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2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3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深入拓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再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在此背景下,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在高校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专业,它具有知识面宽、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教学难度大等诸多特点。教师想在固定的学时之内科学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对高校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微课特点,及其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微课的含义及其特点

所谓微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时间短。微课当中的“微”是微小、迷你的意思,主要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当中一节课的时长而言。传统课堂教学当中一节课的时长往往是45分钟,然而,一节微课的时间往往是5至8分钟,最长的课程也不会超过1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体量小。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其落脚点是课程,归根到底还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内容。有限的时长,决定了微课的总容量也往往只有几十兆,即使观看也不会给电子设备以过大的负担,对电子设备软硬件要求也大大降低,为师生流畅的在线观看提供了便利。当然,也可以极其方便的下载保存到各个终端设备当中,为更多人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

传统教学往往涉及到诸多方面,其教学内容往往联系十分紧密,强调前后知识衔接。微课则打破常规,只关注其中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当然,我们在使用微课时,往往选择日常教学当中的重难点,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主题突出,目标明确

微课往往是围绕课堂教学当中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当然,这些知识点以重点难点居多。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简单,主题更加突出,目标十分明确。

(二)资源多样

微课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视频传到相应平台,将课程教案、课件、习题、思考等内容融为一体,为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短小精悍,方便快捷

微课的教学视频市场很短,往往都在5至8分钟,最长也不超过10分钟,十分符合人们注意力规律。同时,微课容量小,格式也往往是网络普遍支持的格式,对观看设备的软硬件要求比较低,而且又充分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直接下载保存到数码终端当中,随时随地观看,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二、微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微课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集中解决了传统教学当中需要较长时间、较多精力完成的知识点,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影响,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想象的,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互联网使用能力相对比较高,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轻易的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也实现了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微课教学视频往往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其文件很小,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为学生重复使用、反复观看提供了便利。当学生遇到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反复观看,同时,学生通过这些教学视频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基础去学习,可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基础,学生通过这些视频可以提前进行预习,从而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学习那些重点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当学生在旅游知识部分掌握的不太好时,可以直接点播到微课中旅游知识讲解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微课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微课往往是围绕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这些知识点往往都是课堂教学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相应困难一时难以理解时,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通过微课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进行调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将这些资源用于日常教学当中,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导游讲解技能不合格,教师提前将课程讲解当中重点难点做出视频,上传至网上,学生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去寻找相应视频,反复观看,帮助学生实现技能达标。

(三)微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微课视频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不同,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其制作过程原本就是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对自身知识进行升华的过程。教师要把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微课,从选择的题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反思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像高校旅游管理专这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经历过多次实践,是无法向学生讲清楚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制作过程,将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制作完成后,可以反复观看,查找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三、微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微课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如此多的作用,才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合理使用。我们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前预习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提前把与课程讲解相关的微课上传到相应平台当中,方便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观看。帮助学生对老师们即将讲解的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明白其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带到课堂教学当中,方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针对问题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们不断进行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微课,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如统计出每个视频播放的次数,从而了解不易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二)在课程讲解时

在课程讲解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直观、针对性强等特点,避免传统教学当中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旅游管理专业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导游们工作的视频,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个大致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来迅速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快速的进入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意犹未尽,为教师讲解新的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技巧讲解时

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很多,许多课程要求很高、技巧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面面俱到、深入讲解,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听明白。在相关专业课程讲解过程中,引入微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困难。例如当教师讲解西方礼仪时,由于礼仪注意事项繁多,教师很难在短短的几节课就能够全部讲清楚,让学生全部记住,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力量。教师可以将相关课程做成系列微课,上传到公共平台当中,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去观看相应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如果遇见单独通过视频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鼓励学生针对微课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出相应问题,既可以在网上直接留言,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改进相应微课制作。

四、结语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4

【论文摘要】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文献分类学课程教学应编写高职文献分类学统编教材,把图书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文献分类学教学的学术交流,以增强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接受文献分类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文献分类学授课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利用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进行文献资源的组织和开发,进行信息的组织与检索,并能掌握和操作文献管理的各个流程。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培养学生具备医学基础和临床疾病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能力。而文献分类学是培养学生利用文献管理的基本技能,进行信息的组织与检索,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的管理。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接受文献分类学课程的教育,可以充实他们的知识,提高信息管理的能力,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文献分类学课程属于高职文献分类学课程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要求掌握的技能等基本相同,因此,本文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文献分类学课程的教学放到整个高职中进行探讨。

二、高职文献分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各专业都适用的文献分类学课程材。目前高职使用的文献分类学课程教材没有统一要求,大部分使用陈树年、俞君立主编的《文献分类学》,这本教材是本科院校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的核心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文献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开发和检索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能够从事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开发与应用的专门人才。该教材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太适合。一是教材内容过深、理论知识较多、不切合实际;二是没有突出实用性、应用性特点,造成高职专科生学习压力大,感觉抽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学校在教学上也是各自为政,教学评价难以进行。

(二)文献分类学的实训不够。文献分类学是一门应用课程,因此操作实习(实训)尤为重要。由于文献分类学在非专业课程中属于非核心课程,各高职分配给的文献分类学课时有限,见习课只能安排在课程准备结束时才能进行,有的学校安排学生到学校图书馆了解一下图书馆的布局、图书的借阅流程和一般的中图分类法,而高职高专文献分类的授课应是基础知识与见习课同步进行,学生才能及时得到动手的机会,及时掌握课程要求掌握的实践内容。实训课时太少,无法实施同步授课,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文献分类学的课程教学。

(三)文献分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文献分类学师资队伍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岗位:一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职;二是由档案管理人员兼职;三是其他专业的教师任课。这样的教师队伍,其自身的知识结构面临着挑战,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由于缺乏长远的培养计划,教师的进修、深造、晋升也受到影响。

(四)文献分类学的学术交流有待加强。近几年,高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但开展文献分类学教学的学术交流太少,任课教师凭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文献分类学的认识进行授课,视野无法得到开拓,这对于提高文献分类学的教学水平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加强文献分类学的学术交流,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搭起桥梁,才能更好地推动文献分类学的教学。

三、完善高职文献分类学教学的思考

(一)编写高职文献分类学统编教材。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文献分类学教材也应有高职高专的特色。高职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因此,其文献分类学教材应归人高职整个文献分类学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如果高职高专开设有文献分类学课程的各个专业各自编写自己的课程教材,就会使教材适用面过于狭窄而不宜推广,使编写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从实践经验来看,由有关部门如教育部教材管理机构)组织编写一本高职高专统编教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建议教材能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各专业的通用性。可邀请图书馆学专业、档案专业等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编写,紧密结合实际的文献分类及图书管理工作,教材要突破文献分类的局限,将内容延伸到文献管理的各个流程,即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流程,重在应用,适合基层。教材还应包括实习操作内容,使学生易学易懂。

(二)把图书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文献分类学是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献分类顾名思义就是对图书等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它依托的是图书馆或资料室里大量的图书文献,没有文献无从谈起分类。同时,如果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组织和检索文献,熟悉操作图书馆各部门工作流程,那么它已经突破了文献分类的局限,而扩大到整个图书管理工作。因此,把图书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根据高职教学的要求,文献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训的课时比为1:1,如果能采用“教室+图书馆”的实践教学模式,每一部分内容的文献分类课先在教室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接下来第二次课即安排学生在图书馆相应的管理流程部门进行见习,就基本上能满足文献分类课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能真正得到动手的机会,从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文献分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俞君立提出文献分类学教育目标体现两个教育观念:一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二是“德与才同步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同时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图书专业知识、电脑知识以及综合的人文素质。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院文献分类教师的特点,制定长期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非专业的教师应进行图书馆学专业的进修和培训,建设一支复合型人才的文献分类学师资队伍。同时,对教师的晋升、晋职、报酬等应给予相应照顾,使他们能安心地做好文献分类学的教学工作。

(四)加强文献分类学教学的学术交流。高职院校间应加强联系,在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依托高校图书馆间的各种组织,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文献分类教学的学术组织,定期开展全国性的文献分类学教学学术活动,组织撰写和交流有关的教学、科研学术论文。在相应的学术会议互相交流高职文献分类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文献分类学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与其他开设文献分类学课程的专业一起,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探讨文献分类学的教学,促进教材的统一,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使文献分类学课程的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陶立新,医学高职高专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之我见[J].广西医学,2011(4).

[2]王崇良,韩爱萍,俞君立文献分类学思想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3).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工商管理;课件教学

引言

多媒体教学其实古已有之,当今随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与兴趣,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与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做为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型学科,工商管理专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充满活力。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未能有机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因此将多媒体引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领域是当代工商管理教育改革的必然。

1 多媒体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现状

1.1 多媒体课件在专业课程中的设计与制作

教师成功上好每一节课的一部分原因是制作精良的课件,学生能通过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备课和课后复习。教师把自身的所感、所想、所悟通过课件传达给每一位同学,课件是老师知识的精华,能力较强的老师可以增强课件的智能化,抓住多媒体教学的精髓,更多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使之成为工商管理专项理论课教案的经典。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多媒体课件在工商管理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市场营销学》多媒体课件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的,主要涉及市场分析,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营销计划与控制以及营销理论的新发展。课件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直观生动。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思考题和大量讨论案例和应用案例。该课件信息量大,包容性强,适宜于课堂教学,通过特定的教学氛围,加强了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实现了教学互动的理想效果。

《电子商务》多媒体课件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综合多种《电子商务》教材编撰制作而成。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Internet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安全,电子商务的支付工具,网上银行以及企业网络营销等内容。教学幻灯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图表,图片及动画等素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直观,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的理解。

1.2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及效果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多是文字性叙述,比较难以记忆。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把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展现出来,能充分刺激学习者的各种器官,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2 工商管理专业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依附于多媒体课件,忽视传统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有优势的,运用多媒体网络将多姿多彩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可以代替小黑板与挂图,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是有优势的,传统教学增强学习的真实性,使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交流,便于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前者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后者的主导地位,无论多媒体教学多么发达的今天,教师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师生的情感交流在学习中占有重要作用。

2.2 一键定乾坤,电脑为中心

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快速,便捷。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讲授相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将节约30%的授课时间。学生在感受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又使自己处于劣势,往往老师翻动的电脑太快,使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眼花缭乱,无法好好的记笔记,课后的复习与自习又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假如老师成为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与老师角色的退化,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

2.3 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PPT的方便、便捷,使教师能快速、有效的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它作为教学手段的辅助工具,更是想让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增加一抹靓丽的色彩。然而大多数的专业课程老师并未经过专业的PPT制作的培训,费时费力制作出来的课件没能实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其起到的作用只会使教师逃避备课,降低教学质量,无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相比拟。

3 走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我们总结了部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自己的经验,要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内容精炼而又不失条理

多媒体课件的版面设计要“美”,不仅形式美,而且内容要美,美好的事物才有让人继续学习的欲望,内容要短小而精悍,要切题而概括,繁琐的内容既不条理又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与掌控者,理论永远是为实践服务,老师讲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应被课件内容所束缚。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

3.2 进行专业的课件制作培训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发明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老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过程的全新方法,教师如果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就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如果教学软件编的好的话,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设计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可能。教师如果不能很熟练的掌握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效果与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教师讲解的技巧无法成正比,无法凸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3 向智能化教育发展

多媒体教学使计算机技术与人的脑力劳动相结合,创造出高性能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辅助优势,使教学质量达到人机合一。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助教、助学的活动。如果一味利用传统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会远远落后于多媒体教学,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这是现代技术与人的智力相结合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力量会呈现繁荣、积极向上的趋势,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梅.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7).

管理科学专业分析范文6

1 必要性分析

1.1 物流行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每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物流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求同学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学徒制这种教学模式从内容到方法正是符合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学徒制中强调高职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操作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念素养和操作技能。

1.2 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科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概念性和程序性知识的比重较少,隐性的行业技巧知识更多更重要,而且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求同学们能灵活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工作任务中,根据我们对物流企业所做的调查,大部分物流企业都强调从业的经验,而对知识的掌握要求较少,根据物流专业的这个特点,就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解决物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徒制这种教学模式就强调对操作性能力的学习,而且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课堂上就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和实践工作内容,教师或由专家示范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将思考过程外显给同学,然后同学们可以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处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现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问题

由于物流管理属于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和理论体系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实训室建设投资大,学校普遍缺少专业化的实训设备。教学中理论多,操作少,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严重欠缺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这也导致了就业问题,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市场中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之现象,学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部门学生都选择放弃物流管理本专业工作,进行跨专业就业。

2 可行性分析

2.1 企业的合作与支持

推行现代学徒制首先要获得合作物流企业的理解和支持。高职院校在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总会感到一头冷,一头热,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与热情,目前物流行业普遍利润较低,一些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为获得学校的廉价劳动力,对培养学生认识不足。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除了高职院校要向合作企业讲明现代学徒制对行业发展的好处,积极诱导,也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给企业提供一些优惠与约束。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严格规定了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而实施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而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政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营,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显而易见,无论是德国的法律保障以及就业资格准入,还是澳大利亚的政府拨款,都是国家层面规则的设立和政策的保障。对中国而言,目前这些都是空白。

2.2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现代学徒制要求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培养模式的改变也就需要新的课程体系。作为物流行业,应该建立自己的行业培养标准,目前常见的形式是某个高职院校与某个行业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标准,这样也导致相同专业的学生培养标准不统一。英国的培养模式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现代学徒制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核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徒制项目的实施须以相关行业领域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Apprenticeship Framework)为依托,其主要内容包括学徒制项目的招生要求、起止时间、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所获证书等各项要素。据英国行业技能协会联盟(Alliance of Sector Skills Council)的定义,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是对实施学徒制项目所需满足各项标准的汇总,其制定目的在于保证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质量持久性以及与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相契合。可以说,框架体系的制定过程堪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