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气象科技;科普宣传;发展思路
1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
全国总体来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来,气象部门以科学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社区居民、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科普体系,逐渐形成了“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气象台站对外开放、“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以及“校园气象站”等独具特色的气象科普活动品牌或载体。并先后与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科普宣传工作的文件,建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基地管理规章等规章制度,努力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运行。“十二五”期间,中国气象局继续围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重点任务。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内外联合、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管理顺畅的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基本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运行。但全国不同地区气象科普的现状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全民科技素质高。气象科普事业发展较快,科普场馆设施齐全、规模大,建设品味等级高。90%以上的地区具有气象科普场馆。在科普项目的投融资和管理等方面,思维方式超前、管理科学、经营有方,科普的社会效益显著。比如,浙江舟山中国台风博物馆完成投资2200多万元,新规划未来3-5a将投资5亿元建设台风乐园。相对而言,欠发达地区气象科普设施少,功能低下,不利于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2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1)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覆盖面有待拓宽
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有谣言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引发国内一些地方出现碘盐抢购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科普知识的了解还有待提高。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时刻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在全社会对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知之甚少的时期,就容易造成国民在气象灾害面前无所适从,而导致恐慌。由此可以看出,气象信息的覆盖面还不够全,气象科普知识的传输时效还不够高。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需要发动全社会力量,使社会各界形成联手共同推动气象科普宣传的良好形势。
(2)气象科普宣传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各地开展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大多是围绕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载体开展活动,形式以发放科普资料、街头宣传、气象台站和气象科普馆开放为主,缺少与其他部门科技科普活动的结合。同时,科普宣传的内容缺少多样性和创新性,主要集中在与业务相关的预警信号说明、防雷、影视制作、人工影响天气原理、气象法律法规等方面,缺少与农业、环保、交通、旅游、城建这些气象相关行业的科普讲解,与经济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较少。如科普宣传活动时制作的预警信号展板,只是介绍了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区别,防范措施局限在学校停课、工地停工等这些笼统的大面上的做法,尽管有些展板前会配备气象科普知识解说员,但大多数情况下解说员只是将展板内容原文读一遍,缺少必要的解释和引申,细节的缺失使得人们据此获取的科普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操作性不高。
(3)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气象科普宣传主要针对广大公众进行气象知识普及,但是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的科普宣传不到位。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率有所增加,对多发气象灾害及气象灾害多发地区的科普宣传工作要到位,对处在灾害多发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知识普及。近几年多地因暴雨出现城市内涝,这就需要气象、城建、交通、消防部门联合做好科普宣传,从如何区分雨量、辨别预警信号、到城市路段的选择、雨中行车安全及被困自救等多方面进行有效普及。有针对性的教会公众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工作是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部门科普做好联动科普宣传的着力点。
3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
(1)发挥本部门气象影视作用的同时,加强媒体合作
近年来,随着气象影视业务的发展,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气象科普知识也不断增多,甚至气象科普节目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式出现。气象科普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的播出平台和受众,做成不同内容、不同深度、不同形式的影视节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形成气象科普宣传的舆论氛围。如2013年3.23世界庀笕眨潍坊市气象局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项是召开新闻媒体交流会。通过细致交流,多个媒体对气象部门尤其是气象科普知识做了多角度正面宣传报道,潍坊市气象局与电视合制作的气象科普专题片《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在热播频道黄金时段滚动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改变科普馆建设单一的老路
科普的力量、科普的社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目前由于科普资源的分散性,各个部门独立搞科普,使得科普工作,如科普馆建设等,都存在着内涵单一或薄弱的缺点。因此,单靠某个部门是很难做好这一工作的,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起来提高科普馆的内涵。同时,组织专家走进科普馆,传播科普知识。如山东菏泽科普馆就是一个以气象为主线,涉及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类科普馆,是在中国气象局、山东省科协的支持下,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泽”和“东西帮扶”的机遇下,由菏泽市气象局主办建成的。气象科普不能仅限于“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技周”等短时间的科普,要使气象科普活动能够成为一个长期的工作。
(3)利用微博等网络手段,增加互动
气象科普工作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抓手。微博为气象部门与公众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互动平台。便于让气象融入公众生活,同时让公众亲密接触气象。2012年8月,中央气象台通过新浪微博以“一天一题”气象科普知识问答的形式引来众多粉丝“围观”。幽默生动的语言,配以活泼鲜明的图片,答题的内容涵盖暴雨、台风、寒潮、雷电、干旱、高温等多种气象灾害的预警知识和防御措施,一个月的气象科普知识问答活动,每天参与答题的粉丝接近500人,粉丝们以转发题目的形式作答,进一步扩大了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面。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气象科普宣传;优势;应用策略
当前是信息时代,新媒体也是一种流行的传播途径,通过数据化的媒体传播为主,在各种类的平台上进行传播,这种方式是当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为人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将气象科普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发挥其作用,让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挥出预防和预警的功能,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促进气象科普宣传。
1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
1.1为气象科普宣传带来新的发展
将新媒体应用在气象科普宣传中,是一种创新,拓展了气象科普宣传的传播途径,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①突破了传统的气象科普宣传上的空间限制,为大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接受信息不再单一,突破了局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任意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收到想要的信息。②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人们和气象平台间可以进行基础的交流以及互动,人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将信息反馈给气象平台,实现信息间的交互,比如在有特殊灾害时,人们就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进行预防和预警。③将新媒体应用到气象科普宣传中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气象传播形式,以往的传播方式多是以广播、电视、报纸等,而应用新媒体后,则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变得多元化,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视以及应用软件等形式进行气象信息的传播。其应用丰富了气象科普的传播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气象科普宣传全面普及。
1.2推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发展
新媒体应用在气象科普宣传中,让其能够传播的范围不断在变大,这种形式也可以提高个体和组织对气象科普宣传的热情。并且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需求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当前全球的气温正在不断的进行变化,很多人对这一概念并不是很了解,缺乏正确的、全面的理解,要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能够注重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不断加深大众的认知,能够提高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1]。最终能够让用户根据气象灾害的种类和气候变化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普及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1.3让公众了解气象灾害形成的机理
在2016年因为全球气温的变化,带来了台风、暴雨、冰雹、高温等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且灾害的破坏程度不断升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南方频繁有暴雨自然灾害,在北方则时常出现高温干旱,这些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让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不断上升。以往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的关注还仅局限于下雨的地点和时间,会出现高温的时间、应对的方法等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但是随着去年南方和北方出现的暴雨,其引发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去了严重的危害,这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气象灾害知识和机理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开始通过不同的媒体时刻关注气象信息及发展趋势,这也使得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1.4形成气象科普协作有效机制
气象部门应该要先建立气象科普协作机制,能够充分应用好多媒体,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建立好自己的应用平台,做好气象信息的及时更新,保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注重网站的建设,在建立初始阶段可以先以讲解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让用户能够了解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好其数据化优势,以此来增强每个部门间资源的优势整合,能够同时发挥出网络、数字媒体和新传播工具之间的作用,实现有效的协作及交流,在传播知识方面可以通过部门联动的形式来加强宣传工作,重视和地方气象部门、各地高校、地方社区一线合作,让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范围能够不断扩大[2]。气象部门还应该加强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传播基地,也应该发挥出学校的作用,在学校中设立传播站,通过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如应用软件、手机终端、短信等,实现多样化平台的有机联合,建立长效发展的机制,能够及时的对地方区域进行天气预警和灾害报告,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及时的通知广大群众做好预防,发挥预警作用。
2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策略
2.1提高气象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形式多样,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上都可以有效的进行传播。因此各级的气象部门应该要利用好新媒体,充分发挥出其优势,能够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宣传窗口,并且及时的更新和天气预报、天气预警等气象信息,能够传递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人们能够掌握,进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一些专业的气象术语可能会给人带来理解困难,因此为了增强气象信息科普的有效性,就对气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文学功底,可以将专业的科普知识和气象术语等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传播,让人们容易掌握和接受,如顺口溜、打油诗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用户看得懂,用得上。
2.2加强气象科普地位,改变科普服务理念
以往的气象科普模式较为单一和被动,都是气象部门按照上级部门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方面的要求来制定自己的年度宣传计划,在遇到重大节日时就会让全局外出做科普宣传,保证完成宣传计划中的工作内容,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时间上不够连贯,内容也较少,无法及时有效的满足人们的气象信息需求。因此要想提升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进行改革,对宣传内容进行改变,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都渗透到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中,能够将宣传模式贴近大众,增强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坚持创新,不断创新科普宣传的内容以及形式,相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实时更新热点天气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增强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3]。
2.3建立有效的气象科普协作机制
气象部门应该要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加服务渠道,能够重视和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做好常规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另外,还需要主动的和科技发展部门之间做好协作,能够建立气象科普宣传基地;气象部门还要和报社、电视台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及时和人们交流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气象部门还应该和运营商进行合作,如移动、电信、联通、腾讯等,第一时间将突发性的灾害信息传播给大众,提高信息的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应该要重视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其优势,提高气象信息科普的有效性和范围,增强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15(3).
[2]肖君.新谋体对科普宣传的影响与提升[J].云南科技管理,2015(1).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3
围绕2017年世界气象日“观云识天”主题,大力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深入宣传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为农服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现代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加大社会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为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组织机构
为保障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XX市气象局2017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韦玮
成员:王锋、刘鸿飞、霍寿喜、凌旺福、张杰、杜跃华、郭丹、盛婷婷。
三、活动内容及任务分工
1. 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活动内容:到“全国气象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灰河乡东风小学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和气象科普体验活动。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业务科、基本站、学会、影视中心、办公室
责任分工:
业务科: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联系学校、媒体(报社和电视台)及活动宣传报道。
影视中心: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开展气象科普讲座(ppt)。
基本站:现场指导学生开展科普体验,场所:校园科普馆、观测场。
学会:负责宣传资料准备发放。
办公室:做好车辆等后勤安排。
2.开展气象科普广场宣传
活动内容:在市中心铜都广场设置宣传展台,运用展板、挂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气象科技知识咨询等手段,进行气象法法律法规、气象常识、防雷知识、气象与农事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科技知识。
活动时间:3月23日上午
责任单位:学会、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
责任分工:
学会:负责牵头组织该项活动,制作宣传条幅、准备宣传材料及活动宣传报道。
办公室、气象台、防雷中心、影视中心:分别负责相应宣传资料的制作,各安排1人参与现场宣传。
3.媒体宣传气象日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3.23主题纪念活动。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平台,围绕气象日主题,结合当前防灾减灾、春耕生产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热点,向社会各界广泛活动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1)3·23期间,与市电视台《走基层》栏目组,报道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先进事迹。
责任单位:办公室、农网、为农服务组。
责任分工:
办公室:负责联系市电视台,和车辆安排。
农网中心:负责相关资料的准备。
为农服务组:按照要求联系好乡村信息站,做好配合。
(2)3月20日—3月23日,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农村预警广播、气象短信、电子显示屏、铜陵气象网、铜陵农网、微博等手段,向社会宣传本次纪念活动和气象科普知识。
责任单位:气象台、影视中心、农网中心
责任分工:
气象台:负责编辑制作96121、12121、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博的宣传内容并进行宣传。
影视中心:负责编辑制作电视天气预报画面、主持人解说词、农村预警广播的宣传内容并进行宣传。
农网中心:负责在铜陵气象网和铜陵农网页面制作浮动宣传画面进行宣传。
4.开展气象科技知识进乡村活动
活动内容: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春耕春播气象服务,组织为农服务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现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指导农民春耕春播生产,推进3.23纪念活动进乡村。
活动时间:3月17日—3月23日
责任单位:为农服务组、气象台。
责任分工:
气象台:制作各种宣传材料。
为农服务组:负责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乡镇信息站,开展现场服务和纪念日的宣传推进活动,以及活动宣传报道。
5.开展3.23纪念专刊进机关活动
活动内容:向市党政机关、各有关单位赠送纪念世界气象日专刊,提升气象工作影响力。
活动时间:3月21日
责任单位:办公室
责任分工:负责将中国气象报3·23纪念专刊赠送到市党政机关及各有关单位。
6、积极开展“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作品征集活动
活动内容:
(1)“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征集活动:通过铜陵气象官方微博征集“我身边的气象故事”。网友可讲述自己或家人、朋友在生活中关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经历,分享交流自己气象防灾减灾的经验或自己关注的气象灾害。
(2)“镜头里的新气象”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通过镜头,记录铜陵气象相关的摄影作品,展示铜陵气象事业发展和铜陵气象人的精神风貌作品。活动于3月下旬启动。
活动时间:3中旬
责任单位:气象台、学会
责任分工:
气象台:气象台在铜陵气象微博开展主题活动,并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微博互动活动并转发相关内容。
学会:组织会员参与省、市局微博话题“我身边的气象故事”和“镜头里的新气象”相关活动。
四、活动要求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1],1880-2012年观测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温度(包括陆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学观测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几个世纪[ 2 ]。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还将上升 1.4℃~5.8℃[ 3 ]。
鉴于气候变化事实及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切实应对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我国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社会公众需求,从做好全民科学普及抓起,积极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在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关科普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现状
国外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提倡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气候变化宣传,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舆论宣传,注重更新理念,积极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切实减少碳足迹,逐步以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 4 ]。
近年恚德国政府组建了大量协会、公益组织和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经费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行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国家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有能力通过自身行动来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传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将空调温度由26℃调到28℃,调高2℃便可减排温室气体17%;提倡上班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车;提倡国民购买低碳环保商品等[ 6 ]。
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还在其政府网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器,让公众可以随时上网计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帮助公众知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传合力,让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理念深入人心
笔者曾在2014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做过一个气候变化问题公众调查,对近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了解程度,近八成公众选择“知道一些”,但只有近两成“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公众对于深刻理解和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还存在不足[8]。
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努力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根据我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进科普宣传工作,使公众掌握避险自救方法和应对突发天气措施的同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各级领导、广大媒体和科普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2.1 强化政府引导,推进科普宣传队伍建设
鉴于政府部门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因此发挥好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是成功推动科普宣传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部门会通过立法、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或设立中介组织等方式来间接推进科普事业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正加紧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和配套法规,可以通过推进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地”,进一步规范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合理统筹安排相关部门的分工合作,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政策,以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基础。
人才队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保证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宣传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偏远地区以及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因为地域或者语言沟通障碍,科普知识和防灾避险技能很难全面普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除了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公众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团队的机制和举措,全面动员各行各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传志愿活动以外;还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为这些地区量身打造一支能够常年“驻扎”,并随时可以“顺畅”交流的科普工作队伍,推进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气”,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国际上有一系列用来激励和保障科学传播的奖项和制度,如英国皇家学会早在1986年就设立了“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9],澳大利亚设立了“尤里卡科学普及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卡林加奖金”。我国面向科普研究创作和科普宣传教育人员的专项激励政策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关奖励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科普产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关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企业捐赠及个人资助,充分调动科普产品研发人员积极性;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动场馆,在全国各地以点带面,推广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科普场馆体系;在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方面,策划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参与性活动,发挥广大群众参与低碳生活、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造科普宣传良好氛围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地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部门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着力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重视和支持,多方争取将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各单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大力实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强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气象知识的权威机构,气象部门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气候变化及防灾避险知识的科学普及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气象部门科普宣传的重点。针对公众关注的气候变化热点问题,各地气象部门要认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一些不科学、不准确的认识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在关键节点或重大活动期间,利用好气象部门的宣传平台,以及当下“流行”的新媒体资源,积极调动公众互动积极性,及时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提公众高应对能力。此外,气象部门本身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测引导,提升气象宣传影响力。
科技部门和各类科协组织要发挥好科普宣传领军作用,认真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规划,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拓展科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注重研发具有特色的科教创新模式,努力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宣传和文化部门要认真做好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单位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编制科普教育系列丛书,参与科普教学项目,推进更多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物。
此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着力提高相关科教栏目水平,多为读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科普节目和读物。交通、旅游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将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适时结合到自身工作中来,设计一些具有部门特色的科普活动。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可以适时弥补政府和相关部门科普工作覆盖面和人员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桥梁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行动
面对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在推进气候变化科普宣传过程中,媒体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作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方案,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节能减排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未来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体及时给公众。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还需配合、协助政府部门为公众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普及绿色理念,客观反映气候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些只为搏人眼球的不实言论,要做到不跟风、不炒作,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在宣传内容方面,努力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把侧重点放在提高全社会低碳环保意识上来,鼓励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
与此同时,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之间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动加强沟通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增强科普宣传的声势和力度。各地主要新闻单位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工作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将工作落到实处,扩大科普影响面。有影响力的媒体单位,可以开辟专版、专栏,或通过新闻会、专家访谈、科教讲座等形式,推出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系列宣传,帮助公众系统性地了解气候变化问题,减缓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 注重探索创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短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在指导思想、方式方法、传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新形势,科普宣传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内容、形式、举措、途径等方方面面,开展进一步的“更新”和“升级”。
3.1 拓宽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普宣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面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受众,需要选择不同的传播内容和渠道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科普展馆或相关部门的科普活动场地,定期播放气候变化宣传片、举办科普展览或设置一些科普问答互动游戏,引发公众参与学习气候变化知识的兴趣;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好乡村协理员、乡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普及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有生力量。
孩子们是未来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生力量,重视针对学生们的气候变化科普知识宣传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希望。为此,气象部门为同学们量身打造了“校园气象站”,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气象知识送进校园,送到每一个孩子身边。相关部门今后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搭建更多类似的科普传播平台,将气象科技实践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时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问题,加大社会科普教育力度,拓宽气候变化知识宣讲渠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气候变化知识。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也给生态环境、农业产生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时,还需牢牢守住广大农村这个重要阵地。针对农民朋友的科普宣讲要讲求实用性,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让村民朋友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农技措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此外,要注重改变农村居民的旧思想老观念,引导他们逐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
3.2 新形势下探索新渠道新举措,打造气候变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众对气候变化在认知上仍有不足,还缺少一套系统全面的气候变化宣传战略。为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丰富媒体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些科研机构可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专项,强化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组织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科普工作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品牌。如气象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宣传片已成为我国对内和对外宣传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在舆论传播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拓宽科普知识传播渠道。以关注度颇高的微博为例,一些热门的微博网站可以发起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热点话题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为网友提供一个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微博交流得到的公众反馈信息,还可以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的后续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样的科普读物,很多欧美国家不单注重对内容的精心推敲,还善于依靠市场运作,精心打造包装,华丽的“变身”往往能够帮助科普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这一点正是我国科普产品研发者容易忽视或不善于“花心思”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V泛吸取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对科普产品进行“升级”,为科普宣传产品带来更大提升空间。
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参考国外的科普宣传大篷车,尝试通过多种渠道,让移动的科普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让气候变化知识传播“无死角”。
3.3 贴近大众生活,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现如今我们并不缺少各种宣传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电视节目或科普读物,在网上输入“气候变化”关键字,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的链接层出不穷。但如何让科普知识通过更加生动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化深奥的科学知识为老百姓的“家常话”,真正引起基层群众的兴趣和关心,是深入推进普宣传过程中又一值得探讨的问题。
想让百姓“留心”气候变化,就需要让科普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结合,让科普内容既生动活泼,又兼具较高的“含金量”。宣传人员可以尝试改变以往死板教条的程式化用语,多用打比方或举例子的方式将气象学上的专业语言“本土化”地展示给公众,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气候变化科学与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联系起来,让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宣传新知识、新理念,让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接受气候变化科普教育,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逃避的;遇到极端天气情况,一边要及时传递气象信息,一边还要详细告诉公众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安排生产生活,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准备。
此外,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想要“接地气”,还必须注意结合流行文化或社会热点,迎合大众口味。美国灾难大片《2012》描述了“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海啸,地球走向毁灭……”,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虽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创作,但震撼的画面还是引起了公众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也不乏为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科普宣传有效手段。
4 结论
气候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开展的宣传工作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应加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总体战略规划,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网,让有关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常态化。未来,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公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宗慈,罗勇,王绍武,等.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气象与环境学报[J],2015,31(1):1-5.
[2]秦大河.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学基金,2003,17(1):1-3.
[3]刘长友,陈爱丽,巴图,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4):140-141.
[4]孟浩,陈颖健.美国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强.德国能效管理及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陈颖健.英国能源与CO2排放现状、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6):25-35.
[7]邵冰.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J].学理论,2010(33):119-120.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5
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息息相伴,气象万千的变化影响着各行各业和人类的生活。202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为营造爱气象、学气象、探索气象的氛围,答谢广大公众朋友的厚爱与支持,赤峰市气象局决定举办 “气象科普知多少”有奖知识竞答活动。
一、参赛时间
2021年3月22日0时—24日0时。
二、参加对象
关注赤峰市气象局官方微信“赤峰微天气”的广大社会公众。
三、举办单位
赤峰市气象局、赤峰市气象协会
四、活动规则
1.命题范围:简单气象科普知识,选择题5题,均为单选题。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
2.参与竞答同一ID(微信账号)只有一次机会,答题完毕后显示相应成绩。
3.参与竞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20分钟)内完成。
4.答对4个,将有机会参与抽奖大转盘,赢取奖品。
5.姓名,手机号码(必填),竞答者须保证填写个人信息的准确有效,以方便联系和发奖。
五、答题方式
关注赤峰市气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赤峰微天气”
1.进入公众号下方菜单内选择:气象服务——有奖竞答 ;
2.扫描二维码参与答题;
3.点击微信页面下方活动链接;
4.通过“赤峰气象”微博、“赤峰气象”人民号、“赤峰气象”今日头条号等渠道页面链接进入也可参与;
六、奖项设置
50元话费
气象的科普知识范文6
强化宣传 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广西北海市科协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海洋知识,特别是加大海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引导公众认识海洋、亲近海洋、保护海洋,使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
大联合大协作 构建海洋文化网络
广西北海市科协充分利用海洋之窗、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等国家、自治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立了基地、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海洋文化网络,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大了对当地群众的科普惠民力度;海洋之窗开展了“人类共同家园”走进海洋之窗科普行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展天人合一探寻合浦汉墓出土文物的“和谐”元素科普活动;涠洲火山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走进涠洲岛,体验海洋魅力”科普宣传活动;海洋气象观测站积极宣传“抗灾减灾”科普知识,指导青少年开展海洋气象观测实践活动。
此外,该科协还组织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北海市水族馆申报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与当地科技局、教育局联合推荐金海湾红树林、北海市校外实践活动中心、养鹿场为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和“十月科普大行动”等重大活动中,这些市、自治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投身科普宣传工作,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普资源,涌跃参与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成为了强大有力的社会科普力量。
力抓校园海洋科普 充实青少年活动内涵
广西北海市科协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海洋知识专题讲座和知识竞赛;“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了“我爱祖国海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北海市海洋科普优势,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国土资源教育、节能环保教育,以多方位、多视角、多内容、多趣味的灵活形式吸引了全市30多个城乡中小学校青少年学生、科技教师和科普志愿者踊跃参与;5所学校300名中学生参加“走进名企海产品绿色加工”科普考察,并组织了500名学生走进海洋科学研究所,近万名青少年学生享受着科普知识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该科协还联合海洋之窗、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涠洲岛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海洋科普资源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红树林研究所实验室、红树林科普研究基地等一些科研院所免费向青少年开放,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基地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活动”、“快乐科普校园行”和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为青少年学生做科普报告、辅导实验、讲解海洋科普知识,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爱科学、爱创新、爱海洋、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发挥农技协作用 引导特色养殖
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广西北海科协着重特色、实效、适用,重点扶持辐射面宽、经济价值高、受益面广的海养、渔业生产,选择有积极性、带动性、典型性的科普示范基地,主抓“科普服务站”建设和“五个一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科普实施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提高,做大做强农村海洋经济,加大农村科技致富步伐。
突出海洋特色 助力社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