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1
关键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着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①斯大林.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7页.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2
当代藏族文学是在一种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新型题材领域以及精神高度的历史境遇中来起步的,与此同时又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制约中来对未来进行开辟的。这种积极开拓精神使得当代藏族文学能够主动、自觉地来对那些异质文化因素来进行吸纳和融合,继而使其文学内容以及表现技巧得到进一步地补充和丰富,继而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丰富而多彩,其对于当代藏族文学的影响具体也体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
1 当代藏族文学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审美情趣以及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是本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内容或许会伴随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或者是得到损减,或者是被进一步丰富。但是其中所具有的那些积极的因素却会将其顽强的生命力凸显,对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的创作产生积极、持久并且深远的意义。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间素材,所以,其民间形态是非常发达的,而民间文学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题材,一个是传说,另一个则是神话故事,它们对于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作用力自然也体现在藏族文学之中。从当代藏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来看,借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非常常见。当然,在具体借用时作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创作的策略以及目的也有所区别。
在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之中被用作叙述外壳及框架的同时,这些传说以及故事由于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肯定要被看作积极的创作资源,备受关注。很多作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或者是继承了故事、传说中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形象的特征以及优秀的品质,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之中重新焕发光彩;或者是通过批判的眼光来将其身上的不足指出来等。这样的创作在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2 藏族传统文体歌谣在文学中的渗入
与运用神话、传说来对任务形象进行改造进行比较,当代藏族作家另外一种对于传统审美文化所进行的传承关系则更能够将其创作以及整个民族长久所形成的审美表达习惯等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充分来体现仓卒文学所具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艺术追求形式则是对于民族审美表现形式的自由运用。
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时间活动还是文学创作的理论探索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实施,那就是一个地域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同其他地域以及民族在审美倾向上是完全不同的,即其所体现的是本民族独有的表达方式以及长久所形成的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文化韧性是非常持久的,对于作家而言几乎是很难摆脱的,而读者自然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因为这种固有的审美习惯的存在,使得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藏族作家们依然会大量地来使用具有这种民族审美习惯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歌谣以及其歌谣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藏族作家而言,他们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结构方面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量地使用歌谣,并且歌谣已经成为推动其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藏族小说中大量地录用歌谣使得小说成为了叙事和抒情文体的结合体,这也是藏族作家在长篇小说结构上的一种创新。
3 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
文学现象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所以它具有展示民族文化心理所独有的功能。而同文化学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分析,最深的层次便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族群性格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分析。有着悠久、丰富、独特文化的藏民族自然也独具属于自己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家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地体现。例如在对外界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佛教所强调的事一种静思和顿悟,无论是哪一样对于人的直觉都是非常重视的。它所具有的特征便是通过一种高度省略、简化以及浓缩的方式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洞察,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便开始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特征以及认知心理,甚至开始逐渐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活动之中。很多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类似的文化去向,特别是在诗歌中。
此外,当代藏族文学对于藏民族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认知活动的展示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以自然崇拜来作为前提的这种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相信某一种神灵能够使得物体来句有一种生命现象的信仰,这也是藏族文学中经常会出现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都同其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密切联系,藏族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从当代藏族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其二,歌谣的深入;其三,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而这些也正是藏族文学所独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胡沛萍.当代藏族文学中传统文体的文化内涵――以“歌谣”和“叙事伦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03).
[2] 杨迪.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J].大学内,2016(05).
[3] 刘玉.民族文化视域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大学,2016(05).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3
关键词:美术创作;地域;文化;特色
艺术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之下形成的,我国疆域辽阔,多民族文化并存,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下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不同地域文化所衍生的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以及自然风光,都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一、三峡民间美术图像的文化特色
三峡民间图像是涵盖了以巴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一带的民间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民间美术,其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注重实用功能的民间艺术,包括了劳动者衣、食、住、行所需的实用性装饰艺术品,如民间扎缝编染、民间建筑等;第二部分为注重观赏功能的民间艺术品,有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书法、皮影、刻板印画、捏塑等;第三部分为注重祭祀礼仪的民间艺术品,包含节令用品、年寿用品、祭祖用品、祭神用品等。众多分们别类的三峡民间美术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诞生于勤劳勇敢的三峡人民之手,也造福了子孙后代,并通过美术作品记载了悠久的巴楚文化。
以三峡民间美术图像“梁平年画”为例,梁平年画起源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特点不同于绵竹年画的浓艳鲜亮,又异于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典雅,又别于山东潍坊年画的明快活拨,显得朴素凝重,浓艳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古朴粗、浑厚野俗之美,独显巴渝山民特有的纯朴慈厚气质。梁平年画的内容常以传统题材为主,表现手法极浪漫,用色大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梁平年画的图像元素可为现代设计所用,例如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精炼的线条概括出生动的造型;运用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夸张A对比,形成浓厚的装饰性和趣味性。在现代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图像特征及元素以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当然,梁平年画只是三峡民间美术长廊中的微微一角,除此之外,梁平门神、三峡民间竹帘、三峡民间皮影、刺绣、挑花、雕刻等等,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风民俗,表达了巴楚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藏族主题美术作品中的乡土文化特征
藏族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文化,相对于汉族而言,藏族的乡土文化更体现在农牧生活中,比如高原、草地、牛羊和青稞麦,而描述这一类乡土文化场景的美术作品有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表现了藏族农民喜获丰收的壮观场景,还有周春芽的《剪羊毛》,展现了藏族人民日常劳作的画面。
朴实和本真的藏族儿女也是藏族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画家陈丹青在在《进城》、《牧羊人》、《康巴汉子》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藏族男女,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很具体的身份,不是英雄不是劳模,他们作为画面形象只在于一个简单的理由生命的存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站着,就是一幅画。
除此之外,藏族乡土文化还表现出对传统和原始生活的探究,美术作品《扎西德勒图》也充分展示了藏历新年的传统民俗风情,这幅壁画展现了人物71位、动物49个、吉祥图案和节日用品100余种,全图中心为吉祥双斗、白色羊头、青苗及各类吉祥物周围为跳锅庄舞的藏族男女。家家团圆,吉祥如意的新年主题在画面上铺开,充分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三、新疆美术作品中的民族风情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着质朴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独具民族特色,比如绚丽多彩的各式地毯,精巧别致的手工艺品,飞奔的马群,四季飘香的瓜果等等。以这些为创作素材的有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油画创作,如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摇篮曲》、柴新春的《天伦之乐》、白昆亭的《维吾尔妇女》、张怀的《伊犁姑娘》、卓然木・雅森的《赶集》、玉素甫江・拜尔地的《于田人》、毛玉龙的《伊犁人家》等等。其中阿不都克里木・纳思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此幅油画创作体现出艺术家善于挖掘生活中非常入画的题材表现,能捕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那种美好。作品描绘出了一种少数民族平凡的生活场景,一位柯尔克孜非常年轻的母亲正在摇篮旁边,为孩子吹着舒缓的摇篮曲。通过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艺术家让如此寻常的场景就能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弦,更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挚爱。
另外,节日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意味最为浓郁的一种精神状态,像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回族的“圣纪节”,塔吉克族有“祈脱齐地尔节”,柯尔克孜族有 “诺鲁孜节”,“巴罗提节”,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新疆美术艺术家在感受不同民族节日的同时,必然会时将这种节日的气氛融入自己创作中。诸如赵培智的油画创作《盛装》,刘建新的油画创作《欢乐的日子》,就是以此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由此可见,尽管新疆自然环境相比内地艰苦一些,有着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激发了对生命、生活的渴望,并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热情,在精神世界寻求另一种寄托。
四、结语
当然,巴楚地区、藏族地区和新疆地区只是我国特色地域的一部分,更是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的沧海一粟,每个地区都有气质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挥之不去的文化记忆,而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是根脉。古往今来,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生长出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文化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邹璐. 浅谈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研究――乌江流域民俗文化与美术创作随感[J]. 美术界,2011,11:81.
[2]王颖. 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4
一、充分利用影像、图片、实物等多媒体资源
通过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一个民族。将这个民族的繁衍历史、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几方面信息简明扼要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个民族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想要继续了解、探究这个民族的愿望。这时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了解、体验到实践、创新;由听、看、唱到记、思的巨大变化。
如在讲授“青春舞曲”一课,首先,教师身着美丽的维吾尔族服装走进音乐教室时,学生一定会因老师那艳丽的民族服装而眼前一亮。其次,教师用简短的维族舞蹈动作来个开场白,让学生身上的每个细胞都跟着老师的舞蹈动起来。再次,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的从几方面介绍新疆,介绍新疆美食如羊肉串、馕、大盘鸡、手抓饭……介绍维族,如民族特点……再介绍音乐特点,如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简介、富于动感,体会歌曲带给人们那种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然后再进一步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以及每个乐句之间关系。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同研究维族音乐的节奏特点,进而拓展到利用所学的节奏型再请学生创编一段维族风格的歌曲。
课上充分利用用影像、图片、实物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看、听、想等活动,放松心情、放下学习的压力,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各民族当中,如一边唱着蒙古族的长调,一边品着奶茶感受着节奏、旋律带给让学生们身心的自由宽广。在学生的看、听,教师的演、讲,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中体会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感受少数民族一人放歌,众人随合的热情豪放。
二、通过对相关文化的讲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备课中,如本节课内容涉及到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那么我们不但不能忽视,更要重视。不能因音乐课不是历史课、不是地理课、不是语文课等,轻视了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准备。一个民族的音乐的产生发展、音乐特点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对该民族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在教学藏族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介绍的历史,并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藏族群众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的愿望。介绍藏族歌曲从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联想时又和语文知识搭上了关系。教师准备课中还要复习语文知识,以备课上通过对这几种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剖析这几种手法运用到音乐中的巨大作用。
在学生了解到历史上藏族人民经历的苦难,使他们感悟到在现代和平富裕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安心学习和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让学生们有更大的欲望想从藏族音乐中了解这个民族,切身的去与那里的孩子同甘共苦,体会那里人民的生活谧鳌=而课堂教学可以继续推进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去。
三、讲解、体验相结合
少数民族在进行音乐活动时都有载歌载舞的特点,而且民族音乐节奏感和舞蹈感都很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学开设音乐课,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孩子。孩子们在音乐课上不但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课上感受快乐,让孩子们体会音乐带给人的无限好处――改善性情、缓解压力、消除紧张、愉悦身心,甚至一些特制的音乐还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因而,在理论知识讲解后,不妨让学生唱起来、舞起来。课上创设一个你唱我跳,你演奏、我指挥,团结协作的情境,在这样快乐中完成传道授业任务的氛围中,更能深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
民族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从一歌中,在一曲里,感悟民族音乐独有境界和高尚的情怀。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5
《攻读》画面上具有一些刀法变化处理出来的灰色环境陪衬,黑白对比强烈,刀法粗犷遒劲,深受版画界艺术家和广大版画爱好者们喜欢。
《走过的地方》是他创作的一幅以风景为主线的作品,打破了他长期以人物刻画为主的模式,画面上细腻变化的刀法组合成以灰色层次变化的精细灰调子天空,下方草地上用不同木刻刀法艺术处理的黑白远近层次,组合成黑白灰画面。
《长夜》作品以黑色为背景,刀法遒劲犀利,黑白分明,很好地彰显出了鲁迅先生在黑暗旧中国特殊时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文学艺术思想品质。
《高原之母》整个画面上没有一点环境陪衬,只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藏族老阿妈,以大圆刀为主,刻制出额头上的高光、手部的亮处、头巾和老皮袄陈久不规则的皮毛;以小三角刀和小圆刀为辅,刻制出脸部、法器、布满经络皱纹的手的暗部和衣纹的不同灰色面层次。画面以粗犷与细腻作强烈对比体现出的不同刀法风格,既反映出了不同对象的质感,又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富于变化,使我们欣赏到黑白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参加全国版画美展时,这幅黑白版画作品征服了众多艺术严谨的评委们,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获得银奖。
在不同时期,李焕民的版画作品运用风格跨度很大的不同刀法、黑白处理的艺术形式,并呈现出他一生不断地探索追求不同版画艺术语言风格的轨迹。他在谈自己的版画艺术“黑白世界的魅力”文章中,特别推崇在不同的主题内容上采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画面的内涵,并追求“这样一种刀法:一刀下去要考虑到这一刀本身的美,同时要考虑到这一刀四周所留的黑色之美;既要刻出对象的神形,又要照顾到全面的呼应……一直警惕不要为了追求什么风格而压制自己在生活中多方面的新的感受”。我们观赏画家各个时期的版画作品,都可以欣赏到画家准确地驾驭时代精神风貌特点,熟练地运用各种刀法技巧,精心刻制出来的不同风格特色的黑白版画艺术作品。
藏族的文学艺术范文6
每个民族由于地域、历史、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民族特征,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国建筑在久远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民族特征的很大影响。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受到民族特征影响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
很大。
不同地域性的建筑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
5.藏族风格。集中在、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6.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
维吾尔族建筑风格浅析
维吾尔族人名好客善良,能歌善舞,酷爱大自然的特性在民居建筑中体现在: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室内布置装饰豪华考究;宽大的厨房是必备,因为在家款待几十个客人是很常见的事情。
住宅与院落有机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在外面看,它是封闭的,从民居里面看,它对大自然却是敞开的。住宅的透明天窗更成为住宅与大自然的交感器,柔和的晕光效果创造了民快的居住空间。
在风沙大,炎热,干旱的新疆,这种布局既挡住了风沙,又为夏天创造了凉爽舒适的居住环境。绿化引入民居的各个部分,处处是花园,大自然与居住建筑融为一体。
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
1.秦汉风格。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
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3.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