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talent cultivation, of all kinds of schools in the school internal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put more effort into the campu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o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n campus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a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ampus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create a camp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as the core objective of the.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以“内隐外显的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综合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价值的追求;甚至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受教育者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学校特别是高校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校园环境的建设,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些年来,各类各级学校特别是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加强和改善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各级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分配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学校的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深刻的影响。
因此,提升校园文建设中的生活设施、体育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生活和增强身心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高雅的文化氛围和文明的交流气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提升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协调与配合校园内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是创造具有校园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环境为核心目的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分类
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这四个类别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可以为学校树立起完整且完美的文化形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同时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实际存在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反映出教育目标性和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场所;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求知、求实、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完备完善的设施、科学合理的布置以及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和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将激发出在校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在校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在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历史沿革和全体在校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其是一个学校核心本质、个性特征、精神思想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等等。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规范仪式和规章制度等等;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言行,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风气,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要考虑校园地域文化特色和学校自身的文化涵养、要结合现代文明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这就是环境文化建设的宗旨。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赣南师院科技学院的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现状与分析:校园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已形成完整规章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以环境文化建设来展现,而我院的环境文化建设设施存在不足、建设缺乏统一性。
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内容
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校园环境改造和重塑造以及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求保留已经形成的良好的校园风貌,强调校园学习环境建设,形成建筑、绿地与人“三元素”之间弹性协调关系。校园规划设计根据现行社会政治条件、学院师生教学和生活需求来设置各类功能设施;来增添校园文化设施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场所等内容。同时,明确校园发展方向及近期建设项目内容,把校园的现状基础与长远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所遵行的原则
(1)特色原则:立足地域和品牌优势,创造新的特色,形成具时代典型代表性的独立学院;(2)效益原则:满足师生需求,创造亲和学习空间,力求取得学习和实践效果最大化;(3)生态原则:保留已经形成的美好校园风貌,重组和增添新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
4、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的设计理念与立意
“以人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将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完美结合起来,是将“教”做为设计的灵魂和指导的方针。“以人为本”即整个规划设计以人性化学习、生活空间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不同的功能分区满足近远期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即组织建设好三角废弃地(裁花组景、植树造荫),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形成系统的空间关系,以教学为灵魂,合理的布置建筑、构筑物、水体、植被等人工和自然要素,营造高质量教学环境。
5、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这一教育信条贯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校园的空间组合形成:入口区(核心展示区)中心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休闲体育运动区。整个空间序列由“高低高”,由“动静动”的层次变化。
(1)入口区(核心展示区)环境文化建设改造设计
校园三面紧邻城市道路,特别是主大门设置在红旗大道这样的城市标志性主要发展轴线上,这将学院的可识别、可到达性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但现状校园入口区并不具有高水平的设计和高质量的环境,也没有强烈的表现出科技学院的特色。现状入口空间处理较单调、景观元素的布置没有充分的考虑视觉景观的要求,也没有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改造设计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现状,在入口区的东侧布置一“孔子主题园 ”:其吸取“松下问孔子”的典故,并在中心的大树(保留原有一株香樟树)下设置一与人体高度相一致的孔子石雕像,同时将孔子的言行语录以文化墙的形式进行半围合立体展示,并在孔子主题园的左入口设置一代表“师”形象的图腾柱。孔子主题园总体形象为“师”,取孔子的“师”为设计的主要元素,以营造特殊的师范类高校特质;在入口区的西侧,以景观栏的形式设置一校史、校文化介绍栏,栏的形式采用仿古“告示”墙形式建设;还在入口区的西南方向的三角形花坛用地上布置一代表科技学院学生时代气质的“放飞理想主题园”,放飞理想雕塑设计为一名学生站在一叠书上手托代表理想的鸽子,遥望着太阳升起的东方。
入口空间整体布局图
孔子园(平面布局图、效果图)
“放飞理想”主题园(平面布局图、效果图)
(2)中心教学区环境文化建设改造设计
紧临入口区的是主要教学区,此区域聚集着学院的主要行政办公楼和教学楼以及各个学院楼;此区域是校外校内、学习运动的集散、分流的空间。师生每天都将由此经过,此处的景观代表了整个校园景观。中心教学区域设施包括:综合楼、图书馆、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第三教学楼、第四教学楼、艺术楼、休闲读书苑等。
规划设计将中心教学区做为本规划设计的重点改造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设施周边环境的维护和改造来达到提高校园室外环境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规划设计要点包括:保留区内主要道路的走向和空间的划分形式,通过道路的铺装、道路的性质和功能来加以区分和整合;规划对区域内的植物的种类和植物的组合形式以及植物的配置进行安排和调整。休闲读书苑是本区规划设计的重点,规划除了保留了时代雕塑主题空间、贝多芬雕塑主题空间、静思者雕塑主题空间外,增设了美术系专用展示栏和“我心永恒”雕塑主题广场,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都设置在了这一片绿色的空间中。
中心教学区空间整体布局图
(3)学生生活区环境文化建设改造设计
学生生活区内共有学生宿舍7栋(包括新建的学生宿舍7栋和待改造的学生宿舍6栋)、灯光球场和学生食堂等。规划设计保留区内主要道路的走向和格局;对建筑和道路周边的绿地环境进行改造。规划设计强调庭院景观营造,着重改善宿舍间各个庭院使得它们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舒适的使用功能,也就是将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数最多的庭院做为体现学院注重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体现!景观方面从对植物的配置,道路铺地和休闲设施的布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4)休闲体育运动区环境文化建设改造设计
休闲体育运动区域在学院西南洼地内,该区域设置足球场、田径运动场、单双杠体操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运动场设标准100M跑道、标准足球场;运动场设施设置集中,便于学生参与和日常管理。运动区设计在低洼处便能利用现状地形,增添了临时性观赏空间;同时因运动区设计在校园次要出入口处,使外来利用者不通过教学区和生活区而直接到达运动场所参加各项活动,结合地形的阻隔将因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噪音削减到最低值,确保了教学区的宁静和安全。
(5)道路交通体系
规划设计区内道路系统为:“一环、一轴”。一环是指环绕校园一周的主要交通道路,环路是方便各区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一轴是指是校园中轴线,是人流集中带,也是联系各分区块的纽带。校园内道路标准为:车行双车道7.0米,消防通道4.5米,人行道2米。 规划设计在校门内西侧以及综合楼南侧设置停车场、自行车棚等停车设施以减少人车的混交和保证停车的安全。
(6)绿化环境再塑造
校园绿化环境设计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用地相比,绿化用地占地面积大,其中花坛、树木、水景、小品、雕塑等是营造校园文化和推动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元素。
校园内绿化采用多种组合形式:
A、重复直线形引导式种植,此方式运用于中轴线和中心环线上;
B、缓解地面与建筑物的渐变式种植,此方式设置于建筑和构筑物周围;
C、缓解地形高差形式的缓冲式种植,即凹角处为高植物,凸处为低植物,此方式用于坡地、休闲运动区域,绿化增加自然感,烘托校园自然气氛,同时也是乘凉休息的好去处,从安全角度上要求尽量避免种植带刺、有毒、挂果大的植物。
三、结束语
赣南师院科技学院在地域、文化和经济条件共同促使下将表现出独特的校园环境风格与校园文化内涵,同时将朝着更好的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多功能教学形态发展。
我院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将众多因素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学院的宣传栏、雕塑、碑刻等宣传工具来宣传学院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我院校园文化精神。我院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将不断提升和展现校园的风采;将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的统一性,使各种序列空间组织合理化、科学化。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强调在学院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中,尤其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标识性构筑物,并让新的元素与原有元素相呼应,以此来体现一个现代化、景观化、人文化学院的办学宗旨;以此来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时代精神;以此来体现学院向新时代独立学院迈进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文化概论 孙庆珠 山东大学出版社
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美]哈罗德·R·斯内德科夫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2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高价值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阅读能力是学习成就的主要表现,也是一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成功的基石,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
中小学加强图书馆建设,特别是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书香校园建设包括师生读书所需的配套硬件设施设备、书刊资料建设、学校读书环境建设、读书活动的组织与评价等。其中,配套硬件设施设备、书刊资料建设、学校读书环境建设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笔者就中小学书香校园环境建设与装备提出建议。
一、建设理念
(1)改变学校图书馆现有建设模式,变常规的藏、借、阅分离为藏、借、阅一体化建设与管理模式,方便师生学习与管理。
(2)创新学校图书资源建设方式,变注重总量达标评价为注重更新的评价模式,激励师生共建共享。
(3)变学校师生阅读定区域、定时间的单一模式为校园内随时随地阅读的开方式、多样化阅读模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及个性化阅读。
(4)创设多样化校园阅读物质载体和多元化阅读文化氛围,为学生阅读提供优良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建设内容
1.重构图书馆阅览室
革新和改造现行标准下的图书馆阅览室建设标准与方法,重新构建以学生为本和符合中小学生阅读方式的图书馆阅览室。其基本框架如下:
(1)将藏书室与阅览室有机融合,形成藏书与阅览功能区域相互融合,书架与阅览座位相互协调,师生取还方便、闲适阅读,具备举办小型会议、进行一般接待等功能的开放式、多功能的图书阅览室。
(2)将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条件与现代网络多媒体数字阅读条件有机整合,形成具备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两种方式相融合的物质环境和基础条件,即建成优质的纸质图书阅览室与数字图书阅览室。
2.构建学校阅览室
创设全方位、多元化的图书阅读环境,利用学校图书馆、教室、公共走廊等区域,打造阅读环境,使校园处处可读书,时时能读书,形成学校阅览室。阅览室不再是狭义的图书馆专用室,而是一个广义的读书空间,实现学校即阅览室。其基本框架如下:
(1)建立班级图书柜。以班级图书角建设为核心,配置与班级文化相协调、有特色的图书柜和计算机终端,将一定数量的图书、期刊存放到班级,开通网络端口,通过班级进行管理,实现开放式阅读环境建设。
(2)建设学校公共阅览室。在校园内具备建设阅览条件的公共空间、走廊等地,配置公共图书架柜、计算机网络终端和有特色的、舒适的阅览桌椅等,放置一定量的图书、期刊,开通网络端口,建设可随时随地阅读的环境。
3.打造阅读文化氛围
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书香氛围,将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个角落布置成传承经典的文化场所。
可在校园中张贴读书标语,设置阅览橱窗。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及教室、走廊等布置读书名言,展示学生作品,从而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4.创新图书管理模式
让学生参与管理或自主管理图书,实现借阅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创新管理模式,以让图书被学生充分阅读为目标,注重图书管理的效益与效果,修订图书馆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评价办法,减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图书管理工作不断趋向实用和方便学生。其基本框架如下:
(1)废除现行的一些不实用的管理与考核方法,形成基于学校阅览室的图书阅读管理办法与考核办法。
(2)建立以图书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让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成为班级图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形成图书馆管理、班级图书管理、公共区域图书管理人员网络。
三、学校阅览室功能定位
书香校园环境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校园阅读立体模型,主要由4个部分(区域)构成,让书香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1.图书馆
图书馆是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图书、报刊、音像、数字化资源等文献的检索、查询、阅览、借阅等服务的主要区域,是书香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构成,其应该满足以下功能:
(1)能够为读者提供书、刊、报、数字化资源的综合;
(2)能够满足班集体开展阅读活动和开设阅读课的需要;
(3)能够满足小型会议、教研活动、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教学、教科研活动的需求;
(4)能够满足传播图书馆文化、介绍图书馆资源、培养信息利用技能的需要。
2.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是以班级为基础,利用班级空间合理设置图书柜、配置图书,为本班学生提供就地、便捷的图书、报刊阅览环境,并利用班级电子终端和宣传专栏给学生提供查询资料、展示自我的读书平台,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1)有一定量的图书、期刊等供学生随时随地取阅,有网络终端,能满足学生便捷地进行网络阅读、自主学习、检索与查询的需要。
(2)有读书专栏,为学生开展专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能展示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
3.校园书吧
校园书吧是合理利用校园公共区域所设置的开放式读书阅览区域,面向全校师生,随时随处提供图书、报刊、网络资源等资料的查询与阅览的服务区域。
校园书吧能为全校师生、家长创造开放、宽松并兼有休闲功能的课余、课外读书环境与条件,让全校师生、家长能享受读书,能与学校进行信息交流。
4.读书文化、读书交流平台
读书文化、读书交流平台是利用校园公共区域所设置的读书宣传橱窗、展板、标识等,或利用学校公共服务平台,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引导师生读书,开展读书活动,展示师生的读书成果,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1)传播中国、世界文化,让师生随时随处感受文化的浸润,提高人文修养,学习文化知识。
(2)展示、宣传、交流读书成果,激励学生读书、学习、求知、奋进。
(3)营造深厚的书香文化气息,展现学校办学思想,彰显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
四、书香校园环境建设建议
1.学校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参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核心是把藏书室与阅览区域融为一体,把传统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与数字图书的在线网络阅读功能有机整合。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应以年增长图书的情况作为评价图书数量的主要指标,而非学校的馆藏总量。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不应以存放在藏书室、排列整齐为重要工作评价指标,藏书室的图书在强化管理的前提下,应尽量推到学生手中、班级图书角、公共区域。
2.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要根据教室场地大小进行科学设计。要符合班级整体环境布局,合理设置,方便管理,有利于班级学习。班级图书角应建在通风、干燥、避光处。图书柜要有特色,尽量与计算机网络终端融为一体,与读书专栏墙整合协调。
基本内容包括:书橱(柜)、报刊架、计算机终端、读书宣传栏、图书、工具书、报刊。其中,书橱、报刊架可以合二为一,整体设计,书橱(柜)应具备储藏班级图书角所有图书和报刊的功能。计算机终端根据需要选配。图书可来自学校图书馆的集体借阅,也可由学生推荐自带,用于交流。
3.校园书吧
校园书吧,其本质是一个有特色的、有文化气息的小小阅览室,建设应符合学校整体环境布局,应具备良好的阅读空间和舒适的阅读环境,通常设置在校园内通风、安静、避光处。
基本内容包括:书橱(柜)、报刊架、阅览座位、计算机终端、触摸式学习终端、读书宣传栏、图书、报刊。其中,计算机终端、触摸式学习终端为选配。
4.读书文化、读书交流平台
多形式、多手段地利用学校的走廊、墙壁以及景观区域和活动场所,利用各种载体形式(如展板、壁画、橱窗、雕塑等)打造校园读书文化。
可因校制宜设计打造学校的文学长廊、艺术长廊、科技长廊等。文学长廊可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长廊可布置名家书画、学生优秀书画习作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科技长廊可介绍学科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可设置学校图书阅读橱窗和学校读书专题网站,配置好学校广播、电视、网络等相关设备,为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支持。
五、书香校园环境管理
(1)学校对书香校园建设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有检查、有评价、有总结。要有学校领导分管,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应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图书馆馆长、班主任负责制。
(2)学校应根据书香校园的管理需要合理设置岗位。班级图书角应实行班主任监管下的学生自主管理,要明确一定数量的班级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校园书吧应配备管理员1~2名,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班级图书角和校园书吧的计算机终端,应定期升级和维护。
(3)建立健全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校园书吧等区域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及效益评价机制。所有制度按规定上墙,并严格执行。
(4)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应有每学期阅读计划、活动总结和开展阅读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以及业务工作的资料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制定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3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获得。因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构造学习的虚拟情景,并利用校园网开放式的环境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更为广阔的相互会话环境,由此进行协作活动而实现某种意义的构建过程。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系统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特性加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方面要素的构造,将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校园的建设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硬件的建设,再者就是软件的建设。
一、硬件的建设
学生在校园网上的学习主要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它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学习环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广播教学系统,在广播时,学生机被锁定,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不利于个性化的教学。用投影机授课,学生不受教师的控制,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引导边听边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其缺点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最好两套兼而有之。再者就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了防止学生误操作和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在每台机器中装上还原卡(或使用虚拟还原技术),机房应有专人管理并有较强责任心,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都处在较高的状态下正常运行。
根据校园网的特点及WWW技术的功能,校园网学习系统的建设可分为用户管理系统、学习系统、作业辅导系统、在线测试系统、教师答疑系统、讨论系统和在线交流系统七个部分。
二、软件建设
在网络上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听老师讲课、实验、读书、座谈以及运用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进行教学,而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面对着的是运行在网上的计算机,教师、学生的角色也有质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的面对面口述、手把手地指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网络课程,通过BBS、E-mail网上答疑、更新题库、网上批改作业和试卷等,还需要帮助新生渡过开始学习的不适应期。由于学习方式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学生的角色也由被动地受教育变成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然而,学生初次接触新的学习环境有些不适应,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如要熟悉基本操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如果自控能力不强,还会被网络上其它的娱乐节目所干扰。
因此,基于校园网学习的学生,所面对的是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但是这台计算机要在学生学习时做到“要什么就有什么”,形成所选课程的小型图书馆这个小环境的创建,还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关键是要靠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受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根据教学大纲,从学生独立学习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的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提高学习效率。
网上的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核心,网络硬件投入再大、机器速度再快而无资源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个空壳。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资源的建设,再者就是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开发出来,学习资源也就有了。教师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教学观念上的问题。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校园网络教学会使教师的生活节奏加快,不敢在教学上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自己要不断的往前跑啊跑。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教师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关键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
1、作为学习者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的主题发言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基于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作为研究者
实现网络环境教学,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以及怎样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对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评价、改善和充实,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教学实验,如“创设不同学习情景,对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影响”等。
3、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的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很快地在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4、作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
基于网络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为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此,教师承担网上实时双向交互的咨询者、非实时双向交互的信息资源设计者和在线信息咨询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与教学活动中。
5、作为群体的协作者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协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师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打破以往封闭自锁或传统教学中的很小范围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教师之间的协作。
6、作为学生的学术顾问
为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使每一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基于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还将扮演学生学术顾问的角色。作为学生学术顾问的教师将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等。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4
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在新校园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不拘小节,达成一种建筑与山水无限融合的理想夙愿。通过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的主轴线与柳江平行,次轴线则将蜡烛山、基地与柳江联系起来。见图1.
利用圆弧的向心性,在外围用圆弧走廊将各个分散的教学楼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建筑沿轴线有序展开,即规整又不失活泼。同时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形成一个个相框,移步换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深得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的精髓。见图2.
2.1.2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源自于广西的秀美山水赋予的灵感,建筑风格不再是旧有的简单呆板,力求新颖活泼,建筑设计与新区的环境相适应,表现一种腾飞、向上的气氛,同时增加新校园的识别性,在南北入口处,有五层高度上的扇形雨棚。中轴线由一系列的立柱开始,分隔了运动场对入口广场的干扰,并象征学生由此进入神圣的知识殿堂,通过中轴线宽敞的连廊,与辅助的西侧的连廊结合,可以到达主体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同时可以成为入口街道的标识。主体建筑涂料与混凝土、金属与玻璃的组合,柔和而又具有现代感。采用小尺度划分,以产生亲切感,简约的比例,塑造轻盈的外观效果,既减少了对学生的压迫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2.1合理分区。整体设计基于人员活动流线和有机整体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这是通过分析学校人员活动规律及建筑基地环境得出的结论,是相互作用论最直接的体现。
建筑理论家汤布利(1、w0mbly)对有机建筑给出以下定义:“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应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现,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筑地段、建筑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的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预言了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在该校园空间的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概念。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基于人的活动流线与活动区域,能最大限度保证使用者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根据功能分区,将体育活动以及绿化区临近新区主干道布置,有效阻隔了城市的噪声。教学区、体育区与位于基地北部的生活区呈三角型布置,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从任何一区到其它两区均为最短距离。在中心校区的布局中,将全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以一条贯穿的半室内步行街道相连,来自外部的自然光线和不同标高处的“桥廊”,暗示出城市街道般的空间特征,使空间的使用与发展导向一个良性的走向,使校园空间成为有机整体。见图3.
2.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的应用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新校园的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降低土方造价,将低洼地带体育场标高降低2m~3m,利用地形边缘的高差作为看台,节约建设成本,并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学生可以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坡上休憩、玩耍或观赏比赛。在校园西侧,原有地形低洼,建筑避开这里布置,形成的空地作为自然景观,原有的水面保留并加以改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形成的诗意校园空间可成为学生课余交流、放松的良好场所,并将成为个性发展的舞台。见图4.
2.3相互渗透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3.1相互渗透理论在创造校园动态
空间序列中的应用动态的空间序列是指人们穿过一组空间的整体感受和心理体验,要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受,在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或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的联系。在柳高校园的空间序列设计中,特别注重具有“穿越”意义的序列空间的创建。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穿越”这一空间构造的意义,让人怀着“前方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一看”的一种期待,同时又不能让人看到全部,而将一些感动留到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穿越”。为了使柳高空旷的基地成为受人欢迎的环境,设计时以一系列四通八达的,开闭有致的交通空间,将大量的单个建筑联接成集合形式的校园平面。在中央部位创建一个中心校园区,周围用路径环绕,体育馆、报告厅等则像卫星一样在其外围布置,通过贯通连廊,环形连廊,相互连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系。
2.3.2相互渗透理论在营造“以人为本”交往空间中的应用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在于校园规划能具备激发好奇,促进交流的特质,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是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活动是以交织融合的模式发生的。以环境行为理论为依据营造课堂教学之外的,适宜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广义课堂”成为新时期设计所关注的问题。相互渗透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教室以外的交流大多是以三五成群的模式,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教室走道尺寸放大,扩大了走道的功能,使之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具有一定的交流空间的复合空间模式。同时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花墙竹墙,群体树本等,围合出大量半围合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通过各种小广场的设置,方便学生进行一些集合活动。并且在连廊中增加了可以休息的长凳,使之成为休息交流的空间。在中心校园内部,设计重视环境地景的对应与融合,加强视觉轴线的塑造,创造借景(远山)、亲水空间塑造及平原地景意象的延续。多层次的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学习群组,而各种形态各异的外部公共空间,围合半围合空间,以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相互联结成网,成为具有自由流通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统一的交往空间。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5
[论文摘要] 新形势下,构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建设水平与构建终身教育的目标还不相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的缺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进而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电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现存教育形式之一,已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远程开放教育没有地域上的限制,高校“围墙”的概念逐步消失,传统校园封闭的环境没有了,没有学校的感觉,好象学校文化也失去了依存的空间。由于客观上远程开放教育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有一定的落差,造成学校文化的发展滞后,以致缺位,对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众多学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确立办学特色,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那么,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应当如何建设?建立在怎样的立足点上?结合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学校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要使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尊重学校文化个性特征是良性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远程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别于普通高校,无边界、无围墙的天地人网结合是其最大优势,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文化与它的媒体密不可分,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对媒体工具要有深刻认识,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
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以强大的网络为支撑,建成了覆盖全校各个区域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学生可以在网上即时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但是,总体而言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大量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广大的师生?如何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中,推动学校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立足实际,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从研究校园网络的教学对象入手。在网络一对一的特有工作模式下,教师的工作要有的放矢,不应该是简单的一般性的教学信息与传播,而要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实际,精心选择与设计、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网络交互特色与优势,营造真正受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氛围。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在职成人,他们经过从小学到高中或专科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咨询,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及时自愿反馈意见,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成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具备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些是他们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需要,趣味及想法的多元化,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都成为学校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远程教育平等双向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挥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开放教育的民主、开放、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立足网络媒体的强大功能,将各种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与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校文化的个性内涵,必将使学校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强化服务导向,拓展网上文化活动形式
育人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远程开放教育如果只有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没有教育服务软件的强大支撑,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无从谈起。远程开放教育奉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方向,扎根于大众对教育需求的沃土之中,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服务于人民并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公益性,要求我们树立教育服务、服务育人的理念,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网络多媒体技术提升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了创新服务方式的可能。
远程开放教育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学生所依托的重要物质文化,是教学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区,然而,电子媒介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师生之间的隔膜、疏离,教学资源量的激增也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焦虑,无从选择学习信息,不利于学习的发生,面对这些情况及时、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构架、组织和实施,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支持服务的配套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当前,宁夏电大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教育服务的精神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立足校园网络,搞好在线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达到共享,不断提高优秀教育资源课件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学校文化发展的网络基础环境,使学生能发挥远程学习手段,享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提高网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整合多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把远程开放教育建成一个综合平台。配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网上课堂,如法律在线、英语角、文学之窗、金融快递、工商园区等教学子网站,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搭建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畅通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融合,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影响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立足校情从身边的文化资源抓起,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自尊心、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网上学生论文研讨,举行文化讲座,举办音乐会,外语竞赛等,展示学生的才华与创造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是心灵上的抚爱,也将促进学生品行上的修炼,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基层,年龄、学识、文化层次不一,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在教学支持服务上,如果简单推行货柜式学习服务、即学即用,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教学很难有序有效地进行。规范务实的制度能促使学校的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成为每位教职工的自觉追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制度的执行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制度的引导、制约作用,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三、发挥电大系统合力,重视学校文化的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植入过程,既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直接嫁接,也不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移植。学校文化是学校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我们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营养,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不同高校的学校文化,发挥基层电大系统合力优势,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氛围,提炼和凝结出富有特色学校文化精神,再去影响和推动社会。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提供了学生参与文化创建与传播的渠道。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自背景不同,大量的、各种学习需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信息汇聚于此,传达着开放、民主、平等、共享的精神底蕴,有利于形成开放教育多元文化格局。开放的、互动共享的精神,体现了电大人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也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涵。
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的、丰富多样的,不同师生、不同学科和课程、不同资源、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交流互动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有赖于充分调动开放教育的师生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并取得扎实的成效。学校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学校文化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宁夏电大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努力体现特色,传承自由、宽容、平等的民主精神,进一步挖掘电大系统办学的价值,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勇于搏击,激越向上的电大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使学校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宪吉,庄永辉.电大校园文化与育人[J].中国远程教育,1997,(01).
[2]张明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04,(7).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电大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3.
学校校园环境建设范文6
[关键词] 开放教育 学校文化 学习文化 服务文化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现存教育形式之一,已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远程开放教育没有地域上的限制,高校“围墙”的概念逐步消失,传统校园封闭的环境没有了,没有学校的感觉,好象学校文化也失去了依存的空间。由于客观上远程开放教育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有一定的落差,造成学校文化的发展滞后,以致缺位,对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众多学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来确立办学特色,找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那么,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应当如何建设?建立在怎样的立足点上?结合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学校文化氛围,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标志。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要使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尊重学校文化个性特征是良性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远程开放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别于普通高校,无边界、无围墙的天地人网结合是其最大优势,远程开放教育的学校文化与它的媒体密不可分,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对媒体工具要有深刻认识,建立起新的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
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以强大的网络为支撑,建成了覆盖全校各个区域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学生可以在网上即时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及时反馈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但是,总体而言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文化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大量的文化信息展现给广大的师生?如何将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中,推动学校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都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立足实际,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从研究校园网络的教学对象入手。在网络一对一的特有工作模式下,教师的工作要有的放矢,不应该是简单的一般性的教学信息与传播,而要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实际,精心选择与设计、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从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网络交互特色与优势,营造真正受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氛围。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在职成人,他们经过从小学到高中或专科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信息咨询,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及时自愿反馈意见,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成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具备主动交流、沟通的能力,这些是他们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基础,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他们的学习需要,趣味及想法的多元化,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都成为学校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远程教育平等双向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挥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开放教育的民主、开放、创新的精神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立足网络媒体的强大功能,将各种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与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校文化的个性内涵,必将使学校文化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强化服务导向,拓展网上文化活动形式
育人是一切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远程开放教育如果只有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没有教育服务软件的强大支撑,那么,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无从谈起。远程开放教育奉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办学方向,扎根于大众对教育需求的沃土之中,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服务于人民并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公益性,要求我们树立教育服务、服务育人的理念,只有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远程开放教育才能在教育市场上抢占先机,取得明显优势。网络多媒体技术提升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了创新服务方式的可能。
远程开放教育的校园网络环境是学生所依托的重要物质文化,是教学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区,然而,电子媒介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师生之间的隔膜、疏离,教学资源量的激增也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焦虑,无从选择学习信息,不利于学习的发生,面对这些情况及时、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构架、组织和实施,各项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资源的开放,支持服务的配套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当前,宁夏电大要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教育服务的精神实实在在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立足校园网络,搞好在线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达到共享,不断提高优秀教育资源课件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学校文化发展的网络基础环境,使学生能发挥远程学习手段,享用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提高网上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整合多方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把远程开放教育建成一个综合平台。配备与课程教学相关网上课堂,如法律在线、英语角、文学之窗、金融快递、工商园区等教学子网站,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搭建校园网络社区平台,畅通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融合,拓展远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和影响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立足校情从身边的文化资源抓起,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个人自尊心、团队合作精神。举办网上学生论文研讨,举行文化讲座,举办音乐会,外语竞赛等,展示学生的才华与创造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是心灵上的抚爱,也将促进学生品行上的修炼,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宁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来自基层,年龄、学识、文化层次不一,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在教学支持服务上,如果简单推行货柜式学习服务、即学即用,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没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教学很难有序有效地进行。规范务实的制度能促使学校的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岗位,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成为每位教职工的自觉追求。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规范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制度的执行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制度的引导、制约作用,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制度文化。
三、发挥电大系统合力,重视学校文化的生成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植入过程,既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直接嫁接,也不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移植。学校文化是学校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又包括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宁夏电大的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我们要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科学的知识和健康的营养,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容不同高校的学校文化,发挥基层电大系统合力优势,不断优化自身的文化氛围,提炼和凝结出富有特色学校文化精神,再去影响和推动社会。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校园网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提供了学生参与文化创建与传播的渠道。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自背景不同,大量的、各种学习需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信息汇聚于此,传达着开放、民主、平等、共享的精神底蕴,有利于形成开放教育多元文化格局。开放的、互动共享的精神,体现了电大人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也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涵。
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的、丰富多样的,不同师生、不同学科和课程、不同资源、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交流互动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思想、价值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活动时空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宁夏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有赖于充分调动开放教育的师生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并取得扎实的成效。学校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实践、体验、追求与积淀的结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学校文化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宁夏电大在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努力体现特色,传承自由、宽容、平等的民主精神,进一步挖掘电大系统办学的价值,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勇于搏击,激越向上的电大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使学校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宪吉,庄永辉.电大校园文化与育人[J].中国远程教育,1997,(01).
[2]张明志.浅谈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04,(7).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余常德.以人为本推进电大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5-2-23.
[5]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