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专项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政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政专项规划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1

关键词: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市政工程是指由政府建设投资的城市道路,供电供水,排水系统的建筑设计,也就是对城市的基础性建设规划工程。

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阶段分为三个方面:宏观,中观,微观。宏观阶段是对城市区域的布局分配,中观是针对城市的系统,微观阶段是指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具体措施。由于不同阶段的重点不同,导致了市政工程规划编制也有所不同,主要是依据阶段划分的,只有这样才会使市政设施建设具有层次性,分工明确。

市政工程的规划分为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两种。详细规划是指在编制中是要按照要求的内容进行的,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子内容进行规划(这里指城市排水和道路施工等)。专业规划是指城市整体规划编制后,所进行的专门化的单独编制。

1.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编制特点以及不足点

根据城市规划的目的,以及工程的科学性论证,分析都是受到规划深度的影响和勘查资料不全面的作用结果。在某些工程规划中市政设施的定位很难,这就会导致市政管线的管径的平面位置的确定工作难度加大。并且,市政管线的工程规划没有深入的认识,也是不能妥善处理工程管线的安置和衔接工作的原因。

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实际年限,范围领域和城市规划自身是有所不同的,再加上市政工程进行施工时的现场位置以及工程管线的走向方位和城市的规划布局的衔接程度不够,导致了在整个编制行业实施的可能性。并且,行业范畴仅仅局限在本行业之间,缺少与其他行业的沟通和联系,会使工程的规划编制缺少协调性。

2.市政专项工程的规划编制

现在城市的专项规划的落实作为市政的重要技术保障,在完善城市的工程编制体系,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个省市也根据当地的特点编制大量类型不同的规划专项工程。但是现在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面对着现实困境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由于市政工程的内容繁多,类型复杂以及其非专门化的规划编制实施规则,指导监督工作,也就造成了市政工程规划的部门利益,编制层次和内容没有统一性,编制布局不合理等相关问题的出现。

2.1市政工程的规划编制的主体多元和部门利益问题

在实际编制过程当中,市政工程的规划大多是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是当地政府的要求实施编制的,组织编制的主体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会使城市工程规划部门进行利益计划,对城市空间的要素管理失去了统筹的作用。

2.2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层次性

在对城市的基础建设工程进行专项规划时,整体的层次布局的落实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城市规范法》中明确指出:“城市的总体规划内容中包含各项专项规划。”而在实际城市编制过程中规划的编制细则的欠缺,还有城市工程建筑规划的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以及管理的控制规划等,市政部门对其的要求是一步完成的。但是在实施中却不尽人意,工程规划的层次性编制出现了控制性的规划的投入加大,而总体规划的层次布局的的投入量变小现象,这就会造成市政工程在专项规划方面的系统整体的破坏。

2.3市政工程规划的编制内容的关联和庞杂性

《城市规范法》是市政进行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方案的修改的基本准则,主要思想就是城市建筑的宏观指导原则,在市政建筑工程的规划内容中,专项规划的编制对象是城市建筑群体也就会出现庞杂,多元的利益性间的关联问题,以及对编制细则的漏洞,这是编制主体的标准就会降低,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市政工程的编制规划内容上需要协调,内容结合规划,多方利益等因素。

2.4城市规范的实施效率比较低

由于城市规划的规范性不足和内容中的相关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有些工程的规划编制成为了阶段性的研究工作,不但如此,由于规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最后却演化到连实施都困难的地步,严重制约了城市工程建筑经济同步性。这就是在城市规划上的实施效率较低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但拖延施工进度,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3. 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3.1规划前的城市现状调查工作的落实

在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的编制中,对当地城市现状的深入了解特别重要,现状的调查深度,对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是否合理问题以及操作性的难易程度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施工现场的勘查,以及城市规划内容的资料的收集,并且做好勘查报告后绘制出完整的准确的工程的现状图纸和分析资料,在分析资料上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评价评估,确定工程建筑的设备成本支出和拆除(包括管线,设备等)等工作特别重要,这避免现状和专项规划过程中的脱节现象,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和正常管线运行。

3.2以城市规划的总体性原则为基础

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的前提是城市的总体规划,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用地面的布局,在进行的工程负荷预测,工程主要管线的计算和采购时要充分的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和布局设计。与此同时,在城市工程规划和城市专业规划的关系处理中,专业规划是市政工程的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保障和引导,而市政工程的规划则是对专项规划的深化研究和进一步完善。

3.3工程中的道路规划

在整个市政工程中道路规划也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工程专项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的道路是整个市政工程的管线载体。在进行道路规划时要符合实际城市交通细则,也决定了城市工程管线的定位和空间利用布局的完善性。除此之外,还要对城市的排水,防洪防涝提高施工的质量。

3.4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注意的事项

在对市政工程规划时要注意“因地适宜,量力而行”的方针。如果勘测报告中指出,现阶段还不够对所有的专项进行规划编制时,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对工程规划,选择其中的几项进行编制,例如:城市排水的单独规划编制,城市供水供电的专项规划编制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解决道路的编制和排水枢纽工程的编制问题。主要原因是排水管线是城市的重力流,对道路以及场地的竖向要求比较高,再者,排水管线在整个城市道路中占用的空间大,并且在其他种类管线位置的下面,对于其他的管线空间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城市道路以及排水系统的规划编制首先在计划中体现。

4.市政工程规划发展历程

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在解放年代主体系统都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建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系统建设及应用杂乱无章,对于环保要求很大达到,一味的追求城市发展进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基础设施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不断的改善,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气象系统等使用逐渐被接受,已经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城市的市政也随着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大和延伸而快速发展。市政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是个重要的支柱,所以,城市的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地位也不断地攀升。此文根据规划编制的相关问题:编制特点以及不足点,编制问题,规划编制问题的解决措施等热点工程规划现状而进行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光治;葛幼松;周或. 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08(08-28).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2

排水系统:本工程采用污废水分流制,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分别引向室外排水井,消防电梯井道设独立排水系统和车库排水一样由浅污泵提升排出。室内卫生间排水横支管采用UPVC管,承插胶粘连接,排水立管采用抗震柔性接口排水铸铁管,橡胶圈密封法兰接口,螺栓紧固,地下一层污水横管采用承插式抗震排水铸铁管水泥捻口,污污水排污泵连接的管道采用涂塑钢管,沟槽式法兰连接,地下室外墙以外的埋地管采用给水铸铁管,水泥接口。雨水立管和悬吊管采用热镀锌钢管,沟槽连接。

施工部署

(一)具体部署如下:

1、实施项目法施工,本安装工程由公司安装项目部施工,本工程项目经理由担任。 2、项目部是指挥中心,集中领导,分工负责,全面负责现场施工准备、工作协调、计划进度,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资源配置、合同预算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对业主和监理单位全面负责,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3、搞好图纸会审,将图纸中的问题尽量在开工前得到落实解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利现场施工准备和工程顺利施工。

排水系统

(一)工艺流程:

安装准备管道预制污水干管安装雨水、压力排水干管安装雨水立管安装污水支管安装压力排水支管安装卫生器具安装污水泵安装通水、灌水试验强度试验污水立管安装

(二)铸铁管排水管道安装

安装准备:根据设计图纸及技术交底,检查、核对预留孔洞大小尺寸是否正确,将管道坐标、标高位置画线定位。管道穿过墙体、楼板时,须加套管,套管突出墙面及地板部分不少于20MM,套管必须为镀锌管,管道穿过地下墙体时须加钢性防水套管。

托、吊架管道安装:

a) 安装在管道设备层内的铸铁排水干管可根据设计要求做托、吊架。b) 安装托、吊干管要先搭设架子,将托架按设计坡度栽好或栓好吊卡,量准吊棍尺寸,将预制好的管道托、吊牢固,并将立管预留口位置及首层卫生洁具的排水预留管口,按室内地平线,坐标位置及轴线找好尺寸,接至规定高度,将预留管口装上临时丝堵。

工期质量保证措施探析

(一)工期保证措施

1、加强施工准备工作

根据施工要求将各施工阶段的工程量计算准确,分析出工料和器材的需用量,分阶段把材料和器材备足。编制各施工阶段的劳动力需用计划,全公司统一调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安排加班施工。2、加强质量控制:施工中每道工序的质量都会影响下道工序的施工工期。加强质量控制,避免返工,减少修补现象出现。3、加强材料、设备、劳动力等施工要素的调度和管理,是工期的重要保证。

(二)质量保证措施

1、技术保证措施

A、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项目工程师必须常驻工地及时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B、对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较高的分部工程,应单独编写具体的施工方案。

C、密切与设计单位联系,及时排除影响施工质量的技术问题。

2、施工人员保证措施

A、技术人员:公司将组织一支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各方面的工作,项目经理、施工人员、质检人员及材料员必须持证上岗,确保质量管理。

B、劳务人员:公司将选择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工人参与本工程的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让上岗,确保施工人员素质,为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排水管道堵塞

防治措施:

1)及时封堵管道甩口,防止杂物掉进管内。

2)保持管道坡度顺直,不得有倒坡。

3)合理使用管件,以便流水通畅。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3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年城市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契机,以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引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采取政府统领、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我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综合类专项规划2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9项: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竖向、环卫。

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共5项:

包括:城市商业网点(含市场)、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城市教育设施(含中小学)。

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共4项:

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工程规划。

三、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在我县的专项规划编制中,雨水、污水已经完成,进入审批程序;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应和城市详控规划同步进行,需由清华大学随控规一同完成。其它专项规划还没有开展,需抓紧实施。

(一)任务分解

按照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建设局:负责协调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信息报送,并具体负责:给水、燃气、供热、竖向、环卫、人防的专项规划的编制。

水务局负责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编制。

文体局负责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编制。

科技局负责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

卫生局负责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

商务局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消防大队负责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编制队伍的选择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要选择具有建设部颁发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队伍,并规范运作实施。

(三)时间要求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专项规划编制要在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审批程序。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4

关键词:道路管网;施工;分析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of the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of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pipe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ow should we science effectively in road network construction, better use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pipeline network is discussed.

Keywords: road network; The construc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市政管网建设和管理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摸索适合各个城市管网建设及升级的模式,促进城市管网系统平稳、健康、持续地发展。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代表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但是目前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管网设施的底子仍比较薄弱,建设发展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发展的需求。虽然近十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还远远达不到中心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着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主要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网规划力度有待加强

很多城市早期对市政管道专项规划重视不够,使得管道建设没有规划可依,建设具有重复性、盲目性,近几年虽然对规划工作有了深刻认识,逐步开始研究,但是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没有前置,有的前瞻性不够,有的缺乏科学论证,各专项规划之间协调复杂,衔接困难,使得规划成果不能系统地、科学地、有效地指导管道建设。部分管道没有规划整合,占用了有限的道路地下空间;有的管道没有按规划要求随道路同步配套;有的管道运营后短时间内就必须重新扩容。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道路不得不再次开膛破肚,可能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左。

1.2管网建设统筹不够科学

很多城市地下管网涉及产权业主很多,主要有燃气公司、市政工程管理处等,这些业主各自为政,在建设、使用、维护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散、混乱的情况。各家业主单位没有制定年度、季度计划,根据各自需要,处于随时办手续,随时挖掘状态,管线资料不齐全,缺乏科学统筹,一条道路容易出现刚刚埋好管,又要再次开挖现象,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被市民戏称为“拉链马路”。

1.3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的城市管道建设与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各个地方相关的管道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存在滞后现象,造成了城市管道建设审批手续、管理章程还不够规范,存在漏洞。在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制国家的今天,为保证市政管网建设管理的顺利实施,完善各项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是目前亟待完成的任务。

1.4施工参建方素质有待提高

在管网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线施工单位工作态度不认真,思想不端正,忽视管道的施工质量、漠视沟槽回填,容易违反操作程序,交叉施工,使得施工现场杂乱无章,不文明施工现象时有发生,市民投诉较多。

1.5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近几年,随着很多城市地铁大范围施工、市区缆化工程大面积开展后,城市破路埋管量急剧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道路破路埋管手续后,批后监管工作没有跟上,缺少一套完整系统化的监督管理办法,监管人员配备有限,不具备质量检测、经济制约等必要手段,监管不到位,无法深层次地、全过程地对管道建设进行科学有效地监督管理。

1.6思想保守,技术革新步伐落后

管道建设思想守旧,相关工艺简单,没有能动地发挥创新精神,推动技术革新,寻求更好的施工方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目前管道众多,各种管道遵守的规范不同,没有统一的规格指标,造成井盖多种多样,纷乱复杂,与路面衔接差,影响行车舒适,破坏道路景观;部分管材没有跟上市场脚步,合理比选最优产品,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改造频繁;有的管道施工仍采用明挖技术,阻扰了交通,影响市民出行,因此管网建设的技术革新迫在眉睫。

2、城市管道建设与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城市管道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策措施:

2.1系统规划,合理布局

2.1.1制定城区管网系统规划,总体把握建设方向。各管道业主应充分结合城市的发展状况、发展战略、相关行业的管理水平及自然条件,编制科学、合理、全面、可操作性强的管道专项规划,由规划部门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审核,并协调落实各管道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使得各规划之间均衡发展,形成城市综合管网系统,进而指导地下空间资源地合理分配,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每年市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城市道路发展规划适时拟定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各管道建设单位应根据计划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管道年度建设计划,同步改造配套。

2.1.2做好单项工程具体规划。在市政道路设计审查阶段应对道路下的综合管线进行统一协调,各管线单位应根据市区管道专项规划,认真研究道路周边地块的土地规划,有目的、有远见地考虑用户需求,科学地规划管线位置、管径、孔数,形成综合管网施工图,以指导管道建设,避免遗漏设计、盲目建设。待竣工后,将市政管线资料进行收集存档,以供今后地下管网的建设、管理、维护需要。

2.1.3管网自身合理规划布局。电信、联通、移动、广电、铁通、网通等都属于弱电浅埋管,应取消原有各自为政、分开建设的局面,改为合并建设,只设置一个通信管管位,由各运营商申报孔数,按需求拟定建设规模,按照城市地下通信管道的相关管理政策与法规进行规范管理。(P.S.:我查了一下,我所在的城市以及周边几个城市,都没有所谓的“地下通信管道有偿出让暂行办法”,因此此处做此修改。)这种共沟的方案,既节约了地下空间,又减少了多次开挖的费用,还方便了统一管理,避免资源浪费。

2.2合理统筹,科学挖掘

管线布设、管线挖掘宜采用“统一安排、集中破挖”的模式。行政主管部门在管道建设前集规划、建设、交警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召开道路管线布设协调会,科学确定各综合管位,严格按照城市道路相关管理办法,对管道建设破路进行审批,合法施工,规范管理,从计划上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有的道路为了不影响车辆通行,无法一次性整幅人行道、车行道全部开挖埋设管道,需分步实施,就要求各种管道施工衔接科学,埋设好一种管道后就回填,再继续另种管道施工,工序工时紧凑,避免间断多次破路埋管,实现统一有序、安全文明的挖掘埋管,消除“拉链马路”现象。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5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市政专项规划范文6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