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1

收入是指局机关内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1、财政补助收入。即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2、上级补助收入。即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即水利事业单位为开展专项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4、附属单位缴款。即从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5、其他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效益、捐赠收入等。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二、支出管理

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发生的支出。

(一)工资。基本工资由财政直接划拨到银行。补助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和其他工资(住房补贴等)除完成两费征收任务后,按照省水利厅文件之规定每人每月的80元征收补贴年终兑现外,其余由局划拨到银行。

(二)公务费。

1、办公费。机关办公用品的购置,每月初由各股室填报申请单交办公室汇总后,按一次购买数额200元以下由办公室直接购买,200元以上由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后购买的原则,由办公室履行报批手续后统一购置,办公室建立办公用品领用登记清册,所购物品发票必须真实、合规。

2、水电燃气费。机关用电用水由总务人员负责管理,实行一户一表后,总务人员局办公楼和宿舍公共区域的水电管理。总务人员负责定期检查表计,记录机关办公楼用水情况。对局在册人员每人每月发给100元的水电燃气补贴。

3、差旅费。

1)县内出差伙食补助(途中、住勤)每人每天补助3元。县外出差伙食补助(途中、住勤)每人每天补助15元。下乡驻村办点按县规定执行。零星杂支据实核销。

2)野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防汛救灾、行政执法、调查研究的,每人每天补助20元。正常休息和法定节假日实行双倍补助,即每人每天补助40元。抽到外单位或项目上工作的,其经费从收回的报酬中或在项目中列支。

3)出差人员凡不带车的,县外每人每天30元市内交通费、省城每人每天市内60元交通费(凭票报销),县内办事人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交通费,不再报销市内交通费。

4)出差人员途中进餐县内每人每天20元,县外40元,省城60元凭据核销。特殊情况经领导审批后报销。会议期间一般不报销进餐费。因公在省、市和兄弟市、县开展业务活动,必要时核销一餐的招待费用。

5)住宿费按一般档次据实核销。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后核销。

6)邮电费。办公邮票由办公室统一购买,其他股室和个人不得报销邮费。办公电话由办公室统一管理,据实核销。个人电话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并随工资发放,不再报销电话费。

4、会务费。尽量压缩会议规模,确因工作需要召开会议的应先由会议主办单位在办公室领取会议申报单,拿出方案,经值班领导批准,报财务室备案,财务室根据审批预算结帐,对超出预算的会务费必须向领导说明原因,否则不予列支。

5、岗位津贴。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按出勤制度考勤,每人每天发放10元岗位津贴。

(三)职工福利费。

1、医药费。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要求管理。

2、烤火费。按在册人员每年人平100元发放。

3、降温费。按在册人员每年200元标准发放。

4、独生子女保健费。凭独生子女证按每证每年48元发放。

5、幼儿园入学费。原则上只报销机关幼儿园的学费,在其它园入学的参照办理(不含议价部分及生活费),父母双方均属本局职工的报100%,一方者报50%。

6、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因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经本人申请,群众评议,领导审批后可适当给予补助。

7、看望局内住院病人和长期病重职工由所在股室负责人会同有关人员一起看望,开支标准在200元以内。看望局外人员经领导同意后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8、劳动保护费。按水利部门规定的标准,以实物折合现金,按每人每月15元发放。

9、工会经费。按局在职人员工资总额的2%计提,定期转入机关工会,局机关不再负担工会方面的开支,机关工会定期向局财务股报送工会经费收支明细表,以监督经费使用,专款专用。

10、职工丧葬费。职工因病和非因公死亡,若亲属办理丧事的按7000元包干,由单位主办丧事的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办理。若亲属另有要求,其超过部分在抚恤费中扣除。因公死亡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标准。本局职工直系亲属及有关单位人员死亡按500元以内的标准购买送葬用品。

11、抚恤费和遗属补助费。按劳动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设备购置费。设备购置根据单位的财力,确属工作需要又有资金来源的,由各股室填报购置申请单,交办公室汇总后报批,200元以内的由办公室购置,200元以上1000元以内的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1000元以上的由局长或局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购置。对需要办理控购手续的专控商品,应先办理控购手续后购置。

(五)修缮费。房屋及水电公共部分的维修由办公室汇同总务人员实地查看后编制一份详细的维修计划,1000元以内的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后实施,1000元以上的由局长或局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实施。

(六)社会保障费。1、退休人员的基本工资由财政直接划拨到银行,补助工资由局划拨到银行。2、机关在职人员的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按规定缴纳。

三、专项资金管理。

专项资金是指由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等单位拨入的并指定专门用途需单位独立核算的资金。

对各项专款项目、资金的安排和调整经局长办公会审查批准后行文下拨。未到帐的专项资金一般不得提前预支。到帐专款根据有关股室提供的工程进度,经局审查批准后下拨。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跟踪审计,确保专款及时、足额到位。

四、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年限一年以上,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由办公室和财务股共同管理,财务股对固定资产实行金额控制,建立实物明细帐,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的领用和增减变动情况,并建立卡片帐,落实到各股室。股室负责人因轮岗和调动工作时,要进行交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明确责任。固定资产要定期盘点,帐实相符。

本局所有房屋和门面,需借用和出租的,经局长办公会审查批准后由机关工会负责管理,收取租费,交机关入帐,统一管理。

五、其他事项

(一)借支。原则上一律不准借用公款。因公出差和特殊困难需借支的,2000元以内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后借支,2000元以上的经局长审批,当月借当月还,否则从下月工资和补贴中扣除。凡未还清上一次借款的不准再借支。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更新

一、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1.财务会计体系制定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各行各业的管理制度更新变化多,与国际接轨步伐快,同时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但从目前的水利行业来看,制度更新相对滞后,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素养普遍存在相对偏低的现象,无论是财务会计的核算,还是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手法。存在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就上岗现象,间接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水平不高。另外,在实际的水利行业的监督、管理中,也存在兼职现象,造成一些工作人员未能在具体的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财务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鼓励有效结合市场经济、政府经济,也鼓励将社会资本投入到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各级也将加大了对水利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水利建设将出现相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多数基层水管单位财务会计机构还不尽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并未能进行相对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其出现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相应的水管单位虽能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针对该制度所应发挥的职能,仍无法进行统一、彻底有效的开展,一定程度降低行业的管理水平。

3.缺乏健全的财务投入回报机制

因水利行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涉及面较广,导致结构相对复杂,无法很好落实上级投入资金信息的反馈工作。并且,对于社会投入资金回报等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上述现象的出现,导致整个行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职能无法充分发挥,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进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投入回报机制不健全,投资回报期过长,资金发挥效益和投资变现能力差。

二、新形势下水利行业财务管理制度更新的途径

1.加快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

随着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水利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行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财务体系的更新建设。进一步推进与国家准则的全面趋同,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更新要以服务于市场经济,明晰产权关系,保护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同时必须在充分了解水利行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健全制度的监督机制,明确划分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核算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步进行,确保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提高行业资金的使用率,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水利行业的建设之中。在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中,还需有效发挥媒体、公众的监督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开信息制度,一体融入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督目标,将此作为管理水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实现相应管理工作良好落实和信息公开透明的目标。

2.建立健全水利投入多元化和合理的回报机制,加快提升水利发展

过去,我国水利行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以国家的专项投入为主,没有较好的回报反馈机制,但目前国家鼓励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向社会投资敞开大门,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水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快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财务会计机构,提高人员工作能力

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根据水利行业现存的财务会计机构合理设置岗位,保证相应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底,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每位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中去,更好落实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保证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借助专业化的财务会计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借助先进性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定标准,只有考核符合要求者才能继续上岗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更新决定着该行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也决定着国家经济水平、民生问题。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积极、主动的面对并解决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合理、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在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镇.新时期加强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途径探索[J].低碳世界,2016(22):245-245,246.

[2]曹晓玲.对加强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3.

[3]李峰.对加强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若干思考[J].海河水利,2004(5):62-63.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3

【关键词】 税费制度改革;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财务管理

一、引言

2008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文件标志着我国燃油税费改革正式开始。文件取消了六项收费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项,如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养路费等,改用依法提升现成成品油税额的方式筹措道路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燃油税费制度改革无疑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合理调整,规范了公平税负缴纳体制并刺激内需,有利于切实保护环境,提升市民的能源节约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税费制度改革使道路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与投融资方式从实质上发生了变更,其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税制改革新形势下的道路运输管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税费制度改革给我国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运管部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困境,改革现有财务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二、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道路运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最近几年的实践中暴露出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漏洞较多不够规范

首先是部分道路运管部门所编制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不利于单位内部审计及外部监督的顺利展开,个别单位不对其财务状况及报表附注作进一步必要的说明,财务报表构成其财务报告的全部组成部分,容易造成单位财务报告账表不符、账实不符、报表内容不全面等现象的发生。其次是部分单位没有切实遵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私设小金库、两套账等,个别单位在开设银行专项账户时,并未将有关业务收支的会计记账凭证纳入运输单位总账财务会计内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记账凭证不规范的现象。最后是一些运管财务部门在填写会计原始凭证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填、少填或漏填等严重现象,其中不规范开具运输管理费用票据(甚至套开专用票据)的现象尤为突出,大大降低了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利于单位内外部监督工作的开展。

(二)部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执行不力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一般由单位财务部门负责,受“多报多核”错误思想的不利影响,部分运管部门在编制财务预算时缺乏对项目支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认证,直接导致项目实际支出数额与预算资金量的严重不匹配。同时,预算执行工作在一些运管部门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约束,甚至个别运管部门相互攀比其钱物发放和费用支出情况,预算的执行缺乏必要的严肃性,经费开支标准不统一且没有计划性,部分运管单位常常发生运营专项费用的挪用占用、坐支拖欠等恶性现象,超出规定范围与计划进度的大量支出导致入不敷出。此外,还有部分运管单位没有切实遵守专款专用的规定,模糊了项目支出与单位基本支出的界限,时常打政策球,违规使用项目支出以弥补其基本经费支出的差额。

(三)单位内审意识薄弱,内控机制有待健全

部分运管单位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对财务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其在单位内审工作上所发挥的精力极为有限,内审人员在展开工作时也面临诸多阻碍,这也反映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存在诸多弊端。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得单位内控活动成为空架子,有的单位即使具备了较为健全的内控制度,但由于落不到实处,也无法发挥制度的检查、考核与约束作用,其内控制度最终形同虚设。个别单位甚至尚未设置最基础的内审人员、未成立内审部门,即使成立了内审部门的单位普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错误地认为单位出现的问题不宜公开化,也不宜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相应处罚,使得内审结果无法发挥其纠偏职能,内审工作的威慑性没有得到切实发挥,甚至在个别单位中被审计部门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非常不利于运管单位的内部和谐与核心凝聚力的培养。

(四)会计电算化水平不高缺乏复合性财务人才

目前,虽然大部分道路运管部门的财会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多数部门的电算化水平较低,有些运营单位采取的是手工加电算的核算方式,有的则完全滞留在手工做账阶段,没有真正实现会计电算化。许多单位的电算化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其他有关部门(如统计部、人事部)与财务部的资源与信息共享问题,电算化系统在设计的初衷上只考虑到了财务部会计核算的现实需要,使得其他有关部门无法及时获悉有关财会数据,信息获取的滞后性直接导致了有关部门管理决策的作出缺乏必要的动态与实时财务信息支撑,间接降低了其决策的科学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许多单位在推广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中频繁暴露出复合性财务、内审人才缺乏与单位较为强烈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运管部门财会人员不会熟练应用财会软件,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则又缺少相应的财会知识,致使电算化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沟通与有效解决,限制了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内审人员审计职责的顺利履行。

三、加强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关对策

运管部门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道路运管部门具体运管体制中存在人员冗杂与政令传递不通畅、单位财务管理观念陈旧、会计法制意识薄弱、财务与内审人员综合专业素养欠缺、单位内审机制职能尚未充分发挥等原因。鉴于此,在税费制度改革新形势下,我国道路运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关对策以相应改革其财务管理方式。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监管力度

道路运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设置财会与内审人员,使运管财务部门及内审部门的运作更加流畅。明确财会人员的基本职责、权力及利益,改善财务人员工作的环境,有效激励其努力工作。运管单位应定期(如半年一次)与不定期地开展内部财务状况清查活动,对于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加以改进。此外,对于下级各单位与部门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运管部门财务运营状况及财会信息质量等问题,上级部门要对各下级部门加强管理与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核查(如一年一次),及时发现并纠正其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最终切实提升运管部门财务管理水平。

(二)树立全员节约意识为运管部门节支增收

使有限的财务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运管部门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目前来看,部分道路运管部门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情况,所有经费几乎都用到了给员工发工资上,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则少之又少,直接导致了运管部门装备比较落后、设施较为简陋,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运管部门经费紧张的窘境,使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单位发展的要求。税制改革后,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本着“保稳定,求发展”的原则,贯彻实施严肃管理,从随手关灯、无纸化办公、节约一滴油开始,提升全员成本节约与环保意识,大力开展节支增收工作,制定并严格遵守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费用支出标准体系,降低或消除非必要开支,杜绝各单位在成本开支上的攀比现象。此外,单位应公开财务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广聚财力,实施民主理财并自觉接受群众及员工的监督,各级职工干部要统一以发展道路运输事业为核心的思想,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税费制度改革中作为六费之一的道路运输管理费被取消,运管部门原先用在预算编制上的基数观念要得到彻底变更,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持续优化的预算编制方法,保证收支的平衡性,突出核心,兼顾统筹,将单位事业发展计划与其预算的编制密切联系起来,以反映预算单位所有收支,保证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完整性。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不得对预算随意进行变更,为切实保证单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单位在执行预算时务必坚持其约束性、权威性及严肃性,强化预算执行事后分析与考核工作。此外,单位还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不对预算项目进行随意变更,按项目进度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以优先保障单位正常运转为前提,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于单位事业的长远发展,重点控制与管理运管部门较为薄弱的支出项目。

(四)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运管单位强化内部约束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必要举措,同时,单位还需加强审计监督,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存在的必要性。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应定期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内审以保证财会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税费制度改革后,运管单位的内审工作要改变监督方式,改善绩效考评体制,转变管理观念,将绩效考评制度充实到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为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单位有必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考评工作,提升单位资金使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杜绝单位内部人员现象的发生。

(五)提升运管部门会计电算化水平,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

一方面,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算化在单位财会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账中解脱出来,工作效率及质量大大提升。在税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转移支付构成了运管部门的主要经费来源,这对单位财会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运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努力提升会计电算化水平,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与法规,形成会计信息在单位内部的实时共享,促进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审核与内部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

另一方面,人才是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运管部门尤其要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财务人员应从会计核算的框架中走出,全面参与单位的经济决策事项,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转移,不应再局限于单纯的会计管理,而要切切实实地进行财务管理,牢牢坚持会计职业道德,成为兼具道路运输知识与财会知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为运管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金成,张伟.燃油税费改革后公路交通部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通财会,2011(12):15-17.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更新

一、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1.财务会计体系制定不到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各行各业的管理制度更新变化多,与国际接轨步伐快,同时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但从目前的水利行业来看,制度更新相对滞后,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素养普遍存在相对偏低的现象,无论是财务会计的核算,还是财务会计档案的整理,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手法。存在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就上岗现象,间接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水平不高。另外,在实际的水利行业的监督、管理中,也存在兼职现象,造成一些工作人员未能在具体的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财务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鼓励有效结合市场经济、政府经济,也鼓励将社会资本投入到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各级也将加大了对水利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水利建设将出现相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多数基层水管单位财务会计机构还不尽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并未能进行相对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其出现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相应的水管单位虽能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了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但针对该制度所应发挥的职能,仍无法进行统一、彻底有效的开展,一定程度降低行业的管理水平。

3.缺乏健全的财务投入回报机制

因水利行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涉及面较广,导致结构相对复杂,无法很好落实上级投入资金信息的反馈工作。并且,对于社会投入资金回报等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上述现象的出现,导致整个行业的财务会计管理职能无法充分发挥,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进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投入回报机制不健全,投资回报期过长,资金发挥效益和投资变现能力差。

二、新形势下水利行业财务管理制度更新的途径

1.加快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

随着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水利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水利行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自身财务体系的更新建设。进一步推进与国家准则的全面趋同,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更新要以服务于市场经济,明晰产权关系,保护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同时必须在充分了解水利行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健全制度的监督机制,明确划分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核算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步进行,确保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提高行业资金的使用率,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水利行业的建设之中。在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中,还需有效发挥媒体、公众的监督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开信息制度,一体融入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监督目标,将此作为管理水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实现相应管理工作良好落实和信息公开透明的目标。

2.建立健全水利投入多元化和合理的回蠡制,加快提升水利发展

过去,我国水利行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以国家的专项投入为主,没有较好的回报反馈机制,但目前国家鼓励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向社会投资敞开大门,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水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有利于加快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财务会计机构,提高人员工作能力

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下,根据水利行业现存的财务会计机构合理设置岗位,保证相应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底,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每位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中去,更好落实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保证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借助专业化的财务会计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借助先进性的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定标准,只有考核符合要求者才能继续上岗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策略

医院现代化管理中内控制度是最关键的内容,同时内控制度也是医院达成预期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降低医疗成本,确保国有资产完整性,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好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不断健全内控制度,合理优化财务管理,可有效规避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而达到防止经济犯罪,科学规范会计行为,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效果。

一、当前医院内控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内控环境薄弱

以往我国经济体制主要为计划经济,而当前大部分医院管理方式仍为经验型管理,往往依赖于行政指挥,更注重医疗队伍建设和医疗技术提高,对内部控制并不重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建设方面比较轻视。还有部分建立起内控制度的医院,由于管理层缺乏认识,医院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造成执行乏力,甚至形同虚设,这些均会导致财务管理收效甚微。除此之外,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或医院未根据实际去创新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极易造成相关人员在实施中杂乱无章,降低内控时效性,进而无法达到会计控制作用。

(二)内部控制成本较高

医院内控制度有效实施,其控制程序必须严谨合理,而在落实各项控制中又需要大量经费来维持。首先,建立内控系统时应设置控制关键点,以确保运行效果,达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但通常情况下医院领导不愿对此过多增加财务力度,严重限制医院内部控制发展。其次,由于医院工作人员过于重视个人利益,未能坚持相应原则,也会造成医院内部控制乏力,增加内控成本。

(三)费用支出收入失控

当前,大部分医院因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的缺失,收入控制体系不健全,以及预决算松散混乱,人为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极易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或流失。比如,漏收门诊挂号费用,免挂号直接会诊等,最终导致住院诊治费用跑漏或随意退费,甚至部分医院并未建立内控审核机制,促使大量收入无端流失。正是由于监督管理的缺乏,尽管各科室均设有收费标准,但实践操作执行乏力,致使费用变动性、随意性增强。同时资金使用方面主要有医院领导层决定,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存在划拨、支配随意的问题,容易诱发内部贪污等经济犯罪行为。再加上,医院闲散部门较多,人员重复安排,或是缺乏设备材料科学引进制度,也会产生大量冗费,导致成本过高。而这些问题均是医院内控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建设医院内控制度的作用含义

医院内控制度即为保障医院医疗活动正常开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而建立的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其旨在通过相互制约监督,使医院业务开展最终达到财务管理预期的目标。当前,随着我国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医院要提升市场竞争力,首要任务是建设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职能,这样才能有效规避财务管理违规违法等行为发生。特别是在医疗市场化背景下,医院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医院收入随之增加,导致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要有效管理国有资产,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流失,医院方面必须建立内控制度。此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是内控工作开展的前提,更是医院牵制和追究各部门会计岗位责任的主渠道,通过内控制度医院可及时监督约束各部门财会工作,实现高效财务管理。

三、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积极提高内控意识

一方面,医院决策层要积极培养内控意识,不断增强理论修养,及时更新观念,以国家政策和时展为导向,有效把握医院发展趋势,最关键的是要具备风险危机意识,从思想上为医院内控提高动力,创设良好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医院要合理引进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与内控人才,科学建立内控机构,并严格完善遵守内控制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创新思维,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财务内控对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充分落实内控工作。此外,医院必须对两个效益进行正确定位,充分明确两者间的关系,转变预算管理观念,从根本上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信息系统控制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医院内控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作用非常关键。故此,要强化医院内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根据医院发展实际加大信息系统控制力度,进一步提升医院内控水平。信息系统管理具体指落实审核医院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确保财务管理系统有序运行,这就要求医院安排专人来管理维护系统数据,并合理明确维护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同时,为避免医院内控工作重复现象发生,医院需针对会计业务制定统一流程,完善操作日记制,以文字形式将实际操作记录在案,促进后期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在医院计算机程序中应严格控制各类操作的时间、内容等,特别是要严格规范操作人员操作流程,从各个方面提升内控效益。

(三)健全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必须严格履行国家法律法规,针对财务管理、监督及资本运行等,积极建立和严格执行医院内控制度。通过合理划分岗位职责,将不相容职务分离出来,实施责任个人制,以落实内控监督机制,并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稽核职能,提高监督机制约束效果。严格遵守合法全面等原则,增强制度约束力,规避违规违纪行为,健全人事防控和财务管理机制,及时纠正偏差预防遗漏。对申请审批、记录核算等环节进行完善规范,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其的制约,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控。同时医院在制定重大规划期间,要引导财务负责人参与其中,让其设置安排财务机构及人员,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另外,则要有效合理的使用医院资源,保证医院财产的安全性、财务会计等信息真实性,注意对医院不必要开支进行控制,充分履行法定责任。唯有医院内控制度体系得到完善,才能促进医院管理和发展。

(四)加强医院预算管理

医院成本核算要服务其可持续发展,避免因为核算而核算的现象。既往考核指标主要为医疗收入,这种考核相对单一、不够全面,故还需采取成本控制、盈利能力等综合指标考评手段,围绕科室成本核算建立,集病种、项目成本核算为一体的核算体系,做到权、责、利一致。同时医院全体职工应积极树立成本管理观,增强成本控制意识,落实全面成本管理,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效果。医院盈利最有效的渠道是降低成本,但由于每家医院的成本结构均不同,因此,财务管理者要根据重点明确目标成本,并结合预算单元做出合理分解,每月定期分析预算具体执行状况,从中寻求减少浪费的突破口。但要注意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时,必须紧跟物价政策,提高收费规范化,增强监督,以规避乱收费、减少罚款等问题。门诊收费水平需严格控制,特别是大处方要控制到位。且采购药品设备、一次性消耗品或基础工程中,其必须实施公开招标,对其过程和审计加大监督,确保物美价廉。同时,要合理科学的预测制定医疗成本及其计划。基于已有成本报表上对各种费用构成做出测算,分析指标偏差的原因,制订相应成本计划,保证接下来的成本控制有效落实。

四、结束语

在医院发展历程中内部控制是实现有效财务管理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才能切实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增强医院医疗能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春红.强化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现代企业文化,2016(14):97-97.99.

[2]蓝茂.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财经界,2015(27):204-205.165.

[3]张嵘.探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经贸,2015(2):216-216.130.

[4]吴哈丽.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经贸,2016(4):200-200.144.

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范文6

纳税人信用制度的现实意义

    1.能有效的降低征管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一般而言,征管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征管的技术进步、恰当的激励机制、税制结构的合理简化、征管方式的改进等因素。就税务机关来说,通过引入纳税人信用制度,可以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根据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信用度实施不同的征管方式和征管力度,对一贯依法纳税的纳税人给以较高的自由度,取消或简化一些不必要的管理程序,如例行检查等,集中精力对那些纳税信用度不高的纳税人强化征管的力度,实行严密的纳税控制手段,把人力物力用在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以提高征管效率。

    2.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申报水平。纳税人决定是否真实申报和依法纳税,主要取决于虚假申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真实申报的收益构成了虚假申报的机会成本,一旦机会成本超过了虚假申报的收益,纳税人就会放弃虚假申报。建立纳税人的信用制度,正是要通过给予依法纳税和真实申报的纳税人以优惠的税收征管待遇,降低其纳税成本以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真实申报。因为一旦被发现虚假申报和偷逃税,他们将不再享有这些收益,而且还会受到处罚。通过对守法者的奖励和对违法者的惩罚,利益机制将会有效地提高纳税人的申报水平。

    3.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化手段管理经济,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做法引入税收管理领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适应于纳税人纳税水平多层次的具体情况。由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素质等的差别,其纳税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生错误申报和虚假申报的可能性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税务机关针对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予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纳税人根据其纳税信用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客观实际。

我国纳税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具体构想

    笔者认为,我国纳税人的信用制度应从四个层次加以构建:信用认证标准的制定,等级认证和信用等级的确定,不同等级的信用政策,纳税人的信用状况动态追踪与调整。

    1.信用认证的标准是该制度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主要是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不同信用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和划分标准,该工作应该以行业认证标准的法规形式公布。根据目前的实际,可以根据纳税人历史上依法纳税的情况、企业的财务制度、领导者的道德品质、纳税规模,商业信誉、资产和抵押品等参数,把纳税人分为三等。A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良好,财务制度完善,纳税规模大,商业信誉好;B等纳税人依法纳税记录一般,财务制度、商业信誉为社会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抵押品作为欠税的保障;C等纳税人在各方面都比较差,财务制度混乱,依法纳税的历史记录差。

    2.由税务机关认定的中介机构按认证标准进行严格的认证,中介机构对其认定结果负相应的法律责任,中介机构根据对纳税人的综合评估结果,评定信用等级级别。

    3.不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对三类纳税人采用不同的纳税申报表。对A类纳税人在税务资料报送方面,可要求其只需报大账或总账;给予较长的纳税期限;在税款缓缴方面给予更优惠的待遇;在费用扣除方面可实行加速折旧、费用审查程序简化,对特殊企业还可提取风险准备金、市场开发准备金;减少税务检查等。对B类纳税人可根据需要要求其报送明细账和相关资料;在纳税期限、费用扣除和审查、税务检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待遇等。对C类纳税人要求定期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