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科研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科研计划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17-02

精细化管理产生于工业化时代,起源于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引入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了管理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体现了一种管理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规范、细致”为特征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管理成本,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1]。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将为高校科研管理指明方向,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也面临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高校间为了获得科技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挑战,急需高校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思想,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科研竞争力。

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口管理的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这三个文件分别对加强科研项目管和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具体规定了要建立配套的监督检查机制,对科研管理工作从制度上进行了明确规范,强化了责任追究[2]。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制度管理和科研系统的提升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本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研究,同时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此四个方面内容中加以阐述。

一、提升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保证科研经费健康使用

从目前来看,我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教委、规划办和部属委办局等下拨的科研经费;第二,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第三,学校财政拨款的配套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给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缺乏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这势必带来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以及核算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别性。高校科研经费所涉及的部门较多,沟通协调较困难,加大了精细化管理的难度,由此造成的科研经费管理势必难上加难,而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割裂使得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沟通和协调,科研信息也未能在各部门之间做到全面共享,造成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在这方面北京工商大学科研处对各学院进行深入调研后,处里领导又走访了其他市属高校,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修订了《北京工商大学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出版资助审查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管理办法》等。这些科研经费制度的修订,一方面督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对于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上级相关的项目管理办法,特别是在审批和支付环节中实行分类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审批权限。在制度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针对各院系在科研经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和论证,联系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监察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作用,按要求执行科研经费批复预算,杜绝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经费使用方向和具体用途,杜绝项目负责人超范围报销、超标准报销的行为,杜绝科研管理部门截留科研经费为本部门使用的行为,故意拖延经费拨款等行为。我校针对不同的科研计划项目、科研基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立的一批规章制度,覆盖了项目立项、经费使用与绩效评价全过程,有力保证了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绩效。

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2

关键词:学科 活动 校园文化 科技 建设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以提高师生素质为目标,与社会和时代相关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环境[1] 。高校科技文化建设,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其核心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实践活动的锻炼和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价值引导、精神提升和人格塑造。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系统知识和思想方法,着重对学生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熏陶[2]。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科技文化都是校本的、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全面分析本校资源优势,围绕自身特色做文章,充分挖掘优势学科,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品位。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是辽宁省汽车制造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其车辆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高校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一直结合专业特点,从实际出发,秉承辽工大“砺器悟道”的治学理念,坚持求实奋进的科技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始终推行本学院专业课程全校化、本学院知识讲座全校化、本学院实验资源全校化的工作思路。面向学校各个学院学生设置汽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办本专业的知识讲座,使那些对汽车行业有浓厚兴趣的其他院系的同学,在学习上得到了满足。同时,还面向学校各个学院的学生定期开放实验室,在某汽车悬架系统有限公司设有研究生工作站,并与某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车安全系统实验室,为全校喜爱科技研究和开发创新的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科技文化活动是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文化品位,强化科技意识,激发学习热情,主要应该突出四个特色:

1、主题突出。本着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切入点,全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注意在形式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开展常规的竞赛选拨,还可以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同学配比混搭,等等。

2、内容丰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将书面形式和现场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进行笔试和现场答题等环节,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或者利用设备资源,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等技能比赛;还可以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设计作品和方案,等等,力争在内容上丰富多样。

3、参与面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举办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本学院学生为主,其他学院学生为辅,由点及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强化创新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实践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打造有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

4、影响力大。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学习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更为青年学生展现自我能力、追求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力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帮助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把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工作思路上,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目标体系,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注意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纳入总体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在活动组织中,围绕主题,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创新性融为一体。相继开展了“车行天下”系列活动、汽车驾驶大赛、汽车科技知识大赛、汽车专业英语竞赛和多届“诚金杯”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与大学生交通科技竟赛。目前,全院科研热、创新热蔚然成风,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已崭露头角。在2010年的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在第四届全国本田杯节能汽车大赛中排名第45位,创学校历史最好水平。

三、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学角度.校园科技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从属社会文化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建设高校校园科技文化的根本。

1、把握方向。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只有把握这一方向,我们的各项活动才能取得进展,如果违背了的基本原理,我们的各项活动就会偏离坐标,遭受挫折。

2、明确目标。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一切文化建设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3、突出重点。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既是传授、研习知识的场所,又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的摇篮。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4、培养品德。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健全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所有公民树立了行为标杆,明确地区分了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使人们行为有规矩、选择有准绳。

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让学生受益匪浅。例如,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就得到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贫困助学与创新发展基金,公司每年将向基金投入5万元。这种校企合作开创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新模式,为我校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探索了新路。

2、组织有序,保障有力。这是科技文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例如,在筹备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竞赛时,学院就成立了专门的赛事组委会,在赛前宣传方面,制作海报、宣传单、宣传标语,在校内充分宣传;在题目策划方面,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力求形式多样,设置了简答题和视频题;在竞赛举办方面,学院领导多次莅临活动现场,深入学生之中,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领导和老师对此次竞赛的关心和支持。

3、立足优势,营造氛围。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拥五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点和工程硕士授予权,优势的学科资源为营造爱学习、重科技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秋季学期举办的交通科技大赛和春季学期举办的汽车专业技能与创新设计大赛两个精品竞赛已成为本学院多年来的传统,有力带动了全校同类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掀起了科技创新热潮,营造了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良好文化环境,为构建辽宁工业大学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江苏高教,2007,(6).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3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立法;管理政策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52-05

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我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有几万项,而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1]虽然高校的科研成果属于技术创新,而产业化则属于成果转化,二者是不同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却是另一番景象: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够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力,那么其对社会的发展便没有直接的贡献,此项技术创新也就不具备经济意义。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以美国为例,超过50%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大量投资产生的。[2]由此观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低下对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那么如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法律政策环境的差别会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转化效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与否会如何影响经济?我们可以参鉴一下美、日两国的经验教训。

一、美、日两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功经验如何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对知识产权经营非常陌生,有的甚至持极端的排斥态度。20世纪70年代后,因为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的企业在许多产业领域被击败,美国的经济萎靡不振,美国国内震动很大,甚至国民都开始对美国丧失信心。当时,美国各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终认为,美国大学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经营,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是造成本国经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1980年,由于制度性的缺陷,仅有5%的科技成果被转移到企业界,效率极其低下。[3]认识到法律环境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之后,美国国会于1980年12月12日迅速通过了由参议员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的《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拜杜法案》,该法为大学经营知识产权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激励。《拜杜法案》通过后,大学反应热烈,纷纷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经营机构,以至于知识产权经营成为近20多年来发生在美国大学的一个蔚为壮观的景象。实际上,现在全美排名前100位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经营知识产权。[4]同时,由于高校产生的科技成果往往在质量上大大高于企业界,故此,尽管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数量上并不占绝对优势(如2000年大学获得的专利数仅占全美当年专利数量的2%),但对社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拜杜法案》的通过生效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并没有导致大学科技成果质量的下降。而对于那些在法案生效后才开始尝试申请专利的大学,科技成果的质量甚至是明显上升的。[6]

由于美国注重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法律环境层面为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激励,美国的科技水准得以迅速上升,终于在20世纪末世界发达国家普遍经济不景气的情境下,凭借知识经济而依然保持持续繁荣,开创了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法律环境的改善使美国大学有了科研的热情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使相应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协同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神话。其中,依托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硅谷的发展过程就是鲜明的一例。

反观日本,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表面繁华掩盖住了日本国内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的缺陷,国民盲目的自大也一定程度上虚浮了大学的进取精神,日本原初“技术立国”的锐气不再。在不能进行产业升级的情况下,狂热的资本开始集中投资于房地产,造成了日本80年代末的经济泡沫。当投资者意识到日本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后,泡沫也随之破碎,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并殃及本国经济发展达10余年,教训极其惨痛。经研究,其实即便在泡沫膨胀期,日本大学的科研经费只仅次于美国,在世界科学杂志上的数量也仅次于美国。然而,在大学技术转移方面,日本直到1998年效仿美国《拜杜法案》的《技术转移促进法》的出台,日本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才有了明显的起色,但已经落后了美国近20年,其间仓海桑田,令人感叹。[7]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也明确规定,大学应当“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尴尬现状应予改变。

当然,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低效反映了我国大学办学理念和体制上的缺陷,也显露了我国相应法律政策规范的缺失。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我国大学的创新不足和转化低效,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不足。首先,我国大学教职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与时俱进,教职人员的职称评定过于看重论文的发表数量,不重视对科技研发的表彰,从根本上打击了广大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热情。其次,我国大学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高质量科研人员,但很少有人懂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操作流程,大学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再次,我国的大学没有为教职人员的科技创新寻求社会广泛的资金赞助,没有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使得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无序杂乱,随意性过强,商业价值不足。最后,我国的大学不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孵化服务,使得已有的大学科技成果往往因为缺少支持而得不到转化,白白浪费了已耗的资源。

2.我国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建设滞后,存在着权利的模糊和错配,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在现阶段,我国的法律规范明显存在如下的缺陷:第一,我国对职务发明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模糊,既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引发了更多的争端,增大了技术转化的成本,虽然一定意义上讲灵活变通对权利归属的界定有其相应的积极意义,但是法律的大忌就是不明确,良好的法律应该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引功能,使行为人在事前就可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因此我国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的法律规定应该纠正。第二,法律应该在清楚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问题的同时确立对职务发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的激励机制,我国虽然具有此类规范,但是因为立法位阶比较低,规定过于笼统和单薄,所以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我国高校自发性的对个人的激励随意性很大,加之高校体制管理上的其它弊端,使个人的贡献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第三,我国法律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没有体现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安排,缺少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督促和问责机制。

3.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扭曲,没有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政府在资本市场的构建上一直心怀顾忌,具有多种原因。在国家资本市场的布局上,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如下的逻辑:国家政治制度的维持需要国有企业的壮大,所以要支持国企;国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支持,所以要维护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地位维持需要国家对间接融资进行扶持,所以需要政府出面对直接融资压制。而压制直接融资虽然表面上看算是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却也同时剥夺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日益扭曲。显而易见,现在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看是高效的,也符合凯恩斯的经济学原理,但是在涉及高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问题上,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一方面,国家需要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护良好的经济发展势态,另一方面,国家又因自身的法律环境而不得不在资本市场上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进行抑制、甚至打压,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当前,这种局面急需改变。

三、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1.完善立法,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完善的《国家技术转移法》。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虽有《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专门规定国家资助产生的科技成果的归属、披露、监督等内容。专门针对国家技术转移的规定仅有2002年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尽管该《规定》对国家投入的研究开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作了较详细规定,其核心也是“放权让利”。[8]但是应当看到,《规定》存在严重的法律缺陷:《规定》只能约束科技部和财政部资助的对象,无权约束其它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其资金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规定》在明确将知识产权授予项目承担单位后没有规定相应的监督措施,如对项目承担单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时间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在没有有效转让知识产权时缺乏处理措施等。另外,虽然《规定》作出“放权让利”的规定,但是对于国家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按我国法律规定一般应属国家所有,而对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在无法律明确允许转让的情况下,科技部和财政部无权将国有财产“授予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见,由于《规定》法律位阶较低,连规范本身的合法性都存在问题。故此可以说,对于技术转让的重要性,在立法层面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在立法层面上,明确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关系,是高校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步。笔者主张借鉴美国的“权利归雇主”的原则。理由是:以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法律发展趋势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没有在法律上规定权利归雇主,并且雇员往往被授权可以就利用大学设施产生的发明申请专利,如芬兰、瑞典、冰岛、瑞士、意大利等,但更多国家更倾向于将专利的申请权赋予大学,如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挪威、波兰、西班牙、英国等。对于权利归属的原则,日本曾经在经济泡沫膨胀时代主张权利归个人,以为这种权利的归属界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效应更明显,实践表明这种界定是失败的,因为离开校方的经济支持和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极其低下,对发明人的权利在法律加以承认并不具备现实的积极效果。其实,日本这一规定是对德国法律盲目借鉴的结果,而实际上,即便在2001年以前,德国在处理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德国已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此种专利权归大学。[9]

2.引导大学制定高效的激励政策,如利益分配方面的一些措施。制定好的激励政策,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速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教育部虽然在1999年制定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26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或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他人或许可他人使用的,应当从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对完成该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实施产业化的可以从转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作为奖酬。但是此规定同样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对发明者的奖励问题,这一规定仅仅在措辞上用了“可以”而已,加之此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的位阶本身就较低,致使这一规范在实践中形同虚设;二是此规定并未给发明者所在院系相应的利益分配权,使得发明者往往不但在发明过程中难以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会遇到院系的阻挠,最终难于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对此,美国的经验可供借鉴。其实,美国并没有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激励机制,而实践中却普遍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实行利益划分的“三三制原则”,即:专利使用费净收后的现金分配途径,1/3给发明者,1/3给发明者所在的部门,1/3给发明者的学校,发明人和发明人所在院系参与分享专利许可收入。这样做的好处是:允许发明人分享收入,会激励教师不断披露发明,并配合随后的专利申请和许可工作,允许发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会促使发明人所在院系支持发明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同时提升发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声望。[10]

3.更新高校管理理念,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引导和保障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如在高校评职管理机制上,应尽快废除简单的以学术论文作为评职唯一标准的狭隘做法,将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及转化业绩作为重要的评价因素。其实,国外很多大学支持学校教职人员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甚至有的学校鼓励教职人员走出校门创业,如果教职人员创业成功,会成为今后晋职的重要砝码。其典型代表如爱尔兰的圣三一大学。再如,在高校科研的引导上,大学应注重引导校方的科研方向,使其更直接作用于社会。如以美国大学为例,为了促成大学与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良好沟通,令教职人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学校专门设立了负责学校科研管理的资助研究办公室(OSR),OSR负责学校科研的前端工作,代表学校签订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协议。这里所说的横向协议指大学和企业间的协议,纵向协议指政府和大学间的协议。美国有的大学将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协议都划归OSR负责,例如哈佛大学,而有的大学则在产学合作中推行“一站式”服务,把横向研究协议从OSR中剥离出来,划归技术许可办公室(OTL)管辖,例如斯坦福大学。除此之外,美国大学还为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提供一种孵化服务,校方提供的这种孵化服务的内容既包括技术“转移”前的技术孵化,又包括技术“转移”后的企业孵化。服务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将技术发明孵化到可展示的原型阶段,以吸引投资者,为企业起草商业计划书,引入风险资本,帮助企业招募管理团队,凭借所持股权进入创业企业的董事会和行使投票权等。

4.建立专门的负责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组织负责实施。比如帮助发明人联系转让工作、提供支持,如联系法律、商务、事务顾问,也帮忙联系融资、寻找投资公司,使学校和发明人一起尽快让成果得到转化等。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大学处理得比较好,专门设立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其实,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曾经创造过三种运作模式:第一种是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Wisconsi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简称WARF)模式。该基金会虽然是该大学的附属机构,但与大学分开,享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第二种是麻省理工学院首创的第三方模式,由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教授Cottrell建立研究公司 (Research Corporation,简称RC),独立于所有大学,l937年麻省理工学院与RC签署协议,将学院的发明提交给RC,由RC负责专利申请和许可事宜,收入与麻省理工学院四六分成。第三种是斯坦福大学首创的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模式,即由学校出面申请这些发明的专利,再把专利许可给企业界,给学校带来可观的收入。[11]前两种模式由于自身的缺点最后未能推广。目前,斯坦福大学首创的OTL模式运行最为成功,也成为当代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OTL隶属于大学,代表大学管理知识产权事务,取得的技术移转收益在扣除日常管理费用之后,全部交由校方和发明人分享,体现多方共赢、利益共享的原则,并使大学教育研究工作与技术转移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更为重要的是,OTL具有独立的地位,完全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将专利营销放在首位,自收自支,自主经营。大学只是在OTL成立时给予一次性启动资金,以后运作的所有费用都必须在管理和经营中自行寻求解决。一项发明披露后,是否申请专利,寻找合适的企业以及进行《专利许可协议》谈判等等,都由OTL自主决定,而专利申请的具体事宜,OTL通常委托校外专利事务所办理。因为机构人员具有相应的法律和技术知识,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12]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值得我国大学借鉴。

5.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尽快为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适宜的生存土壤。在美国,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因为一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营的比较成功,所以这些学校周围也聚集了大量的风险资本,比如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资本往往自愿提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而在我国,政府对金融的管制一向很严格,风险资本的存在合法性都尚存疑问,致使中小高科技企业很少能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可见,如果国家不积极完善国内的资本市场,届时可能会使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即如果国内法律环境继续抑制国有金融机构对类似为达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创建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那么国际风险资本或国际金融巨头就可能充分的利用此一机会,甚至会通过产权转让而获得相应的技术和权利,并进一步影响甚至控制我国的经济。当然,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限制技术对外的转让,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没有了充分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又怎能顺利转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怎样调动?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承担责任,应该及时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最好在法律层面加以解决,以排除现阶段仍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干扰。

参考文献:

[1]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Steve T. Sonka;David L.Chicoine. “Value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ume 86,Issue 5,Dec 2004.

[3]南佐民.《拜杜法案》与美国高校的科技商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8).

[4]Mowery,D.C.;Ziedonis,A. A..“Numbers,Quality,and Entry How Has the Bayh-Dole Act Affected U.S.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novation Policy & the Economy,Apr2001,Vol. 1 Issue 1,.

[5]Sampat,B.N.;Mowery,D.C.;Ziedonis,A. A..“Changes in university patent quality after the BayhDole act:a re-examin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1,(2003).

[6] Mowery,D.C.;Sampat,B.N.;Ziedonis,A. A..“Learning to Patent:Institutional Experience,Learning,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 University Patents After the Bayh-Dole Act,1981-1992”. Manange Science.Vol. 48,No. 1,January 2002.

[7]佐藤匡.学携の多面的展と今後の技移体制の在り方.特研究. 2005,(9).

[8]冯楚建.知识产权政策重大调整―――核心是“放权让利”[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6-10.

[9] Bart Verspagen. “University Researc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Special Issue Economic and Legal Issu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Volume 20,Issue 4,Sep 2006.

[10]秦小莉.美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及经验[J].科技创业月刊,2004,(12).

[11]傅正华,林耕.美国的技术移转[DB/OL]. http://cutech.省略/cn/jssc/2006/11/1179971247389028.htm.

[12]翟海涛.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07,(12).

Legislation Concerning Promoting University Scientific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tudy on Management Policy

ZHANG Wan-bin,LUO Hai-shan

(Law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 china)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业化就是顺应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改革现存体育教育体制,使体育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育教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社会化、系统化、结构合理化,按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和合理化的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师自身知识和素质,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切实向素质教育迁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既是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客观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新时期深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产业化进程也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僵化教育制度的制约, 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一直未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展, 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此,本文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之内,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大部分高校的场馆与师资力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在课余休息日、节假日造成极大的浪费,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市场取向动机不强,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

高校体育产业化,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化理论规范化,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化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分析研究不够,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去掉广告因素,就是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

4.缺乏市场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经营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以及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使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体育产业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订的行动准则。它是国家规范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指导、调控、优化和监督体育产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它对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行政部门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如资金、税收、土地等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高校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按市场法则流向能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领域。多年来,由于体制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原因,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适当、适时地对高校体育产业结构进行重组和转变,无法做到产业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流动性,出现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7.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资产的所有权不明晰,部分资产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责、权、利分配不合理,激励作用减弱,约束不到位,科学管理失去条件,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约着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市场结构、层次、技术、服务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管理。高校的体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未能开发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没能达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

1.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矛盾。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教学部或学校后勤产业开发部门为核心,坚持“以教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明确经营的责、权、利,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依照市场规律不断拓展经营空间,使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探寻适应高校发展的产业项目

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师资力量搞培训,包括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社区体育干部、体育辅导员、健身指导员、裁判员及各类体育项目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培训与培养等。高校还可通过开设函授班、进修班、自考班、远程教育、留学生班等形式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其次,应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高校要抓住运动器材设备项目的开发生产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实现高效益。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高校体育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3.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解决体育市场人才资源短缺和提高运作人员的素质,是体育市场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能够提供良好市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否则再好的市场策略也没有意义。要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产业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加强体育院校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体育系、经管系、中文系和美术系等专业相互间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建立新兴的体育广告、体育新闻、经济体育等专业,培养互补型的人才。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根据区域体育人口的现状和不同消费结构特点,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区域群众的生活习性和消费层次结构,及时而科学地调整高校体育教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按不同地位的产业层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在产业结构的市场运行中不断完善产业功能,不断调整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拓培育体育市场

高校集高知识、高学历的体育专门人才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于一体,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设施的优势,在完成正常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实现教学、创收的双赢之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实行企业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服务,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的能力;与社会建立协作机制,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组织承办大型文体活动和比赛,增大体育的文化含量,促进体育消费的发展;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做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技术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综合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为开拓市场提供发展依据。

7.明确产权关系,理顺高校体育市场秩序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高校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同时,随着高校体育市场不断拓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因此,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必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综合配套,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调节机制,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顺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高校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

三、结语

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为世界各国所强调和重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体育产业及运行机制必然要发生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必将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速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东:体育产业开发政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 (3)

[2]徐本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3]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于军:关于学校体育教育产业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157:19220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5

关键词 科研机构 绩效管理 绩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03

Abstract Performance is a measure of the results and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we can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system, and better mo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o make high qualit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s performance in recent years,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really do a good job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科研绩效是指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效,通常指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总称,①是评价科学研究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手段,也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奖励的评测依据。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作为专门的研究机构,科研绩效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其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优化方法进行研究,以科研创新为导向,提升科研绩效管理工作的成效。

南京邮电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南邮先进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为配合国家与高校协同创新体制的建立、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相关学科优势、提升信息领域技术研究水平、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等而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首个科研特区,主要目标是通过采用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管理政策,努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因此,在南邮先进院的发展过程中,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将直接影响到研究院的发展前景与成果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现状

科研绩效管理包括了科研目标制定、绩效指标制定、绩效评估和激励反馈等环节,是这些环节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在科研目标制定阶段,大都考虑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现状,按学科和各院系的情况,分别下达院系和科研机构的整体科研目标,其中又主要包括各级项目数量、项目经费数、论文和专利数量等。科研绩效指标大都根据科研目标设计的不同方面,制定一个层次化的指标体系,并设立不同的权值。目前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指标与优化方面。在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②人工神经网络、灰色决策评价等方法。

2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各高等院校都制定有一套自己的科研人T绩效考核标准,涉及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各级奖项、论文和专利等,并分别制定有不同的权重。然而,由学校统一制定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由于涉及的院系、科研机构、学科领域等数量众多,各高校对绩效考核标准的修订周期差异较大,一些高校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1 绩效指标对团队建设的重视不够

随着科技工作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同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学科融合趋势的发展,由具备不同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若干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推行科研工作团队化,将所有科研人员都划分为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然而,不少高校的科研绩效考核标准还没跟上,仍是对个人进行考核,缺乏对团队建设以及团队整体的考核指标。

2.2 绩效指标对队伍建设体现不够

当前,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然而,一些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适应性的修订,绩效评价指标中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的部分,或者这部分的权重偏低。在南邮先进院的发展过程中,也一度出现高层次人才和工程人才紧缺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绩效考评指标中,对工程人才的相关指标有所偏重,比如加大软件系统和软件著作权的权重,鼓励相关老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申报和系统的研发工作。

2.3 绩效指标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现有的不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按成果产出来进行评估,对科研过程重视不够,使得科研人员有所畏惧,更偏向于多产出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成果,缺乏冲击高质量成果的动力。比如,同样是SCI论文,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的周期要比IEEE Magazine系列期刊的周期长很多,因此,若不考虑期刊的差异而只考虑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检索情况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就容易出现一些科研人员发表大量的IEEE Magazine期刊论文却很少有更具学术影响力的IEEE Transactions期刊论文。

3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优化对策

南邮先进院通过对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实施和绩效反馈反思的持续研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科研绩效管理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大增,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资助;签订千万级的企业重大合作研发项目;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均大幅提升。归结起来,南邮先进院在科研绩效管理优化方面主要实施了如下几个措施:

3.1 考核对象团队化

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通常都会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并且有其他群体组织不同的特点:③每个团队都由众多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科研项目由多名科研人员共同承担,科研产出由若干科研人员共同贡献一起创造;若对团队的绩效考核采用对个人考核的方式,将会使得绩效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产出上,这对科研支撑的基础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来说就非常不公平,同时也会导致科研人员参与团队的公共性事务和合作申报重大项目的积极度不够。因此,应考虑从个人绩效考核改为对小团队的绩效考核,将考核对象从个人变为团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不同科研人员的长处,并使得在算法研究、软件开发、工程施工等不同方面擅长的科研人员更好地有机组合,提升整体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

3.2 考核时间阶段化

不同学科的成果产出的时间周期相差比较大,横向项目的申报限制和纵向项目的实施周期也相差比较大,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科的成果的产出规律,将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根据学科和领域的特点,改成阶段化的考核方式,如每3年一个考核周期,科研人员的绩效目标制定为3年的总目标,薪酬发放按基本薪酬发放,并根据成果完成情况逐步补发和调整。

3.3 考核指标科学化

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是科研政策制定和科研导向的载体,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才能正确有效的度量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和科研成果,从而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产出更好的科研成果。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必须要在遵循可操作、可测和全面的原则下,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人才需求和不同科研成果价值的情况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层次化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考核指标还应结合科研机构的现状以及科研导向,及时调整不同评测指标的权重,使科研绩效考核发挥科研导向的作用。

4 Y束语

南邮先进院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的首个科研特区单位,在加大团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同时,通过研究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方法,努力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本文对南邮先进院近年来在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优化方面所做的探索进行了总结,期望能为其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14XSG03)

注释

① 朱素真,胡庆喜.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教育教学论坛,2016(23):29-30.

高校科研计划范文6

一、“广播电台”,不卑不亢

“广播电台”这种游戏形式,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练习的机会,从而在表演的过程中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广播电台,是指不同的电台有不同节目,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将其应用到游戏中来呢?笔者让孩子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电台,都为自己的电台起一个名字,有的起名为“小花电台”,有的起名为“猫咪电台”,还有的起名为“西瓜电台”……紧接着我便向孩子们讲述游戏的规则: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电台,为大家表演节目,可以唱歌、跳舞等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有的孩子边唱边跳,为我们表演了一首《数鸭子》;有的孩子背起了《三字经》……其中有的孩子在听到自己被点到之后十分害羞紧张,不敢张口,于是我便鼓励孩子,并让其他的孩子为他鼓掌,帮助孩子大胆开口。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十分认真地聆听观看,还会为表演的孩子鼓掌,玩的十分开心。

上台表演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而且充分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说话的能力,使其表达地更加清楚、流畅。

二、“传递电报”,准确表达

在儿童时期,记忆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孩子记忆力这一方面内容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采用“传递电报”的形式对孩子的记忆能力及准确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传递电报的游戏,就是我们要帮助别人传递一些信息,就好比邮递员叔叔帮助别人送信一样,你们愿意帮助别人传递信息吗?”孩子们纷纷叫好。于是我便将孩子们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按顺序排成一竖列,并向孩子们讲述游戏规则:我会很小声音地把电报的内容告诉第一个人,不让其他人听见,然后第二个人要负责将其传给第二个人,然后同样不可以让别人听见,就这样一个一个按排列的顺序往下传。最后一人要说出电报内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电报传的最准确,错误最少。这次所传递的内容分别是:1.我今天吃了5个草莓2个橘子1个苹果。2.花园里有小红花、小黄花、小粉花各种颜色的花。3.小狗小猫都十分可爱。在我发出游戏开始的口令之后,大家都陆续进入了游戏状态。游戏结束之后,有的孩子表现很好,完整的说出了电报的内容,有的则与刚开始所说的电报内容有所差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个游戏。

这个游戏通过儿童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很好地帮助孩子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正确的游戏形式能够使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咕噜咕噜”,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咕噜咕噜”活动内容是通过用量词组词来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

我根据1~10的数字设计了一款小游戏来帮助孩子们牢固这十个数字,同时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围坐一起,然后讲述规则:所有的人都要将自己的两只手握拳,两拳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这时大家都要伸出1根手指,然后从老师开始说:“一只鸟”。紧接着大家一起再次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此时大家都要伸出2根手指,由老师旁边的下一位学生说:“两只兔子”。以此类推说,到10后再从1开始,游戏结束。在这个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组出了许多有趣的词语,有的说出了3只恐龙,还有的说出了4只飞机……有的学生在说完5之后该说6的时候有的孩子伸出了7根手指,这时我便提醒孩子们说错了,以便及时的改正,孩子们都表现的非常的棒,在有的人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时其他人会帮助其一起想,大家在一片和谐的氛围内完成了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从1~10这十个数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帮助其培养一个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孩子们的智力脑力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