制的同时,也要积极制定鼓励措施,既有约束,又有激励,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员工素质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三、电力企业基层单位员工素质提升解决方案

1.实施目标管理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在深入分析单位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员工素质提升详细计划,实施目标管理,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人才当量计划落实到年度,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分解到个人,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确保每个部门及每个员工,都确实了解部门及本人的素质提升计划。

2.制定全方位的激励和奖惩措施

企业给部门和员工下达素质提升计划以后,为确保完成素质提升计划,制定和实施全方位的激励和奖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综合分析两个典型单位的情况,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和职工的年度业绩考核。制定专门考核办法,按下达计划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第二,建立风险抵押制度。按年度对素质提升计划目标实施风险抵押,年终根据各部门和职工素质提升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奖惩。第三,鼓励职工申报职称、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提高学历。对申报职称通过评审的、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并通过的,以及提高学历学位的,均给予具有激励性的奖励。第四,开展“1 + 1”帮扶活动。采取一个帮扶一个制度,营造全员参与素质提升的良好氛围,做到“思想矛盾有人化解、学习困难有人指导”。对参与帮扶活动并完成帮扶任务的辅导人员,也给予奖励。第五,开展年度素质提升评先活动。对年度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优异的部门和责任人,年终给予专项表彰。同时,将素质提升计划完成情况纳入评先创优表彰条件,对未完成年度素质提升目标任务的,实行年度评先创优表彰“一票否决”。第六,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员工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如某直属供电局制定了《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管理实施细则》、《生产人员教育培训管理实施细则》等多个专项培训管理制度。第七,制定各种先进人才的评价、表彰和鼓励措施。如某供电公司专门制定了《技能型专家评选考核实施细则》、《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考核实施细则》及各种高级、先进人才的培养、考核、奖励措施,对员工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提升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实施严格的岗位约束制度

首先,以国网公司岗位规范为基本依据,明确岗位任职资格,对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岗位、生产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明确规定,实施岗位约束。逐步取消低职高聘。达不到职称或职业资格要求的,制定宽限期。在宽限期内降岗处理,宽限期后仍未达到要求的,执行待岗、下岗或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第三,明确通用工种用工方式,社会通用职业工种,不再配置长期员工。原已配置在社会通用工种岗位的长期员工可实行转岗分流,或逐步实行与社会接轨的薪酬分配制度,逐年降低工资收入,直至与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接轨。第四,限制用工总量。在成本中列支费用的市场用工,实行备案制度,纳入预算管理。第五,加强岗位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建立完善内部竞争上岗制度、岗位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制度,按年度实行岗位绩效考核,作为岗位聘用、管理和人员调整的依据。加强试岗、待岗、下岗和劳动合同管理,强化岗位约束机制。

4.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员工素质提升

要严格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建设必要的培训场所。培训经费统筹计划,合理安排,重点保障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有专项资金用于员工队伍素质工程的推进和奖励,为员工参加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如某供电公司,教育经费除按工资总额的2.5%提取外,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率大于3%。某供电局的年度员工教育培训经费更是达到了工资总额的6.4%。

5.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员工素质提升的指导和服务管理

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合作,积极参加各大专院校的成人教育,大规模实施学历提升计划,为顺利完成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基层单位人事部门要加强员工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员工按时申报职称评审,参加技能鉴定,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做好计算机、英语考前辅导工作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电力企业基层单位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起点低,目标高,难度大,困难多,但只要消除各种畏难思想和不求上进意识,在认真分析企业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努力进取、周密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取得共同认可,形成合力,将会有力促进员工素质提升工作。通过企业及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前景光明,必将为电力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为电力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庆文,裴春霞.培训与开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范文6

关键词:汽车维修 废机油 处理处置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数量日益增加,各种规模的汽车维修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由此而产生的废机油也相应迅速增多,成为该行业的主要特征污染物。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汽修废机油被列为HW08 类危险废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废机油的单位必须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私自收集贮存和提炼废机油以及私自将废机油卖给地下经营者都是违法行为,必须按照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化、无害化处理。随着市南区汽修行业的日益扩大,其危废处置情况已成为本辖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二、开展调查摸底

首先通过积极协调市交通委运管局,获取了全区登记在册准予从业的汽修企业名录。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全区所有产生废矿物油和含油废物等危险废物的汽修单位,包括汽车专项修理、三类、二类、一类共209家汽车维护单位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开展试点工作。

调查及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并根据汽修厂分布情况绘制地图,按照区域划成4片逐片进行检查。对辖区内汽车维修单位逐一检查并登记造册,对未办理环保许可手续和在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提出整改意见。第二阶段是根据阶段性检查情况,确定3―5家基础好,管理比较规范的汽修单位作为规范化管理试点单位,分局根据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重点指导,全面推行汽修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第三阶段是对第一阶段下达限期整改的单位进行复查,对仍未完成整改的单位将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下达行政处罚。并推行试点单位探索出的值得推广的规范化管理经验和做法。

三、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共检查汽修厂72家,其中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有6家。通过调查发现,所调查的汽修企业中办理环保审批的仅为48.6%,废机油合法处置量仅占8.6%,有处置合同的企业仅占36%,有暂存场所的企业仅占41.7%。另外,还可以推断出,部分企业即使签订了处置合同,合法处置量也远远不及产生量,仍有大量废机油从其他渠道流失。这些单位废机油主要流向如下几个地方:一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地下加工厂进行非法冶炼、非法炼油;二是在建筑工地被当做预制板脱模油;三是有少量被随意倒在马路边、下水道或者水沟里,被雨水带入海域。

随意倾倒,非法转移、倒卖废油对环境的危害很严重。据相关资料介绍,汽车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含有多种添加剂及苯、酚、磷酸盐、硫化物、水杨酸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由于废油中的有害物质难以降解,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环境。如果废油随着雨水进入市政管道并流入河流中,还将严重危害河流和地下水。地下加工厂用土法炼油则对环境危害更大。所谓土法炼油,就是用国家已明令禁止和取缔的落后工艺“硫酸白土法”再生工艺对废油进行提炼,提炼出的劣质油质量低劣,容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剩余的油渣与污物因没有利用价值而往往被工人随意倾倒,造成更大的污染。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摸底调查中,很多汽修厂业主对此认识不足,不知道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废机油和含油废物,甚至有部分企业还不知道要办理环保手续。对产生的危险废物不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其危害性,大多作为一般废品进行处理。

(二)合法处置渠道不畅。目前我市有资质处置废机油的单位仅有3家,而且距离市区都很远。对一些危险废物产生量小的汽修厂,处于经济成本考虑,他们不愿意上门签署合同、不能按时拉运处置。在检查中,查处一家未按规定处置危险废物的汽修厂,在下达限期整改后,该单位与处置公司进行联系,要在环保部门限期整改到期之前签订处置协议,但该公司却以路程太远不方便为由回绝。联系另外几家处置公司亦是如此,均以产生量太小或路程太远,不愿意专程来签署合同进行处置。一来二去,汽修单位逐渐失去耐心,环保法规的权威也受到了质疑。

(三)追求经济利益。执法人员多次与这3家有资质处置危险废物单位进行沟通,他们称,之所以不愿意与汽修厂签约是因为有的汽修厂虽然与他们签订了处置合同,但是只将少部分废机油交给他们,暗地里却以更高价将大部分废油卖给“游击队”。目前,一桶废机油的市面上的价格是每桶六七百元左右,但是作为有资质的公司,正规处置成本要比“游击队”高很多,因此在收购价格上也比“游击队”低。这样一来,汽修厂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总是私下将废机油卖给价格更高的一方。

(四)执法力量有限,监督力度不够。由于汽修厂数量多,分布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管理部门人数有限,管理起来也有些力不从心。最主要的是对各汽修厂产生的废油等危险废物的产生量缺乏有效的核定手段,因此难以对其具体流向进行跟踪管理。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状况,分局下一步将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为了减少汽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随意丢弃、非法买卖、无序流动等现象,分局将在这次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结束后,根据检查情况,召集存在问题较多的汽修厂举行专项整治会议,宣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青岛市对危险废物的管理办法、程序,并提出具体管理要求。譬如,要求各汽修厂建立收集、贮存、处置、转移台帐,规范贮存场所,规范危险废物的管理。并在汽修行业规范化管理工作比较成功的单位举行现场观摩会,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共同将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做好、做细。

(二)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执法,通过现场检查、限期改正、行政代处置、罚款等法律手段,重点查处未办理环保手续的、非法收集、违法转移和无证经营危险废物的违法行为,清理和打击辖区内地下土炼油厂、黑窝点,对不遵守法律法规擅自倾倒、堆放、不处置废机油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保证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违法企业的违法代价,保护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在分局即将开始的第二阶段工作中,将选择试点数家企业,督促企业建造符合标准、防雨防渗的危险废物暂存设施, 要求其必须同定点收集单位签订统一内容的废机油委托收集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废机油管理、处置,按规定使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凭该单实施废机油转移或处置。按规定要求建好废机油定点收集台帐,不得弄虚作假。定期检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建立汽修行业危险废物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充分发挥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权。将环保部门处罚情况移交交通委运管部门,协调该部门将该项工作列入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项目和全市文明企业评选内容,并对废机油定点回收工作不力、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维修企业进行公开曝光,达到发动公众参与、震慑违法企业的目的。

另外,建议调研学习浙江宁波、金华等市作法,联合交通委对市区机动车维修行业废机油实施定点收集,明确废机油定点回收指导价,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废机油收集处置较混乱及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