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农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农药论文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三十年来一直沿用农业、林业的方针“治早、治小、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由于“治了”和“消灭”,使人们认为“治虫就必需打药““无虫也得打预防药”等,因此,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建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适合于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互相协调,以达到控制病虫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生态角度出发,科学种植、养护、管理,选栽抗病品种,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植物检疫,开展人工防治,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

一、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治为主,不注重预防,在园林规划时只考虑绿化效果,不考虑植物品种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进行防治。

2、采用单一化学防治,不注重综合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尽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甚至能扼制病虫害的流行。但化学防治能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以及影响人类健康。论文写作,病虫害。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论文写作,病虫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论文写作,病虫害。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论文写作,病虫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论文写作,病虫害。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论文写作,病虫害。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千分之三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总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要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预测工作。在城市园林养护过程中,使栽培环境尽量符合园林植物生长的要求,使植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病虫害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人类、环境、植物的和谐共存。一旦发生病虫危害,要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治早、治少、治了”,把病虫害控制在景观效果允许的范围之内,杜绝扩大蔓延。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果蔬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并结合相关资料和实际情况介绍了消费者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们开始关注蔬菜的质量问题。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重茬、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总产量损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由于大量持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本人就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和消费者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对应对策。

一、蔬菜农药残留的概念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农药残留对人类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

二、蔬菜农药残留标准

目前,我国与蔬菜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35项,涉及农药残留指标58项,农药52种,名称如下:对硫磷、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涕灭威、六六六、敌敌畏、DDT、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敌百虫、亚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灵、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虫脲、灭幼脲、双甲脒、敌菌灵、异菌脲、代森锰锌、灭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灵、伏杀硫磷、2、4D。

三、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

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终身残疾。亚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儿)和致基因突变(损伤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可逆诱变的作用),损害人体的重要脏器。慢性中毒,农药残留更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经、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神经系统失调,破坏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内分泌紊乱,引起妇女经血失调及面部生出各种斑痕。引发中老年人各种疾病。

四、减轻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

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农药残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处理是现在应用较多的一种降解农药的手段。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有极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瞬问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它可选择性的与化合物中杂原子发生反应,主要使农药分子化学键断裂,生成小分子产物挥发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农药本身含有杂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仅能够破坏马拉硫磷、乐果等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的烯炔、炔烃等碳链,而且对其基团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这种打断连接键和基团氧化的双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彻底改变,从而起到解毒、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

3、碱水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物污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4、有机磷降解酶

有机磷降解酶可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表面残留的农药发生化学反应,能破坏剧毒成分的结构,使剧毒农药瞬间变为无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达到果蔬的迅速脱毒,这种降解酶做成的洗涤液对环境不会有二次污染。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能有效去除农作物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而且酶促反应速度快,专一性高,酶与底物作用不需要摄入机制。

上述几种化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农药残留,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我们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以达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高晓娟.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预防控制对策.食品与药品,2005年。

[2]谢惠波,李仕护.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5[5]。

[3]宗荣芬,梅建新,刘文卫.去除蔬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职业与健康,2004 。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2

前言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由于环境使然而使得水稻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而减产。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采取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水稻质量优良,而且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稻在病虫害发生之前,就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环境特点而采取病虫害防御措施。比如,在水稻的稻种选择上,要以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为主,还要做好植物的检疫工作,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如果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病虫害,就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和治疗措施,但是要以非化学病虫害治疗措施为主,诸如农业治疗措施、物理治疗措施或者生物治疗措施等等,对水稻病虫害予以有效控制,之后采取治疗方法。如果非化学方法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就要选择生物化学农药,要求农药为毒性低、残留物少,而且能够发挥较高的治疗病虫害的效果[1]。在对水稻采用物理化学农药的时候,要注重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安全间隔期,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以科技成分较高的施药器械为有限选择。

具体的施药过程中,要注意在3个时期施加药物效果是最好的,分别为水稻的播种期、水稻在移栽之前和水稻破口抽穗的初期。这3个阶段把好关,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水稻所带来的危害;要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生物进入到稻田中。

在水稻种子的选择上,要选择抗病性较高且种植的年限相对较长的种子,对于容易感染病毒的种子,特别是容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种子要坚决淘汰。

在水稻播种之前,要对水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配好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比例配置好之后,就进行拌种。当水稻进入到分蘖的末期,就要进行晒田,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预防的作用,由此而降低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 水稻的病害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由于全年气温偏低,水稻很容易患有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期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由于这种病毒对水稻侵染的部位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瘟病,诸如苗瘟、穗颈瘟、叶稻瘟、粒瘟等等。通常在潮热的天气,这种稻瘟病毒就会开始蔓延,特别是在早晚雾气弥漫的时候,稻瘟病毒就会快速繁殖。

对稻瘟病采取非化学预防措施,就要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稻种,根据稻株的形态对其抗病性进行判断。比如,稻株的叶片比较宽而且披垂度已经接近水平,就容易滋生稻瘟病菌。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就要强化水肥管理工作,包括所选用的肥料,肥料的使用量以及施肥的时间等等,特别是氮肥的使用要适量,不可以施肥过晚而导致水稻的植株生长速度过快而导致叶片披垂到趋近于水平,就会导致水稻的病毒抵抗力降低。磷肥和钾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组织的坚硬度,使得抗病性得以提升。

如果水稻已经感染了瘟病菌,就要采用药剂治疗措施。以叶稻瘟为例,可以在水稻的叶片上看到有病斑,就要选择一些见效快的进口药剂,诸如稻瘟灵、三环唑以及拿敌稳等等。当水稻生长到9个叶的时候,可以用药1次,当水稻生长到齐穗期的时候,再用药1次。施药的时候,可以使用飞机喷洒,也可以使用电动弥雾机喷洒药物。

2.2 水稻的虫害防治措施

2.2.1 潜叶蝇的防治

潜叶蝇的幼虫会在水稻的叶片内食叶肉,使得水稻叶片的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条斑,呈白色。如果叶片上潜叶蝇的幼虫比较多,就会导致水稻的叶片腐烂或者枯死。

在叶上已经有白点形成时候,就要喷洒浓度为73%潜克可湿性粉剂2600~3000倍液,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0%赛波凯乳油2500~3000倍液即可。

2.2.2 负泥虫的防治

负泥虫会沿着水稻的叶脉食叶肉,使得叶片变成白色导致叶片腐烂,最终导致水稻晚熟而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用浓度为20%菊马乳油,平均每667m2水稻田可以喷洒50mL;使用浓度30%高效三唑磷,平均每667m2稻田喷洒100~150mL;使用浓度 20%的速灭丁,每50kg兑水 35~40mL喷雾。

3 总结

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要做好防治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所使用的农药要严格按照技术规定配置和使用。一些喷洒的农药会在水稻上残留,残留量必须要限制在规定范围而不可以超标。因此,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做到“以防为主,治为辅”,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药残留;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134-05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Farmer

Cognition towards Pesticide Residu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986 Farmer Households from Five Provinces in China

WANG Jianhuaa, b, MA Yutingb, CHAO Manlub

(a. Jiangsu Food Safety Research Center; b.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urvey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explored farmers’ subjective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s pesticide residue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 shows that subsistence rationality,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 pesticides cognition successively. Meanwhile, there are mutual transfers between farmers’ cognition,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towards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directly.

Key words: pesticide residue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behavior cogni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委会审查通过的食品安全新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我国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322种农药,其残留限量的标准数已达到2293个,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主要消费的农产品,标准数量和覆盖率较往年有明显突破。这一政策背景告诉我们,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和行为取向在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已具备了日益显著的舆论关注和政策支持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农户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紧迫的应当是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优化引导农户安全生产所亟需的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从多个维度综合形成农户认知与行为意向间的传导机制,进而为研究农户生产经营行为逻辑和制度运行体系,探索支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规范的路径与政策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与评述

因农户对农药认知或使用态度偏差所引发的不安全施用化学农药以致施药人员中毒的事件频有发生。农户的施药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农户在做出施用农药的行为时,会根据自身对该农药产品的认知度、对施用该农药的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来做出决策。根据我国高毒农药“替代工程”的调查分析,因农户不合理用药或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所造成的中毒和死亡事故年均约有5万人[1]。Rother等研究表明,农药残留的形成不仅与农药本身的特性等相关,同时与农户的认知水平及其农药施用行为也有着直接联系[2,3]。国内外对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及行为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认知的成因、施用农药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低认知、高残留的改善等方面。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成因来看,因认知偏差而导致的农户施药行为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4]。政府的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是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5]。Obayelu等认为农户对农药及其残留的认知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推广机构以及自身先前养成的耕作习惯的影响[6]。同时,研究表明,天然地理条件、信息获取渠道通畅性也是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带来环境危害的重要因素[7],不同地区农户对农药施用行为及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和态度还会因为种植结构、病虫害程度、农药生产与销售渠道、经济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8]。Rabinder等对印度一家农场的家禽肌肉蛋的调研发现,家禽肌肉蛋中有农药残留的最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户为了快速提高家禽饲料产量而使用了过量的化学农药产品及化肥所导致的,而农户并不知道所用农药存在高毒性[9]。因此,除推广机构不力、自身习惯、信息通畅程度、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以外,农户学习、了解农药施用规范的主动性也是造成认知偏差和不足的内在因素[10]。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及态度的现状来看,农户如果能认识到高毒性化学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则农户们就会减少甚至拒绝高毒性化学农药的使用,而尽可能选择无公害、绿色及生物农药。基于施用不同农药的农业企业行为视角,杨万江等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家无公害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农户对农药残留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安全间隔期具有相对科学的选择行为,这样可以促使农药毒性达到相对较为充分的自然挥发[11]。通过对江苏、安徽、湖北和贵州稻农的研究,关俊霞等发现这些地区的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78%的贵州和江苏受访农户认为农药残留会降低农产品品质,85%的湖北受访农户认为土壤板结与农药残留有关[12]。但郝利等的调研结果则相反,通过对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六个省份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户并不了解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使用量和停药期都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13]。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的改善来看,对农药残留认知越广泛、越深入的农户,在施药时越倾向于考虑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14],因此,在认识、技术、管理滞后的情况下,农户无视高残留而滥用化学农药以致损害食物安全性,追求利润而无益于保护人民健康,将构成对社会的严重挑战[15]。赵建欣和张忠根、冯忠泽和李庆江的研究均表示,抽查并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衡量农户对化学农药使用的态度,了解农户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购买和规范施用意愿的一个重要检验尺度[16,17]。此外,耿继光和沈维冰也通过对农户因不安全施药行为而中毒的严重情况探究分析,为农户提出了安全施用农药的各项具体措施[18]。

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农药施用行为态度越积极,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越在意;(2)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与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风险规避手段呈显著正相关;(3)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关系;(4)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有显著正相关关系;(5)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6)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分析

2.1数据来源

为客观反应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和生产状况,本文随机选择地理位置分散的五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为调查区域。考虑到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状况的地区差异,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区域与分类别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方法。此方法特点是在调查过程中先按照不区分城乡,统一抽取样本单元(例如区、县)的原则,在接下来的抽样中再区分城乡。这样,后续的数据处理虽然较为复杂。但可以使抽样的样本点相对集中。同时,在调查中,采取实地调查与一对一详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3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得到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2.2调查数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围绕农户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打工情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经营规模等几个方面的指标展开,验证这些指标对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见表1)。调查发现,46~6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比例最高;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为5984%;已婚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中(包括中等职业)及以下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9443%。

此外,在986个受访者中,外出打工受访者占调查者总数的7008%;说明绝大多数农户倾向于进入城市,在满足生计和资金积累目标的同时,可以增长见识与知识。农户打工经历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可以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安全农药。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5万元之间,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在20%及以下的受访者比例最高。

在家庭经营支出类型方面,除了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资以外,在受调查的986个样本中,6116%的受访者认为子女上学是其主要支出;3854%的受访者认为医疗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变量类别频数频率年龄(岁)性别教育水平18岁以下90.91%18~25岁757.61%26~45岁35135.60%46~60岁41041.58%61岁及以上14114.30%男59059.84%女39640.16%小学及以下29529.92%初中48348.99%高中(中等职业)15315.52%大专262.64%本科及以上292.93%是其主要支出;在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土地规模为3~6亩的受访者最多,占2901%;且家庭人口数为4人的受访者比例较高,因此,应着力提高非土地要素的规模化,以克服土地要素难以扩大的现实限制。

3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检验及数据分析

31模型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一般原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等三个变量影响行为意向。即积极的行为态度、强大的外界支持、严格的自我知觉行为控制,导致更加强烈的行为意向,反之则更弱。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行为意向对行为又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利用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联系农户农药施用操作行为的具体实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见图1。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在以上表达式中:y1代表潜变量中的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行为意愿,y2代表潜变量中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行为态度,y3代表潜变量中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主观规范,y4代表潜变量即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知觉行为控制;V1V18分别用以代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等18个可观测变量;潜变量与潜变量两两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用α与β表示,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载荷系数用r表示,残差项用δ表示。

32信度、效度检验

应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可观测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体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2,说明问卷内部的一致性较好。可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6的水平,说明各潜变量关联紧密、结构效度良好。样本总体的KMO值为0830,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表2变量效度、信度分析结果

潜变量可观测变量标准因子载荷Cronbach’s α行为态度V1安全生产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口感,满足自己的需求(生存理性)V2为了安全食用农产品,会严格按照农药施用说明(生存理性)V3使用农药是为了提高农作物市场价格(经济理性) V4使用农药是为了增加农产品的收益(经济理性) V5使用农药是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经济理性) V6安全生产会给自己带来比较差的负面影响(价值理性) V7安全生产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价值理性) 07110837062506160612061305900817主观规范V8家人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V9朋友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V10邻居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V11政府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06910734071206320733知觉行为控制V12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农药残留 V13我认为经常或大量施用农药会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 V14我认为较高的农药残留会影响农产品安全 V15我知道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06170729059706130656行为意向V16在意农药残留所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风险V17会合理使用农药以免给收益带来风险V18选择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的安全农产品07150770063406263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MOS7对调研数据进行模型回归, 对经过载荷系数检验过的模型进行拟合评价,由表3可知,各指数指标都能较好地满足建议值的要求,模型拟合结果较好。

施用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越在意。农户施用农药的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的路径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值都在05以上,说明观测变量对潜变量起着较大的作用,即家人、朋友、邻居及政府对施用农药的态度能增强行为意愿。农户施用农药的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路径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值也都在05以上,说明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即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样发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之间也都互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值得强调的是,此三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小,说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两两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却相对较小。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五省986个农户的问卷调查,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对农药残留的主观认知、态度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方面较为复杂,影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行为态度是多方面的,农户在出于自身的安全考量、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对农药残留认知的关切程度依次递减;其中,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社会价值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相当,说明两者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具有适当的地位。为此,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构建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激励机制

根据农户多元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生产外部环境,真正确立农户安全经营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的优势, 大幅度提高安全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从内在动机上培养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个人成就感,提升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愿。

42推进农村农药市场的规范管理

规范农村农药市场的管理,遏制剧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流动,杜绝剧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药,认真全面地做好农药市场信息、农药施用信息等内容的培训和指导,以此来规范农药的施用行为。同时,基于家庭经营决策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户周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影响种粮大户行为选择和农药施用行为。

43分类开展农户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农户农药施用相关行为受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显著,提升农户农药的认知水平和收入状况,对规范农户农药施用行为,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水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当对农户进行分类培训,提升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把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最终落脚点锁定在优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傅新红,吴秀敏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5):99-104.

[2]Rother H A. Perpception,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esticide Labels in Communicating Hazards to South African Farm Workers[D].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5.

[3]Zhou J H,Jin S S. Safety of Vegetables and the Use of Pesticides by Farmers in China:Evidencefrom Zhejiang Province[J].Food Control,2009,20(11):1043-1048.

[4]Ewa Rembiai Kowska. Quality of Plant Products from Oganic Agriculture[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7(87):2757-2762.

[5]王建华,马玉婷,王晓莉.农产品安全生产:农户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54-63.

[6]Obayelu A E,Awoyemi T T.Consumers’Perception on the Use of Agrochemical and Agrochemical Residues in Yams:An Empirical Study of Kabba-Bunu Local Government Area of Kogi State, Nigeri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6,4 (2):239-249.

[7]Ntow W J, Huub J G. Farmer Perceptions and Pesticide Use Practice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Ghana[J].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6,62(4):356-365.

[8]吴林海,张秀玲,山丽杰,阳检.农药施药者经济与社会特征对施用行为的影响:河南省的案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60-68.

[9]Rabinder S Aulakh, Jatinder Paul S Gill, Jasbir S bedi,et 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in Poultry feel,Chicken Muscle and Eggs at a Poultry Farm in Punjab, India[J].Sci Food Agric,2006,Vol.86:741-744.

[10]王建华.农户经营改造的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杨万江,李勇,李剑锋,朱艳,李丹.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4):17-23.

[12]关俊霞,陈玉萍,吴海涛,丁士军.南方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研究――来自四省的农户调查[J].经济问题,2007(4):84-86.

[13]郝利,任爱胜,冯忠泽,李庆江.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30-35.

[14]吴林海,侯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5]郑风田,赵阳.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3(2):16-20.

[16]赵建欣,张忠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 2007(11):90-92.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5

关键词:蔬菜安全生产,影响因素,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蔬菜的安全质量是蔬菜总体质量的基础。生产质量安全的蔬菜以及对其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就成为现代蔬菜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首要任务。

1.栽培管理技术对于蔬菜质量的影响

我国的蔬菜种类、品种多,而且蔬菜生产周期短,茬口复杂,为提高产量和防治病虫害,需要不断的施用肥料和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肥料施用是否科学和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是否安全是影响蔬菜质量的关键因素。

1.1在施肥技术上存在明显误区

大部分农民由于土壤肥料方面的知识贫乏,对土肥新技术的接触机会少,特别是在施肥上,很盲目,很不科学。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菜农不能科学的运用肥料品种,凭习惯施用,重化肥轻有机肥;二是对肥料施用不是适量而常常是过量施肥;三是施用方法选择不当,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施肥不合理,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氮磷的流失会造成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地表水水质变劣;氮肥形成的硝态氮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蔬菜品质下降。由于大量施用肥料,肥料中的有害成分会在土壤中积累,造成土壤的污染,受污染的土壤产出物又把有害物质转换到蔬菜中,影响了蔬菜产品质量。

1.2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上用药不安全

通过近年来对我国主要蔬菜品种上的常用农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在蔬菜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民滥用农药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菜农缺乏合理用药技术,在农药使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蔬菜质量:一是不良用药习惯,蔬菜生产过程中病虫防治过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使用。第二,用药量概念模糊,有病无病都打“保险药”,用量偏高,造成环境污染;第三,用药时机不准确,存在着盲目用药。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长期不合理、超剂量使用化学农药,使得害虫、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抗药性增强,迫使蔬菜生产者不断加大农药的用量,增加使用农药次数,且农药的使用浓度越来越大,同时高残留农药和剧毒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导致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越来越高。

1.3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尚未全面推广开

蔬菜的分散种植决定了对蔬菜病虫害防治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分散进行,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蔬菜生产上难以全面推广。为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提高蔬菜质量,虽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在推广应用诱虫板、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的生物农药等绿色控害技术,但是,由于受生物农药价格高、见效慢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蔬菜生产中推广不快。

1.4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是影响蔬菜质量的隐形因素

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和检测标准,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蔬菜种植中应用植物激素比较普遍。在进行黄瓜、番茄、西葫芦、茄子、青椒等果类蔬菜生产中,为了促进坐果,常使用各种保花保果的生长调节剂;为了促进果实成熟和提早上市,经常用激素催熟;有的在蔬菜贮存期间常使用保鲜剂,达到延长保鲜期的目的。滥用激素和保鲜剂,都会使蔬菜产品受到污染,降低其风味和品质。

2.加强我国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2.1明确管理分工,形成管理合力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诸多环节,情况复杂,体系庞大,客观上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组织。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实施的全过程管理,都有较为明确的管理主体及其分工,组织机构非常健全,并且职责分明、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因此,为便于进行安全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我国应在明确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加强合作,形成管理合力,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得到落实。

2.2加强安全蔬菜生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加强对已被认证的安全蔬菜产品产地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在一些本底生态环境条件好,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群众发展安全农产品积极性高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开展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对已经通过取得安全蔬菜产品认证的生产基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缓冲带或防护带,严防对产地的污染,确保蔬菜产地的环境质量。同时对适宜开展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域,积极创造条件,使其逐步转换成为安全蔬菜生产基地。以从产地环境切断有害物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途径,强化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

2.3科学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

合理选用化学农药。当病虫害发生严重,使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措施不能控制时,化控仍是必要的措施,它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省时省工等优点,尤其是在发生突发性病虫害时,使用效果更为明显,深受广大菜农欢迎。因此,在当前或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化学农药防控蔬菜病虫还不可能取消。关键在于根据蔬菜生长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品种,如何科学选择适宜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类。在限量使用范围内施用,使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达到产品无公害。农药交替使用。农药交替使用的理论在国外早已提出,并有研究报道。。交替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不仅能减轻单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避免在蔬菜产品中的残留。在现实生产中,菜农往往在使用某一种效果好的农药后,就不愿使用其它农药,在一年重复多次使用,甚至连续几年使用,这种现象在有机磷杀虫剂使用中更为明显。由于连续使用同一种(类)农药,造成病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甚至无效。因此,采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一种农药在一个生产季节只使用1-2次,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推广高效、低毒的替代农药品种和生物农药。菜农之所以愿意使用高毒农药,主要原因是这些农药相对价格低,对某些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要全面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就要选用无论在防治效果上,还是在价格上都完全可以取代禁用的高毒农药品种。农药使用方法包括喷雾法、喷粉法、熏蒸法、灌根法等。一般在大田条件下,喷雾法靶标部位受药均匀且剂量大,防治效果好。但在蔬菜大棚内,一般情况下在秋冬季节,大棚相对密闭的情况下,应采用熏蒸法和喷粉法。在4月份后,随温度的升高,大棚通风量加大,施药应以喷雾法为主。对于防治地下害虫及土壤传播的病害应在蔬菜播种前,提早混使于土壤,或使用种子包衣方法。对于病虫害局部发生时,可用涂茎、灌根等局部用药,尽量减少大面积使用农药。肥料施用要按照蔬菜不同生育期平衡少量多次施肥。

2.4加强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菜农的素质和科技使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如果不尽快提高广大菜农的素质和科学生产的水平,再好的标准、规范和技术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落空。鼓励和支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广泛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安全的蔬菜生产技术和投入品,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加强生产档案管理,在生产环节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3.结语

生产实践表明:蔬菜产品质量是可控的,蔬菜质量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提高蔬菜质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健浩,王富华.我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7).

[2]刘梅芳.我国蔬菜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化学农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 植物叶片病害严重影响植株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概述了植物叶片受侵染后的变化,并对植物叶片病害的种类进行了归纳,阐述了叶片病害防治的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植物叶片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1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2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