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专项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专项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1

关键词:山区城市 排水体制 截流倍数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排水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排水设施的系统性建设需要有科学专业的规划作为指导。排水规划作为排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宏观控制其建设方向、建设规模。

1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重要性

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包括雨水管网系统、排涝泵站的建设(排涝泵房的建设需根据受纳水体雨洪期的水文特征、防洪排涝确定)、污水管网系统、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根据城市的用地地势高程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项目。

完整的排水系统是与上、下游管段标高衔接密切的一个整体,如果在某段道路下的排水标高衔接欠佳,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内涝等情况发生。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逐年的扩建,排水管网也应同步实施。而排水系统是以重力流无压排水为主,雨、污水通过街坊支管的收集,有组织地由雨、污水输水干管分别输送至受纳水体和污水处理厂处理。

排水工程管网的投资要占整个系统总投资的70%左右,污水处理厂及附属排水设施占总投资的30%左右。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要以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为设计依据,在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逐年完善建设,在污水管网逐渐完善时兴建污水处理厂。合理的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可使排水系统的投资降低,总而言之,进行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2山区城市排水现状

山区城市顾名思义大都依山傍水,地形高差较大,水系分布较多,被分成许多排水分区,在这样地形变化较大和长期以来的其他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山区城市排水管网分布不均衡,管网老化严重。金沙县排水管网覆盖率较低,大多以雨污合流制排水管渠为主。老城区主要采用道路两侧暗渠排水,年久失修,经常淤积堵塞,管径相对较小,不适合远期的发展要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位于老城区北部,新城区与老城区高差较大,不能共用一套污水处理设施。

3排水专项规划的建议

3.1排水体制的选择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修和管理,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到排水工程的初期投资、总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合在同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按雨、污、废水产生的次序及处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全处理式合流制。最早出现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排除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水体,但由于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使受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

合理确定排水体制,排水体制的选择一方面要符合规划原则,另一方面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根据地区地形地势划分合理的排水分区,根据现状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受纳水体的环境状况、排水系统排出的方式、排水管网工程建设的可操作性及各种经济技术比较,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排水体制。金沙县地势高差较大,总的规划原则是将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采用截留式合流制,沿主要河道两岸设置截流污水干管,在雨水管入河口处设置截流井,从而实现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降低河道受污染程度。新城区及老城区新建道路采用完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3.2污水工程规划

3.3.1污水处理厂布局

污水处理厂规划需根据城区地形地貌,河流分布及风向进行选址及布局。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上要考虑上中下游相结合,在传统的处理厂布局规划中,一般都将处理厂安排在城市的下游,这样可以使尽可能多的污水自流进入处理厂。另外,对于污水排放也比较有利,经处理后的污水排入下游河道,避免造成对上游水系的污染。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型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并不佳,小型和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单位投资会更高。

金沙县地势变化较复杂,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上考虑将新城区和老城区分开,工业区和居住区分开的布局模式。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处理,在两个区分别设置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采用两套不同的处理工艺,同时考虑中水回用的方便。

3.3.2截流倍数的确定

对于老城区,地下管网基本建成,要一步达到雨污分流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次规划中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沿河两岸设置截流污系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第3.3.3条款规定,截流倍数宜采用2~5。截流倍数小时,在地表径流高峰期混合污水将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污染;截流倍数大时,水体污染程度变小,但管渠投资大,由于雨天把大量雨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影响处理效果。截流倍数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环境容量、水文、气候、经济和排水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的截流倍数。截流倍数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3雨水工程规划

3.3.1雨水设计参数的确定

雨水排放尽量采用多出口、就近排入附近水体的原则。在进行城市雨水水力计算时,暴雨强度公式中的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径流系数的取值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性质及城市建设的进程和要求,分析现状排水体制的情况而定。在金沙县城区地势较高、植被、绿化较好的区域,降雨重现期取2年,降雨历时取6-10分钟,径流系数取0.3-0.6;地势较低、老城区降雨重现期取3-4年,降雨历时取5-8分钟,径流系数取0.6-0.9。

3.3.2雨水综合利用

金沙县属于水资源短缺城市,针对雨水利用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如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通过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雨水利用可首先考虑补充地下水、涵养地表水、绿化、冲洗道路、停车场、洗车、景观等用水。雨水利用可分为几方面:

(1)雨水的集蓄利用,可以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

(2)雨水的间接利用,将雨水下渗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减少水涝等。

(3)雨水综合利用,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种人工与自然水体、沼泽、湿地调蓄、净化和利用城市径流雨水,减少水涝,改善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

4结束语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排水专项规划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分要高度重视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工作。山区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应符合以下几点:

(1)山区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应合理的选择排水体制,老城区与新城区排水体制的选择上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城市“面源污染”问题。

(2)山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设置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及现状地形地势相协调。

(3)山区城市排水系统中雨水规划要结合防洪规划统一布局,减轻山洪对城市及人民产生的巨大危害,在城市周围地带合理建设截洪沟,建设排水管渠。并合理利用雨水综合利用,解决山区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4)合理确定雨水设计参数。

参考文献

[1]于卫红. 城市排水规划的热点问题探讨[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08)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2

关键词:海绵城市 专项规划 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85-01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社会经济要想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区域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在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极大影响,而采取外延模式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我国在2014年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已指出,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转型为改进城镇发展品质的全新发展模式,努力平衡城镇发展中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样才可以使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系列讲话中明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和我国人民的生活以及民族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座谈中提出,要构建自然存积、渗透以及净化的海绵城市。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理念及意义

(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理念

海绵城市指的是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城市的规划与管控,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建筑工程、道路工程以及绿地等系统对自然降雨的吸纳、蓄存、渗透以及缓释等效用,使得自然降雨所带来的地表径流量得以有效管控,达到自然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的城市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城市建设成如海绵一样,可以更加优良地应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能够在遭遇灾害时有非常优良的“弹性”。在降雨过程中,将雨水吸纳、蓄存、渗透等,而在城市需水时把所吸纳的水资源再供给给城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将生态放在发展的前面,把自然途径和人工技术更有机地融合,在保证城市防涝安全性的条件下,使雨水被有效蓄存、净化,让雨水更加高效、合理地被城市所利用,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构建海绵城市时,要协调好雨水、地表径流水以及城市地下水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兼顾不同水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及城市发展的长期性。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海绵城市革新城市排洪防涝方式

(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意义

城市传统的排洪防涝是采取快速排放、及时排放、就近排放等方式来实现的。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利用、排放六位一体的方式来实现对城市雨水的优化处理,使城市的排水工程更加具有生态化,对于城市与生态的长期、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保护城市已有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已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生态系统得到极大的保护,使城市拥有更加充足的涵养水量,让城市保有可以应对强降雨的林地、草地以及河流等,使城市自身的水文、地质环境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

(2)城市生态的恢复以及修复。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利用生态保护的方式可以对易被破坏的生态加以恢复与修复,同时也能够让城市保有特定的生态环境空间。

(3)低影响开发。依据最小限度影响城市生态的思想,对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使城市开发的强度得以有效、科学地控制,让城市拥有充足的生态用地,最大限度减少城市中不透水范围,使城市的水生态得以高效保护。

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内容

在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中,要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对降雨进行渗透、蓄存以及净化,使城市的地表雨水径流得以有效控制,降低了雨水地表径流的峰值,并减少雨水径流所带来的污染。雨水管渠系统指的是城市中传统的排水工程,要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一起实现对降雨的汇集与排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排放系统是当降雨量过大时,超出了管渠的排放能力而建设的径流系统。通常在建设超标雨水地表径流系统时,要结合城市自然水体、泄解通道或者隧道等自然与人工途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四、结语

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将生态环境摆到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自然途径以及人工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防洪排涝能力,并可以有效对雨水进行积存、渗透以及净化,使得水资源能够被最大化再循环利用,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3

关键词:现状调查;排水规划;排水体制;污水量预测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our urban infrastructure, the municipal drainage pla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unty drainage planning instance, for certain aspects of the special plan of the drainage work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Keywords: Survey; drainage plan; drainage system; the volume of effluent 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排水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排水设施的系统性建设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订整个城区排水方案,使城市有合理排水条件。排水规划作为排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宏观控制其建设方向、建设规模。现结合博野县排水专项对城市排水规划中的关键环节提出一些意见,供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1 现状调查

进行排水系统规划,首先要掌握情况,以基础资料作为依据,使规划方案建立在可靠基础上。排水系统规划中所需资料包括有关明确任务的资料,有关工程现状方面资料、自然条件方面的资料等。并以现状资料为依据,分析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望都县污水处理厂位于县城东部,望清公路南侧,九龙河北侧。厂区东临乡村土路,西侧和北侧均为农田,南侧为九龙河。

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1.5万m3/d,现在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处理工艺采用氧化沟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目前,县城城区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合流管沟总长约37.8km。

现状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城区现状基本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缺乏统一完整的排水规划,排水系统衔接混乱。

(2)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管道较少,从而导致污水收集率低,部分污水未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3)现有部分排水管渠断面较小、坡度较缓以及埋深较浅,不能满足规划区域内的排水需求。

(4)城区大部分现状排水管道(沟)检查井较少,不便于维护和管理。导致现状排水管(沟)淤积损毁严重,排水不畅。

(5)九龙河横跨整个县城,由于人们随意倾倒垃圾乱接污水管道,使得九龙河成了污水和垃圾存积地,对河道污染严重,对县城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2 确定城市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工程的初期投资、总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目前城市规划中经常选用的排水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截流式合流制和完全分流制。截流式合流制投资较省、见效快、易于实施,管道施工对城市交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最小,旱季和降雨时,初期雨水和城市污水都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有利于保护环境,但这种截流式的合流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当暴雨时,超出截流管道的设计输水能力,会有部分混合污水经溢流井直接溢入水体,使水体遭受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水的污染问题。其次是降雨时会有部分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从而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量增加,产生一定的冲击负荷,影响处理效果。更严重的是当城镇污水量较少而雨量较大,且降雨持续时间长时,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将会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完全分流制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投资较大。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及现有的排水设施情况确定。

城区现状合流管道系统基本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部分路段已建成有雨污水管道(如中华街、富强街、永兴路)。依据《望都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望都县城近、远期均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

3 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管网的布置

在排水管网定线时,应充分利用县城地形,尽可能顺坡排水,减少管道埋深,还应结合现状与规划路网情况,处理好管线与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和规划道路的关系。

(2)污水管径的确定

污水管道管径依据其服务范围内产生的污水量确定,污水量由城市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因城区现状污水量没有直接监测数据,常采用常规作法,先进行给水量预测,然后根据城市污水排放系数进行污水量预测。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涉及到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在规划期内难以准确确定,预测结果常常与城市发展实际存在一定差距,一般采用多种方法相互校核。

常用的水量预测方法有分类预测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和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等。用水量指标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既要符合当地实际,又需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不同的用水对象,应采用不同的用水量标准,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对用水量标准有直接的影响。规划时,城市用水量指标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规范,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用水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来确定。

望都县城需水量预测采用三种方法,即分类预测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和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预测结果见下表: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方法所选用的指标数据不同,预测结果略有差别,但基本接近,因此对以上预测结果取平均值,得近期(2015年)用水量为3.03万m3/d,远期(2020年)用水量为4.25万m3/d。

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污水排放系数按0.8计,则城区污水量如下表:

规划各区域的污水量按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污水量“q”进行计算(即比流量法)。经计算,2020年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比流量“q生”和“q工”分别为:

q生=0.32L/s·ha

q工=1.16L/s·ha

(3)污水工程规划

近期充分利用城区现状运行良好的污水管道,并对部分合流管道改造作为污水管道使用。同时对现状管径较小、埋深较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的部分管道(沟)予以废除改造。

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的尾水,直接向南排入九龙河。

4 城市雨水工程规划

城市雨水工程专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站的位置,选择暴雨强度公式、相关参数,进行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管渠尺寸、坡度、标高及埋深。

雨水管渠的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雨水干管宜布置在排水集中的地段或高程较低的道路下以利于收集雨水。

结合近期县城路网的建设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近期发展区域内规划新建一些雨水干管、雨水支干管和雨水支管。同时保留部分现状合流管道(沟)作为雨水管道(沟)使用。

京广铁路自西南向东北穿越整个县城,将县城一分为二,因此近期将城区雨水系统可分为二个大的雨水系统,分别为铁西片区和铁东片区。此两个雨水系统构成望都县雨水排放的重要载体。

远期望都县城区的雨水系统逐步完成,原来接入富强街排水干渠的雨水管道均需改接入其他近期新建雨水管道,因此富强街雨水干渠已不需要承担雨水的输水任务,同时因其排水沟断面非常大,占用了富强街便道上的大部分位置,对于地下管线的优化非常不利,因此远期规划将该排水干渠废除。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电力规划;关系;处理措施

1 具体问题描述

确定规划范围内城市定位是规划的必要条件,应对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发展定位,收集土地用地现状、电力设施现状布局、规划远景年土地总体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预测和城市发展定位等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收资进行分析规划范围内电网现状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1)变电站数量及变电容量是否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原高压电网廊道及中低压电网廊道与规划道路、设施是否存在矛盾;

3)原电网网架结构能不能满足现代城区供电可靠性要求;

4)电网装备落后能不能满足供电安全性要求。

2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依据国家、行业企业以及基层供电公司制定的电网规划、设计和运行类技术导则和规范,以城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上级电网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做到近期、中期与远期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适度超前,实现配电网规划的前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电力需求,开展《城市电力专项规划》。

具体方法:

(1)遵循电网的发展规律,结合规划区域电网现状,加快负荷发展较快地区和现有薄弱地区的配电网建设,通过增加变电站布点、增容主变、电网切改、更换大截面导线、提高10千伏电网环网率等措施,改善配电网设备的重载、过载情况,逐步消除电网瓶颈,提高供电能力。

(2)积极主动地与各级政府及规划部门沟通对接,取得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数据、总体规划及详细控规,据此预测规划期负荷及用电量增长情况。并将本次规划和储备的电网项目涉及的变电站站址、输电走廊通道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保障电网规划和储备项目的顺利实施。

(3)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因网制宜的方针,选择最佳路由、最佳站址,确定效益最佳设计方案;积极将节能的新科技、新措施应用到实际中去,努力提升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积极采用大容量变压器、GIS组合电器、大容量导线、同塔双回等先进技术,以达到节约土地、美化环境、节能降耗的目的。

(4)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和电力平衡状况向上级电网提出电源点布局建议,将变电站布点在市辖供电区负荷密集地区,使其能够就近供电,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3 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描述

3.1 规划区域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概况分析

――收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详细说明书及电子版配套图纸

――规划城市的详细电子地图

――各种类型建筑的负荷指标参考资料

――变电站、电缆线路综合造价

3.2 负荷预测

――研究分析规划城市的负荷特点

――选择合适方法对规划城市进行负荷预测

――对规划城市的负荷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3 高压网络规划

――根据负荷分布预测的结果,提出多种110千伏变电站规划方案以及35千伏变电站规划方案,并优化规划出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的站点及规模

――根据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的规划结果分别进行相应的220千伏变电站选址及定容,并优化规划出220千伏变电站的站点及规模

――确定220千伏变电站及电网的接线形式

――确定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及电网的接线形式

――分别进行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方案规划,通过对多种110千伏电网方案的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最优的110千伏电网方案

――通过对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确定规划区高压配电网的电压等级

3.4 中低压配电网规划

――根据规划城市的详细规划资料进行负荷分布预测

――根据负荷分布预测的结果、变电站的规划以及规划城市范围内的用户性质,确定规划城区的供电电压等级

――根据用户性质确定规划城区的电网接线模式

――根据规划城区的电网规划进行电网投资估算

4 对实践过程的思考和对效果的评价

4.1 负荷预测方法

对规划城区进行空间负荷分布预测采用两种方法,具体负荷预测思路如下:

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

根据规划区详细控制规划,参考各行业负荷密度指标调查结果,确行业的饱和负荷密度指标。进行负荷分布预测,并统计总负荷及分类负荷。完成远景负荷预测之后,对负荷预测结果采用人均综合电量、人均生活电量和负荷密度三个指标进行校核。

人均综合电量校核: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确定是否和规划城区发展定位相适应。

负荷密度指标校核:规划城区与可参照区域居住区密度水平对比,结合参考地区的用地性质来看,均以工业、居住、商业为主,通过比较,表明负荷预测结果合理,与规划城区的发展定位相符。

4.2 依据《规划技术原则》确定规划城区高压电网、中低压配电网建设类别

高压配电网是否宜采用双环网结构。

中压配电网是否宜采用电缆双环网、单环网结构,开闭所和环网柜供电方式。

4.3 电网规划

依据负荷预测结果,做电力负荷平衡确定220千伏规划方案(新增布点及所需扩建容量)和110千伏电网规划方案(新增布点及所需扩建容量)

4.4 网络规划

本着经济节约的基本原则,依托市政规划要求,根据规划技术原则,规划逐步简化110kV电网接线,确定电力走廊。新建架空线路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规划要求,尽量沿原有高压走廊位置布置或对原有高压走廊线路进行更新改造,若确实需要新增高压走廊,应沿道路绿化带、河道、铁路防护绿地架设,对于地块中央或道路上的现状架空线路,应逐步改线至道路绿化带架设或进行电缆入地。

4.5 电气计算

(1)潮流计算结果

规划区110kV变电站的110kV侧母线电压偏差计算,110kV电压合格率计算,变电站负载率、线路负载率计算是否满足供电需求和N-1校验。

(2)短路电流计算

根据规划对开环方案和短路电流的计算分析,得到的110kV变电站短路电流在最大运行方式下110kV和10kV侧母线短路电流是否均在40kA、20kA(规划技术原则)以下,变电站断路器是否满足遮断容量的要求。

4.6 变电站建设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和城市景观要求。

(2)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便于进出线,交通方便,给排水、施工、运行方便。

(3)避开易燃、易爆及污染严重的设施和地区。

(4)变电站建设型式新建110kV变电站采用户内式、半户外式,220kV变电站采用全户外、半户外型式。

(5)站址用地指标。

4.7 向政府部门建议

(1)建议本规划全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建成区内的变电站用地一次征用,分期建设。

(2)政府应减免城市电网建设施工期间政府所收取的城市建设相关费用,如破路费、占道费、卫生费等。

(3)架空走廊可结合城市绿地适当预留空间;对于电力架空线入地,按照“谁主张、谁投资”的原则进行投资建设。

【参考文献】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5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规划;转型;响应

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首先是对资源型城市中资源的界定,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资源的解释,资源指产生财富的来源,范围极光,涵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是所有的能够创造财富和具有使用价值的元素,但是在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中,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而且是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业资源,林业资源,这类资源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就是不可再生性,比如铁矿资源、石油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资源型城市是指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城市工业中资源型产业占了主体地位。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向社会提供林矿产品或者初加工产品,资源型产业是发展的支柱,即这类城市对资源有着高度的依赖性,资源指向性也明显,产业结构的单调,这样容易导致一个问题:因为资源枯竭而使城市经济逆转,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正视该问题,并积极转型,寻求城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事项,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一起响应,才能完成稳健的转身。

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之处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着力点在经济产业的转型上,特别是资源型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要想完成转型实属不易,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源型产业完成转型的动力严重不足,主要如下:

2.1 资源型企业缺乏转型的能力

资源型企业就是依靠城市资源生存并发展的企业,由于资源的不断枯竭,这类企业生存面临着考验,转性能力严重不足,面临着生产成本升高、税赋沉重、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负担。资源型城市中国有经济占了主体,因为这些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那么相对来说这就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般资源型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2.2 资源型城市政府能力有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入发展,资源型城市虽然改革了价格杠杆以利益诱导机制来分配资源,但是市场化程度有限,中央政府政策向东部沿海倾斜,资源型城市以较低的价格输出原材料,却以高价格买进制成品,一反一正,利益损失很大,利润空间压缩,资金积累缓慢,这导致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一般财政收入很薄,入不敷出,城市建设因此缓慢。

2.3 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

一是资源型城市一般地处偏远,地理交通不便,作为国际生产链的“加工贸易型”外企不会投资这样的地区;此外为了经济利益,也会选择国内核心经济地带来投资,资源型城市也不占优势。而且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建设令人堪忧,很难满足一个城市对供水、交通、地形等的要求,城市规划一般无科学性可循,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由于资源开采,造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严重破坏,大气污染严重。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很难引来外资。

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的响应对策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必须得到很好解决,才能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上可以看出,要想转型成功,必须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让城市规划发挥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保障作用。为此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体,配以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规划、景观规划等内容,协助资源型城市完成转型。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时的城市规划响应需求

资源型城市发展轨迹独特,随着自然资源的弧度而发展,当资源开采接近枯竭时,城市命运会走向衰落,因此转型是想要发展下去的必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项目,如何协助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能否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必须有城市规划的响应,为转型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出谋划策。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属于林矿型城市,因矿而生、因林而生的城市,居民点很无序,城市规划普遍落后,城市的生态问题、景观问题、城市建设问题、土地协调问题、二元结构问题、区域市场竞争问题等等,都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协调发展,城市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要想破解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城市规划的响应,需要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的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法定或非法定的规划,以此来积极响应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需求,并最终将其城市规划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实处。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产业多元化导向、区域化发展导向、生态环保导向、社会化导向等,这些应该被城市规划侧重,详细制定城市规划内容。

3.2 城市规划体系与内容的响应

城市规划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在科学的导向下,就能发挥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相关问题与导向响应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然后着重阐述产业发展规划。

3.2.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最为核心的控制手段,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起到核心关键的作用,如何防止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这一点不仅是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课题,更是世界资源型城市探讨的课题。那么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来说,城市规划一定要全面,涵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比如确定好城市发展方向,选好城市用地并划分好功能分区,确定好城市道路系统,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规划,提出各项工程管线的规划,制定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做好旧城区的改造规划,做好人防、抗震、环保等方面的规划,综合布置郊区居民点等等。总之要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因资源的具体情况而安排。

3.2.2 产业发展规划的响应

资源型城市积极谋求产业转型,以此才能可持续利用资源发展下去。产业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可以纳入战略规划的范畴,在此之中,政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的部门进行编制和实施,笔者以煤炭资源型的城市为例,可以组织编制煤炭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编制可以由市发改委组织,委托国内可靠的产业规划编制专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等科研机构,开展具体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米尔.市场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忠红.论资源型城市规划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8(11).

城市专项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 资源优化配置 转型升级 制度创新

1. 前言

2007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将城乡统筹作为重要的规划编制原则,确立的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但是在市(县)层面却取消了城镇体系规划,已经不能很好的指导本区域内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等城乡统筹发展内容;虽然各部门的专业规划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涉及城乡关系,如经济部门的产业布局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部门的江河流域规划、交通部门的公路网络规划等,但实际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各项规划很难较好地衔接,甚至相互矛盾,造成了操作层面上没有一个规划能在实践中统筹指导城乡发展。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规划编制思路,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

2. 城乡统筹发展中资源要素配置向“乡村倾斜”的必要性

2.1农村土地资源占比偏大,但是浪费情况严重。

当前广东的农村建设用地占比巨大,但数字庞大的建设用地其实并没有多少用于城市化的建设,多数是散布在各镇街大大小小的村级工业园和农村居民点中。由于农村建设风貌不佳,且占地比例较大,“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占比偏大,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浪费情况严重,人均占地大,存量建设用地容积率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土地资源在向城镇流转过程中,尚未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交易机制[2],国家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用土地并不是等价的买卖,只是对征用土地的适当补偿,没有考虑农民的社会保障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城市资源向农村和农民的回流效应,同时这种城乡土地资源价值巨大差异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3][4][5]。

2.2农村劳动力资源存量丰富,但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较少

在广大农村,其行政办公经费、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其余69个社区的社区道路、河涌、绿化和垃圾处理仍要由集体自己承担,市政公共基础设施未能向其有效延伸,居民无法享受优质的城乡公共配套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未能延伸到农村,广大的农村社区由于缺少财政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全靠自我供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脆弱,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风险大于机遇,离开土地后的就业困难可能导致成为城市贫民。可以说,对未来的担忧使农民根本无法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已经严重的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局部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部分市民开始千方百计的迁移户口到农村。

2.3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造成资源要素价值流失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于缺乏用地指标进行非法流转,造成不能有效办证,这样便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也就使得企业无法获得银行的融资和贷款,导致企业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设被束缚住了手脚。虽然已有许多地方法规允许符合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集体建设用地可入市流转,但是国家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上的明令禁止使得城市的工商资本难以进入农村,阻碍了资金和技术向农业的回流。正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封闭性和利用价值较少,可进行贷款融资的要素过少,导致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近几年大规模撤并县级以下机构和网点,又进一步的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弱小,造成金融要素日渐流失的恶性循环效应。

3. 城乡统筹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现实,要改变农村资源要素价值不断流失的现状,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向农村地区适当倾斜配置土地、劳动力、金融、生态等要素资源,引领建设集约紧凑、环境优良、服务完善、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的“理想城乡”形态(见右图),引领城乡发展建设升级,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3.1稳步推进“三个集中”,提高城乡资源要素的集中程度

(1)集聚城镇,建立城乡协调互补的镇村体系。推进城镇功能集中,引导生产业向服务功能集聚区集中;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创新功能向创新平台集中。以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同时优化城乡要素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推进城乡协作互补格局。

(2)集中企业,引导建设活动向城镇和园区集中。加强土地集约和混合利用,采取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服务业向交通枢纽地区集中,农村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3)集中人口,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问题,推动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3.2分类指导建设三类社区,不断提升城乡宜居程度

(1)依托城镇地区建设“商-住”平衡社区。在现在的城镇地区,围绕城际轨道、地铁、BRT等公交站点建设高密度,功能复合的“商-住”平衡社区。居住开发量90%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3公里范围内,建立密切联系区域公交枢纽与内部组团的公交系统及步行系统,居住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中的就业人口的比值达到70%以上,配备齐全的社区康乐、运动设施,商店、学校、公园、公交车站和地铁车站都位于步行可及的距离内。发展金融、保险、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成为为先进制造业提供生产的产业服务中心。

(2)依托城郊地区建设“工-住”平衡社区。在现在的城郊地区,紧邻各产业园区布置面向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居住社区,强调工住平衡,形成居住与就业紧密联系,开发密度较低的“工-住”平衡社区。以地铁为轴,通过短途小巴或自行车连接居住社区中心和地铁站点或者公交枢纽站,疏解中心城区密度过高的人口、克服传统的摊大饼式扩张模式带来的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完善住区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现代产业之都和世界级高端制造中心。

(3)依托乡村地区建设“农-住”平衡社区。根据乡村地区的自然、文化、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按照建设模式划分为“完善型”村庄、“重建型”村庄和“保护型”村庄,建设农业生产与居住相结合的“农-住”平衡社区。以区、镇政府为主导对社区住房环境进行改造,新建住房以节能节地型住宅为主,尽量少占用耕地,就地取材,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等手段,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地,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证每个住区都有小学、托幼、医疗点、文体活动场所及商业销售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3.3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不断优化城乡景观风貌形态

(1)“旧城”地区主要置换形成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以建设宜居社区、改善城镇居住环境为目标,成片、集聚改造旧城区,置换低效用地,引入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建设,激活旧区活力,形成多功能混合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复兴。

(2)“旧厂”地区主要置换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地区。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对低效利用的旧厂房进行改造,提高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新的生产模式,置换成为以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基地。

(3)“旧村”地区主要置换形成泾渭分明的农村地区和生态地区。对拥有较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庄,在保护传统风貌格局的基础上,完善乡村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传统风貌保存完好、旅游设施完善的乡村社区;对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发展型乡村社区的绿化系统,适当发展服务功能,形成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的乡村社区;对缺乏发展条件的村庄,严格限制非农发展并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塑造建设规模适度,综合环境质量良好的乡村社区;对位于城市(镇)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的村庄以及已经退化的“空心村”,加强推进“迁村并点”和复垦复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