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1
编制重要矿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
在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中,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专项规划是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细化和延伸,是推进整装勘查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同时对新发现大中型产地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统筹和调控作用,解决了新发现矿产地如何纳入规划管理的问题,适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空间上变化。
1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的对象
从实现规划功能定位的角度,矿区专项规划编制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全国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中划定的重点勘查区和重点开采区;二是国家规划矿区;三是新发现的大中型矿产地和拟开发的大中型矿区,以及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发展重大变化的大中型矿产地等。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已部署开展了241个重点矿区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点
重点矿区专项规划编制首先要对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规划指标、布局安排和准入条件等进行全面落实。着重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划分,将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变化,纳入到规划当中,特别是要依据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全面细致的划分勘查规划区块和开采规划区块,为矿业权的设置、调整等提供重要的空间依据。科学预测矿产资源市场形势,做好技术经济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提出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的要求。通过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明确勘查开发的准入条件,对矿区的勘查开发工作做出部署,为矿业权的设置和整合工作提供依据。针对矿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活动,通过实施重点矿区专项规划,有效指导矿业权设置方案、矿产资源勘查方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等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逐步消除“各管一段,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图1)。
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度
通过矿产资源实施年度计划,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矿产勘查、总量调控、结构调整、矿业权设置、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等目标和任务,按年度分地区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规划的全面实施。同时根据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变化,通过调整年度的资源开采总量和矿业权设置数量,适应矿产资源开发在量上的变化。
1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切实保护战略矿种特别是国家规定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2)以矿业权设置引导资源开发的合理需求,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3)优先保障整装勘查、综合利用和重大整合项目的资源配置。4)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保障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主要内容
1)分解落实重点矿种开采总量
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分解落实钨、锡、锑、稀土、高铝黏土、萤石等国家实行总量控制重点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指标。科学制定并分解落实本省实行总量控制重点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指标。
2)调控矿业权投放(设置)数量
分别提出年度探矿权和采矿权投放(设置)的总数,并提出实行总量控制矿种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投放(设置)年度数量。矿业权投放(设置)数量要分解到市、县。
3)优化开发利用结构
提出本年度禁止勘查开采规划区内已有矿业权的退出数量。按照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区)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综合考虑矿床(区)资源储量规模、开发利用技术经济条件变化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因素,提出大中小型矿山结构调整年度指标。
3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设计流程
借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的实施程序,结合矿产资源分级分类管理的结构,从矿产资源规划的自身特点出发,设计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流程分为七个部分(图2)。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年度计划的实施主体是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年度计划指标的上报和指标的分解落实,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主要矿山企业是计划的主要实施者;国土资源部负责下达指标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相关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负责对计划实施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指标下达的重要依据之一。
探索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国内相关规划的动态调整并不多见,只是在人力资源规划和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规开展了相关工作。探索矿产资源规划的动态调整符合资源勘查开发的动态性特征,能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空间变化、工程投入、技术革新、时序调整等内容及时纳入规划,并定时更新,在提高规划科学性的同时,又减少了规划调整的频次,变规划的“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对促进发挥规划的管理依据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1相关规划动态调整的具体情况
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调整不存在法律约束,主要侧重于规划调整后的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动态调整主要针对外部人力资源条件和内部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对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人员调配规划、晋升规划、培训开发规划、工资规划以及人事政策制定等。规划调整的措施有三种方式:一是常规方式,即按照常规的程序性处理方法来应对调整出现的差异;二是专题解决方式,针对人力资源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机会进行专题分析、突击解决,主要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三是专家模型方式,即根据相关人力资源规划的经验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专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专家应急模型,以备出现严重问题时及时响应。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规的动态调整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侧重对调整程序、机制的细化。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法定图则);②指导性内容的调整(管理图则);③控规内容的优化调整,如公共设施位置与用地形态、“六线”线位、除容积率与用地性质之外其他指标的适度调整等;④控规内容的更正调整,如土地权属边界变化引起的调整等。控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以土地开发强度和配套公共设施为主的控规指标调整。控规调整程序分为申请与立项、可行性研究、初审、协商、批准、验收与更新六个阶段。由控规组织编制机关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告后,根据调整内容的不同,分别向不同层级的规划管理部门申报,审批的具体流程也有所差异。最后根据审批结果,对规划成果进行修改并更新规划管理系统。其他规划在动态调整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实施过程建立了规划项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关于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10〕124号),明确动态调整的范围适用于汶川地震灾区39个县(市、区)内的原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突发或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体现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动态性特点。提出项目动态调整的主要原则包括资金总量不变、防灾效益不减、突出动态实效和确保专款专用等,还明确了对动态调整的主体和调整的程序。
2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
1)符合规划调整的程序安排
规划动态调整要由原规划编制单位按照法定程度提出调整方案,并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同意方可进行,调整后有关内容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后颁布实施。
2)充分论证调整内容的科学性
规划调整的内容要符合矿产资源形势的变化,资源勘查开发空间变动,重大资源产业政策调整等要求,要经过认真的科学论证,调整的内容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强。
3)调整结果及时纳入管理系统
将调整的内容要及时纳入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通报给相关部门,以便充分发挥规划在管理中的依据作用。
3矿产资源规划动态调整的内容
1)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和开采规划区块
根据上年度新发现矿产地和矿业权调整、灭失等情况,提出勘查开采规划区新增和调整的具体情况,包括规划区块名称、工作程度、面积、拐点坐标、主要矿种、资源储量、已设矿业权数量等。
2)重大工程
按照矿产资源规划中重大工程部署,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需新增和调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安排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储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区土地复垦、绿色矿山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工程。
3)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根据矿产资源开采、选矿等技术水平发展需要,提出需新增和调整的具体准入技术。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2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州“十二五”规划办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和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经请示州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州“十二五”规划办先后组织召开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及“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到目前为止,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是向州委、州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了我州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由州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由州发改委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由州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由州经委负责牵头研究。截止目前,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在4月中下旬能够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情况
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为了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办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要求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各县(市)、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纳入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基本思路既立足于我州的实际,同时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战略取向和目标要求。目前,基本思路已形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将在近期内提请纲要起草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预计4月下旬按照各方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力争形成送审稿。
三、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州确定编制24个重点专项规划。各重点专项规划负责单位都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12个部门已经编制形成初稿
州体育局负责编制的《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广播电视局负责编制的《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安监局负责编制的《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州文化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制的《州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州移民局负责编制的《州移民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水利局负责编制的《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农业局负责编制的《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电网公司供电局负责编制的《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劳动保障局负责编制的《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共12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
(二)12个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并着手进行编制
州卫生局负责编制的《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地震局负责编制的《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州建设局负责编制的《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负责编制的《州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交通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州教育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州商务局负责编制的《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扶贫办负责编制的《州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林业局负责编制的《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环保局负责编制的《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州经委负责编制的《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科技局负责编制的《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了前期研究并着手启动编制工作。
四、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工作部署,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要重视对上和周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州同步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各县(市)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市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2月开始启动,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3月23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规划纲要委托省政府研究室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计划4月15日前拿出规划纲要初稿。对“十一五”的评估和28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工作也已全面推进,预计可以和纲要同步推进。
(二)县
县在全州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于1月5日召开了专题培训和部署会议。共安排6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办从县级部门抽调骨干组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起草班子。目前,前期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在进行修改完善之中,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三)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了6个重点研究课题和26个专项规划,目前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待修改完善后可形成研究成果,26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2个已经完成,6个形成了初稿,其余18个完成了规划提纲。“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正在抓紧推进中,近期内可形成纲要初稿。
(四)县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于12月上旬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小组,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6个重点研究课题中的4个已经形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另外2个课题完成了广泛调研工作,形成了初步提纲和框架。确定的22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17个专项规划在开展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各专项规划提纲框架,部分已经形成初稿,有5个规划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在抓紧推进中。
(五)县
县工作已经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委托省政研室编制,现已经完成初稿,前期课题研究基本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部分专项规划完成初稿。
(六)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编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初稿,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全县确定的18个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19个专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初稿,并且开展了乡镇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乡镇的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预计4月中旬可全部完成乡镇规划纲要初稿。
(七)县
县“十二五”规划于11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各部门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现在正进行基础调研等工作,预计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6月底可基本完成。
(八)县
县于9月制定了《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规划相关工作。目前,全县确定的30个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20个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交通、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广播电视、绿色产业畜牧业的专项规划已经形成初稿,其余15个专项规划正抓紧推进,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九)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月开始研究,5月全面启动了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在开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28个重点专项规划中除空间规划、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正在筹备启动外,其余专项规划2月底已完成初稿,并抓紧修改完善之中。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3
公司在元月份同时启动新VI设计和企业文化创建工程。目前,突显公司特色的新VI系统让深航形象焕然一新。贯穿公司新的经营战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文化手册也完成制作。公司新的集团彩铃、新闻信息视窗系统等,都给公司的外在形象和员工精神面貌带来新的生气。可以说,深航出现了“新股东、新班子、新深航、新形象、新业绩”的和谐发展局面。二、调整组织结构,引入竞争上岗机制
为了加强对安全、飞行、机务和乘务等部门的管理,公司对安全监察和运行控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公开竞争上岗,调整了飞行部领导班子,重组了乘务、飞行内部三级组织机构,并正在研究机务系统的改革方案。
三、外聘著名咨询公司,启动“369”战略咨询计划
二月份,公司聘请了知名的盖安德咨询公司,为深航提供“369”战略咨询服务。咨询公司将帮助深航制定一系列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了切实推进“369”战略,公司将建立“369”战略规划实施机制,将“369”战略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强化公司战略管理职能。战略管理部门要负责公司“369”战略总体规划的编制,协调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监督和监测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调整,组织“369”规划实施过程中重大技术和管理攻关活动。
四、创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3月份,公司与国际著名的美世咨询公司签订协议,由该公司为深航提供人力资源战略咨询服务。目的是探索建立高效的薪酬和激励机制,完善与改进员工队伍和各级管理团队的建设体制与机制,以充分适应“369”发展战略的需要。
五、加快广州基地扩建,建立沈阳分公司,筹建郑州分公司
3月份,公司成立了广州基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了广州基地的基础建设规划,为广州分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4月初,沈阳分公司正式成立,沈阳将成为深航在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基地,并在有利于公司整体战略实施的前提下,探讨对东北航空、沈阳机场和辽宁省多个中小机场的投资或合作事宜。郑州分公司目前正加快筹建,将在六月份正式挂牌,实现初步布局中原的目标。下半年,公司将结合飞机引进进度,研究在西部地区的基地布局问题。预计到20__年底可以初步完成“369”战略第一阶段的基地布局。
六、接管常州机场,探索机场板块发展
二月份,公司接管常州机场,三月份与南通市政府洽谈南通机场零资产转让方案,并将与连云港市开展连云港机场的零资产转让谈判,逐步推进深圳航空苏锡常金三角地区战略,做强长三角地区的航空运输业务。抓住战略机遇,发展以二线机场为主体的机场板块,配合“369”战略的实施,提升深航集团化竞争力。
七、推进北京战略
元月份,公司成立了北京战略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推进北京战略的实施。公司将集中力量,争取实现北京战略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北京战略的实现对深航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深航的北京战略,也将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4
快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要推手,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云计算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黑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信息服务业中要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哈尔滨国际数据城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完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这为黑龙江省的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生产力似的方向。
借云之力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黑龙江省计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方面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壮大服务经济,促进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立服务业标准体系,实施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发挥哈尔滨市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教育科技等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哈南CBD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依托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引导科技、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发展,努力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服务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发挥大庆市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的优势,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换代。
尤其在信息化领域,将建设信息黑龙江,推动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各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加强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推进城市楼宇宽带标准化。扩大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逐步形成惠及全省居民的信息网络。启动开展物联网建设布局,以广电应用为先导,在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设施建设。
黑龙江还将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进哈尔滨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标准体系。
此外,将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全面应用。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提升水利、交通、能源、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体系智能化水平。统筹建设电子政务,推进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强化人口、地理、金融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在务实
今年6月,科技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充分研讨和论证,研究制定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意见稿指出,“十二五”期间,形成可批量推广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研发亿级云服务器;研制EB级云存储系统;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核心企业。专项规划意见稿提出了很多切实的建议,非常务实地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云计算的具体应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云计算的发展主要由企业推动,其需求、商业模式明确,在国内云计算仍主要由政府推进,那么企业应该怎样落地政府的云计算项目,如何切实地推动云计算的发展,成为如何实现真正现代化信息服务业的挑战。以三大运营商为例,其均在黑龙江部署相关云建设,希望借以网络及运营的优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内部应用云化,一方面对外提供云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目前运营商重点集中于数据中心建设,同时也推出了针对政务系统的相关云服务。这为黑龙江省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云计算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发展云计算,黑龙江省具有冷凉的天然地理优势,其地处北纬40~50度,是全球云计算中心设立的黄金纬度,年平均3.5摄氏度的气温使得每年至少6个月以上可通过冷空气直接实现制冷,节约空调耗电50%左右。同时在地质结构、水力资源、电力资源、人力资源方面,黑龙江省均具有优势。
自2009年底黑龙江省提出打造“云产业基地”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建立了哈尔滨经济开发区“中国云谷”、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方智谷”、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凌云港”和黑河市“新曙光基地”等重点项目。
哈尔滨市“中国云谷”项目将通过建设哈南工业新城和科技创新城两个产业集聚区来推进。其中哈南工业新城将重点发展云计算及相关物联网、软件外包、新媒体等;科技创新城重点发展基础网络运营商、云呼叫中心等。
大庆市启动了“凌云计划”,着力打造一个五平方公里的“凌云港”,构筑云计算和物联网两大产业链条,形成联想科技城等三大核心业务区,重点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及运营服务,物联网专业运营及服务,面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设备制造、软件开发,面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技术服务四大领域。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5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形成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思路目标,突出发展重点
(一)创新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服务业有效投入,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载体集聚功能,实现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二)明确发展目标。
围绕“一个突破、五个提高”,实现总量扩张与质量、结构和效益提升的有机统一,基本扭转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一个突破:“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力争突破7000亿元。从年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确保到“十二五”末达到35%以上,力争达到37%。
五个提高:一是力争到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比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力争到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四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达38%以上,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五是力争到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30%以上,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突出发展重点。
推动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通信等重点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提高和层次提升。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新兴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金融、文化、电子商务、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家庭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将有优势、有潜力、带动作用强的旅游、金融、文化、物流作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扶持
(一)强化规划引导。
以《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基础,按照统一领导、分头组织、统筹评审的原则,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加快编制物流、旅游、金融、文化、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11个新兴服务业的专项规划。11个子行业的专项规划要加强与现代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形成一个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支撑,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功能完整、相互促进的“1+11”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省工信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旅游局、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二)完善政策支持。
健全和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1.进一步落实现有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3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9〕4号)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现有安排文化、旅游、农村现代流通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今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并逐年有所增加。重点支持服务业新兴行业发展以及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培训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各项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3.完善价格收费政策。对列入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实现与工业基本同价,逐步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省电力公司
4.支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各地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新引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免优惠。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符合我省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税局
5.切实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用地布局,并在年度用地计划安排上,满足当地服务业发展用地需求;对列入省重大项目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所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对引入的总部企业及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用地,可优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责任部门: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6.加快服务业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完善服务业品牌评价办法和评价机制。引导服务业企业积极注册商标,支持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参评省服务业名牌称号。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的服务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省级服务业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责任部门: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
7.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多样化、优势互补的金融服务。多方面拓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金融街、金融商务区、金融外包服务产业园等金融服务集聚区,促进金融资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责任部门: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
(三)培育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成长快、效益好、规模型现代服务业企业群体,带动大量中小企业以及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省培育1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其中过100亿元10家,10-15家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工程:
培育扶持一批服务业企业上市。加大扶持和引导,推动一批规模较大、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服务业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一批服务业上市企业。推进一批企业开展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到年,培育发展20个省服务业名牌产品、50家省服务业名牌企业,形成3-5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业品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新建100个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企业。重点引进境外、省外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金融机构、物流龙头企业、旅游集团、知名文化企业等落户。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各服务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队伍素质。制定综合性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结合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省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和“留学人员回赣创业服务计划”,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一批我省紧缺的现代金融、创意设计、旅游会展、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高层次策划、管理、技术、经纪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服务业人才。鼓励和支持一批服务业专业技术学校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服务业有关专业设置并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将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各级政府人保部门要建立服务业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政府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到国内外服务业发达地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服务业前沿高端人才。
责任部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三、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平台建设
(一)开展改革试点。
以服务业综合改革为抓手,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推进全省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景德镇市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建设陶瓷创意设计、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会展和交流、陶瓷古玩与陶瓷艺术品交易、陶瓷文化创意教育等五大中心,打造世界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向国家争取南昌等城市纳入新批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特点的县(市、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构建发展平台。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强化资源整合,增强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大型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现代物流园区、文化商贸旅游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六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为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到“十二五”末,培育和扶持50个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5-10个,超50亿元的10-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比重达到40%。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服务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三)推进项目建设。
把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投资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谋划、论证、筛选、实施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力争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加快制订《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并突出特色,积极引导社会服务业投资方向。积极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建设。每年分行业确定200个左右的省级服务业重大重点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和协调调度,对重大项目在审批、资金、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责任部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
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完善统计体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由统计部门会同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规范服务业统计范围和基本内容,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全省和各设区市服务业发展综合指标的月报制度,及时反映全省、各行业、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情况。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
(二)强化绩效考核。
强化服务业目标任务考核,出台《省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暂行办法》,将服务业发展指标纳入全省年度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形成量化目标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服务业工作考核制度,确保服务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责任部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统计局
(三)强化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充实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工作体系。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省直部门、行业协会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形成各部门齐抓共促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力资源专项规划范文6
当前,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面临深刻变革,社会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已成为当前发展格局中的核心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事业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事业发展与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结合日益紧密,先经济、后社会、依次发展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与城镇化加速结合日益紧密,传统二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格局已无法适应城乡统筹的时代要求,推动公共服务制度变革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结合日益紧密,传统的发展业态和社会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创新密集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四是社会服务需求层次和结构的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单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元化体系已无法适应需求日趋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格局形成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重心转向规范的制度体系建设,从扩面布点日益转向巩固优化,原有的小、散、乱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适应集约高效的时代要求,推动社会事业转变发展建设模式的紧迫性日益增强。
二、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找准社会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强化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支撑作用。要更多关注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等问题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影响,将人口、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发展政策统筹纳入到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格局中,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为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供持续动力。
――进一步发挥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使其更好地承担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长期战略任务。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引导需求层次和结构升级;创造更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鼓励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促进形成更多新类型的发展业态和领域,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对城镇化的挑战和影响,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变革。当前制约城镇化的最主要瓶颈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体制,破解城镇化过程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而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转变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使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和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布局结构、公共投资的方向和效果评价、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等,均符合城乡统筹和逐步均等化的基本要求,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面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探索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形式。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扩大信息手段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时关注并能有效规避信息化、网络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社会事业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日益明显,研究促进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探索通过奖励、贴息、政府购买的设施租赁给民办机构使用、政府提供土地实现控股等方法加大对民办社会事业的支持和倾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设模式的转型。在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探索有效路径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如在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中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建设机制、制定综合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区域规划等;对基层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问题给予更多关注,解决建设、运行“两张皮”问题。
――加快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事业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长期制约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社会发展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切实提高规划组织编制水平
加强各领域规划内容的统筹衔接,特别是资源整合、理顺体制机制方面的内容,形成社会事业的通盘考虑;在规划中加大改革和政策内容的比重;增强规划内容的灵活性,把编制重心放在明确方向、原则、标准、范围等方面,充分体现规划的引导作用;在编制之初即把项目建成后运行机制方面的设计和考虑等纳入规划框架,积极引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健全和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形成一些综合性、导向性和约束性都比较强的核心指标,提高规划的执行力。
(二)深入挖掘投资安排在推动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
适度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可以考虑在年度投资安排上留出一定空间,扩大投资支持范围,对一些先试先验的试点地区和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和支持。
(三)不断完善医改推进协调机制
明晰部门职责,健全工作规范和程序,增强医改办对医改宏观层面工作的掌握,协助地方尽快稳定医改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培训。
(四)进一步提高重大问题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和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