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1
关键词:构建 食品安全 制度
中图分类号: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46-02
一直以来,人民最关心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及生活,与民众的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但是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群众的安全感及幸福感,也让百姓对政府的监管制度产生了质疑。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食品安全保障意义重大。
1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我国境内食品小作坊到处都是,存在规模小、设施设备不完善,卫生差、随意添加色素,添加剂等,而且没有具备检测产品能力、政策真空和布局散乱、监管不到位的现状。由此可见,我国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食品安全指食品卫生、营养、食品添加剂、有没有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问过法律规定不的食品添加剂种类以外的添加物、不得造成人体健康隐患。保持食品安全,社会成本可以降低,因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社会的成本也会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安全也达到相关标准,农产品的市场就会扩大,从而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食品安全的危害
近几年我过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前几年三鹿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导致很多孩子吃了之后出现早熟,很多婴儿因此患上了肾结石。随后检测部门检验我国多种品牌奶粉,检测到我国知名品牌蒙牛、伊利等奶粉中都检测出三聚氰胺。这个事件说明我国奶制品中,普遍存在违法使用添加剂的现象。此后,又出现多种事件,如老酸奶事件,金针菇事件,假鸡蛋时间,人造鱼翅事件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对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严重损害,我国食品出口量减少,导致我国食品出口损失巨大。
3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在工业化时代,食品生产企业为了成本的降低,高额的利润,部分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丧失了社会的责任感,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完全消失。还有小部分食品安全的小作坊不具备最基本的企业执照和检验免疫能力,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导致食品不安全事故在存储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导致,比如一些需要保持在零下十五摄氏度到十八摄氏度之间才可以满足食品的条件,但是这种食物如果在长期运输中没有到这样的条件,就有可能融化或者是导致食物腐烂,变质等。但是部分运输者了为利益而会选择将这些食品翻新,致使表面不会看出这一现象。还有一些运输者大米的运输者,会将发霉发黄的大米染上色素,这样的大米表面看上去很新鲜,这类食物长期食用后会导致很多疾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食品销售过程中,有时销售员也会以假乱真,以此充好。将一些快过期的食品和在保质期内的食用混合、掺杂一起以冒充保质期内的食品销售。还有一些销售者是将过期食品的包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标签撕掉,重新帖上心的日期和保质签,继续出售,这些过期食品人如果吃了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肠炎等疾病,所以在销售者中如果存在不道德、不讲诚信,也会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4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知道源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项制度不同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我国不适当使用添加剂带来的影响,谈到食品添加剂很多人都谈之色变,三鹿奶粉事件,增白剂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府部门现在为增白剂和食品添加剂该不该禁用已经开展很多次激烈的讨论。
添加剂的使用量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做出了明文规定,若使用最大量的超出规定,应向卫生部申请,批准后才可使用。
食品质量在相关部门进行例行检查时,经常会发现一些企业在食品销售,在食品的外包装上不标注活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情况,或者是标注不清楚或标注虚假使用信息,隐瞒食用添加剂的真实信息,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5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法律的不完善及措施
(1)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 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然而,《食品安全法》并未改变传统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只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微调,这是一种立法缺憾。各职能部门所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甚至有的部门的标准还相互矛盾。一些职能部门监管措施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食品安全风险监和评估体系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
(2)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虽然我国现已颁布十几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条款笼统,伸缩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严重滞后,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大量法律盲区。
(3)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严肃纪律,严防监管人员与不法商贩内外勾结。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费用和人员开支还要依赖于收费罚款来“解决”,这造成了以盈利为目的执法行为的产生。监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和催生了“养鱼执法”的现象,监管机构和非法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实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监管部门资金保障力度。同时,对于包庇、纵容以及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不履行职责的监督执法人员,应依法从重处罚。
(4)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法管理应遵循“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系统性与协调性。立法结构应具有前瞻性,讲究严密的科学基础,对食物链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立法核心应考虑农产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引入风险分析与管理,预防为主。通过立法明确执法主体,确立、完善中央政府与省地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2
最新速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使用粮食、畜禽肉、水产品、果蔬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加工后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者预先定量制作在密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中,并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及销售的提供给消费者的经加热后可直接食用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
已纳入餐饮服务环节管理的盒饭不适用本细则。
冷链食品的申证单元为1个,其产品类别编号按其他食品类别进行编制。生产许可要注明相应的产品品种,即其他食品[冷链食品(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生产许可证附页须注明获得许可生产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的具体品种明细。
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完整生产工艺条件的,不予生产许可。
二、生产许可条件审查
(一)管理制度审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的规定,对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主要生产原料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制度,技术标准、工艺文件及记录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检验管理制度,产品防护管理制度,物料储存和分发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运输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产品追溯及召回制度、产品留样制度、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问题报告制度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二)场所核查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照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现场核查以下场所要求。
1. 企业厂房选址和设计、内部建筑结构、辅助生产设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总使用面积应不少于4000平方米。
2. 有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
生产车间一般包括原料处理车间(清洗区、解冻区、切配区、洗蛋间等)、原料贮存间、热加工车间、冷却车间、内包车间、外包车间、工器具清洗间(用于清洗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用具和容器,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存放区域分开设置)等,辅助设施包括检验室、原辅料仓库(冷冻库、冷藏库、常温库等)、包材仓库、成品冷库等,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使用面积不少于20xx平方米。
原料处理车间应分别设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的清洗槽和加工台案,清洗槽和加工台案的数量或容量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应明确标识。
3. 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的设置应按生产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合理布局。
应根据生产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各加工操作场所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顺序合理布局,并能防止食品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冷却间、内包装车间及外包车间应有温度控制及监控设施。
4. 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油烟、排水等条件,有低温要求的加工场所应配有降温设施,生产区应配有排污、杀菌、防蝇、防虫、防鼠等设施。
5. 车间内应区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区域的划分要明确,且应相互分隔,并有显著标识加以区分。
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高的作业区域,包括内包车间、冷却车间等场所。准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次于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热加工车间、工用具保洁车间等。一般作业区,即清洁度要求低于准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原料加工车间、外包装间、工用具清洗消毒场所、原料贮存场所等。
6. 企业应定期对清洁作业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每年应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查。清洁作业区内部隔断、地面应采用符合生产卫生要求的材料制作;空气应进行杀菌消毒或净化处理。日常运行中,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检测和监测按照下表进行。
冷链食品生产清洁作业区动态标准控制表
7. 企业应保证全程冷链条件,包括冷藏贮存、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条件。
(三)设备核查
应核查《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中申报生产能力和企业拥有的生产设备数量、参数的适应程度。
1.必备的生产设备(根据生产工艺需求)
(1)原料清洗消毒设备(如清洗槽、洗菜机、去皮机等)
(2) 解冻设施 (如化冻设施等)
(3)切配设备(如切菜机、切肉机、绞肉机、切丝机、切丁机等)
(4)熟制设备(如炊饭设备、炒锅、蒸汽夹层锅、焯烫机、油炸机、烧烤机、蒸箱等)
(5)速冷设备(如真空冷却设备、速冷库等,并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6)热力消毒设备、灭菌设备(如针对加工器具消毒柜等)
(7)包装设备(包装机、计量称重设备、与包装设备联动的自动打码机等)
(8)金属探测器。
2. 必备的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的数量应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应审查企业提交的检验设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书面报告。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宜的仪器设备,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校验。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包括:1、分析天平(0.1mg);2、天平(0.1g);3、灭菌锅;4、微生物培养箱;5、显微镜;6、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7、干燥箱; 8、滴定管;9、水浴锅等。
(四)设备布局、基本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
1. 设备布局
设备的布局应当符合工艺的需要。
2. 基本工艺流程
原料摘洗(解冻)切配熟制、调理(灭菌)速冷降温包装成品(金属检测)贮存冷链运输及销售
3. 关键控制环节
(1)原料采购、处理:符合接收标准,剔除不可食部分;
(2)解冻:温度的控制;
(3)调理热加工:加热时间、中心温度控制;
(4)快速冷却:时间、温度控制,确保食品烧熟后在短时间内将其中心温度降至
(5)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温度控制,确保食品在10℃的条件下进行贮存、运输、陈列和销售。
(6)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及添加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2760的规定。
速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三、产品相关标准
SB/T10648《冷藏调制食品》、SB/T10652《米饭、米粥、米粉制品》、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相关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经备案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四、标签和标志、包装、贮存、运输、销售
冷链食品的标签应符合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
冷链食品的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相关规定。
冷链食品的包装容器及其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销售的包装应完整、不易散包。
冷链食品贮存冷藏库库温应在0℃~10℃范围内。冷链食品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运。冷链运输车应具有温度监控设备,且温度应保持在0℃~10℃。
冷链食品应在温度0℃~10℃范围内冷藏柜陈列,不应裸露销售。
五、保质期
(一)冷链食品的保质期依企业标准执行,保质期限一般为24小时至48小时。企业在取得充分、可靠、科学的食品安全依据,以及第三方产品保质期测试实验合格的基础上,自行确定保质期。
(二)保质期限起始时间从产品包装结束起计算,要求精确到小时、分钟。
六、检验项目
冷链食品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致病菌、过氧化值、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
出厂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验,至少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等。
企业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过氧化值(油炸类食品)等项目检测;每日至少对1批次产品进行致病菌项目检测;每月至少对2批次产品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项目检测。
冷链食品型式检验按该产品执行的标准进行全项检验。企业每年至少进行2次型式检验。
企业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但应保持检测结果准确。企业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应定期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呈阳性时,应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检(致病菌可委托检验)。
七、抽样方法
根据企业申请发证产品的品种(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每个品种均应抽取进行发证检验。抽样单上按该产品的具体名称填写。
在企业的成品库内随机抽取发证检验样品。所抽样品须为同一批次保质期内的产品,抽样基数不得少于200个最小包装,随机抽取20个最小包装。样品分成2份。1份检验,1份备查。样品确认无误后,由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样品应注意冷藏保存。
八、其他要求
本类产品不允许分装,不允许实施委托加工行为。
速冻食品生产发展状况速冻食品是指以米、面、杂粮等为主要原料,以肉类、蔬菜等为辅料,经加工制成各类烹制或未烹制的主食品后,立即采用速冻工艺制成并可以在冻结条件下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各类主食品,如速冻包子、速冻饺子、速冻汤圆、速冻馒头、花卷、春卷等。
《20xx-20xx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水饺、汤圆、面点、粽子、馄饨,是目前速冻市场的前五强,其中水饺约占整个速冻食品销售额的50%以上,汤圆约占据20%的市场份额,面点、粽子、馄饨、春卷及地方特色小吃等约占的30%左右。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速冻行业迅速成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产量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成为食品行业中的新星。经过20xx年之前的价格战洗牌,目前速冻食品行业已经形成以三全、思念、龙凤和湾仔码头为领军的品牌阵营,速冻食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20xx年,我国速冻食品行业经过激烈的兼并重组,企业数量大量减少,从20xx年的342家减少到20xx年234家,但是行业总体效益得到了提高,产销规模扩大,利润总额增长,行业整体发展情况较好。20xx年第一季度,行业企业数目有所增加,从234家增加到259家。前瞻网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6亿元,同比增长21.28%;20xx年第一季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4.84%。20xx年到20xx年间,行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2.13%,整体上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3
【关键词】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必要性;措施
粮油食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管理重于泰山[1]。因安全监测不严格而导致的粮油食品安全事故近些年偶有发生,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在保安全,促民生的社会大局下,强化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等级标准,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监测管理模式就值得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
1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基本概述及其实施必要性分析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是我国粮食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带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关乎社会安全,民生推进。从内涵上看,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主要是借助科学的方式方法,围绕粮油食品及其制成品进行卫生指标评价分析,其中,卫生指标涵盖了粮油食品的物理特性、营养特性、食用特性、工艺品质、储藏特性等多个方面。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贯穿于粮油行业运行流通的整个过程。而从社会实际看,随着粮油市场竞争加剧,粮油食品市场格局更具多元化,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及行政执法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性[2]。特别是近些年来涌现的许多粮食经营企业,其对粮油食品生产过程疏于监督,在安全及质量标准的执行上有所折扣,相关岗位质检人员经验短缺,工作随意,导致粮油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广受社会关注的地沟油、农产品农药成分超标、红心鸭蛋、陈粮变新粮、转基因大豆油、三聚氰胺奶粉、增白剂面粉、食品运输包装污染等公共食品安全事件极大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利益,从侧面也揭示了当前开展实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现实必要性。
2创新改进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的相关措施
2.1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从源头封堵安全事故隐患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要进行前提,在源头上即展开相关的质量监管。首先,建立并实行粮油食品质量追根溯源制度,在粮油食品的原料进货环节,把好质量关,守好安全线。各地方粮油食品监测管理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粮油食品供应源头进行普查,建立动态信息档案,严格检测货源,封堵质量不合格或源头即有污染的粮油食品入市。其次,对粮油食品的出库、包装、运输环节进行分段式质量检测。1)选取无污染无毒副物质的包装;2)对粮油食品包装环节及运输环节进行防污跟踪;3)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罚细则。
2.2完善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及时跟进粮油质量安全检测
在粮油食品质量检验体系的构建上,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覆盖上级管理、中级监督、基层执行的质量监督及规范机制。针对当前粮油食品市场化开放背景,明确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标准,让基层粮油食品质量监测部门可以复制,推进粮油食品质量检验的规范化程度。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及主产粮基地的质量监测上,要将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全面覆盖到粮食种植、粮食出产、粮食加工、粮食包装、粮食运输、粮食流通等各环节。采取不定期抽查及专人跟盯的方式,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可靠安全。
2.3强化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软硬件建设
首先,在各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化验单位硬件设施建设上,应重视其在整个监测化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用于粮油食品监测化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上。随着化验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上可以借鉴药品监督管理模式,配置完整成套的化学试剂检验装置,更好地服务于粮油食品安全监测实践。确保粮油食品监测设备能够全面检测粮食的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粘度、蛋白质溶解比率、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油脂酸价等指标[3]。其次,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软件建设上,应正视基层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人员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弊端,广泛招揽专业化验人才,让其补充到基层化验岗位中,通过人才高质量配置,扩大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的辐射范围,提高监测精度。
2.4做好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依据提供,提前预判质量监测风险
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监管部门除了对市场上的粮油食品进行监测监管之外,还要注重发挥自身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信息依据及标准服务方面的职能。例如,在粮油储藏环节,相应的安全监测部门可以对储藏的技术标准及依据给出建议,如大豆、玉米、水稻的储藏环境、储藏温湿度数值、储藏时限等,便于粮油外观及内在营养成分的保持。此外,在粮油入库时,重点对粮食可能产生遭遇的微生物入侵、霉变、芽变、陈化、鼠虫害等情况进行预防,通过粮食分级储藏的方式,不定期设置专人对粮食加以抽查,查验其各类指标是否存在不良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对储藏方法及储藏工艺进行调整。而在粮油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因素的防控及预判上,应先做好粮油食品风险监测计划,根据计划要求,确保前期开展的各项监测结果精准无误,然后结合粮油特性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形成安全质量监测风险控制点,对这些风险点进行专项的质量数据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并予以消除。
3结语
粮油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出,人们对粮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粮油食品安全监测时时在路上,步步不停歇。在创新粮油食品安全监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从粮油食品的生产、储藏、包装、运输、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强化质量监督意识和手段,完善质量安全监测软硬件配置,提高预防质量安全隐患点,多管齐下,使粮油食品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王瑞军.简述食品粮油的安全监测和防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93.
[2]韩廷伟.基层粮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2018(12):85.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动态等级评定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9-01
为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2年初部署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1],辽宁省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2],我们根据实施方案,对管内持《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评定。经过一年多的实际应用,认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动态等级评定表》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对餐饮动态等级评定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以期不断提升其适用性、可操作性,使评定标准更具引领导向。
1存在问题
1.1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评定的范围是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单位,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许可证,擅自改变许可类别、备注项目、经营地址的,所持《餐饮服务许可证》不是有效的,不应该进行食品安全等级评定,动态等级评定表中却将上述行为列入检查内容中,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1.2加工制作检查按照对不同材料的制作如凉菜配制、生食海产品加工、面点制作、现榨饮料及水果拼盘制作进行分类,不科学。
1.3检查内容以是否符合要求列出,如墙壁与门窗是否符合要求、餐厨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要求,而具体的要求从表中无法看到,可操作性不强。
1.4内容存在交叉,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与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是否制定并执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存在交叉。
1.5分值设置不合理,食品添加剂相对于其它项目分值设定过高。
1.6对检查内容的扣分过于笼统,如从业人员中是否存在无健康证明的人员一项,分值2分,如果餐饮服务单位存在无健康证明的人员,对一人无健康证明和多人无健康证明,未做出区别。
1.7关键项设计不科学,如洗手消毒设施是否符合要求为关键项,分值只设1分,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3]对洗手消毒设施的要求分为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附近应设有相应的清洗、消毒用品和干手用品或设施,排水应具有防止逆流、有害动物侵入及臭味产生的装置和对洗手池的材质要求等内容,从动态等级评定表中看不出此关键项的重点是要求设置洗手设施还是对洗手消毒用品、排水装置、洗手池材质的要求。
1.8对小型餐饮单位,合理缺项数目过多,不适宜应用。
2建议
2.1对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许可证行为;擅自改变许可类别、备注项目;擅自改变经营地址等行为,不设分值,对存在上述情况的餐饮服务单位,不进行评级。
2.2把检查项目重新归类,对动态等级评定表中内容存在交叉的项目进行合并,如可以把许可管理与人员管理合并为一类,称卫生管理,把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制定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列到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里。
2.3对加工制作的检查按加工过程进行分类,如加工前对待加工食品的检查要求,加工过程中的人员操作、工具、容器使用要求,加工后的存放要求。
2.4对所有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列出相关要求,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项,检查内容可列出健康管理和培训、采购、验收、贮存、加工制作、消毒和保洁、专间、留样、食品添加剂、餐厨废弃物处置、加工场所清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设施设备管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食品安全投诉、检验、运输等各项制度,便于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人员掌握,增加可操作性。
2.5细化扣分标准,对每一项检查内容列出扣分标准,标出缺一项扣多少分,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每缺一项扣1分,发现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一人扣0.5分,最多扣分值不超过该项设定的分值。
2.6按照风险大小及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大小拟定分值,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它只是食品使用原料中的一种,应减少其分值,对关键项设定分值应相对高一些,对达不到要求的给出减分标准,如洗手消毒设施为关键项,无洗手消毒设施扣几分,无清洗、消毒用品扣几分,排水无防止逆流、臭味产生的装置扣几分,减分达到一定标准为不符合要求。
2.7大型和小型餐饮服务单位检查要求上有很多不同,如从业人员只有2―3人的小型餐饮服务单位,设立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实际意义,制定晨检制度和晨检记录没有必要,小型餐饮单位没有专间,不存在食品留样、检验运输等问题,建议针对大中型和小型餐饮服务单位分别制定等级评定表。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食药监食[2012]5号),2012-01-06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5
一、上半年食品安全工作情况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与中央所属部委签订了食品卫生与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员。西城、平谷、昌平等区县都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密云县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组织网、信息网、检测网、配送网、监管网等“五网”的建设构筑食品安全监管组织网络的牢固防线。怀柔区建立乡村民俗旅游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强化民俗自律制度,推动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20*年上半年,全市食品安全监督员增加了1685名,目前全市食品安全监督员累计达到8165名。修改完善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匿名举报同样给予奖励,同时把奖励的上限提高到5万元。
(二)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规范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田间督导。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累计达到1020家,其中蔬菜182家、果品3*家、畜牧309家、水产135家。414家本市农业生产单位的780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2家企业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农业部门对13个区县基地的投入品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和规范,具有*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经建成。
二是进一步加大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度。截至6月底,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880家。质监部门针对食品微生物、农药残留和有害金属含量超标以及使用非食品原料、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在监控工作中突出了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共检查食品企业2558户次,查处无证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337起,取缔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5家。还加强了企业执行标准管理工作。20*年1至6月,共对30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670项产品进行企业标准备案。截至目前共清理食品企业标准5662项,对其中50项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定执行标准的企业标准,采取了撤销备案和责令企业停止实施等措施予以纠正。
三是夯实基础,推进酒类流通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对全市12287个酒类流通企业实施了备案登记,以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为突破口,对1344个酒类批发企业推行随附单制度。对18个区县重点商业街区的280个酒类经营网点开展集中检查,严厉打击了销售假冒伪劣酒类的违法行为。
四是严格进口检验检疫工作,妥善处理进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连续查处了多起进口食品不合格事件,对不合格进口食品均予以退运或销毁,没有流入*市场。
五是完善水产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上半年市食品办先后与辽宁省葫芦岛市、大连市建立了水产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了水产品安全源头质量控制。从20*年5月1日起,在完善鲜肉复检制度的基础上,取消鲜肉复检单,以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作为索票依据,一票到底,彻底杜绝鲜肉复检中的漏洞。
六是对不合格食品实行强制退市,加大失信惩戒力度。20*年上半年共对26批次、141种危害较大的不合格食品采取了全市下架措施。不合格食品及其经营者均被录入*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其投资等行为受到多部门限制,进一步加大了失信惩戒力度。
七是严格对保健食品的注册和监管。截至目前,严格依照《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核发许可证344个。上半年共完成抽样210个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1%。对不合格保健食品予以坚决查处。
八是加强对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督和规范。
全面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截至20*年6月底,A级单位1832家,B级单位78*家,C级单位25291家,D级单位1619家。
为全面提升学校食堂的标准化水平,卫生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管制度、规范监管行为作为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行高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同时在供应全市23万中小学生营养餐的50家企业中按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建立了预防食物中毒保障系统。
针对多数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设施较为简陋,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卫生意识较差,以及工地周边无证无照游商贩卖盒饭等问题开展了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专项执法检查,共监督检查建筑工地食堂4237户,其中责令改正192户,处罚166户。同时,针对建筑工地食堂常见的扁豆中毒等现象,发放宣传材料6000份。
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印发《食品卫生知识手册》等材料16万份,在100辆公交车上和近150个地铁站内安放食品卫生广告牌;在《*晚报》、搜狐网上举行食品卫生知识竞赛,有近2万人参赛。
九是加强对餐厨垃圾的规范管理。颁布了《*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车辆技术条件》(地方标准)。20*年6月建成了本市第一座大型集中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制定了推进*市餐厨垃圾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率先在奥运场馆、奥运签约饭店和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开展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理的试点工作,以逐步实现本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规范管理。
(三)大力推进市场升级改造和规范化建设。20*年上半年,市、区(县)政府支持和社会投资累计5.7亿元用于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116个、其中达到地方标准的社区菜市场82个,近几年全市累计投资20.57亿元,对468个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农副产品市场344个,达到地方标准的社区菜市场2*个。市场的交易设施、低温仓储和物流配送设施及场地环境有了较大改观,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年上半年新发展村镇食品连锁超市、便利店742家,社区食品连锁超市、便利店近100家,便民配送菜店20家。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村镇食品连锁超市、便利店3488家,社区食品连锁超市、便利店2000多家,便民配送菜店300多家。提高了合格食品对社区、山区、偏远乡村的辐射能力。10个远郊区县全部实现了乡镇和千人以上大村100%“双覆盖”的目标。
(五)积极推进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是制定“好运*”体育赛事食品安全监控及运行方案。积极探索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比赛场馆、驻地及其周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开展对奥运备选企业的监控,为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积累经验。
二是开发建设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覆盖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实现对奥运食品的全程追溯,将对奥运食品安全信息的归集、分析、评估、跟踪、预警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成功举办了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此次会议就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为我们全面了解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经验,构建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让国外专家了解了我们目前在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做好奥运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各部门、各区县不断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力度。共监督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98984户次,查处违法行为3000余起,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43户;共查处无照游商贩卖隐患食品案件近35000件,罚款60余万元,涉案金额100万元;上半年继续开展零点行动,共查扣不合格鲜猪肉18629公斤,牛肉1882.5公斤,羊肉740公斤,注水猪46头;查处盐业违法案件78件,查获涉嫌违法盐产品390250公斤,没收盐产品17*24公斤,取缔假冒食盐的加工窝点13个。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规范了食品市场秩序。
二、下半年的主要任务
(一)扎实做好“好运*”体育赛事食品安全监控工作。
从8月8日起,本市将举办39场“好运*”体育赛事,各部门、各区县要确保各项赛事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较为完善的比赛场馆、驻地及其周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为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一是要严格落实七项制度。
包括登记备案制度、餐饮服务单位自检制度、驻地监控制度、日常检查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品抽检制度、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二是建立突发事件的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并运行奥运食品安全调度指挥系统,对比赛场所、训练场所、定点宾馆、饭店、定点医院进行精确描点,对运输车辆行驶轨迹进行监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对执法人员、车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调度指挥。
(二)切实做好“好运*”系列赛事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是加强赛前控制和赛时保障。
各区县(地区)要制订和部署场馆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明确部门和重点工作部位、区域的责任人,逐步推进保障工作。
二是加强对比赛场馆、签约饭店周边及交通沿线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各项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对餐饮单位增加检查、抽检频率。要对食品经营单位建立完整的监管台账,规范经营行为,确保索证索票率达到100%,认真做好辖区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及时登记挂账,严厉打击无证照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对辖区比赛场馆、签约饭店周边地区、重点大街按照工作目标进行整治,进一步规范露天经营行为。
三是积极开展食品质量的监测、抽测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赛事期间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工作,充分发挥快速检测功能,加强对比赛场馆、签约饭店周边及交通沿线地区食品质量检测监测,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确保比赛期间食品安全。
四是加强对重点部位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上市蔬菜、水产品、畜禽产品等的检查,加强对原料采购、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关键点的控制。
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食堂等集体用餐单位的检查,要重点检查食堂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及食品加工环境、食品储藏和餐饮器具消毒等情况,督促食堂严格落实食品进货验收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杜绝无卫生许可、超范围经营现象。对营养餐配送企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重点检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
加强对旅游景点(民俗旅游户)及文物保护单位周边食品安全工作的检查。规范进货渠道,落实操作、加工制度和流程,依法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摊点。
加强对种养殖基地、生产企业、市场、超市、商场等单位的整顿和规范。严格执行生产加工标准,落实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制度,杜绝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
五是加强对外埠口岸进口食品的规范和管理。
严格落实进口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加强核查,开展对流通领域外埠口岸进口食品市场准入手续的监督检查,保证进口食品安全。
六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有关部门、各区县要严格落实《*市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物资、药品、车辆、通讯等各项准备工作,保证足够力量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赛事期间遇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立即上报市食品安全办,同时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三)切实抓好其他各项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奥运食品安全标准。根据奥运会食品及原材料供应的需求,研究制定缺失项目标准。出台《奥运会食品配送中心物品编码标准》和《奥运会农产品追溯数据标准》等奥运食品安全标准。
二是构建奥运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由奥运食品供应单位自检体系、奥运场馆内及周边快速检测体系、奥运场馆内外的实验室检测体系构成,按食品检测类别和检测能力分为两个级别,承担奥运食品检测及前沿检测技术的转化工作。加强对奥运村内中心实验室和快速检测站点的规划和建设。
三是充分应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提供高科技支持。经市食品安全办、农业局共同努力开发建设的全市共享的食品安全追溯数据中心,下设果蔬、动物、预包装食品和奥运食品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的二级平台,覆盖水果、蔬菜、水产、畜禽、蛋类、预包装食品等主要食品种类以及奥运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建成,并在20*年8月的“好运*”测试赛中首先在奥运食品供应商、赞助商、定点供应基地和企业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应用,通过对奥运养殖基地畜禽产品佩戴耳标、脚标等手段,在屠宰和流通环节应用IC卡、RFID等技术,实现对畜禽产品养殖、收购、屠宰、分割、运输、销售等信息的全程追溯,将对奥运食品安全信息的归集、分析、评估、跟踪、预警发挥重要作用。届时还将运用RFID电子标签的智能读写、加密通信等功能,结合对运输车辆的GPS定位系统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实现从生产基地经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到奥运村的全过程控制。相关餐饮原料生产者、供应者、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按照追溯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进行系统接入,并按时上传追溯数据,保证追溯数据质量。在运用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将来推广到全市使用。
(四)深入扎实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近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总理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以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深入扎实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以蔬菜、鲜肉、水产品、熟食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饮料、油炸食品、儿童食品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品店、小餐馆等为重点对象开展重点整治。
一是将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地区食品物流配送网点建设,推进农村销售网络搭载肉品和食盐的销售模式,提升优质食品、合格碘盐和放心肉品的市场覆盖率。加强对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抓好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治理。
二是切实抓好学校、建筑工地食堂和其他集体用餐单位的食品安全工作。严格督促食品安全各项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对生产加工源头的监控,对学生营养餐加工、配送企业,以及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集体用餐企业所使用的各种原辅料进行备案、抽检,实行索票索证,对进货渠道严格把关,特别是对辖区内的学生营养餐加工、配送企业建立和执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控制体系的情况严格检查,确保营养餐加工操作环节安全卫生。开展对学校周边小零售店、小餐饮店整顿。
三是加大对重点地区和场所的整治力度。对奥运场馆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繁华地带、宾馆、交通枢纽等重点地区的餐饮场所加大规范整治力度,严格检查经营证照、加工环境、卫生设施,落实鲜冻畜禽产品冷藏运输,严厉打击无证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周边环境的检查,强化动物产品进京路口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畜禽产品非法绕道闯关、销售未经检疫病死肉以及畜禽产品场外交易等违法行为。
四是在整治中夯实基础性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市场升级改造力度,20*年再升级改造农贸市、社区菜市场100家。继续发展社区便民配送菜店,建设和改造规范化社区菜市场。出台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办法,提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总体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本市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20*年上半年丰台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全市首个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演练,为全面落实*市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积累了经验,下半年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市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在市区两级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提高综合处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区(县)、街(乡)三级食品安全协调领导机制的作用,强化街(乡)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定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员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监督员的培训和管理。20*年年底前,力争达到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食品安全监察员覆盖率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察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促进监管责任的落实。
(六)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生产加工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水平。
一是完善农业投入品配送体系。加快农药、兽药、饲料等重点农业投入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各区县要在20*年底前建立起完备的农业投入品配送体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品质量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强化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加强对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业投入品的推广力度,在郊区大面积应用物理防治。不断强化对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市级、乡镇级检查员和企业内检员构成的三级督导队伍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产履历记录制度。
二是加强对食品的准入管理和日常监控。
在对现有37大类预包装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将所有加工食品纳入食品市场准入范围。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冒用许可证违法行为,确保纳入QS准入范围的食品质量稳步提高。
以贯彻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主线,全面推进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开展生产许可证产品专项检查,对获证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设备、实验室、原材料、添加剂、包装物符合规范要求和安全标准的情况严格监控。坚持获证企业巡查、回访制度,抽查复核率达到10%以上。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将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纳入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单位。
三是继续深入推进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与外埠主要供应基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格落实蔬菜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各项要求,强化产地检测、产区证明和入市登记等管理措施。在坚决落实猪肉销售“场厂挂钩”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牛羊肉和禽类“场厂挂钩”的市场准入制度。
健全、规范对不合格食品按批次、品种、生产企业和产区退市的评估、控制、下架、公示、责令召回以及恢复销售机制,加大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的社会惩戒力度。完善下架食品的后处理机制和措施。
四是进一步提升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卫生水平。
严格执行评级标准,对监督检查不达标企业坚决降级。努力将全市A、B、C级餐饮单位总数提升到95%以上,提升A、B级餐饮单位所占比例,奥运场馆周边、繁华街道、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消除D级餐饮单位。
严格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完善本市餐饮企业卫生标准,提升餐饮业卫生管理条件的准入门槛。加强宣传培训,强化餐饮业开办方的主体责任意识,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星级饭店、奥运接待单位、加工经营场所面积2000M2以上的餐馆、单餐供应300人以上的餐馆和食堂、连锁经营餐饮企业中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基础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
借鉴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在小型餐饮企业中推广蒸汽热力消毒、明厨亮灶和信息公示制度。统一设计餐饮业食品卫生信息公示栏,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卫生等级、卫生管理员、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状况和食品卫生监督举报电话等在就餐场所的醒目位置统一悬挂或张贴,接受社会监督。
五是规范餐厨垃圾的处理。不断完善餐厨垃圾处理规范,加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本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的规范管理。
(七)深入广泛地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示范单位活动。最近,国家食药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近两年,西城、崇文、丰台、房山等区县分别开展了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店、示范社区、示范村镇和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整体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食品安全委员会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市食品办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区县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食品安全运输制度范文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00-1
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来源、加工和运输的信息。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中国日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和完善。
1 食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相关概念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对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和录入,最终可以通过电子终端设备查询的质量保障系统。建立溯源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追溯到出现问题的环节,查出经营者和问题原料,同时可以将问题食品召回,将质量问题引起的后果降至最低,并对出问题环节的组织进行整改和惩罚,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具有三个主要作用: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快速追溯至发生问题的环节;可以迅速地收回未出售或未消费的食品;可以长期对危害人类健康、动物或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识别。
2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始于2001年。2001年7月,上海市市政府颁发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该条例提出应当在流通环节建市场档案的可追溯体制。2002年北京市制订了食品安全信息可追踪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对购进和销售的食品记录详细的明细账,对购进食品按产地、购进日期、供应商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要求供应企业建立销售档案,对销售商品按销售对象、数量、批次、时间建立档案,以便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及时召回。
此后,各个省市和地区陆续开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2004年上海市建立了“上海食用农夫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该平台对农夫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监控、网络查询和条码识别的管理制度。30多家蔬菜园艺场和300多家规模化养猪场建立了电子档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颁布了《中国牛肉制品跟踪与追溯指南》。
2005年欧盟实施水产品贸易溯源制度。为了应对国际形势,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同时规定出口水产品及原料必须按照该规定进行标识。同年,北京顺义区启动蔬菜分级包装盒质量可溯源制,天津实行了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并推出网上订购无公害蔬菜,福建启用了肉品质量查询系统,山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事故可追溯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2007年2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设计与运行规范研究及技术实现》课题,为我国农产品溯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农产品溯源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其中,“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系统的综合应用研究”的工作由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负总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通用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
2007年,国家编码中心关于EAN・UCC编码体系在蔬菜安全溯源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项目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所承担,该院构建的智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经在山东省试点投入使用,同时制定了《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
2007年北京为了确保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启动了首都奥运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对北京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供应链进行全程跟踪。奥运会结束后,该系统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控措施。同年,山东高青82家供货商,对506户食品经营户提供食品时,实现了“一卡一牌一单”的追溯制度。
2008年成都采用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形成了生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2009年,北京市经营可追溯生鲜食品超市已经超过200家,150家农产品企业使用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猪肉批发市场建立了猪肉质量可追溯系统。2010年“中药溯源系统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在成都召开。2011年4月,在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四川省开发了全国首个中药溯源系统。
3 总结
从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各重点省市带头建立相应的追溯制度,涉及的食品从最早的猪肉到其他家禽产品、虾鳖等其他生鲜食品,从蔬菜水果到食用油、乳制品等食品,例如,山东蔬菜可追溯信息系统、山东深加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系统、新疆吐鲁番哈密瓜追溯信息系统、江西脐橙产品溯源信息系统、北京和陕西牛肉产品追溯试点、福建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追溯与跟踪系统。尽管食品追溯体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当前,中国只在较少领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现有的溯源信息系统没有在全国食品的整个层面上统一协同起来,不同领域采用的技术或者系统不同,使得溯源信息有简有繁,不能信息共享,不能同国际接轨。此外,食品安全追溯由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责任与职责不明确,管理十分混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多元化和溯源终端的缺乏,使得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难以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云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能的整合[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5):15-19.
[2] 毕西丽.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