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1
一、了解诗人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一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的诗歌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教学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时,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才了解到这个短命的“诗鬼”竟是皇室宗亲,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已时隔近两百年,故虽为皇室宗亲实则极为疏远,但他自己却时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诗中都极力地描写皇室奢华的宫廷生活,连想象中自己的战马都佩戴“金络脑”,以显尊贵。有资料说此人虽满腹才华但相貌实在不敢恭维,且自幼孱弱多病、穷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为避父讳而无缘科举,他纵有远大志向,奈何无处施展……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壮。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如曹植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华,更担心弟弟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写不出来,就要对他施以酷刑,而这首诗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的,诗人向他的兄长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责问,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排挤斗争的残酷,从中也不难看出曹氏集团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难,很难理解他离开那个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研读词句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有时甚至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意,体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己形单影只的寂寞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对诗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仔细地研读,我们从诗句的表面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句诗同样还揭示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注意比较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2
[关键词]古诗瑰宝 丰富资源 理解粗讲 熟读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会作品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1 理解背景,粗讲大意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从理解课文背景开始,正所谓“言为心声”,只有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才有可能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如:在学习《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时,背景介绍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知道,当时正处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时期,我们怎能体会作者听到这个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试想昔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犹如飘蓬。今日突然听说收复失地了。逃至四川避难的杜甫,怎能不涕泪交加。肋下生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如: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狂放豪迈,充分显示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而他又特别重感情,处处流露处对友情的依恋。《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就是这样的代表,学习时,应充分体会诗句,把握思想感情。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春节,有时它会以背景信息出现在诗词中,这些也必须充分了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还有《寒食》、《元日》,里面都有所涉及。这时我们可以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引导诵读,达到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更有甚者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多么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吧!不过读也是有技巧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引导背诵。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学生自然而然就将诗词内容背诵。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后,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背诵全文。
3 以乐配诗,升华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3
新课标明确指出院“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产生强烈的语感。在教授古诗时,教师要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眼观全文、心感其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反复咏诵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感知、品味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游山玩水,无不情系山水曰摹景状物、陈事言人,无不寄托其好恶之情、褒贬之意。这类古诗或景中寓情,或物中寓情,或以事言情,或借议抒情曰而所抒之情亦是丰富多彩。比如,贺知章叶咏柳曳诗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由树而枝、由枝而叶,很有条理,描绘了柳树的姿态,我们可以由此想象出柳树的高大茂盛、婀娜多姿。但诗人本意远不至于此,一番形象描写之后,诗人以设问手法一转话锋,引出了春天这位播撒生机的使者、点缀江山的画师。
三、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诗境。如学习王维的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曳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叶九月九的酒曳,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
四、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叶圣陶曾说院“诗歌的讲授,重在陶”性情,扩展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物体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语言凝练,诗意跳跃性大。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富的内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诗词中,促发学生独立思维的想象点,通过补想、续想、联想等,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感受诗的意蕴。在学习古诗叶题西林壁曳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高空俯视图、远景、近景,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象院如果是你身处在这庐山中,会看到什么钥你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钥这是为什么呢钥如何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钥学生在一连串的想象思考中悟出院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
五、引导学生体味情调之美
情调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调,是由诗人的情感所主宰的语言艺术。情是诗歌作品的血液,语言是诗歌作品思想流动的外在载体。诗人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他所精心营构的语言来反映、表达。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叶芙蓉楼送辛渐曳一诗,情调凄婉迷人,读来感人至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其中“连”和“入”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诗人因离情萦绕而我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然可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孤寂凄清中鼓起精神,用比喻表明自己的心态。同是有情调的作品,因其情感的浓或淡、强或弱,以及阔大或狭小,在语言符号的表现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或格调。试看与晏几道同时代的王安石的叶桂枝香窑金陵怀古曳院情感有不同的向度,但必须真实。真实的情,才能产生富有美感的情调。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古诗实践活动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4
经过一年多对学生诗词吟唱的指导学习,下面将个人对教学诗词吟唱的体会略谈如下。
一、吟唱能使学生领悟诗歌情感
吟唱能使学生始终伴随着诗中的形象、意境、旨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交流,从中得到感情上的效应和心灵上的通感。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给古诗配上音乐来演唱,其乐无穷。像《静夜思》《咏鹅》这些古诗,现在的音乐教材有现成的歌曲,可直接教唱;对于有些古诗,教师可创编一些好听又简单的旋律给古诗配上乐曲,教学生演唱,学生不亦乐乎。学生更感兴趣的则是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旋律来演唱。记得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吟唱,有一个学生配上《天仙配》这首歌的旋律,效果非常好,无论是乐曲还是节奏都配得很协调,全班学生都非常喜欢。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古诗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构思新颖,刻画十分细致,色彩异常浓丽:先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又描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我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小径,观赏春天的风光:花儿朵朵,层层叠叠,蝴蝶翩翩,娇莺恰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平仄押韵的特点,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再让学生通过平长仄短押韵长的吟诵节奏反复诵读、体会,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有些古诗,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还被学生谱上了锡剧曲调反复吟唱,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暗合之美。这不仅从小培养学生的乐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吟唱多了,学生对诗词的平仄押韵规律越来越熟练,也能得到许多创作技巧上的启示。
二、吟唱是诗词声情艺术的创作表现
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意和意趣。如在积累《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吟唱这首诗,由于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因而吟唱起来曲调低婉,充满豪情壮志。经过多次吟唱,学生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壮烈誓词: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经常吟唱诗词可陶冶情操,敦厚人品,温柔人的心地。又如,在积累《鸟鸣涧》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反复吟诵,熟练之后再让他们吟唱。你看,花落,月出,鸟鸣,营造出春天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诗暖人心,学生的心随诗情一齐飞溅。学生自从学习了诗词吟唱,经常在班上开展诗词吟唱比赛,学生们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变得浓厚。由于诗词的熏陶,又有读者的悟性和心灵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诗意与豪情,并逐渐提高文化素质。
三、吟唱诗词,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写作技巧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多次吟唱,学生慢慢就会领略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的真谛。经过几个月的诗词吟唱的学习,我班的学生已有好多能把自己的所见写成诗或词来表达; 吟唱还可以使我们熟悉理解诗词意旨内容,鉴赏前人诗词中的精华,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吟唱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
之前学生积累诗词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枯燥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读,最后死记硬背记住一首诗,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就淡忘了。现在学习了诗词吟唱的技巧,对吟唱会了的诗,学生不会轻易忘记,他们越唱越有劲。如《芙蓉楼送辛渐》是开学初我教学生们吟唱的第一首诗,半年多了,我一次都没有复习,最近拿出来,学生个个不是吟来就是唱,熟练于心。一个学期来,我班的学生至少能积累30首古诗,这与天天的吟唱是分不开的。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在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一次大飞跃。它借助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把语文中的语言文字或教师的讲授转变成直观形象的材料,内容生动,声情并茂,使语文课在一种轻松的、活跃的、充满激情的气氛中进行[1]。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指在现代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形式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整合案例分析――以苏版教材为例
以诗歌教学为例,由于诗人所生活的年代与学生不同,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对诗中很多字、词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不仅基础知识难以传授,阅读能力难以培养,体会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一个教学难点。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能够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时,由于这首诗意境优美、神思飘逸。通过教学,要使得学生能更深入领会诗人徐志摩对往日康桥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借助现代多媒体课件,把诗中文字(诗人介绍、作品背景、诗的内容、疑问解答等)、声音(配乐、朗诵)、图画(与诗的内容相关)等融合于一体,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词义,通过声情并茂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为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程序:
1.以小提琴欢乐的曲子导入,奠定鉴赏基调
先播放乐曲《清晨》作背景音乐,导入新课,创造一种恬静、优雅、美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优美、和谐,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接着播放小提琴演奏欢乐的曲子,师生共同配乐朗诵,再现语言文字的本色,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仿佛进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产生丰富的想象,领悟到整首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采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古代诗词中一些描写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学生学习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先借用课件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关于徐志摩的简要情况。接着展示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这样很好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思维。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体味和感受诗中的意象美。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课件展示:
诗人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对昔日美好往事的回忆。
结合图片画面,让学生思考:如何体会诗歌中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色彩明丽,立体、动态,富有美感。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金柳的艳影在波光里荡漾,青青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阴下一潭清泉宛如彩虹,撑船漫溯在星夜里放歌,一个个意境开阔、优美、鲜明,画面一幅接着一幅,富有流动的美感。
最后,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将学生带入了无比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6
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几种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如白居易《琵琶行》)等形式。近体诗鼎盛于唐代,有绝句和律诗两种。词鼎盛于宋代,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雪”是标题。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带过曲(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如乔吉《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三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照字数分,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照风格分,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现在我们根据内容来分类,谈一下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无畏,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虽然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宋代的边塞诗虽然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入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劝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抨击时弊)、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历尽世事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等。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6.送别诗 从内容上说,送别诗多抒写亲情、爱情、友情和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本诗运用了两种技巧:
1.寓情于景。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荷风送香,翠竹滴露,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
二、渔家傲①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②腻。香脸半开娇旖旎③,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沈绿蚁④,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②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③旖旎:柔和美好。④绿蚁:酒面的浮沫。
■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娇”和“洁”的特征。“香脸”一句侧重于描写梅花的“娇”,“玉人”一句侧重于表现梅花的“洁”。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酷爱之情。
三、西河 金陵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
这首词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中典故。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本词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风格沉郁悲壮。
■
古诗阅读,我们应从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入手。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鉴赏古诗的形象(意象),第二个层次是分析诗歌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概括出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样的形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现的),最后阐述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分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因此,常见的解题思路是:(1)找出诗中的意象。(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朦胧邈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等。(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古诗的语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平实质朴。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2)含蓄隽永。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3)清新明丽。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等。(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6)婉约细腻。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等。(7)冲淡。如王维的《鸟鸣涧》等。(8)雄浑。如曹操的《观沧海》等。(9)豪放。如李白的《将进酒》等。(10)沉郁。如杜甫的《兵车行》等。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有两种题型:(1)炼字。(2)分析语言特色。
炼字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提示:古人做诗讲究炼字,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光芒四射。所以说,无论是鉴赏动词还是形容词、虚词、数量词都要注意结合诗意来分析。因此,解答时一般要包含下列信息:(1)肯定哪个好或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用典、互文、叠字、双关、对偶、排比、反复等。
(2)表现手法: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4)结构技巧:以自然景物起句、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造成悬念、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等。
考查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这类题,学生要准确地指出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动静等),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另外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为什么会有怎样怎样的感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做古诗阅读题了。
■
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平山堂。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满回塘⑤。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槲(jiě),树名。③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④杜陵: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
1.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标题中的“早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1.有版本为这首词加了词题“记梦”,请说说这首词是怎样围绕“梦”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词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
1.这首词的标题为“早行”,作者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②湘灵:此处用娥皇、女英的典故。
■
1.这首词上阕的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试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下阕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注]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但议论的针对点却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浑的诗“势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