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城市智能交通 信息平台

1 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地、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至2010年底,全省公交经营企业达80多家,公路运营车辆达11334辆,其中,安装卫星定位车5516辆,额定载客量543378位。运营线路1019条,运营线路总长16352公里,年客运量达208825.9万人次,运营里程79729.2万公里。仅2010年,全省新增公交班线100条,优化班线200条。福建省交通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也取得重大进步,形成了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数据中心为主,以高速公路、运输管理、普通公路、港航等数据分中心为辅的全省交通数据分布体系,实现了厅、厅直单位,设区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之间网络互通,并与省政务网、交通运输部网络互联。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福建省已开展包括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视频监控以及车辆运行分析系统等在内的各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实现全省9类超过7万辆营运车辆位置监控,制定了平台、终端、终端通信协议及数据格式三个福建省地方标准准。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所占份额日益凸显。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9年12月28日动工,预计2015年试通车,全长29.2公里;共设24个站点,分两期建设,2号线2016年建成,全长26.5公里。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也于2012年5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至2020年厦门将建成1、2、3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长约75.3公里,形成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基本骨架。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也在规划中。近日福建省又提出福、莆、泉三市轨道交通圈的规划。

2 福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目前福建城市交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快速机动化凸显了城市道路资源的不足,从而显著增加了道路负荷,引发城市交通的堵塞。其次,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公共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和公交网络换乘的不便。再次,私家车激增加剧了道路资源不足和管理上的困难。

3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发展形势及需求

3.1 转变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有赖于信息化的支撑

利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必须逐步向科学管理、技术管理转变,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是城市共公交通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3.2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的要求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要求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率及运输实载率,促进运输合理化,降低公共交通的能耗,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3 当前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福建公共交通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10年底,各设区市民用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160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20万辆。预计2015年,全省全年完成城市公交客运量约24.6万亿人次,日均675万人次,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日均25万人次。

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了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不平衡,随着客流量的大量增加,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尤为严重。仅通过常规公交很难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拥挤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建设大容量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舒适、环保、可靠性等特点,但其建造和运营费用都很高,其服务范围又不能覆盖整个城市的所有地方。但在中心城区采用轨道交通可以在短时间内输送大量乘客,有效地缓解市区内的交通拥堵。

4 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平台建设

4.1 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基础网络设备、车载设备、道路及路边设备、交通枢纽信息化采集检测设备的建设,要对信息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丰富平台接口,推进各类系统如公交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网络数据对接工作,实现信息快速、畅通、安全的共享。

平台建设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建设”的模式,做到能在各种公交系统车辆、公交网络、场站、枢纽节点等适合公共交通信息的区域提供公交基础设施运行信息服务。

4.2 加强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公交信息化信息采集、系统

城市公交企业是公交系统运营的主体,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海西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成败。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将公交智能化运行系统与公交企业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机组合在一起,充分实现公交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4.3 重点完善各公共交通枢纽点、公交站场的信息化建设

公共交通枢纽点站是交通工具流量和信息量的汇集点,为实现枢纽内各运输方式的统一和谐,应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和应急疏散效率。

4.4 城际、城乡公共交通衔接的信息化建设

福建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包括城市内部,还包括城市边缘的广大区域,应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尝试开发统一的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实现信息网络的无缝对接。同时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给予城际公交、城乡公交相应扶持政策。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要远远大于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城市道路拥挤,交通环境恶化,也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通病,甚至成了制约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政瓶颈。“要想富,先修路”,简单的一句话准确的说明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车辆虽然很多,但依然能基本做到交通设施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人车和谐、秩序井然,高效运行。其规划和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外 国内 道路交通 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建设及大力改造,道路交通设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道路宽阔、平直,标识完备;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我们在建设速度、质量上可用“后来居上”形容。比较而言,国外一些城市道路普遍偏窄,且常有一至两个车道被路边停车占用。高速公路一般也仅为双向四车道,车道宽3.5米,甚至个别路段3米宽,小于我国的3.75米,两大型车超车时,会让国内走惯了国内高速路的人感到“恐惧”。但在设计理念上,在处理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处理手法上,我们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近几年在国内最时髦的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的充分考虑。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如某市最繁华的一条商业步行街,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日均客流量约在几十万人。就是这样一条商业步行街,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街边零星几棵大树耸立着,即不遮阴,也不挡雨,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而在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我们不妨就简单的学习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实现人、车合理使用道路资源,并兼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一切以人为中心,更不是倡导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占有。可我们在修建道路时,常常是起伏的地形被削平,丰富多彩的地貌变成了一张白纸;完整的山系被几条高等级道路切割的枝零破碎,挡土墙成了公路两侧的主要风景;密布的水系也被切断,河流成了一个一个的死水塘,甚至永远的消失。让人还感到一点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失误,实践中也在逐步的改进,但采取的措施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如美化公路两侧的裸岩,通过注入含有草籽、养料的泥浆,实现了表面绿化,景观效果不错,但造价昂贵。而在国外,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鼓励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失误之处逐步改进,合理之处加以推广,逐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道路交通体系各等级道路建设应协调统一

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个等级。一般认为快速路、主干路比较重要,政府将主要资金投入到这一层级的路网建设上。次干路标准低,不成系统,支路因封闭式物业管理、路边停车等原因而无法承担所要求的交通量,道路系统变的越来越脆弱。在旧城改造中,对原有高密度、低等级的现状道路视而不见,硬是大量拆房子建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建设肌理,交通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主干路长度占整个道路系统的30%以上,次干路约占60%,支路不到10%。

在国外的城市道路中,次干路、支路在整个路网系统中占有绝对比例,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城市街区划分普遍小于我国,路网呈现出高密度、低等级、微循环状态。居民出行,通常不会直接进入主干路实现点到点的交通,短距离交通完全可以依赖次干路及支路解决。这种形态路网适应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适应了行人对生活尺度的要求。高密度、微循环路网,车流分布更均匀,增强了系统抗堵塞的能力,使得交通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除此之外,这种形态路网,尤其在城市商业区,增加了地块临街面,土地收益更大。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以法国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汽车工业财团的压力,以及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法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私人交通的政策,提出“要使每个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口号,于是私家车急剧发展,公共交通相对萎缩。近而造成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到70年代初,城市交通几近瘫痪。经过反思,政府重新转向发展公共交通,致力于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目前,巴黎的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70%以上,可以说居民日常出行完全可依靠公共交通系统解决。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常规公共交通为辅,轨道交通主要有地铁(METRO)、轻轨铁路和市郊铁路(RER)。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市内和郊区汽车承担30%。地铁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有15条线,共199公里,近300个车站,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最近的地铁战。市郊铁路有16条线,长760公里。票务系统也十分的发达,允许乘客一票在限定的时间内乘坐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

在我国,公共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统计显示,公共交通承担的出行比例在30%左右。到1990年代后期,也呈现出公共交通衰退,私人交通迅猛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私人轿车的迅速发展以及错误的用车观念,使得部分有车一族日常出行不再依靠公共交通。②城市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公交优先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误点率高,车厢拥挤,换乘困难,降低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失去市场竞争力。③公共交通网络还不完善,城市新区、城郊旅游区等区域公共交通未能及时跟上,私人交通被迫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约39%,根据发展规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时期,未来的二、三十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都将得到大规模提高,是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际经验表明,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发展公共交通,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就要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阶段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多层次及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城市尤其要建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电汽车相配合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化。小城市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完善公交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适当预留发展大运量交通的可能。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发达的交通系统,需要相应的交通信息与之配合,且应作到内容准确,使用便利。否则,各种已有交通设施难以得到最佳、合理使用,容易造成某一时段内交通量局部过于集中与个别资源的浪费。国外的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已较完善:数据采集手段先进,覆盖面广;信息,常能以图、文、声并貌,多种语言形式。广播、信息台、网络均可随时了解到最新的交通动态,便于对出行时间、行走路线、交通工具做出恰当的选择。除此之外,GPS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方便了开车族。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减少了车辆对道路的使用时间,间接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

国内,信息采集与手段比较落后,网站、信息台的服务还不是十分的发达,可方便使用的交通信息相对还很匮乏,内容也欠及时准确性。近年国内一些城市相继开办了交通台,但信息采集主要是司机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主动发送给交通台,信息就像是插播广告,内容单一,难以量化,更不能提供最佳的行车路线。GPS使用,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一般仅用于车辆防盗、反劫等。其实,GPS系统不仅局限于导航功能,其衍生功能也将会对改善交通环境起重大作用。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GPS装置,可实现自动报站,短语提示等。站台也可显示车辆离站的距离或到达时间,便于乘客选择,也便于公交公司对车辆的指挥与调配。经验表明,通过使用信息系统,交通工具使用效率可提高50%以上,准点率提高30%以上。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实现现代智能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时期,应尽早整合交通、国土、城管、运输等部门所拥有的资料信息,构筑自己的发达、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需要软硬环境建设并重

近些年,我国的交通硬环境建设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上了一个台阶,相对而言,软环境建设就显得滞后了许多,冲淡了硬件设施改造所取得的成效。交通法规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针对我国步行交通较多的特点,没有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长时间疲劳驾驶造成的恶通事故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管理手段也存在着科技含量低、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容易受警力、时间、区位等因素影响,出现人为性的拥堵,导致低效使用交通设施。如车辆不按道行驶,出租车、小巴以及其它营运车辆的长时间占道候客,右转车辆不礼让行人等违章行为得不到彻底根治。

国外交通秩序井然,事故率低,车辆通过能力高。交通法规比我们的就要完善一些,处罚也严厉许多。如针对疲劳驾驶易造成的恶性事故,法规规定,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必须每隔2小时休息20分钟,从汽车第一次启动时开始计时,一天运行时间不超过11小时,一旦违章,罚金相当于一个中等司机的月收入。

通过对国内外交通状况的对比,可以肯定的判断出我们的交通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改善交通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抓软环境建设,通过管理提高效率。健全自动监测网络,消灭管理盲区,完善法规,严格管理。最终在实现人与车、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达到交通设施供给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整体效率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朝阳、张永良、叶会哨,面向“人本位”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探讨。规划师,2002[11]:16~20

[2]周江评,缓解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1[1]:68~7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县域城市; 道路规划; 城市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Abstract: Union author city many years road and traffic pla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designing practice , under the control of Xiu arranges into aspect such as stage , road design stage from overall city planning , the area piece having set forth the county region city road detailedly planning the exploration and suggestion having designed an essential, and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specifically for at present, county region city traffic have problem planning and building to city traffic.

Keywords:County region city; The road plans; City traffic plans; Mass transit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134-02

1引言

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城市建设也与经济增长同步成长,目前许多城市面积比以前都扩展了很多,在城市建设重要组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城市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交通设施。对于县域城市而言,有很多都依山而建,城区面积不大,但区块分割较多,又面临城市扩充。因此对现阶段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建设等进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道路规划

县域城市总体人口量不大,一般在30万~50万,城市人口在8万~12万,城区面积同样不是很大,现状多数在10km2以内,近期规划建设面积在12 km2~15 km2。同时,因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城区分区极为明显,新老城区的分界结合必须要依靠城市道路予以连接。在人口、城区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道路畅通,满足道路最重要的功能--交通功能,则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规划布置问题。在总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路网密度,县域城市区块小而多,对这些区块之间的连接及区块内部的功能需求,要求城市的路网密度较大城市的路网密度更高一些。特别在小区块四周,为保证消防功能和道路维修过程的交通分流,势必要求主路网的布置形成畅通的网状形式,防止区块周边有一条道路交通不畅时,确保能及时分流,保证区块四周的交通顺畅。

城市主路网的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县城的城市主路网密度达3.65km/km2。为保证上述交通功能的组织顺畅,在路网布局中,道路要明确区分等级要求。主干道以机动车交通为主,满足城市区块之间的连接功能,保证区块之间和城市的对外连接顺畅。设计时速相对较高,道路宽度在30m以上。同时,所有接口均与城外的高速公路、国道或省道入口对接,以保证顺畅入城。次干路作为城市主干路的分流道路,平时满足生活功能为主。在主干路有特殊情况其功能缺失时能起到分流作用,道路宽度一般在24m以上。

3在区块控制性规划修编阶段的道路规划设计

3.1区块高程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区块高程的确定问题,特别是道路交叉点,这将直接影响道路的坡度、防洪与建设的投资。

1)如果点与点之间的高差太大,容易形成路网的坡度不合理。若坡度不合理会造成非机动车出行受到影响,同时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也相当不利。

2)控制点高程的确定,除满足坡度、坡长要求外,还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县域城市多为山溪性涨水,平时水位不高,一旦洪水暴发,水位上涨极快。从这点考虑,要满足防洪功能的要求,保证道路在满足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下仍然能交通顺畅。

3)在坡度和防洪要求满足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土方开挖,减少不必要的建设投资,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开发经营的经济效益。山地、丘陵区块在城市建设中,前期的“三通一平”中的场地平整对投资影响极大,应尽可能在区块高程设计时,能满足小区块内部的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开挖、运输的工程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尽可能增加城市经营效益。

3.2道路线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与地形的结合

县域城市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道路的设置必然有很大的困难,在线型平面选择时要充分对地形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穿越高程较高的山体,减少对城市现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土方开挖,降低投资成本。

3.3要充分考虑桥梁与道路的连接

鉴于县城城市单块区块面积小,城市路网中几乎所有道路都有桥梁在其中,城市道路中如何做好桥梁与道路的衔接是一个重点。有些城市以前在道路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这一特点,现有桥梁与城市道路建设存在防洪不利的问题,已建成的桥梁达不到城市防洪的要求,造成城市防洪闭合圈在桥梁位置断开。新建的桥梁与已建的道路连接,首先要满足顺畅交通的要求,但这样在连接段会形成较大的坡度,这个问题在县城城市道路建设的道路纵向设计中要充分予以分析,着力解决连接问题,以尽可能满足防洪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道路纵坡,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室内标高的确定也较为有利。

4在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道路设计

当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路网密度、主干路等级,依据控制性规划对道路交叉标高等各个方面确定之后,城市道路就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4.1县域城市道路的转弯半径以及是否需考虑超高、局部加宽处理

由于有些县城处于丘陵和山区,城市道路许多路段因受年处理位置的限制,可能造成大量的山体开挖,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为减少破坏的影响,需减少转弯半径。当转弯半径较小时,需考虑道路超高和局部加宽的处理。如一些城市道路工程在穿越一山垭口时,为尽可能减少房屋拆除量和避免山体破坏,最后采用降低转弯半径(由原500m降至200m)、超高(坡度 2%,局部加宽1.10m)的方法来处理该路段。通过这样处理后,能达到满通要求的同时,降低城市建设投资和减少山体破坏。

4.2城市道路与周边景观的综合处理

现代县域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均要求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势必会要求“显山露水”,这就提出一个对道路与周边景观和谐统一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在道路施工图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能同时考虑地质灾害处理和边坡景观设计。在道路建设时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完成投入使用,以达到山水共融的城市景观。如果地块规划标高与路面标高相差很大,为避免景观单调,在不影响建筑与道路各自的功能的前提下,施工图设计时应运用“先实施景观设计,再进行地质灾害处治”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地质灾害处治符合表面景观建设的需要。

4.3道路与路边功能性建筑的综合考虑

很多县级城市因处于山地区域,高程相差较大,如自来水厂多数建设在较为低洼的地块,为保证城市供水,势必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一些提升泵房,以保证小区的供水压力。这些建筑在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需综合考虑。

以上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在县域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营造良好的道路和景观共建,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5做好县域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针对目前县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内交通拥堵,城郊居民出行困难,各乡镇与县域城市缺少正常的公共交通等现象,笔者人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县域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方便人民出行。

5.1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充分认识公共交通的地位、作用和性质。

为避免出现大城市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必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思想,针对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地位,公共交通公司可利用公交车站牌,车内广告位、报纸、电视专题节目、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认识和认可。

5.2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甚至城镇总体规划,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

实施“公交城乡一体化”,会简化管理程序,有机合理的利用城乡各类站场,使交通资源充分利用,而这种“城乡公交一体化”战略思想必须在县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和落实,对公交设施用地规模及其位置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公交城乡一体化”构想将是一纸空谈。

5.3认真研究城市布局结构,根据城市布局结构特点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布局结构会直接影响居民出行结构,从而影响城市公交线路走向和公交基础设施的布置。由于县级城市各区域面积较小,充分考虑公交车运营线路的合理里程,在各区域内以“环形”公交运营线路为主,各区域之间采用“直线形”运营线路连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5.4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公共交通健康发展。

1)政策支持,法制管理,保证公交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公共交通财政补偿、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予以法制化的保障,并将其纳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交叉口优先和路段优先写入法律中,确保公交快速、准点、通畅运营。

2)对公交车辆及运营公司实施财税减免制度,加入财政投入力度。对公共交通实施养路费等财税减免政策,同时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使公交车票价下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利用率。

3)建立科学的补偿评估制度,对公交企业进行适当补偿。

5.5革新管理手段,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公交调度准确及时。

公交公司与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交通公安部门联合,对城市路况以及公交运营情况实施监控,及时对乘客需求量较大的线路实施车辆调度增援。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应适当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注意城市道路等级的综合协调,以保证城市的交通功能;在区块的控制性规划阶段应综合考虑高程、线型选择、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问题,以满足城市道路的坡度、防洪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在施工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转弯半径、超高、功能性建筑和景观建设的综合要求,以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因此,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为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的成功实施和城市建设将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代锐.城市交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博弈分析[J].发展研究,2006(7):50-52.

[2] 顾尚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性[J].交通运输,2008(1):7-8.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物资配置;合理化建设措施;交通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93

1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更加合理、科学,才能够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轨道、接触网、变电等关键系统备件配置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前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当战略储备物资达到使用年限后,要及时进行更换,以确保战略物资的合理化配置。下文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1 无法实现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

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轨道交通设计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线路上相同设备的技术参数不统一,因此需要的储备物资就不同。虽然一些储备物资可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对储备物资的相关参数设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何差异都有可能对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无法实现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只能采购与本路线相适应的战略储备物资,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战略储备物资采购的难度,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战略储备物资利用率不高。此外,当某条线路上出现战略储备物资短缺现象时,只能继续采购,而不能从其他线路进行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略储备物资的使用率。

1.2 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水平有待提升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配置过程中,由于战略储备物资配置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线路同一设备战略储备物资多少不一样。有的管理者未从长远的角度对战略储备物资进行考虑,从而仅配置一段时间内的物资量,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有可能导致储备的物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从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所以采购了大量的战略储备物资,但是这样也可能导致战略储备物资被存在期间出现一些破损或者变形的现象,对战略储备物资的整体质量和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战略储备物资配置的效率,就需要提高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的整体

水平。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并且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设计、运营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采购部门的采购效率和质量。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采购标准缺乏统一性,致使一些管理者过多地追求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未对后期的维护保养问题给予考虑,这样不仅会增加物资采购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后期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同时一些管理者也未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行提报物资的采购,经常出现物资缺乏或者物资过多的现象,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部分运营企业内部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生产技术部门为充分挖掘运营物资的性能,对战略物资的供应链缺乏有效的掌握,导致一些战略物资往往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这样一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将会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检修和更换,而且还有一些设备过多的依赖于国外生产商及供应商,这样也会造成设备故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1.3 采购周期过长,导致物资利用率不高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线路的战略储备物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一次性提报采购大量的物资,这样就可以确保战略储备物资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同时还有一些战略储备物资由于采购周期比较长,这样有可能导致一些物资出现缺乏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或者一些战略储备物资采购量比较大,被长期积压在仓库内,有可能出现生锈、腐烂或者变形的现象,如果这些已经发生质量变化的战略储备物资继续被利用,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危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略储备物资的利用率。

1.4 只强调一种轨道交通工具的创建,忽视了对其他轨道交通工具的发展

只有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很多城市只进行了一种轨道交通工具的创建,没有进行多种交通工具并存的发展模式,这给城市轨道交通的完善带了极大的不便,不仅没有解决当前交通堵塞的根本问题,还增大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例如,许多城市只进行地铁这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的创建,而忽略了有轨电车、轻轨、市郊铁路等有轨交通方式的研究,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城市轨道建设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以一种为主、多种并存的方式进行建设,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1.5 城市轨道交通\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缺陷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轨道交通短期内存在容量不足的现象,而票价、舒适性、便捷等因素直接控制着客流量的增加与否,而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效果也会对客流量增加产生一定的限制。如今,随着轨道交通客流的不断增加,使线路的运输能力越来越紧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有效地推动了轨道交通的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都面临着网络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比较先进的交通运行模式,要想使城市轨道交通真正建立,并且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运营和市场营销。城市轨道交通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就必须以良好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新型的交通方式、新型的管理模式才是城市轨道交通建立的真正意义。在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运营技术、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等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部管理模式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只有对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弥补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上的不足。

2 如何采取措施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更加合理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现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要想得到合理规划,不仅需要对各种轨道交通方式的运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还需要对整个城市的交通布局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如何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更加合理的进行,下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详细分析。

2.1 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土地形态、人口分布、商业特点等进行详细了解,以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以实现对客流量的合理控制,有效缓解城市轨道交通的紧张局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要尽可能的选择最短的运行距离,以便减少创建成本和运营成本。一般情况下,城市交通枢纽和商业街的人口流量比较大,所以轨道交通的建立也要以连接交通枢纽和商业街为主,这样不仅能够缓解人口带来的交通压力,还能够获得很大的交通收益。当然也要避免个别线路、站点负载过大或者过小的现象。要想建立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就要对未来城市的发展点做出很好的预测,因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变动的情况也极易发生,所以交通部门要保持对人口变动的关注,以便及时的对交通布局做出调整。

2.2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城市轻轨、有线电车、市郊铁路和地下铁路,虽然每种方式所采用的运营模式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乘客提供服务。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设计、运营部门等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明确物资采购标准,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科学、合理规划,有效避免战略储备物资出现过多或多少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而且还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2.3 建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只有建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协调下,各行车线路之间能够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且在人口流量发生变化时,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及时地做出调整。而且交通系统可以为乘客进行行车路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行车路线,使轨道交通更加人性化,获得大众的认可。轨道交通系统可以与城市公交系统相联系,根据轨道线路的走向,及时地对公交线路做出调整,使二者之间进行无缝隙连接,既能够及时疏散大宗客流,又能够减少与城市轨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线路,避免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竞争客流。

2.4 注重对地下空间的开发

为了缓解大量人口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注重往地下发展,开发地下空间来进行交通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热点。在轨道交通车站的旁边设置一些商业街和娱乐场所,这样可以为乘客提供交通和购物的双重方便,大大减少了乘客购物和乘车的时间消耗。还有就是在城中心的轨道交通站旁边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绿化带,在这些绿化带的地下可以用于建造一些地下商业中心,这样也能够使轨道交通与商业中心进行很好的连接,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当然,在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时,也要注意绕开交通比较频繁的地区,不然很容易造成地面的塌陷,也有可能对地面的交通造成影响。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

3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合理配置轨道交通关键系统鹇源⒈肝镒始岸猿鞘泄斓澜煌进行合理的建设与规划,并且建立合理轨道交通系统,才能够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1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23-01

一、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目的,是从源头确保轨道交通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功能和作用归纳为以下方面:

(1)履行法定义务,论证规划的环境可行性,提出规划调整和相关控制建议,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准奠定基础;(2)识别轨道交通规划实施的重大环境问题,全过程参与决策,在整个项目前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3)明确规划实施环境、制约因素,避开"雷区";(4)协调、优化、调整、完善轨道交通规划及相关的其他规划;(5)从环保角度优化线路方案和站段选址,优化线路敷设方式、换乘枢纽和重要节点的设计,从源头处理好轨道交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6)考虑轨道交通建设的累积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7)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环境权益,开展公众参与,促进决策民主化。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工作流程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具有宏观指导性,建设规划则相对微观具体。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前期规定程序,结合环评层次结构分析,流程如图:

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评价内容

按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内容除包含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必须的环境要素影响分析、环境容量、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等外,要解决以下问题:(1)从规划目标出发论证环境合理性;(2)线网布局和选线的合理性,包括线路规模、走向等;(3)明确回答规划线网的制约性因素和资源承载力问题;(4)分析和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等协调性;(5)替代方案分析,包括零方案及其他交通方案。

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选取

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在评价指标的识别和选取上较成熟,考虑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行为及运营过程对环境有影响的特征污染物质,只须反映项目建设对环境压力与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与其评价目的和内容一致,遵循的原则:(1)体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2)体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完整性;(3)体现区域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开放性;(4)体现对环境要求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选取的评价指标:(1)资源利用及可支配条件:用地效率、占地面积、类型、能耗等;(2)土地与环境敏感区:占地类型、面积、土地利用二次开发能力等;(3)噪声与振动:达标距离、受影响区域面积及程度等;(4)地表水:规划线路及站场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废水产生量及COD排放总量等;(5)地下水:轨道交通工程埋深与地下水位关系、地下水流场的分割度等;(6)电磁辐射:变电所布局与电力规划的协调性、变电所影响范围等;(7)生态指标: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用地中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建设项目及辅助设施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8)效益指标:规划项目效益是规划目标的一部分,效益指标应能全面、综合反映区域经济与规划项目的关系,从经济角度体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五、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一个相对低层次的规划,相对于高层次的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理论、方法在我国已有积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中,评价者须正确把握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与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建设项目环评的区别联系,抓准评价指导思想与目的,结合各城市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点合理选取指标和内容,着重从规划层面提出调整建议、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用地控制建议等,弥补后续建设项目环评的问题,尤其是线网规模、线位优化、敏感目标避让及保护等方面体现规划环评的价值,实现规划编制的及早参与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范文6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对社会影响深远。科学、合理地制定线网规划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比较注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线网规划仍存在不足,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联系不够紧密,忽视可实施性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联系。

(2)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考虑不够,线网规模失控。

首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的条件之一是该城市具有较高的客流量,部分城市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盲目现象,导致了线网规划的客流预测结果偏大。其次,由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晚,在其客流的预测上使用的是公共交通客流预测的方法,缺乏适合轨道交通本身客流特点的方法,导致客流预测不确定性。另外,在城市交通模型中难以建立土地发展和交通预测的动态联系,虽然土地发展与交通预测均已构建了各自领域的模型,不过目前还无法实现模型的兼容,所以只能通过定性分析去研究二者的关系。由于对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考虑不够,导致出现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线网规模失控。

(3)线网规划缺乏层次性,难以体现发展重点。

部分城市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视不够,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建成区早,往往只是“建设一种交通方式,研究一种交通方式”,忽略了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协调处理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

(4)车站功能定位模糊,对交通枢纽的认识较浅。

车站最基本的功能是最便捷地集散客流,再根据不同车站的辅助功能和扩展功能的区别便形成了形式各样的车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根据其服务功能、服务半径等可分为对外交通枢纽、交通换乘枢纽和一般车站等。交通枢纽根据其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又可以分为城市节点型交通枢纽和一般交通枢纽。目前,国内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交通枢纽的认识较浅,忽视了城市节点型交通枢纽和一般交通枢纽之间的差异性。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意义

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在我国,一个城市用于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约占城市GDP的0.72%左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改建工程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而线网规划能够提供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立项依据,因此,一个合理的轨道交通规划就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其意义表现在。

(1)合理的线网规划将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可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支持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发展,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特别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上。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线网规划为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有了线网规划,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建设就可以相互协调、配合,协调发展。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能够完善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机衔接,扩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及吸引范围,提升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总体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选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选择出最优或者最满意的实施方案。具体地,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1)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具体目标。

在认真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或者是细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具体目标。

(2)对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在社会经济系统规划与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运输需求影响因素,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城市现状及未来的客流量和主客流方向,真正实现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条件。

线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景观、地理结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和城市的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轨道交通线网要与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网衔接配合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常规公共交通能够提供门到门的服务。

(4)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拟定出两个以上的比选方案,以便进一步分析比较,得出最优实施方案。确定线路起走向、线网换乘结点、交通枢纽衔接点;落实车场和联络线的位置以及规划用地落实;明确各条线路的建设顺序和分期建设规划明确。其中,每个可行方案要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二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

(5)对各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行方案进行评价。

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具体目标,确定方案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分析计算出评价值。进而进行综合评价,为最后最优方案或最满意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中,最常运用的评价方法是层次分析法。

(6)确定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各个部分的分析和评价,选出最优或者最满意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提供给决策者。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的专业面广,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城市发展要依靠轨道交通的实施,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大城市建设发展的立足点,因此进行合理科学的城市交通线网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系统论的方法,简要分析了城市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选取步骤,能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保华,姜帆,刘迁.城市轨道交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