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1

关键词:高要;排水设施;渍水的原因;分析;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Gaoyao City drainage facilities, analysis of the cause waterlogging.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municipal work, 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own drainage improvements and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Gaoyao city; drainage facilities; the reasons of waterlogging; analysi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V6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高要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达1620mm,特别汛期4-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按水文年统计)。由于集中汛期的水量多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故防洪防涝的工作量大。西江在市城区北面流过,城区排水全部排入西江。西江枯水期水位约2.0米,丰水期水位在3~6米,洪水位可到15米。市城区地势平缓,普遍高6~8米。枯水期以及汛期水位不超过3.0时,城区自流排水;汛期水位超过3.0时主要靠泵站抽排。

2当前的排水设施现状

2.1排水设施的基本情况

整个城区(包括山体)排水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城区(包括南面象山西山体)排水,主要通过城区排水系统经黄塘窦泵站排放到西江;二是城区北面山体排水,主要由南科排洪渠直接排放到西江;三是城区南面象山东山体排水,主要由象山排洪渠直接排放到新兴江再流入西江。

城区现有各类排水管道近400公里,城区设1个提升泵站和1个排水泵站。城区主排水渠沿南兴路由西往东设置中心渠一条,该中心渠实际负担着城区近17.5平方公里和象山西山体约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排污、排水、排涝任务。

2.2现有排水体系

目前我市采取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体制。排水管采用树形形式布置,雨污水经管道收集后,分片排入就近南兴路中心渠,最后汇集到污水厂,经黄塘窦泵站排入西江。汛期时受西江水位托顶,不能自排,则通过排渍泵站抽排。目前主城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排水系统主要有3部分:

2.2.1中心城区排水系统

中心城区排水系统主要负责沿江路以南,要南路以东,文峰山以北,新兴江以西中心城区范围的雨、污水的收集排放。由于南兴路中心渠在中间穿过,所以该部分分多处汇入点就近直接排放到中心渠。

2.2.2象山区排水系统

该排水系统主要收集象山片区(文峰山以南,新城路以东,象山以北,新兴江以西)范围内的雨、污水,总集水面积约3.09平方公里。该排水系统通过文峰路、府前大街、清平路,汇集到南兴路中心渠。由于该部分龙湾村地形低,所以在文峰路龙湾村口设置了一个二级提升泵站,专门负责龙湾村的雨水排放。

2.2.3西城区排水系统

主要负责要南路至青湾基范围内(包括象山西山体)整个西城区的雨、污水收集和排放。该系统经南兴路中心渠起点接入中心渠,排水线路长(约6公里),由于受黄塘窦排水出口高程限制和地势平缓等因素影响,排水管坡度小,平均不到0.4‰。所以造成西城区经常水浸。

3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

高要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造成渍水的外部因素,但现有的排水系统存在的不足却是受渍的主要原因。

3.1规划滞后,缺乏专项规划指引

由于缺乏《高要市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和《高要市城区防洪排涝规划》等专项规划,没有统一的依据,排水管网设计、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城区排水出口点单一,排水路线过长,部分主排水管、渠规格偏小等。如西城区大概300公顷面积,四面有象山及将军岭等高地,汇水面积远不止300公顷。而规格为2×B1.7m×H3m的现状主排水渠最多承担150公顷的汇水面积,显然不能满足现状及规划期限内的排水需求。

3.2在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低,不完善、不配套

早期排水设施建设的标准低,缺乏超前意识,导致城区排水管网“先天不足”。大部分采用支状布置形式,部分管道出现断头,形成“盲肠”地带,有的只建设了单向排水管道。尤其是西区部分居民区排水管网及设施没有及时同步完善、配套,一到雨天,雨水、污水沿街流淌。

3.3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改造及正常维护的资金不到位

我市排水设施修建时设计建设标准低,排水管径小,流量小,且病害严重。遇到大雨,流量满足不了泄洪要求,造成积水。而排水设施养护及改造建设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连正常的养护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说进行排水改造了。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排水设施功能改善的根本性问题。另外,我市城区仍采用雨污混流排水方式,路面上的杂物如废塑料袋、树叶极易造成管道堵塞,加大了排水管道的负荷,造成排水不及,浸溢形成渍水。

4应对措施与建议

4.1统一规划,尽快编制专项规划,加强规划指引

建议尽快编制《高要市排水专项规划》及《高要市防洪排涝规划》等专项规划,以排水专项规划和防洪排涝规划为依据,着重从下面几方面解决:

4.1.1规划建设象山西和将军岭截洪渠

采取高水高排的原则,把象山西和将军岭等高地的雨水截流后直接排入西江和新兴江,山洪不经过城区排水系统,从而缓解城区排水管渠的压力。

4.1.2规划建设象山片区新排水出口

象山片区三面环山,一面紧靠新兴江,属小盆地形,地面高和在5.0~8.0米之间,总集水面积3.09平方公里。规划新建设一个排水出口就近直接排入新兴江,自成一个独立排水区,既可缩小排水距离和时间,又能减轻城区主排涝泵站(黄塘窦泵站)的压力,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渠道互为调节,有效解决象山片区水浸历时过长问题。

4.1.3规划建设西城区调洪湖和新排水出口

由于西城区排水距离过长,又受排水坡度和排水渠规格偏小的影响。排涝时,受下游管渠的水位顶托,经常水浸,而且水浸历时长。应规划建设一座调洪湖,尽量保存天然绿地、池塘等“蓄水”场所,以增加该区域的雨水调蓄能力。同时建议一套完善的暴雨预报调度体系。另规划建设新的排水出口,设置排涝泵站就近将涝水抽排到新桥方向的坭塘咀再流入新兴江。

4.2设立城市排水设施专项资金,加强养护及改造

要定期对雨水井、沉砂井以及淤积排水管、渠进行清淤疏通,并及时对损坏的排水管、渠进行修复,确保各种排水设施的完好,以提高和恢复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同时对局部低洼地段进行改造修复,提高路面标高,增设雨水口,完善排水设施;并加快污水管道的实施进程,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减少垃圾和沉积物对雨水管渠的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城市暴雨积水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它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尽快编制《高要市排水专项规划》及《高要市防洪排涝规划》,用工程建设、暴雨预报调度、雨洪水资源化等综合手段解决内涝难题,方能实现城市区域内的良性水循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市政工程涉及研究总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2

关键词:形成原因;对策探讨

Abstract: The city water logging has now become a very serious urban diseases, do a good job in the city drainage planning, set up to city drainage system perfect from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reason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city water logging, explore solutions.

Key word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全国各个城市的道路、地道桥、地铁站和地下车库等道路设施也越建越多。但是,由于规划建设中“重地表,轻地下” 的弊端,使得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规划建设不到位。因此,入夏以来的一场场强降雨使我国许多城市遭受到严重的内涝,甚至引起很多惨痛的事故。这些事故提醒着我们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的规划。

一、城市内涝的定义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二、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在我国比较普遍,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大、时间长也会形成积水。其次,是由于地势引起的,内涝多发生在城市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区域。

形成城市内涝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下基础实施不健全,排水系统规划严重滞后

首先,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关注较多,而对于,地下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从而导致国内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例如,排水管道老化,排水管道清理不及时,排水设施不健全等。因此,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城市防洪标准较低,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

我国现行排水标准比较低。根据现行《防护标准(GB50201-94)》规定,规划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可采用20年一遇的标准;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必须采用50年一遇的标准。按照《城市排水规划规范》要求采取1-3年的重现期标准,重要地段采取3-5年的重现期标准。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排水重现期标准为1年,地级城市的排水重现期标准为0.5-1年,这就意味着,每年允许城市发生1-2次不严重的积水。很明显,这属于较低的标准。而老城区的防洪标准还低于新城区的防洪标准,再加上老城区排水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老城区容易成为内涝的重灾区。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设施正常应能够应对每小时47毫米和66毫米强度的降雨。但是,在立交桥下、过街的地下通道里、地下车库里、地铁站内等一些特殊的易积水地段,雨水汇集量超过了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就会造成内涝。3)填河造地,破坏城市原有排水体系

由于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地价飞涨,寸土寸金。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被填埋,并在其上进行建设,这样的做法不仅减少了雨水的地下渗入量,还打破了原有的排水体系,减少了可排入雨水的地点,或延长了雨水排入河道的距离。特别是在本来就河道稀少的华北平原地带,这种做法更易形成城市内涝。

4)城市地面大量硬化,减少雨水的地下渗入量

城市地面的大量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水泥广场、大型停车场等,使得雨水不能再通过地面渗入地下,只能通过雨水管道排除,大大增加了区域的汇水量,加重了排水系统的压力,容易形成路面积水。当道路上的雨水排水口数量不足,或面积较小时,便形成城市内涝。

三、城市内涝的高发地点

首先,是城市内地势较低的地区;其次,是立交桥下、过街地下通道里、地下车库里、地铁站内等一些特殊地段,都是降雨后内涝的高发地点。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探讨

1、编制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提高新建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过去30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猛,城市管理部门关注的是地面上的形象,对地下的基础设施不重视。往往是城市开发建设到哪里排水设施配到哪里,很少有城市系统地编制排水专项规划,对排水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对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统筹考虑,以至城市骨干排水设施不足或标准偏低,有些片区配套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就没有排水设施,发生问题只好采取临时措施。因此,只有先编制了排水专项规划,才能对城市现有的排水管线有完整的了解,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只有先编制了排水专项规划,才能合理的规划新的排水管线,来分担原有管网的水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国外一些大城市较少出现城市内涝,除了因为有完善的排水专项规划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的排水标准比较高,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而我国2006年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也是0.5-3年,重要地区为3-5年。虽然我国30年来排水设计标准有所提高,但在实施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城市排水设计重现期仍在1年上下。所以,我国急需提高新建排水设施的建设标准,特别是地道桥、立交桥等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地段。

2、改造旧的排水设施,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

改造旧的排水设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道路路面排水口不足,或面积较小。这种情况较容易改造,增加排水口的数量和面积即可。2)排水管沟的排水能力不足。一般老城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效果明显的做法是:结合旧城改造一起开展,进行系统的排水规划,统一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统一改造,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3)地道桥、立交桥、地下车库等特殊地段大面积长时间积水。这种情况是因为雨水大量汇集,而引起的管道排水量不足。首先应该加大排水口的数量和面积;其次,应配置大功率排水泵和临时排水管道或临时蓄水池,一旦发生积水,立即启动应急排水设施,及时将积水抽排到排水管道或临时蓄水池内,再排入城市管网。

同时应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排水管沟,以便能第一时间发现管沟的破损或淤堵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清理。在国外有些城市为避免下水道入口被堵,在雨水篦子下面加设了铁篮子,作用是拦截随雨水冲入的杂物,使得这些杂物不能进入下水道。在清理时,只要打开雨水篦子,把铁篮子提出来,倒出篮子中的垃圾,就能快速有效地清除进入杂物,从而保障管沟畅通。我国也应借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减少管道淤堵,又能提高管沟的清理效率。

3、建设雨水调储设施,增加雨水的地下渗入量

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是减少雨洪冲击的方法之一,大量利用雨洪资源是解决城市暴雨内涝的新策略,即在排水系统难以实施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蓄水设施,以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许多西方国家认识到雨水对城市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法规,限制雨水的直接排放与流失,鼓励雨水的贮存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如日本把城市防涝作为重要的建设项目,要求在城市地下广泛建蓄水池,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雨水蓄存设施;德国在建设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中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美国芝加哥市在新开发区强制性地实施雨水贮留设施,修建蓄水湖、蓄水池,遇暴雨时用来蓄水。我国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规划,在易积水地段修建蓄水池;清理河道,加强河道的泄洪能力;对湖泊及景观水系的进行规划整治,作为临时的蓄水湖使用,即可提高城市的品味,又能发挥它们的调蓄水作用。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积水;原因分析;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积水区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应引起足够重视。积水区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要解决城市积水问题,需从降雨的源头开始,采取规划、工程、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对降水实行下渗、调蓄、导排、调峰等多种手段,并在各部门密切配合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积水问题。

1 城市暴雨后积水原因分析

分析造成城市积水的原因,大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水系统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现阶段修建的排水管网,一般将雨水和污水分设,即雨水和污水实行分流。而老城区的排水管网大多为合流制系统,即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水管径较小,在老城区服务性用水和生活用水,以及环境用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原有管网承载着污水已处于满负荷排放状态,一遇到大到暴雨或持续时间稍长的中雨,管网就无力承载雨水和污水同时排放了。有的老城区道路上的排水管道敷设是根据建设时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来考虑排水流量,但随着旧城区的改造,人口聚集,使原主干管应能承载的输送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也即配套建设了很多接入主干管的排水支管,而主干管仍旧是上世纪70~80 年代甚至是 50~60 年代修建的排水管道,一旦遭遇大到暴雨,排水未形成系统的地段即被积水所困。

2)由于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建筑、不透水铺装路面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地面渗透能力降低,雨水径流时间缩短,雨水量增大,使原有的排水设施负担加重。尤其一些城市因建设需要将原有的河道、湖塘、水渠、洼地填垫,使区域雨水调蓄能力降低。特别是有些城市河道填垫后改为涵管,使一些区域的排水出路出现问题,汛期排水不畅造成积水。

3)有些城市在开发建设中,一些工程项目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人为造成排水空白区。也有些城市在资金、工期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排水工程没有完全按照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如在新建道路工程中修建了排水管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排水出路问题没有解决,汛期雨水管道没有排水出路造成积水。还有些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后,按照规划设计区域排水管道需修建新泵站提升强排,但是管道建成后仍使用原农业或旧泵站排水,由于原有泵站规模小与新建区域管网不配套,汛期排水不畅造成积水。

4)有些城市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新修建的道路高于现状地面,新开发或改造重建区域的地面也随之填高,这就使周边一些老城区地面逐渐变低,汛期降雨造成这些区域积水。

5)有些城市立交地道除因设计标准低、地道收水设施阻塞造成积水外,还因在立交地道建设中,地道两侧的道路与地道坡道没有明显的分水岭,即地道坡道没有设置“驼峰”或“驼峰”过矮,而造成地道坡道比周边地区低很多。当降雨量较大时,地道以外区域出现积水就会涌入地道,由于地道排水设施不能及时将这些“客水”排除造成地道积水。

2城市中暴雨后积水的解决措施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积水,各级政府力图寻求治理之策,努力减轻或避免积水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防御和治理城市积水应力求做好以下几方个面的工作。

1)应树立城市发展建设与防涝减灾并举的观点,将防止洪涝灾害列为城市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每个城市(不论大小,包括新城镇)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编制排水专项规划。为缓解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现状,排水规划应将城市防涝、雨水资源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在防止洪涝灾害的同时使雨水得到有效利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城市防涝作为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来抓,为规划管理建立强有力组织和法律保障体系,在城市所有项目建设中应在有关部门监督下严格按照排水规划实施。

2)排水规划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排水工程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在工程设计中应结合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设计标准和设计参数。根据规划结合排水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排水设施现状、河湖水系等情况优化设计方案。雨水系统排水出路至关重要,为保证区域汛期正常排水要求应认真选择排水出路,需要采用泵站强排的区域一定要修建泵站,根据工程情况在满足区域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可不采用泵站强排的区域尽量不采用强排方式以减轻洪峰压力。

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根据规划整体设计,以保证排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排水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应按设计要求尽可能一次建成,当工程需要分期实施,为避免汛期积水应保证分期实施后的排水设施有可靠的排水出路。为逐步改善老城区、地势低洼地区汛期积水问题,应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结合排水规划进行改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新老城区、新旧排水系统衔接等问题。在搞好设计工作的同时,应抓好排水工程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为工程实施后正常使用创造条件。

3)在工程设计中一般泵站设计流量均按照管网设计流量确定,但是一些项目实施后区域有时仍出现积水,分析其原因是汛期随着降雨量不断增大管道水位逐渐升高,当降雨强度超过设计标准,泵站水泵即使全部投入运行,泵站进水管道水位仍高于管顶降不下来,是因为泵站不能及时将超标准的雨水排除,泵站成为区域排水瓶颈。为最大限度发挥排水设施的作用,在工程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维持原排水管网系统不变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大泵站装机规模提高泵站排水能力;二是雨水(合流)泵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溢流管,当河湖水位较低时通过溢流管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4)立交地道是城市交通枢纽,应适当提高设计标准,为保证雨季地道正常通行,地道应修建独立的排水系统。地道总体设计应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地道收水范围,地道排水设计应坚持低水低排、高水高排的原则,将地道以外的雨水尽可能的排入区域排水系统,严格控制地道以外“客水”进入地道。雨水出路应结合周边水系情况尽量直接排入河湖等水体。为避免地道积水地道泵站宜设备用水泵,以提高地道泵站抗冲击能力。

5)为提高城市防涝减灾能力,在多渠道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防涝预报预警系统和立体的防护防涝体系及预案措施,加强管理统一调度。为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应加强养护管理队伍建设,结合本地区的情况认真分析排水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防涝措施最大限度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作用,汛前应及时将现有排水管道、河道、泵站进行清通疏浚和维修保养,以确保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汛前应尽可能将现有排水管道提前腾空,河道水位尽可能降低。在使用传统养护管理设备的基础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养护管理经验和设备,在此基础上研制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养护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3结语

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应保留或规划一定的水面储存调蓄雨水,加大绿化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的比例以补充地下水,在区域建设中修建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从源头减少雨水排放量。同时为减轻排水系统下游河湖水系的排洪压力,应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河湖水系的蓄洪行洪能力。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城市防洪排涝;生态补水;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astal area of our country big city all the year round the threat of flood. The current Chinese city flood has the trend of increasing in frequency and severity, city planning as general guidelines for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y flood control planning,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problem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

(2)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

(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地,盲目侵占河道,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4)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1.2 规划中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后,可能对城市微气候、城市自然景观、市区河流水质和河床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城市防洪工程还要挖压占地,造成移民问题等。

(1)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城市防洪工程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主要来自上游蓄水工程和市区堤防工程的影响。城市防洪堤防高出地面太高,可能因挡住了城市的通风口而影响城市的微气候。上游修建蓄洪水库,水面扩大,也会影响城市的微气候,但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上游郊区,一般对库区周边微气候产生气温极差减小、库区湿度和风速增大等影响,但总的来说,这种影响一般不大。影响较大的是水库大坝和市区堤防。当大坝和堤防高出地面较多时,影响空气流通。

(2)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影响。城市是人类的杰作,城市内江河、湖泊、花草、林木、房屋、路桥、植被等构成了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随意插入以及防洪堤对景观的分割,如果建筑物外形、颜色与城市自然环境不协调,则将改变原来的自然景观因素的协调性构造形态。

(3)对城市土地占用和移民的影响。实施城市防洪工程,需要一定的土地占用、房屋拆迁和移民,安置移民会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处置不当,甚至会影响移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市的社会安定和发展。

2 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对策

防洪排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城市防洪减灾更是如此。因此,必须确定城市排涝的主要标准,合理地规划与布局城市用地,注重城市生态补水,以及加强排水措施等等,逐年解决一些应急问题,不断提高城市的防洪除涝能力。

2.1确定城市排涝的主要标准

(1)自排。是指堤防外江不涨水或水位低于防洪排涝闸关闸水位时,堤防保护区内设计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防洪排涝闸自流排出堤防外。对于自排标准,虽然城市排涝各区域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但是自排主要在堤防与支流出口设闸,其孔口尺寸的大小对工程量及投资影响不大,因此一般自排标准取不低于堤防标准的年最大24h的设计暴雨量,根据排涝区不允许淹没的范围、调蓄区容积及排涝区表面硬化情况,计算确定自排流量。

(2)抽排标准的确定。抽排是指堤防外江涨水防洪排涝闸关闸后,堤防保护区内设计标准下的暴雨洪水能及时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堤防外,对于抽排标准,按《泵站设计规范》规定:取排水区建站后重现期10~20年一遇的内涝洪水位。但由于城市各个抽排区域支流的地形及出口高程不相同,所选取抽排标准应不一样;且抽排标准设计过高,抽排流量就越大,相应地装机容量就越多,投资就越大。因此,科学选取抽排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即其标准一般取某一排水区支流的排水口关闸水位,关闸后外江涨水到退水开闸此过程统一计算雨洪同期遭遇不同频率不同时间组合的设计暴雨量,再根据这一设计暴雨量和各排涝区不允许淹没的范围、调蓄容积及排涝区内表面硬化情况,计算确定各排涝区抽排流量。

2.2 合理地规划与布局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张和决策失误,我国一些城市选址在地势低洼处或在洪水淹没线以下,还有的利用泄洪区或滨水区进行开发建设。这些不当的建设布局是产生洪灾的最直接原因,所以调整城市建设布局是城市防洪减灾的前提。

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城市新区发展坚决不能在洪泛区或地势低洼区,对于在这些不利地区的老城区要禁止大建设,同时要进行逐步改造。城市建设用地要避开洪水泛滥的区域、低洼积水区,可将这些用地作为蓄水区、生态公园、湿地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量抗洪资金、降低洪水风险,而且这些生态区域对调蓄洪水、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某水利工程位于水库下游10公里处,并且地势低洼,常年受洪灾中淹。该县为了防洪制定了“旧城逐步改造,重点建设新城”的城市总体布局原则,在老城南边地势较高的山地上新建城区。在该城市洪灾中,水库泄洪使老城区全淹,而新城区则安然无恙。这说明能够通过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来减少水灾及其带来的损失。

2.3 注重生态补水

在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中,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的规划,遏制城市水系生态功能退化萎缩的趋势,恢复其调蓄洪水、排水泄洪的功能。生态补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水体面积不能再继续减少;二是对现有水系进行生态补水恢复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建设生态型河道、湖泊。城市水体因污染而丧失自我生态修复能力,河道淤塞严重成为“死水”,这就需要进行清淤并补充新水从而恢复其生态功能。生态补水承担了防洪与生态修复的双重任务,要体现人水和谐的生态设计理念,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和满足亲水的规划原则,营造出集防洪、防涝、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补水建设体系。

我国许多城市在河道治理中采用了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措施。例如,某市编制并实施了市内主要河流的生态补水规划。生态补水主要是利用河道分干渠,引进水库水源,补给市区河流及其境内湖、库和湿地,区域总面积约270km2。通过该工程规划,该市内水系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根本性好转,主要河流基本未出现重大险情。

2.4 加强排水措施

加强城市排水措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城市排水规划和防洪规划两项城市专项规划。排水工程规划包括确定排水制度,排水管网的规划布局,确定主要泵站及位置,污水处理厂布局、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综合利用的措施;防洪规划包括确定城市需设防地区(防江河洪水、防山洪、防海潮)范围,设防等级、防洪标准,防洪区段安全泄洪量,各类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坝闸门、泵站、泄洪道等)位置、走向,排洪设施位置和规模以及排涝防渍的措施。如某市已经完成了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全市27座排涝泵站进行检修、清淤,60多条主次干道310km雨水管道、近20000座雨水井疏通清淤,14处立交桥等积水点增加排水设施,市区300km污水管进行全面疏通,对于易发生内涝的老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更换,管径扩大到800至1000mm。这些措施提升了市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在今年汛期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该市基本未出现内涝。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防洪排涝安全越来越重要。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在保证防洪安全功能建设条件下,应向多功能建设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5

一、审议意见整改落实进展情况

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把整改落实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李强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抗洪救灾工作,并就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提出要求。从督查情况看,各市、县政府在推进“五水共治”中都把防洪排涝放到突出位置,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强化考核,推进各项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各级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形成合力。总的看,整改落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防洪排涝规划编制与完善方面。科学治水,规划先行。去年以来,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浙江省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设总体方案》等防洪排涝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并分步实施;全省11个设区的市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与防洪规划有效衔接。同时,按照“五水共治”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浙江省“五水共治”防洪水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统筹抓好防洪排涝、促进“五水共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一年来,省政府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加大督查和考核的力度,加快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各地拓宽水利融资渠道,集中财力保障工程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批防洪排涝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发挥了效益。宁波市去年在市区沿江新建3座强排设施,新增应急强排能力2.5万立方/小时。杭州市加快建设三堡排涝泵站,确保了今年汛期投入使用,梅汛期累计排水44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城区内涝。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各地、各部门重视加强工程运行管护,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着力构建防洪排涝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三)河道整治与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方面。2015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5〕36号),对“三河”整治作了全面部署。各地健全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督促抓好项目落实、进度落实、责任落实。各地标本兼治,加大治污截源力度,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去年全省先后完成6000个村的治理工作,今年将开展1万个村的治理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到2014年底,全省已落实河道保洁任务近13万公里,除山区源头无人居住区河道外,已基本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

(四)统筹姚江流域防洪排涝方面。省政府对根治姚江水患工作高度重视,黄旭明副省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流域洪涝治理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求。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有关地区与宁波市、余姚市编制完成了《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统一思想,明确了“东泄、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围”的治理方针,并确定启动六大工程,其中宁波承担两项,余姚市负责四项。今年“灿鸿”台风来袭,城区出现历史上第二高水位,省政府科学调度,上下游顾全大局,团结治水,保证了余姚城区没有出现大面积进水现象。

(五)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方面。全省通过政府重大项目投资和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省以上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等措施,全力推进重要水库和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前期建设。审议意见所列出的重大项目清单,除个别项目实施不够理想外,总体进展顺利。

二、问题和建议

经过一年来的整改,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落实,成效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在跟踪督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 “灿鸿”、“苏迪罗”台风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暴露出我省防洪排涝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主要的问题:一是我省一些主要河流如楠溪江、常山港、好溪等上游还缺少流域性控制性工程。二是主要平原排涝能力亟待提高,有的在建项目受种种因素制约,进度还不快。三是随着城市化加快,原有作为自然蓄水功能的洼地大量被硬化,加之农村堤防不断加高加固,不少城市“雨量不大水位高”成为常态,给城市防洪带来巨大压力。义乌、温岭、黄岩等都存在这个问题。四是我省有防洪任务的小流域约1800余条,大部分缺乏系统治理,遇到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五是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地方反映,当前普遍存在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跟不上,影响工程建设和质量。此外,管理人员老化,力量薄弱也较为普遍。根据上述情况,对进一步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防洪排涝工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疏堵结合和“给洪水以出路”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启动我省“十三五”流域防洪排涝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继续编制和完善流域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排涝规划等,建立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要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充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城镇与农村、工商业与农业等各方面关系,并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等做好衔接。同时,要采取措施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防止“朝令夕改”,引领、推进防洪排涝工作。

2.进一步加大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针对各地反映部分防洪排涝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困难,省政府要及时掌握情况、剖析原因、分类施策。对列入国家的重点项目,省里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要素保障,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和加快建设;对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项目和跨行政区域的项目,省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检查指导,推进项目加快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市、区)政府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团结协作,争取一批项目早日建成,发挥作用。在抓建设进度的同时,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省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使这些民生工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保一方安宁。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范文6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ponge city,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tormwater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Kunm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ealizing the benign hydrological cycle,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Kunming in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关键词: 海绵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利用;控制指标

Key words: sponge city;green infrastructure;low impact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resource;control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21-03

0 引言

根据外国关于雨洪、绿色建筑及城市内涝相关技术,我国因地制宜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相关建设理念。海绵城市从根本上说就是雨水的自然调蓄,而相关技术则是将传统的就地排放的思路调整,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1],从而形成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海绵城市在被提出之时是用来保护城市原有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使这些“海绵体”在应对气候环境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弹性”作用,无论是雨季还是非雨季都能起到调控的作用[2]。最近几年,国内外相关学者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美国环保局(EPA)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代替LID的趋势[3],国内王思思[4]、车伍等人利用传统的国内雨洪调蓄措施与国外雨洪管理模式相结合。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地雨水综合管理利用,减少城市内涝,为城市着“绿装”。在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就昆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建设海绵城市的迫切性和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在科学规划、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管理运营等方面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

1 昆明市建设海绵城市刻不容缓

随着城市化与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城市规模大幅度拓展,昆明城乡发展与建设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空间承载方面的压力会更加突出。建设海绵城市,不论是在水资源、防洪排涝安全还是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恢复、缓解热岛效应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应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这些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涵养水源,改善昆明水循环[5],恢复天然水循环系统;当下雨时,雨水下渗使地下水变为蓄水模式,增加了其水位高度,一方面缓解了地下水漏斗区扩展漫延,另一方面缓解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最终要的是削弱了雨水在径流峰值的流量,减轻了雨水对城市及周围带来的自然灾害,保障昆明城市排水安全;改变昆明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采用快排模式,增强城市地表雨水下渗能力,缓解昆明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能够减少河道侵占和径流污染,加强入滇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改善滇池水环境,进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 昆明市建设海绵城市存在问题

2.1 昆明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昆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雨季雨水约占昆明总降雨资源的85%;而昆明市人均水资源的用量约为300立方米,低于京津唐地区,甚至与国外严重缺水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260立方米)相差无几,与国际人均水资源1700立方米相距甚远。昆明城市缺水问题极为严重,用水严重依赖流域外调水引水工程。

2.2 年径流总量快速增长,内涝淹水频发

结合解放后昆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情况,估算传统开发模式下,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开发后,对应的径流量大幅增加为未开发状态的6.0倍,比未开况下增加约5.0倍。以2014年的情况来看,年径流总量比天然情况下增加了2亿立方米,约为中心城区年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二,约为牛栏江引水工程远期年调水量的三分之一。

图1中为历年昆明城市建成区规模逐步增长的同时,建成区年径流总量的增长情况,由1950年至2013年,昆明建成区的径流总量增长了50倍。年径流总量的大幅增加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影响了城市所在区域的水循环、涉水安全问题、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昆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予以高度重视。

2.3 昆明中心城区老旧小区较多

昆明市一些老、旧城区的排水系统一般为合流制,设计标准低,绿化率低,雨季不能将雨水及时下排,往往造成严重的内涝问题,改造难度较大。昆明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要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推行雨洪回收利用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后可提高抗暴雨能力,可降低水处理、排洪排污、管道输送维护费用,同时也可实现小区内绿化浇灌、景观用水、清洁卫生等其他功效。

2.4 缺乏城市雨水管理的综合考虑

昆明市在规划、开发、运行、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普遍缺乏系统、全面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激励机制,需要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雨洪管理利用的先进经验,高度重视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工作,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资金补助等激励机制。昆明现有的雨水利用地方规范性文件效力低,法律保障力度不够,影响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工作的推进,对下一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来说缺少具体的政策指导。昆明市虽已编制了《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从规划层面对低影响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提出了相关要求,但仅靠单项专业规划来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

3 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措施

3.1 严格要求新建区的建设

建议成立工作组,协调规划、住建、水务、滇管、园林等相关部门,针对十三五期间的新增用地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时建议采取广义下沉式绿地和绿化屋顶为主,将源头分散式雨水径流控制作为调蓄容积的主要措施,实现地块开发后的外排径流量与地块开发前持平,不增加下游片区的内涝淹水风险;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对在建项目、已批未建项目提出补充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要求。确保到2017年,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

3.2 有序完成建成区的改造

昆明市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影响,根据自身条件,建成区改造建议按照改造绿地、修建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的顺序,对已开发地块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现状改造,灵活采取透水铺装、下沉绿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屋顶绿化、道路生物滞留槽、干塘、湿塘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改造地块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缓解旧城区排水系统压力,减轻现状内涝淹水问题。对建成区进行逐级、逐步的滚动改造以实现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是未来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优先推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

昆明市在海绵城市的推广上应着重放在海绵型公园及绿地上,增强其城市基本的调控能力,例如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河岸生态滤池、人工湿地等[6]。加强对自然水体的保护以及非硬化地面的建设,禁止将其硬化是原有的海绵体的能力受到破坏,是城市内自然水体能够自然流通,构成良性水循环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建设海绵城市的重中之重为将原有的破坏的河道恢复其功能,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3.4 创新发展雨水资源化利用产业

昆明市需要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应积极开展再生水利用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以及新设施设备、新工艺的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应从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市政工程项目雨水资源化利用及区域性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同步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后可降低因外流域调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污水处理、管道输送、排污排洪的成本,减少市政管网维护费用。这项产业可促使雨水的收集没备的生产、运行管理、中水利用等方面产业链的形成,为昆明市水资源供给途径,减少对城市公园或绿地的灌溉次数,节约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紧缺难题,节省投资费用。

4 建议

4.1 加强规划引领

昆明市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组织专家编制昆明市雨洪利用专项规划,修订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指南、技术导则等基础技术文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道路、绿地、市政工程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中[7],为下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方向把控和提供技术支撑。

4.2 完善支持政策

根据国家试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昆明市应结合自身水文、水环境特征以及城市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标,设立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三大类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完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考核u估制度[8],确保项目绩效情况得到科学客观地考核。各级政府应该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的情况下,推广运用PPP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9],通过财政资金激励、撬动大量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筹措其余建设资金推动项目建设。

4.3 强化人才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面广,需要从投资、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储备人才。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重点加强技术人才的保障,通过引入专业技术人才、现场培训、与国内优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北京、镇江、南宁等城市交流经验等方式,增加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养。各个高校应该通过对建筑、规划、环境、市政、生态等交叉学科的系统培养,造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4.4 重视能力建设

昆明市应在区别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建设,创新建管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收益与共的合作机制[5],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的“投、融、建、管、营”中。制定市场化、长效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办法,规范标准化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监测、评估、分析、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

5 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水系统的变革和创新,更是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到城市建设、更新、改造、维护的方方面面。昆明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利用多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综合管理利用雨水资源,可改变“逢雨即涝,雨后即旱”的现象,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当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得排头兵,起到全省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曹怡春.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J].工业C,2016(4):99-100.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10.

[3]车伍,赵杨,李俊奇.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1-5.

[4]苏义敬,王思思,车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5]陈梅,曹杰,颜士春.建立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J].建筑节能,2015,43(11):3-4.

[7]郭洋洋,刘龙坤.浅谈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182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