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安排,我代表市水利局党组对2008年5月份以来履行职能和班子建设等情况述职如下,请予审议考评。

一、紧扣中心,履职尽责,全力推动水利工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有作为、做贡献、创特色

(二)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发展能力增强。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加快涉及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到“三强化、三提高”。一是强化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实施完成中潢圩堤第8期--金墩段粘土斜墙防渗项目、团湖圩堤应急续建改造工程建设。建成了城市防洪日元贷款项目—朱艾堤、童家河西堤、腰沙埠堤及其穿堤建筑物,使工程地段的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了五十年一遇。二是强化民生水利建设,提高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建成村镇集中供水工程33处,新增农村供水受益人口1.5万人,完成了民生工程考核任务。受益区群众自发在饮水点附近竖立起“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石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基本完成省规划二期内1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去冬开工的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枫林湾、黄庄水库等6座病险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西片工程全面竣工,东片工程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完成小农水工程23个,末级渠系改造完成过半。三是强化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推进了以灌区节水改造、圩区治理和水源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至今全市修复水毁工程170处,新修防渗渠道107公里,清淤渠道1430公里,加固水库31座,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65处,新增蓄水能力400万方,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核实2003年以来各类开发建设项目351个,编制水保方案336个,编报审批率达96%。其中水利部、省水利厅督办的7个典型案例有6个得到整改,1个正在调查处理中,尤其贵溪西排公路未落实水保方案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一案取得突破。对信江##段河砂开采权全部依法公开拍卖,解决了多年来信江河道采砂无序的顽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封育保护、预防监督和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2

基于现代物流视角的粮食批发市场

粮食批发市场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其中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种,主要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粮食批发市场物流还处于初级或原始阶段,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

1.很少有粮食批发市场把物流作为―项战略手段来经营。目前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粮食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摊位式粮食批发市场。另一种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全国性或区域性大中型商流粮食批发市场。对于前一种,批发市场主要是分设与租售摊位,维护公平的交易环境,对于因交易而产生的物流则由成交客商双方自行解决。对于第二种,则有代办物流服务、提供物流担保服务、协助有关物流问题解决等情况。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摊位式物流粮食批发市场,还是全国或区域性大中型商流批发市场,很少有把物流作为一项战略手段来经营的。

2.很多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是从物流以外的摊位或会员费中获利。摊位式粮食批发市场的投资者主要靠租摊位盈利,他们在招商时不考虑商户规模大小,希望入住的商户越多越好。场内众多的经营商户往往各自分散经营,拥有不同的进货渠道与销售客户,这种摊位制的经营业态与现代物流要求的规模化集中采购、配送等存在矛盾。

3.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粮食批发市场整体效益低下,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只能勉强维持一定的运输和仓储能力,而无力建立现代配送中心。

4.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物流信息滞后。现代物流是在电子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没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就谈不上物流的发展。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应用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批发市场的信息技术含量低,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很多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运作一无所知。传统批发市场的经营商户为保守商业秘密使得信息收集、流通不畅,这与现代物流要求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迅速、准确、及时和全面相矛盾。

另外,我国粮食批发市场还存在着物流人才匮乏,物流管理能力差,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期货市场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与联动等缺陷,这些缺陷归到一点,即是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与完善,也就是说粮食批发市场缺乏对国内外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深度影响的全国易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功能与物流服务功能等。

粮食批发市场的物流战略

(一)功能集成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交易电子化与消费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粮食物流呈现出了“原粮规模化、成品精细化、主体社会化与三流合一化”的发展趋势。原粮规模化是指粮食种植与原粮储运的规模化或超大规模化,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化种植、大吨位储运与四散化运作。成品精细化,是指粮食加工制品与制造食品不但要求新鲜,还要求营养、无污染;不但要求种类多样,还要求配送及时迅速。与其相应的是通用型粮食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与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主体社会化,是指从原由供应商或销售商自己承担粮食物流功能,改由第三方物流商统筹考虑,从原由供应商或销售商建立物流中心,逐步改变为由独立的投资者建立现代粮食(综合)物流中心,以大量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并促进了粮食流通的顺畅。三流合一化,是指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它不仅提供仓储、拆并、加工、整理、配送,开展运输、信息及附加值高的交易、担保服务,而且还依据供应链提供上下游延伸服务。也就是说,粮食现代物流的功能正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综合形成物流集合,实现”三流合一”。与其相适应的粮食物流企业必须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并通过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推广运用,使产销链上的所有关系企业进行协同性整合,向消费者提供灵活的综合性、一体化服务。

(二)一体化战略

粮食产销一体化,源于西方国家企业界流行的一种称作有效客户响应法(ECR)的商品流通形式,其基本思想是物流渠道中每一客商的利益是一致的,要实行多赢的经营理念,需结成一个稳固的利益共享物流联盟。

在粮食批发市场物流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中,就是要系统考虑“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流通产业链,而不要因粮食生产部门与流通管理部门的分割(农业部与粮食局)而单单从粮食生产或粮食流通角度进行考虑;就是要与进场交易的供需企业建立双赢的战略同盟,实现功能创新;就是要对粮食产销一体化所涉及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进行统一考虑,并通过一些政策的制订与完善促使相关企业进行共生性链接、一体化合作。

在西欧,不少农产品市场直接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制定计划,帮助农民改进种植和耕作技术,提供农资和灭虫技术,甚至帮助农民销售。这一方面稳定了批发市场的供货渠道,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农民利益。现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粮食产销密切合作的可喜局面,粮食批发市场应积极利用并借此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三)网络化战略

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的网络化战略指批发市场将其物流资源以及可以影响或控制的物流资源――粮食零售店、仓库、加工厂、供货商、物流中心,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等节点(nodes)与代表不同节点之间货物与信息的移动链(links)等进行网状性的优化组合。任意一对节点之间可能有多条链相连,代表不同的运输形式、不同的路线、不同的产品等等。其中信息网络中的“链”是指信息以电子邮件或其他电子方式从一地传输到另一地的过程;信息网络中的节点则是不同的数据采集点和处理点,如进行订单处理与库存记录更新的计算机终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物流组织的出现,粮食物流的竞争已开始从通过提高物流设施(如自动化仓库、多式联运)改进来提高物流水平向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来提高整体运作效率转变,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仅仅是先进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与信息网络渐趋完善的基础上的,这便是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要求――物流信息网络化。

(四)物流联盟战略

现代企业竞争已不仅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较量,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克里斯托弗曾指出:“2l世纪的竞争将不是个别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与其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消费者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

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的物流联盟是为了整合优化社会物流资源,而把各种形式的物流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自组织,自我管理有适应能力非线性复杂的有机体,其目的是寻求全社会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其基本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客商之间的公平、坦诚、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组织客商集思广益,制定相互间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促进各项多边客商协议的实施、管理、运作,进一步推动各项协议的实现;及时为客商提供各种物流信息服务等。

物流联盟既不是中央集权式的等级体制,也不是命令控制结构。它在统一的品牌下将分散的物流企业集成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规模化效益。

粮食批发市场的提升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业的发展主要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但这并不排除有关政府对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的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粮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发挥参与、监督与指导作用,更何况粮食批发市场还在中国粮食安全调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政府完全有理由从宏观角度研究、规划粮食批发市场物流,在宏观层面上制定有利于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和推进措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粮食批发市场不能脱离区域性商贸流通的发展,不能脱离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而单独考虑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问题。有必要把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纳入正在编制的“十一五”商贸流通发展规划、粮食物流专项规划中进行协同研究、部署,应结合城市交通、环保、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等多种因素进行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的深入、系统研究和论证。以期在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和集散地建设功能完善的新型粮食批发市场配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设施兼顾现代和期货,形成物流、商流、资金流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二)积极开展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研究

体现了现代社会分工与现代物流集成思想的粮食批发市场对可持续地解决富有中国特色的“小粮户与大市场”矛盾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以及难以替代的地位。而一直以来由于多年来影响粮食批发市场生存与环境的政策因素总处于不够稳定的状态,带有粮食安全调控特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始终没有也很难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有关专家学者习惯于从商流角度琢磨粮食批发市场,熟悉粮食批发市场的有关人员对快速发展着的现代网络与物流技术经济管理了解不够,因此如何从商流与物流的结合角度来研究、提升现有粮食批发市场的尝试显得严重不足。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物流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探索物流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要充分调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专家的积极性、合作性,要深化研究客户群体对粮食批发市场物流需求的差异性,以及各类粮食批发市场物流的不同内容与改革创新、服务手段,致力于以现代物流提升粮食批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3

第一条为加强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行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国发〔2009〕25号)、《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遵循农户自愿申请、共同出资的原则,采取中央补助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第三条专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下,由国家粮食局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发展改革委予以积极配合。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研究提出本省的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负责本省(区、市)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应与国家粮食局签订专项建设责任书,承诺按规划目标完成本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组织实施专项建设,保证装具质量,保证建设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第二章建设内容与补助标准

第五条专项的建设内容包括:为符合项目选点要求的农户建设标准化小型粮仓、配置新型储粮装具(圆筒仓、钢网仓等)(以下简称“粮仓”),对农户进行科学储粮技术指导。

第六条专项采取中央补助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中央补助投资比例为30%,其余70%由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解决。

第三章实施条件

第七条专项原则上应安排在前期工作较扎实、积极性较高的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县的选择要根据本省建设规划,分片集中安排。安排项目的乡镇政府和行政村的党支部或村委会应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八条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参与项目的农户,其储粮数量应在1万斤以上,其他地区应在2500斤以上。参加项目的农户要自愿提出申请,与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并承诺所购粮仓5年内不得转让或者变卖。

第九条省级政府应提出组织实施本省(区、市)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的承诺,地方配套资金应在国家粮食局批准该省年度实施方案后一个月内拨付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专账。地方配套资金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时到位,取消该省项目实施资格。

第四章管理程序

第十条国家粮食局负责研究提出全国总体建设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负责审查批准各省报送的年度实施方案;负责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项目实施后效果评价。

第十一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省项目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制定选择粮仓施工企业或供货商的办法;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组织建立农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受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协助做好项目的进度、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参与项目农户的粮仓需求类型;与农户签订项目补助协议,落实农户的配套资金;负责粮仓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督工作;负责对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培训;负责建立受益农户档案资料等。

第十三条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将全省年度实施方案连同地方配套资金承诺以正式文件报国家粮食局审批。

第十四条各省应通过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组织的公开招投标方式选定粮仓供货商或施工企业。供货商或施工企业的选择要满足本省项目布点和实施的实际需要,尽量方便运输,方便农民提货,节省成本费用。已中标企业在专项实施期内如无违约行为应续标连续承担供货或施工任务。

第五章设计与施工

第十五条专项拟建粮仓要符合《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的各项要求,要采用经国家粮食局专家组审查鉴定的标准化设计图纸。专项所建粮仓要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进行统一标识。

第十六条国家粮食局组建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专家组,负责审查确定各省仓型、核定概算,对专项建设进行技术指导、进度检查和验收抽查。各省(区、市)应选定一家粮食科研设计单位作为本省(区、市)专项建设技术支持单位,负责本省(区、市)专项的设计、技术服务、粮仓制造质量和安装监理等工作。

第十七条各省(区、市)需要对已通过专家鉴定的标准化仓型进行修改、完善的,要向国家粮食局提出申请,由国家粮食局专家组对修改后的仓型进行审查鉴定。拟采用粮仓的仓型确定后,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将有关规格型号、性能指标和核定造价(概算)等报国家粮食局备案。各省必须按照确定的标准图纸组织招标、生产和供货。

第十八条各省(区、市)要依托有关粮食科研机构、粮食仓储企业等建立省、地市、县三级农户储粮技术服务体系。

第十九条供货或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签订的施工或供货合同和标准化设计图纸组织施工、生产和供货,并配合做好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供货或施工单位应对所供粮仓统一编号,按农户登记,以备检查。同时要按照专项统一标识要求对所供粮仓刷涂(张贴)永久性统一标识。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应设专账统一管理,按进度直接拨付给供货或施工企业。农户自筹资金的管理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中央补助资金应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内容,不得用于管理费等其他费用。

第二十一条以省为单位按照项目总投资的1.2%安排资金作为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验收职责);安排2%作为技术支持、制造和安装监理等费用(支付给设计单位或技术支持单位);安排0.8%作为国家粮食局专家组费用。上述费用列入单仓造价测算,并全部从地方配套资金中安排,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按照工作进度支付给服务单位。

第二十二条各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并及时拨付给供货方。对于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的省份,除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外,国家将不再安排农户科学储粮专项。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是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工作。各省(区、市)粮食系统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配合做好监管工作。国家粮食局将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专项实行受益公示制。项目县应对受益农户和补助金额等在乡镇或村范围内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各县应对粮仓进行登记、编号,建立农户储粮新建粮仓档案。档案使用国家粮食局编制的统一软件填写、汇总、上报。档案内容包括:农户姓名、身份证号码、地址、联系方式、粮仓型号、购置数量、补贴金额、合同编号等。

第二十六条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做到逐户现场检查,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和技术服务工作,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地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抽查。

第二十七条项目进度实行定期报送制度。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于每月25日前将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报送国家粮食局。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到位和拨付情况、粮仓供货或施工单位招标情况、制造和安装进度、技术服务单位等。国家粮食局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检查。

第二十八条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购置、技术服务等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各类合同需明确质量要求、履约担保和违约处罚条款,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对于没有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施工、供货任务,或施工、设备质量存在较大问题的施工或供货企业,除按合同依法追究责任外,今后不允许再参与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及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任务。

第八章专项验收

第三十条专项具备验收的基本条件为:粮仓全部逐户到位、质量合格并投入使用,能够满足农户安全储粮要求,粮仓性能指标符合《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各项要求,所有工程款或货款全部支付给施工企业或供货商,建立完整的农户储粮新建粮仓电子档案并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

第三十一条专项的验收分为年度验收和总体验收两个阶段。年度验收一般先由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初步验收,必须做到逐户现场验收。初步验收后,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年度验收。竣工验收以县为一个子项进行,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国家粮食局组织抽验。

每年的项目原则上应在7月底前完成,8月底完成本年度项目的年度验收工作形成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情况、验收结果、资金使用情况等。

专项规划期(2009年~2012年)最后一年的年度验收完成后,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项的总体验收,将规划期专项总体实施情况、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粮食减损效果、经济效益分析等形成总体验收报告。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4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民生之本,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重要大事。耕地是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所设置的安全底线,是我们的“饭碗田”、“保命田”。耕地数量的增减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面对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吃饭的现状,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立足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与改造,要坚守住 18 亿亩耕地的红色底线,我国的国情不允许过多地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如果不能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粮食安全难以保证,经济难已持续发展,而且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也难以顺利推进。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保住现有耕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做到“占一补一”,来保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1.1 本文背景。我是一名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与土地、农业、农村打交道是我的本职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地质灾害等诸多原因,造成我国耕地面积锐减,如何保持耕地面积,如何提高耕地质量,如何让农业发展的又好又快成为我们国土部门的头等大事。土地整治无疑是一种重要手段。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兴事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节约用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中所称的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的统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土地的依靠、索取、掠夺较之其他国家有过之无不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迅猛,回过头来看我国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微薄,城乡差距加大,13 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如果一味的依赖进口,无疑是“饮鸩止渴”,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才是硬道理,才会底气足,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无疑是最佳选择,“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以我所接触到的实例为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做法,值得推广,这就是我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研究的成果

2.1 因地制宜,适度进行土地开发。秦皇岛市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用地需求量也很大,又是中外闻名的避暑圣地,禁止开垦区和限制开垦区很多,适合开发的土地少之又少,为此我们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坚持科学选址,做到两个严禁:一是严禁在 25 度以上坡地上开发;二是严禁在禁止开垦区和限制区域进行土地开发。面对经济要发展、农民要种粮、人民要吃饭的严峻现实,我们积极谋划,深入调研,本着“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力求做到精、准、严、细、实,努力实现申报一项、批复一项、成功一项,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 1800 公顷。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转变,使原来的未利用地、低产田变成高效稳产的优质良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2 科学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02 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41 亩。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何解决经济要发展和耕地要保护这一矛盾,我市推行了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的做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项目工程完成后,土地平整、耕作层加厚、水电配套齐全、路路相通、既增加了一定的耕地数量,又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根本保障。让“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2.3 以民为本,注重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要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主,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让项目区的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卢龙县卢龙镇下寨乡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后可新增耕地 180 公顷,既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实践证明,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真正意义的“富民工程”。土地整治是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是耕地的后续保障。

2.4 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面对我市土地开发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下,对北部山区进行“梯田”式开发和采用“鱼鳞坑”式等模式,灵活开展土地整治。本着节电节水、合理用电、用水的理念,打破以往打地下水井满地灌溉向滴水灌溉发展,节约地下水资源。我市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匮乏,水位不断下降,打井成本不断增加,有些地方根本打不出水。为此我们积极寻找其他途径——建水窖。水窖设计科学合理,水窖建在耕地上游,雨季截留天上雨水把水储满,需要用水时利用水管把水直接引到地里,既节水又节电,建一个水窖1000 元左右,成本低、见效快,一个水窖可以解决 2.5 亩地的用水,非常适用于我市北部山区。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5

土地开发整理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下面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1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含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一是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土地复垦工作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展开。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外土地复垦率可以达到70%~80%,而我国复垦率还没有达到2%。这样说明我国土地复垦价值是非常大的。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而言,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可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备土地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把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耕地随着人口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人均占有量也持续走低。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要发展经济,那么用地就不可避免。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从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措施的提出,不仅满足或缓解了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对后代土地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土地整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土地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二、新土地整理技术的应用

粮食安全专项规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可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方针,采取水环境综合整治、造林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水污染防治等措施,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治理目标

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堤、污、河、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成以丹江堤防工程为屏障的防洪保安体系,以丹江湿地为依托的生态平衡系统,以沿线河道绿化为核心的绿色长廊工程,以核桃园等经济林建设为主体的景观林带项目。农业生产和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河道“六乱”问题彻底控制,沿江重要区域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健全,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初步形成丹江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格局,实现流域沿岸景观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使丹江流域成为集景观、生态、经济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区。

三、治理重点

(一)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丹江堤防工程建设,形成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加快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为流域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水保生态建设,切实抓好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严格执行新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审批、核准制度,所有水电站应严格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保障河道生态环境;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对沿河重要地段,进行有计划的清理,保持河道平整通畅;加大对河道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采滥挖、乱毁乱排、乱占乱建、以及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丹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大造林绿化。坚持“封造并举”,加大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加强河流两岸景观林带、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核桃园等经济林建设,积极促使水系两边向景观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发展生态农业。加大标准口粮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减少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努力实现“村容整洁、山青水秀、人水和谐”,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四)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抓好沿岸重点城镇污水集中排放处置和垃圾集中堆放处理设施的建设。切实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沿河工业园区的污水排放。支持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技术应用,建立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使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得到有效治理,确保丹江流域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对流域沿线集镇、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品位,形成具有特色的集镇风貌,推动商丹一体化进程。加强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组垃圾集中收集填埋,加快流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实施步骤

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成立市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宣传发动。

(二)制定规划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2010年8月份,丹江流域涉及的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政府及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本辖区、本部门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县区、各部门专项规划,编制《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0―2020年)》,由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

(三)综合治理阶段(2010年10月―2020年10月)

各部门及涉及县区按照《治理规划》要求,围绕各自职责,分年度开展具体项目的实施工作。

(四)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市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县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每年12月份,市领导小组开展年度任务落实情况检查,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五、任务分工

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要明确综合治理目标,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全力抓好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

水务部门要抓好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堤防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抓好丹江干流小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

林业部门在推进丹江流域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抓好丹江沿线河道绿化、荒山造林绿化、主要部位的景观林带补植补造工作。

环保部门抓好沿岸工业企业排污控制,规模化养殖业排污监管。

农业部门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逐步减少农药、化肥量施用,积极推广规模化健康养殖,配套建设大型沼气池,做好牲畜排泄物的集中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扶贫部门要加快农村居民改水、改厕、改厨步伐,加快扶贫重点村、连片开发和扶贫移民建设。

安监部门要抓好丹江沿线尾矿库的安全监管,矿山企业水保治理工作,严防不安全事故和水源污染事件发生。

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通村水泥路的维护与提高,按“十二五”规划优先考虑水泥路通村达组,加大道路沿线绿化美化。

旅游部门要抓好沿线醒目地带标志牌设置和标志性景观建设与规划。

工信部门要加强丹江沿线工业企业的日常监管。

卫生部门要加强丹江沿线卫生防疫和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丹江流域治理项目的财政投入。

发改部门负责丹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立项、整合、上报和资金争取,抓好尾矿库综合利用,加快生态示范村建设。

建设、规划、城管和国土等部门要加强沿线集镇、村庄统一规划,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置,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商丹园区管委会要加大对辖区内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水务、公安、国土部门要联合执法,加大丹江流域河道“六乱”治理和毁田采砂、占地堆砂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设障行为。

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政府是本辖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县区应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完成时限和责任人,确保本辖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

山阳县政府要参照本方案提出银花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争取列入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涉及问题多。市政府已成立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涉及县区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迅速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具体组织和日常督促,确保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紧密衔接,制定规划。各涉及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摸底,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各自专项规划,县区与部门专项规划既要与总体规划密切衔接,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业规划紧密衔接,与“7.23”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规划内容具体清晰,阶段目标详细明确,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总体规划,还要形成有档次的宣传片和规划沙盘,争取列入全省项目盘子,以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各县区和各责任单位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督促检查机制,沿线乡镇要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各县区政府要把有关部门、单位、乡镇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