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养融合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1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2
关键词:医养结合;困境;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R197.1;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概述
2013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医养结合”新形式,这回应了当下养老的医疗需求与医养服务结合政策实践的紧迫要求。“医养结合”是一种无病疗养,有病治疗,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互相融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资源有效多重整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医养养老模式现有三种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应急处置、就医指导等护理医疗需求。二是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医院。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两类机构形成合作机制,老年人的医、养、护相互衔接[1]。第三类医养模式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医养模式即第三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模式。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实际中存在诸多的困境
(一)医养系统分离,管理分散
医养资源分散主要表现在分布分散和管理分散。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成系统,互相独立。当老年人面临生活自理能力困境与医疗需求时,不得不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庭之间辗转。同时治疗费用增加,家中家庭的经济负担。管理分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各有运用的体系,互相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养老院内以养为主,失能老人、患慢性病老人多数被养老院拒之门外。
(二)医养养老资源不足
医养结合的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从医院角度看,医疗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日常接诊量几乎都已达到极限,很难将更多的服务提供给养老需求的老人。
(三)“医养结合”的医保政策缺失
针对医养结合,我国尚未出台指导医疗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的相关条例,现有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都是单个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医养结合的最大问题是医保支付。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失能老人、或者慢性病老人。传统养老机构在接收老人时,更多的是要求老人身体健康,付得起日常养护费用,这样的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都是没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收费较高,以北京市第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恭和苑为例,老人的月均养护费用为一万元左右,高昂的费用导致部分真正需要该服务的老人因为费用问题被拒之门外。长期下去,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陷入经营困境退回到传统养老模式中。
我国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多限于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药费、床位费、护理费等,并不包括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内产生的护理费[2]。而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点又不属于医保定点支付的范围。医养结合在支付上的障碍将影响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可持续运行。
三、“医养结合”养老资源整合的建议
(一)调动医养机构的积极性
医养结合的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以”医“为主的医疗机构和以“养”为住的养老机构。“医”主要提供者为社区卫生所,老年医院,医院,“养”的主要提供者是养老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社会福利院等。要使医养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自身资源,必须使医养机构机无后顾之忧,又有充足人力物力。
宏观上,需要政府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医养结合的途径,考虑现有的医疗体系与养老体系的状况,整合现有资源,结合新的人口形势,作出前瞻性的规划,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使老年人在养老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服务与监督能力,积极主动的为养老机构申请社保定点支付医疗点,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进行指导,增加设立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等以养为主的医疗机构。加强监督,制定可行的细则,促进一样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服务形式,对进入领域内的公办机构与民间组织同等对待,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医养服务效率。
(二)强化医养一体,加强医养人才供给
建立起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联系机制,畅通转诊机制。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养老的主要载体是养老机构。多数养老机构无序配备全科医生,只需要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起出诊、会诊、转诊的明确规则,当老人出现疾病突发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由医疗机构给予养老机构内的日常护理人员专业指导,日常老人的健康监测由日常护理人员完成即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如社区卫生所、村卫生室也可主动设置在养老院内或附近,真正实现“老人不动,医院动;医院不动,医生动”。培养专门的医养结合所需人才,对40、50人员开展医疗技能培训,所有养护人员持证上岗,由财政承担部分培训费。在相关医学院校对口培养养护人才,增设康复专业、老年护理专业,从根源上扩充医养结合所需的人才。
(三)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1.78亿,65岁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87%[3],同时失能老人已达到4000万,失能老人的养老费用必然比健康老人更高,在现有的医保支付体系中,老人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用才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也增加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养护费用,无论是在医疗机构内的护理费还是养老机构内的养护费用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长期护理保险不属于纯粹的公共品,政府的供给动力不足,可以采取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模式。由医疗保险支付部分护理费用,由市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护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四、结语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养护一体化,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整合医养资源需要多方参与,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1.
[2]唐钧.养老服务怪圈、有效需求、政府补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5.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3
【关键词】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2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愈加紧迫,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也将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养老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则是将医疗资源融于养老服务中,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整合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其增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因此,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医养结合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探讨。贾云竹(2001)、戴卫东(2011)和袁畅等(2014)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各维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有退休工资的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需求较高。杨宇轩(2012)和朱米霞等(2016)认为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影响因素。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患病机率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潜在服务需求较高。(孟颖颖,2016)。
综上所述,以往文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启示,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鲜有文献将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纳入模型。实际上,当前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对医养结合可能存在未来的需求。第二,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少有研究农村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实际上,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更为显著。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往文献主要是从需求角度,分析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态度,但忽视了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研究,鲜少有文献从支付意愿角度研究医养结合以及支付意愿对医养结合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般水平。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不仅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其中芜湖是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合肥是第二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而安徽省其他城市暂时不是医养结合试点。因此,选择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方法为随机抽取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与访谈。调查对象为45-65岁仍在工作的群体和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地调查共发放34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340份,经过数据清理,共得到有效问卷320份。
三、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识情况和态度调查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反映了一种适合当代的养老模式即“整合照料”的养老,它并非是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医疗资源与养老的融合。根据调查发现,有9%的被调查对象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而91%的被调查对象只知道一点或甚至不知道,可见,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认知不足。当前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情况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人们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来综合反映各影响因素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的影响程度。以户口(城镇=1,农村=2),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1,1001-2000元=2,2001-3000元=3,3001-5000元=4,5001-8000元=5,8000元以上=6),身体状况(很差=1,较差=2,一般=3,较好=4,很好=5)为自变量,医养结合支付意愿(1000-2000元=1,2001-3000元=2,3001-4000元=3,4001-5000元=4,5001-6000元=5,6001-7000元=6,7000元以上=7)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表1结果发现:可以认为户口、月收入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著地影响。农村和城镇相比,农村群体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低。另一方面,月收入越高,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越高。相对于低收入老年人而言,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的支付意愿更强烈。尚不能认为身体状况和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直接的关联,但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就越大。
由于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收费水平仍偏高,低收入老年人支付能力较弱,尚且无法负担,支付意愿明显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与约束,而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较强,支付意愿则更会明显得到提升 。作为医养结合的需方,老年人的购买力高低不但决定着医养结合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也影响着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患病概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就医服务需求的增长。因此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而言,而且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安徽省16地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在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收入水平越高,则支付意愿越强。第二,城镇户口的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高,而农村户口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低。同时,基本养老保险能够增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付倾向;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也呈明显递增趋势。
为提高人们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差异化网络格局。研究发现不同老人的收入、健康状况等现实情况不仅差异性较大,而且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存在患病、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的阶段。第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种费用补偿制度,不仅能够解决低收入老人的支付能力弱的问题,而且能够成为医养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借鉴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鼓励已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会经济基础的地区大胆探索,摸索经验。第三,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患病老年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能够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的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2]李秀明,冯泽永,成秋娴,王霞,冯丹.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科学,2016,19(10):1119-1203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4
在基层医院看病,享受的却是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各项检查结果可以共享,减少重复费用;在家中可以监测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指标;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使慢性病人可以在家完成康复治疗。这些都是医疗信息化可以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如何利用好医疗信息化技术,为医疗卫生健康开出最佳的信息化处方成为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信息化手段支持医养协作
由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发起的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成立后,将以郑州九院在老年医学专业的技术与服务优势为支撑,为全省各地的养老机构提供包括人才培养、心理辅导、义诊巡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帮扶,按照“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人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的老人送回养老院”的医养合作模式,把郑州九院建设成为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基地,为养老机构解除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旨在通过专业老年医疗机构的力量支持、“医养结合”模式的实践、老年护理人员定向培训等方面,共同推动河南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医养协作的核心是双向转接,既保证养老机构能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也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资源。此外,医院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健康讲座和健康义诊,协助养老机构进行健康评估、慢病管理等,并可以对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优先住院、免挂号费等优惠措施。
在医养协作的信息化试点过程中,河南省加强了体系化建设。第一是信息化产品技术支撑体系;第二是健康服务支撑体系,第三是管理运行支持体系;第四是健康养老服务应用体系;第五是政策支持体系。
体现信息共享价值
我已经工作了29年,之前写病历、开处方全部依靠手工,现在随着IT技术的发展,电子病历的创建和修改都变得容易多了。不管在门诊,还是在病房,我们可以直接从系统中看到最新的化验结果。23年之前,接诊一个病人要花半天时间,现在半天我们可以看500多个糖尿病病人。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表现。
希望未来利用IT技术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将病人的资料和信息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出来,使健康专家给可以快速为病人提供一个合适的方案,体现出信息的互通和共享价值。
健康云管理健康
有数据显示中国慢性病目前确诊人数2.6亿人,死亡率达到85%。所以15部委联合发文要重点关注慢病防控,我们国家逐将渐走向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并且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以“云计算”、以物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IT技术加上应用实现了技术上的融合,这样就可以为这种新的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力量。
我们倡导的“健康云”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慧终端等先进技术,整合各方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帮助个人实现对健康信息的检测、风险评估、干预和管理。并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构建一个慢性病预防和老年关爱的生态系统,将关爱和预防突破最后一公里,送入家庭和社区。
信息共享解除潜在隐患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5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ru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idu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established by Hubei Hanwa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roup on the basis of citrus industry in Yidu area, a "Citrus Planting-Citrus Processing-Orchard Ecotourism" new mod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favorabl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of citrus in this model have promoted the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三产融合;生态农业;土老憨;宜都市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ecological agriculture;Hanway;Yidu City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01-02
0 引言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在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1]。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极适合柑橘的生产发展,是全国柑橘区划发展宽皮柑橘的最适宜区[2]。柑橘是宜都市农业支柱产业,柑橘栽植面积为1.91万hm2,柑橘产量34.7万t,柑橘总产值4.1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柑橘系列加工产值超过25亿元。此前,宜都市柑橘价值实现仅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基于柑橘的加工业附加值不高,柑橘加工后副产品的利用比例也很小且很不成熟,柑橘丰产不丰收的矛盾已成为柑橘产区的共性问题。
作为宜都市农业的龙头企业――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简称土老憨集团),创造性地发展“三产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新模式,一边不断完善柑橘深加工产业链,并一边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并对红花套镇和高坝洲镇柑橘农业循环经济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从土老憨模式看供给侧改革,对大规模推广柑橘农业循环经济三产融合新模式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1 发展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
目前,宜都市的柑橘种植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仍不高,科技贡献率比东部种植业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柑橘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优质率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缺少带动力强的新型产业主体,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3]。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规模偏小,柑橘品质落后,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探索柑橘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1.2 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
尽管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大量运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在另一面却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及使用塑料薄膜,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也使食用安全性受到影[4]。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生产方式演变为资源―产品―废物的直线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不允许宜都市柑橘业的增长单纯靠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1.3 生态农业对于柑橘的价值提升
柑橘在常人眼里,与普通水果无异,在宜都市批量收购每斤不过几角钱(宜都蜜柑为0.4~1.0元/斤)。但做成橘酱油、橘料酒、陈皮下饭豆豉等桔子厨房系列调味品,价格就会翻几番。将蜜桔鲜榨原汁经二次发酵酿造成橘醋原浆等养生保健品,价格就更会翻数十倍。如果更进一步,利用漫山遍野的橘林,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打造宜都柑橘文化名片,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它实现的价值可就是柑橘本身的数百倍了,并可以极大提升本地区第三产业的内涵和服务品质。
2 提升柑橘种植与深加工发展水平
2.1 推广柑橘合作联社模式
土老憨集团发起成立了宜都蜜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涵括红花套与高坝洲镇核心柑桔种植区,面积25平方公里。联合社实行统一科技服务和品牌销售。不断提升柑桔品质和产量,为实现柑桔规模化深加工处理打牢了坚实的源材料基础,同时为开展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具备了初步条件。联合社的建立,为推动广大柑农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柑桔产业发展和生态休闲旅游起到了良好的联合经营与示范带动效应。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的新支柱。
2.2 大力推进柑橘深加工产业
柑橘产业是湖北省最大的水果产业,是宜都市农业产业第一大支柱产业,总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在全国县市排列前面。但在水果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现状下,柑橘的价值无法得以完全实现。土老憨集团致力于发展柑橘精深加工产业,建立了占地500亩的生物科技园。园区发挥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平台优势,开发储备精深加工产品三十多项,转化发展全国唯一的柑橘酿造系列调味品,初步形成了年处理6万吨柑橘的精深加工规模。在土老憨生物科技园,适合本地加工的蜜桔被剥皮榨汁,经过生物发酵生产柑橘醋、柑橘料酒系列产品,橘皮和大豆发酵酿造药食同源的“柑橘蒸鱼汁”、“陈皮下饭豆豉”系列调味品,柑橘果渣加工柑橘酥、柑橘软糖系列休闲食品,实现价值最大化,“吃干榨尽”“零排放”。
3 创新发展柑橘业三产融合模式
土老憨集团以城乡统筹为理念,打造生物科技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柑橘农业公园,充分体现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带动,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
3.1 建设生物科技园
在生物科技园内,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的循环经济,有效解决了柑橘生产资源浪费的问题,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获得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用绿色的方式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生物科技园处在规建的国家柑桔农业公园的出口处,可为到国家柑桔农业公园的旅游者提供柑桔深加工旅游产品。
3.2 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4年,经宜都政府支持,公司联合多家企业发起建设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产业园作为区域电子商务企业和农村电商发展的支撑载体,全面发挥了“集群效应”和“品牌优势”,整合了电子商务资源、强化了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了电商发展环境、降低了电商运营成本,孵化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同时,公司投资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专业运行全系列产品的线上业务,系列产品现已入驻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融e购、善融商务等电商平台,开发线上分销客户200余家。
3.3 规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
土老憨发挥全国唯一“柑橘优质高效栽培与深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优势,计划在宜都市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创建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实现“城在村中,村在公园中,人在青山绿水中,即人人安居乐业,村村美如画卷”目标。建设柑橘标准化种植及育种改良示范区10万亩、柑橘博览园及柑橘精深加工产业园1500亩、引进国外柑橘全自动测糖分级包装生产线1条、建设一村一品乡村旅游接待点、建设国家5A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
三大园区的建设是围绕柑橘产业链的创新链部署,国家柑橘农业公园以生态农业旅游和农业品牌建设为主导;生物科技园以柑橘深加工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不断延伸柑橘产业链为主导;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以农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网上营销为主导;三园融合的建设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符合并适应了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必将迅速推动区域柑橘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扩大农民致富的带动效应。
3.4 融合柑橘农业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2016年11月在土老憨生态农业科技园举行“爱上宜昌,自由自驾全国自驾旅游宜昌欢迎仪式”,积极践行生态农业旅游的理念。投资兴建宜昌蜜桔生态公园,武汉大学设计学院目前已完成初步规划,逾2000亩的景区以“家”的概念为设计主旨,营造出步移景异,竹木成林,春花秋实,山显水露,拟将宜昌蜜桔生态公园,打造成为充满人文魅力和民俗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邀请中国著名展示与旅游空间专家、中国策划研究院第四届院务委员会副院长郑建平共商规划建设宜昌蜜桔生态公园事宜。景区建成后,将以宜昌市民后花园的形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品牌塑造的高度融合。
3.5 融合发展康养产业
宜都“十三五”时期,将投资百亿打造清江康养产业国家试验区,推动以医养、食养、水养、心养、文养、林养等内涵为主的康养产业的极大发展,建成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中部康养中心。2016年,《宜都市红花套“康养小镇”投融资模式创新实施方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红花套镇成为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是全国37个特色镇中唯一的“康养小镇”。通过打造康养小镇的同时,致力橘醋文化研究,2017年1月中国柑橘醋文化研究会在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成立,来自宜昌市、宜都市的食药部门、工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以及农业、民政等部门专家,和民间艺术家、老中医在土老憨集团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柑橘,橘醋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土老憨柑橘深加工系列调味品基于药食同源原理,呼吁共同传播健康食养生活理念,推动柑橘产业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生命健康事业进步。
4 结语
土老憨集团用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手段、富农的情怀推动柑橘产业的“三产融合”,实施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的若干措施,逐步完成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实现企业增值增效,在宜都市柑橘主产区推广,并取得阶段性实践成果:成立蜜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统一科技服务和品牌销售,提升柑桔品质和产量,柑橘深加工打牢源材料基础;发挥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平台优势,开发深加工产品,l展柑橘酿造系列调味品,柑橘果渣加工柑橘酥、柑橘软糖系列休闲食品,实现价值最大化;以城乡统筹为理念,打造生物科技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柑橘农业公园,充分体现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三产业为带动,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融合柑橘农业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康养产业。
参考文献:
[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76-78.
[2]易青,蔡永喜,王血红.湖北省宜都市柑橘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果树,2009(6):67-69.
医养融合发展范文6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入多元主体,助推养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一是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各级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政府购买服务和民营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推广普惠金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福利机构、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与和投资居家养老服务以及社区、农村养老产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养老服务基本需求。鼓励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养老产业,将大型国有企业投资养老项目纳入企业整体授信,引导企业将原招待所、疗养院等转型为社会化养老机构,做好存量资源的再利用。
二是支持“保养结合”,简化保险机构参与投资养老项目的审批手续,支持保险机构通过全资、股权合作、债权投资等模式,全面参与重点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提高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度。
三是支持“旅养结合”,通过项目贷款、营运资金贷款及股权类融资,支持旅游龙头企业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建设休闲养生养老基地、特色酒店、度假景区、养生乡村等项目,吸引“候鸟式”养老,促进旅游产业与高端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支持“医养结合”,银行通过项目撮合和直接融资,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大型t疗机构、护理专业院校等参与养老项目建设,打造高端养老项目。
五是支持“房养结合”,为养老地产相关项目提供项目开发贷款、按揭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和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投资建设养老地产,开发养老服务的示范社区;整合利用闲置房地产资源,发展公益性、保障性的养老项目。
二、完善配套措施,吸引金融机构支持养老产业
一是提供财政贴息。参照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对福利性、保障性养老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使养老产业贷款利率接近市场利率水平,吸引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源投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二是强化金融政策工具运用。出台专门指导意见,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再贷款、再贴现、优惠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提升针对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
三是加快养老产业基金筹组。中央和地方财政拿出部分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出资筹组养老产业基金,用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营、小微养老机构的初创期补贴和互助担保,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养老产业投融资总量的提升。同时,通过股权转让、投资基金到期清算等方式设计好投资基金的退出通道,以实现产业基金的良性循环。
四是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尽快出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并将部分优质养老产业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示范项目,吸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