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专项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1
1.编制新区8平方公里详规,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项目。以县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为基础。完善新区规划,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整体开发。加快绕城东线、澧浦南路、体育中心、人民医院、长途客运中心、汽贸城、家俱城、商贸城、物流园、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水产市场、竹木铁铝市场、广电中心等重大项目进程,促成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启动北段的道路建设。综合治理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的问题,推进公厕、中转站、公益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在大力推进主干道建设,加快城市扩容的同时,注重建成区、特别是老城区小街小巷的亮化、硬化以及下水道配套,不断探索更加灵活的建设方式,实施2-3年的集中整治和改造,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由规划部门牵头,对已形成的地下管线,组织开展专门的调查摸底工作,切实澄清底子,建立数据档案;对新建的项目,必须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存在欠账的项目,如下水道不配套、雨污未分流的道路,制定改造方案,逐步“消赤减债”。
(二)城市创建与管理
1.切实推行“管理年”活动。抓重点整治。严格按照年初工作方案的要求,稳步推进十个专项整治,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抓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电视台、电台开播“城市管理”专题节目,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带好头,认真开展“小手牵大手”的活动。抓严管重罚。出台城市管理处罚办法,印发市民文明卫生公约,建立处罚机制,组建专门的处罚队伍,通过严格管理、从重处罚,形成人人遵章守纪的良好局面。④抓考核兑现。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考核结果应用的针对性,做到奖罚分明。城建口的各个单位要继续每周调度一次。澧阳镇、澧澹乡继续每天调度一次。创建办每半月调度一次。其他单位每月调度一次。对检查考核结果要通报全县,同时在电视台播报;连续两次排名靠后和被点名通报批评的,主要负责人到电视台作表态发言;严重失职渎职的,严格问责追责。
2.力促规划管理上台阶。由规划部门牵头,抓紧推进“数字澧县”工程建设。加大规划编制投入,编制《主干道整治专项规划》、《城区景观专项规划》、《水域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广告治理专项规划》和《环卫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提供依据。强化规划设计的强制性、刚性指标门槛,不允许突破。新建小区必须配套足够停车位、环卫设施、物管用房、技防设施,绿化率必须达标,必须按照城市主要街道美化亮化规划设计要求,将美化亮化方案与平面图、立面图同时报审。加强配套人防工程、公租房和廉租房的监管力度,异地代建费要按标准足额收缴到位。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2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本次人大常委会议报告我县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前段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经济不断增强。全县城市化率达到39%,县城建成区面积逼近25k㎡,城区人口增至23万人以上,城市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
(一)以规划为龙头,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
1.规划编制迎头赶上。通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一区四园”规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生态县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城区道路排水绿化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与实施,明确了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功能。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发展的决定》,县城将发展成为老城区、东部新城、南岸旅游风景区,“一城两区、一水两岸”的格局,建成区面积近期达到35k㎡、远期达到50k㎡;根据道路专项规划,县城区确定为主干道“八横八纵”、次干道“十横十二纵”、支干道“十横十七纵”,推进了城市道路建设,大幅提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功能;根据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按照整个城市框架逼近100k㎡、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远景目标,对涵盖电力、电信、邮政、移动、供水、排污、供气七大类的市政公用设施,都分门别类的作了建设规划,对涵盖行政、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科教、保障类的公共设施也作了用地规划。
2.规划实施规范有序。建成了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添置规划总平面图审查、复核、日照分析等五套软件,实现业务审批自动化、图文互访一体化、规划资料管理规范化,使规划实施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方案会审到位。以“一法一办法”(《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为依据,以“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蓝本,依法报建项目的“规划方案”和“规划条件”确保所有城市建设在规划框架内运作。对“规划方案”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初审,规划局局务会会审和县规委审定三审制,重大建设项目提交县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审定。总建筑面积达30000㎡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商必须提供3个以上“规划方案”供相关专家评审。指标执行到位。合理确定土地出让前的“规划条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六线”管理,即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红线”、基础设施通道“黄线”、生态绿地“绿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紫线”、河湖水体保护“蓝线”和地下管线“虚线”的管理。出台《澧县建设项目容积率计算规则》,要求以居住为主的小区开发,规划条件中容积率一般不得超过2.2,绿化率一般不得低于35%,停车位一般保持在需求份额的90%以上。澧州大道以北地区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批前公示到位。始终坚持打造阳光规划品牌,坚持项目批前公示。单位和个人的报建项目,审批前统一制作公示牌在待建点进行公示,让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接受公众检验,让规划的运行以强大的社会力量作为支撑。今年公示72个项目,62个无异议。10个有异议的项目,其中4个重新审查,相关部门沟通后获得通过,2个调整方案后再次公示获得通过,2个出具有关技术鉴定书、请示市规划局、请专家评估、召开听证会后获得通过。1个被否决,1个被撤销。④跟踪监管到位。坚持放线与验线并重,常态巡查与竣工验收并重。今年共发出停工通知、责令整改书22份,其中私房19份,项目建设3份,整改到位的5处已经复工。注重城市夜景规划,要求县城主要街道临街项目和小区建设做好景观设计,必须设置好“三灯”(景观灯、射灯、轮廓灯)。目前主要干道临街在建项目景观灯设置工作已与金都华府等13个项目约谈,并将通知发送到位,已有4处景观方案报送审查。注重配套设施到位,对物管用房、环卫、绿化、技防设施等严格监督,做到在规划中明确,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
1.拉开城市骨架。新建了墨池路、临江路、关心路、群星路、升级改造了澧州大道、工业大道北段,特别是绕城北线竣工并于5月1日起试通车,城市外成环线、内呈方格的框架已经形成。加上过境国省道改造完成、g55高速路已具雏形,澧水大桥建设有序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分流承载功解将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安乡至慈利高速已经列为湖南省XX年第一条开工项目。绕城东线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进行预算、评审。澧州大道东拓工程正进行规划设计。桃花滩东路完成580m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中段排水工程已完成雨水主管埋设1040米、污水主管埋设1400m(采用顶管工艺),桃花滩西路(解放路至绕城线)正进行施工设计,并着手准备预算、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护城北路一期工程(澧州大道至桃花滩西路)1030m道路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完成,二期工程完成排水管道埋设和路基填筑,正进行水稳层施工;澧浦南路建设工程完成围堰、箱涵基础填筑及天桥拆除,正进行栗河段路基填筑。香潭路440m、新河路1041m道路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
2.完善城市功能。升级改造了兰江公园和澧州广场两大休闲场地,建成群玉广场,启动墨池广场建设。先后完成翊武影剧院、少年宫等文化场馆建设和改造。新建了地表水厂,建成了污水处理厂,改造供水管网,配套污水管网,发展管道燃气近2万户,启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厂等一批大型公益项目建设。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正在桩基础施工招标,竹木铁铝市场完成征地拆迁,垃圾填埋场完成土建工程18万立方。建成垃圾中转站117座、垃圾围114个、公厕34座(其中水厕19座,旱厕15座),主要街道配套果皮箱700个。新增和更新各类警告、指路、禁令、指示标牌200块,施划标线达30000㎡。澧州大道、澧浦路全路段设立安全防护栏7700m。在工业园、十二支运达路、澧浦路政务中心,绕城线黄桥路口、水产市场等六处安装红绿灯及高清电子警察系统和配套的悬臂式指路、指示标牌。
3.保障民生福祉。县政府每年把小街小巷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改造小街小巷60条。新建养老服务中心、救助站等,城市救助功能不断提升。房地产业施工和新开工面积同步增长,销售量价齐升,市场处于供需两旺的局面,“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品质”的供给体系日趋完善。启动和建成了银谷国际、豪盛国际现代城、滨江城市花园、康澧金芙蓉、荷塘月色、汇景中央、大汉新城等一大批高品质楼盘,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不断新建,全面启动集中成片的棚户区和零星危房改造,城市保障功能彰显和谐。6月1日,今年首批保障性住房安置到位,36户安置对象全是澧阳镇无房、低收入、老弱病残家庭或老城区原国有公房的被拆迁户主。
(三)以“城市管理年”为载体,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强化城市创建。按照三步走的要求,以城市创建指挥部为龙头,以创建职能单位和重点单位为主线,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小庙”管“大神”的作用。围绕“三个城市一起创”(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今年重点抓了“一项改革”、“三项活动”、“四个示范”、“十大整治”。“一项改革”即将社区清扫保洁逐步推向市场,充分调动了环卫工人及保洁人员的积极性。“三项活动”即开展创卫宣传活动、开展爱国卫生月和世界卫生日活动、开展除四害统一行动。“四个示范”,即“示范街道、示范机关、示范小区、示范企业”,通过领导带头,示范引路,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创建。“十大整治”,即门前三包专项整治、牛皮癣专项整治、城区渣土专项整治、水域保洁整治、五小行业专项整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死角死面专项整治、禁鞭禁炮专项整治、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确保整治一项就落实一项。
2.强化“两违”控管。“两违”控管虽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我们始终坚持堵疏结合,保持“露头就打、起墙就推”的高压态势,澧阳镇强制拆违21000㎡,县城区地下开发基本堵住。选派工作组进驻澧澹,5月16日起集中办公,实地开展调研、清理和整改工作,坚持“腾退宅基地”、“禁止新占地建设”等基本原则,指导澧澹乡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村民建房管理的意见(试行)》,刹住了抢搭抢建之风。坚持稳步推进“两违”处置工作,实际收缴两违处置资金已达3100多万。
3.强化房地产业监管。5月19日,组织召开了房地产市场监管暨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工作会议,全县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新建楼盘经营业主负责人共计50人参加会议。严把市场准入关,着重解决房地产开发企业过多过滥的问题。突出诚信管理,将超越资质开发、闲置土地、捂盘惜售、违规预售、虚假广告、造成社会矛盾等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内容并公示。原则停止老城区微小地块开发,新区开发尽力推行大楼盘运作模式。对未经验收的项目,绝不允许交付使用。重视物业管理,在洞庭小区推行了敞开式小区管理模式;鼓励物业企业做大做强,承担社会管理责任,入驻现在没有物业的管理小区包括安置房小区。
4.强化建筑业管理。分步实施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乡镇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澧建发[XX]22号)的办法,组织举办乡镇建设监管培训班,确保乡镇建设监管有人有序,确保农民建房不出安全事故。加大市政建设管理力度,下大力加强城区管线网络管理,建立数据库,制定相应的建设规范,依法实行规划许可。对于道路开挖、管线施工,一律实行“提前申报、联合审批、定时定点、及时恢复”四项原则。城区新建道路设施,管线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施工。今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通知》(澧建发[XX]16号)的文件,重点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查处打击虚假招标、阴阳合同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评标程序,确保三个一致,即招标价与实际造价一致,中标价与合同价一致,中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一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离广大群众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建设维护投入不足。大建设需要大投入,根据《县城基础设施完善xx规划》,要投资99.395亿元,单凭财政无法完成投入任务。另外,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维护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但每年城市维护建设税征缴额仅3000万元,即使全部投入城市维护,也远不能满足需要。第二,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下管线问题、下水道问题、公厕问题和垃圾中转站问题,都要我们大量的工作才能加以配套,满足基本要求。第三,物管矛盾日益突出。大多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权的意识较差,思想意识仍停留在有问题就找政府的旧思维模式上,导致物业收费难,产生恶性循环。尤其是原来单位的房改房、集资房、私房等规模更小、配置更低,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物业管理,有的小区甚至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第四,创建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单位领导重视还不够,实实在在为城市创建做的工作较少,调度力度不够。市民参与不够,热情不高,少数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创建宣传工作还任重道远。城管执法环境较差,老百姓围观起哄、阻碍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三、下段工作安排
(一)城市建设与维护
1.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项目。以县城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为基础,编制新区8平方公里详规,完善新区规划,全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整体开发。加快绕城东线、澧浦南路、体育中心、人民医院、长途客运中心、汽贸城、家俱城、商贸城、物流园、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水产市场、竹木铁铝市场、广电中心等重大项目进程,促成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启动翊武西路、护城南路、群星中路、墨池广场、行政中心广场、澧水大桥、桃花滩中路、桃花滩西路、大汉文化广场、新河东路东段、民政街北段的道路建设;建成栗河引水工程、绕城北线、护城北路、珍珠路、群玉广场、北苑路、圃园路、垃圾填埋场;维修改造晓钟街西段、人民路(酒厂至月台段)、澧阳北路;规划建设桃花滩路东拓、纬五路、黄桥路、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城市公用照明节能改造建设工程。综合治理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的问题,推进公厕、中转站、公益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配套。在大力推进主干道建设,加快城市扩容的同时,注重建成区、特别是老城区小街小巷的亮化、硬化以及下水道配套,不断探索更加灵活的建设方式,实施2-3年的集中整治和改造,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由规划部门牵头,对已形成的地下管线,组织开展专门的调查摸底工作,切实澄清底子,建立数据档案;对新建的项目,必须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存在欠账的项目,如下水道不配套、雨污未分流的道路,制定改造方案,逐步“消赤减债”。
(二)城市创建与管理
1.切实推行“管理年”活动。抓重点整治。严格按照年初工作方案的要求,稳步推进十个专项整治,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抓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作用,电视台、电台开播“城市管理”专题节目,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带好头,认真开展“小手牵大手”的活动。抓严管重罚。出台城市管理处罚办法,印发市民文明卫生公约,建立处罚机制,组建专门的处罚队伍,通过严格管理、从重处罚,形成人人遵章守纪的良好局面。④抓考核兑现。加大考核力度,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考核结果应用的针对性,做到奖罚分明。城建口的各个单位要继续每周调度一次。澧阳镇、澧澹乡继续每天调度一次。创建办每半月调度一次。其他单位每月调度一次。对检查考核结果要通报全县,同时在电视台播报;连续两次排名靠后和被点名通报批评的,主要负责人到电视台作表态发言;严重失职渎职的,严格问责追责。
2.力促规划管理上台阶。由规划部门牵头,抓紧推进“数字澧县”工程建设。加大规划编制投入,编制《主干道整治专项规划》、《城区景观专项规划》、《水域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广告治理专项规划》和《环卫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提供依据。强化规划设计的强制性、刚性指标门槛,不允许突破。新建小区必须配套足够停车位、环卫设施、物管用房、技防设施,绿化率必须达标,必须按照城市主要街道美化亮化规划设计要求,将美化亮化方案与平面图、立面图同时报审。加强配套人防工程、公租房和廉租房的监管力度,异地代建费要按标准足额收缴到位。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3
关键词: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设置标准;投融资方式;深圳南山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圳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发展情况
南山区位于深圳市中西部,现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共97处,其中人行天桥56处,地铁站点地下通道22处,一般地下通道19处。这些人行天桥多数位于快速路或人流量大的片区,对疏解行人交通、提高行人过街安全起到较大的作用。其中近期新建的天桥,充分展现了美观的设计元素、动感的桥身设计、现代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对行人的人文关怀,已成为南山区乃至深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2年,南山区组织编制了《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该规划改造人行天桥6座,新增立体过街设施85座,其中结合地铁站点的有20座,结合高快速的有28座,结合医院、学校等有特殊需求路段设置的有9座,结合大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办公区等设置的有28座。该规划实施后,南山区立体人行设施规模将达到约189座,立体人行设施密度将在国内首屈一指,基本形成网络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二、深圳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构建高效便捷化、立体化与网络化慢行系统
在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对步行交通予以充分的重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以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为骨架的步行设施配套建设得以持续发展,并构筑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从2000年开始,随着南山区人口的不断积聚,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行人出行与机动车出行矛盾不断深化,为缓和这一矛盾,广大市民及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在南山全区范围内增设多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以此为契机,南山区规划高起点、高质量,且科学有力的构建立体化与网络化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南山区把快捷舒适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系统作为高端城市发展定位的重要支撑和“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展现 “人文南山、山海合一”城市风情的重要平台。
2、编制合理的、有指导意义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
《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以南山区所有道路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规划土地利用性质及规模,制定了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总体方案,并提出相关的设计指引。该规划对现有规划进行梳理和提升,以指导南山区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其规划成果较为科学和先进,对南山区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
制定符合南山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立体人行过街设置标准
根据国家人行过街设施相关规范,结合南山区交通情况、步行出行需求和行人出行特征,制定如下立体人行过街设置标准:
在行人穿越城市高、快速路时,必须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城市主、次干道人行过街设施间距以250-300m为宜,优先考虑平面过街设施,当交叉口一个路口方向(路段)机动车流量>1200pcu/h,且行人过街流量>5000人/h时,可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在干道穿越在学校、医院、公交枢纽、轨道站点、大型商业建筑等特殊路段时,宜结合附近沿街建筑物及相关交通设施规划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明确立体人行过街(天桥和地道)选择指引
过街设施一般可分为天桥和地道两种形式,南山区未来选择何种形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在城市中心区、城市景观区、城市景观道路,宜采用人行地道形式,已满足景观的要求。
与轨道站点出入口统一考虑的原则
充分利用地铁站出入口设施,将人行天桥或地道与轨道出入口一并考虑,引导行人采用轨道交通,同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宜结合轨道车站同步施工。
制定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设计原则和指引
南山区立体过街设施设计应遵循美观、适用、经济、安全基本原则,具体设计原则要求如下:立体过街设施选址位置应与周边步行及自行车系统结合,响应绿色、低碳的出行策略;立体过街设施形式选择应以功能性为主,结合片区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公交枢纽、地铁站点、商业设施等衔接;立体过街设施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要求;立体过街设施净宽应以通过性为主,根据周边的人行过街需求,合理确定;立体过街设施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简洁、轻便、景观协调的原则,同时兼顾建设及后期运营成本。
开展充分的现状调查
项目调查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南山区人行过街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为下一步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调查内容包括行人过街意向调查、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现状调查、交通事故热点黑点调查、行人过街热点难点调查。调查显示,44%被调查者认为现状人行过街绕行距离远,等候时间长,过街不便;41%被调查者认为缺乏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过街不安全;63%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人过街首要考虑安全性;70%的被调查者倾向选择立体过街设施过街,特别是人行天桥,其所占比例达到48%。由此可见,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应从安全性考虑,在高快速穿越居住区路段或人车拥挤主干道路段的,首选人车分离的立体过街设施。
3、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融资方式,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可直接与到企业或商场大厦衔接,既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也强化企业或商场的运行效率,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项目资金除可依靠政府投资外,还考虑吸纳企业投资。一般而言,沿城市主干道路建设或改造的立体过街设施由市政府投资建设,沿次干道建设的立体过街设施由区政府投资,若天桥选址周边有土地更新或开发项目的可考虑企业融资,给予企业投资建设天桥一定年限的冠名权及广告权,但人行天桥的布置形式、设计方案应满足南山区的景观要求。
3、适当简化立体人行过街的规划报建手续
一般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到实施一般将会耗时两至三年时间,其中报建手续就约要一年多时间。为加快实施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且考虑到立体人行设施建筑规模和结构相对简单,南山区适当简化了项目的规划报建手续,采用项目建议书和施工图设计两个步骤的报建方式。《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的详细方案已对各规划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址位置、周边交通和土地利用情况等做了简要分析,人行过街设施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区工务署根据上述成果组织编制,发改委一般情况下认可根据《南山区人行过街设施布点规划》编制的项目建议书,接下来就可开展项目施工图设计,在国土规划委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住建委办理施工许可证后就可动工建设。
三、深圳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建设的启示
深圳南山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中有成就和经验,也有争议和教训,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很成功的。深圳南山区的成功中先进理念以及现实中成功的范例,对国内城市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1、立体人行过街设施是高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风情的展示平台
南山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的实施不但能够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也将极大缓解市民出行不便等实际问题,切实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对市民安居乐业、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在城市景观打造中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与周边协调的景观设计,不仅能提高立体人行设施的利用率,更能彰显城市风情。
2、及早制定市域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十分必要
编制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目的是对现有规划进行梳理和提升,对未来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提出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首先应开展细致、全面的项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行人过街意向调查、立体人行过街设施现状调查、交通事故热点黑点调查、行人过街热点难点调查。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千人床位数指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4个百分比,如图1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还将逐步加快,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地区已开展养老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通过改造和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当前形式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应对未来老龄化发展要求。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内容上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千人床位数指标(即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老年人口统计与预测、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方法。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图1 2007~2011年老年人口规模变动情况(万人,%)
2. 问题分析与研究
2.1 千人床位数指标
图2 2010年31省市的老年人千人床位数分布图
注:由于资料来源、数据截止时间不同,各地老人数、养老机构床位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与全国数字略有出入。湖北省暂无老年人千人床位数值。
表1 国外现状与规划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指标一览表
如图2所示,2010年我国很多地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都是在20张以下,这远远低于瑞典、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数无法满足现有老年人口总数的要求,但同时经过资料和调研发现,很多地区中尽管城市的养老床位数经常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但在乡镇和农村敬老院的多数床位是无人入住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庭观念较为浓厚,子女对于父母入住敬老院会觉得不光彩,城市居民对于机构养老较为容易接受。另外,城市中年阶层由于工作时间限制等原因原有的家庭养老难以维持。从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数种类来看,大部分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目前与医疗体系的合作缺少制度安排,导致护理型养老机构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护理和紧急医疗救护需求[1]。因此,我国目前养老床位数并非只是单一性的缺少问题,还存在分布不均衡、设施利用率低以及护理型床位偏少等问题。
图3 31省市2010年与2015年(规划)的老年人千人床位数比较图
注:2015年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值主要依据是各省市的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湖南和新疆没有查询到省的老年人千人床位数指标,分别以长沙和乌鲁木齐做替代性比较。
如图3所示,根据各地区的“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规划,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的床位数指标基本都是30张,北京、辽宁、安徽和江西规划每千名老人床位数分别为38、35、40、40,贵州规划为20张。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所提出的目标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可见,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需要建造大量的养老服务床位数才能满足规划指标。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地方在制定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确定规划期末养老床位数时,须以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总人口数作为计算参考值,考虑人口预测中可能存在的预测人口大于实际人口增长速度问题,往往会导致最终总床位数偏高,大于实际老年人口数的需求。
从目前现状与规划的床位数差距较大来看,如果近期只是关注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床位数量,而忽视紧缺型床位建设以及养老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则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和重点需求无法满足等问题。鉴于当前很多地区可建设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建议相关主管部门不可只是单一追求养老服务设施床位数量的大幅提高,而是要结合当地急缺型养老服务设施床位建设指标进行综合衡量。同时,要基于老年人口分布等条件合理配置地方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进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2.2 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一般而言,养老服务水平与其设施规模大小具有正比例关系,即大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设施齐全,服务水平一流,医疗护理能力强,具有很好的示范、保障和补缺的作用,而中小型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医疗护理能力缺乏。同时,在服务保障范围上,大型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覆盖范围较广,中小型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距离有限。另外,当前值得关注的是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越大占地面积也就越大,而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应对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构建大型养老服务设施解决所有的设施养老服务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分散布局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开发;第二种方式为难以或者不愿意在城市中选择较大面积土地进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已无较大面积建设用地或者是缺乏经济利益驱动[2]。
可见,以上两种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是从养老服务设施本身社会职能出发考虑,我们会发现其与文体等社会公共设施布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需要重点考虑作为主体的老年人需求,而不是以某种资源的经济性为核心选择标准。以体育设施做类比说明,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建设有大型体育场,但是城市居民往往感到锻炼场所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与其居住地相近的小型体育场地不足。从城市的生活节奏、交通环境而言,小型的体育场地有利于居民在非节假日期间的工作之余随时进行锻炼,这也是保持现代城市人实现户外长期身体锻炼的必备条件。对于养老服务设施而言,大型设施有利于为非常需要医疗护理、高龄以及经济负担能力较强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规模较小设施可以在城市中起到保障老年人与原有家庭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上的临近性,这便是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中应当特别关注的尊重人的亲情理念与传统居家养老的影响力[3]。试想,如果居住区居民可以通过步行或者几站公交距离便可以寻找到一座养老服务设施,那么无论是对于子女还是老人而言,至少在心理上都缩小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感。
假如城市规划忽略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放弃了养老服务设施最基本的功能定位,只是以建设几座高标准、示范性的养老服务设施去实现所谓的千人床位数指标,抑或是以零散式功能定位不高的小型养老服务设施提供质量较差的设施养老服务,未来或许还是有很多老年人选择去那里养老,因为他们已别无选择。若是以现在我们所承受的体育活动资源的匮乏去判断未来我们养老场所的状况,将会同样的感触到那时去进行改造的困难有多么的大。故而,我们应当以更为理性的观点,去研究现状以及未来老年人空间的分布,重点关注其分布密度的大小,通过多类型与级别设施服务体系去营造老年人良好的生活医疗环境。
2.3 老年人口数据的统计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是养老布局的最为直接性参考因素。目前,老年人口数据一般从统计局获得,空间数据(主要指老年人口数据的统计单元界线,如镇界线、社区界线等)主要从规划局、国土局以及测绘局等相关部门获取。规划编制者最终获取到的2类数据由于存在时间上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空间上无法匹配的问题,进而无法完成合理准确的老年人口空间特性分析,这非常不利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决策[4]。
可见,如果要提高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质量,必须要提高老年人口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紧密性,即是要实现老年人口数据按照唯一指定的某个版本行政界线统计,这样既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界线有所变化,还是可以反应出统计时间点的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另外,在规划分析时尽量以较小行政单元为基本统计单元,一般以社区或村为佳,因为分析时会认为统计单元里老年人口数据的空间分布是一个均值的状态,实际上统计单元里的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对昆山市的老年人口数量分别按照镇和社区为统计单元进行空间分布展现,很容易发现,基于镇统计单元数据对老年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达的不够准确,而基于社区统计单位则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整个昆山市现状老年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
图4 不同统计单元对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结果的影响
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人口流动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人口统计分析时,一定要做好外来人口的影响分析,如在东部发达地区随着产业转型与人口红利的减弱,未来一段时间内,外来人口的规模、年龄构成与留居比重将发生较大变化,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昆山市为例,在经历了2000~2006年因外来人口涌入所导致的老龄化水平下降阶段后,2008年以来常住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开始缓慢提升。
图5 昆山市老年人口变化情况图
2.4 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方法
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意义重大,因为选址是一项长期性投资,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它具有长期性和较为固定性。选址一经确定并建立,再更改便会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和老人生活的不便。选址是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选址会导致不同的建设费用与土地资源利用量。选址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养老服务设施地理区位的不同,将会导致老年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与医疗环境。为提高养老服务设施选址的科学性,建议首先要对研究区进行多因子分析,进而形成对具体养老服务设施选址的参考底图[5]。如图6所示,为昆山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中对选址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有效地指导了具体的设施范围划定。
图6 养老服务设施选址的适宜性评价
在一些数字城市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依托基于矢量数据的网络分析功能进行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工作,如服务区功能可以有助于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确定;查找最近设施点功能有助于确定养老服务设施选址位置是否符合某种配置要求(如养老服务设施10分钟车行距离内必须有一所医院要求);OD成本矩阵分析,可以帮助解决多个养老服务设施到多个指定接受服务地点(医院)是否达到最小的时间距离消耗问题,以便选择最优的多个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
另外,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养老服务设施位置选定,其主要有3个基本特性可对应做出选址分析,即利用Voronoi图的最大空心圆特性解决新增养老服务设施的定位;利用Voronoi图的有效作用范围特性进行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划分;用Voronoi图局部动态特性,每新增加一个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范围的划分只在相关区域内做局部调整[6]。
图7 网络分析中“OD 成本矩阵分析”功能示意图
3. 结语
本文结合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中千人床位数指标、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老年人口现状与预测、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过分的注重千人床位数指标可能会导致养老资金近期的不合理利用,老年人口统计与预测将会直接到影响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及其配置标准质量水平,需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评价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韬, 汤建中. 试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J] 人文地理, 2001, (3): 16-20.
[2] 王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广州市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中山大学, 2008.
[3] 战金艳, 鲁奇. 中国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发展[J]. 地理学报, 2003, 58(4): 611-619.
[4] 王远飞, 何洪林.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5
[关键词]供热工程;生态能源;利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000-01
一、新区供热规划背景
供热工程是现代化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科学合理的编制供热专项规划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供应结构逐渐变化,供热方式日益多样化。为发展科学供热的目的,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的法规、政策和规定等,《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1]中指出:“制定科学的供热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是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有效手段”。并随文下发了《城市供热规划技术要求》和《城市供热规划深度》,对供热规划编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和指导意见[2]。虽然增大了编制难度和复杂性,但从长远角度看,还是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3]。
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专项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力求全面落实“生态、低碳、智能”的城市建设新理念,从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与节能环保相结合,保障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化艺术新区的供热方式以及生态能源的利用做简单的研究。
二、国内现行供热方式
目前我国城镇供热格局是以集中供热为主,分散式供热为辅。其中集中供热就热源来说,一般分为区域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也可以是由各种热源共同组成的混合系统。分散式供热方式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不同各有差异,如我国严寒区域供热方式一般为燃煤炉供热,而在我国南部地区冬季供热方式一般为太阳能集热式供热。在此着重分析城镇集中供热。
(一)区域供热
区域供热系统按照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燃煤锅炉房、燃气锅炉房、燃油锅炉房和热泵四种供热系统。如果按照供热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蒸汽锅炉房和热水锅炉房供热系统。
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消耗能量的比值称为焓效率,焓效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评价供热方式能效的方法。在评价供热方式时提出的效率―能量转化系统或设备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被利用或收益的火用于支付或消费的火用之比,可以从能量的数量和品质两方面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大型区域供热中,大型燃气锅炉房供热的火用效率最高。在中小型锅炉房供热中,火用效率最高的为燃气锅炉房。对于新型的供热系统,热泵系统的火用效率可达43%。综合考虑供热系统的能量品质和数量利用程度,大型锅炉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锅炉容量越大,能量被有效利用的部分越高,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4]。
(二)热电联产
我国电厂水循环水热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分布广,而且利用潜力大,具有余热温度较高且载热体流量稳定的特点,且有较好的利用条件。若以电厂循环水为热源,利用热泵技术回收余热,挖掘低品位热能,就能够达到有效的利用能源的目的,从而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5]。
在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规划中,规划采暖方式为区域集中供热。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实现低碳环保的理念,新区集中供热介质采用天然气,锅炉房为大型燃气锅炉房。
三、生态能源的利用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能源供热技术应用种类繁多,在北方城镇地区应用范围广且利用频率较高的生态能源利用技术有三种,分别为: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一)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有2/3以上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超过5000MJ/,年日照时数在2200h以上。开发和利用丰富、广阔的太阳能既是近期急需的能源补充,又是未来能源的基础。
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是指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供给建筑物冬季采暖和全年其他用热的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主动式太阳房,另一类为被动式太阳房。在城镇太阳能利用中,常用的即是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6]。
(二)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能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一般在空调系统中,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
(三)冷热电三联供
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带动燃气轮机、微燃机或内燃机发电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供应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在冬季向用户供热,在夏季向用户供冷。
四、生态能源在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的利用
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生态能源的利用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总体布局,最大限度的利用区域内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生态文化艺术新区采用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集中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确保新区能源供应安全可靠。
(一)太阳能集热板
廊坊地处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区,年太阳能总辐射量5042.1MJ/m2,约合172.3kgce/m2,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文化艺术新区采取主动式太阳能集热―太阳能集热板,按照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率25-50%,每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年集热量折合标煤发热量为43.1-86.2kgce。规划范围内建筑用地面积107.79hm2,取太阳能集热效率35%,建筑用地中20%的面积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年集热量为4550.19tce。由此可见,太阳能集热板可提供新区0.7%的能源使用。
(二)地源热泵
相对其他生态能源,地源热泵的应用范围较局限,只适用于建筑密度较低的地区,所以在本供热规划中,建议在六干渠附近建筑密度较低的居住、公建区使用该技术。
(三)冷热电三联供
文化艺术新区内建议医院、中央商务区等容积率大于3.0且同时具有较大热(冷)电负荷用的用地区块采用三联供作为备用电源,住宅类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优先采用热电联供。目前三联供的应用较为广泛,上海虹桥商务区、武汉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等项目都有采用三联供设施。另外,从2013年3月1日起,分布式发电允许上网,上网电价同脱硫煤上网电价0.4元/kWh,在经过当地发改委认可的项目,可以享受1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因此目前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的方式经济性显著提高。
五、结语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供热工程的发展也加快。在城市供热工程能源形式的利用中,必须整合原有供热资源,优化城市供热结构,转变供热发展方式,寻求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总结了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供热工程中所应用到的生态能源的方式,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现阶段供热规划编制过程中生态能源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适合文化艺术新区各供热方式组合,使供热专项规划更好的指导城市供热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国家纪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Z],1995.
[2] 赵全胜.洛阳市东区集中供热规划方案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郭潇潇.供热专项规划编制初探[J].山西建筑,2012(1):138-139.
[4] 于春龙.几种供热方式的比较[J].节能技术,2010,(1):40-42.
医院专项规划范文6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管理 实践与探讨
集中供热是我国三北地区冬季主要的供热方式,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通过集中供热,不仅能为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位热源,而且能进一步优化热源配置,提高热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目前,如何科学、高效的输配热源,满足居民采暖和工商业生产用热需求,已成为当前日益紧迫的工作任务。下面,结合莱芜市集中供热实践,对当前的运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探讨。
一、莱芜市集中供热发展现状
莱芜市地处鲁中地区,年平均气温12.7℃,冬季室外采暖计算温度-7℃,自90年代初开始发展集中供热事业,截止2010年,全市集中供热面积520万,汽化率55%。热源以蒸汽供热为主。2009年,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开展了“汽改水”工程,逐步以低温水供热为热源。莱芜市集中供热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热源分布
截止2006年,莱芜市已建设热源厂四座,分别位于城东、城西和城北,热源相对比较丰富,工艺布置比较合理。其中有三座热电厂,一座集中供热锅炉房。四座热源厂外供热负荷达240t/h,高温水供热能力450万平方米,完全能够满足莱城居民、工业用热需求。
管网及换热站
莱芜市现已建成蒸汽主支管线60km,高温水管网21公里,换热站160个。
(三)主要供热方式
莱芜市集中供热主要由2家热力公司经营。四家热源厂向2家热力公司供应热源。热力公司统一调度、输配,从中赚取差价。
二、供热运行管理体制
(一)运行管理
莱芜市集中供热运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热源厂生产阶段,热力公司调度输配阶段,用热单位通过换热站向用户供热阶段。
(二)建设管理
莱芜市在集中供热发展之初,由于没有供热专项规划,没有专门的供热管理机构,建设资金缺乏。热力公司通过财政贷款,向用热单位收取管网“开口费”,统一建设供热主管网。各用热单位不论大小,都要出资建设单独的汽水换热站及站后的供水管网,并负责换热站的运行管理。热力公司只管主管网建设和蒸汽输配。这种建设、管理方式,在建设初期缓解了市财政建设资金压力,促进了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
计量收费方式
各单位在换热站前都安装了计量表(按吨计量),热力公司按用气量与各用热单位结算。由于没有实行分户热计量,各用热单位都是按建筑面积向用户收取热费。
三、存在问题
1、单位换热站太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供热运行中间环节多,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将热能输送到用户,运行效率低,热能浪费严重。莱芜市目前供热面积520万,建有大小换热站160多个,每个换热站的平均供热面积仅为3万左右。同时,由于分支开口的增加,造成管网运行失调,管网沿程压力将增大,减小了管网供热服务半径,末端用热质量难以保证。
2、采暖补贴实行“暗补变明补”后,许多单位不再承担换热站的运行管理职责;也有部分企业因破产、改制或其它原因,无法管理换热站的管理工作,造成用户不能正常使用集中供热,单位包供的旧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3、由于供热方式为分户单供,各用热单位均设置小型汽-水换热器,各用户为满足自身的用热,在采暖期擅自调节,从而造成整个管网用热分配失调。
4、运行与管理脱节,供热质量较差。对供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热源企业、热力公司、用户热力站三方互相扯皮,责任不清。
5、计量方式不合理。各用热单位换热站前虽然均按分户计量进行了设计、施工、安装了计量表,但蒸汽使用量以吨计量,而不是以热量进行计量,蒸汽的温度、压力不作为计量参数,损害了用户的利益。
6、收费结算方式不一。供热企业按使用蒸汽量与用热单位结算,而用热单位按建筑面积向户收取暖费。由于供热市场缺乏有效监督,部分用热单位(如小区物业公司)收取的采暖费没有全部用于供热,而是采取时开时停、分时段供热的方式,从中截留了部分热费,用户意见很大。
四、解决方案
方案一:理顺体制,由供热企业直接管理到户。
按照“谁供热,谁收费,谁用热,谁交费”的原则,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逐步让热力公司接管换热站的运行,并向用户直接收费,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行效率。
方案二:由能源服务公司接管换热站的运行管理。
对城市管网及换热站布局重新进行专项规划,根据规划结果,对现有的换热站进行合建、扩建或改建,取消小型的换热站,提倡小区或单位集中联片供热,提高换热站的供热规模,并由能源中介服务公司接管换热站运行,负责与热力输配企业结算,向用户收取热费,负责向用户供热。
方案三:由热源生产企业接管部分换热站,并负责管理到户。根据莱芜市总体规划,莱城北部为居住区和办公区,建筑面积近50万,距兴源热电直线距离仅3公里,完全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经对周围用热负荷进行测算,在城北兴源热电蒸汽出口处规划建设一处较大规模的换热站,向市区敷设热水管网,采用一级网直接连结方式,低温热水供热,设计供、回水温度为95℃~70℃。为节省投资,应充分利用各小区内原有的热水管网,只建设供、回水主管道。该工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有关供热企业出资建设,政府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完成后,可以取消长勺小区、福莱佳园、市医院等近20处换热站,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三种方案对改变现行的供热管理体制都有积极的作用。
五、政策支持
改革现行的集中供热管理体制,前提条件是要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一是要尽快组织编制供热专项规划,使今后的供热管理、运行及建设有据可依,并根据供热专项规划,整合改造现有的换热站。二是加强对供热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供热费用收支情况的监督,提高供热费用收支透明度和供热质量。三是要科学制定热价。现行热价是按吨或面积来计量,无法判断供热质量的优劣。让一些不讲诚信的供热企业钻了政策的空子,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下一步,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开展相关考察和调研工作,制定莱芜市的供热价格,供热、用热双方按用热量进行结算,提高供热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分户热计量工作。对新建建筑,要按分户计量进行设计、施工;对既有建筑,要尽快确定试点单位,并逐步推广成功经验。
六、成功实践