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在全校上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学管团队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的主题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做好调研工作,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制定了调研方案,从学生管理的内涵多个方面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同师生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主要成绩
调查表明,我校德育工作总体是重视的,摆脱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思想影响,学管部门在研究新时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后,大胆而有效地对德育工作进行了创新,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我校从20xx年以来,加强了学生管理,重点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和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经过两年的努力,使我校学生管理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健康的轨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展中渐现德育“失效”的痕迹,学生对过严的“管”已有过激的反应情绪,学管的上台阶也有了很大的障碍,怎么办?要打开这种僵局,学管部门认真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要加大管理过程中“理”的成分,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我们感恩的对象,要开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要打破过去一味“管”的局面。因为价值多元化使传统德育模式已经失效,因此,我们从20xx年底开始,从学生的评价体系上要求,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为学生的领路人,把学生手册改名叫《成长导航》,把学生管理制度等改叫《育人导航》,变管学生为导学生,看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和唤醒教育,让学生在赞美和鼓励之中成长。
2、加强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管团队建设
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力度,从问卷调查中可看出,没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认为培训制度不好,对于学管老师,主要是从事德育工作,我们提倡达到五个方面的修炼,即:看——要学会观察,看学生的闪光点;听——要学会倾述,倾听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笑——同学生接触时,要微笑的面对学生以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说——要与学生讲道理,说服问题学生,要说动学生,要有语言的感召力;动——身教胜于言教,要把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行动起来,以身作则。要求德育工作者蹲下身子看学生,发自内心的重新审视和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竭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优秀的一面。放大学生的亮点,因势利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开展多彩活动,创造文化氛围
活动造氛围,氛围孕文化,文化培育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对文化创建活动十分重视,把教室文化、环境文化、寝室文化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安全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张覆盖全校园学生学习、生活各个角落的文化大网,文化艺术节,轻校之星评比,星级班级评定、环保卫士的活动等,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为响应上级的指示,学校举办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把长跑运动作为固定活动形式,长期坚持,一天未停止过。好人好事的表彰,为受灾地区及贫困学生捐款活动等。德育工作者们更是以身作则,每月从值班津贴中拿出一部分钱成立了“爱心基金”,资助学校贫困生,这一活动坚持了四年直到现在并将一直坚持下去。
4、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德育工作的引导。
针对我校的学生工作特点,试行了德育学分制,把德育学分与校园文明之星评定结合起来,形成了星级文明班级和校园文明之星的评选工作制度,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实行各种活动的项目管理,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分年级进行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职业理想为目标的职业观教育,开展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理想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之中。以贫困生资助为契机,加强了学生的感恩和道德理想教育,倡导“学生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面面是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我拿什么吸引你,我的学生”的课题,进一步规范德育工作者,使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形成。
二、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我校德育工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德育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
德育工作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使德育工作成为人人必需的工作内容。全校共同参与、全员进行管理的德育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全员德育氛围没有形成。
2、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少数班主任老师功利心较强,责任心不够强,个人素质有待提升,不少班主任老师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3、校园环境要进一步净化。
学校内部环境还要进一步净化,尤其是校内小店要进一步规范。
4、生源差异使德育工作兼顾个性与共性不足。
5、德育学分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不够。
6、校园文化活动如何上升为文化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三、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1、尽快实行综合学分制度,使德育工作成为人人的工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增加过程性评价。
2、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没有一支好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上台阶是十分困难的。
3、加强内容针对性较强的班主任培训工作,如人文素养、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注意培训方法灵活多样,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改变教育环境,加大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增强德育工作的氛围,提高德育工作的可行性。
5、改善学生评价标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改变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文化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把学生的活动引入正道,要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教育感化学生。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示范调研 周密部署 科学谋划
此次调研由重庆新课堂教育机构牵头,成立了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担纲组长,重庆知名特色学校校长为骨干力量的四个专家指导小组。在此轮调研工作开展前,项目办已对项目学校开展了教师、学生、家长共约2万人的特色学校建设专题问卷调查,完成了信息采集;并于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提前完成了对赤水市、习水县两地的示范性调研。
在充分借鉴习水县、赤水市示范调研宝贵经验的基础上,3月3日,四个专家指导小组及项目办人员(共33人)从重庆出发,齐头并进,全面投入项目学校展开基线调研。
全面入校指导 突出调研实效
本次调研是项目启动以来开展的首轮全面入校指导,取得了积极有效的实质性效果。倡导“学术引领、方向定位”,为项目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也标志着遵义全面优质化教育升格迈开第一步。
一张白纸,更容易描绘美丽的图画
3月4日早晨,专家指导小组(正安县)在冉孟凯组长的带领下,踏入正安三小的校门,校长王杰迫不及待地向专家们表达了内心的期盼,以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难点:这是一所新办学校,由原正安七中校址改建而来,从创建到现在只有短短半年时间,无论学校历史还是校园文化都是空缺,在“特色学校”领域就像一张白纸,无从落笔,各项工作都想抓,但又不知从何抓起。
专家组认真聆听了校长汇报,又与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代表广泛交流,在深入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以后,给予初步建议:特色学校建设不是要放弃其他工作,而一定是建立在全面优质化常规基础之上的教育升格,同时强调,特色学校创建是挖掘优势资源、提炼文化内涵的过程,关键是要形成统一价值取向,这并不取决于学校历史的长短。
打通文脉,传承民族文化
3月4日早晨,专家指导第3小组(务川县)在熊知深组长带领下来到务川县第一小学。作为在当地具有良好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校,其追求高质量办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创建‘规范+特色’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专家组组长熊知深提出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继承、弘扬和发展仡佬族文化,打通文脉,把特色学校建设定位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学校内涵文化得到持续性、深度延伸发展。
“尚读教育”,从理论走向课堂实践
3月5日,专家指导小组(红花岗区)在胡方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红花岗区丰乐小学。在特色学校建设方面,专家们初步给予以下三点建议:首先,建议将“尚读文化”更名为“尚读教育”,拔高理论高度;其次,建议将“尚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三,围绕“尚读”开展了征文、劳动、体育、科技等各方面活动,除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类别,还要做到理清主线、亮点突出,实现个性与多元发展兼具。
“五心”教育,共创特色中的特色
在钢铁战士、传奇教育人物汪小洋校长的带领下,专家组一行首先参观考察了余庆城关中学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认真听取汪校长的特色学校基础工作汇报,就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教学经验等问题与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客观分析了城关中学发展中的优势资源和存在问题。
各美其美,由细节引发的文化探讨
在道真自治县的民族中学, 几位专家在参观学校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该校文化的各个细节,并详细询问了学校围绕“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大团结”办学理念的具体工作,对《神奇的道真、美丽的家园》校本教材等工作大加赞赏,同时也指出学校在凝炼民族特色文化方面的不足,建议珍视民族特色这一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发掘优势资源,创建特色文化内涵。
塑造精品,从办学理念上下工夫
在汇川区工农小学的调研中,专家组特地走进学校教室,融入教学课堂当中,并观看了学校的工作展板。熊德雅组长一方面对工农小学高度赞赏,另一方面提出塑造精品的要求,要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策略,关注细节,做到文化建设有亲和力,理念呈现有说服力,校本课程改革有表现力,从而逐步提升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精品质量。
寻根溯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湄潭实验小学叶校长巧妙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学校优劣势进行全面剖析,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专家组邹勤校长等初步建议:学校首先应该从的环境中突破自我,同样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分析方法,结合现有文化素材来找准自身定位。至少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对学校文化历史追根溯源,如与浙大的文化往来,又如当年和发生的故事,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亮点纷呈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7-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在国内就业,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所在地城市就业。对于他们而言,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是毕业后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因此,高职教学必须贴近当前我国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应该与此相符合。
所谓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就是个人或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公益创业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尽管公益创业是国际大趋势,但在国内仍难免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应实现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让学生真正觉得所学的就是即将付诸实施的,有实用价值的,意义极为重大。
公益创业教育必须本土化的原因
本土化(indigenization),也可译为民族化、本地化和本国化,从语义上说,是指使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①。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指的是教师在实施公益创业教育时,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是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本土化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现实的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范例不多,商业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公益创业的经济回报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院校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职院校就业压力,也即“以创业代替就业”。他们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过是将它作为应对学生就业的替代方案。公益创业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在教学中立足于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公益创业项目,并对此进行评估和模拟实施,甚至产学研相结合,直接付诸实施。传统的引入式教学仅仅停留在西方知识的引进上,难免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是国外的、枯燥的、遥不可及的,从而丧失对公益创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教育 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事物才有生命力,公益创业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的公益创业教育,如果言必称希腊,会让学生觉得那是西方的文明成果,我们的历史中原本没有这些东西,觉得这些东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历史中发掘原本就存在的公益创业事实和理念。公益创业,包括志愿公益活动、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及产学研一体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创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比如行会、会党、合会、义仓、义社、善会,都是旧时的非营利组织。这些非营利组织在历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起到了政府起不到的作用。我们应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讲述传统本来就存在的公益创业精神,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公益创业教育变成通识教育 当前的教育,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得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狭窄圈子,从而较少用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步入社会以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只是个“单向度的人”,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通识教育非常重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公益创业活动。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正好与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是相一致的。
教师必须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实创业经验 要培养出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经验及教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公益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更需要主讲教师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实创业经验。高职院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伍。一是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增长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二是对外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职院校还须不定期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觉得创业是一件立足于本土的非常现实的事情。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应该到相关的公益组织考察或顶岗实践,或者与同事合作,自行创办公益组织,以提升自己的公益创业意识,积累自己的公益创业经验。
公益创业课程应以本土创业为主导展开教学 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本土创业为主导,强调课程以改变学生的本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串始终的本土化创业训练,紧扣实际能力提高这一关键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课程教学要以公益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灵活多样化地组织教学。如果整个课程有36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各为18学时。
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手段
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三个方面。
理论教学 (1)改革教学形式,实行多样化教学。改革任课教师仅凭粉笔、教材、黑板讲课的形式,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于一体,生动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体会组织管理的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将公益创业本土化的现实主义精神。(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教学相长。创业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创业自然不能被动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对有创意的心得提出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余时间自行登陆“中国公益创业网”、“KAB中国创业教育网”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相关网站,搜集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中的公益创业状况,学习最新创业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中的创业问题。(3)让社会人士参与教学。举办讲座,邀请企业创办者做报告或国学研究人员来演讲,让学生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本土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并了解国学的实际用途。(4)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本土公益创业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公益创业的元素,比如,孔子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以及现代民族革命中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与妻书》)等等,都是利他主义思想,旧时的义仓、义社、善会都是为了拯救民众而建立起来的非营利组织。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一颗热爱和敬重的心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本土公益创业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以便在毕业后从事公益创业活动。
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公益企业考察,特别是去处于创业初期的公益企业,并写出详尽的调研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接了解本土企业的创业理念、管理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组建学生社团。校园内部的创业尝试是在学生时代最切合实际的实践尝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校创建校园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管理,培育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可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定期自行组织系列活动,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创业“练兵”。有了在校园里的创业尝试,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创业就变得顺理成章了。(3)注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寻找好的公益项目是进行公益创业的第一步。为了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在公益创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项目导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应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眼、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借助项目、案例或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如“创办校园非营利组织并进行管理”这一项目,要完成这个项目必然需要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观众的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业意识和综合管理素质。通过项目的开展,以活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和领会为目的,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养方式。
课程考核 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实施全程考核。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实际创业能力提高与否的检验,而不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因此,应避免用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而要注重过程考核。要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特别是创业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如拓展训练表现、社团活动情况、任务完成程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使考试不仅仅是创业课程的期末检查手段,也成为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本土公益企业创业实况的手段。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是伟大的事业,当前又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我们应结合高职学生实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将公益创业教育的重心放在本土化创业教育上。应在立足本土学生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公益创业教育本土化进程,有效地服务本土学生,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公益创业人才。
注释:
①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2]邓白君.浅谈高职如何开展公益创业教育[J].现代商业,2010(30).
[3]张露霞,毛春红,杨文东.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34).
[4]王傅.试析高职院校《公益创业管理》教学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J].职业时空,2012(4).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全面推进道德建设
(一)深入开展师生道德教育
1、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全社会巩固发展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学习宣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两会精神为重点,加强学习。利用校园广播、职业教育报、校园局域网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宣传氛围,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成为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动力。
3、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
4、贯彻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继续巩固扩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变工作作风,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坚持回头看,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
(二)积极开展读书育人、文化育人活动
1、以红色经典和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开展以“读一本好书”为主题的读书征文、读者访谈等活动,继续实施“爱心书库工程”。
2、深入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传统民俗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富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二、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1、以构建“文明校园”为目标,切实加强学院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实行人本管理,在工作中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实行依法管理,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师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
2、广泛开展“人文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教育活动。通过文明班级、文明教研室、文明个人的创建活动,把工作重心放在育人氛围的营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师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
3、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迎世博、迎亚运”为主题,积极倡导文明言行、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继续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4、搞好“6.26禁毒日”宣传活动和“世界艾滋病预防宣传日”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拒绝诱惑,远离网吧”、“远离赌博,远离不良嗜好”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反斗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意识。
5、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搞好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表彰工作。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学习道德楷模,践行公民道德”演讲活动,在学院营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6、大力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整合志愿者队伍,切实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体制机制。
7、认真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自治区、市文明单位创建标准,加强硬软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台阶。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书育人良好形象
1、深入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和“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主题实践活动,并在教师节将活动引向深入,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我行动。
2、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节能减排。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粮”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勤俭节约教育,使勤俭节约逐步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3、引导教师向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转型。开展切合学院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教师基本功训练。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论文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研究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行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校园安定和谐
1、加强学院管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政务、事务、财务公开,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2、不断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健全学院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4、发挥校园警务室作用,推行校园安全责任险制度。努力构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确保教育稳定平安。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
1、充分发挥校内外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加强与教育局文秘科
和党办的沟通和联系,在各大媒体推广、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展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性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投入到位,做到有组织、有活动、有队伍、有办公设施。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5
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我校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育人效果明显的德育特色,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重要形式,为学生架起了通向成功的桥梁。
坚持“发展”方针,建立门类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校充分利用整合自身优势的教育资源,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严格管理、放开搞活”的社团发展方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目标,自主选择确定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建立了门类众多的学生社团,满足了广大同学多层次、立体化、高质量的文化需求。
目前,我校有10个社团协会、36个学生社团,形成了“指导中心――协会――社团”的三级组织网络。比较突出的学生社团有语文协会的绿野文学社,现有社员300多人,定期出版《绿野》社刊;绿野文学社通过组织文学讲座、校外采风、编辑图书目录、撰写读书笔记、制作学习卡片、向各类刊物或网上发表习作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多次邀请著名作家、教授来文学社讲学。2006年10月成立的高风乐团,现有成员200多人,我校聘请上海音乐学院8位教授每周来我校对乐团成员指导演奏;国内著名指挥家夏飞云、王永吉、戴路青及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永德等经常来校对乐团成员示范指导。校园电视台有社团成员40多人,成立两年来,自编、自导制作电视新闻50多期,专题片10多部,并邀请陈体江等著名导演现场指导。校田径队、篮球对、乒乓球队,有1000多人次参加。此外还有各学科兴趣社、园艺社、书法、绘画社、合唱队、天文社、志愿服务队、爱心社、社会实践队、环保队、护校队等学生社团。
坚持“活动”核心,发挥社团成员的主体作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为学生在德育生活的体验、感悟、接受、启迪等身与心的践行上搭建了一个便于操作的教育平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生是学生社团的主体,他们在社团活动中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社团活动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学校的德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同时外现为学生个体的特征。在学生社团中,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正在逐步得到体现和落实。
1.自主确定和培养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有基础,自主确定自己的特长发展目标;自主地制订自己的特长发展计划;自主地选择和参加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自主地参加社团的各项活动等。
2.自主管理自己的社团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决定社团的重大事务,包括社团章程和活动计划的制订、社团理事会成员的选举和罢免、社团活动的相关内容和组织形式的选择、社团创优措施的制订和实施等。
3.自主学习或活动
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或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特长及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4.自主评价社团活动的成效
按照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自主评价本人和本社团其他成员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效;自主评价本社团和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和成效;自主评价社团指导老师和学校各相关部门在学生社团指导工作中的情况和成效等。
坚持“校本”理念,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社团
1.学生社团运行模式
根据本校实际和特色,我校形成了“统一思想,人文见长;自主参与,自行运作;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社团运行模式。
(1)统一思想,人文见长。本校学生社团活动以学校“人文见长、自主发展”办学理念为指导,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2)自主参与,自行运作。我校系列社团活动,由学生自行组织,这体现了我校对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培养目标。在运作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自主运作的行为特征。学生自主确定、培养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自主管理社团,自主学习和活动,并且自主评价社团活动的成效。
(3)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学校把学生社团工作列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成立学生社团指导中心,校长任中心主任,团委书记为中心副主任,主持社团日常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为中心成员。社团协会成立理事会,由教研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成立理事会,聘请1~2名指导教师。
(4)职责明确、分工落实。在社团建设和活动中,各处室和人员做到职责明确、分工落实,确保社团活动正常、有效开展。如校社团指导中心:根据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对学生社团工作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整合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学生社团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指导教师:帮助所指导学生社团制订学期活动计划;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促进所指导学生社团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制订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方案,并保证高质量实施;及时总结社团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努力开发好相关的课程教材;指导学生社团理事会对本社团成员的考核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反映社团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优秀学生和典型事例,为学生特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务处、教科室、团委、学生处、后勤处、学生会都有相应的社团工作职责。此外,为了规范社团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加强社团指导中心对各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每年根据《考核办法》对每个社团由指导中心组织力量进行考核,使社团能够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学生社团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了《高风中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高风中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高风中学学生社团工作考核制度》(包括对学生社团、社团成员和指导教师的考核)、《高风中学学生社团工作档案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制度规定: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至少应参加一个及以上的学生社团组织,在社团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每年应承担或参与一个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努力提高组织、管理、指导学生社团和课程开发能力。每一个学生社团,都要从社团自身的特点出发,把社团活动与学校课程(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相关学习领域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社团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载体和实现方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个社团都能形成或联结一门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学校“人文见长,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社团都成为学生自愿组建、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坚强组织。又如《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如何成立,学生如何申请加入社团、如何履行义务和权利,社团如何开展工作和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3.学生社团保障体系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董事长热心教育事业,学校总投资4亿多元,校园环境优美,校内绿树成荫,教育设施先进且齐全,为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场所,做到物质保障、指导教师保障;做到活动内容和时间保障:学校明确要求各社团必须有科学、合理、较系统而又符合实际的活动内容。指导教师必须制订指导计划,编写指导方案,积累活动资料,努力建设好相关的课程教材。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相关书刊作为社团活动的指导用书,但不允许用现行教材作为相关社团的学习用书。学校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程(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列入学校课程计划。要求每一社团每学期必须保证有20~40课时的活动时间。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明确规定每小周周六、周七下午为社团活动时间、个别社团的活动可安排在日课表中的第八节课中进行,一些特殊的社团活动,经学校同意,可安排在节假日或寒暑假举行;做到考核激励保障: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社团每学期对成员进行考核,每学期评选先进社团、优秀社员和优秀指导教师,学校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其中成绩突出的给予重奖。
社团活动自行运作,成效显著
通过社团活动,搭建了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成绩骄人的社团竞赛活动
校文学社的大量学生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其中单在《未来作家》上就发表了100多篇。在宁波市近几次组织的“语文报杯”现场作文竞赛中,均有多人次获宁波市一、二、三等奖,位于余姚市前列。
近两年我校通过社团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每年有200多人次在省、市级及以上各学科竞赛中获奖。学校荣获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宁波市团体优胜单位。在非一级重点中学组比赛中,严梨炯等20多位同学在全国及省级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比赛中荣获宁波市或余姚市第一名。
2.硕果累累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校每年组织社会实践队成员下农村、进工厂进行社会调查。“中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调研小分队”获宁波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调研文章《中学生消费面面观》获宁波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理论成果优秀奖;网络运用情况调查小组被评为余姚市暑期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调研报告《关于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与研究》《余姚榨菜调查记》均获余姚市暑期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
志愿者活动丰富多彩,现有注册志愿者达1500人。志愿者社团开展与大岚中学结对活动,“学雷锋,服务社区”系列活动,打扫村道、东站等服务活动,交通劝导活动,“绿色环保,美好家园”签名活动,穴湖环保活动等。有特色的如“阳光在我身边”爱心义卖活动;环保社团的“保护母亲河”活动,活动组织部分青年志愿者考察姚江源生态环境,植树护林;我们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塑博会志愿服务活动。
“爱心社”每学期都组织活动对经济有困难同学进行帮助。2007年下半年,我校一名学生患白血病,全校师生纷纷捐款,奉献爱心,捐款金额达12万余元。2008年5月,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全校师生慷慨解囊,捐款额达40多万元。
在宁波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考评中,我校被评为宁波市“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先进单位,是宁波市10所被表彰的学校之一,我校社团工作成为余姚市共青团工作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品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余姚日报》曾长篇报道我校社会实践工作《我们一直与社会握手》。
3.出类拔萃的体育艺术活动
校柔道队多次在全国、省级比赛中获奖;校田径队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已连续三年获高中组团体总分前二位;校篮球队多次获得市高中生篮球赛前二名;校乒乓球队李梦超同学获省中学生单打比赛第二名;多名体育特长生提前被相关体育高校录取。
校园电视台自编自导自播校园新闻,从策划、采访、摄像到后期制作都由学生完成。2007年以来,校园电视台策划编导了《走进余姚》大型系列活动,对此,余姚电视台活动进行了追踪报道。通过校园电视台的锻炼,我校徐雪莲等多位同学考取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编导系。
高风乐团已连续三次在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活动中荣获集体荣誉奖中的最高奖项―优秀团队奖,其中上海东方卫视台直播了我校乐团2009年的演出;在“宁波第十一届国际服装节‘欧陆风情’外国艺术家进余姚活动”音乐会上,来自圣彼得堡的芭雅青年手风琴团和我校乐团联手为高风学子、社会各届朋友献上了一台精美的视听文化大餐。我校连续两次承办了余姚市2008、2009新年音乐会,多名学生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同台主持节目,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近三年,我校成功承办了“二胡大师夏令营”,并多次在龙山剧院和本校演艺厅举办了轰动姚城的“二胡大师演奏会”。2009年,我校承办了余姚市团代会专场音乐会,学校艺术教育已初步形成特色,并具有一定影响,校民乐团的多位学生进入高校深造,其中个别佼佼者以全额奖学金被国外名校录取。
校园艺社定期活动、成绩显著。《浙江日报》曾对高风中学校园艺社活动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了报道。校天文社活动经常有效,校天文馆是余姚市青少年科普基地。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99-02
引言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由来已久,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完善,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又表现出很多新特点。同样,大学校园的流行文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研究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并使他们成为积极健康校园流行文化的主体,更好地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状
(一)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所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并非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大学校园流行文化虽然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的则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内在关系的紧张。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和表现的工具,在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群体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之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主要是一种“同辈群体文化”,即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群体关系构成的一种副文化,其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之间。
大学生是具有朝气和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对流行文化等一系列的新鲜事物反应敏感而且迅速。因此,大学生是流行文化传播的主体,也是校园流行文化最重要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综合以上说法,笔者对“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做了如下解释: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即符合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由在校大学生充当主要参与者和传播者,并被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和引导追逐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文化。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某个特定时期的学生喜好、社会行为表征等,它们的形式新颖,符合大学生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涵盖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符合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特点
根据上述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如下的特点。
1.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呈现非理性的特点。大学生自身正处在个体发展阶段,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尚不全面,并缺乏一定的衡量标准,因此对文化的接收和传播也处于较为盲目的状态。由此大学生群体所引导和传播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并非符合社会的普遍理性约束,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这种“非理性”的状态使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呈现非道德化和非约束化的特点,容易形成不良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大学校园的稳定和谐。
2.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影响广泛,传播速度快。大学生群体处于一种相对半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具有自成一套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半封闭环境中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一经产生,便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习惯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大学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呈现主客二元态势。由大学生群体所主导和传播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一方面由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行为所引导形成,一经形成,随着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不断得以强化,最后形成一定的文化系统,反过来约束大学生的个体社会行为。
二、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促使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这些文化一经形成,就被强化为文化系统,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和大学校园的日常发展。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精神文化得以丰富,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仍处于社会发展阶段,非理性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一经产生便难以控制,它较易使大学生习得不良的社会习惯,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首先,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而言,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大学生的大众文化,其非理性的成分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近年来,不少大学生所产生“拜金主义”和“攀比主义”以及“大学玩乐论”等,都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产生消极对待学习,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其次,就大学生对社会的表态而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其所引导的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情态。目前非理性的大学校园文化,致使大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盲目且消极地面对社会变迁,产生了诸如大学生“群体性冷漠”,大学生因眼高手低就业率低下的社会问题。
最后,就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在十的影响下,高校普遍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由于非理性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主流文化未能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致使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滞后性、非主流性的特点。
三、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影响的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和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同时,造成这种影响的因素也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社会方面而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变革。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变革并未同步,社会生活的道德约束并未跟随我国经济政治的变革,因此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失衡,社会成员经常存在集体性的失范行为。这在无形之中使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大学生存在道德上的约束,从而容易产生非理性的大学校园流行文化。
其次,就学校方面而言,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大环境,对大学生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成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现状而言,虽然在十精神的引领下,各高校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但是高校目前的文化建设依然缺乏应有的体系。而由于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特殊性,高校对于大学校园所存在的非理性的理性文化并没有形成可借鉴的解决规范。
再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生自身正处在继续发展期,生理和心理都不甚成熟,对于大千社会文化现状缺乏应有的辨识度。因此,由大学生所引导和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非理性的隐患,而又由于这种流行文化本身的主客二元态势,从而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后,就新闻媒体而言。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波德里亚认为,大众媒介尤其是当今快速发展的电子媒介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几乎以假乱真或真伪难变的影像符号世界。在当前的模拟世界当中,所有的事物都重构进所有其他的事物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内爆;而后现代的媒体场景世界亦是如此,致使大众丧失了主体性,沦为符号的“奴隶”,进而对于单向特性的媒体和符号的“反抗”也只能基于一种“宿命的消极策略”,即沉默、拒绝、调侃。这种消极的符号应对,致使大学生在引导校园流行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理性判断和辨识。
四、大学校园流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首先,在制度方面,在十报告的指导下,我国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性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社会文化跟随我国经济政治变革的步伐,改善目前存在的集体性道德失衡现象。从而促使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走上和谐发展的状态。
其次,学校、社会和新闻媒体方面也应积极参与思想引导。学校方面加强建立文化建设体系,对非理性的大学校园文化尽快形成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措施。社会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引导大众文化理性化和和谐化。而新闻媒体方面,应积极发挥自身正面的舆论效应,保证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理性化。
最后,在文化建设方面,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在十报告的指导下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引导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的流行文化予以融合发展,促进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理性化和和谐化,保证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江平,刘素娜.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报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2]牛庆.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3]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4]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雅兴,关洁.拇指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7(3).
[6]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7]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
[8]黄芸花.当代大众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文史博览(理论),2010(5).
[9]陈果.大学生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2).
[10]王春艳,李响.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J].成功(教育),2011(1).
[11]胡怀利.从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看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J].学理论,2011(18).
[12]尹立辉.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
[13]张玲玲,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流行文化关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