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校区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园空间组织

1 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3.9h㎡,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h㎡。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 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 500㎡;6 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 600㎡;2 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 400㎡;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 000㎡;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 200 人。

2 校区建筑规划方案比较分析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建筑方案确定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以及通过结合该校区的地形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最终本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

图1 学生宿舍透视图

2.1 建筑方案的设计理念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2 校区规划布局设计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1)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某山下规划中的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2)充分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 500㎡,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 600㎡,6 层),食堂(建筑面积2 400㎡,2 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3)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 校区空间组织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4 校区环境景观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培养;场所精神;环境育人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建设发展阶段,国务院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中国大学的建设将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此带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1]按照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建设应思考如何适应和提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育人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当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环境的要求包括营造让创新人才充分发展的制度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营造支持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还包括提供创新人才交流和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为创新人才营造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要形成新的开放教育系统,更加重视综合考虑空间上的整体布局,突出校园育人的环境场所建设。在建筑与景观、景观与环境的融合方面要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实用功能与行为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育人环境,这将成为现代校园建设发展的趋势。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发展,具有场所感的校园环境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调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设计与建设

大学的意义在于育人,一切围绕学生培养,打造育人为目的场所环境应该是大学校园建设的根本。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场所环境是新时期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从世界高水平大学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来看,普遍倡导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美国高等教育率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育人相结合,科学与人文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育人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显著成效,为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改革发展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尤其在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弘扬和大学场所环境与场所精神营造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起步晚,由于大学建设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平庸、建设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多数大学的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缺乏校园的特色与大学精神的体现;缺乏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的确立与建设指导;许多大学缺少校园的个性与内涵,普遍缺乏校园交流与互动空间;空间环境缺少主题的表达,更缺乏高品质的视觉环境塑造;校园环境极少体现场所精神,大多偏重外在的形式追求,缺少对大学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有效呈现,致使学生缺乏对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的认同感;多数学校过度关注校园的形式美化,忽视对校园学生主体的关注。总之,中国大学对环境服务学生、环境塑造学生和环境培育学生的意识普遍需要提升。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建设目标和方向为指针,倡导大学全方位、系统化的建设理念,更加强调环境育人的意义与作用。在校园空间环境建设方面,逐步认识到营造全方位开放性育人环境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大学校园场所营造理念,就是强调为学生的成才创造物质与精神融合统一的空间环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完善品德的修养,满足精神的愉悦。充分考虑并尊重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交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强调环境育人,重视空间场所的创造及优化,构建多层次的交往场所,创造适合交流、融合的空间环境。[2]营造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突出校园特色,传承学校历史文脉、弘扬大学精神、凝聚师生情感,创造积极向上、具有吸引力,以及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校园场所环境将成为新时代大学建设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3.创造以育人为目的全方位场所空间

大学是一个多功能调和的综合体,校园环境是大学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关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启迪、影响、制约、塑造等教育作用的意义与价值,开展全方位的大学育人环境建设工作。我国大学在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注重环境建设方面相比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观念上,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等方面。一个时期以来,受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浮夸倾向的影响,我国大规模的大学扩建工程中,真正把校园环境建设与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与人才创造力的激发、与营建温馨融合的交流环境等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建设项目并不是很多。中国大学校园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和开展环境育人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研究,提高观念与认识,建立目标,找准方法,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建设落实在实处。校园的环境建设系统,主要由空间载体、文化精神和场所体验三部分组成。校园环境中学生是核心主体,围绕学生展开的环境建设将极大促进人才的培养,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文•霍尔认为,人是场所的核心,场所是为人服务的,场所空间只有人的参与,才能激发其隐含的场所性,没有人对场所的体验,场所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要倡导针对学生主体,以育人为目标,建设学生能够和乐于参与其中的场所环境,充分发挥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场所是由建筑与景观构筑的具有明确特性的空间环境,在这里人与环境产生联系,由此成为对人有意义的“场所”。场所不以建设物质的形体空间为目的,在于营建蕴涵着精神意义的场所环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凯文•林奇的“环境意象理论”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们是通过环境的意象来与环境进行交流的,环境的设计就是努力营造出环境意象。[3]场所能够给学生以思想、激励和启迪,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反对纯物质和单纯观赏性的建设,强调环境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直觉体验和对场所非物质性意识的作用。校园环境要将以往只关注物质空间建设,转化为建设体现精神意义的空间环境,融入人文情感。场所是体验的载体和媒介,由物质和精神构筑的整体,场所形式背后的内容和含义就是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与学校密切相关的主题文化和大学精神。营造全方位互动交流的大学校园育人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营造学生对知识追求的场所,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2)营造学生对思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创新思维主题与环境营造的结合;(3)营造学生对冥想需求的场所,体现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融合主题文化创造意境空间与校园环境营造的结合;(4)营造学生对社交需求的场所,体现在校园的内外空间中,因地制宜营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交流的空间场所。总之,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存在,育人主题内容赋予校园场所以意义。

4.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

场所营造是为人提供一种可认同的、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场所精神是场所具有的属性和内涵,它的形成是利用构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4]营造“场所感”的空间环境就是运用环境设计的形式方法赋予空间环境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场所除了具有物质上的空间属性,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在表述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它可以通过具象和非具象的形式方法表达出一种空间氛围。建设具有大学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就是将大学历史文化物化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校园场所精神的弘扬是对大学精神的延续、学校记忆的延续。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强化对场所的体验与感知的重视,学生在场所传达的信息中产生思维活动,从场所承载的文化中感受到超越物质和功能意义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不仅只是通过文字的记载和保留,还可以通过具有场所感的空间环境进行展现和延续,使得空间与场所对人产生意义和影响。大学精神的整体特征是依靠校园中一个个微观的场所构成和体现,这些场所要能够有效地将大学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文化有机结合并诠释表达,师生通过在微观的空间场所环境体验中实现对大学精神的完整感受。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环境体系包括,(1)具有场所感的校园整体环境;(2)具有场所感的虚拟空间环境;(3)具有场所感的室内空间环境;(4)具有场所感的室外空间环境。校园场所建设要注重场所秩序的强化,空间氛围的渲染,景观设施系统化,标志构筑物引入,文化符号的运用,生态景观的打造等诸多方面,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将大学精神融合在环境建设中,形成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校园场所环境。

5.结语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校园场所环境建设是系统化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倡导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营建以育人为目的开放性场所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影响、制约、限制、塑造等教育的作用。大学的建设发展脱离不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对学生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满足学生对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等方面的需求。高品质的校园场所环境建设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J].城市建筑,2005(9):7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3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着眼于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和布置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达到美观、高雅,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

(三)校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利用师资条件优势和社区资源,寻找建设的着力点,将办学特色融入其中。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文化生成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植学校文化,使其持续生长。

三、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力争使学校达到“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从而逐步推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自觉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全面创设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功能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四、主要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各要素的总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各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师生佩戴校徽,最醒目处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因校制宜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假山池泉示安全,醒目处设温馨提示,有条件学校可设计布置艺术雕塑。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

(5)校园广播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桌面置贴有教师照片的桌牌。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功能室和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休闲书画、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如被成方、鞋成线等;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各学校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武术、棋艺等体育社团,航模、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放风筝、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2.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3.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4.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5.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各校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区教科体局将组织人员,对各校方案进行认证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公布各校方案,让全体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年度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情况,通过现场考核的形式,评定“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对考核优秀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常态化督导。

六、相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各校要对照本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讨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本校校园文化3年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及各阶段工作目标。

(二)保障投入,有序推进。各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中,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造、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添置、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给予必要资金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既要大力筹措,又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4

空间环境的设计在各高校的环境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不仅仅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更能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因此,要促使高校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高校所面临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培育出高素质人才是其最终目的。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的复兴都与高校教育的优劣紧密相关,为培育出优质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在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校园空间建设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校园空间环境的多样性

设计出既满足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基本需求,又能够满足他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这是校园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这就对空间和形态两方面的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功能多样性即不仅能够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多种活动,还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个体发展的需求。

(二)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性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对学校环境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学如同半个社会的特点,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因此不仅需要保证生活环境的和谐舒适,同时还需要关注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建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其文化特点、地域特点以及时代特点。

(三)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

为体现校园空间环境的个性,就需要对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得足够细致,从而体现出其个性特点。校园的空间设计主要是营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的空间环境,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而不是指铺张浪费,进行过于奢华的装饰。

(四)增强校园空间的教育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优美的周边环境可以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他们举止变得文雅高尚,对美丑有更为正确的认知。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可通过校园环境的不同特点来实现这一目的,能够使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把这种陶冶教育的特点融合于校园建设之中,对树木、花草以及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再好不过。

(五)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

校园空间环境的象征性是指一些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空间,能够表现出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化校园文化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比起来,现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能够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但是精神的需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合理的环境布局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就大学校园的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高校校园空间环境的稀缺,校园空间环境不符合教学以及生活的需求,并且还存在普遍的布局相似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诸多问题的存在,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需要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同时结合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与环境建设的契合度,在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心理需求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从而达到校园环境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校园环境的建设需要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对环境设计、建筑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需要做到全面兼顾,从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校园生活环境的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多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具体地形做出相应改变,从而打造出符合高校需求的校园空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略当地地域因素

(1)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气候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是盲目追求达到美学要求。

(2)在景观的设计上没有根据相应的地形做出相应的方案调整,例如有的校园附近没有河流,但依旧想要挖掘大型的湖泊就相当不合理。

(3)忽略植被生长地域的限制,在校园绿化方面,选择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进行栽种,致使植被难以生长,种类较少。因此,可以选择当地植株种植,同时种植少量外地植株,展现其多样化特征。

(4)在对校园绿化方面忽视生态角度,在规划校园绿化的问题上,只一味追求满足一定的绿化面积,致使出现草坪所占份额多,而乔木却相当稀少,致使环境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在校园的植被种植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生存状况,没有合理高效地把能够耐阴的、喜阳的植物进行合理规划,因此没有很好地实现对土壤、空气、阳光等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的配置,没有能够建立起具有层次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缺乏特色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校园建设缺乏了应有的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征,因而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建筑面积在扩大时,校园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会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导致校园因此不断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三)空间过大和尺度失真

在校园构建的过程中过度在空间上开阔,从而导致建成后景观失去真实的色彩。这样的校园环境并不能使师生感到舒适,这也与校园环境给应该给人带来安静、舒心、宜人的需求不相符。

(四)重形式和轻功能

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说,不光要考虑它的景观作用,还要考虑到其具体的使用功能,比如可以进行早读、体育、散步等,这有赖于设计者的精心设计。虽然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备,空间面积也比较大,但是很难给人带来亲切感。

(五)绿地指标未达要求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高校的绿化面积应该要达到50%,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未能够达标。

(六)人工景观杂乱

校园环境中,人工建筑物的超标使得校园景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失去应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味,缺乏多样性和整体性。在校园建设中,过多且过于繁杂的交通网络致使校园环境整体杂乱无序。

四、景观环境元素设计运用

(一)水体

“水”不仅能够使校园整体的生态环境呈现明显的改观,同时又能展现灵动活跃的校园气氛。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点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泉眼、瀑布、喷泉等;线状的景观,常见的有流水;面状的景观,大的水池等。在进行景观的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水的特性,同时使其能够表现出城市水景的扩展。在校园内设计人工水景时所用到的水应尽可能从临近的水源引入,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水面;人工水景的面积太小会影响整体的美感,过大则容易造成水的浪费。

(二)植物

在大学校园中也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一排排树木,它不仅有着视觉形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能够很好地创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静谧的校园环境。在品种方面的选择应多样化,以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为主,同时也从外地引进一些适宜作观赏的植株,从而很好地展现校园的特点,乔木就是能够实现校园环境的绿化植物。进行校园植物设计时,除道路两旁的行道外,绿色的草地上也会根据自然演进的形式配置,根据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校园特点同时又能展现自然环境的景观。

(三)道路和广场

学校师生常见的活动就是在道路或者广场上漫步,合理的布局能够充分展现出校园的活力。常见的道路规划是大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小的道路则是自然弯曲,这种羊肠小道能够使人在漫步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移步异景的感受。铺设道路所用到的材料对于校园环境风景的格局构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铺装材料的颜色、原料以及种类,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用于铺装材料的维护、耐用性、色泽、图案等多个方面,最好是当地生产的,这样更能让人亲切地感受到本地别具一格的风貌。在设计校园道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绿化配置与设计,在道路的两旁增添各种绿色,使道路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在具体选择植物的种类时应尽可能地展现出多样化,同时注意不同植物在空间上的合理分配,建造特色浓厚的校园景观,充分展现出校园生态环境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道路两侧的植物符合乔木与草坪相间或是乔木与灌木相间的配置。

(四)广场

校园的广场是校园中公共性最强,同时又兼具艺术魅力能够展现校园文化风采的空间。因此在校园广场所能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细心设计,一般可将其置于周边有高大建筑物的地域,也可处于校园干道交汇的位置,不仅能够展现其交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校园广场是作为师生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因此其所展现出的各种特点非常关键。

五、结语

校园景观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不仅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辨别,同时也能够从细节上得到体会,它是由精美的细部构成,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某种人文特性和风格。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和各地区经济情况及相关政策的实行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高校校园的景观应充分展现其积极向上、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特性。

作者:李达旭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校园规划,2005,(11):12-14.

[2]潘海译,李玲,牟瑞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3):201-205.

[3]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森林文化,2007,(5):42-44.

[4]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31-33.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文明学校;建设

一、 引言

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提出的文明学校的主要内容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整洁优美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文明校园的创建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师、学生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角色,必须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品德高尚、教学水平高,但仍有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思想道德滑坡严重、理想信念严重缺乏。思想政治理念差的教师难以正确的引领学生、教育学生。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可通过鼓励教师通过新媒体接受网络教育等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业务水平。网络教育既能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同时也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教师的学习进度、效果。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为教师按照课本讲授、照本宣科,并且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缺乏积极性、课堂教育效果极差。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示,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可通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纪录片等,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更加深刻领悟理论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

三、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建设不容忽视。目前,社会中时常发生教师对学生侵害的事件,其对社会造成了较坏的影响,严重影响教师的评价。学校在教师师德建设中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综合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通过建设网络师德论坛,将教师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评选师德典型时,增加网络投票,重视网络投票的结果。通过网络宣传师德典型,能够使教师增加荣誉感,使学生、家长等更加关注师德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更加便于师德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主要为报告会、研讨会、讲座。但是上述三种方式的听众较多,具有讲授者难以了解听众感兴趣的内容、难以与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及效果差等缺点。由于大部分听众参加上述三种方式的活动积极性差,疲于应付,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鼓励教师、学生参加活动以及加强交流,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网络论坛的方式,加强师生在活动后的讨论,形成积极主动、热情开放的氛围。在网络论坛中,师生可通过针对活动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会使网络论坛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此外,校报、校刊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学校活动不可或缺的阵地。但是校报、校刊具有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成本高的缺点,其发展逐渐衰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校园媒体获得较大发展,例如微信公众号、企I号。由于新型校园媒体适应了社会、校园发展的趋势,其逐渐获得师生的青睐。在新媒体中,校园新闻形式丰富、时效性强。学校也可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通过新媒体的建设,向社会宣传学校新闻,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五、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文明学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还要具有优异的校园环境。校园作为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对学校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学校的规划建设主要由学校领导起主导作用,所以师生对校园环境缺乏认同感,缺乏主人翁的态度。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学校可通过网络征集的方式向师生征集学校规划、建设的方案,以及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等的全名。最后,学校根据征集的方案进行网络投票,通过投票确定最终的方案。通过网络征集和投票,师生将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结语

文明校园是学校极高的荣誉,能够获得文明校园的荣誉成为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文明学校的建设包含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文明学校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传统的文明校园建设方法具有效率低、效果差、形式化的缺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结合科技发展成果,文明校园的建设能够改变上述缺点,将更加高效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J].高专学报, 2007, (1): 62-64.

[2]屈春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校研究, 2013, (4): 88-90.

[3]张玲.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及其途径探析[J].百科论坛, 2011, (20): 191-192.

校园环境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学校管理 硬件设施 校园环境

强化学校管理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围绕校园整体开展的群体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学校借助现有资源及先进理念,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升级校园硬件设施,打好校园文化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头兵,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作为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如同空中楼阁。为此,我校依据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校实施了整体的升级改造。

首先,我校根据学校现有基础,从长远发展考虑,对学生进行整体布局,我校总占地面积93380O,建成了多功能的教学区,如实验基地、现代化的度媒体教室,同时对教学的基础教学用具及软件进行升级;为了让我校师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建成校舍15071O;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开发运动区,如新建标准运动场。经过升级改造学校整体环境得到巨大改善,让教师更加舒心地工作,学生更加舒心地学习。

其次,在校园布局上进行了统一设计,校园外墙采用古典色,如一面“百龙壁”充满中华文化的气息,建成池塘、凉亭、树木相间的优美环境,就连学校的雕塑也无暇融入整体环境中,整洁有序、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教育的启迪,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实现环境教育人,环境改造人的目标。

二、创造优美校园环境,发挥校园环境功能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优美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受到启发,受到启迪。为此,我校打造以绿色为主体的文化园林校园,不为了建筑一间房而减少一寸绿地,严格保证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都传情。

第一,绿色主体,园林校园,美化校园。学生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受到环境感染,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师生心情舒畅,人际和谐。校园采取园林风格,小桥流水,树木环绕,与蓝白相间的教学楼相映成趣,漫步其中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切合学生心理,营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氛围。

第二,文化装饰,营造氛围,教人育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就是要通过校园的文化装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教人育人。我校作为榜样式风格校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能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心理,在校园的外墙,教学楼的外墙等都成为宣传本校文化的基地;在走廊、过道、校舍等地方悬挂名人名言、图文并茂的《弟子规》等宣传标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校门口,教学楼的雕塑等位置,布置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标语,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通过这种“无形的言语”规范学生的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开辟专门的文化宣传栏,对学校历史、环境、文化,甚至安全事项进行宣传,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与进取意识。

优美的环境不仅能赏心悦目,而且能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文化教育功能,更能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校园建成师生的工作、学习、成长的乐土。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是校园正常运转的保障,是规范师生言行,保证校园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需要。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是规范师德,树立校风、教风、学风的有效保证。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第一,提高管理意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整体设计,精心安排,制订了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同时,在校园发展过程中,我校重视各项制度的完善,将制度建设作为一个工作来抓,建立了涉及学习、生活、工作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将校园人、教学楼、校舍、操场等都纳入制度范畴,并完善了监督、检查机制,形成有制度、能执行、能落实的良好局面。

第二,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三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民办学的教学理念,确立了“爱国、求知、强身、立业”的校风,形成了“严谨、通达、爱生、乐教”的教风和“立志、勤学、守纪、成才”的学风。

校风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在校风建设上,我校积极倡导主人翁精神,将爱国作为基准,确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地位,让师生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也不会有我们现在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建设具有文化气息的学习风气,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责任,是以后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同时我们重视体育锻炼,建设专门的运动区,让学生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立业不仅是对学生学有所长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的要求。

教风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特点,承载着师德师风师能多层次的内涵。我校长期坚持师德建设,树立教师形象,明确教师先做人后育人的理念,强化教师业务,通过多渠道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形成“严谨、通达、爱生、乐教”的教学风格,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者。

在学风上让学生从小就树立高远的志向,让学生养成刻苦学习、守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我校是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而且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形成快乐自信、敢于挑战的学习风貌。我校学生在本地区比赛中多次获奖,整体成绩也名列前茅,同时学生敢于创新。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凝练校园文化精髓

课程资源和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展,让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在日程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文化建设达到知、行、意统一,进一步推荐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一,借助课程资源,彰显文化功能。我校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的机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书法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