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1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以往高师院校理科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片面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和削弱了理科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致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偏差,很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适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理科教师。因此,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快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师院校

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今天,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科学概念、术语和公式,同样,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也比比皆是,如人才学、科学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高师院校教育亦要有相应的综合化发展,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师院校理科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文理兼备,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中小学理科教师。在教育上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有效地帮助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师院校理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师范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范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到今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其规律性的认识。首先,从高师院校教育的本质上看,它的目的在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才能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于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其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功能上看,它不只是培养某一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还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一个受过高师院校教育的人,不论他学的是什幺,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过程上看,理科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就能以某一知识为基础,向外迅速吸收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展的文化内容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和开放,在精神上不是被专业知识所约束的奴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大任。

(三)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现代化。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文精神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的结晶。人文科学是文明教养的学问,是教育人的学问,它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含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激烈,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现在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承担者。面向未来的理科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就更需要对他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四)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通基础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应试教育”,升学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高中过早地文理分科,对文科学生就忽略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理科的学生,则无暇顾及历史、地理课的学习,造成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不够全面扎实。为了纠正以往基础教育存在的偏差,同时也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高师院校理科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科学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后内化的自身素质,它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人文素质则是指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后内化而成的自身素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社会意识观念,如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创造观念、忠于职守观念;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身的精神;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认识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并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就当前高师院校理科教育的现状而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哲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哲学修养对于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理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2.高品位的艺术教育。对中外文学名著和音乐、美术作品等,要有所了解,要懂得欣赏,不断提高理科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

3.系统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教育。对国内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能以史为鉴,以客观、冷静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4.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可使理科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等。

5.以激发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高师院校理科学生最迫切、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具有鲁迅先生所期望的“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全面振兴的希望。

6.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育。不但要有选择、获取、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能准确地表达。

7.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修养教育。

三、高师院校理科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以来,专业教育观和重文轻理的观念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使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个误区:首先,过分强调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等教育的目标常为社会发展目标所左右,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常置人文教育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在学科建设上人为设置门户之见,阻碍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和谐发展,而且忽视大学生培养中的最重要一环――“人”的培养,忽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个性、品德、情感、观念等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偏差使得大学生中存在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矛盾,这种情况在高师院校教育特别是理科教育中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前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为迫切的是转变这些片面的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真正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很具有典型意义。它从初创时一所默默无闻的工程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期间经历了单纯工程技术――理工结合――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三个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它反复总结了以往的经验,适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在发展自然科学领域时,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并非常重视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两次大的战略转移,这为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学科课程,发掘隐性课程

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文类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造成理科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对以往的理科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提高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设置普通人文课程,开展基础教育;其次,要认识到仅仅追求学术性课程的不足,注重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关心他们的情感、身体等诸方面的要求;再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选择最精华的最有价值的人文内容来开设人文课程;最后,着眼于人文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在高师院校理科设置综合文科课程。除改革学科课程外,还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开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氛围。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班、艺术节和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使之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解决学生思想、情绪中的问题,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2

众所周知,医学从根本来说是以人、以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医学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植根于人文学科的基础之上。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医学高新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疏离、医疗资源浪费、医疗纠纷增加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自身的发展,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医学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明确提出,医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知识基础来有两个主要的来源,即医学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和社会科学(要包括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可以说,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它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医学领域,其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属性,研究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疾病的影响,以及从社会的角度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社会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未来的卫生工作者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同时,加强医学生社会医学的教学也是当前改革医学高等教育、广泛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的社会医学教学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各个层次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健康状况转变、21世纪新医学目标提出和确定的背景下,笔者就“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因素与健康”这两个社会医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探讨如何使其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

一、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与树立医学人文精神的结合

在社会医学中,医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健康和疾病观。现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即是指从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多维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我国医学科学以及医学教育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文精神曾经一度与医学脱离了关系。例如,仍有一些临床医生在诊疗中只关注病人生物学指标的改变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普遍存在对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很重视,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而对其他一些人文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则不感兴趣。但在今天,疾病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已经向将医学囿于“见病不见人”框架下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过分强调生物病因而不注意社会病因的观念,逐渐显露出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医学有关医学模式转变的教学内容就是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念下,摈弃片面的生物医学模式,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进步的医学观念。

1.强调医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必要性“看病不看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已明显与现代医学的要求背道而驰。医学思维的变革可具体体现在:①在临床诊断中,要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进行立体诊断或者整体诊断(所谓立体诊断即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进行诊断)。②在临床治疗中,要充分考虑影响病人康复的社会心理因素,既要有针对病人具体病症的临床治疗处方,也要根据立体诊断开出社会医学处方。

2.建构立体思维和立体知识作为一名现代的医学生,必须扩大知识面,转变观念,在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学习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努力学好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及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科学知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才有能力给病人作出心理和社会诊断。

3.强调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理。在最具人性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医学领域,更应该使人文精神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医学起源于人类互相关怀的需要,与人文精神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学者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医学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在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接受医学模式的转变,自觉增强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修养,提高自身关注人生价值的能力,这样才能增进对病人的了解、对人的完整性的了解以及对病人痛苦本质和来源的了解,这既是现代化医学的要求,也是对现代化医生的要求。

二、实现综合分析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与自觉加强人文素质修养的结合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在现代医学中,大多数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都是以研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现象为主。而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个人,不仅仅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而且也是有着社会属性的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会越来越突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事实也说明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医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的是一项主要的任务。社会医学认为,在疾病的产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社会因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及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社会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健康状况的损害,也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相关的文化因素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居民的健康状况,而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所承受的心理应激水平、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等因素则与个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社会因素与健康的教学内容中,可考虑从以下两个层次来实现综合分析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与提高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修养自觉性的结合。

1.从医学问题社会化的背景出发来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思考医学问题“医学问题社会化”,是指将精神或躯体疾病当成是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来看待。例如期间,有人提出精神疾病是思想病,可用思想来治疗。简单地把医学问题社会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仅会影响对疾病的及时治疗,还无益于有效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学的社会化也是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表现。医学问题的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健康、疾病等的概念的社会含义;对医学领域有社会人群的研究,如病人、医生、护士等角色分析,角色的社会化问题;对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患际关系等的研究等。可以说,医学问题社会化是医学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了解和人文科学理念的树立将是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当代的医学生来说,一方面树立社会大卫生观,自觉提高对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另一方面逐渐摆脱生物医学根源论的局限,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不仅可以为学好专业医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在对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了解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p#分页标题#e#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3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教师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所以教师更应该严格律己,有一颗仁慈的心,有宽广的胸怀,有高尚的品德,拥有不怕困难,积极科研的精神,有勤奋学习,充实自己的态度,护理学院的教师应该多外出科研,积极参加各地的学术交流大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教授给学员,护理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4

测控专业主要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

测控专业主干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控专业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测控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该专业既可以进入生产工程自动化企业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科研单位进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工程检测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找到适合本专业个人发展的空间。

测控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图书推介;能力培养;职校;新闻报道;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54-01

出版物识别与推介课程是针对出版发行专业学生设计的,除了介绍基本的图书推介的方法之外,更多的内容侧重于传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各学科的典型学说,旨在帮助学生开阔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日常教授这门课程时,要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变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引入社会新闻报道,不拘泥于原有教参

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校本教材和社会科学基础读本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教材里面是大段大段抽象的概念叙述、相对枯燥的定义,而且知识领域涉及很广,更像一本简化版的百科全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侧重解释社会中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的原理,而非让学生对单项概念定义进行填鸭式背诵抄写。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各种社会新闻报道,因为很多新闻不仅鲜活,而且综合了两三个知识点。利用新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讲,会更加活泼有趣,而且能让学生明白知识是鲜活的,不是印成纸张的文字,知识也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地动态地去理解和思考。比如Apple Pay进入中国,当时各种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它是一种基于NFC的手机支付功能,通过加密Token完成支付过程,不参与自有资金的管理清算,有着更安全更快速的特点。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手机只需靠近POS机+按指纹两步就可完成,原则上不需要网络或其他信号支持。课堂上可以引入这个新闻,结合支付宝红包、微信红包,从互联网支付技术、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等方面,引发学生的讨论。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1)大家有没有在手机上买过东西或发过接过红包?哪几个APP用得较多?(2)你相信互联网支付手段的安全性吗?自己或者朋友有没有被欺骗的经历?(3)苹果选择中国作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后亚洲第一个、全球第五个推出 Apple Pay 的国家,你觉得这一点说明什么?(4)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需要打开各自的APP进行扫码操作,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步或四步,而Apple Pay支付更快捷。你是看中它的快捷还是它的安全?(5)与支付宝或者微信不同,Apple Pay更像是一个把银联发行的各种卡装在一起的电子钱包,你觉得Apple Pay这种策略聪明吗?你认同吗?当代学生是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对手机的态度相比长辈更加亲切。这节课讨论得非常热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报道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的课堂教学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在线支付的最新新闻,并对该技术或者行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写500字左右的调查作业。学生们基本上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支付特点,就互联网支付提出自己的看法,较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授课目标,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能力培养为先,不局限于教师讲授

无论书本教材还是网络上的资料,社会科学类的内容可谓繁杂、涉及面很多,要求授课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初步形成,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初步判断,但是欠缺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提问时,他们有时一紧张,往往只会讲“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基本判断,而对于现象背后的原因来不及思考或达不到理性高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提前告知下一个讲课重点,请同学们提前预习或者准备相关的新闻报道资料。比如,在讲授教育学这节课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出版发行专业“中高职贯通班”)和个人自身情况,就选择职校就学还是先读普通高中再上大学,展开全班讨论。自发组成正方和反方,各抒己见。正方说:“当下社会不重学历重能力,本科生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技校生学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谋生技能,有上手快、擅长实际操作的优势。”反方说:“能力固然重要,但企业对素质更为看重。社会需要技术人才,而这类人才要以技术理论为基础,否则再好的技术也会过时,而技校对此培养相对欠缺。”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自己专业的特色,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坚定了好好学习专业技能,不浪费青春宝贵时光的信念。通过精心备课,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结束语

图书推介不同于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它是针对部分藏书,以形象描述或抽象评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图书推介工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迅速及时地把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在图书推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思路,把这门课程教活、学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备较强的出版物发行营销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思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社科知识 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邓树生(1972- ),男,广西灌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7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逐渐关注对自身根本问题的认同与理性的思考。在当前社会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一些人的伦理道德与思想文明逐渐被划破。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伦理道德、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等问题的思考。人文素质教育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以完善人类个体心性为最终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个体发展需求为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立足于受教育者们的整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体现出现代教育价值目标的指向与趋势。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理论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让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转化与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内心品质与思想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涵养、知识力量与道德修养,使其最终成为具有渊博学识以及专业技能,并懂得如何做人的社会人。针对这一点,对高职院校来说,更加侧重依靠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统一体。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

1.部分学生人文知识、文化素养缺失。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上,除了参加一些学校社团活动,很少主动接受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活动。他们对人文相关知识关注较少,对我国历史文化与现实人生缺少深刻的了解与认识,缺少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熏陶下应当具有的文化艺术气质与情操。部分学生过于追捧网络武侠言情小说,对国内外名著的阅读却很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这种人文知识的严重缺失导致其文化素养十分欠缺,自身审美能力低下。

2.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格修养,不懂得做人规范。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文明意识较为薄弱,缺少基本的道德礼仪修养,不懂得社会中的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学生不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出现语言行为粗鲁、穿着怪异、随地吐痰、打架斗殴等现象。部分学生甚至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还有部分学生既不知法更不懂法,法制观念十分淡薄。

3.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十分薄弱,语言运用能力较差。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写作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薄弱,写的文章字迹潦草,语句不通顺。部分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很差,不懂公文写作格式,甚至一些学生给老师的请假条都写不好。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撰写求职信、简历、推荐表时逻辑性较差,错字连篇,给企业印象较差。

4.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缺少人文知识熏陶,部分学生群体在进入社会后难以形成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能力。这些学生普遍缺少远大的理想目标,更没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部分学生因缺少必备的社会生活经验,处理社会多种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差,也不懂得调节由学生变为社会成员过程中带来的不适应。这些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人格与心理产生缺陷,容易造成他们的就业危机。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传统人文理念被淡化。多数高职院校以学生考试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传统应试教育让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逐渐被弱化。

2.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被削弱。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技术性教育,而忽略人文性教育,导致人文教育在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日常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气氛不够浓郁。

3.高职院校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教学课程设置相对传统单一,过于注重理科,忽略文科。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设置范围相对狭窄,没有按照专业发展规律来实施,甚至出现“去除化”现象,因此导致现代科技教育替代院校人文教育、现代教育课程取代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现象。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依靠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立与人文讲座的开展,更需要注重专业教育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与科学精神。因此,需要按照人文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深入改革,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

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扭转单纯依靠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把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传统的文科课程学习与社会科学思想教育区别开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两者的结合体。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自然科学中,并不是没有人文要素、价值情感等因素,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存在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因此,不能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技能培养分割来看。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主体是人,而这与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观念以及思想原则是一致的。教育先育人,后实施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先完善并具有良好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够完成现代人文素质教育承担的使命。塑造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深入认识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特征与作用,使其能够相互补充,进而让高职学生坚实而自信地踏出校门,立足社会,对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中的隐性课程是相对于自身的显性课程来说的。院校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实践训练都是教务处提前安排好的,由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这是显性课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个体中都会存在着先天性可暗示性的心理品质,而隐性课程就是依靠这种特殊内心暗示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潜在影响。从整体形式上来说,它并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学生并不能明确自己处于哪种受教育类型的过程中,它过于依赖物化的环境,例如院校图书馆、专业实验室、体育馆等硬件设施,还会有观念环境、主观情感环境、学术研究氛围、专业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等拓展因素。相比较显性课程教学来说,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教育是一种非学术性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涉及认知范围,但是高职学生从中能够获取的主要是依靠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启示。这种隐性教育就是通过无意间的潜移默化形式进行的,这种学习效果更多是依靠高职学生的心理体验以及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所有学生面对的都是亲切和谐的环境、充满魅力的艺术、感人至深的场景,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进去,进而汲取丰厚的人文营养,这些可以持久地影响着学生。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理念。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知识作为科学的一部分,就像一位漂亮的纯净女神,用无穷的魅力吸引众多追求者的目光,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课堂是传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阵地,也应当是高职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洗礼的教学课堂。这需要教育者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宣传现代科学成果,培养出高职院校学生的求知意识与科学态度,从而引导高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周爱荣.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

[2]于淑健.浅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3).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