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的本质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质量工程;本科教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49-03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2012 年再次《“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1],同期广东省教育厅也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对于促进教学基础建设、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质量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3]。针对当前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提高教学主体主观能动性角度入手,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的困境

从“十一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甚至各高校均实施了质量工程,毋庸置疑,质量工程的有力实施对加强教学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扩招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稀释和对冲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个别问题比较严重。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实施质量工程的重点和核心任务应当是关注质量和内涵,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花钱,重个人、轻集体等五种现象,质量工程建设本应“以点带面”,实际情况是“以点代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考,把质量工程建设等同于立项项目建设,而不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固优补弱,凸显特色。当前不少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实然价值取向与其应然的价值取向不匹配,把质量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虚假工程,偏离了实施质量工程应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

(二)项目建设实效不强

质量工程立项时,项目负责人高度重视申报书的填写,花大力气美化申请书,以此打动评审专家,专家评审时由于了解项目的渠道有限,因此,申报书谁写得漂亮,谁的前期基础扎实,团队成员结构合理,项目预期成果丰硕,谁获得立项的可能性就大。由于项目数多,管理难度大,多数学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停留在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过程管理弱化,中期检查乃至结题验收也主要是形式大于实际,以走过场较多,最终造成质量工程建设立项时隆重热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冷清收场,不少项目实际完成质量不高,实际效益与预期成果相差很大。

(三)教学主体缺少积极性

作为教学主体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得到激发和调动起来。学院作为旁观者,完全依靠学校职能部门管理各级质量工程项目,没有作为主人翁参与进来,更没有作为关键责任主体进行管理。作为教师,质量工程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覆盖面不宽,受益面较窄,多数教师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立项,认为都是少数教学积极分子或院系负责人的事情,与己无关,部分教师甚至都不知道“质量工程”。再者,当前很多高校还难以有效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之教学工作没有科研那么实惠,在职称评聘中权重较轻,教师关注度也不高。对学生而言,质量工程中与他们直接相关的项目极少,他们不是直接受益者,要视项目建设成效,他们才能从中受惠,因此,他们也难以直接参与,其主动性也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作为教学的三个主体,只有院系、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能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形成合力,才会使得质量工程实现其实施的实然价值,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一)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校级项目基础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体系,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以省级项目为骨干,以校级项目为基石,明确校级项目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狠抓校级项目的建设内涵,省级项目须在校级项目的基础上产生,国家级项目须在省级项目的基础上遴选,根据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校级项目,明确重点,巩固优势,凸显特色,同时又要填补空白,扶弱助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实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夯实教学建设基础。

(二)抓住重点,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紧紧抓住教学工作的三个主体,以如何激发其工作活力和创造力作为工作的着眼点。

1.针对院系,扩大其办学自。首先,扩大院系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自,下放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类别和项目数的立项权,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和备案。其次,针对院系层面,设立综合层面的质量工程项目,除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等项目外,还设立试点学院、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等项目,扩大试点学院的内涵,允许其在学校治理框架内自主调整本科专业和决定招生规模,促推院系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贯彻“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特色”的发展战略,明确建设方向和目标,做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优化各类各层项目布局,规划好综合类和一般类、教师类和学生类项目建设,切实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改革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经费的拨付方式,改变以往直接将经费拨给各项目负责人的方式,将项目经费以整体打包的方式拨给项目所在单位,由院系进行二次分配和拨付,这有利于院系明确本单位的建设重点,错位发展,有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2.针对教师,扩大项目覆盖面与受益面。虽然国家级和广东省质量工程有近10种建设项目,但很多项目一线教师难以主持或参与。针对此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扩大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类别和数量,校级项目一共有24类,含自设项目,而且不少项目是专门为一线教师而设的,如教学团队、通识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课程、全英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精品教材等,这为一线教师参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兴趣,选择申报项目。此外,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对学院不限项,仅对每个教师申报的项目有项数限制,任何教师只要有意参与质量工程,均有机会。

3.针对学生,创设让其直接受益的项目。鉴于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中只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个学生直接受益的项目,华南师范大学在校级质量工程中增设了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第二校园计划等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计划旨在鼓励各学院大力开展多维多层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品牌赛事,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公信力强、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训练计划鼓励学院、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针对性强、全员覆盖、层次有别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不断优化训练模式,制定科学的训练标准和要求,便于学生自主训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第二校园计划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学校层面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近70所国外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此外还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及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同时鼓励各学院也积极开拓联合培养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第二校园经历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优化管理流程,注重项目建设成效

针对当前质量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彻底改变“重申报、轻建设,重流程、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重要钱、轻用钱”等现象,华南师范大学优化、重建和再造管理流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和实践。

1.简化申报程序。改变过往立项要填诸多材料的情况,简化项目申请书的填报内容,校级项目仅需填写项目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内容及预期成效,减少非必要内容的填报,要求填写内容言简意赅,不必赘述,这也减轻教师繁重的填表之苦。学院提交各项目申报材料,学校层面仅作形式审查,通过予以发文备案。

2.注重过程建设。改以往严进宽出为现在的宽进严出,通过学校发文公布的项目仅为建设项目,要想获得校级项目称号,需加强内涵建设。首先,需通过中期检查,根据各项目已完成的建设任务与建设预期成果的对比,淘汰一批建设进展缓慢、建设成效差的项目,促使项目注重过程建设。其次,结题验收时,根据项目预期成果的完成情况,决定其是否通过,只有建设成效突出、任务饱满、成果丰硕的项目才能获得校级项目称号。

推荐省级项目时,必须以校级项目做基础,从中择优遴选推荐,在同类项目推荐自校级立项以来开展最好、成效最突出的项目,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建设经费直接拨付到项目团队,而且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以此鼓励各校级项目重过程、重建设、重实效。

3.实施量化考核。项目在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环节,都注重量化考核,关注项目建设实效,设计表格时以定量的数据为主,少用定性描述或以定性描述为辅,这样会对各项目施加适当的压力,杜绝以往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现象。

4.加强经费使用管理。首先,简化报账程序,改变以往需要经过教务处审核签批才能报账的方式,由项目所在学院审核签批。其次,虽然经费以学院打包的形式下拨,但在学校财务设立专门的账号,到该批项目全部结题验收时,对各学院经费使用绩效进行考核,若经费管理不力,使用不善、执行不佳,会相应的扣减该学院下一年度校级质量工程建设经费,若项目结题完毕时仍有经费剩余,则予以回收,不再下拨,促使各学院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费执行效率和效果。

5.巧用奖罚杠杆。针对学院,为鼓励其加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夯实校级基础,华南师范大学将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总经费的30%用于奖补,以奖励上年度获得省级和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较多的学院,实行“优质厚拨”的方式,促动各学院加强项目内涵建设。

针对教师,考虑放开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类别和数量之后,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势必会大涨,建设成果也会更多,学校将校级教学成果奖由每四年评选一次缩短为每两年评选一次。此外,设立校级优秀教学论文(教材)奖,与教学成果奖隔年交替开展,这就形成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论文―优秀论文奖两条激励路径。若项目未通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若项目通不过结题验收,则在通过之前项目负责人不得再主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针对学生,若其依托大创项目或学科竞赛取得成果,学校有针对论文和竞赛获奖的奖励,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条款。若在第二校园取得优异成绩,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也有加分政策,以此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珍惜机会。

三、实施成效

华南师范大学从2011年以来立项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情况如表1所示, 2014年共立项各级质量工程项目857项,较2011年均有大幅度提高,覆盖到每一个院系,参与教师人数超过140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2%,说明院系及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很踊跃。此外,校级质量工程中学生为直接受益人的项目有220余项,参与学生人数1300多人,学生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表1 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情况

在各类质量工程及教研教改项目的支撑下,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学校届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获1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85项,其中一等奖40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57项。近三年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41项,获奖教师人数近700人,所占比例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30%。这也说明学校教师不仅参与质量工程踊跃,而且很多教师取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能被业内广泛认可。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依托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学校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关于教学改革、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论文1433篇,专任教师人均0.68篇,表明学校教师对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投入度较高。

质量工程是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突出地位的重要抓手[4],院系、教师和学生既是质量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质量工程实施的受益者。只有结合校情,紧紧抓住激发三个主体创造性和工作活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质量工程的实施才能顺利开展,实施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质量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爱芝.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探索[J].山西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寇琳琳.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考

[J].航海教育研究,2011,(3).

[3]严发萍,王红雨,赵琦兰.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

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0).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科学本质观 显性方法 初中生 科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

理解科学本质的基本内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全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它应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1.概念的界定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常简写为NOS。科学本身具有复杂性,使得科学本质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尽管围绕科学本质有种种的争论,但是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育领域使用的“科学的本质”是指关于科学的一组“价值观、方法和活动的集合”。

显性方法是以科学史、哲以及(或者)与科学本质各种方面一致的教学来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显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科学活动,能意识到与他们参与的活动有关的科学本质方面,并能在科学本质观这一方面进行反思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人教版初三化学中选取5个主题:空气、原子结构模型、表示元素的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为教学内容,通过显性的方法来发展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2.1研究思路(表1)

2.2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普通初中(宝安中学)初三学生108人,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2个班,A班为实验组,B班为控制组。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科学这门课程上的学业成绩的同质性,研究者在实验前先收集了研究样本初二(2009至2010学年)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并以独立样本检验其差异性(见表2),加以评估分析,以尽量减少非随机抽样所造成的误差。结果表明,2个班级无显著性差异。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是自编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对该工具说明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界定科学本质的内涵。(2)拟定科学本质的3个维度及涵盖的16个子项目。将拟定具体指标送给相关专家审阅修改。(3)编制2套类型、题目数量相同,内容相似的初稿。(4)进行预测,分析并修改。(5)分析信度和效度。(6)得到终稿——《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以下简称《问卷Ⅰ》)《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以下简称《问卷Ⅱ》)。《问卷工》由31个选择题组成,《问卷Ⅱ》由36个选择题组成,分为正向题目和反向题目。每个题目的选项有4个评定等级。在计分时,采用等距形式赋值,最高分为4分,正向题目分别为4、3、2、1分;负向题目分别为1、2、3、4分。

2.4研究程序

(1)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的测试,作为前测。

(2)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

(3)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的测试,作为后测。

2.5数据分析

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前测结果及分析

笔者利用《问卷Ⅰ》对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前测,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如表3。

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P值为0.946,可以认为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2个班的科学本质观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科学本质观3个维度共16个子项目,通过计算其平均值与该因素子项目最理想情况的总分(即每个项目都为4分)的比值,结果显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16个子项目的理解都不理想。比率由高到低是:科学与技术、可知性、预见性、科学与道德、多样性、科学与社会、局限性、求真性、重复性、科学家身份、相对性、实证性、创造性、建构性、累积性、公开性。

3个维度中,初中生对科学事业的本质理解最好,其次是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科学方法本质的理解最不理想。

3.2后测结果及分析

3.2.1利用《问卷Ⅱ》对学生进行后测,结果比较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于科学本质总体的认识,实验组平均分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2组差异显著。

3.2.23个分量表结果分析

科学本质观在本文中所分的3个分量表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实验组A班与控制组B班的比较如表5、6、7。

从上面3个表中可知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3个维度实验组的平均分都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而科学事业的本质2组并无显著差别。3个维度包含的16个子项目的平均得分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只有在相对性与累积性2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

4.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可以看出,科学本质观的显性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得到发展,其中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发展得较好,而科学事业的本质改善不明显。

4.2建议

出现以上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科学本质观的缺陷使得提出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无法及时捕捉,而使资源出现浪费。受传统科学本质观及其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露出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范式的教学语言。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参编写2个方面提出建议。

4.2.1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没有显性提到科学本质目标,而是将科学本质的理解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伴随的结果,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目标。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体现科学本质观的意识。因此,(1)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要进行科学本质的目标设计;(2)要在内容标准中对科学本质具体内涵进行显性说明;(3)在实施建议中要为教师提出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具体要求;(4)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尽量能罗列出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科学史线索,以供教师按图索骥;(5)在案例中要提供呈现科学本质观的成功教学案例以供教师学习;(6)在附录中要罗列出当代科学本质观要求教师使用的科学本质教学话语。

4.2.2对《科学》教材及教师用书编写的建议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导师制;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饭店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97 -03

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饭店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储备基地,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到饭店企业就业的比率却逐年下降。因此我国现代饭店人才培养目前面临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两难问题:饭店急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真正在饭店就业者却极少。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导师制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建立一个“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解决饭店行业要求和旅游管理专业之间的脱节问题。

一、饭店业管理人才与供需现状分析

(一)我国饭店业的发展急需人才

我国饭店业的发展逐渐步入集团化发展时期,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星级饭店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以来,我国饭店业进入回暖的经济缓慢增长期,饭店入住率持续增长。

星级饭店数量急剧发展的同时,饭店业的人才缺口却越来越大。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订房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饭店业的人才缺口约在三十万左右。与此同时,饭店业从业人员的人才构成不合理,尤其缺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根据江苏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江苏旅游饭店从业人员起始学历和专业整体构成中,本科学历人员分别只占2.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不足

近年来,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从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增长很快,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设置旅游专业的院校数量从2005年的693所增加到了2010年的967所。在校人数也由2005年的308408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596000人,2009至2010年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19.61%。

但大量的毕业生却没有到行业中就业,流失太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最后进入到饭店就业,绝大部分学生都流入其他行业了。

二、供需无法契合的原因探寻

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过毕业实习阶段,多数学生不选择在饭店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本科生的流失,不能满足饭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一)饭店行业的性质和要求

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经验行业,饭店的产品是服务,因此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而饭店的基层服务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技术含量却很低,并且薪酬待遇低。这与大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愿望是相违背的。因此大学生在经历这种高强度的基层服务劳动之后,很容易产生退缩心理而逃离这个行业。

(二)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环节,但主要的实践环节就是全部课程结束之后的毕业实习。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基本涵盖了饭店业的各个方面和饭店中各个部门,例如课程分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等,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即使有少数服务技能的课程,也以讲授为主,达不到实习时或毕业时可以直接上岗的要求。

旅游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需要通过校内的实践中心或模拟实验室来完成,但目前由于很多院校并没有充分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和实验室普遍设置少,模拟客房、实习餐厅等设施设备数量不足甚至没有,质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无法有效地进行实践训练。

(三)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很多操作性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我国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尤其缺乏行业内的职业经验。部分教师没有饭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背景,大部分教师没有行业从业经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指导,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塑造,这对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也是一种制约。

三、建立导师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起源于英国,由牛津大学新学院首推,并且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所采用,但是主要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在思维方式、思想、学习方法、专业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因此,导师制是一种具有针对性,“以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桥梁。笔者尝试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实施导师制,建立“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导师给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提供专业性和行业性的指导。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还是以毕业实习为主。现阶段旅游管理本科生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从专业理论课程直接进入专业实习阶段。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只有在大实习阶段才能接触到专业实践,导致了只有理论学习而没有经过实践操作训练的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饭店行业的要求明显脱节。“小实践—理论—大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环节调整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在进行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的同时,按照课程分布,同时进行小实践。例如客房管理、前厅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一半课时为理论教学,后一半课时,学生需到饭店的相对应的部门中进行实践操作。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累计时间达一定的小时数,如累计达到400小时,才可以取得最后参加毕业实习的资格,这是“小实践”环节。其次,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有了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专业理论课程按模块学习饭店业各部门的管理层面,这时的管理理论学习因为有了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认识更加深刻、系统,这是“理论”环节。最后,在实践和理论学习结束后,到饭店进行毕业实习。经过之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此时学生能在服务操作和基层管理的运行中进行操作,甚至可以被作为管理培训生来培养,更加符合饭店对本科生的需求,这是“大实践”环节。

(二)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旨,建立综合性的实践训练环境。例如建立一个在设备配置、布置、管理方式与运作等方面都接近真实的旅游管理实践环境,实验室或实训室,配合相关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训练。专业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分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前厅管理课程的教师,负责前厅实训室的实践课时,对参加前厅服务环节实训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指导。

同时,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资源,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环节既包含了“小实践”中规定的累计实践小时数,也可以作为“大实践”的实习单位。在“小实践”中,实践导师按专业分别负责相关教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实践”中,由实践导师带队,进入饭店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习的全程安排和考核,以及与饭店之间的协调沟通。

(三)促进实践导师的自我成长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要求很高。国外从事饭店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经验,而我们目前的教师几乎没有行业中的职业经验。本文提出,通过建立导师制,制定专业技术教师定期进入饭店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进行充分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让教师直接在行业中积累职业能力和经验,在实践中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

(四)心理和职业素养辅导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之外,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还包括了心理辅导和职业素养的辅导。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较高的预期,但是不一定与行业实际情况相符。导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另一个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外在的职业环境,了解饭店工作的内容、环境和职业前景等,并且在校期间就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入行业就业,可以很好地避免本科生因为对行业认识不足造成的实习前后的心理落差而从行业中流失的状况。此外,因为导师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和理论、实践能力都比较熟悉,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荆林波,史丹,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98页)

[2] 卢爱华,周利丰.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 闪媛媛等.旅游专业学生酒店实习状况对其在酒店择业意向的影响分析[J].旅游论坛,2010,(02).

[4] 张伟亚,严伟.机遇就业导向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5] 马三津.关于借鉴美国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经验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6).

[6] 吴慧,黄勋敬.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本科实习

[分类号]G250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2005年12月,在李超平老师的博客上贴出了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谈到图书馆学本科生在找工作时丝毫没有竞争力,图书馆更喜欢未经职业培训的其他学科人才或者接受了两年职业培训的研究生人才。关于此类问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职业竞争力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习活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中大2003届图书馆学本科就业率超过90%,2006届就业率已高达100%。其中,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学生均超过就业总人数的1/2,就业地域大郝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并针对图书馆学专业实习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竞争力表现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根据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ALIA)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环境的背景知识、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基础构建、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存取能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信息能力教育、知识的生产。肖希明教授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目前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80名图书馆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最有职业竞争力”的回答为:有90%的受访者选择“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1%选择“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4%选择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说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图书馆学教育应当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完备的实习机制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可见,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提高职业竞争力为主导的,它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在本科教学中采取了课程实习、课外活动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实习机制。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指在某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习活动。不同课程因性质、内容和技能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观、工作环境模拟实习、小组讲授、实习作业、热点讨论、专家讲座等。为了详述各实习方式的机制和作用,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实习活动。

《图书馆学基础》:该课程属专业入门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本科新生。由于中学阶段基本未涉及图书馆学相关知识,新生对本专业感到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就决定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图书馆学学科和图书馆事业。

该课程采取参观实习、专题讨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大图书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训、服务理念、管理机制、馆藏布局以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等。随后,就本次参观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某一方面并撰写相关论文。实习促进丁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层次认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文献编目》: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创性地采取了以实习为土、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邀请中大图书馆采编部的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其日常工作内容和技巧方法,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该课程采取小组讲授和工作环境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对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进行系统讲授,各组需要通过多渠道搜索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参观图书馆编目部、采访编目人员)。每组在讲授完毕后都要回答师生的提问,然后由教师或编目人员作出补充和总结。中大图书馆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提供空间、设备和软件(CALIS联合编目系统客户端),并模拟编目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小组讲授的准备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搜索、信息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编目专家的参与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上机实习,让学生“亲临”实际工作环境,切实锻炼了相关的职业技能。

《信息资源共享》:强调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理念上深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采取课程参观、热点讨论、专家讲座、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6月3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约180人参观访问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这一活动作为2004级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参观实习,参观完成后由主讲教师之一程焕文教授主持开展专题讨论。另外,教材中“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一定理曾引起国内图书馆界的激烈讨论,课程就此话题开展了进一步讨论,程焕文教授(该定理的提出者)主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该课程还多次邀请台湾图书馆界著名学者杨美华教授开展专业讲座,介绍IFLA年会、国外图书馆事业以及数字时代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小组讲授的内容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检索实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灵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检索技能完成

检索并撰写报告。所有实习活动的录像和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山大学信息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进展;热点讨论使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讲学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图书馆事业;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图书与图书馆史》;该课程采取观看录像、专题讨论、实物观摩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中大图书馆古籍部对该课程给予很大人力、物力支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图书与图书馆史录像和观摩各种古籍、制作材料和工具等,并针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该课程要求每人制作至少一本古籍(任选一种装订形式)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中可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但制作工序必须独立完成。录像和实物将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动手制作古籍,学生切实把握了各类古籍的制作材料、工序、版式等知识,而且较早地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技能。

2.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的各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讲座、假期实习、校园活动。

2.2.1 专业讲座 专业讲座是指由本系或本专业组织的图书情报专家讲座。这些专家大都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并且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3M图书馆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邀请3M公司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其公司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同时,就职于3M公司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也亲临现场与师弟师妹交流心得。另外,本系定期开展“系友论坛会”,邀请系友开展讲座或交流会。学生在参与专业讲座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本专业实践领域的认识,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优势。讲授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展现了本专业实践领域最真实、最前沿的一面。

2.2.2 假期实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联系相关单位。主要实践活动有:到图书馆实习或做义工;参与图书馆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图书馆及图书馆理念;参观某市或某省的各类图书馆,并作相关调研;宣传图书馆专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

2.2.3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指由学生全程策划和参与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宣传教育类活动,并积极争取本校、本省市各类图书馆的支持。本科阶段,此类活动共有2~3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每学年由本专业大二学生主办、其他年级学生和相关图书馆协办的、为期一周的图书馆宣传活动。2004级主办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内容主要有:中大图书馆宣传(派送精美书签、宣传单,制作展版介绍图书馆理念、馆藏和特色服务等)、组织参观各类图书馆(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小组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及广州黄浦区图书馆,参观后召开总结大会,各组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图书馆知识竞赛。另外,在“校庆”、“系庆”期间,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十分难得的职业精神。

2.3 毕业实习

2.3.1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交流会。

就业指导课是本系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的必修课程,由专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及就业心态等。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以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参考。

就业交流会是指邀请系友和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介绍就业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这是中大资讯管理系一项“代代相传”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毕业生都有机会通过座谈会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或日后为师弟师妹答疑解惑。

2.3.2 实习机制 中大资讯管理系召开毕业实习部署会,为每个专业安排特定实习指导老师,并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2004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实习单位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茂名市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省级和市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科技图书馆。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参考学生个人意愿,将本馆各部门安排到学生的实习规划中,各部门提供专门业务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供“实习部门意见”。由于指导老师与各图书馆事先进行了充分交流,各图书馆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指派业务骨干进行实习指导,还在其图书馆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报告,叙述实习目的与任务、步骤与内容、心得与体会等。

许多同学表示,实习使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智慧与服务的科学理念。可见,毕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3 图书馆学本科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与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发展与图书馆的友好合作,形成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图书馆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本馆未来的人力资源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还借助学生规划的活动,达到宣传本馆的目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参观和实习等活动,能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从而达到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目标。

当然,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而应包括各类信息情报机构,在这方面,中大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同样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虑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学本科实习只有加强与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职业竞争力培养。

3.2 合理选用和组合实习方式

选用实习方式应当综合考虑实习任务、实习对象、现有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实习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例如,课程实习的安排应当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等条件。中大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实习,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实习活动。另外,对实习方式的组合应当把握课堂与课外、教师辅导与学生主导的动态平衡,积极探寻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5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为基础,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新型本科院 校学分制 教务管理 人才培养

高校教务管理是以服务教育教学与师生的发展为目的,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与学生的学习自由,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有三种:学年制、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是新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将推动新型本科院校各项管理工作全方位的改革和深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根本

学分制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管理理念,即由过去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学生向主动为学生服务转变,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充分体现两个为本和两个主体,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前提

新型本科院校应按照“育人为本”的原则和“宽基础知识、宽专业口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自学能力强、交流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提高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入项目教学,强化毕业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不同水平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课程;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和辅修专业的设置,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完善的学籍管理体制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核心

1.选课制。选课制又称选科制、选修制、课程选修制,是学生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本人兴趣爱好,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和必修、选修课程及进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选课制是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制度。只有通过选课制才能实现弹性学制,因材施教。选课制包括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进程的选择、学习课程的选择、学习教师的选择等。学分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选课修读,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是必需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从而获得自由选课的权利。对于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均可重新修读,直到及格取得学分为止,也允许放弃自由选读的不及格课程而另选另考。

2.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推迟毕业或停学创业,在标准学制规定的修业年限的基础上作适当缩短和延长。弹性学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弹性学制、柔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学籍管理体制下的单一计划修业年限,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目前我国弹性学制一般为3~6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延长学制,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多少,调整学习进度。修业年限的灵活性从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出发,通过提前和延长毕业达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多样化,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3.导师制。导师制是指一种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选课和成才的指导,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是选课制的配套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专长。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对学生的成才全面负责。导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根据学生的指导性培养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确定选修课程,选择专业,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免修免听制、重修制、再修制、辅修制。免修免听制是指学生利用课余、假期等时间进行自学,经考试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即可获得学分。在外校或本校参加辅修或转学的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某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可直接免修获得学分。免修免听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为学生提前毕业、解决选课时间冲突矛盾创造了条件。重修制是指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由本人提出申请,学生可以随本专业下一年级或其他专业开出的同一类课程听课,并随他们一起考试,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选修课程不及格的还可以改选其他课程,直到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再修制即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刷新考核,学生对已及格课程的考试成绩不满意,为获取更好成绩,可申请再次重修,以最高一次考核成绩为最终成绩。辅修制指学生可以在本校或外校选择第二专业、双学位。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转贴于

5.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是计算学生学业成绩,显示每一学科的学习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成绩质量的一种制度。学分绩点体现了学习的量和质两个指标,其中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并规定课程的学时、考核成绩与学分绩点的对应关系。绩点是将学生的学分和成绩相乘,再加权平均。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质与量的重要指标,是选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能否申请免修、辅修的必要条件。绩点数的高低反映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在学分绩点制中,用学习的质与量双重指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实行免修、辅修制,允许学生选第二专业。

6.选教(师)制。选教(师)制即教师挂牌教学,学生择师听课的制度。学生不仅可以选课,也可以选择教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选教(师)制是选课机制下的必然产物,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必然导致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选教(师)制在教师管理与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新尝试是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教学成果的评价,无形之中已经在教师内部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实行选教制,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从而起到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7.学分收费制。学分收费制是指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制度,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配套措施。通过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收费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和收费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安排学习。按学分收费可以发挥学分制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选课的随意性,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成本问题,认真对待所选课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施学分制收费制度已成为高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8.学分互换制。学分互换制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学分互换制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之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9.学籍预警、淘汰制。学籍预警是指通过学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多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和预先告知,警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走向,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加强修养,顺利完成学业。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不合格的课程可以多次重修,学制可以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如果对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不加约束,个别学生会出现学习散漫以至于超过规定年限仍然不能毕业的情况,因此,必须实行适当的警示机制、淘汰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淘汰制的实行也有利于净化学习环境,树立良好学风。

四、现代化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保障

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的综合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系统、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学籍系统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系统、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可以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优化,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能够促使理顺各项教务管理工作,保证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减弱教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运作效率。

五、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关键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踏实工作,形成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适应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学分制的基本要求,熟练使用学分制教务管理网络系统,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实践技巧,以适应现代教务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

六、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基础

管理科学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职业探索;中医本科护理;职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40-01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及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1]。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作为中医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医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培养中医护理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护理教育与管理者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这一关键期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工作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合理培养使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本科生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我校中医护理本科护生(包括在校生和实习生);②中医本科毕业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者;②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者。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根据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2]样本含量取变量数目的20倍,为400人,为保证样本量,增加10%样本含量,本研究发出问卷44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2.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此部分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目前状态、实习时间、年龄、婚姻状况、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有无离职想法、工作时间、用工性质、所在科室、工作月收入等,共16项内容。②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表:采用陈天艳[3]翻译的NPVS-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中译本,量表共26个条目,四个维度,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 “信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最重要”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越高。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76,重测信度为0.64,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是测量护生和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2.3 统计方法: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经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364名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中医本科护理人员,年龄在18~34岁,女生321人,男生43人,其中160为在校未实习学生,106为临床护士,98为在校已实习学生。从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看,有240人第一志愿为护理专业。在已经参加工作护士中,有84人为聘用护士,其中12人有离职倾向。

3.1 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44±0.52)分,主要集中在80~100分。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3.69±0.66)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22±0.55)分。

3.2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是护士依据自身和服务对象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待当前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士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护士对待护理工作的职业目标、职业手段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从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保持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重要的一个维度,为调查对象所认可。

4.2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由表1、2所示,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从均分上看,男性低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社会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仍未有较高的认可,导致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大的压力有关。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强男性的自信心,转变以往护理工作由女性承担的传统从业观念。聘用护士低于正式护士,可能与目前我国对聘用护士缺乏工作保障及经济报酬有关。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重视聘用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宣教与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处于不同状态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最高,参加实习的学生最低。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和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而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比较繁忙、琐碎、重复体力劳动多,创新性的施展范围小。加之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仍存有偏见,相对于医疗专业受重视程度低,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思想比较单一,对护理专业和社会均为感性的认识,还未接触社会与医院环境等现实因素;临床护士经过1~2年的工作经历,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较高的。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方面,可见个人专业兴趣可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增强人的职业稳定性,这与于涌[4]的研究结果一致;没有离职倾向的高于有离职倾向的,这与国内学者路静波[36]研究相似,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探索阶段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力图更多地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所以,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更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稳定其专业思想。表3表明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印证了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5 小结

中医院校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重视合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正确合理地培养、重用本科护理人才,充分发挥高学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而影响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还尚不足以较全面的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其他更多方面分析,做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为稳定护理队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M].Washington DC: AACN, 1998:45-46

[2] 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